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10篇

2019-08-14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10篇

  《给孩子唐诗课》是一本由六神磊磊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一):长跪读素书,努力加餐饭。

  前几天我到朋友开洗发美容店洗头,顺便让她帮我按捏一下酸痛的肩颈。一进门我就看到,一位大腹便便,身穿花衬衫老板样的中年男子也在等候。这个男人健谈,洗头时嘴巴也在动,不过他的话题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说:现在离婚女人实在太多了,我周边认识的女人起码有七成以上是已经离婚或者正打算离婚的。她们看到我都说:“X哥,帮介绍一个男朋友呗?我说我怎么可能认识这么多单身钻石王老五?我认识的全是有老婆的”。

  我轻松一笑接过他的话题说:“很多女人在没离婚时,都常常会有个错觉,以为自己身边围有很多优质男人。等她急吼吼离开自家男人后却发现:咦,原来那些好男人资源都到那儿去了?怎么都匿迹在万家灯火下,摇身变成了别人家三好五好男人了呢?” 我一边享受温热流水跟姜膏混合的爽辣;一边联想起自己书桌上刚搁下的那本书六神磊磊的《给孩子的唐诗课》。 相比现在女人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离家出走,急于证明实现自我的价值焦虑社会现实而言,我更愿意回到了那个“长跪读素书,努力加餐饭”娴静沉稳朝代

  一 饮马长城窟 “长跪读素书,努力加餐饭”出自两汉的《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六神磊磊这本指导儿童阅读唐诗的书,非常合适亲子阅读。它用诙谐灵活流行语串连起唐诗出现之前的文学背景,其中就有出现不同时期的《饮马长城窟》。两汉时期的、南朝陈后主的、隋朝杨广的、直到引出初唐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 汉代的“长跪读素书,努力加餐饭”有一种让人内心趋于宁静力量。台湾著名美学大师蒋勋精准评论过汉代与唐代之间文化生命状态区别: 唐代是贵游文化,天生带有一种游牧民族华丽,他们追求的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汉代则是典型主流传统农业伦理文化,来源土地,带有极大稳定性,也带有些迂腐保守。 二 汉代农业伦理与唐代贵游文化 汉代农业论理中,大家追求道德共性朴素勤俭害怕特殊性,一个人违反了道德系统后,就会被议论指责。而唐代贵游文化却在赞美生命的华美强调个人的“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认为每个人的生命花都应该尽情地怒放,如果花不开而萎缩,这是不道德的。 唐代是文学史上难得的花季,我们都喜欢唐诗,觉得唐诗好浪漫迷人。因为唐诗里有我们最缺乏经验与生命的体验。唐代的皇帝对军功很重视,有着非常丰厚奖赏,不继派遣帝国知识分子跟着开疆扩土的军队到塞外,一起建功立业,体验更为波澜壮丽人生。 初唐四杰中的杨炯就非常向往军队的生活,参军入伍,但一直到死都没有机会为此他写了有名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代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涌现了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众多边塞诗人一般来说中国文人大多都是呆在书房里埋头做学问,很少有机会到塞外去,更不会把生命放到旷野上去冒险,去试探自己生命的极限。 而大唐的边塞诗人正是处在这种体验中,激发了自己生命的无限潜能。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个边是是帝国的边,也是生命的边疆。诗人的视觉与生命经验来自荒漠,来自辽阔的土地,有一种面对宇宙时的孤独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有走到生命的临届点,才看到生命另一个峰回路转的可能。 我曾一度不理解大多数男人们为什么喜欢冒险,喜欢挑战生命极限运动,后来我明白了,这是男人们的天性使命,也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一个必经之路。 三 出走的文化,流浪世界。 唐代的贵游文化是我们文学史上一种难得出走文化,一种生命的体验,个人有机会把自己解放出来,而不是当做群体角色来看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水到渠道文字形式,把内心的生命经验完整地抒发出来。

  贵游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流浪,在流浪过程中,生命的状态与家、农业家庭牵连被切断了。在获得自由自我的同时,也同样失去了不再与亲属直接联系的状态。 比如诗仙李白,蒋勋说他就是彻头彻底的面对自我,在他的诗里读不到孩子、太太、甚至连朋友都很少。他一直在描述与宇宙自然对话,“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一直都在寻仙,这个仙大概就是他心中完美的自我,他是大唐最耀眼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孤独的诗人。他选择了孤独,因为孤独里有着天才们特有的自负与浪漫,他一生都在天上和人间之间游离,贺知章给李白起了一个非常贴切名字,叫“谪仙人”。 唐代的贵游文化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遵循农业伦理,浪漫的唐代之后就是遵循礼法伦理的宋朝。 如果我们试把唐代浪漫自由贵游文化,比做一位正在体验生命各种可能风流倜傥的男子;那么稳定人情味的汉代农业伦理,就像一位温暖美丽相濡以沫女子。 农业社会是把种子放在土地里,等着它发芽,这个需要时间与过程,需要极大的稳定。女人们总不能时不时把种子挖出来,带着到处流浪游走吧? 当天生喜欢冒险流浪的男人们经历了短暂的露营人生体验后,很自然地回归原来的家庭,回归传统理性的伦理社会中,隐匿在万家灯火里,享受妻贤子孝的天伦之乐。 那些离家出走的女人们怎么可能再寻找到他们的身影呢?环顾四周,自己形只影单外,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惆怅。这个生命的出走,自古以来似乎对女人们都不友善。与任性短暂出走相比,女人们更合适而等待种子生根发芽的生命历程。 如果任性的离家出走是一枝放逐自我的花朵,那么短暂的盛开后必定会遭遇凋零的命运。如果可以选择,我情愿选择“长跪读素书,努力加餐饭”的生活,情愿独自一人在唐诗世界里寻找享受宇宙的辽阔与生命的自由,而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处于混乱轻率的状态。 就像雪小禅描述那样:克制与隐忍是美德。很多事情永远埋在心里比说出来更美更好。很多时候,我们是那个打着灯笼四处寻找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在花前痴了呆了。很多时候,我们不发一言走在春风里。风吹二三枝,其中一枝,一定是你。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二):2年心血,68堂课|跟着六神磊磊学唐诗,引领孩子拥抱诗意人生

  中文有多美?诗词魅力有多大?在央视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里,我们看到全国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们济济一堂,相互切磋,赏词、寻根、品美。足见中文之美、诗词魅力之大、中华五千年文明丰饶

  灿烂文化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流淌于我们血液里、给予我们内在力量。传承经典更是我们义不容辞所要肩负的使命。

  而唐诗因其律动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大众喜爱。若想让孩子从小接受灿烂文化的熏陶,诵读经典唐诗自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唐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间萌芽、长大,日后开出馥郁芬芳花儿,引领孩子们栖息在一方诗意之地,拥抱诗意的人生。

创意讲法让孩子爱上唐诗

  由六神磊磊与专家们耗时2年心血,打磨编纂的这本《给孩子的唐诗课》,是量体裁衣、贴合孩子兴趣需求而写就的创意教材。它包含68节课,沿着唐朝发展的时间线,为孩子们讲述唐诗的发展、诗人们的生平故事等等,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经书斋提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指创作要注重创新、另辟蹊径独具一格。而用来形容六神磊磊的唐诗课,就是:删繁就简学教材,领异标新读诗文

  他的唐诗课打破了填鸭式背书的框框,不落肤浅讲述的窠臼,而是以一种亲切自然的口吻与孩子们娓娓道来关于唐诗的故事,好像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历史距离灵动语言里,唐诗从高深莫测变得触手可及。

  如此讲课,孩子们便会自发地爱上唐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强烈学习欲望,哪还怕有什么学不会的呀。

  01 探索历史的风物人情

  讲诗必得讲史,然而历史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模糊的。为了避免复杂的历史线将孩子绕晕,六神磊磊在讲唐诗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重点历史事件,把它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南北朝、隋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朝代更迭,诗人们也相继粉墨登场,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学习语言的工整巧妙

  诵读唐诗,不但能锻炼口才,还能培养语感,这对日后的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谈及律诗,作者提到三个人,而且分别给予了他们称号奖励精密技术”小红花的宋之问、奖励“挑战七律”小红花的沈佺期、奖励“勇于创新”小红花的杜审言。这种发小红花的方式孩子们喜闻乐见,也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语言奥秘的兴趣。

  03 领略文人的雅致诗情

  无数的诗人就是无数幅文人墨客长卷,或欢喜、或悲伤、或思念、或告别……唐诗的字里行间里,夹杂的是文人们的丰富感情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人们时而相聚一堂诗作对,时而登高远望寄情山水,时而官场失意被流放他乡,时而行舟绿水思念家乡。每一首诗其实都是浓缩的人生百态。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01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诗意人生?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一文中引用过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人诗意地活,然而为什么普通人也要诗意地活呢?

  因为人立于大地之上,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一是拥有物质财富,二是渴望精神财富。那么诗意,就是人类生存本身所绽放光芒。只有诗意地栖居,去到一个精神富饶之地,方能体会天地万物的大美与大爱。

  02 培养诗意情怀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其实,人要有好心态。人生是漫长的,有可能今天还在写诗,明天不走运就被赶到不好地方去了,一定要想得开。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后来都回去了,所以困难总会过去的,吸取教训,明天是美好的。”

  六神磊磊在写到关于“驿站”这一意象时,举了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被流放但最终还是回来了的例子,他告诉我们要有好的心态,要相信美好明天

  其实这就是培养诗意情怀对孩子的好处。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机会也越来越多,功成名就可能不是那么难,但是从高处摔落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了。如果总是急功近利,势必会脆弱易折。但若从小培养诗意情怀,这个人对待得失面对挫折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会积极正面地去反思,而非消极极端地哭闹。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孩子的诗意情怀,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韧性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诗词才女武亦姝的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她的文化素养,并且以身作则,自己也读《二十四史》等优秀经典。他们与孩子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谁就做家务。由此看来,良好教育在于引导,你给孩子什么,孩子便反馈给你什么。

  所以从现在起引领孩子去拥抱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吧,也许只是一堂小小的唐诗课,却像一粒种子萌芽生根,在日后生活中绽放出巨大能量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如果时光隧道让我转回到十几二十年前,我想我依然只能够背熟课标要求的唐诗宋词目录,而还是不能完全体会其中意境。犹记得当在校时,脑思路永远在疑惑着,为何老师能从古人的字里行间体会出诸多思想感情,而我,只看到了文字勾勒的虚幻,那么缥缈让我迷迷糊糊,不得其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似乎在我这,也成为不争的笑谈

  如果不是因为家有儿女,兴许我只能在记忆回忆那些颇有韵味的唐诗宋词了,育儿工作做了这么些年,也甚是感慨如今孩童,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资源都比我们当年好上千倍万倍。虽然也曾遇到过出版行业由于各种缘由驱使,导致中英绘本排版有误,结局差强人意,但众观各种书籍图文并茂,文字考究,教版严谨,是如今教育行业大趋势,在阅览孩童书籍时,也让我的视野心态年轻了许多。

  家中小公主还未入园,而王子已能独自在知识的天地里独当一面,两人虽已经能够背诵很多唐诗宋词以及三字经,扪心自问,自然也深知连字还不认识几个的孩童,光会背上也只能够感受诗词中的韵律美,而不能体会那些美妙意境。对于母亲此时的教育工作,挑战尤为艰巨,而六神磊磊编写的《给孩子的唐诗课》,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顿时醍醐灌顶,后知后觉原来唐诗还可以这样教,这样学。

  六神磊磊这个作者,之前鲜少关注,但自从看了他这本《给孩子的唐诗课》,我就痴迷上他的写作风格,也关注了他读金庸系列作品,待到家中儿女年龄几近,再来拜读。

  一:孩童初学唐诗宋词,启蒙过程应该如何教?

  六神磊磊的这本《给孩子的唐诗课》,让我想要一改曾经的启蒙孩子唐诗宋词方式方法。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孩子有天生接受能力,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多少都能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效果,于是车载听音频,音响听音乐都是唐诗宋词,但我鲜少给他们讲其中故事,自然也很惭愧,主要还在于我自身对其中故事了解很少。

  针对少年儿童对故事的痴迷度,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诸多方法技巧,譬如用唐诗里的华山论剑法引出诸多唐诗,尤其是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譬如用野史口气讲出杨广时期历史真况,以及何为宫体诗,美文精髓;而各种神仙妖魔鬼怪的诗人称号,更有其取名之要诀,故事慢慢絮叨来,饶有兴致。这是讲唐诗的第一要旨,也是重中之重,通过现代流行网络语言风格,用孩子能接受能消化的叙述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唐诗润色后,幽默风趣中带着干货满满。

  对于故事的讲诉方法,六神磊磊也给了示范。举个小栗子:咏鹅少年长大后,他都写些啥了?骆宾王七岁写了那首著名的咏鹅诗后,是否销声匿迹了呢?孩子们的好奇心铁定被勾起来了,顺延着讲诉那些诗人间的黑历史,外号,秘密,都能让孩子对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心领神会。

  二:故事熏陶后,唐诗课还需要怎么教?

  于我家中的小公主而言,故事熏陶一下,已然达到我所想要的效果,但是对于已经上学的哥哥,有必要更深层次的感知那五彩斑斓的唐诗世界。

  之前一直是听和读并合着,因为相信磨耳朵的功效,当然确实不能完全勾销此类方法力度,但仅凭这样,也实在是浮于表面的知识。于是,在六神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需要让孩子养成开放性思维。作为英语教师的我,确实也深知开放性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唐诗,我一度一筹莫展,只因自身储备粮不够。而六神老师却如此贴心的告知了具体方法以及操作步骤。

  听完唐诗华山论剑后,引导孩子查找王之涣留存今世的鲜少诗目,熟读并感知;调侃完杨广的荒淫无度,昏庸无道后,也引深其对宫体诗的反叛之心,既而一首诗作尽显其心态,也可见另一面暴君;李白作为中国浪漫主义先锋,辉煌中夹杂着心酸,引导孩子感知他与贺知章之间的故交,以及相信天下才子必定自身就是一匹黑马,只待伯乐赏识。

  每一章节后,都有作业要求,这就是育儿的法宝精髓,引领孩子探索发现,感知唐诗世界的奇妙,浩瀚长河中,文学气息自然而然孕育出来了。

  三:《给孩子的唐诗课》里蕴藏的人生大道理,老少皆宜

  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以为只靠一根笔杆,就能妙笔生花,就能名扬千世,但是实际上写作是一门技术活,一蹴而就乃为痴心妄想。兴许是人生阅历不够,我的文笔,被评价为太过感性,诚然感性的女子无法理性的思考万事,也一度埋没了我曾经理科身份,但我一直在改变着,也希望不浮不躁气息感染孩子。

  这本《给孩子的唐诗课》虽然读者身份是孩子,但其中道理老少皆宜。于我感知最深刻一点乃为宫体诗操作。诗词尚且追求真情实感,文章更该如此,而不应该过于追求辞藻华丽,人生短暂而又漫长,平常生活最真实,世间也是丰富多彩,但并非都是琉璃神社。

  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编选的《文选》让古代文人雅士相继研读效仿,古人尚且能够平心静气学而时习之,今人更该如此。对于我家长子,书香门第的他我也希望能够做到其中精髓一二。

  孩子的世界最透明,也最容易接受真理熏陶,六神磊磊老师的这本《给孩子的唐诗课》,道理在有形无形中自然表达,不强行灌输,这正是我育儿方面的短板,获益匪浅。

  大唐盛世,诗书才气,历经许久依然弥留醇香,其韵味在《给孩子的唐诗课》书中活灵活现,尤其珍贵。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四):最有趣的唐诗课,最鲜活的唐诗史——六神磊磊教你读诗、读史、读人

  鲁迅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因此古往今来,对于唐诗的品鉴之作,并不在少数。 品鉴虽多,诗虽然能读得透,但在理解上总不免出现一点问题,因为这些著作大多只注重解读诗作本身,有释义,有赏析,却缺少几分与诗人及历史实实在在的联系。六神磊磊的《给孩子的唐诗课》则不同,他很好地弥补了这种断层,在历史中讲诗人,在诗人的人生中讲诗,从而实现了良好的衔接。

  六神磊磊善于解读细节,比如他所解读的金庸小说便自成一派,视角独特,获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他同时也善于唐诗,被历史小说家史杰鹏评价为“唐诗比他熟的,远没他文采好;比他文采好的,唐诗远没他熟。”《六神磊磊读唐诗》这本著作更被评价为“寓庄于谐,举重若轻,堪称一部鲜活的唐诗小史。” 在这本唐诗课中,他沿袭了以往的写作风格,视角独特,语言轻松幽默,让人手不释卷。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毫不违和地串联诗、史与人。而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在于他十分巧妙地运用了两条逻辑线。

  一、时间线——唐诗发展的主要脉络。 一般的唐诗诗集,在成书时,大多按照诗歌的知名度或者重要程度进行编排。因此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杜甫等人总是排在诗集的重要位置。但其实在这些“名人”背后,有一波不太起眼的能人志士,暗暗托起了唐诗的江山。如果没有他们的诗作作为根基,李白、杜甫也未见得能有今日的成就。这些人的诗作与故事,在一般的诗选中都很少体现,而六神磊磊的唐诗课则不同,他在写作时充分尊重了这种线性的时间关系,从而帮我们理清了唐诗发展的历史脉络,发现了这些重要的基石。 唐诗课从南北朝的谢眺写起。谢眺是中国古代诗词历史上十分重要的诗人,一方面在于,他的诗作上乘,尤其擅长写山水诗,清新、美丽,被梁武帝评价为“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更是诗仙李白的偶像,李白对其十分崇拜,以至于不厌其烦地在诗里怀念这位诗人,很有名的诗词“临风怀谢公。”“中间小谢又清发。”说的都是他。 另一方面在于,谢眺是诗词时代的一个节点,谢眺之后,诗歌陷入了很长时间的低谷期,染上了一种叫“宫体诗”的传染病。诗歌变得软绵绵的,珠光宝气,单调且缺少真实情感,变成了一篇篇华丽空洞的“美文”。

  这阵传染病的病毒相当顽固,从南北朝开始,陈后主中过毒,杨广杀过毒,李世民也杀过毒,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即使是李世民手下最为杰出的两个大臣,虞世南和李百药,也只能算是小有成就但表现平平。唐诗真正出现转折,要从王绩说起。 王绩何许人也,他就是《野望》的作者。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相当漂亮的诗,大笔一挥,把一个普通的乡村傍晚写得像画一样,还不忘在结尾处表明自己心志高洁。在宫体诗盛行的年代,王绩这一首如同清新脱俗的少女,从一群矫揉造作的艳妇中脱颖而出,不禁让人耳目一新。也正是如此,这首诗常年入选各类唐诗选集,占据头篇的位置。 王绩的诗词一改宫体诗的烂俗,为唐诗注入了一股清流,同时也激起了一阵小小的高潮。包括很有名的“初唐四杰”、“文章四友”等都可以说是这个小高潮时段的诗人代表。但要说唐诗真正的高潮,还要重点提一下这三个人——杜审言、宋之问和沈佺期。 要说这仨人并不是一个团队的,杜审言属于“文章四友”团队,宋之问、沈佺期属于“沈宋”团队,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共同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研发律诗,被称为“律诗之祖”。 律诗在唐诗界是相当有地位的一种诗体。我们所熟知的杜甫就是律诗达人。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都是律诗名句。律诗精美,一首严格的律诗只有八句,还有一些韵律和韵脚上的规则,比如每一联要压平声韵脚,二三联要对偶等等。这些规矩让律诗更加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精致,让人爱不释手。这正是这三位诗人的功劳,创造、磨合,最终形成示范,而后得以传承。而唐诗自此也实现了蜕变,引发了真正的高潮。

  二、人物线——唐诗里那些有趣的番外故事。 如果只是顺延时间,无限地写下去,那么想必最后即使不写成流水账,也会写成一本“唐诗史”,完全脱离了“诗”的本质。所以在这条时间线里面,作者还埋了一条人物线,用来牢牢锁住“诗”这个课题。这些人物,自然就是唐诗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关键性诗人。 前文已经提到过“初唐四杰”、“文章四友”以及“沈宋”等等,这些唐诗中让人脸熟的团队,都是唐诗课重点介绍的对象,自然也少不了诗仙、诗鬼、诗圣等家喻户晓的明星诗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几个特殊的大小人物,他们在唐诗史上,也或多或少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或者有那么点让人值得一提的话题。 其中之一就是陈子昂。对于很少读唐诗的人来说,了解陈子昂,几乎不是从什么唐诗著作上,而是从《还珠格格》那个经典的桥段里。小燕子摇头晃脑地“念天地之悠悠”,骂陈子昂是个神经病。其实陈子昂真是屈得很,他一生都没得到重用,很努力给朝廷提意见,却不受老板待见,想跟着部队作战,杀敌立功,还被主帅讨厌。一生写了几首不错的诗,却都没有超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这首诗的真实作者,其实还有待商榷。 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唐诗课里花了一篇的笔墨介绍了这个问题。陈子昂有个好朋友叫卢藏用,也是个诗人,在陈子昂死后,他将陈子昂的诗歌、文章收编在一起,形成一部《陈伯玉文集》。在这部文集里有一篇小传,里面写了这样一段话: “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都知道,现代行文的规则里引用别人的原文是要打引号的,可惜古代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因此也就无从考证,这首诗到底出自二人谁之手了。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张九龄,这也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重点描写的一个人物。 张九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时任宰相,属于全能型人才,不仅文章写得好,官做得好,最重要的是人品还好。他的主要品质六神磊磊用三个“清”来概括。——官当得清正,人看得清楚,诗写得清澹。他最有名的莫过于《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感情真挚,构思精巧,大气里藏着细腻,可谓是一字不能换,一语不能少,精准得恰到好处。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能引起共情,让人禁不住借诗长叹。 但张九龄的魅力并不局限于此,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贡献了多少优秀的诗作,而在于帮助了很多优秀的诗人。杨广爱诗,但也嫉妒擅诗之人,杀之囚之,诗歌自然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张九龄不同,他爱诗更爱才,懂得赏识地位比他低却很优秀的诗人,予以提拔,让他们有更好的环境施展才华。我们所熟知的王维、孟浩然都曾在低谷时期求助于他,并得到了他的帮助。不敢说他们诗写得好与老先生有多大的关系,至少先生的帮助给了他们一个契机,得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有趣的故事还很多,包括贺知章醉翻井底、孟浩然急藏床下等等,这都是以前读诗学诗的时候,不曾了解的内容。从小学学习第一首唐诗开始,我们对于诗的理解就是一种近于分裂的状态,只懂得欣赏诗词的手法,感叹诗人的胸襟,却很少有机会,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些诗。其实无论诗也好,诗人也罢,终归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粒星辰,发着光的。唐诗课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契机,不再割裂唐诗与历史,反而是一种系统的梳理,让我们不仅能识其光,更能识其味,从一段段人物故事里,读懂诗作真正的含义。 如今,这本好书就摆在面前了,这课要怎样上,还得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各取所需才行。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五):《给孩子的唐诗课》:江湖流传着诗人的诗,更流传着诗人的传说

  唐朝曾经历“万国来朝”的鼎盛。除了经济繁荣以外,当时的诗歌创作也到达了顶峰。

  据《全唐诗》记载,唐朝享国289年间,唐诗的创作竟有48900多首,参与的诗人有2200多位,其中像李白、杜甫、王维、宋之问等特别突出的诗人有50多位。

  作为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唐诗从古至今传承不衰。到了近代,虽然有所式微,但最近十年又再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唐诗热。

《给孩子的唐诗课》配图

  读诗,是一种颐养性情的最好方式。现代的家长相当注重,以中华诗词营造家庭学术氛围,引导孩子对唐诗的学习。

  那么,唐诗是否只要会背就可以了呢?有什么传授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对诗词的兴趣呢?《给孩子的唐诗课》能给我们明确的答案。

  作者六神磊磊以专注于解读金庸武侠名著而为人们所熟知。金庸先生本身是一位对诗词造诣很深的作家。

  作为金庸先生的最大粉丝六神磊磊也不遑多让,之前出版的《六神磊磊读唐诗》,赢得一片赞誉。北大历史系教授张帆说这本书“堪称一本鲜活的唐诗小史”。

  而在《给孩子的唐诗课》(简称《唐诗课》)中,六神磊磊则以对小孩子说话的方式,将唐诗承载在历史之上娓娓道来。

  书中俏皮的语言、丰满的情节,不但解读了优美典雅的诗句,而且将诗人的性情、文风,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都讲得相当透彻。68节唐诗课,都是由多个与诗或者诗人的故事所组成,一旦捧读,就让人兴致盎然、爱不释卷。

江湖流传着诗人的诗,更流传着诗人的传说

  如果单独一首诗拿出来解读,虽然也不错,但会显得无趣。但若把几个诗人的拿出来对比,马上就会高下立见。正所谓“人间,宝刀出鞘,一出手高低揭晓”。

  唐诗界的“华山论剑”

  《唐诗课》首先抛出唐朝三场写诗的比赛:鹳雀楼之战、旗亭之战、彩楼之战。

  就拿“彩楼之战”来说,它讲的是唐中宗下令安排的一个赛诗大会,大会的评委是女中文豪上官婉儿。她对交上来的诗稿当场做出评判。只要她认为不够好的诗稿,就会马上将它从彩楼上面扔下去。

《给孩子的唐诗课》配图

  很快,诗稿如雪花片似的纷纷落地,最后剩下两张在上官婉儿手上。她犹豫片刻,在大家都非常紧张的时候,终于把其中一张扔下楼去。

  剩下那张诗稿的作者叫做宋之问,他那首诗的最后一句得到上官婉儿的高度赞赏: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诗句的意思是,不要为一时的失意而沮丧,世上自然会有更美好的事情到来,表现出一种永不服输的气魄。

  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高手之外也有高高手。

《给孩子的唐诗课》配图

  赢了彩楼之战,并不代表宋之问就天下无双了。有一次他夜游杭州灵隐寺,诗兴大发就写了两行诗,却怎么都写不下去。

  旁边的扫地僧轻飘飘地来一句:怎么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大吃一惊:果然高手在民间!他后来回忆,猜想那位扫地僧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没错,就是那个写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大诗人。至于他为什么会成为扫地僧,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诗圣”、“诗佛”、“诗豪”、“诗鬼”、“诗魔”、“诗仙”傻傻分不清楚?

  唐朝诗人的外号,可好玩了。仙、圣、魔、鬼、佛......但是,谁是谁呢?有人说,再不清楚,也知道“诗仙”是李白。在史料记载里,至少有两位诗人称赞过李白为“仙”。

《给孩子的唐诗课》配图

  古代的读书人,基本都希望通过学问谋取功名利禄,李白也一样。当年他去京城找到了当朝官员贺知章,把自己的诗《蜀道难》给人家看。贺知章看完之后,非常赞叹,把李白称为“谪仙”(住在仙界的修真者):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你可不是凡人啊,莫非你是太白星的化身?)

  李白的朋友杜甫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里面所说的八仙就包括李白,把李白称为其中的一仙。

  有这么强的粉丝团,李白想不当“诗仙”也不行了。当然,李白的仙气确实无人能及,他所写的诗常常于天上之物有关,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寄愁心与明月”......

  他还有一首特别仙气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真是又美又仙的一幅景象!他不是“诗仙”,谁是?

《给孩子的唐诗课》配图

  “诗仙”确定了,那么“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每位诗人的外号,都与他们的诗风有莫大的关系。例如,白居易被称为“诗魔”,就是因为他爱写诗爱得不行。

  他吃饭时想起来,就马上放下筷子赶紧写诗;他睡觉得时候梦中想起来,就马上骨碌骨碌爬起来写诗......一直写到口舌生疮都不停,简直就是着魔了。他一生写了38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也有2700多首。

  魔,真是不容易当啊!

《给孩子的唐诗课》配图

  《唐诗课》中每位诗人的故事都分外精彩,而且常常爆料谁是谁的爷爷,谁是谁的仇人,谁的心肠特坏......六神磊磊的《唐诗课》简直就是一部唐朝诗人的秘密档案,既优雅又八卦。与其他唐诗读物相比较,它明显是个异类。

  同时,《唐诗课》并不局限于诗人与诗。事实上,作者对诗人与诗的解读,均紧紧关联各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诗篇,都是对自己的处境有感而发。

  读诗人的故事与诗,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丝丝点点连接成时代的画面,进而从点滴的唐朝诗句,读出整个唐朝的起落兴衰。这是《唐诗课》最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以后提起唐诗,我们再也不会只讲“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了。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六):没有文字的人生,该有多孤独?这本写给孩子的唐诗教我们读懂众生

  文 / 叶婉茹

  最近有一部名叫《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火了。这部电视剧中最让人大呼过瘾的是栩栩如生的长安城画面。导演曹盾意在将长安城的点点滴滴,还原在读者面前。古朴典雅的长安城,市井气浓郁的街头小巷,还有香气扑面而来的各种美食。

  图片源自网络

  当然,长安城的繁华美丽,绝不仅仅在于如此。电视剧中还原的景象,仅仅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物质层面。然而,关于历史的精神层面,却并非能通过画面完全表现出来,比如同样是大唐文化精髓的唐诗。或许,文字比起画面,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早在几年前,作家六神磊磊就写了一本关于唐诗的书叫做《六神磊磊读唐诗》。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金庸武侠式的解读,将唐朝的历史、文人以及诗歌、典故,完美无缺的串联起来。这幅画面让我想起《长安十二辰》中的大唐盛世,跌宕起伏,令人感慨。

  今天六神磊磊为孩子们写了一本品读唐诗的书叫做《给孩子的唐诗课》。这本书堪比唐诗的入门级读物。

  《给孩子的唐诗课》

  只是有意思的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那也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文人雅客喷涌而出。人们各抒胸臆,写下绝妙的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璀璨的文明。

  今天,同样是一个写作极好的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上,写下自己的文字作品,同那千年以前的人们一样,感慨人间的悲欢离合。

  因为文字,人类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与古人重新结识,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

一、从过去的浩瀚长河间,感受文字的斟酌真情

  人类的链接,因为文字,而有了生气。

  正如我们现今的写作者,需要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一样,古人练习写作,也需要参考教材。唐诗亦是如此。

  在中国的唐诗历史上,有一部著作对后世唐诗诗体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部选集叫做《文选》。就连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人,也把它列为学习诗词创作的必读教材。在唐朝还专门有人研读这本书,就像我们今天有学者研究《红楼梦》一样。

  那么这部书这么厉害,是谁写得呢?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梁文帝萧绎的哥哥萧统带领一帮文人撰写的。萧统的父亲萧衍在39岁时有了这个儿子。当时,这个萧统,才华横溢,聪明绝顶,并且由于是萧衍的第一个儿子,名正言顺的就成为了太子。可谁知道,这位少年英才的君主不到30岁就去世了。

  《文选》

  命运有时候挺不尽人意的。不过,好在他给后世留下了这部非常重要的《文选》。可以说,没有它,也就没有了后来唐诗的繁荣景象了。

  这部选集,摘录的都是南北朝以前最优秀最典美的诗歌。萧统等人,经过大量的收集和筛选,挑选出他们认为写得最好的诗词,收录在此中。既要选取优秀的诗词,又要进行编录和分类,可想而知,这个工程量是巨大的。因此,这“文选”两个字,看着普通,其实并不普通。

  这个过程,正如我们学习古人一样,古人也在学习古人。这其中所构建的桥梁就是文字。

  文字串通古今,串通你我。

  可是为何文字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打动你我,千年万年依旧生机勃勃呢?那时因为文字背后的力量是情感。因为情感,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图片源自网络

二、从人物的辗转千回中,感受生命的波澜曲折

  人生无常,活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历经了挫折,看透世事,写出来的诗也就加饱满和深情。

  初唐有四杰,分别是王勃、卢照宾、杨炯和骆宾王。这几人诗写得都令人叹服。虽然出生年代不尽相同,但当时的人们还是把这四个人相提并论,归到一类。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经历,性情都很相似。

  在他们几人出现以前的朝代,一般普通人是没有人写诗的。只有像皇帝、宰相,那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写诗。比如杨广,李世民等等。

  但是这四人,打破了这个传统。抒发感情嘛,人人都可以,为啥我普通人就不能挥笔弄墨。因此,他们开创了唐诗的一个新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

  当然,他们写得诗不赖,人生经历也足够坎坷。

  比如四杰中最有名的诗人王勃,这是个了不得的人物,6岁就能写文章,15岁就做了官,还被当时很有权势的沛王看上。他少年得志,顺风顺水,只是谁曾想命运偏偏就开了个玩笑,好日子没过多久王勃便被罢了官,一来二去,一直不得志,27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人生坎坷,逆境的日子真是不好过

  他被罢官后,京城待不下去了,就背上行囊,去往蜀地游山玩水,途中王勃写过一首诗叫做《山中》。诗词的头两句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长江水不是滚滚向东流吗?他说长江的水都因为悲伤而停滞了,可见他内心的哀愁和沉重,可是自身漂泊在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不得归去。

  但很多时候,人生根本就由不得自己选择。我们生在这个环境下,只能随着朝代的波浪走。它一个浪花打过来,你压根来不及回头。

  不过历经岁月淘洗的人,看尽人事的百态,心里恍然就跟明镜似的,写出来的诗意味也就更加深沉了。

  诗的后两句他又说“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独自一人站在高头,秋风起,满山的黄叶到处飞,那种心境,不止王勃有过,其实我们内心苦闷不解的时候都有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情感,恰似一阵清风撩进心头。

  我们常读古人的诗,读到动人处,便不觉潸然泪下,就是因为情感是相通的。

  情感深处最容易打动人心,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读懂自我的人,除了自己还是自己。说到底,人是最孤独的动物。

三、从唐诗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岁月的沧桑悲凉。

  小时候,不明白孤独是什么,只是当岁月在脸上添上无数疤痕后,我们会愈加发现,人活着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相伴终生。

  世间太美,然而生命如此短暂

  远离家乡,人处陌路。诗人王勃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看着陌生的景致,陌生的人和物,悲由心底油然而生,这种情感是孤独。

  深宫中的怨女坐在空无一人的殿堂,独念“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内心的悲哀和凄凉无处释放,因为旧封建社会的女性,命运由不得自己摆布,这种情感是孤独。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清脆悦耳的琴声从松林中飘来,琴弦醉美打动人心,但是我知其鸣音,路人却不知。明明尘世,找不到一个能与我共情的人,这种情感是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宇宙之大,而我如此渺小,生命短暂,白驹过膝。人不过是这世间万物中的一个过客。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最终都将流淌在时间的河流中,一去无回,回想起来,这种情感,更是孤独。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这种孤独。哥伦比亚的大作家马尔克斯,也写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名字就是《百年孤独》。

  廖一梅说,

每个人都很孤独。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因为孤独,人类需要一个宣泄口,而文字,便是这最好的承载之一。正是因为这份情感,唐诗有了生命,我们看着古人的文字,仿佛看到自己。因为唐诗,早已将我们内心的孤独都说透了。

  想起来,这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在某一瞬间,我们同古人一同探寻心灵那个被遗失的角落。而许多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看着我们曾经留下的印记,抒发情感。

  如今,我们看着六神磊磊的书解读唐诗,但许久之后,或许我们又会看到另外的作者重新解读唐诗。

  人活着,总归有许多身不由己之处,为在这世间有一立足之地,里外奔波,无法停歇。孤独,便是我们这一生的本质。但是人虽不自由,思想却是可以畅游的,倘若思想也被禁锢,那实在太可悲了。

  因那生命的有限,去承载思想的无限吧。而文字,便是我们思想的永恒载体。文字,遇见你我,遇见真知,遇见远方的自己。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七):想让孩子的诗词功夫“快人一步”吗?六神磊磊老师这里可以“开小灶”哟!

  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上最小的选手6岁的宋奕桥吗?是不是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想着哪天自己的家孩子也能有如此丰富的诗词量,也能站到某个比赛场上?再告诉你一个消息,2019年秋季开学后,语文课本将从传统的人教版改为部编版,而这一改版的重点是增加优秀古诗词在语文课文中的占比,小学从原来40篇/6年增至124篇/6年,初中从29篇/3年增至124篇/3年,高中生需要背诵的古诗词也由60首变成70首,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孩子们来说,古诗词不再是加分项,更是拉分项。

  所以于公于私,帮助孩子学好古诗词都是十二分的必要。而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仅《全唐诗》所收,就有诗人2200余家,诗作48900余首,而且还产生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传千古的伟大诗人,所以“无诗不成唐”,那么学诗就必学唐诗。

  作为学生过来的家长都知道,学诗最忌讳“死记硬背”,因为忘得快还不理解。学生最喜欢的方式莫过于听故事,老师最喜欢的方式是学生自己主动学,那么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呢?还真给我找到了:六神磊磊带给孩子们的暑假福利——《给孩子们的唐诗课》。

  1、 六神磊磊与唐诗的关系

  六神磊磊是谁?有人陌生有人熟悉,那么我来简单介绍下吧。

  六神磊磊,原名王晓磊,因为特别招蚊子喜爱而六神花露水不离身,所以得了这么个外号——六神磊磊。学生时代的磊磊对金庸及其作品很是痴迷。因为这个爱好,加上进入职场后在重新新华社任记者的职业经历,让他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成为民间版“易中天品三国”,利用时事热点解读金庸人物、另辟蹊径趣谈金庸武侠、加上其诙谐幽默的文风,让其迅速大火起来!

  如今的六神磊磊虽然成功变身自媒体运营大V,但是其公众号的运营只有三个部分,呈三足鼎立之势,除热点解读、趣读金庸,还有一个和我们家长们息息相关的就是读唐诗,不仅专门开通一个新公众号来写关于唐诗的文章,还出版新书《六神磊磊读唐诗》来表达他对唐诗的热爱。看不出来吧,六神磊磊其实还是一个资深的唐诗爱好者。

“我就是一个翻墙的人,帮你翻过唐诗那道墙,折出几支带露的花来,拿给你看,喜欢的花,你就可以自己去找正门参观。” 图片来自网络

  也是秉承着这样的创作初衷,六神磊磊历时两年多和一众专家们一起为孩子们精心主编一本《给孩子们的唐诗课》,在帮成人们翻了一次唐朝的墙之后,这次要带着孩子一起翻墙入唐朝,用68课时领者孩子们在100首唐诗中畅游唐朝,帮助孩子们找到爱上唐诗的大门。

  02 李白亲自带队,唐诗兴衰一目了然!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唐诗新唱》

  磊磊老师给大家邀请来一位粉丝贯穿古今的重量级旅游大咖来当领队,带领大家一起畅游一遍唐诗的兴衰史。

  这个人就是诗仙李白。共68课时中有14课时是和李白有关的,可见李白在唐诗里面的地位。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他的写诗史其实是一段浓缩版的唐诗发展史。

图片来自网络

  如第四课时“李白的偶像死了”、第七课的“李白杜甫的教科书,已经悄悄编好了”其实就是介绍唐诗兴起的背景,因为李白的偶像南齐的谢朓被陷害而死,他的离世让古诗词陷入一片沉寂,随后过多的宫廷诗词太多艳俗与喧嚣,而没有诗歌的文坛显然是浮躁与浮夸的,人们急需要精神食粮的安慰,所以从隋炀帝开始到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都十分推崇会写诗、写好诗的人才,武则天更是联办多场“诗歌大会”来倡导诗歌创作,民间的高手也陆陆续续浮现在历史上,如初唐四杰、文章四友等,随着一个个唐诗人物的出场,一个个故事的开启,唐诗的井喷时代即将到来!

  无师自通虽然厉害,如李小龙的截拳道,但也是在借鉴各家功夫的基础上的创新;写诗也是一样,李白、杜甫等大家的学习之路也是因为有前人铺路的,这前人就是“昭明太子”萧统以及他编的《文选》,就是后面武则天时候的《全唐诗》及其补集也是学习《文选》而来。这部文选为唐诗及其辉煌贡献不小,所以有时候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利用好“前人及其成就”就是一种实打实的本领哈!(偷偷告诉你:这是磊磊老师写作干货之一哈!)

  而最后的第六十课至六十八课,集中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作品如何传世以及其后人的品性,其实就是唐诗对唐朝、唐诗对文学的意义的缩影。让孩子们明白唐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炼与优美,更在于每个文字后面赋予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如此不用死记硬背,一路游历如谢朓的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李白的“月下沉吟久不归,令人长忆谢玄晖”、、“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宋之问的“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崔融的《关山月》等已经如清泉般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后面只要稍加巩固就可以事半功倍。

图片来自网络

  3、新颖的唐诗解读技巧,让孩子们眼前一亮!

  因为古人的惜字如金,我们在学习唐诗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注释来帮孩子们理解诗词中的个别词或词组的意思,如,“慈母,慈爱的母亲;游子,一般指出门或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幽居,指隐居、深居或者僻静的居处”......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注释方法,而这样的方法对于还是孩子的学生来说,属于应试也是硬式注法,孩子们虽然会记住,但是并不会理解,更不用说喜欢而内化为自己的,来看看磊磊老师的注释吧:

  “慈母手中线”,这写的是什么女性?是母亲;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写的是隐居在山里的女性,她在山谷里自己生 活,自己修补房子,是一个很独立、很坚强的女性;

  “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写穷苦人家的女孩 子,每天做手工针线活;

  还有流浪江湖的女性,给人弹琵琶,则是我们熟知的“犹抱琵琶半遮面”;

  是不是感觉和我们传统的解释不一样?别误会,你可以看做是磊磊老师对这些唐诗的新解,更是在提供孩子们一个多角度思考的方法,唐诗的解读虽然有标准答案,但是更多的也是参考答案,重要的是你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理解将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点,而不仅仅是囿于前人的解释而不敢创新。(磊磊老师分享的写作干货福利二)

  类似的方法贯穿整个课时,如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对比与互衬,一位是昏君+“不错的诗人”:“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一位是明君+“远逊汉武,近输曹公”:“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好吧,这诗一拿出来就立见高下了哈!

  除了幽默风趣的各种人物与故事,磊磊老师还给孩子们带来不少实用的写作素材与技巧,都是隐形的福利哟,先到先得哈!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暑假,大人们可以在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里一览盛唐的风采,孩子们可以在磊磊老师的《给孩子们的唐诗课》指导下实现学玩两不误,学分轻松拿!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八):看完《邻家诗话》,觉得应该再学一遍唐诗

  

01.《邻家诗话》引发又一波唐诗热

最近刷公众号被安利了一档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立马搜来看。粗略看过一两期之后确实可圈可点。

  没有专业的主持人,常驻嘉宾就一位王劲松。从第一期开始,开头完全没有开场白,直接进入正题。

  节目场地是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有小桥流水,玩耍的孩童。院内一张木桌,四五把竹椅。镜头时而对着讨论诗词歌赋的嘉宾们,时而捕捉到应景的舞蹈。

  节目组请到的嘉宾涉及文化行业各个领域,除了聊诗词的几位,还有不少学者、乐师、画家、舞者。真正把琴棋书画融合在了一个节目里,代入感极强。

  近年来,我们陆陆续续看过了不少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每一个都能唤起大众重学中国古典文化的热情。

  《邻家诗话》有些不一样,无观众,无竞技,无卖弄。

  他们充分地营造了一个自然的环境,以一种简单朴素的文人心态从日常生活聊到聊诗词歌赋,乃至人生哲学。

  比如第一期,王劲松问张晞临名字里的“晞”是怎么来的,张解释说,这个字据说是父亲在儿子出生的那天想了一宿,查了康熙字典得来的字。就这样,几人愉快地聊起了古典的诗词。

  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一个人是真有学问还是用文化来装点自己,就看他的谈吐和礼仪。比如王劲松夸张晞临的名字寓意“冉冉上升”,张晞临谦虚回应,自己上升到一棵“劲松”旁,衬托他。这种交流是一个人在古典诗词文化浸润几十年后的自然反应。

  不少人说,《邻家诗词》在一众优秀文化综艺节目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更加“浸入式”,让人在看嘉宾们闲聊,就能收获满满,真正体会到诗词的趣味,让人忍不住想要再学一遍唐诗。

02.从《邻家诗话》到《给孩子的唐诗课》,唐诗原来这么有趣

  很多人小时候背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也知道它思乡的内涵。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邻家诗话》第五期就聊了这个话题,这一期请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主讲。

  据说,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是26岁。彼时,他离开蜀地出游已经两年,带的钱也基本花光,时值深秋,病倒在扬州旅宿的他写下了这首《静夜思》。并成了畅销千年的佳作。

  想一想,26岁的我们在做什么呢?大部分人应该都还在积累工作经验,没有多少大成就吧。可李白,就已经能够名流千古了。

  更让人嫉妒的是,李白不但是文学天才,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富二代。他们家族是做外贸生意的,可以想到“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实际上就是人家日常生活的写照,才不是什么酒后说疯话。

  陈寅恪先生曾有过考证,李白5岁时举家迁至今四川境内,其家族十分庞大,李白的小叔比李白小30岁左右,稍作推算,其家族人口辈分的绵延庞大便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此后,198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李白身世之谜》一文转述了台湾学者罗香林的观点,结果更是令人大吃一惊:李白乃李建成之后。

  而这些,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只字未提的,却也是我们了解李白这个人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当然,也有人说,自己最早背下来的古诗是《咏鹅》。

  这首诗就更神了,它是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

  除了《咏鹅》之外,骆宾王好像再没有名气上能与《咏鹅》相提并论的诗作了。

  一代神童骆宾王到底遭遇了啥?

  六神磊磊在《给孩子的唐诗课》中解答道,神童骆宾王长大后就成了愤青,对当时发生的很多社会时事都积极参与。

  当时正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很多人对此不服,甚至组织小规模抵抗运动。骆宾王正好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是一场从扬州发起的造反运动,骆宾王也顺势积极参与其中,还发挥自己的好文采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文章,叫作《讨武瞾檄》。

  因文采太好,反倒被武则天夸奖了一番。可惜双方不在同一阵营,骆宾王无法被正统所用。

  造反失败后,骆宾王也就此失踪。

  有传说骆宾王从此不问世事,归隐山林。也有说他去做了和尚。

  而这,就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这个故事里,主角叫作宋之问,他也是当时很厉害的一位诗人。据说他前往杭州灵隐寺夜游,诗兴大发,琢磨出了“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两句,之后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结尾。就在这时,一位老僧随口接了句,“怎么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呢’?

  宋之问很是惊喜,到了第二日,他才醒悟过来,这位老僧这么厉害,莫非是赫赫有名的骆宾王?

  所以你看,在浩瀚如烟的唐诗里,后人千挑万选出的唐诗也不止三百首。可想而知,当时的文化环境多么好,优秀的诗人群体又是何其壮观呐。

  而在他们之中,诗人们的才华又都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不过古人们呢,也喜欢时不时切磋切磋,看看到底谁更厉害一些。

  六神磊磊将这些有趣的故事和诗以“华山论剑”比拟,归类出“鹳雀楼之战”“旗亭之战”以及“彩楼之战”等等大战,呈现出一场场诗人间的文斗戏。在他笔下,诗文、诗人互相之间并非独立存在的,他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唐朝诗人文化生态圈,并将其中的故事向今天的人们娓娓道来。

03.童心童趣,且看唐诗的另一面

  与《邻家诗话》气质相仿,《给孩子的唐诗课》是作者将所有古诗和每位诗人生平以及当时社会背景融会贯通后写就的面向孩子们的解析读物,展现了与以往诗词赏析书不同的特质,六神磊磊运用一贯诙谐流畅的小说笔法来解读唐诗,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比如在六神磊磊笔下,李白是一个有生活的人,他不再被供奉于神坛之上。李白是富二代,并非是视钱财如粪土的人;他有自己的偶像,时不时还在自己的诗里向大家安利自己的偶像;他爱喝酒,还经常把自己灌醉,幸亏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喝酒,所以酒品还行,只是醉了之后爱写诗……

  幼儿教育中有一条名言是说,“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在我们传统的课本中,只告诉孩子们诗词内容,弄懂这些诗写的啥,然后背下来了事。这显然有悖于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这样的学习办法,孩子们是永远不会了解李白的。

  于是有不少语文老师自发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关于诗人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效果斐然。例如下面视频中的语文老师赵旭,她上课从不过度强调背诵诗词对考试的重要性,她希望孩子们学习能从这些作品学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壮丽70年——赵旭老师演讲《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讲什么》

  这样的教育在她看来,才是有文化的,而这种文化基因也将指导孩子们今后能以更健全的人格,走得更远。

  而在台下听她演讲的孩子们和一些老师,也因为这样暖心的话语热泪盈眶,发出一阵阵热烈掌声。

  《给孩子的唐诗课》做的正好也是这样一件事。

  《给孩子的唐诗课》作者六神磊磊(王晓磊)是一位知名的自媒体人,因为解析金庸而出名,他早期是一位记者,负责采访与写稿。解读金庸,是他的副业,也是他从中学时期就开始的兴趣爱好。

  曾有记者问他,“金庸最大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哪里?”

  他回答,“最有深度的是人性。”

  除了金庸作品,他在文学方面的积累也很深。有人评价说,如果不是对唐诗了如指掌,是无法写出这样轻松浅显,又信息量巨大的作品的。同样的,他在解析唐诗的过程中,也把人性放在其中,每一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所写,他本身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作品特点,他的人际交往如何。都体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六神磊磊曾在另一本《六神磊磊读唐诗》中说道,“唐诗,乃是一种错过它的遗憾指数极高的东西。那么美的风景,你明明懂汉语却没能领略,那不是很遗憾吗?”

  诗词之美,美在字词韵律之间,美在它背后的历史价值上, 更体现在它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品行的塑造作用上。今天,我们依旧要学习唐诗,掌握我们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那部分,将其中的精神气传承下去。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九):《给孩子的唐诗课》:带你穿越到《长安十二时辰》那个煌煌大唐

01 朝代会消亡,诗人会老去,惟有诗永远年轻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在全网热映,盛世大唐和千年长安,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勾起我们对一千多年以前,那个伟大而恢弘的朝代的向往与好奇。

  说起大唐,你会想到什么呢?长安、李白、唐明皇、杨贵妃,还有以悠悠文韵,说尽大唐风流的万卷唐诗。

  那么说起唐诗,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年仅七岁的骆宾王,靠着一首《咏鹅》,成为千百年来“神童”的代言人,而他更是用一篇气壮山河的《讨武檄文》,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对着窗外之雪,吟着诗中之雪——诗里诗外,俱是琉璃世界。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为我们准备好红茶、绿酒、小火锅,这难道不正是冬天独有的享受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用大雪涂抹出一幅水墨画卷,在画中那个凛冽孤绝的冰雪世界里,人的精神和意志依然长存。

  这么多有趣的诗人,这么多美丽的唐诗,都是盛唐留给我们的珍贵宝物,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但是,在这样一个电子产品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怎样才能说服孩子们,让他们放下手机和电脑去学唐诗,并且能发自内心地爱上唐诗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六神磊磊呢?他独树一帜,开创了以时评体讲述金庸江湖的流派。他眼中的金庸世界,不仅有侠客们的嬉笑怒骂,更有着江湖上的鬼蜮伎俩,世事人心,皆成文章。因此,有人评价他“读的是金庸,写的是人性”。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位以讲金庸而成名的自媒体大V,除了武侠迷的身份之外,其实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一位资深诗词爱好者。

  当六神磊磊遇上唐诗,就像天雷勾动了地火。在他的笔下,那些风干于书卷深处的名字,重新舒展成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喝酒撸串,策马奔腾,游骋于大唐的江湖,讲述着大唐的故事。而我们通过与这些有趣的灵魂进行对话,得以重温那个风雅豪放的大唐盛世。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都能领略到唐诗之美、唐诗之雅、唐诗之趣,六神磊磊特意开设了一门《给孩子的唐诗课》。在他的课堂里,没有枯燥无趣的生硬面孔,没有死记硬背的课堂作业,只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段子,让孩子们在会心一笑之余,不知不觉记住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以及诗歌背后的动人故事。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六神磊磊,一起穿越到《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个煌煌大唐,去探索那些有趣的诗人和有味的唐诗吧!

02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相信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人,都对剧中那位为人不羁、酷爱饮酒的何监印象很深吧。在剧中,何监曾经吟过一首被李必盛赞为“写尽大唐盛景”的诗: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

  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序,享神配极。

  其实,这位何监的原型,正是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之首,江湖人称“四明狂客”的贺知章。而这首写尽了大唐盛景的诗,就是贺知章为宫廷所作的颂德乐章《太和·昭昭有唐》。

  相较于这首中正典雅的《太和·昭昭有唐》,贺知章的另一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就连七岁小儿也能随口吟诵,那就是《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作为诗人创作的热门题材之一,在许多著名的诗句中都登过场,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比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但是,在所有写柳树的诗句中,贺知章的这首《咏柳》依然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这首诗明白晓畅,平实如话,让人读来毫不费力。最厉害的是,它将春风比作剪刀,诗人的脑洞实在是新奇且有趣,让人一下就爱上并记住了这首诗。

  后来的许多诗作,都从这句诗中汲取了灵感。比如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首诗中,就借用“剪刀”这个意向,写出了“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样精彩的诗句。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贺知章甫一出场便不同凡响,骑着一头白驴,看似烂醉如泥,实则心里明镜一般。我想大概这就是历史上的贺知章本色出演吧,毕竟,“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可不是吹的。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一开头就被狼卫杀死的那位老者,曾满怀豪情地自报家门“长安,焦遂!”这位焦遂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以平民之身,与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大咖并列为“饮中八仙”,也是一个幽默谐谑之人。

  说回贺知章,这位大咖资历老、水平高,因此经常被拉进各种群聊充当嘉宾,除了“饮中八仙”这个群之外,还有“吴中四士”、“仙宗十友”等大V群,都少不了这位唐诗元老的身影。

  贺知章最后一个职务是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此也被尊称为“贺监”。他在任上一直干到八十六岁才退休,此时距他离开绍兴老家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他辞别长安的时候,唐玄宗专门写了两首诗送别这位功勋卓著的元老,而太子与文武百官更是专门设宴欢送,足可见这位老者的人缘之好、威望之高。

  骑着白驴回到家乡的贺知章,看到故乡熟悉而陌生的风物人情,不由老泪纵横。大V一流泪,金句满地走。于是,流泪的贺大V又吟出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诗作——《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就像那首经典老歌《光阴的故事》唱的那样: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此刻,贺知章的心情也是无比复杂的。虽然他的语气很平静,但细细品味,其中却饱含着无尽的惆怅。

03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还隐藏着一位素未登场,但却无所不在的大Boss,那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谪仙人——李太白!

  在剧中,那位引起万人空巷的唐朝女歌星许鹤子,在万众期待之下,轻启朱唇,唱出一首旋律动听、宛转悠扬的曲子: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这首甫一出场,就引发长安城万人空巷、全民追捧的曲子,大概算得上是唐代金曲榜中的热度榜首了吧。而这首曲子,正是李白的得意之作——《短歌行》。

  除了《短歌行》之外,李白的其他几首著名诗作,如《清平乐》《长相思》《忆秦娥》等,也都成为这部网剧中的经典插曲,因此有人笑称,“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热映,李白或成最大赢家。”

  李白在长安的走红,离不开诗坛大V贺知章的力捧。

  那一年,四十一岁的李白遇到了八十岁的贺知章,他们相约在一个叫“紫极宫”的地方,品茶论诗。

  那时的李白虽然已经写了很多牛逼的作品,但由于没有大号帮着转发,阅读量始终上不去。而贺知章作为当时长安诗坛的头部大号,深受李白敬重。

  到了紫极宫,点上一壶好茶,李白从包里掏出自己最近写的一首长诗,毕恭毕敬地捧给贺知章看,希望能得到这位大咖的赏识,最好还能来一波转发。

  这首题为《蜀道难》的诗,就是李白最牛的作品之一。贺知章刚打开诗卷,就被开头气势磅礴的“噫吁嚱”三个字给惊到了。然后再往下读去,那真是越读越心惊。最后,贺知章甚至站起身来,仔细端详李白的容貌,把李白看得心里直发毛。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贺知章一拍桌子,说:“好一个李白啊,你简直不是人!”还没等李白反应过来,又听贺知章继续说:“你就是天上的谪仙人啊!”

  然后贺知章就嗨起来了,他喊来店小二要酒喝,结果一摸口袋,忘记带钱了,于是就把腰间挂着的那枚金龟解下来换酒喝——这枚金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那枚狼卫从焦遂身上夺来的金鱼袋,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有了贺知章的力捧,李白的诗名得以在长安城传扬开来,因为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加上李白的诗确实气质出众、立意高远,所以后来大家送给李白一个响当当的称号“诗仙”。

  成为新晋大V的李白,一直非常感念贺知章对自己的巨大帮助。贺知章去世后,李白非常悲痛,提笔写下一首怀念贺知章的诗,以表达自己的沉痛哀悼之情: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当年那个狂放不羁,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贺老师,在长安初见之时,就喊我“谪仙人”,和我一起喝酒谈诗。现在回想起来,那可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啊。但是贺老师,我们还没有一起喝够世间的美酒,你怎么就这样离开人世了呢?

  贺老师,你在天若是有灵,就请化身在墓前这株青松之上吧,让我遥寄一杯薄酒,聊表对你的殷殷思念。每当想起你用金龟换酒,与我痛饮美酒的往事,我就忍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唐诗里,有许多优秀的诗作,都寄托着诗人们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无论是贺知章用金龟换酒来招待李白的豪爽,还是李白对贺知章知遇之恩的怀念和哀悼,都会让读诗的我们很感动、很温暖——这也正是唐诗最为可贵之处。

  《给孩子的唐诗课》读后感(十):现代人装逼指南:有本事你用古诗来骂人啊!

  随着互联网时代兴盛,衍生出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许多背后所代表的含义甚至让人都摸不着头脑,“xswl”、“dbq”、“skr”。。。。一个个搞得跟解密电报似的。

  连走在时尚最前端的娱乐圈都不一定跟得上它肆意生长的步伐

  不禁感叹,“吾已垂垂老矣”

  网络流行与传统经典的battle

  其实跟不上也不用太过沮丧,熟读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流行语只不过是当代的缩影,不同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自春秋战国起的《诗经》、汉朝开始兴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以及五四运动后流行起的新文学直至现代社会孕育出的网络文化,都深刻着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烙印。

  不管是曾经有多么盛行多么时髦,终将会下一个新时代产物所替代,只有真正闪着智慧光芒的文化瑰宝才会在大浪淘沙中源远流长。

  所以,谁也别嫌谁土,可能再过几年这些东西也变会得not fashion。况且,流行本就是个圈,你现在狂热追的,说不准是以前老祖宗们早就玩腻了的。就像很多现代的网络用语,其实古人早就说过了,比如

  “有钱任性” —— “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君莫欺我不识字,世间安能有此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每天都被自己帅醒——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画个圈圈诅咒你——画地成圆,祝尔成眠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心好累——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还有“爱而不藏,自取其亡”翻译过来就是,

  平时很通俗的话,用古诗一包装瞬间显得高大上了有木有。再看这些从小虐我们长大的诗词也变得可爱多了。其实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古诗词在中国人心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唐诗,不管是耄耋老者,还是垂髫小儿,几乎都能背上几首熟悉的诗。尤其是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别等到有一天被自己孩子一本正经的教育,

  “好歹也是个大学毕业,骂人就只会嗷嗷嗷……”

  “还不如我一个小学生,我都能用古诗来说服别人”

  (插视频或用下面的图片)

  说得有理有据,教训得明明白白,能够想象对面的“老父亲”已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直恨“书到用时方恨少,被个孩子说哭了(liao)” 。

  真的很羡慕那些熟练运用古诗词的人,这些人总能够将文字揣摩得炉火纯青,他们不但用词文绉绉,还要用上隐晦、比喻种种语法,即使是骂人也让人看不出来,但是真正看懂的人往往能够气得内伤。

  现代人装逼指南

  现代社会压力大,身为都市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那个崽,不如试试这样做,

  表白篇

  “婷婷,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

  (这也太tm直接了,哪个姑娘好意思回答)

  表白卒

  换一个场景,某日风和日丽,对着心仪的姑娘悠悠道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瞬间暗恋转为明恋,

  如果对方有所回应,告白成功。如果对方拒绝,还可以佯装镇定的说,

  “我最近在学唐诗哈哈哈哈哈……”,可以免除尴尬。

  面试篇

  面试最可怕的不是一排考官对着你一人,而是一个考官对着你们一群人,

  “我特别有团队精神”

  “我适应能力很强”

  “我动手能力强,真的,幼儿园时还拿过折纸比赛二等奖”

  “领导,领导,我。。。。”

  如何在这群“饿狼”中脱颖而出,超凡的凸显自己,只需来两句唐诗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有老子这么亮的星,指引你们前行,还有啥可怕的)

  呐,就是这么有才华!

  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来两句唐诗,直接秒杀全场。但看到别人一个个都出口成章,心里是既佩服又羡慕,终于鼓起勇气好好学起来,但懒怠的情绪业已养成,更何况唐诗不像一般的文学小说,它需要翻译,要有一定基础功底才能弄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从小死背唐诗,却还是爱不上它。

  给自己一个爱上唐诗的机会

  著名自媒体人六神磊磊曾说过“唐诗宋词就像是花园,我自己就像是那个翻墙的人,对于不敢、不想进去的人,我可以帮他,从里面折几枝花拿给他看,让他知道,原来这里面有这样美的花。”

  六神磊磊,自小热爱历史,熟读各类诗词,开设“读唐诗”“读金庸”系列以独特视角和幽默风格,自成一家,深受大众追捧和关注。如果你也是个喜爱唐诗,渴望和孩子一起重读唐诗的“上进青年”,那就请收下他的这束诚意之花——《给孩子的唐诗课》。

  《给孩子的唐诗课》是六神磊磊特意为孩子和一些想要重新开启唐诗旅程的大人打造的别具一格的唐诗读本,与其说它是给孩子的唐诗启蒙,不如说他是送给大家的一份丰厚历史知识财富。不同于一般正统的唐诗讲解书,《给孩子的唐诗课》仍沿用六神式大气幽默的文风,没有为了刻意迎合儿童市场而用一些童稚可爱的叙述方式,但书里涌现出的一个个关于那个时代和那些伟大诗人之间的妙趣横生的故事,足以让小朋友甚至是很多成年人都喜爱并成功入坑。

  之所以说这本书有意思,易入坑,除了语言通俗易懂,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来讲述唐诗的发展,更重要是里面有许多嫌少人知道的冷知识,比如历史上的隋炀帝是个十足的暴君,但很少人知道,他其实是个出色的诗人,他的文才远高于他的政治才干,不同于他残暴的性格,相反他的诗却异常空灵美丽,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春江花月夜》

  无怪乎后世人评价其“隋炀不幸为天子”,虽然这并不难掩盖其倒行逆施的罪行,但却不得不让人感慨才华和品行难以合并。

  还有一位才华和品性严重不符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他简直是集“最会拍马屁“、”最会见风转舵”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于一体,据传他为了抢夺这首著名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古诗,杀害了自己的亲外甥,还有武则天在位时拼命巴结武则天及其党羽,为了讨好武三思不惜告密害朋友,后又去巴结太平公主,等安乐公主掌权了,立马抛弃旧主投靠新主,当然善恶有报,因果循环,他的结局很是凄凉,先是被贬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被赐死,他追悔莫及,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留下了人生最好的诗句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度大庾岭》

  此外还有被作者扒出的一堆关于这些诗人有趣又鲜为人知的八卦,你知道李白最崇拜的人是谁吗,谁是最爱提携后辈的诗人、哪位诗人是混混出身,拥有最多“迷弟”的是哪位诗人……

  这一整本看完了,不能说是让你的诗词造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少可以使的诗词之路步入正轨,就像六神说过得,“虽然不能陪大家很长时间,但走的这一段,能引着人进正门。”这本书对于初学唐诗的孩子,无疑是一个有趣且易进的通道,就如同作者在写它时的初衷“不勉强孩子背唐诗,只负责让他爱上唐诗”。当然对于我们这些成人来说,也有了再次触碰唐诗的开关,至少下回再碰上被孩子“教育”这事,终于有了可以反击的“武器”。

  装逼,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一种在现代社会重压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法宝。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对未来还有追求的人们,并与之共勉:人生不易,好好努力,学好唐诗,人生飞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