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百景》读后感摘抄
《东京百景》是一本由[日] 又吉直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百景》读后感(一):很一般
看了前15个故事,感觉作者在写吐槽东京。越看越困,有些故事有头没尾的,看完不知所以云。虽然是毛老师译作,可能书本身内容就一般般,老师想把译作保留日式风格,所以翻译地方很多地方看完了不一定能理解当中含义。建议图书馆借阅读读就好(最后封面设计挺好看的)只有这个卖点??
反正觉得蛮适合睡前助眠读物吧
《东京百景》读后感(二):穿越光明面里伴随的哀愁。
“怎么说呢,我喜欢苦闷、时运不济的趣味。太宰治的短篇文章都是在讨论人的失败、羞耻。那样的文章可是太宰文学的基础。在穿过光明面里,也伴随着哀愁。我想写的正是这些东西。”
前几天又吉透露相方绫部正在和熟女交往,觉得很有意思。看的时候真的觉得好喜欢啊,感觉和喜欢太宰一样,心思细腻的男性就是容易让女性生来的母性,从而容易产生迷恋的心情吧。
《东京百景》读后感(三):世界就应该奇奇怪怪才有趣
这本书,我通常会在一天工作结束的夜晚读上几篇。虽然只是一些生活随笔,但我却上瘾的很,称它为这两个月我的内心治愈佳佳佳佳作也完全不为过。 因为大部分写的是成名前的苦中作乐,所以整本书隐隐透着一种丧丧的“幽怨感”,但是吧,因为又吉奇怪的空想和神奇的脑洞,这种丧又让人觉得怪可乐的。空想虽然多,但又吉绝不是浪漫主义,正可乐的时候,他又突然现实正经了起来,这么冷静这才让你惊悟,“哎注意点啊!怎么能这么开心呢,应该心疼来着”,可是心疼还没过几秒呢,他又开始一本正经的满嘴跑火车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和友人玩幼稚的吸魂大法,想象死神站在床头嘲笑自己“你睡觉眼睛是睁开的呦”好蠢呢,又怪可爱的,书里的又吉应该很年轻吧,不知现在的他还会有那么多有趣搞怪的脑洞吗?“肯定会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成年人的快乐就像越掉越秃的头发一样稀少,相信能一直傻傻的有趣下去,也给我增加点面对未来的勇气吧。 最后,麻烦世界多些像又吉一样奇怪又可爱的人类吧!那样,世界会变得稍微有趣一些吧。
《东京百景》读后感(四):#东京百景
-与其说是在读又吉直树先生的书,那种在偷偷翻阅他的日记本这种心情反而更加强烈。有些长一些,有一些结束得十分突然。但是每读完一篇,都有一种发现了一个作者秘密基地的心满意足感。
-虽然有些惶恐,但是还是想说我其实和作者有一些相似之处。最为重合的部分大概就是自我意识过剩这一点。我很清楚自己这一点,也很清楚这会成为我致命的弱点,但是思维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更何况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并成为烙在我身上的性格。
-我在b站上有听过又吉直树在近畿大学的演讲,他的声音和讲述故事的方式都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温柔。他讲述的故事起初总觉得平淡无奇,但是他却总能从中获得启发,心思如此细腻之人大概想默默地度过一生都很难吧。
-又吉先生说他写这本书是受太宰治的影响,而我看完他这本书之后也有一点想写一写我与一些地方的联系,还未动笔,心里就有一些担心写成满篇废话的流水账。但是不是有句话说 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嘛,先写了再说吧,写不好还写不坏嘛。
《东京百景》读后感(五):百景
没有看过鼎鼎大名的「火花」,也不是很了解日本的芸人,腰封的那句话大程度影响了我对这本书的预期“写给东京的一封情书”。
阅读过程中,会想起无数个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中散步的日子,空气里是日本特有的洗衣液香气,干净又有点甜。
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带着一个地点,有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耳边传来京铁熟悉的日语女声报站。文字里的风景和普通的住宅区,是曾经身体感受到的温度。
《池尻大桥的小房间》实在让人感动。 生活是什么呢? 大概是面对面看着树上青果落下然后相视一笑,是目黑川边拿着甜甜的布丁刚刚融化在嘴里就看到你从坡上向我跑来,是买了一件两个人都很喜欢的款式的衣服却只给你一个人穿,是书店落地窗边西沉日光慢慢染红蓝天和你的侧脸。
东京,真让人心动啊。
热闹和有活力从来都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城市可以很安静,但充满活力。那是一种存在于气质里的生命力,被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所塑造,也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
在我心里,东京算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可以在晴天大太阳下落泪,也可以在雨天开怀大笑。 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可能是做着各种各样梦的“怪人”,骑车转个弯可以和流星相撞。
书里最喜欢的一段话来自《那里有地沟》,一篇不带地名的小短文。 「我的手腕上盛开了淡淡的桃色烟花。如果大家都能看见烟花就好了。」
希望所有人都生活在可以允许做梦的城市,一个不会杀死年轻人的城市。 没有被这个世界当食物吞掉的人,都是英雄。
《东京百景》读后感(六):在冰冷的东京中暖意的笑
这是日本的漫才(相当于我们的相声)演员所写的一本东京感悟随便,该作者也是日本历史上首个获得芥川奖的漫才演员。本书的名字,也是模仿作者最爱的太宰治的一本书名而来。
说是百景,也是真的是包括了作者对东京100个地方的所感所悟,大多是作者的个人回忆,比如如何来到这个地方,当时看到了什么人,有过什么样的糗事或者感动的事情。正是作者的这一感悟,使得东京的一些地方有了个人的色彩,变得不再那么客观和单调。
作者来自大阪,高中过后第一次来东京打拼,那时的他藉藉无名,但却有着一个漫才的梦。尽管作者因为主观意识太强,而在许多地方感到自我尴尬,而迈不开步子。但他所想的都是最青春和属于年轻时具有的冲劲的事务,而他本人的搞笑天赋,也因为自己的抱怨而更加具有他们的“包袱”。作者的个人经历,是从一开始的穷困到最后的出名的,而其他人对他的帮扶,也使得他格外珍惜这份情感和友谊。
但总体而言,东京作为一个大城市,对人们还是冷酷与残忍的,只有人们互相抱团取暖,才能够紧紧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一丝短暂的留恋之初。东京是冷的,但里面的人们是热的,尽管他们大多数时候被工作和压力而变得冷却。
日本人的人生就像是一场仪式,一直努力却谨小慎微的扮演者人们对自己身份的期待与要求,那些忍受不了这些规则的人,往往有三种选择,自杀,选择不被别人理解和接纳的我行我素,逃离这个国家。第一种反而不需要勇气与能力,而后两者,一个需要勇气,一个需要能力。而真正的勇气,则是许多日本人性格之中所欠缺的。
《东京百景》读后感(七):Prologue
好像有种说法是shower thought,指洗澡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的古怪想法。现代的多数人似乎也只有在洗澡时才能做到与世隔绝,不受推送或者他人的干扰。我自己也有很多次在洗澡时才能悟出的道理,有些几年都没想明白的事情就是在那种自说自话中茅塞顿开。
《东京百景》就像这些shower thoughts的合集。
害羞又想太多的搞笑艺人又吉,不到临别绝不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同德永和师匠之间莫名其妙又意味深长的短信,很多篇章不看到结尾完全无法了解他到底为何而写。更有甚者,看完陷入了自我怀疑。
“虽然如此,今天确是阴天。”(《武藏野的夕阳》)这个结尾在几年前就已经震憾过我。短短的一句话,把之前发生在武藏野夕阳下的穿越故事全部推翻。原本好笑的故事瞬间被腰斩,我到底是开心呢还是不开心?真是要多谢又吉,又把我拉入了阅读理解的深渊。
“又吉啊,你到底想说什么啊?”我不禁发出了又吉一样的感叹。
:考据Time:
之前一直传乌龙park的桥本就是师匠原型,我只看过一次他们同台演出 (ametalk《想太多艺人》),里面也没见到桥本有多有趣。但是这次发现灯芯绒裤的梗就是桥本(《三宿的住宅街》),感动。 (顺便说一下我觉得师匠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参考了千鸟的大悟,我觉得又吉是真的很爱大悟。又吉有段时间和两位后辈同居,Panther向井和忘了是哪个组合的儿岛。原本不太理解他为什么找这两个人,现在明白了,向井懂事,儿岛神经(估计也因此儿岛几乎不用付房租),基本满足了“羞答答”又“想太多”的人的精神需求。说到师匠的原型,我现在也越来越分不清阿呆たち和とろサーモン之间了。17年三文鱼腩M-1夺冠,大林哭惨了。随后一年又因为久保田的炎上而被冷藏,这简直就是火花的翻版故事。每次去东京都要去武藏野咖啡店,我做到了。《东京百景》读后感(八):真的很奇怪但怎么奇怪都不会奇怪的东京
大约是因为《火花》的缘故,再次看又吉直树的书,有些地方还是让我有点要落泪的冲动。
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他用很真诚的方式,描摹了一些在生活中本身存在,而很难被用文字抓取,或是经历者本人也很难描述,或者是去记叙和思考的东西。
一般人,与其说是会把这些东西忘掉,不如说是会把这些东西从脑子里晃一晃掉出去吧。
仿佛看到作者在面前问:那这个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啊,到底是什么呢。
很久不看这类随笔型的书,仿佛整个人也随着里面的文字一起,在东京的街头,跌跌撞撞。
说是临界感吗,不太准确,因为并非是某一个时间地点特定的心情。那种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在陌生的环境里,在离梦想太远不敢用上追逐这个词的时候,在有些愿望自己也不敢对自己承认的时候,在对自己的心意不确定的尴尬中,在明明很悲伤却突然有一些冒傻气的念头浮现时,在不知道如何对话于是索性要做一个聒噪不停的人的时候,在对善意觉得不好意思结果成了一个浑身散发着妖怪气息的奇葩的时候,这些人和事,不都是发生了或者会发生的吗。这些时间点上的自己都是真实的,合起来成了一个别别扭扭,开开心心的自己。
书里有几个脑洞真是喜欢的不得了,比如和后辈儿玉在街头吸魂,羽田机场的中年男人什么的。每次都要借了高利贷带后辈去喝酒的前辈,也让人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如果我是后辈,就要很用心的大吃一顿。
所以这才是东京呀,是真的很奇怪,但怎么奇怪都不会奇怪的东京。
哦,还有,我也想去录音棚爆弹电吉他。
《东京百景》读后感(九):在东京的一百则日常
单看书名,还以为是东京的旅游手册,或者是以俳句的形式来写东京。因为总看日本动漫和日系小说的缘故,总是对日本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东京这个大都市,频繁地出现在日系小说与日剧之中。但是打开来才发现,这本就是作者在东京的日常。
说是日常又不如说是呓语,因为有的场景在虚幻与现实之间交错,让人分不清到底是真的还是作者的想象。
篇幅也是长短不一,有的长有的短,甚至还有只占半页的篇幅,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不是将这本书当成日记来写。
在东京的日常作者事无巨细,在神社遇见了谁,在公园调侃了谁,在长椅上被谁调侃,买空调的心理活动,对自拍的思考……流水账式的写法,没有绚烂的文笔,顶多算是个随笔集。只是看书时我以为作者是个腼腆的人,没想到他居然是个搞笑艺人。
当我写完《东京百景》时,已经是三十二岁的中年人了。能出版这本书,我很幸运很高兴。再往下走,工作或许没了,家或许也没了,但写在这里的风景却不会杀死我。如果因此能与大家心有灵犀的话,那我就更高兴了。作者在这本书上花费了太多精力,可谓是前半生的心血(?)。都说认真写的作品里有作者的灵魂,看来尽管是个搞笑艺人,但他骨子里还是个腼腆又爱幻想的文艺青年。
其实我不明白他这么热爱写作的人怎么会在学生时代想当一个艺人,如果写了六年依然一分钱都没有赚到却仍坚持写的话,那应该对写作有最真诚的热爱吧。用爱发电了六年却想当一个艺人,然后毕业之后当真进了艺人公司,成了搞笑艺人。
这样的人生我实在是难以看懂。
况且他的文字里还带着一些孤独,像是独自行走在东京,偶尔与人打打招呼,却仅是点头之交。他始终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他人只是礼节性交际。颇有种“热闹是他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的感觉。
所以他才会这么喜欢太宰治吧,从他身上隐隐约约还能看出人间失格的影子。
内心那么孤独,却要做搞笑艺人要逗人欢笑,像是小丑带上面具,惯于把喜怒哀乐都藏于粉末。
文字里的作者才是真正的作者吧,希望作者能摘下假笑面具,告诉身边的人,“我很孤独”。
否则,活着也太疲惫了。
《东京百景》读后感(十):这就是,自己的人生吧
几年前,从《火花》开始喜欢又吉直树的作品。这次看到有散文集的引进,并且依旧是毛丹青老师翻译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
读一读。 《东京百景》这个名字,是又吉致敬太宰治的《东京八景》。从他历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真的非常崇拜和敬仰太宰治。 本书看似以东京一百个地方作为行文基点,但其实,描写的全部都是又吉自己的人生。明明生着一个黯淡落魄的
外形和怯懦胆小的性格,却偏偏拥有一颗想要无限拥抱未来的并且多愁善感的心。这样的反差,使得又吉直树比别人更多添了几分魅力。 其实日本文学作品
,除了少数几位大家之外,很难用文笔来做单纯的好坏判断,这也和他们国家语言习惯有关。本身日文就不是一个拥有流畅长句的语言。 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叙事真切,能够引发读者强烈共情性
为卖点。每每读后,虽不会发出那种“啊~这种描述,我一辈子也写不出”的感叹,但却会有“啊~这写的分明就是我自己啊”的感受。 另,又吉直树作为漫才艺人,始终未有建树,但在文学界却异军突起。这其中
几年前,从《火花》开始喜欢又吉直树的作品。这次看到有散文集的引进,并且依旧是毛丹青老师翻译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一读。
《东京百景》这个名字,是又吉致敬太宰治的《东京八景》。从他历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真的非常崇拜和敬仰太宰治。
本书看似以东京一百个地方作为行文基点,但其实,描写的全部都是又吉自己的人生。明明生着一个黯淡落魄的外形和怯懦胆小的性格,却偏偏拥有一颗想要无限拥抱未来的并且多愁善感的心。这样的反差,使得又吉直树比别人更多添了几分魅力。
其实日本文学作品,除了少数几位大家之外,很难用文笔来做单纯的好坏判断,这也和他们国家语言习惯有关。本身日文就不是一个拥有流畅长句的语言。
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叙事真切,能够引发读者强烈共情性为卖点。每每读后,虽不会发出那种“啊~这种描述,我一辈子也写不出”的感叹,但却会有“啊~这写的分明就是我自己啊”的感受。
另,又吉直树作为漫才艺人,始终未有建树,但在文学界却异军突起。这其中,漫才作为配角,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东京百景》这本散文集,使我捧腹之处不在少数,吉本兴业艺人的功力,终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