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雨》读后感锦集
《西北雨》是一本由童伟格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北雨》精选点评:
●然后有一天,小王高高兴兴喝完果汁,咕咚咕咚从楼梯滚下,一头撞在老王背上。然后就死了。老王说,那真像一头小象穿过他的心。
●很动人的作品
●说真的 不敢读第二遍
●故事的开头让人想起佩德罗巴拉莫。感冒头疼咳嗽之时遭遇这么一本语言致密的书,不啻是一场灾难。
●记忆无法散去,于是世界死掉了。如此精准,又如此朦胧,实在是神奇。
●童伟格潮湿温润的文字无数次的,无数次的让我魔怔。
●做梦感很强。
●已购。惊呆了!这本在今年读过的小说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有些点让人想到《佩德罗·巴拉莫》,但相较而言,我更喜欢童伟格~要重读几遍~
●我读不懂,可这本书总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拼了命的逃离。好在大陆够大,可惜台湾太小。
●打碎重装的 百年孤独?
《西北雨》读后感(一):一起沉入这片雨
多抓鱼说真正的好书值得被读两次,我认为好的思想值得被揣摩多次。童伟格的进步读者看的清清楚楚,经过王考的他,在西北雨里面更加放大自己的情绪,这样的现实是真实还是虚幻,像是催眠师并非一上来就给你个痛快,而是徐徐图之,让你愿意交付自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都在描写生死之间,于生中,于死外,将每一个魂灵都当做最好的素材。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家族关系跃然纸上,诗意的山林,弥漫着故乡的雾气,每一个游子内心的弦都被他生生拨动。他不是一个人在讲故事,他邀请你一起做梦,无论多冷酷的事实,在他的笔下也会失去事物本身的重量,仿佛在游泳,仿佛置身于热气球中,一起沉入这片西北雨。
《西北雨》读后感(二):西北隅
他梦见自己变成父亲,变成祖父,越过所有死去的年轻人,已成路人家族的最后一员。——小说最后彷佛回到了是年梦开始的地方,但迎接的却是梦的谢礼,文字中体态轻盈的岛屿、山峦、沙滩在上空悬浮、漂流,发出细细簌簌的寂寥之音,让渐次登场的人物全然如鬼魂一样,恍然间出现不经意离场。视点的不断变化,正如每次断断续续开始阅读的状态,当书中魑魅魍魉般的亡灵与我的记忆部分重叠,组成一幅拼图大小的、关于作者与我的至暗「卷轴」,放大镜下细微的拼图缝隙为文字和记忆留出足以流通的空白渠道,时间过渡至「失去任何借以形成描述人类存在之意义」的瘫痪状态,感觉在外界动作强行介入后关闭随即全然打开,「诗人,你又哭啦」
《西北雨》读后感(三):西北雨
年少就该轻狂、就该挥霍、就该不靠谱,就该每五年回头想起来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就想抽自己。未来你有很多年可以很成熟,年轻的时候就该让自己年轻。 每个人都要谋生,这没有问题。但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亩地,它种别的东西不长,它只长花,你种玉米土豆它不长。不是说一个人要把所有地里的东西都拔掉来种花,而是把该种花的这一亩田留着种花,这块地不要再占着种土豆玉米了,种了也不长啊。 最健康、理想的情感状态,每个阶段想法会不一样。我现在这个年纪觉得,两个人都傻傻的,都记性不太好,欲辨已忘言是比较好的状态。 我也不担心下一代审美趋势,不能由上一代人规定下一代人的审美标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标准。会有每一代人的审美体系建立起来,我们不需要替人家担心。 外人从外面看事物经常会怦然心动,就像你从外面看别人的爱情,看到一对老夫妇牵着手在街上平静的走,就会特别怦然心动,但你不知道人家中间经过多少挣扎,才能最后到了那种平静。
《西北雨》读后感(四):说不完的故事
然后有一天,小王高高兴兴喝完果汁,咕咚咕咚从楼梯滚下,一头撞在老王背上,然后就死了。老王说,那真像一头小象穿过他的心; 亡灵复活,时光流转,混杂着梦呓和心底的暗流徜徉在梦幻的卷轴上。故事随时上演,永不停歇,时间是个圆周,每个点都可以诉说出一段回忆,慢慢聚拢,在不同的空间里永恒转动; 雨早停了,父亲总睡得像一把石铸的弓,在四周被他压沉、搂紧的空气里,独自静静的做着梦。在失眠的夜,当整个的房间被细雨中的熹微给洗亮,一切器物的边角,都静静的覆盖着时间的尘埃。带着温暖的沉默,回忆一种远行的手势,是那样的轻柔与无伤; 阿发和父亲没有吃掉世界,他们被世界吃掉了,“时间让每个人终成鳏寡”,这才是真正的《无伤时代》吧,那样的海岛和村变得拥挤,其实是在强调,年轮一圈一圈突出的原因; 沉默,死亡,逃离,无伤,西北雨;
《西北雨》读后感(五):无题
“‘只有让他们在我的言语前,成为需要向导的盲人时,我们才能平等。为此,我深感抱歉。’我深感抱歉;几乎每则历险,都结束在这句话上头。”这句话可以高度概括创作意图了,意识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和高度碎片化的写作方式都是为了把读者带入语言的迷宫迅速被催眠以沉浸在作者的世界。但是我觉得这也就仅仅是一种和文笔修辞无关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把形式位于内容之上,充满了技巧性的写作方式。而在这一点上,没有变成庆山之前的安妮宝贝要写的情感故事反而更吸引我。如果没有整个故事没有发生在海岛上,和历史、社会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将一个个碎片拼凑起来的写作方式其实在我看来和安妮宝贝并没有太大区别。
一个亡魂家族,以一个最小辈的视角去打乱时间顺序以遗书的方式讲述一家的漂泊故事,像一次次夸张成梦境的历险,前因后果被倒置,刻意营造的压抑悲伤荒诞和恐怖感如同恐怖小说,读的人费劲,几乎每一段都是一个新的事情,读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始,读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结束。同样我觉得写的人也应该也挺沉重的,这样压抑悲伤、以写遗书的方式写回忆录、以一个用死亡代替新生的人物口吻写作,至少在我看来对精神是种摧残。
“我记得在图书馆里,我找到一本很旧的书,书里的科学家说,在久远的未来,当宇宙滑过折返点开始浓缩时,人们将不再记得过去,而是“只会记得未来”,人们将不会打碎任何杯碗,而是所有碎片会自动复原合一。关于这样美好的将来,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很糟糕我等不到了。”
骆以军写的代跋给我印象也挺深刻的,跟之前看里《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样差不多,一样旁征博引,既总结了书中的作者风格,把童伟格的作品都介绍了一个遍还夸人于无形,实在是妙得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