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100字

2022-03-30 03:3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100字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一):《浊世清流》换了个名字,新瓶装旧酒

  这本是戴建业教授之前的《浊世清流》那本书换了个名字再出版的,内容上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差别(鄙视一下出版社)。看过那本书的同学就不必再买了,如果没有读过那本书的同学值得入手仔细品读,数风流人物还看魏晋,名士们各有千秋,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最后用孔夫子的一句话作为总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二):随心随性的两晋南北朝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被誉为国民教授的戴建业老先生,细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本书分成二十二章,用二十二关键词讲世说新语,带入各种史料背景,也是讲两晋南朝名士风流,有点像课件。也不知是不是为了凑字数,还是选的旧文凑篇幅,部分内容反复出现。

恰好看到某校小学生推荐书目中有此书,想必是白话文版本。书中部分小品广为流传,甚至发展成成语故事。但是,此书总觉得不适合小学生,因为需要对魏晋名士有大致了解,熟悉历史背景,那样读起来才有味。如果,只是为了读故事,还不如去看看成语故事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三):大五读书会 第一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赶在中秋假期最后一天匆匆忙忙读完了本书,四颗星指数推荐。

  全书共分高贵、旷达、清谈、风姿、名媛等二十二个主题,每个主题单元均收录《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几则小品轶事,后附作者讲述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并用白话文讲解及赏析评论,结构清晰,文笔隽永,体现了大家风采。

  《世说新语》中一个个小故事无不展示了魏晋士人那份个体自我精神的觉醒,他们对内发现了自我,对外发现了自然,那份对自然本真的深情,那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执着,那种“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坚毅,那种“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的旷达,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那种不在乎赫赫武功,不在乎藉藉名声,只在乎能不能称心而言、任性而行、的放浪形骸。一直以来,中学历史课本总是在告诉我们晋政败坏、五胡乱华,政权割据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是黑暗腐朽的时期,远不如大一统王朝那般强大辉煌。这大概是传统史观的滥觞,也许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分裂割据可不一定就是坏事,不然可能就无法解释魏晋风骨。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一种风流吾最爱 六朝人物晚唐诗。也许正是魏晋士人对儒家礼教的不屑,才在深长久远的国史长河中翻出了一抹亮色的水花。魏晋士人,活得洒脱,真的是活明白了,我们呢?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四):《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资讯丰饶时代的资讯部落化与长尾理论

  资讯获取方式在过去若干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快就从短缺经济阶段过渡到了丰饶经济阶段。

  在短缺经济阶段,民众资讯获取渠道少,成本高,但是质量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电视机就只能收看那么有限的几个频道,而电视又是主要资讯及娱乐方式之一。那个时候通常是一家人一起看电视,你喜欢不喜欢的频道都会看,经济、时事、体育、音乐都会看,什么样的电影,纪录片、警匪气、文艺片、战争片都会看。

  电视之外的另一个主要资讯来源是报纸。读报是很多人每天必做的功课。报纸以综合性为多,一期报纸会包括新闻时事板块,经济板块,体育板块,文娱板块等。在资讯贫乏阶段,大家会阅读几乎所有的内容。

  书当然也是一个重要资讯来源。只是在短缺经济阶段书藉的获取比今天要困难很多,那时候读书经常是有什么书读什么书。

  在经济短缺时代,不论是电视、综合性报纸还是书藉都有专业人才来保证资讯的水准。再加上对各种信息来者不拒,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是普遍的资讯消费观。

  到了资讯丰饶的现在,资讯无处不在,且几乎没有了任何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是资讯的消费者,也可以是资讯的生产者。自媒体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愿意分享并希望被人关注。

  但是与绝大多数人的期待相反,资讯丰饶带来的是资讯的部落化,而不是资讯普及化。在资讯获取几乎没有任何代价的情况下,每个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资讯。在时间成为真正短缺资源时,人们只愿意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每个人的资讯来源被自己或者网站的算法深度定制,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

  比如我关注的资讯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戴建业这个人,更不要说他的这本著作《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以及,非常惭愧,《世说新语》这部经典著作。

  魏晋200年开始于儒学被遂渐赶下神台,无为成为主流的时代。这短短200年诞生了众多名士,有的狂放不羁,有的机敏守制。这200年中国是行草书法的顶峰。魏晋200年一过,直到今天,书法篆刻等领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师古。其中的书法就是师魏晋这些书法家如王羲之等。魏晋南北期是中华文化顶峰春秋战国后的另一个高峰。这个时期文人雅土,三教九流都在《世说新语》中有所记载,而戴建业的《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是解读甚至演绎世说新语,解读那个时代的精品。

  开卷有益。这一段历史,这一份知识原来不在我的阅读列表中。但是认真阅读之后受益匪浅。

  这是资讯丰饶时代的一个问题。人们获取资讯的管道被自己,被网站的算法收窄了,人只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甚至只看与自己见解相同的资讯,兼听则明就是一种奢侈了。

  另一个问题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讲任何资讯都是有市场的。其实正是太多低质重复的资讯堵塞了我们的资讯通道,使得时间成为我们最紧缺的资源。这个时候作为资讯消费者,如何从长尾中找到有价值的资讯是一种能力。

  读好书,读经典才是解决之道。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就绝对值得一读。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五):不要迷信“魏晋风流”,那不是历史的全部真相

  魏晋风度,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似乎真的无限令人向往,文人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确实非常潇洒。但这仅仅只是一种被人云亦云洗了一遍又一遍的印象而已。这样的一种印象,又多半来自南朝宋的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但完全的历史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真相,拨开重重迷雾,或许才能够看得更明白一些。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经写道:“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或者如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譬如传奇的《兰亭序》,根据字如其人的说法,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但必须明白的是,《世说新语》书中所记载的虽然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却有相当一部分出于传闻,或者杂采众书而成,未必符合史实。所以更准确地说,可以把《世说新语》上的记载看作是一则则小故事,是轶闻,看作是窥探魏晋时期那些历史人物正史之外的“另一面”就可以了,不必完全当真。

  大致来说,相对于之前或者之后,魏晋风度确实也道出了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一种审美理想。当时确实存在这样的风气: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是要从历史真相中寻找答案。一则,是当时的政治高压态势使然。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争纷乱、生离死别,让当时的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一则,和当时佛教新传入,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相结合、融会,一些人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把这些都视为高雅的举动,并为社会上效仿、传播。所以才形成了那样的一种社会认知。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到,魏晋风度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一种士大夫精神:想得开,才能那样做;想得开,所以才更随意。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启示。

  所以对于《世说新语》这样一本比较奇特的书,一定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当清晰,才有助于理解那些看来匪夷所思的很多方面。所以,对于戴建业的这本关于《世说新语》的精读,在读原文故事的基础上,多看看作者的解读,更能体会到什么叫超然脱俗、什么叫高洁优雅、什么叫潇洒飘逸。作者的解读相当到位、精辟,很值得看了一遍又一遍。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六):戴建业、新废青与强势生存

  余自通网,便不喜B站。起初是美感的不同,二次元、卡哇伊这些物件于我欣赏不能;后来了解越多,越发觉B站年轻人日趋卑下的样貌:以求知之名陷于无知,以成长之名停止进步。

  中B青不如港废青,后者废的坦荡,前者废的隐蔽;后者以废达成诉求,前者不明不白走向废的结局。

  比如王者荣耀。在一些巅峰赛2200分的对局视频下面,选手无心的操作、正常的举动,便被一堆拥簇

  高呼“细”,各种跪舔。常见的评论是,“你说这是正常操作,你先上个2000分试试?”先封神,后遥拜,无形中安于钻石选手的身份不能自拔。

  比如半佛仙人。言必称“割韭菜”,在他笔下,商家、资本仿佛身具原罪,一心钻营占草民的便宜。于是高呼草民远离,不可即之。

  其实交易成本、信任成本,古已有之,今不为甚。无知无畏固然可怕,无知有畏又能好多少?人生一共能有几条改变命运的道路,而B青视为畏途。岁月过后,青春不再,你依然是你。

  有位揭露拼多多黑幕的老兄,文章甫出,便遭受官方各式威逼利诱让其删文。半佛日日揭黑料,却赚个盆满钵满,无非是不使气力,不着七寸而已。恐吓了外行心智,又不得罪商家,如此鸡贼,恐怕有资本专请他作文,以求热度。

  还有罗翔。他有一个著名的片段,为B青津津乐道,调侃一官员的二奶日入数万,说自己都想去做二奶了。只此一句,便不足观。人无论调侃也好玩笑也好,内容总不会超越他的道德底线。富贵如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反过来,这不义而富且贵事情能投众B青所好,其妄念海海可以想见。

  戴建业亦不出此类。本来,文格的高下,文心的得失,是最不易言的事情。但较余嘉锡持论上的谨严,训诂上的用心,能看出君子治学与陋如治学的不同。正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戴建业的篇章安排,大抵是平平淡淡的导读,不痛不痒的照本宣科。到了自己发挥的部分,则言必称现代如何如何,现代人如何如何,自己的不堪,自己的懦弱,都在时代的浑水下一干二净了。而魏晋风骨,好像是从风中长出的一样,从何处起,为何不见,都随着那段峥嵘岁月,红尘滚滚故去了。

  如此看来,勃学才是B站青年最好的归宿。

  大沼枕山有句诗: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余深惟其言,叹为知音。何则?盖六朝晚唐,皆叔季之世也。政治环境的不清晰,世道人心的沉沦,局中人所经受的未尝与我们不同。况且,比起那时,无论是从哪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最好的时代。你任性的成本更低,你承受的道德压力、社会规训也更少,你所处环境的险恶,比起那时的丛林也像过家家。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道理。英雄千面,在哪里都是英雄,嵇康阮籍、刘琨桓温、王导谢安,都是其中的一张脸。戴老师及其观者绝对不知道,最悲惨的事情不是不能,而是本可以。

  我想说两对概念,汪丁丁关于“一流知识”和“三流知识”的讨论,《遥远的救世主》对“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讨论。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呢?还真有,就是自信。他们的生命姿态是凌驾世界之上的,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种姿态,治学则是六经注我,从政便是君子不器,经商则是因势诱导。总而言之,他们不会强行给生存环境与自己生命之间创造联系,并自欺欺人。

  《世说新语》,一本充斥着强势生存样貌的书,成为了弱势文化自我安慰的工具。家国不幸,文脉不幸,金陵已矣,梓泽丘墟。而那些风骨皎皎,那些风度翩翩,注定不会在B青中见到。这时代若还真有尊严,它来自凉山。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七):戴建业、B青与强势文化

  余自通网,便不喜B站。起初是美感的不同,二次元、卡哇伊这些物件于我欣赏不能;后来了解越多,越发觉B站年轻人日趋卑下的样貌:以求知之名陷于无知,以成长之名停止进步。

  中B青不如HK青,后者废的坦荡,前者废的隐蔽;后者以废达成诉求,前者不明不白走向废的结局。

  比如王者荣耀。在一些巅峰赛2200分的对局视频下面,选手无心的操作、正常的举动,便被一堆拥簇

  高呼“细”,各种跪舔。常见的评论是,“你说这是正常操作,你先上个2000分试试?”先封神,后遥拜,无形中安于钻石选手的身份不能自拔。

  比如半佛仙人。言必称“割韭菜”,在他笔下,商家、资本仿佛身具原罪,一心钻营占草民的便宜。于是高呼草民远离,不可即之。

  其实交易成本、信任成本,古已有之,今不为甚。无知无畏固然可怕,无知有畏又能好多少?人生一共能有几条改变命运的道路,而B青视为畏途。岁月过后,青春不再,你依然是你。

  有位揭露拼多多黑幕的老兄,文章甫出,便遭受官方各式威逼利诱让其删文。半佛日日揭黑料,却赚个盆满钵满,无非是不使气力,不着七寸而已。恐吓了外行心智,又不得罪商家,如此鸡贼,恐怕有资本专请他作文,以求热度。

  还有罗翔。他有一个著名的片段,为B青津津乐道,调侃一官员的二奶日入数万,说自己都想去做二奶了。只此一句,便不足观。人无论调侃也好玩笑也好,内容总不会超越他的道德底线。富贵如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反过来,这不义而富且贵事情能投众B青所好,其妄念海海可以想见。

  戴建业亦不出此类。本来,文格的高下,文心的得失,是最不易言的事情。但较余嘉锡持论上的谨严,训诂上的用心,能看出君子治学与陋如治学的不同。正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戴建业的篇章安排,大抵是平平淡淡的导读,不痛不痒的照本宣科。到了自己发挥的部分,则言必称现代如何如何,现代人如何如何,自己的不堪,自己的懦弱,都在时代的浑水下一干二净了。而魏晋风骨,好像是从风中长出的一样,从何处起,为何不见,都随着那段峥嵘岁月,红尘滚滚故去了。

  如此看来,勃学才是B站青年最好的归宿。

  大沼枕山有句诗: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余深惟其言,叹为知音。何则?盖六朝晚唐,皆叔季之世也。政治环境的不清晰,世道人心的沉沦,局中人所经受的未尝与我们不同。况且,比起那时,无论是从哪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最好的时代。你任性的成本更低,你承受的道德压力、社会规训也更少,你所处环境的险恶,比起那时的丛林也像过家家。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道理。英雄千面,在哪里都是英雄,嵇康阮籍、刘琨桓温、王导谢安,都是其中的一张脸。戴老师及其观者绝对不知道,最悲惨的事情不是不能,而是本可以。

  我想说两对概念,汪丁丁关于“一流知识”和“三流知识”的讨论,《遥远的救世主》对“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讨论。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呢?还真有,就是自信。他们的生命姿态是凌驾世界之上的,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种姿态,治学则是六经注我,从政便是君子不器,经商则是因势诱导。总而言之,他们不会强行给生存环境与自己生命之间创造联系,并自欺欺人。

  《世说新语》,一本充斥着强势生存样貌的书,成为了弱势文化自我安慰的工具。家国不幸,文脉不幸,金陵已矣,梓泽丘墟。而那些风骨皎皎,那些风度翩翩,注定不会在B青中见到。这时代若还真有尊严,它来自凉山。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八):戴建业读了上十遍原书,写出的“精读世说新语”,好在哪里?

  《世说新语》原本是一本阐述魏晋时期名士精神风貌很好的书籍,就连鲁迅也把它称之为是一部名仕底的教科书。可惜的是因为它是古人写的,用的都是文言文,这让很多读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著名的“国民教授”戴建业在阅读了上十遍原书的基础上,已经写出来了一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戴建业,他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且也是湖北古代文学学会理事。曾出版过《老子:自然人生》,《六朝文学史》等受大众欢迎的作品。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他的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究竟好在哪里? 一,在精读原文之前,对时代背景的阐述! 《世语新说》记载的是魏晋时期一些名仕的言行与轶事,也可以看成是很多则的小故事,或者短篇小品文。 而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里,戴建业教授除了原汁原味翻译出了原文的小故事外,在翻译之前总会先介绍故事的背景,以及故事里出现的人物角色。 因而,我们也能更加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以及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出正确的评判。而如果不知道时代背影的话,我们很可能出现错误的解读。 比如其中有一篇写的是关于曹操的小品文,写的是乔玄评价曹操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句话到了我们现在大家也非常耳熟能详,甚至成了对曹操最标准的评价之一。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句话对曹操是贬义更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戴建业指出其实这句话更多是对曹操的褒义,因为在汉魏之际,时局非常动荡,对那个年代的人而言,更需要的是能够结束这种动荡时局的英雄,而不是单纯的谦谦君子。且加上那个时候随着东汉帝国大厦的动摇,儒学的主教地位也逐渐没落了,人们开始以一个人的才能去评价对方,而不是道德。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听到了侨乡的评价后,没有怒义反而那么高兴的原因。 二,在精读原文后,阐述出对我们现代人生活的意义! 读书最大的意义便是学以致用,也就是把我们所学的用于去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我们读的书才更加有意义。 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里,作者在精读完原文后,总会联系我们当下的时代特点或者一些现实问题,讲述这个故事对我们当下人们的意义、以及启示。这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种充实。 比如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名士殷亮的,殷亮有一匹的卢马,据说这种马在当时有着丧门星之称,主人骑着他去战场会有丧命的凶险。于是当时殷亮身边就有些谋士给他出主意,让他把这的卢卖给别人,这样他自己自然就安全了,同时也没有钱财上的亏损。 但是殷亮拒绝了,他说,明知道这马是丧门星,还故意卖给别人,那和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呢。最后殷亮宁愿损失自己的利益,把的卢给杀了。 故事诠释完后,戴建业教授便联系我们现代的食品安全问题,指的很多不良商家为了利益,而卖一些毒菜、毒奶等等。告诉大家,其实我们应该向那么年代的人学习。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九):网红老头儿带你领略魏晋风采

  《世说新语》是一本编著于南朝宋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一共1200多条,是研究魏晋风流的好史料,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一经面世,它便备受古今中外名家的推崇,是很多文人手不释卷的“枕边书”。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但是,《世说新语》毕竟是古人所作,年代久远,一般人读起来都会觉得比较拗口难懂,很难会坚持读下去,更不要说理解书中的精华。我虽然平时比较爱阅读,但也读不下去。

  幸好,有这么一个有趣的老头儿,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世说新语》的内涵。

  这个老头儿名叫戴建业,他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毕生都在研究魏晋诗歌和魏晋名士,对《世说新语》非常有研究。

  他讲课的视频流传到网络上后,获得过亿次播放,并引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港台媒体争相报道,被广大网友誉为"国民教授"。

  初次认识他,是在抖音视频上。他头发花白、穿着平实、口音有特色、话锋幽默,我瞬间成了这老头儿的铁粉。

  当听说戴教授要用自己的语言风格将《世说新语》写下来的时候,我有点疑惑,写下来能有他说得那么好看有趣吗?毕竟书面语跟口头表达是有很大区别的。戴教授却很自信地在他的书本封面上写着:“我写得比我讲得更有趣!”

  好吧,看完书之后,我信了!不但有趣,还很有料。

  《世说新语》原书分为36个类别,按照当时的价值标准从高到低排序,而戴教授的《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精选了原书中120多篇名文按照文中所写的价值点分为了22个章节,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每一篇文章,都做了原文释义和解析,同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以图还原完整当时魏晋名士的群像,让我们更能看到当时魏晋名士的风韵,真正做到了“有识有趣”。

  比如,在《两得其中》一文中,裴楷去凭吊去世的母亲。裴楷一进门就哭,人们不理解裴楷,因为阮籍作为主人没有哭,客人也不必哭。裴楷却说阮籍是世俗之外的人可以不遵循礼节,而他自己是世俗中的人不能不守礼。

  看原文的时候,我连语句都觉得难以读懂,更何况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而戴教授将当时司马氏集团篡位的历史背景与阮籍的追求和裴楷所处的位置之间的冲突等结合起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魏晋时期自由洒脱的社会的风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书值得我们阅读,《世说新语》就是其中一本,它告诉我们如何解放天性、回归本我。感谢戴教授用他独有的才情和智慧,使这本书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向我们社会大众。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十):魏晋风度

  一

  何为风?气质气场,如沐春风

  何谓度?进退得当,行止合体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晚唐诗篇,我理解为唐朝末期,国家行将衰落之时诗人所写之诗,一边怀念过去,一边恪守现在,一边担忧未来。就像大观园查抄后的那个中秋之夜,其乐融融,人心惶惶。 落魄的贵族,逆境中更显精神的峻峭。虚中之虚,实中之实。少阴与老阳。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就要亏欠,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就要坠落。 行为与道理的自然契合。 六朝人的风度当真为发自内心,产自肺腑,未经矫饰,放任自然的风度吗?而不是一种惺惺作态?高卧东山,沽名钓誉的养望手段呢? 二 桓公北征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渲染流泪。 赳赳武夫的伤逝之情。哪里会有没有感情的人呢?哪里会有标签式的人格呢?在外为声名,在内为偏见。能一眼望穿的,不是稚子,就是神人。 桓温的这句感叹总让我想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平平淡淡的一句回忆言语,思忆之情更显清癯隽永。就算在心林之中画地为牢,猿猴无所腾跃,可风一吹,细细簌簌,总有声响,日一照,斑斑驳驳,总有痕迹。 三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 语言的指向性,限制性,有效性,代表性。永远是约指而无法真正说清。我无法理解纯逻辑的数学世界,正是从“极限”的概念所开始。这里的理解是无法感知,无法接近的感觉。穷其一生去接近一个确切的数值,这在我看来是完全无法理喻的事情。可是当你真正这样不管不顾拼尽一切放弃所有地去做了,最终都能做到,甚至“去做”本身就是一种“做到”。这世界永远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荒诞的自洽体系,是伟大的造物与渺小的人类之间的握手言和,抑或是,永恒的陷阱?是人间的巴别塔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旨不至,至不绝。” 可是世间人事,我们有时候能去做的就只有那么多了。理论,模型,思想,方法,计划,规程,策略。我留给人间的鲜活故事,精神印记,瘦削身形就只有那么多了,再多一些,人们就要把我从十字架上复活。“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四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丧与丧礼。情与礼。到底应该是礼容情,还是情就礼? 等到有一天,我自己的亲人离世时,我会是什么反应呢?我会守着坟棂连跪上三天三夜吗?我会在白事流水席间,招待各路亲朋,进退得体?还是冷眼看着来人,无动于衷?会去倾诉?去后悔?去流泪?去痛骂?去窃喜?还是全然无谓呢?我不知道。不想去谈什么失去的感觉,也表现不出什么失去的样子,失去就是失去,只是失去。 可是人在那样的时候又不能什么都不做,于情于理。于情块垒无以浇,于理墓碑无以立。 可能这正好是礼的意义所在吧,联通过去和未来,给断了片的当下得以继续。给性情人一个慰藉,给无情者一个提醒,完成这世道在人心上的一次向均数回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