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传读后感100字
《伯林传》是一本由[加拿大] 叶礼庭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伯林传》精选点评:
●伯林不可避免地告诉我们一个分裂世界的悲观前景,尽管他的一生快乐幸福。所有人都会梦想成为他这样闲适的狸猫,旁观整个二十世纪的沧桑变幻。
●绝佳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传记读本。(如果能够增添更多对于重要人物的注释也许更佳?)在伯林的人生和思想那里,我找到了对个人的精神分裂和思想观念冲突的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当然,我肯定做不到“在我身后任它洪水滔天”云云的那种距离感。但他身上确实有某种根本性为我认可的东西,想做刺猬的狐狸,我大概也是这样类型的人。多元主义,自由主义,道德选择……读到阿赫玛托娃相遇那段又激动了,想起了《娜塔莎之舞》里所读的,这伟大的月亮。能读这样的书,是生活在这世界里的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这个跟01年就是一本书嘛,只是将作者“伊格季纳科夫”换成“叶礼庭”,这出版社真会玩。害老子买重了。重读一遍的感觉是,最精彩的还是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的会面,书里主要取材于伯林自己的回忆文章《1945和1956与俄罗斯作家的会面》,收入《个人印象》。
●尖叫!
●知识分子有趣的一生,光辉灿烂的20世纪。
●以赛亚伯林“浮士德博士”式五重人生追求基本实现的一生,奇怪的是传记里的伯林轻描淡写、轻松恣意,从来没有刻意追求的心态与行为,但知识、爱情、美、事业...所有成果不知觉中都来了。最喜欢伯林与阿赫玛托娃的神交,他站在窗边与女王一样的诗人聊六个小时。“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而狐狸知道许多事”,以赛亚是一个狡黠灵敏的双子座。除《浪漫主义的根源》之外,没有读过伯林的其他作品,其中语词的碰撞、繁复壮丽的从句是从未见过的学术著作的写法。
●以赛亚八十五岁那年,我曾经问过他,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他感到吃惊。“在这么多的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幸福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是最让我吃惊的。”身为幸存者的罪恶感始终是他幸福生活中的阴影。他怎么能够忘掉黑暗呢?它就是他自身的一部分。正是对包围着他的黑暗的这种认识赋予了他最好的作品以一种带着有忧郁感的雄辩,并且使他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充满热情。但他并没有允许这个时代对自己的天性发号施令。在一个黑暗的世纪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才智的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充满怀疑精神与讽刺意味,不偏不倚,并且无拘无束。(伯林与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写得动人极了。)
●确实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还可以
●终于用官方中文名叶礼庭了。
《伯林传》读后感(一):『神态自若地相信最坏的前景,但绝不退缩』
其实是短评 放不下就搁这儿了吧:)
犹太人的明哲保身,俄罗斯的文化灵魂,英国人的健谈审慎,唯一一次的例外是战火纷飞下拗着头飞回伦敦,可能觉得一生真正的勇敢这一次也就够了,所以伯林在战后收到<日瓦戈医生>时才会恳求帕斯捷儿纳克这对他自己和家人的后果,『光荣牺牲是一种道义上的诱惑,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对它应采取抵制的态度。』这也是为何作为公认的,甚至是二十世纪唯一的俄罗斯文化在西方的发言人,他拒绝了本可以信手拈来的巨大成功,却选择了闭口不谈前苏联时期的文化精神,是出于对他们亲友安全上的保护,更是出于对老一辈坚守俄罗斯文化所受苦难的尊重,他知道,在有些时候,沉默要比平日里的挺身而出更需要勇气。早年被维特根斯坦几句话打消了学院派哲学的念头,壮年混迹于英美情报机构,与上至总统首相的一众权贵有相当私交,晚年适逢大众文化起势,逐步脱离了政治而与学院派民科在公众领域打成一片,草蛇灰线中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命运。
『神态自若地相信最坏的前景,但绝不退缩。』阿姨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评价恰似伯林一生的写照。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初选择在炮火中飞回英国,并不是一个令他后悔的选择。
《伯林传》读后感(二):浪漫主义的根源、伯林传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1/19/%e6%b5%aa%e6%bc%ab%e4%b8%bb%e4%b9%89%e7%9a%84%e6%a0%b9%e6%ba%90%e3%80%81%e4%bc%af%e6%9e%97%e4%bc%a0/
浪漫主义的根源 [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 / 吕梁、张箭飞 / 译林出版社 / 2019-10 伯林传 [加拿大] 叶礼庭 / 罗妍莉 / 译林出版社 / 2019-10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11月19日
《伯林传》读后感(三):学术出租车伯林师傅
一本精华之作,关于以赛亚·伯林最好的传记,最好的作者,最好的故事。一本激动人心的作品。随手记下一些笔记。
以赛亚·伯林的一生徐徐展开,被父亲带着流亡英国,留在牛津大学当教员,放弃分析哲学选择观念史,在BBC电台发表谈话宝的大名;与俄国女诗人阿合马托娃的秘密情感。
伯林答应作者叶礼庭,生前不干预写作。好的传主不干预传记写作,已经被证明了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是他是假装大方还是真的无所谓写作者的评价。否则写作者会时刻揣测如此下笔是否会取悦传主或是惹他不高兴。当然这纪律对写作者也构成了同等的要求,甚至更加严苛,不能因为传主不发言就为所欲为,尤其不能假公济私发泄私怨。
本书写出了以赛亚·伯林一生的几个关键时期,作者很会故事,在保证基本的学术和思想水准方面,能将故事讲得动人的也蛮少的。
一是流亡英国。做生意的父亲,凭着做木材生意赚下的一万英镑,带着全家流亡到英国。回望伯林的嘴里平静而幸福一生,必须提到他那富有生意头脑而又乏味的父亲,让伯林不必为生存烦心,并把伯林送进了很好的学校,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二是考取牛津大学,并留在牛津当教员。传记写到这里,极为飞扬,就像武侠小说一样,侠客的成长,总有意外的收获。伯林为什么会被选中?留在牛津大学当教员时,他才23岁,还是一个犹太人。
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哲学讲座中,他遇见了哲学大牛维特根斯坦,向他提问和讨论。当然,在这次讨论中,伯林输了。这次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失和弱项。输给维斯根斯坦没什么丢脸的,何况维特根斯坦给了他体面的台阶,他带着助手来听就是一种礼遇。从此,伯林决定放弃分析哲学,转向观念史。
第三就是在BBC电台的系列谈话节目,彻底给他奠定了自我。有朋友送他一个绰号:讲台上的帕格尼尼,这一部分写得动人无比,就像登临山峰一样的感觉。
同时与帕斯捷纳克、肖斯塔科维奇和诗人阿赫玛托娃等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阿赫玛托娃的两次见面,写得非同寻常。这对传说中的爱人,面对面时,即便阿赫玛托娃发出了性的暗示,伯林还是选择了后退,也许是一种自卑,也许是不知所措,面对仰慕的“国宝”女诗人,他近乎落荒而逃。
在叶礼庭看来,伯林是一个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哲学家;是一只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一个渴望与人交往的孤独的思想家;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喜欢世俗性的人,喜欢对权势世界的内部运转方式有某种把握,喜欢听闲话,喜欢试着去了解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卑劣动机在让这个世界运转下去。
每当人们追问他的思想纲领时,伯林至多会说:“在学术上,我就像是一辆出租车。人们打个手势,我就停;人们给我一个指定的目的地,我就走。”这是伯林的可爱之处,也是解嘲之语。这话多好,既放松,又骄傲。至少有一点,伯林值得学习,他善于发现别人身上、而他自己缺失的优点。
《伯林传》读后感(四):幸运一生
差不多两星期时间,断断续续仔细看完这部《伯林传》,一本非常吸引我读下去的书。几年前曾经读过《苏联的心灵》,对此公印象深刻。此次读毕也有一些想法,家人还转给我一篇专门讨论伯林在中国的长文,但我不是思想家、哲学家,无法做更多、更深刻的评论,这里依然就是一些观感而已。
一、 幸运的一生
出生于阿塞拜疆的里加,在俄国度过童年,移民英国后通过读书进入牛津通道然后步入上层社会。二战期间派出纽约华盛顿做情报工作,专门在各色社交中察言观色,建立起在美国的社交网络。曾作为英国外交官到达战争中的苏联,接触处于受压制状态的若干顶级文人,成为后续学术思想从政治哲学转向观念史学的触媒。战后在英国牛津和美国各大学之间自由出入,同时跨界国际政治与不少大人物有过交往,曾经是丘吉尔战后回忆录写作顾问,在古巴危机那一刻是肯尼迪宴会的做上宾,英国多任首相都不会忽略他的存在。作为犹太人,一直周旋于欧美犹太组织与犹太复国主义头面人物之间,总统魏茨曼、总理古里安,几度受邀在以色列政府任职而不就。
这些说起来似乎还不算什么。最为奇特的是,他一直作为学界人物出入,作为历史哲学思想家暴得大名,但除了早期的一部《卡尔.马克思》之外,一生没有一部阐述其思想的学术著作,所有的名声都是建立在演讲、散文式写作基础上的。后期市面上看到的著作,都是后来由一位编辑四处挖掘散在各杂志、录音以及家里书桌中的东西编辑而成。这部传记也是作者与传主多年一起聊天的结果。
伯林在中国也很幸运,老早就有人将其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而对其崇尚有加,著作中文版出版超过十种,在当代外国思想家中最为丰富,2014年在北京曾经召开“以赛亚.伯林与当代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有所谓“伯林学”,被国内学人多方阐释。
二、 狐狸与刺猬、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这是希腊诗人阿吉洛克斯的一行诗,被伯林用来将以前的那些伟大人物分为两类:歌德和普希金是狐狸,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则是刺猬,后来还专门出版了《刺猬与狐狸》这本书。这是一种戏剧化的区分方式,但后来流传甚广。也有人将这对概念用在伯林本人身上:大多数人把他看作是一只狡黠的狐狸——灵巧、狡猾、机智,从一个话题飞快地扑向另一个话题,避开别人的追逐;但他同时又是一只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在一件事情上比对其他任何东西都能有更真切地了解和感觉。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一对概念是伯林思想的理论基础。通过这对概念,伯林将自由主义信条与比它更为激进的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区分开来。其中,消极自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政治信条的核心,只要个体行为不妨碍他人自由,那就不应该受到干涉;积极自由则是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一切解放性政治理论的核心,意图运用政治权力来解放人类。二者的区别在于,自由主义者希望对权力本身加以约束,其对立面则相反,是想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区分为后续政治思想界提供了讨论话题,中国伯林学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围绕这对概念做阐发的。
三、 和托尼.朱特做对比
读伯林传记,我不由自主地会将他与托尼.朱特做对比。后者是我喜欢的历史学家,我不仅读过其历史大部头《战后欧洲史》,还读过好几部其他著作,包括其成为渐冻人之后与人对谈最后形成的传记《思虑20世纪》。朱特晚生差不多四十年,经历的时代与伯林有很大差别,但仍然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比较的理由:朱特也是犹太人,从中欧移民英国,曾经与犹太复国主义擦肩而过,苏东巨变后的中东欧是其研究对象。然而,两人之间确实存在很鲜明的差异:朱特在英国所受教育属于剑桥传统,后在法国游历、在法国高师完成后续教育,更侧重于历史学,尽管参与各种当代政治领域的重大话题,但最终认为自己是一位社会民主思想家。
《伯林传》读后感(五):一个幸运的人和不轻松的自由主义
一、一个幸运的人
伯林, 一个出生在20世纪初期的俄国的流亡的自由主义犹太思想家。 想想这些可畏的定语:20世纪、俄国、犹太人、流亡、知识分子。想想一百年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期间与之后不间断的战争与混乱,想想斯大林时代的克格勃、古格拉,想想奥斯维辛,想想那些失去祖国的失神的眼睛,想想这个世纪知识分子面对的变化与虚无,希望与绝望,革命与平庸。再想想这些定语叠加在一个身材矮小、个性敏感、相貌平平、出生就左手残疾的人身上,那么,他的痛苦、不幸、绝望的命运,似乎在劫难逃。
然而,伯林偏偏完全躲开了这些定语暗示的厄运,他幸福、充实、光荣地完成了他的漫长的一生。在他的双亲的庇佑下,他从小就过着优渥的被人环绕甚至崇拜的生活,他的流亡又使他接受到当时最好的精英教育,他本科毕业就获得在牛津教书的资格,二十三岁即入选全灵学院,他不到四十岁已经名满天下,成为最受重视与推崇的思想家、评论家。他在四十岁之后遭遇他的灵魂伴侣,在经历了一场痛苦又无可抵抗的婚外恋之后修成正果,和一位具有高度修养的名门闺秀共度了美满的四十几年婚姻生活。
他结交了众多当时西方世界第一流人物:凯恩斯、佛洛依德、维特根斯坦、伍尔夫、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丘吉尔、肯尼迪、爱因斯坦、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魏茨曼。。。。。。他热衷社交,可以活跃地持续倾泻出迷人的华丽的深刻的思想洪流。他习惯被一流人物包围,喜欢成为中心人物:从英国的哲学界到思想界,从牛津的教授饭厅到贵妇的沙龙,从讲台到媒体的聚光灯,从英国、美国到耶路撒冷,从外交到政治又回到学术,从牛津出发又回到牛津。他酷爱交流,善于“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缺少的东西,并以敏锐与自信的态度去追求它。”他极其健谈,他说了无数,除了《马克思传》,他的著作都是口述,他的诉说、演讲、广播被整理成书籍,这些著作成为保卫自由主义的最坚强的几座堡垒,成为自由主义中的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他在晚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创办了牛津沃尔森学院,他安详地看到他的预言与努力变成现实:以色列建国、苏联崩溃、自由主义成为全世界的主流。
《伯林传》的作者伊格纳季耶夫在伯林八十五岁那年问他,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他感到吃惊。“在这么多的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快乐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是最让我吃惊的。”
总的来说,他是一系列矛盾的绝妙混合。他是接受英国精英教育的俄国犹太人,他以学者、教授、思想家著称,又是影响很大的外交与情报官员,他是英美上流社会孜孜不倦的交际家,一所著名学院的创始人,又经常陷入敏感、脆弱的自卑与自我怀疑,他热爱零食不时对着亲人撒娇卖萌,他对道德信念有坚定的追求,可也经常表现出好色、狡诈、油滑的另一面。他非常自我,又有深厚博大的同情。他绝对否定人生的先天意义与价值,却一步步创造出一种极其有价值和丰富的人生。
二、《伯林传》里提到的伯林的思想要点:
伯林在学术早期深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掉入逻辑实证主义打开的唯我论的虚无深渊。他并不否定自我之外的经验与不能被证实的思想的价值。他醒悟:可证实性依赖于可理解性,而非相反。逻辑实证主义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奴仆,它所肯定的“寻求这种荒芜的确定性的岛屿”在伯林看来,等于在浪费时间。一个人的语言越精确,他实际上能说出的东西就越少。“要说出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有意义的话语,我们就必须引入直接经验之外的东西。”
在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当头棒喝后,他服从自己的天性,渐渐离开高度抽象的圣殿般的哲学,面对现实世界,转入思想史的研究,正是与那些伟大迷人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列夫、赫尔岑的对话中,他才一方面复活了这些伟大存在的思想,一方面一点点形成自己的创见。他在二次大战中的外交与情报工作加深了他对国际政治的认识。他的丰富的感情生活与社交活动使他获得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他与第一流人物的交流、谈话逐步整合了他的思想,越来越显示独有的思想价值。他在里加的少年时期就永久地形成了对极权、对一劳永逸的人类解决方案、对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的免疫与抗拒。在1946年1月4日与阿赫马托娃的交谈又极大地加强这个倾向:他始终坚信对阿赫马托娃的访问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在离开俄国的时候,心中满怀着对苏联专制的憎恶之情,这种憎恶几乎在他后来为捍卫西方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而写的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他对于历史决定论猛烈的攻击是被他从她身上学到的一种东西激起的,那就是:对个人良知绝对的坚守可以让历史在它面前屈服。 他的被冠之以多元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众多见解的核心,首先来自他对人性的洞见。他说:“我觉得,我自己发现的真理只有一条:那就是不同目标发生冲突的必然性。”人的自我被互相对抗的各种冲动撕裂得四分五裂,人类追求的各种目标处于冲突之中。因此,对一种价值的选择意味对另一种的放弃,而这种放弃总会带来痛苦与悲剧。并不存在一种包含所有价值,并使其和谐的选择,也不存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伯林的哲学“它将人类视为一种分裂的生物,常常需要在个人与公众的要求之间,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而且最困难的是在互相冲突的政治价值观念之间进行选择。。。。。。各种价值观念是不可能不存在冲突的,因此,自由选择也就带上了悲剧色彩。”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关于“使得人类内在和外在的分裂”的洞见成为了伯林的自由主义政体的理论基础。一个自由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因为它接受人类各种利益之间存在的冲突,同时又通过各种民主机构保持着一个让这种冲突在其中可以得到和平处理的场所。”“价值体系并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自由与平等,宽容与秩序,自由与社会正义,以及反抗与审慎--是内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他说,自由应当具有某种优先性,因为如果连一点自由都没有的话,就失去了选择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保持我们理解的人类特性”,但是即便是自由也必须受到社会正义的制约。”
他和波普尔、哈耶克一样强烈反对历史决定论,他把这种历史决定论归因于理性主义与启蒙运动,因为它们都强调人的单一本质,宣称自己确定了人本来和应该的形态,而道德与历史运动将必然使人和社会到达这一形态。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抛弃了人性的多元、复杂,矛盾与分裂,以理性与解放的名义对人进行残酷的教化、压抑与管制。但事实上,理性主义的三根支柱: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对所有的人类而言真理是相同的;人类的各种价值观念永远也不会互相矛盾;都是不合事实的幻想。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和战后西方的社会民主主义都同样是二十世纪理性主义幻觉的牺牲品,那就是,只要加以足够的社会管理,人类的罪恶就能够被消灭,不同的个人就可以幸福地融汇成一个亲密无间的社会统一体。诚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在其对民主和人权的蔑视方面更为冷酷无情,但是西方自由主义者们也不能自鸣得意。去除“选择”这一负担的人类愿望可能会导致西方将共哦了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困境交给专家、政治家、心里治疗医生及其他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解决。。。。。。实际上,在一种乏味的管理上的一致性掩盖下,激烈对立的各种原则仍然处于斗争当中。”
伯林对于自由主义最著名的贡献是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意味着保证不妨碍他人去自由选择,解放一个人就是要把他从各种障碍--偏见、保证、歧视--当中解脱出来,去实现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告诉他怎样去运用他的自由。积极自由是督促、迫使、强制一个人去实现所谓的“本质”、“理想”,使其成为“应然”与“必然”。伯林指出:人类不是提线木偶,不是巨大的非人力量的玩物,他们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可能是由他们的阶级地位、种族、性别或者文化传统形成的,但是作为个体,他们保留着道德抉择的能力,在这一意义上,他们仍然享受独立与这些决定因素的自由。但伯林洞察人类容易受到那些许诺让他们卸下道义选择这副重担的乌托邦的影响。
伯林直率而简洁地说,自由主义者们“希望对权力本身加以约束”,而其他的那些人则“想要把权力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消极自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政治信条的核心,亦即只要个体的行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们在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时就不应受到干涉。积极自由则是从社会主义道共产主义的一切截放行政治理论的核心,所有这类学说都意图运用政治权利来解放人类,以实现某种隐藏的、被阻拦的或是受压抑的潜能。
我总结一下以上观点,那就是:人性内在的不同冲动、欲望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冲动、欲望与这些价值观念是难以调和,难以一致的,自由就意味着个人不受外力控制地做出选择,而选择也意味着对其他宝贵价值的某种割舍,这必然带来残缺与痛苦。这是自由人必然要承担的负担。自由社会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自由社会通过一系列民主制度保证了这些不同诉求能以和平的方式共存与博弈,保证了个人不受权力的过界干涉,从而保证了每个人有可能依照他自己的愿望和选择生活。
值得重视的是,伯林并不认为自由意味着其他,自由就是自由,它并不保证自由选择就是正确的,快乐的,幸福的;相反,他指出了自由意味着自我负责,无可推脱。他说:“我不相信生活具有任何意义。我根本就不会去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我怀疑它根本就没有意义。这给我带来一种巨大的安慰。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生活。相信我,那些寻求某种深刻的包涵了整个宇宙的脚本或是上帝的人是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