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1 00:0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的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是一本由[清] 沈复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5-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精选点评:

  ●喜欢陈芸,天真的热爱,真好啊

  ●两小无猜,款款深情

  ●看完卷二了,讲了一些读书喝酒作诗作画的趣事,后面还有两卷,不想再看下去了…我的读书就常常是这样,同时看好几好几本书,找不到真正喜欢入迷的又不能专心致志的把一本看完,每次半途而废

  ●安贫乐道

  ●课本中读过背过的那篇《闲情记趣》也在其中

  ●不推荐这个版本,封面也很土~

  ●看到第四卷就看不下去了,大抵是观念又改变了的缘故吧,读书就是随缘啊,想看的时候不顾一切,不想看的时候强迫症也无法迫使我读完。但即便是这样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经典就是经典。

  ●最喜欢第一章,芸娘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可惜死的太早了。后面两章实在是看不怎么下去,有点枯燥

  ●虽然大家都口诛笔伐地说男主渣,不过作为看客,跟着文字脉络细细探寻,潜心设想这些个生活情境,越想竟越觉得富有情调。撑起了我小半个百无聊赖的夏天。

  ●2018年第18本。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读后感(一):你我皆凡人,共度此浮生

  虽然是经典著作,也在待读书单里躺了很久,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来读,直到在知乎热榜上看到一个话题:有感觉《浮生六记》沈复夫妇都比较渣的吗?读了高赞回答后引起了我的好奇,决定来好好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心思几度沉浮,也在为人处世方面作了思考,感觉汇成了本篇读后感的标题:

  你我皆凡人,共度此浮生

  最初的想法其实是赞同的。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沈复和芸娘在家族中相处的过程中,确实不大注意保护自己,也过于轻信他人。他们后来生活的潦倒,并非全然可以责怪父母和兄弟。但是,重要的永远是但是:感情是真的。不论是沈复与芸娘之间的感情,还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欢欣与痛苦,以及芸娘离世后沈复的生活与感悟,都不是假的。

  书中曾引不知谁人的词句: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旁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渗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凤楼阁,说什么利锁名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傍,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活在某一个时代的普通的我们,自然可以用所处时代的标准对书中的人物进行品评,甚至盖棺定论,千百年不变,毕竟人死灯灭,过往云烟,不论是威名千古还是遗臭万年都与当事人再无关系。可是却不能否决当时人所经历的感受与体现出的感情,即便世事变迁,人情更转,依然能触动人心。

  若仅是不喜书中人的个性,未尝不是一种读书观照人生的收获。但若仅仅因这样的不喜,就不能客观评述,难免买椟还珠,仅落得个失之东隅。何况随意品评别人的自身,未必能在现世的生活中如鱼得水。谁还能不是个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人的存在?谁还没有轻信过他人?谁又能有此生绝不会被骗的自信?谁又肯定能在逆境中翻盘,走向人生巅峰?谁不会感叹没有选择,或是选项里只有坏和更坏?

  你我不过是一介凡人,共同挣扎在浮世之间。寄望于浪子回头,真金发光,社会包容,生活幸福。不论讨喜与不讨喜,对社会有没有重大贡献,每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都不是假的,无需质疑,且能与他人共情互通。三观要正,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有正必有反,有善必存恶,总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但是在不那么底线的地方,无妨多加一些包容,不仅对他人,也为了自己。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读后感(二):《浮生六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看到《坎坷记愁》这一章真的让我连连叹气,就像很多人说的,如果不是现在的顺序,我肯定看前几页直接弃读。 我觉得沈复一定是前世为了能娶芸修了很多福气,再加上这一世的潦倒才换来的芸的陪伴,我真的同意译者“沈复配不上芸”的观点。 芸的聪慧,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真的是人间少有,她对沈复爱的深切,从最开始为了沈复的水痘而斋戒几年,到后面把沈复的生活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在朋友面前给足了面子,不断地给沈复精妙的点子,真的是把自己活成了沈复的“母亲”。她对沈复的爱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因为爱他,不在乎他的穷困潦倒,因为爱他,即便疾病缠身也不舍的花钱给自己治病,因为爱他,所以甚至愿意主动为他找妾。上帝太喜欢芸了,所以让她早早的去陪伴上帝了,只可惜芸这辈子受尽了苦难。 反观沈复,我真的要说,他就是妥妥的渣男,什么不能以当代人的眼光看古人,我才不管,我觉得他很好的诠释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最开始看到他对各种建筑,对插花的了解,觉得他的确非常有学问,让我深感佩服,但是后面逐渐发现,他很多事情都只是空有学问,学了这么多,却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作为丈夫,他没能给自己这么好的妻子一个好的生活,让妻子受尽折磨,没钱治病,却还想着及时行乐,大冬天的妻子生病,自己没钱,自己馋酒了,还想着把衬衣当了换酒喝,自己衬衣不想要给芸多盖一层保暖也行啊(虽然最后没卖),不能照顾生病的妻子,这是他不合格的原因之一;口口声声说自己爱芸,挣了钱全都拿去嫖,回来基本没剩什么,对于妓女都知道他,主动跟他搭话,他还觉得很美,有人为了他想去死,他竟然都没心疼人命,反而还觉得这能作为自己的谈资炫耀一番,让我真的有点看不上他,别和我说什么娶三妻四妾正常,的确是正常,但是嫖娼不是娶妾,古代真正的正人君子是否真的去嫖娼,我持怀疑态度,沈复若是明媒正娶,我一句话都不说,但是他无视人命,甚至还当成炫耀的资本就是让我不齿,这是我说他渣的原因之二,口口声声说自己爱着芸,妻子被误会,导致差点被休却没有和父亲说明真相,这是他懦弱无能,也是我说他渣的原因之三。 作为父亲,他也是相当不合格的,没有一点责任感和父亲应该有的担当,自己的女儿给了别人当童养媳,从芸的说法来看,女儿嫁的人也不怎么样,如果不是形势所迫,女儿本可以有个更好的归宿,自己儿子从小也是就没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最后早早夭折,死讯还是几个月后才知道,然而知道后却也并没有显得特别悲伤,依旧是该吃吃,该喝喝,遇事不往心里搁的状态,这种碰到啥都能快速转换的心情倒是让我佩服。但是说白了,他对自己的儿女还是没有那么爱吧,因为不怎么在乎,所以才没那么悲伤吧。 但是沈复并不是什么都不可取,相反,他的知识和见识还是很让我佩服的,看了他的书,我第一次产生特别强烈的想去西湖看看的欲望,我没有他那么学识渊博,对于很多典故都不了解,但是看了他的文章我觉得能够产生了想去旅游的想法是因为对这个地方了解了。让我想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名胜古迹的来源等等,我甚至想拿他的文章当做我去旅游的攻略,哈哈。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读后感(三):人间悲剧——沈复(看《浮生六记》前三卷而感)

  刚看完《浮生六记》古文的前三卷,不知为何,沈复某些方面总让我想起了我的二伯,大约俩人的郁郁不得志、善画好酒相似吧。

  沈复放到今天,无疑是失败的人,然而也是可悲的,又如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年轻时耽于饮酒作乐,中年后却身无分文,书中几段写他经历辛苦去讨债、借钱,乍看可怜,细想又让人厌恶。

  年轻时家境其实并不算优渥,多亏芸娘贤惠勤俭持家,一家人还算过得欢乐。而纵观沈复个人,不问家事(这一点由沈复不知道有人向自家借过钱可窥一斑),大多数时候都是与朋友饮酒、吟诗作画、玩乐,说得好听点儿,是个文雅之人,而反观之,其实算游手好闲之辈。虽然在清朝来说,这样关爱妻子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因为太宠爱妻子而惹得父母不高兴,但他对妻子的种种宠爱更多的像是依赖。妻子不仅聪慧,更比自己的父母惯着他,任由他玩乐。

  沈复又是可怜的,因为名义上过继给了大伯,虽然没从大伯那儿得到一丝好处,但在礼教森严的过去,他在本家的地位也变低了,于本家而言,他又算半个外人。再加上遗传了父亲“慷慨”的个性,无论是朋友有难、还是亲戚相求,都倾囊相授,这也是后来家庭悲剧的原因之一。而自己的亲弟弟,对自己各种污蔑、算计,竞不如外人。

  这个弟弟实在令人气愤,先是坑嫂子,让嫂子作保借钱、随后又污蔑嫂子,期间应该没少在父亲面前说自己亲哥的坏话。父亲去世后,为争夺家产,居然请人来向哥哥“催债”,父亲尸骨未寒、葬礼未必,已经开始算计了。而后不久,又卖掉故居,母亲只能寄居在义女家中。以前觉得古装剧里有些情节太夸张了,看完这本书反倒觉得那种勾心斗角的情节倒是惟妙惟肖。

  继续说回沈复,在父亲那儿不受宠,被朋友欺骗,又加上性格原因,在中年过得苦不堪言。比较幸运的是,自己和芸娘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在自己困难时借房、为自己找工作,芸娘生病时还把夫妇二人接过去的华夫人……芸娘那句话说得好“求亲不如求友”,这真是古人的大智慧。

  而沈复最幸运的事,大概就是娶了芸娘吧。这个女人从小就知道偷偷藏着粥给自己,结婚后,对自己也各种照顾,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才华气度都不比男人差。看到芸娘去世时,真的太难过了,两人感情始于一粥、终于一粥……

  及至中年,芸娘生病后,沈复过得更加凄惨了,女儿被送去当童养媳,儿子被送去做学徒,夫妻二人远走家乡养病。本以为生活开始稳定,慢慢又能一家团圆,然而又遭遇不测,最后妻子客死他乡,这时已是家徒四壁。跟前面两章的夫妻恩爱、赏花玩乐比起来,实在令人心酸。

  然而这时候沈复在友人遇到困难时,还是把留给运送妻子棺木的钱倾囊相授,真是令人气愤。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慷慨大度,但对于实际需要操持家务的人来说,无条件的对别人倾囊相助,无异于割肉养狼。虽然这时候芸娘已经去世,但女儿儿子都还在老家情况未明呐。甚至在父亲去世后,想直接一走了之,多亏朋友相劝“妻亡子弱”、又给予各种帮助,他才答应留下来。但观其种种,也难免会想,如果他更有责任感一些,那这个幸福的家庭是不是能延续得久一些……

  最后儿子夭亡,他又与小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就不作评价了,做人呐,开心就好吧……

  《浮生六记:精装典藏本》读后感(四):《浮生六记》悟浮生

  

《浮生六记》为清朝沈复所作,第一次接触到它的时候还是上学时要求背诵的节选,当时没有多少特殊的感悟,后因偶然机会买了它深藏书柜多年,终于在今年读完了它。全书共分为六卷。

前两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记载了沈复与爱妻芸娘的相逢相爱的全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悠然自在的点滴。原来作为清朝的古人与我们并无二致。登山观晚霞坐月下对饮,微醺而饭,扇着蕉扇,或坐或卧,等到三更才睡去。荷花初开时,晚上花朵会闭合,芸娘用纱布包裹茶叶放在荷花花心中,等第二天早上取出来,用雨水煮茶,香韵尤绝。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和吉同学去海岛的时候,4点起床穿着睡衣大裤衩跑去海滩蹲日出。起初我还是忙着各种角度拍照,最后只是躺在沙滩椅上,静静欣赏那一刻的美景。

第三卷《坎坷记愁》则记录了人生坎坷,因家庭矛盾,沈复和芸娘被赶出家门,不得不在外租房子住,日子过得很是清苦。后来芸娘因心疾重病离世,又遭遇独子逢森夭折。芸娘走之前希望沈复能回乡与父母重归于好,不再漂泊。沈复正准备回乡却接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回家奔丧,却被亲兄弟担心是来抢夺家产,后愤恨离家,隐居于寺庙,寄于友人篱下,经介绍当了幕僚。其实早在沧浪亭月下畅饮时,芸娘愀然道“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初”,结果就是当晚月亮没有再出。沈复写作顺序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一二卷的快乐时光其实与三卷的悲伤离合是相穿插的,更让人叹道,原来清朝所担忧的,所快乐的,和现代人是一样的。同样有婆媳不和,同样有勾心斗角,同样有人生的种种事与愿违,不得志。

第四、五卷《浪游记快》《中山记历》主要记述了芸娘走后沈复生活中的游玩时光,以及因公前去琉球国的游记。在遭遇种种挫折后,沈复仍然能够发掘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继续记载种种不快,第三卷的记愁追思,也不仅仅只是展现给世人一种消极的人生状态。更多的是,即使生活的确有那么多的曲折不如意,也会偶然发掘出宝藏的风景,也会遇到幸运的事情。

最后一卷《养生记道》是沈复自己根据先贤理论以及自身经验总结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让心静下来,不受外界叨扰。读此书唯一让我落泪的就是这一卷中沈复说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天不看书的话,则出来进去,做什么都觉得内心没有寄托,这必然会胡思乱想,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不会感到快乐。不读书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以为只有自己这么倒霉,觉得难以承受,不知道古人其实遇到过比他痛苦百倍的事情,只是他自己没有细心体育罢了。比如苏东坡死后经历了两代皇帝他的文章才得以平反,生前受到很多诽谤和责难,曾光脚过河,住在牛栏旁边。陆游也曾忍受饥饿。这是什么样的境界。你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人,自古以来人们的遭遇都是这样。如果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则人世间种种不如意就可以涣然冰释了。”结合我自身的经历,这十几年都很坎坷,很不如意,也受过他人讥讽。我一直在寻找,尝试能让心静下来的方式。看佛经,焚香打坐,养花,打扫房间,摆设家装,一步步去恢复自己的自我控制感。我不知道日子会不会从物质上好起来,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慢慢从阴霾中走出来,重新走到阳光下。我的故事很惨,但总有比我更惨的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总有战胜挫折的那一刻。

这也是我对Eternal Return的理解,人生会经历各种不测,世间万物都在轮回之中。人生的意义,对我而言,不再是追求某个具体的目标了,我曾以为自己热爱的不一定是无可替代的,我有了实现人生价值新的途径,那就是享受当下。以前总是似懂非懂,真的很多道理,只有经历过实践过,才会懂。无论是尼采还是沈复,无论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还是《参同契》,还是最近出的《心灵奇旅》,其实都有说到这个命题,活在当下。这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看几本书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是可能要花去一生时间去修行。

以上为观书小感。

2021.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