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冠病毒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花冠病毒读后感摘抄

2022-03-30 03:3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冠病毒读后感摘抄

  《花冠病毒》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 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冠病毒》读后感(一):重生的人永存暖阳与善念

  主人公具备心理学,化学,作家等身份,为她在书中的情节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心理学让她在特访团很快结识重要人物袁总指挥非常有利。通过心理学知识,分析他双手抱肩,穿白大褂,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很容易缩进他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为进一步采访和科学研究,以及其他情节的开展提供便利。 口才也为她在多次发言被刮目相看。她的聪颖美貌,让郝,辛为其倾倒。 因为她的好奇心,一定要去采访故去的医学教授,然后不幸感染了病毒,不得不拿出李元事先准备的药粉,使用后充分证明了其药效科学性,随着信任了李元,帮其采集毒株……

  《花冠病毒》读后感(二):我们的原子是永恒的,我们便也是永恒的了

  小说开篇“燕山市花冠病毒死亡人数超过100,抗疫指挥部公开发布数字为25人”,就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今年2020的疫情,紧张的局势、还有2003年得SARS疫情何其相似!这也使得这部科幻小说充满了现场的真实感和危机感。人和病毒必有一战,无论在何时,今年的全球变暖,很有可能从远古以来,冰冻在冰封层的沉睡病毒会释放出来,感染动植物。人类的滥食,反自然规则的行为,会导致病毒蔓延。小说作者不乏浪漫精神,在生命结束后,原子飘然而去,开始新的轮回,新的组合。

  毕淑敏老师以悲剧和死亡来警醒人类,不要被近期的利益蒙蔽双眼,不要自觉坟墓。喜欢这句话“对逝者最好的悼念,不是哭泣和黑纱,是柔和与温馨,甚至是满怀诗意的追思,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朽的”。

  《花冠病毒》读后感(三):病毒带来的认知图式

  传染病是一面照妖镜,人性善恶在镜面下都分外清晰。有的人从中看到了利益,比如文中的郝辙,为了个人,可以潜入抗疫总指挥部、传染病院获取情报,偷入尸体库收集病毒毒株,用车撞伤罗纬芝抽取血液,向国外出卖病毒毒株和抗体。比如现实中捡废弃口罩的X,卖伪劣口罩的Y,擅自封堵道路的Z。有的人从中看到了需要,比如文中的罗纬芝,为了他人,可以只身犯险取毒株,自愿抽血救母子。比如现实中向疫区逆行的医生、护士、厨师、公安。

  传染病是一把双刃剑,因病毒肆虐,人类自愿或不自愿在封闭、隔离、死亡的焦虑中渡日。同时,没有了人类的干扰,大自然的水更清了,草更绿了,花更红了,动物也出来散步溜弯了。

  传染病是一种现象,病毒依照本能不断繁衍,不断复制、黏贴是它的存在方式。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客观规律。病毒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重新构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最终不是要打败病毒,而是要和它安全舒适的呆在一起。就像李冰在都江堰治水,顺势利导,化敌为友,造福千年!我们其实可以放下有色眼镜,欣赏病毒在显微镜下拍成的照片,它确实美丽迷人!

  《花冠病毒》读后感(四):众志成城

  2020年春节以来,一场不期而至、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是突袭了中国,然后又席卷了世界。据环球网报道,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6日18时(北京时间27日6时),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82404例,成为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7日21时(北京时间28日上午9时),美国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达到103942例。新华社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8日,除中国外确诊病例在1万例以上的国家有美国(101724)、意大利(86498)、西班牙(65719)、德国(50871)、法国(33964)、伊朗(32332)、英国(14579)、瑞士(12928)!其中中国国内确诊病例82214例,现有确诊病例3791例、境外输入病例649例,累计治愈75122例。

  《花冠病毒》读后感(五):病毒和疫情面前,无人能够独善其身

  2020年春节以来,一场不期而至、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是突袭了中国,然后又席卷了世界。据环球网报道,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6日18时(北京时间27日6时),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82404例,成为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7日21时(北京时间28日上午9时),美国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达到103942例。新华社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8日,除中国外确诊病例在1万例以上的国家有美国(101724)、意大利(86498)、西班牙(65719)、德国(50871)、法国(33964)、伊朗(32332)、英国(14579)、瑞士(12928)!其中中国国内确诊病例82214例,现有确诊病例3791例、境外输入病例649例,累计治愈75122例。

  《花冠病毒》读后感(六):《花冠病毒》读后感

  2003年的“非典”过去整整17个年头,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已经忘却那段时光。虽然之后有一些作品出现,但总体来说,相关作品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今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开局就发生了很多令人震撼的事情,很感谢毕淑敏老师将那段束之高阁的文稿再度编辑,让更多人通过作者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那段时光。作为读者的我,结合当前,谈一点对本书的读后感受。

  “第一视角”呈现。《花冠病毒》全书,以罗纬芝的“第一视角”进行讲述,她作为一个记者被邀请,前往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事情怎样发生?什么是花冠病毒?目前治疗和控制的情形怎么样?物资保障是否充裕?通过她,更多的人物登场,拥有抵抗毒株“解药”的化学家李元,焦头烂额却以强人姿态出现的总指挥袁再春等等……

  相信科学,各司其职,保障供应。在人类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众志成城”就显得异常重要。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想法,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诉求。关键时刻,简单高效听指挥,拧成一股绳,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面对病魔,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他们是专业人士。病人必须相信并且依赖医务人员的专业,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其他部门则加强统筹协调,应该全方位的保障供应。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文中关于囤积物资的一段描述,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应急人员、物资储备、应急场所、精准联动对接机制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在关键时刻通力配合,实现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有序运转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所谓“亡羊而补牢,未为晚矣”。相信聪明的国人,一定会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好应急管理体系。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类从自然脱胎而来,万物有灵,尊重和善待自然是一门学问,过去的这些年,无节制的开采、挖掘、损耗自然资源,已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很多物种相继离开,成为标本和传说。这并不仅仅是单个物种的灭顶之灾,我们要相信,无节制的开采终究会遭受“反噬”。诚如董卿所言,“可能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花冠病毒》读后感(七):《花冠病毒》

  人类与病毒终有一次相遇! 《花冠病毒》开篇作者的话语让我有点担心,害怕自己读不懂,对于一个文科生的我来说要有多少的化学知识好像有点尴尬。之前也没有拜读过作者的其他作品,不太了解作者的风格,内心还是十分忐忑的,但是现在在疫情期间,对于这本书还是挺感兴趣的,带着压力去读。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不知从何入手去写,有太多的场景是那么熟悉,陷入沉思。“春暖花开、居家隔离,”对于病毒我一无所知,在书中让我知道当病毒找到舒适的环境时它们会迅速繁衍,上一秒可能还是一个完整的躯体,在下一秒有可能就面目全飞啦。人类与病毒本可以各自相安无事,生活在属于自己的舒适圈,但是人类一不小心打扰病毒的生活方式,让“它”选择在人体内生存而导致生病,在作者的笔下病毒是无辜的,它们是那么“美丽”,有自己的家庭,因为人类的打扰它们才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西游记》两段情节,从中得到的解决办法。这让我想起了金庸老先生的很多作品,其中所含有很多深刻的道理都需要我们去慢慢揣测与感悟。所以说当我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安静的想想不一定在我们的前辈那里会找到答案。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电视剧中,悲伤过后总会有快乐、难过之后总会有欢笑。在书中整个城市被病毒掐住了脖子,陷入一片死寂,在这样的环境下总需要一些调味品,当然作者也不会忘记,小小的调味剂就是李元与罗纬芝之间的爱情,整本书而言我的关注点一直在李元的身上,坚信他的身上会发生不一般的事情,我期待他和罗纬芝的爱情、期待他能战胜病毒帮助人类走出困境。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遇到你,认识你,爱上你,都在宇宙大爆发时候注定。”一切都是冥冥注定,一切来源于原子,毁灭后又回到原子,你我本是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会出现相斥的情况,很感谢作者让李元和罗纬芝走到了一起,不去评论其他的情节,就在书中的罗纬芝感情这块作者手下留情啦,如果他两结局不好,我可能会哭死。 在文中我一直很疑惑的是“郝辙出现的意义”为了得到利益,到最后揭“人民榜”的那一瞬间,到底想要说明的是什么?纯属个人的一点疑惑,还请大家指点。

  《花冠病毒》读后感(八):这书很多地方明显逻辑不通啊!

  我看到一半,感觉,这书很多地方逻辑不通。

  第一点就是女主罗纬芝的人设,最开头介绍她是医学院毕业的,法学说事儿,心理学博士,这些我都认,还有一段她纠正最开始给她打电话的人:"不是肺结核,。肺结核因为毒素的影响,脸蛋会有病态的红晕...."。那么我认为她一定是有一定的医学学识的,可是为啥后来当李元跟她说钻石和石墨以及碳单质那段,她表现得完全不懂的样子?她不懂人体是由什么组成,不懂什么叫同素异形体,她吃惊于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这是高中生都知道的,她有医学背景是不应该不懂的,而且作为一个高学历人才,在听到李元说这段时,开玩笑的说:那我们都是由钻石,石墨泡在一桶水里。(这不应该是她这样的人设所应有的举动,到是让我想起武林外传李大嘴读万国图志,说地球是个球,赤道长得跟裤腰带一样。那段有点像。就完全是一个学历底下的文盲表现一样)。而且作为她的人设,心理学家,这层身份并没有服务于小说的剧情,除了有一段她瞎猜测袁,她的心理知识一点都没有体现出来,倒像是个啥也不会的小女生一样。

  第二点,李元让她窃取毒株,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吧?她自己感染过,所以自己生病未好时的日用品,不就是毒株吗?于增风的遗物,也就是让她自己感染了的那张纸,再撕下来一点儿,不就是毒株吗?另外,她可以随意进出啊,abc区域,那么她去医院偷重症患者的用品,不是植株吗?为什么非要到酒窖去大费周章?同理她在酒窖碰到的男人也一样,他后面既然有金主大佬,直接买通一个医院护士,让她偷一点儿患者的体液,不就行了?

  反正现在我看到一半,觉得这本小说是在故意设计情节,罗纬之像是青春爱情小说里的菜鸡女主一样,深得他人和上天的眷顾,但是这样的人,跟故事背景真的不搭,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沉着冷静,遇事沉得住气,不乱出风头的女主,运用一些专业知识,心理学的也好,医学也好,真真正正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事事都靠运气,不要无意中提的一个意见都能被大家称赞和推崇。。。

  我估计作家本意是要写类似丹布朗那样的系列作品,但是实际看来内容人设太过矫情,与其他口水仗似的网络小说无异。

  《花冠病毒》读后感(九):当病毒来袭之时

  《花冠病毒》读后感(十):灾难中的心灵成长 ——读《花冠病毒》有感

  灾难中的心灵成长

  ——读《花冠病毒》有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到《花冠病毒》这本书竟然莫名感伤,仿佛冥冥之中天注定一般。翻看书的介绍,才了解,这是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在2003年“非典”时期,通过昼夜走访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包括外交部、国家气象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也包括从非典中恢复过来的病人,继而创作出这部长篇小说《花冠病毒》。所以,当非典16年后拿到这本书,竟然觉得倘若在这场疫情期间不幸遭逢生死相搏,或许活下来的机会大一点儿。

  书中关于病毒的杀伤力描写得淋漓尽致——人传人,恐怖的传染能力,成批尸体,全城封锁……为了防止病毒通过物质传播,死者遗体必须即刻火化,家属见不到死者的最后一面,可即便殡仪馆24小时开工,火化炉日夜不停歇,时间上也来不及。最后政府不得已下令,将来不及火化的尸体堆砌进大型酒窖改成的冰冻停尸库……场面真真切切地惨绝人寰。而在这场抗击病毒的战争中,各方势力也纷纷入局,各种人性的奇葩丑陋暴露无遗。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郝辙冷笑道:“真正的貌似可以防疫的口罩,当时在市面几乎没有出售,都被各大机构抢先搞走了。那个抢购不是发生在市面上,而是早就私下里分配光了。有身份的单位,它属下的职工就可以得到正规的口罩,这就是瘟疫当头的特权。……国家控制的物资供应中,是分为三六九等的。最下层的老百姓得到的资源肯定是最少的。这样,在有可能抢购生存权的时候,他们焉能不抢呢?!” 看到此,身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不禁后背阵阵凉意。

  作者的高明之处表现在书中更多地谈到了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表现出人性在面临灾难恐慌迸发出的无可奈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中华儿女在绝境中展示出的众志成城和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从书中所描述的16年前非典的影子,再从这影子中对照当下的真实。无不令人感慨万千:庆幸自己16年前安全地被保护在大学校园里,16年后身处疫情并不严重的地区;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就不痛心,就不能感同身受;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社会体制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