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4 00:2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本由[美] 段义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文主义地理学》读后感(一):有温度的人文主义地理学

  既然题目中出现了“地理学”,起初以为这本书里会出现很多地理术语,但没想到有大量涉及哲学、宗教的内容,真正与地理沾边的解释得浅显易懂。这大概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它关心的是人何以之为人这样的命题,“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译后记)。 段义孚从追忆自己从重庆到悉尼再到牛津、伯克利的经历讲起,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确立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之后的几章中可以一窥其贯穿一生的价值观念,如对进步的向往、对人类发展的乐观态度、对宗教激活全新思维方式的赞美、对个体与群体调和的坚持等等。随笔式的书写方式,穿插大量有趣的例子,可见作家知识面的广阔。偶尔可见风趣幽默的闲笔,比如谈到童年读过的瓦特误煮手表的故事,说“大人们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未来可以发明蒸汽机,把妈妈的表煮了也没关系吗?”,可见其童趣的一面。

  《人文主义地理学》读后感(二):《人文主义地理学》摘抄

  1.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让各地的孩子都能从中受益。(致谢,2)

  2.人,何以为人——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更具体地说,作为人对我意味着什么?(2)

  3.失败的不是同局外人无法互相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是与我们最熟悉的家庭和共同体成员无法相互理解。(29)

  4.在战胜孤独的各种方法中,最基本的是身体接触。(30)

  5.身体的孤立是一种监禁,而其中形成的语言是孤立更深层次的来源——进一步切断来自外界的影响。(32)

  6.对于人类,更大的命题是不论他们联系得多么诚恳、多持久,阶段性的孤独感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共同的境况。(59)

  7.卑躬屈膝是通往权力的一种方式。(79)

  8.那些没有才能和内驱力的人怎么办?他们可以通过阿谀奉承往上爬,但这也不容易,因为他必须知道怎么谄媚以及向谁谄媚。(79)

  9.自省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癖好、恶以及弱点,更简单地来说,认识到自己本质上的自私。允许这样的自我认识萦绕、奚落我们时,我们便可期待自己成为真正道德的人。(94)

  10.“奢华”的本义是性爱,且只是性爱。(105)

  11.对大多数人来说,对温暖的偏爱是天生的。抚摸温暖的物体及温暖的地方,如厨房或卧室,能唤起人类的热情。(109)

  12.生活中可悲的失败是我们忽略了感官所提供的东西。(140)

  13.时间是我们体验和建构的。在我们等待、期盼或希望时,我们便体验并感受到了时间。(155)

  14.站在广阔的空间边缘我们会感到头晕目眩,但是站在无限的时间边缘我们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165)

  15.最初的童年充满奇迹……其一是世界上,风儿浅吟低唱,水流波光闪闪,羔羊奔跑雀跃,人类精巧手工——即使如顶端有橡皮的铅笔一般常见——它们也是心灵手巧、独具匠心的奇迹。其二是逝去的好奇心。(210)

  16.青春期开始时,对性的懵懂使我看到未来两个黑暗的领域:第一,不可能经历一场相濡以沫的爱情;第二,死亡的必然性。(245)

  《人文主义地理学》读后感(三):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知性魅力

  段义孚教授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享誉全球的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前些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回家记》,记述了他时隔64年之后,在2005年重返故乡的心路历程,十分引人入胜。最近,译文社翻译出版了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义地理学》,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观点,颇值一读。

  与传统的地理学有所不同,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现象,而是以人的生存作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重在探究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在本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中国的童年生活,分析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对于他人格成长的不同影响,认为正是早年所受的东西交融的教育塑造了他总体上比较积极的人生观,促使自己被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知性魅力所吸引,一步步走向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在作者看来,佛教主张自我,目标是追求无我;基督教主张自我,是一个高度真实而且高度个性化的存在,其目标是追求忘我。人文主义促进了自主个体的提升和进步,独立思考和反省能充实自我并加深自我认知;而个体的提升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不仅寻求自我的提高,也要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合作,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甘愿为了朋友或理想冒险。既自我,又群体,既利己,又利他,两者有效互动,是社会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

  作者指出,西方的文艺复兴,迎来了人的意识觉醒、开始崇尚独立个体的崛起。比如,人们开始有了隐私意识,于是在大厅两旁添加房间,最终变成了必须回避的地方,即卧室,另一个则成了厨房。随着家庭空间越来越多地被分割,隐私的理想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子里得以最大化地实现,孩子有自己的房间,照顾孩子的保姆有自己的住处,男女主人通常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女人能够在闺房里化妆,男人可以在书房里看书抽雪茄。餐桌礼仪的进步则可以视为自我意识和个人尊严感提升的另一个标志。意大利是最早使用叉子的国家,随后是德国和英国。不要小看了这种进步,相比之前再高贵的人也用手抓东西吃,使用刀叉是一个人远离动物状态的体现,是迈向近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

  罗伯特·麦克法伦在《心事如山——恋山史》一书中提出:“在浪漫主义给西方对于高山和荒野的认识发动革命的七百年之前,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们已经在歌颂野外景观的精神特点了。”按照麦克法伦的观点,欧洲人开始高山探险和观赏风景,既有宗教的因素,也与地质学的兴盛和传播密不可分。段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中也指出:“只有两种文明——欧洲和中国——学会了观看和欣赏具有自然和人工特征的广阔风景。”他认为:只有在人们对“野性”自然达到一定程度的自信之后,才会产生对风景的喜爱,中国大约在公元1000年,而欧洲则在大约四个世纪后。其实,从隋唐时期山水画的成熟,唐诗中出现大量歌咏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可以发现中国人懂得欣赏自然风光,远在公元1000年之前。然而,中国和欧洲两种文明最早学会欣赏自然和人工的广阔风景,是确定无疑的。它的历史意义,正如作者所言:“从宇宙到风景的九十度转变,标志着中世纪思想的结束和现代早期思想的开始,这是从宗教到世俗的转变,是目标从天堂到地理空间的转变。”

  作者还剖析了戏剧、音乐、摄影对人格建构、人与环境、人与时空关系的影响。对于维系一个族群和社会发展的文化传统,他也有清醒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文化是一种鲜活的实体,若采用强硬手段保存某种文化,那它就很难富有活力,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相当于惨遭禁锢”;文化也不是一些思想保守者眼中脆弱的花朵,相反它们拥有深厚的、生机勃勃的根基;他还以中国放弃延续了几百年的缠足习俗为例,说明任何文化中都有不值得延续的信仰和行为,它们只能作为记录保留在历史中。保存菁华,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是一种文化不被淘汰、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人文主义地理学》读后感(四):黑暗中行船

  

每一次对段老爷子的阅读都是一次冒险和出乎意料。这本则完全是一本精神自传,也是副标题所示的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不像社会科学产生和发展以来许多学者采取“抽离”的态度来对待学术研究,段义孚的姿态是“躬身入局”。他坦然面对自我的矛盾和困惑,每一部分的论述都呈现完全的反思和彻底的真诚。一本不厚的书,既可以在午后的阳光下轻松阅读,又随时让人百感交集——它一次次提醒读者这样的问题:人何以为人?这是具体精微和宏观超越并存的实践性问题。

毫无疑问,段义孚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坚持进步观。他谦逊地承认,这种坚持“或许只是赞同时间是有方向的一种偏见”。在书的最后部分,段又说,“生命中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最终目的地的理念,至今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因为若没有可取之物在终点等着,我便看不到开启旅程的意义。我仍然倾向于将生命视为有方向、有目的”。这也并不意味着段认可绝对的文化相对主义,因为他始终在考虑公平问题。

现实对段义孚而言,充满了失望和缺陷。个体与个体之前的差异天然有着天赋上的不平等,而“社会资源比自然资源的分配更不均衡”。罗尔斯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设定适合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最大化最小值原则maximin)、以及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使所有的资源和便利对所有人开放的社会正义。这落到社会政策上证明了再分配的必要,因此受到了坚持财产权利的诺奇克的质疑。段义孚并没有对社会正义提出他的解决方案,他更接近于社群主义的桑德尔,强调人生活在共同体之中。

在第十四章中,段义孚考察了从古希腊、基督教以及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代表的东方宗教的个体的意味。他融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后继者的思想,确认个人主义的提出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又需要警惕过度的自我膨胀。这是段义孚并没有变成彻底的基督徒或者佛教徒的原因,佛教的主张归结为“无我”,而基督教主张的自我最终是追求“忘我”——二者皆是无法调和的悖论,它们都归入虚无。尼采的办法是必须直面虚无,呼唤权力意志,段义孚没有那么激进,他像一个亲切的爷爷告诉读者:“鉴于我们内在的灵魂,鉴于我们都有内在的(更高尚的、庄严的)自我,我们应该朝着比伟大更有价值的目标努力,伟大往往是过度放纵的野心。更有价值的目标是善良或美德。”并且,他始终是一位慈祥且真诚的长辈,因为在教导的同时承认自己的困扰和怀疑。

段义孚的学术理路与其生命历程纠缠在一起,个人生命经历的变动是精神探寻中的“地理”因素。地理的空间会影响人的心灵,这本身又构成了某种天然的“不公”。对于这样的生命困境,段强调了个人及其潜能,他认为这正是人文主义的核心。

潜能发挥的基础是感官,“它们的功能便是我们的潜能,它们的局限便是我们的命运。”但潜能的发挥需要求助于心灵,“正是思想精神或文化指引、扩大和强化着感官的作用”。因为心灵的作用,人类才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才有超越和永恒的认知,并有可能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平等——“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即使最有权势的人也只有有限的寿命。”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时间都在无情地流逝。”人类想要控制时间,虽然总是徒劳,却产生了一个“副产品”,即承诺和宽恕,“承诺就是约束未来,限制其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宽恕就是抹掉过往,剥夺时间玷污现在的力量”。这两个原则具有深刻的道德力量和超越性,因为扎根于人类对自我的把控。

段义孚随笔式的学思具有深沉的力量,他呼吁乐观的同时保持清醒和冷静。人类的禀赋和潜能赋予了高于其他动物的尊严,但同时也会是诅咒。人类具有善良和邪恶趋势的双重可能,历史的进步让人类获得个体内在生命与精神,也在失去许多传统中弥足珍贵的价值感知。一个更加良善的人应当训练自己的幻想,需要有异常的好奇心,崇尚简单的性情,寻求乐趣的精神,以及敏锐的审美力。单纯和专注很有必要,“人性保持在一定道德警戒水平的个体”是值得追求的。幸福“是一种能感染周围人的道德状态,与灵魂中有音乐的人在一起会很开心。”段义孚这样定义幸福,而这本书是他对“灵魂中有音乐”的实践。

尽管做了以上蹩脚的转述,书中仍然有太多分散的知识点和闪烁的真言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实践。没错,他是一位强调实践的学者,并不囿于书斋之学。自我省思是这本书提供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书的最后,段义孚说,“我们可被比作水手,借助甲板下的雷达荧光屏,穿行于曲折的海岸。水手们(即我们)早晚会接受这唯一的事实——船体中黑暗、幽闭的空间。试想当我们爬上甲板,沐浴在阳光之下,面对这奇特无限又美丽至极的景象,会多么震撼。”

——这是柏拉图洞穴寓言的当代故事,黑暗和阳光同时存在,人需要穿行其中,找到方向。阅读则可以作为黑暗迷雾中行船所需的雷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