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100字
《给孩子的唐诗课》是一本由六神磊磊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一):给孩子讲诗,再讲点诗人们的故事
两年前,六六妹妹发过一篇名为《跨越唐诗的一道矮墙》的读书笔记,推荐了《六神磊磊读唐诗》。文章里,她这样介绍六神磊磊:“据说主业是读金庸,然而写的文章经常刷屏一阵就不见了。业余读个唐诗,居然也能写出一本著作。”这本著作呢,我还没读,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二):送给孩子们最好的一份礼物
这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让他们纯真的世界里,多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是诗人,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力,孩子应该多读读这样的古诗词。
在我们那个时代,似乎无法理解诗人所思所想,读诗就是读人生,小孩子就应该多被中国文化熏陶熏陶。
用简单的语言来诠释诗人的世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更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三):学习唐诗的孩子不一样
当孩子看到瀑布从天而降的恢弘磅礴时可以感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是只说好壮观,而你问他为什么壮观时他什么也答不出来。
让孩子从小接触唐诗,接触中国古典文化对于他欣赏事物,培养情操很重要。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武亦姝的飞花令让我们看的拍手称好,对女孩的气质也大为欣赏时,诗词已融入了她的血液。
而且磊磊老师的给孩子的唐诗课不呆板孩子更爱看。
让我们陪孩子走入唐诗的世界吧。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四):与其一本正经诵唐诗,不如玩中学唐诗
《给孩子们的唐诗课》,这是六神磊磊2019年全新力作,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做的唐诗课程。如他所提倡的,“不勉强孩子背唐诗,我只负责让孩子爱上唐诗。” 书中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带领孩子去探寻那个五彩斑斓的诗的世界。 这过程,磊磊用了另一 种方法讲唐诗。不是一本正经地反复指读朗诵,不搞填鸭和大量死记硬背,不搞全盘一字一句的赏析,而是让孩子们穿越时光,来到公元618年去漫游,做他们的游伴。给他们讲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们的故事,先和古诗人打个招呼做个朋友,再来更好地在与诗人玩乐中了解他们的的小秘密。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五):用纯真之心去爱唐诗
《给孩子的唐诗课》六神磊磊2019年全新力作,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唐诗课程。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和专家们一起精心打磨,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带领孩子去探寻那个五彩斑斓的诗的世界。
唐诗是千万年来流传的瑰宝,听它,用心用灵魂,读它,用爱的纯真和美好,领悟诗中蕴藏的智慧和魅力,每一个文字里都有善良和爱的力量,每一篇韵律和谐的诗文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不因读而读,而是感悟诗中氤氲的亲情、友情,体会着不同时代的山川秀美,思乡愁绪、春华秋实。
只有用心去感受,用爱去领悟,才能真正理解唐诗的博大精深,魅力所在。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六):诗书礼乐,先读诗吧!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而诗书礼乐,诗也是排在第一位的,看来读诗这件事,一直以来不容小觑。
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格物之学使人深沉,道德哲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位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对诗的评价,也是到达了一个高度。
对于孩子,父母肯定是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孩子聪慧,父母也是乐的见到。但是,结合自己的小时候,这使人灵秀的诗,估计是很多小朋友不喜欢的。这可让很多家长着急啊!
死记硬背不是事儿,没有兴趣会理解不了或者理解度大打折扣。《给孩子的唐诗课》可以说是让很多家长眉开眼笑啦!生动幽默又形象的方法,有谁不喜欢呢?读诗,从娃娃抓起是个正确的选择,这个正确的选择中,有效的方法更是重要。
诗书礼乐,先从读诗开始吧!感受中华文化底蕴,弘扬中华传统文学,乐于其中,才是王道。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七):读来甚是快乐!
看完整本书,最强烈的感受是,虽然古人的生存条件恶劣,但他们和大自然的关系真不是一般的亲近!
那么多读来心旷神怡的诗句,很难想象不是长期观察、置身自然的产物。
只有这样,短短几句诗才能在脑海中幻化成非常具象的五感自然图。
除了清新脱俗的美景,此外就是诗人们的人生故事和喜怒哀乐了。
要让遥远的唐诗变得好看、生动,把创作背景故事讲好的做法,肯定不乏味。
例如,六神用几场“火星四溅”的“华山论剑”描述,引出了登鹳雀楼主题、“旗亭画壁”、“彩楼赛诗”的几位诗人。通过脑补和对比,让人对小时候背过的诗句产生了新观感。
还有人的出场方式是“七言绝句牛人”、“李白的偶像”。“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则是以好酒、广交朋友的豁达人气王人设而显得非常可爱。
又如,宋之问虽才高八斗,却和巴结权贵、甚至端便壶、出卖朋友的传闻分不开。被贬黜后,他写出了更真情实感的诗作,而赐死前一系列的反应,像一个个闪回的小剧场,让人感叹这可悲可怜的人生钻营(刚读时感染初唐四杰的命运真的好惨,渐渐发现这似乎是常态)。
老朽的变得年轻、 枯燥的变得有趣。
诗歌一定与生活场景密不可分,因此我们也可慢慢读出那时候的山川河流、市井生活、塞外边关,当然也会感受一下作者澎湃的性格特征。边塞诗是什么?是在讲述“一个战士,拿着葡萄美酒、骑着骏马、弹着琵琶,准备去打仗”的故事。
哪怕诗人们早已泯灭,但他们的视角会一直不消亡。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八):为什么这本书的书评区商业气息如此浓厚
学习诗词教学模式
取其精华,思其糟粕
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们在鹳雀楼上的华山论剑。
2.旗亭之战:王之涣、高适、王昌龄
3.彩楼之战:沈佺期和宋之问
评析:利用趣味故事的方式引出唐诗,更容易引起孩子对唐诗的兴趣,以及诗人其人其事的了解与兴趣。但是,所选的诗是否真的适合孩子的学习,是否有揠苗助长之嫌,这是我的疑问。同时,在课前理清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后布置适宜的作业,推动孩子课后进行自主查阅资料和学习,不过作业的完成有难度,想必要和家长一起完成。
4.李白的偶像:谢脁
5.华丽浮夸的宫体诗
6.江陵焚书
7.萧统《文选》,李白杜甫的教科书
8.隋炀帝杨广的另一面
评析:历史都是活生生的历史,不是死的,在诗歌的背后连着的是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与我们的诗歌相辅相成,不仅能让学诗变得更加灵动趣味,也让我们积累了历史,增强了对于历史的理解,素材的积累。
9.乐府诗、陈后主、李广和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
10.11.辞藻华丽的唐太宗
12.虞世南的咏物诗、李百药、上官仪的宫体诗
13.14王绩《野望》和征婚诗
评析:诗确是精心选择的,也是很多名家喜欢的诗歌,具有代表性的诗,但是讲解的深度确实低了些,太浅太琐碎,孩子的学习效果,我有疑问。
16.王绩、王维的问诗
17.王勃生平及其代表作
20.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评析:唐朝人人写诗,好诗也多,但是给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哪些诗人,哪些诗,这是个要重视的问题,最好能“四两拨千斤”。
24.唐诗里的雨
25.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苏轼的爷爷苏味道
28.宋之问的夺袍
评析:诗人并不是非黑即白,他们是彩色的,是丰富的,而这丰富本身便充满了可读性,是一个很好的讲解突破口。
30.唐诗里,那三场著名的雪
31.唐朝的晚上不好玩
34.律诗来了:了解律诗的知识
评析:这里讲律诗,讲得很清楚,却很有趣,简单。这是深入浅出的典范。
37.送别诗:被王勃捧红的杜少府,被高适捧红的董大,被王维捧红的元二,
38.悲秋与“吹”秋
39.唐诗裁判上官婉儿
40.初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陈子昂
46.人品与学识俱佳的张九龄
49.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是永别
评析:到了这里,渐渐感觉到作者选诗的粗糙,粗糙不是说选的诗不好,而是不甚合适,不适合讲给孩子,数量也变得多,变得杂,这样便陷入了走马观花。节奏应该慢下来,少讲一些,但是要精致一些。
52.饮中八仙之贺知章、贺知章与李白的故事、李白的另一个偶像孟浩然
56.爱开炮的苏轼和杨慎
57.孟浩然与菊花、孟浩然与襄阳
60.李白的出生地之谜
评析:看到这里,突然想起了李白的《清平调》,这首诗如今被王菲演绎得很好,打开播放器开始听,很棒。要是有更多的诗词能够被这样的演绎该有多好。然而,喜欢听这样音乐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便没有市场,那愿意花成本来做这个事的人才自然就少了,想想还真是难过呢。
64.李白与峨眉山的不解之缘
65.李白与仙的关系、李白的柔情、李白的诗怎么传下来的、李白后人的故事
评析:本书到李白这里正是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作者言外之意是还没有完,还有很多可以讲的诗人和故事。
在安徽当涂的李白墓前,作者饮酒致敬。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九):“唐朝论诗”论了千年,光这些诗人都可以称霸“武林”了
六神磊磊不是写读金庸的吗?怎么又写了读唐诗?
六神磊磊读金庸,把金庸写的小说读活了,一部“射雕英雄传”能从多个角度插针,甚至能把不同人物、事件套用到当今时政上,可谓“玉女心经”练就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降龙十八掌”该出掌时必出掌。他写的《给孩子的唐诗课》也是另一番视角,把唐朝著名的诗人以及诗歌发展写到淋漓尽致。
“华山论剑”论的是武道,每隔三十年那些武林高手就会来一次比试,争夺天下第一。
在唐朝,也是一个诗词鼎盛的时代,光诗人就有两千二百多人,留下来的诗词约有五万多首,他们也像华山论剑一样,每隔个几十年也会来场比试,在洛阳最有名的就是香山寺由武则天主持的诗词大会,还有就是上官婉儿做裁判,扔下一地雪花纸,他们之间也会争个天下第一,这种风气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形成。
读唐诗是六神磊磊的另一个专业,里面介绍了从南北朝开始演绎到唐诗的发展史,很多人和我一样光知道背唐诗,却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唐朝的时期,诗词就发展的如此鼎盛?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人凶悍,诗歌落后,南人温婉,爱好江南山水,所以诗人大部分都在南方,小到草民,大到皇帝,无不喜欢吟诗、写诗。
虽然南人爱写诗,写的诗软绵绵的,主要反映女性的宫体生活,遣词华丽,形式工巧,所以这种诗就被称为“宫体诗”,写这种诗的人大部分都是皇帝和大臣,老百姓看的比较少,有点形式主义,缺乏生活的内涵,读多了就会感觉乏味。
到了唐朝的时候,诗人就多了,像李白、他的粉丝上千万,到了今朝依旧是上千万的粉,其次是白居易、杜甫啊这些诗人,李白在世的时候,他也有偶像,他喜欢谢朓的诗,他写的诗很多灵感就来自于谢朓,不管他走到哪里,只要有月光,有风有楼,总会对朓爷念念不忘。
李白是多么狂妄的一个人,能让他欣赏的诗人实在不多,谢朓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诗人,擅长山水诗,出身士族,这也说明了一点,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匮乏,其他人都写宫廷诗了,只有谢朓却在看山写山,看水写水,唯独不写宫庭诗。
李白生于701年,杜甫生于712年,整整比李白小了11岁,杜甫他嘴喜欢的诗人是谁?自然是李白了。
杜甫出生的时代不太好,那个时候兵荒马乱,战争频繁,他生于忧患,长于饥馑,一生都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他太喜欢李白的诗了,他写过许多关于李白的诗,比如《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当李白入狱、被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杜甫站出来,为李白辩驳。
杜甫甚至曾去追过“星”,那时候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杜甫在往蜀地逃难的时候,不忘追逐李白的行踪。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身怀悲悯之心,所以他写的诗大都暴露人民生活疾苦,对广大人民身怀同情,因为他也是其中一员,在蜀地的时候,因为没东西吃,饿死了自己的孩子,这种痛苦谁能体会?然而他晚年不保,常受病痛的折磨,最终吃下员外赠送的牛肉后,死于小船之上。
唐朝是一个歌舞满庭芳的朝代,也是一个有诗人有故事的朝代,它记载了一波又一波的血雨腥风,用诗歌来填满历史的空虚。
六神磊磊写读唐诗,其实就想让孩子们不但多读经典,而且要了解唐诗背后的人文历史,这个时期的辉煌被写入了唐人的诗歌里,这个时期的凋零也被写入了唐人的诗歌里,读唐诗,就好比看一部唐朝的生活片,唐人怎样生活?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唐朝的皇帝又是怎样生活?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借着白居易的《长恨歌》流传下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被人们同情,一代美人就这样英逝在马嵬驿,实在令人惋惜。
白居易的另一部作品《琵琶行》也是一首叙事诗,在“华山论诗”上名列前茅,这两首诗其实都是对爱情的歌颂,里面掺杂着白居易对他初恋的深情。
《长恨歌》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结尾的时候也惋惜了自己与初恋的一份感情。《琵琶行》也是借着描写弹琵琶的女子诉说自己的前尘往事,引发自己回想起那份初恋的心酸,最后一句诗最为动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最伤心!
流水至今,唐诗被人们诵读最多,流传最广,推行最盛的诗歌,它毫不掩饰那些过去的历史,也不忘回顾前朝的路途,那些百家讲坛都在“华山论诗”,毫无疑问,若问天下哪个朝代的诗歌称霸天下?当选唐诗为首。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十):六神磊磊:我不勉强孩子背唐诗,我只负责让孩子爱上唐诗
金庸的作品在华人世界无人不知。很多金迷们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六部书更是如数家珍。在金老爷子的武侠世界中,最著名的比武,当属华山论剑。《射雕英雄传》中第一次华山论剑,黄药师、欧阳锋、段智兴、洪七公和王重阳五个高手为了一本《九阴真经》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最终王重阳获胜。我们熟知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五绝”的称号也是来源于此。华山论剑也由此引申为公开的比试或者是学术争鸣。
提到金庸不得不提一下金老爷子的头号粉丝六神磊磊。六神磊磊,原名王晓磊,1984年出生于江西。因为特别招蚊子,所以一到夏天就涂满花露水,被家人嫌弃,于是就给了他一个六神磊磊的外号。六神磊磊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独到的视角去解读金庸笔下的人物。在解读金庸的同时,他还把他的风趣幽默的放在了唐诗上。
窗前明月光,无诗不成唐,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五百年中一乐天,合着黄金铸子昂。上面的顺口溜包含四个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陈子昂。六神磊磊在《给孩子的唐诗课》中,开篇就用顺口溜的形式提到了这四大高手。并用一场唐诗里的华山论剑,拉开了唐诗课学习的序幕。
说到学唐诗背唐诗,三岁的小孩子也能张口就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见唐诗在我们的启蒙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给孩子的唐诗课》正是这样一本可以当做亲子阅读的书籍。
据统计唐朝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流传下来的诗文有五万多首。诗人们都是很有个性的,他们的华山论剑比试了三场。第一场鹳雀楼之战,发生在在写诗圣地鹳雀楼。诗人们你一首我一首,都想争个武林盟主当当,参加比赛的有:“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的李益、“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的畅当。李益韵味悠长,输给了畅当的气势雄壮。
但最终是王之涣拿了冠军,就是那首著名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看似简单,但是诗人不仅写出了风景的壮美,还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永远不满足,永远向上追逐。
“旗亭之战”是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之间的比试。王之涣在鹳雀楼之战中一战成名,他们的两个好朋友王昌龄和高适有点不服气。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喝酒,就决定比试比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看看各自文章的点击率。可是那个时候没有微博没有公众号,恰巧他们喝酒的时候有歌女在唱歌助兴,于是他们决定歌女唱的谁的诗多,谁就胜利了。
第一个歌女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就是我们熟知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很得意。接着第二个歌女唱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笑了。王之涣很淡定。第三个歌女唱的又是王昌龄的诗,王昌龄很得意。这个时候王之涣说,这几个歌女没有唱我的诗,是因为她们的品味都不高,我找个品味高的,如果不唱我的诗,就算我输。
王昌龄和高适笑着答应了王之涣,让王之涣指定的歌女开始唱歌。歌女一张口,现场就安静了。歌女唱的诗是:黄河远上白月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和高适看着王之涣都沉默了。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被后人称为“绝句之最”,这首诗就在小学课本里哦。
“彩楼之战”更有意思。皇帝唐中宗有一天带着文武百官到长安郊区游玩,这天皇帝心情大好,就下令举办了一场写诗大会。在现场搭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彩楼,请了上官婉儿做评委。上官婉儿拿了大家的诗,就在彩楼上现场点评,写的不好的诗就直接扔下彩楼。一时之间,诗稿纷飞,满地都是稿纸。最后宋之问气势恢宏的“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赢了这场比赛。
《给孩子的唐诗课》中这三场华山论剑,提到了唐诗《登鹳雀楼》、《同崔邠登鹳雀楼》、《芙蓉楼送辛渐》、《哭单父梁九少府》、《长信怨》、《凉州词》等等,也提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等,在故事中不知不觉的把诗人、事件、唐诗联系在一起,在也不是干巴巴的古诗了。
我们小时候学唐诗的时候,都是先去背,到了小学的课堂里,老师才会去讲解唐诗的意思。我们的诗人更是惜字如金,寥寥几笔就可以描绘一幅壮丽的山水,或者是记录一场宏达的战争。如果能知道诗人写诗时候的心路历程以及当时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那学习唐诗真的就像看武侠电影一样了。尽管这并不容易,但是六神磊磊《给孩子的唐诗课》做到了。别开生面、生动有趣,和孩子一起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