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的读后感10篇

2019-08-16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的读后感10篇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一):《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资讯丰饶时代的资讯部落化与长尾理论

  资讯获取方式在过去若干年中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很快就从短缺经济阶段过渡到了丰饶经济阶段。

  在短缺经济阶段,民众资讯获取渠道少,成本高,但是质量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电视机就只能收看那么有限的几个频道,而电视又是主要资讯及娱乐方式之一。那个时候通常是一家人一起看电视,你喜欢不喜欢的频道都会看,经济、时事体育音乐都会看,什么样的电影纪录片、警匪气、文艺片战争片都会看。

  电视之外的另一个主要资讯来源报纸。读报是很多人每天必做的功课。报纸以综合性为多,一期报纸会包括新闻时事板块,经济板块,体育板块,文娱板块等。在资讯贫乏阶段,大家会阅读几乎所有的内容

  书当然也是一个重要资讯来源。只是在短缺经济阶段书藉的获取比今天要困难很多,那时候读书经常是有什么书读什么书。

  在经济短缺时代,不论是电视、综合性报纸还是书藉都有专业人才保证资讯的水准。再加上对各种信息来者不拒,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是普遍的资讯消费观

  到了资讯丰饶的现在,资讯无处不在,且几乎没有了任何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是资讯的消费者,也可以是资讯的生产者自媒体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愿分享并希望被人关注

  但是与绝大多数人的期待相反,资讯丰饶带来的是资讯的部落化,而不是资讯普及化。在资讯获取几乎没有任何代价情况下,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资讯。在时间成为真正短缺资源时,人们只愿意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每个人的资讯来源被自己或者网站算法深度定制,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

  比如我关注的资讯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戴建业这个人,更不要说他的这本著作《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以及,非常惭愧,《世说新语》这部经典著作。

  魏晋200年开始儒学被遂渐赶下神台,无为成为主流的时代。这短短200年诞生了众多名士,有的狂放不羁,有的机敏守制。这200年中国是行草书法顶峰。魏晋200年一过,直到今天,书法篆刻领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师古。其中的书法就是师魏晋这些书法家如王羲之等。魏晋南北期是中华文化顶峰春秋战国后的另一个高峰。这个时期文人雅土,三教九流都在《世说新语》中有所记载,而戴建业的《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是解读甚至演绎世说新语,解读那个时代的精品

  开卷有益。这一段历史,这一份知识原来不在我的阅读列表中。但是认真阅读之后受益匪浅

  这是资讯丰饶时代的一个问题。人们获取资讯的管道被自己,被网站的算法收窄了,人只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甚至只看与自己见解相同的资讯,兼听则明就是一种奢侈了。

  另一个问题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讲任何资讯都是有市场的。其实正是太多低质重复的资讯堵塞了我们的资讯通道,使得时间成为我们最紧缺的资源。这个时候作为资讯消费者,如何从长尾中找到有价值的资讯是一种能力

  读好书,读经典才是解决之道。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就绝对值得一读。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二):戴建业读了上十遍原书,写出的“精读世说新语”,好在哪里?

  《世说新语》原本是一本阐述魏晋时期名士精神风貌很好的书籍,就连鲁迅也把它称之为是一部名仕底的教科书可惜的是因为它是古人写的,用的都是文言文,这让很多读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著名的“国民教授”戴建业在阅读了上十遍原书的基础上,已经写出来了一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戴建业,他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且也是湖北古代文学学会理事。曾出版过《老子自然人生》,《六朝文学史》等受大众欢迎作品。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他的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究竟好在哪里? 一,在精读原文之前,对时代背景的阐述! 《世语新说》记载的是魏晋时期一些名仕的言行轶事,也可以看成是很多则的小故事,或者短篇小品文。 而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里,戴建业教授除了原汁原味翻译出了原文的小故事外,在翻译之前总会介绍故事的背景,以及故事里出现的人物角色。 因而,我们也能更加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以及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出正确评判。而如果不知道时代背影的话,我们很可能出现错误的解读。 比如其中有一篇写的是关于曹操的小品文,写的是乔玄评价曹操是:乱世英雄,治世之奸贼。这句话到了我们现在大家也非常耳熟能详,甚至成了对曹操最标准的评价之一。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句话对曹操是贬义更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戴建业指出其实这句话更多是对曹操的褒义,因为在汉魏之际,时局非常动荡,对那个年代的人而言,更需要的是能够结束这种动荡时局的英雄,而不是单纯的谦谦君子。且加上那个时候随着东汉帝国大厦动摇,儒学的主教地位也逐渐没落了,人们开始以一个人的才能去评价对方,而不是道德。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听到了侨乡的评价后,没有怒义反而那么高兴的原因。 二,在精读原文后,阐述出对我们现代人生活意义! 读书最大的意义便是学以致用,也就是把我们所学的用于去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我们读的书才更加有意义。 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里,作者在精读完原文后,总会联系我们当下的时代特点或者一些现实问题,讲述这个故事对我们当下人们的意义、以及启示。这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种充实。 比如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名士殷亮的,殷亮有一匹的卢马,据说这种马在当时有着丧门星之称,主人骑着他去战场会有丧命的凶险。于是当时殷亮身边就有些谋士给他出主意,让他把这的卢卖给别人,这样他自己自然安全了,同时也没有钱财上的亏损。 但是殷亮拒绝了,他说,明知道这马是丧门星,还故意卖给别人,那和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呢。最后殷亮宁愿损失自己的利益,把的卢给杀了。 故事诠释完后,戴建业教授便联系我们现代的食品安全问题,指的很多不良商家为了利益,而卖一些毒菜、毒奶等等。告诉大家,其实我们应该向那么年代的人学习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三):一股只说真话泥石流,带你走进魏晋风流

  拿到《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以前,我从未听说过戴建业,对原书《世说新语》也仅限于知道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看自序时,里面作者写了一名名牌大学博士生来求职的故事,作者在此处点评道:自己没有通读过杜甫诗歌,却写出了古人杜甫诗歌接受史!这种学术胆量固然叫人钦佩,这种研究方法却不敢恭维。我看到这里噗嗤一声笑了,作者知道自己要自持身份,却又忍不住想狠狠抨击这种风气,既想破口大骂,又忍不住要一本正经文绉绉的,委实可爱的紧。

  于是很期待接下来他会怎么解说魏晋名士的风流。

  之前看过这本书的介绍,大约知道是戴建业选录了《世说新语》中的120多篇明文加以解说,类似散文。阅读的时候无法有太明确的框架,也难以带着问题阅读,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一页一页往下读。

  所幸时间充裕,我倒也不着急,读完导言得知《世说新语》原书是幽默风趣让人惬心快意,越发好奇这样的作品与作者这样一个别扭又可爱的老学究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越发急不可耐地往下读。

  过程中变读边感慨,越发觉得这本书是至宝:戴建业通过他节选的这120多则明文加以解释对比、引申,似乎道尽了人性方方面面。如果这本书落到写作者的手上,不管他写的是哪个方面的文章,若需要素材尽管在这本书里找。

  书的结构简单,因为原书《世说新语》本身就按当时的价值标准分成了36门,戴建业选择章节对应了其中的22门。每一章有若干篇解说小节,每个小节里戴建业先是附了《世说新语》的原文,而后接着说该文的背景等,并在文中对内容本身加以翻译和解释,很多篇还结合当代的时弊进行解说。

  文中虽有不少古文,我仍然看得是畅汗淋漓

  “自信”一章,最喜欢殷浩的“宁作我”。桓温与殷浩年轻时齐名,一直互不买账,暗中互竞长短。有一次桓温问殷浩:你觉得自己比我怎样?殷浩没有回避桓温的挑衅,又没有正面反击说“我比你强”,而是说:“我与我相处的时间最久,我还是觉得我非常棒,我还是宁肯做我自己。”他说的非常谦和礼貌充分肯定自我,又没有贬低对手桓温。“宁做我”充分体现了殷浩的自信与底气,戴建业在此处顺便抨击了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一直在“演”社会的角色,从来没有真正做一回自己,不敢“宁做我”的现状

  “率真”一章,第一篇我听题目就非常喜欢:吃货。说的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吃货,名叫罗友,他胃口极好,从小对食物来者不拒,为了解馋就到处去蹭饭。小的时候去邻居家蹭饭,当官了以居然去上司家蹭饭。有一次上司桓温请客,并没有邀请他,他借故说有事情向上司汇报,不招自来。在宴席中坐了很长时间后又一言不发,告辞的时候桓温问他有什么事,他直言道:有一道我没吃过的菜,便找个由头来讨吃,原本没什么公事要请示,现在吃饱了,也用不着再在这里待下去。说完就扬长而去脸上全无半点羞愧

  罗友当了大官还去上司家蹭吃,委实有点失格。但当时示人却认为“罗友有大韵”。只因他嘴馋则去乞食,遇上美食便快意大嚼,酒足饭饱便马上告退,从不找任何借口,更不装什么清高,委实坦然率真得很。

  在这本书里,你会遇见各种清高、虚伪坦荡、粗狂的人物,更有很多奇葩让你三观尽碎。典故是旧的,解说却是新颖别致。戴建业嬉笑怒骂间,不仅畅谈了魏晋一众名士,把当今世道的很多利弊也都聊了个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看得我这种胸无点墨之辈颇为汗颜:根正苗红的教授大师果然非同凡响!然纵是如此博学多才,戴建业却没有一点教授大儒的架子,还自嘲自己一生处处都像在“碰巧”,从来都没有掌握过自己的命运,因而从不去做什么人生规划,觉得“人生规划”就是“人生鬼话”。

  读完这本书,我想看看戴建业是否还有什么其他的作品,去搜了一下,结果再一次震碎三观:这居然是个坐拥376万粉丝网红!被称为“课堂中的一股泥石流”!

  知乎上有个回答介绍地比较贴切,说戴建业“从李白侃到杜甫,从三国聊到盛唐,他操一口麻城普通话,轻轻松松,逗笑了抖音的上千万用户。”

  好喜欢这个只说真话的宝藏老头。他的其他作品,我一定还要读!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四):魏晋士人们的另一面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提起魏晋时期的人物,我们大概马上会想到:琅琊王氏,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竹林七贤……总之,个个都该是仙气飘飘风度翩翩模样。然而,是个人,就不会只有一面。那魏晋士人们的另一面是什么样的呢?

  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是帮助我们了解魏晋士人真实面貌的好材料。然而,古文阅读对于当代人来说有一点阅读难度

  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就用轻松风趣的现代语言,帮我们解读了《世说新语》中一百二十多篇古文。

  作者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教授、博士导师学科带头人。近年,凭借有趣诗词讲解迅速从抖音走红,被网友称“泥石流”教授,现在抖音上有200多万粉丝。戴教授说他细读《世说新语》已有二三十年,读了有十多遍。大概正是他如此喜爱和钻研,才有了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全书没有说教,没有纯理论,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解读,惟妙惟肖地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魏晋历史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让我们了解魏晋士人真正的品格智慧个性怪癖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竟然是个吝啬鬼?

  王戎出身名门——琅琊王氏,早慧成名,官至晋朝三公之一的司徒,平日结交都是当时的名流。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他,清谈时高超潇洒,除此之外的一面是什么样的呢?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的《吝啬》一章中提到,地位显赫的他,非常富有。然而特别有钱的王戎,也特别吝啬。

  女儿女婿结婚找王戎借了钱,一时没还。王戎就给女儿脸色看,弄得女儿赶紧筹钱还给他。侄子结婚,王戎送了一件衣服作为礼物婚礼过后,他竟然要侄子奉还。大约魏晋的人们爱吃李子。王戎家怕李子的种子外流,竟然在卖李子时钻破李子的核才拿出去卖。这样的王戎,每晚关起门来和太太一起数钱是他的最大爱好

  尽管我们很难把这样吝啬小气俗气人和玄妙潇洒的竹林名士联系起来,但是,这也正体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的多样性、丰富性吧。王戎其实很有智慧,要不然也不会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他也很有深情,丧子时悲不自胜,丧母时悲痛欲绝。他的吝啬,到了那种程度,真让人觉得可笑的同时又有点可爱了。

大书法家王献之,太傲慢?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也出身于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的书法和他父亲王羲之齐名,两人一起被后世称为“二王”。

  不知是不是出身高贵、才华横溢,让王献之自觉高人一等、待人接物特别傲慢。王献之有一次从自己外出,经过顾辟疆的园林。他和顾并不相识,也不打招呼,就直接跑去参观。可正巧碰上顾辟疆在家设宴接待朋友。不打招呼已经很失礼了,可王献之参观完园子,还不顾主人和他的宾客们的感受,就在那里直接对园林评头论足,完全不把园林的主人放在眼里。主人终于忍无可忍请他出去,他仍然不在乎,甚至坐在轿子中继续评头论足。

  这样的王献之,真让人大跌眼镜。《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的《自信》一章中,作者认为王献之虽然地位高贵,但“精神深处某个角落又是庸人”。对此,我深以为然。王献之不仅对外人如此傲慢无礼,对待自己亲舅舅的态度也是世故的很。他的表哥东晋能臣郗超在世时,他对舅舅毕恭毕敬,然而当表哥去世后,对舅舅便不再理睬。真是无语啊。了解了大书法家的另一面,感觉以后都无法再正视他的书法作品了。

迎潘越和唾左思,爱美?还是以貌取人?

  魏晋的人爱美。据说貌美才高的卫玠往都城去,群众们为了一睹他的风采,把京城堵得车马不通,最后愣是把秀美文弱的卫玠“看死了”。可见当时的人们多么爱美人。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的《风姿》中又写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潘越美貌,路人见到了都要上前围住,送他好吃的;左思长的丑,在街上闲逛,路人竟然一起向他吐唾沫,使得左思只能狼狈回家。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这倒是可以理解。可是对于长相不好看就吐唾沫,如此“以貌取人”,如此歧视,真让人一声叹息。但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们,也没有比古人强多少。从校园到社会,从演艺圈到一般职业的求职、晋升,甚至婚恋市场,“外貌协会”无处不在。

  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为人和长相正好相反。潘越为人虚伪,一心巴结权贵;左思不仅为人更有骨气,而且才情更高,写有《三都赋》《咏史》流传百芳。

  所以现在的我们,以貌取人,最后看走眼的可能性也很大。

  魏晋的人们,除了旷达,风流,清谈,也有放荡,世俗的一面。大概正是这样,才让这些历史人物更加生动和迷人。更多的故事,大家自己去《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书中了解吧。

  最后补充一点,戴建业教授很风趣,时不时还自嘲一把。比如,谈卫玠之美的时候,戴教授说“卫玠不可能留下任何照片,我照镜子又从没有过美的切身体验,因为我自己很难想象卫玠美成什么样子”。戴教授真是个可爱又有趣的老头呀!

  戴教授的文字风趣,读起来轻松,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这也是读这本书的有意思之处了。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五):回溯魏晋风骨,有虔诚有幽默

  文|驿路奇奇

  提起魏晋风流,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他隐居田园,潇洒饮酒,一派怡然,说起来也算是我们眼中的红人了,不过在魏晋时代,风流人物可有的是,《世说新语》里就记载了不少。

  作为古今文人的“枕边秘宝”,有太多学者曾为《世说新语》作注,再出一本这类的书并不占优势。然而,戴建业先生却独辟蹊径,以“随笔小品”的方式,将一个个碎片化的篇目有机串联,写就《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将自己日积月累的阅读观感与当下实事相结合,读来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封面

  同时,所选篇目力求全面,除了展示高贵、旷达、雅量这样的积极意味的文人轶事,也不乏机诈、吝啬、奢侈这类的人性缺陷,间或还有深情、血性、幽默、师道、名媛等等类目。从感情色彩上来说,积极消极并重;从择选的代表性上来看,大多选取有个性、有特色的奇闻轶事,120篇节选,占原著近十分之一篇目,管中窥豹,在幽默机智的撰写中尽显原著的微言妙趣。

  虽说主题各有不同,事件也各有各的呈现方式,但概括起来,一个“怪”字或许可以包揽一大半的内容,怪人怪癖怪事,在今人看来的那些不可思议,都被《世说新语》记录下来,被戴老先生挖掘出来,呈现在我们这些俗世凡人面前。

后记

  你看:

  王子猷(徽之,王羲之之子)和柯子冶(桓伊),一个是著名书法家,一个被誉为“笛圣”,都是当世名家,然而,客主不交一言,就完成了一次知己间的神交。一个想听美妙的音乐,一个听闻传话立刻吹奏,一曲奏罢,大家各自离开,并不谋面。放在今天,恐怕大部分人都要见面寒暄一番,互留联系方式,期盼来日关照。可人家呢,把默契和欣赏都融于笛音,一个尽兴,一个尽心,妙不可言,可谓“高贵”。

  类似的还有,王子猷前往别人家里赏竹,看后随即离开,不与主人打招呼,让主人略显尴尬。这也是一种“高贵”,在今天,大概会被认为是不懂礼数。

  吃货罗友,年幼时别人家祭神,他去蹭吃,长大做官后,领导纳客大多不请自来,只为了吃到美味,此谓之“率真”。

  卫玠皮肤洁白如玉,出身显贵,擅清谈,是美的典范,结果却因很多人想一睹她的风采,柔弱多病的他竟然被看死了,所谓“看杀卫玠”,其风姿真真是非同一般的美。

  至于富人晒书,郝隆以晒肚皮自嘲,谈教子之道、夫妇间的戏谑等等,则在魏晋风骨之外,多了一些幽默感和烟火气。

前言

  行文间的亲切感,则是戴建业在读透经典、尊重史实基础上的凸显骨子里的幽默风趣,以及那幽默之后的余味。你听:

儒家给夫妻规定的那些礼法,没有一条不让人反胃;按这些礼法过夫妻生活的名教之士,没有一个混蛋不令人厌恶。家有美妇是你的人生艳福,家有才妇是你家门的大幸,珍惜诸葛诞女和阮德如妹这样的姑娘吧!正是这些谎话或胡话,制造了人间无数悲喜剧——说着常常无心,听者往往有意,“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这在爱情生活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这些大实话,好说不好听,往往是真正看遍世事沧桑的人才说得出口,而以略诙谐的语气说出,会让人感官体验上舒服些。

封底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戴建业老先生凭借学术风在互联网上大火,其讲课视频点击数亿次,千万人点赞,这绝非偶然。他本人却说自己讲得没有写得好,而且特别强调要多读经典,面向原典,开卷动笔,对着原作一点一点品读欣赏,反复完善,虔诚之心可见一斑,难怪会写出广受追捧的精品了。

  于《世说新语》而言,先生做到了认真回溯,也做到了在解读中注入个人幽默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虽是小品的笔调,态度却半点也不马虎,甚至花费精力更甚。由此,戴建业作品集的其他几部作品同样值得期待。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六):国学很深奥?戴建业带你轻松读懂《世说新语》

  上上周末回家,小姨带着她女儿来我家,一群人眼睛都在屏幕上——5岁的妮妮抱着IPDA看动画片,小姨抱着手机刷微博,我妈抱着手机看电视剧,我爸开着电视看新闻。

  看着这毫无交流的家庭状态,突然惊出一身冷汗,尤其是小姨一家,大人还正当年,小孩正小,就这样沉迷屏幕下去,以后如何得了?

  我忍不住问小姨,“妮妮正在学习阶段,为什么不带着她看一点书呢?她自己看不来,你和她一起看呀!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博主,带着小孩一起读书,一起读国学书,我觉得这很好呀。”

  “国学书太深奥了,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怎么叫小孩去看呀?”小姨抱怨道。

  “小孩子有很多国学书可以看,现在儿童书市场有很多简单易懂的国学书啊。”

  “小孩的书我觉得太简单了,三两下看完了也没有耐心,其他的书又太深奥,看到都怕了......”

  或许现在的年轻父母都是想过要看书的,记得小姨在怀孕时候,一直抱着育儿书看,现在小孩长大了一些,最紧张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加上工作原因,就放松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像我小姨说的:“书太难读就不想看。”

  我能理解小姨这种状态,不仅是小姨,任何人都有畏难心理,看到困难的事,就会想退缩。看到大部头的书,除非工作需要,会潜心“死啃”外,很少有人能够认真看完一本大部头。

  看书是必要的,看好书更是非常必要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看书从古典文化看起,对自身涵养提高、思维逻辑等都非常有益。比如我国最年轻的(1996年出生)科学家——曹原,他从小看的是《鬼谷子》等书籍,但是很多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望而却步,比如小姨。

  为了让小姨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专门去找简单易懂,不枯燥的,适合看书没耐心的人看的古典文学书,在豆瓣,当当,京东,中国图书网搜寻许久,总算找到了一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说起戴建业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不知道的那么看完这本书也会知道并且爱上他,我读书从来不爱在网上去看作者,但是读完《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后,我到网上去搜了戴建业相关资料。

  发现原来是位抖音网红,抖音有218.8万的粉丝,曾被戏称为大学课堂上的“泥石流”。我这个不用抖音的人下载了抖音,看完抖音上的所有课,视频中的他讲课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但是他说:“我写的比讲的好”。看完这本,我完全赞同,而且强烈安利给家人

  《世说新语》原文读起来很是艰难,因为它是人物笔记,由一个个的小故事组成,生涩难懂,一般人很难会坚持翻下去,更不要说理解书中的精华。

  通过戴老师的解读,我知道了原来《世说新语》主要写的是人物品格,戴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把艰涩深奥的国学,讲解得引人入胜,适合所有的国学小白,古典文学小白。

  看完《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我把戴老师相关的书都买来了,如《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精读老子》、《诗囚:孟郊论稿》、《六朝文学史》。在家里举行读书比赛——同一时间开读,最后读完的三个人要给最先读完的三个人100元。然后相互换书读,又是新一轮的比赛。在这个比赛下,我家人看书看兴趣盎然,热火朝天,我爸现在是没事就抱书看,势必争取第一。

  能够让长期不看书的人也能够坚持读书,这得益于老师把《世说新语》重新归类,把小故事表达的同一品格归为一类,读起来轻松很多。

  且经过老师的趣味阐释,对世说新语有了很大的兴趣,小姨还把它运用于育儿中。

  戴老师在出版后记中说:“我希望它能兼顾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一方面想把文章写得有点新意,另一方面也想让文章有点情趣......我尽力以优美机智的语言,阐释原文要旨,品鉴原文神韵。但愿广大读者能尝鼎一脔而口齿留香,以激起他们通读(世说新语》原著的兴趣和欲望。”

  我想他做到了他说的。因为在书中他做到了这三点:归纳整理系统化,原文释义简单化,古今对比易懂化。

归纳整理系统化

  《世说新语》以类相从分为三十六门,按当时价值标准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上、中、下卷分别为:

  上卷:德行、音语、政事, 文学。

  中卷: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下卷: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而这三十六门中的品格,放在现在有些我们无法理解如任诞、排调、感溺等。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就从这一千多个故事中,精选一百二十多篇名文,归纳成当下人们能够理解的品格。让人们一目了然,减少了理解障碍,增加阅读乐趣。全书二十二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品格,每一个品格都在《世说新语》中选取4—7个故事,这些故事如果单看,你绝对无法知道讲的是“这样的品格”。

  比如自信章收取了“宁做我”(选自《世说新语•品藻》),天之自高(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旁若无人(选自《世说新语•简傲》)......都是从不同的卷本中选取归纳,戴建业归纳了之后,就容易理解了很多。

原文释义简单化

  文言文再怎么有趣,看不懂都会觉得枯燥的,戴建业在放着原文的基础上,做了“翻译”,这翻译不是简单地原文释义,而是像说书人一样的润色讲出来。并把原文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人物情况都讲了出来。

  比如第三章(刚正)中,讲“圣质如初”,原文是:“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原文48个字,无背景,无人物介绍,如若自看,仅知道皇上叫一个叫和峤的大臣,去看皇太子的功课,回来后,回答皇上,“皇太子和原来一样。”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中,戴建业介绍了人物身份——皇太子无能、窝囊;皇帝知其子无能,却不愿别人说出来;主人翁在当时的轶事——皇帝考太子国事,太子一问三不知,贾妃让太子左右答才过关;当时人们对此人物的态度——所有大臣都知道大子无能,但是都吹彩虹屁,说太子“聪明英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峤的“皇太子圣质如初。”是多么的不容易。

  戴建业从旁铺垫,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短文所表现的品质的难能可贵。

古今对比易懂化

  看过世说新语原版的,都会觉得其深奥难懂,《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举例和观点相应趣,古今对比,引人入胜。

  依然拿第三章举例,《不卑不亢》这一故事中,记载了李喜为从事中郎的故事。

  从古至今来对比李喜的态度, 古有“被庄子讽刺瑟瘗吮脓之徒,到晋朝潘岳“望尘而拜",再到唐代郭粉为魏元忠品尿献媚”。今有“为了一个处长或者副处长,几十个教授争的头破血流。”

  从而将李喜的不卑不亢,深化升华,让今天的人们,理解到了李喜,也了解到李喜之外的人,进而反思自身。

  除以上三点外,《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行文通篇带着清晰感,不像其他文学作品,太过端庄严肃。所以如果推荐一本书来当《世说新语》入门版,我会推荐戴建业老师的书。还有更多“颜如玉”文中,希望你自己去探索,从此开启新世界。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七):人生再张狂,也风流不过魏晋名流

  文 / 叶婉茹

  人这辈子最成功的事情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肆意潇洒的活过。这世上的人,都是凡人,其实认真想一下,有钱也好,无钱也罢,真正能够随心所欲生活的人,能有几个?

  然而有那么一群人,却真正能够做到恣意畅然的生活,放纵性情,旷达奔放,一心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向往,他们就是魏晋时期的名流人士。

  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一书中,戴建业老师重新解读了魏晋时期的这些风流人物。他们看似行为古怪,性情荒诞,生活随性,然而他们的神气和风度,却令人动容。

  晋朝是一个动荡和短暂的朝代。统治者利用卑鄙和无耻的手段,掌握了朝政。他们披着儒家礼节的伪善外衣,却干着无耻下流的龌龊行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格局不断转变,人心浮动不安,人们对儒家仁义思想失去信心,对功名利禄不再热衷,在被僵化的儒家教条主义压迫后,人们心底对生命和自我的追求被释放出来,转而向老庄哲学探求真理,并企图成为独树一帜的精神个体。即便从今天来看,他们的神运和气度,仍旧无人能及。

  他们视名利与粪土,沉溺于山水之间,崇尚个性随意的生活。这份深情与豪迈,着实令人仰慕。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在魏晋名流人士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人物。

一、任性妄为的王徽之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琅琊王氏是晋朝时期的名门望族,那是当时的顶级门阀士族。也就是说,以他们家族的势力和威望,即便王徽之不做官不奋进,也能过上富裕华贵的日子。

  王徽之这个人呢,还真对做官门第没有什么兴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情洒脱,放任自我,好不快活。当然他有些傲慢的态度是比较容易得罪人的,只不过,他却一点都不在乎。

  《晋书》中有关于王徽之的记录说道他“不综府事”。说他对朝堂和官场上的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

  王徽之在任车骑参军的时候,有一回他的顶头上司来向他询问军中的情况,谁知,王徽之的态度却极其傲慢,看了半天,也没有答出一句正经话来,反而看着天空,神情怡然,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听到这句话,估计谁要是他的顶头上司,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

  能不能升迁,能不能扬名声外?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他最在意的便是要活得开心,活得自在。

  有一年冬天,他辞官后回到了家乡浙江绍兴。那天因为下雪,一夜之间,满山遍野都是白色,景色甚为壮观。王徽之忽然来了兴致,便兴致冲冲的想要去看望他远在剡溪的朋友画家戴安道。

  说走就走,他乘着小船,冒着风雪,顺着曹娥江逆流而上,行程百里路,赶了一天一夜来到戴安道的家。他的随行小童正准备敲门造访,谁知,王徽之却说,回去吧。他的小童疑惑不解,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王徽之只得向他解释说,我原本是乘兴而行,现在则是悻悻而返,为什么非要见戴安道呢?

  这个兴字,应该是王徽之性情的完美体现。随着自己的心性而为,不带目的,也不去追求结果,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过程。

  他不为了谁去,也不去探望谁,只是为了享受这个愉悦的美好过程,享受这片绚丽的雪景罢了。他的真诚,率性,显露无疑。

  当然,对于我们而言,在这个功利庸俗的社会,内心仍然能保持一片宁静的净土,倘能风流倜傥一回,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二、不为官爵的张季鹰

  陶渊明曾说过一句话叫做“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正如刚才所说的王徽之,人生最浪漫的事就是称心如意的生活。官爵、仕途都是最虚无缥缈的东西。

  有这么一个人,就是为了想吃一口家乡菜,就纵然放弃了官位,他就是张季鹰。张季鹰也是西晋时期一个有名的文学家。

  当时,他在齐王司马囧的手下做事。在他任职期间,也是齐王司马囧最辉煌得意的时候。然而他早早的就预感到,一个人风光无限的时候,也是他衰落的开始。因此,他便早早辞官回乡了,不想牵扯进去司马家族的权力争纷中。果然,后来齐王司马囧倒台被杀,张季鹰就此躲过这一劫。

  当然,这不完全是他辞官回乡的理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太想念家乡的味道了,这则故事,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中。

  当时他正在洛阳,天气转秋了,秋风习习,拂过他的脸庞,那种感觉,突然让他想起家乡的两道菜,一道是莼菜羹,另一道是鲈鱼烩。张季鹰是江苏苏州人,因为远在洛阳做官,吃不到江浙口味的家乡菜,心里想得慌,他转念一想,大腿一拍,回家,于是马上辞官回去。

  正当所有的洛阳京城官员,为仕途而挤破脑袋,为谋权而深思谋虑时,张季鹰却选择罢官回乡了,也许在他们眼里,张季鹰就是个傻子。然而在张季鹰眼里,他们也何尝不是一群庸夫。

  为了虚名,为了利益,到头来却放弃了自我,放弃了生活,那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正如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计时一杯酒。

  人活着,为生活所迫,为物质所束缚。很多时候我们越活越累,精神上越来越空虚,却始终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或许,如果能放下这些执念,随自己的心走,才能真正找寻到自己的幸福。

三、嗜酒如命的刘伶

  刘林也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只是对比其他六位,刘玲好像显得有些逊色。

  比如,嵇康、向秀是思想家,山涛、王戎,官做得很大,位高权重。阮咸是个很有名的音乐家,阮籍就更不用说了,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个绝色的美男子。那么刘伶有什么呢?没钱没势也没权,长得也不怎么好看。《晋书·刘伶传》中就记载说他“身长六尺,容貌甚丑”。如果要说他哪一点最出名,大概就是最能喝酒了吧。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关于刘伶喝酒的一件趣事。有一次刘伶的酒瘾犯了,实在忍受不了了,向他老婆讨酒喝。他的老婆听说丈夫又要喝酒,气得把家里的酒缸全砸了。一面哭,一面对她丈夫说,你这样喝会把自己的身体糟蹋坏的,务必要把酒戒了才行。

  看着夫人哭得这么伤心,刘伶估计是过意不去了,于是对他的妻子说,你说得是对的,我应该把酒戒了,可是我总是管不住自己,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在鬼神前面发誓,希望神灵能够监督我。娘子,现在赶紧去置备供奉神仙的酒肉吧。

  他夫人一听,高兴坏了,马上去准备酒肉供品,放置在神灵面前,要求刘伶发誓。谁知刘伶却对着神像说道,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说完又喝得烂醉,昏死过去。不知他的夫人,当时是不是要被气炸了。

  或许这个故事,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是,更让人引起思考的是,以刘伶这样一个酒徒,又何以能跟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位相提并论呢?

  这或许能够从刘伶所写的一篇奇文《酒德颂》中找到答案。文中提到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又说“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大意就是说我嘛,无所依,无所求,到哪里都行,地就是床,天就是被,随心所欲的活着,只一醉方休,多爽快呀。看似写醉酒,其实这篇文章寄予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包容。

  在当时的魏晋时代背景之下,魏晋玄学家们,对于儒家的名教观念和道家的自然观到底谁更重要而争论不休。

  比如嵇康就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向秀认为自然和名教两者应该统一,需努力调和彼此的矛盾。到底谁对谁错,其实谁都无法说清。

  可刘伶倒好,反正老子不管你们谁对谁错,我只要有酒就好,今宵有酒今宵醉。天地之大,日月如梭,生命如此短暂,争论来,争论去,又有何意义呢?

  在别人看来,他似乎就是一个糊涂的酒鬼,但实际上,他又何不是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他的内心,或许也有诸多的苦楚,无法诉说,整个时代的发展,又岂是他一人之力就能逆转,因此他只能将万般忧愁寄托于酒中。

  但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人家喝醉了,醒了,又是稀里糊涂的过了一天,但刘伶清醒的时候却把这个世道看得明明白白。因此他才能写出让世人叹为观止的《酒德颂》这篇文章。

  纵观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人,其实结局都令人唏嘘,也唯有刘伶或许才是最接近自然和生命本质的那个人。

  尽管这个社会,距离魏晋时期已经历史久远,但我们与古人,又有何不同?能够随心所欲,任心而活的人又有几人?因此每一次读《世说新语》时,里面的故事都能让人引起诸多的共鸣。魏晋风流人士的那份洒脱,那份坦荡,那份心无挂碍,都让人觉得望尘莫及。

  人活着,谁不是这般苟且,形同蚁蝼,因为世俗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包裹起内心真挚的自己。

  但请记住,无论何时,都不要丢掉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快乐与悲伤,享受生命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才是最惬意的事。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八):《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魏晋名媛万种风情,尽显女性幸福之奥秘

  华中师范大学古文学系研究室的戴建业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教授,他总能以新鲜的视角解读经典书籍,不仅使人们感觉到耳目一新,也会收获到比原著更丰富的内容。

  曾经听戴建业讲唐诗,他不仅分析了唐诗的内容,还结合唐朝各个时期的大背景,更深入地分析了每首诗的创作故事。

  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一书中,戴建业教授从《世说新语》中提取了魏晋名士的不同风采,他通过22个章节分别展示了魏晋名士勇敢、机诈、幽默、深情等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不仅重现了真实的历史,也对生活在现世的人们有一定的启示。

  魏晋时代的女子,在戴建业笔下,也是如此。《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中的女子富有才情、心似平常又懂得教育子女、却又在男人面前妩媚万千。如果,现代女性以上三种特性皆具备,她必然是一位能干的妻子,拥有完美的事业、优秀的子女、温柔妩媚、风情万种,哪个男人不会为之倾倒、神魂颠倒?

  风趣的教授戴建业则从不同角度在《世说新语》这本书中寻找到典型的女性故事,展现出许多优秀女性多面玲珑的风采。

01.独立与自主——幸福生活的筹码

  舒婷曾经说过:“我如果爱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过多依附于丈夫,生活难免抵御强风暴雨。女人真正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你是命运的主人,这样的生活才会拥有十足的底气。

  《世说新语》中的一些女子在婚姻中,她们与丈夫保持平等,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诸葛延的女儿就是这样的女子。她相貌平平,在新婚之夜。丈夫见到她的长相以后,久久不愿进入洞房。

  然而,诸葛氏不卑不亢。她与丈夫辩驳却句句在理。最终,她赢回了对她充满嫌弃,时刻准备离开洞房的丈夫的心。

  在辩驳之中,夫君由先前的嫌弃逐渐转变为欣赏。婚后,丈夫事事都征求她的建议。后来,在家庭即将败落的时候,这位女子也毅然陪丈夫共同赴难,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家庭的根苗。

  生活总是充满着大风大浪。如果一个女人过多的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在风浪之中很容易将生活击垮。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男人不是生命中的唯一。

  作为一个女人,要足够独立,足够睿智,尝试用自己的智慧去换取高质量的生活,也会给生活赚取更多的筹码。

  如果女人将自己的人生依附于男人,那就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任由他人摆布。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因为,你很难保证那个男人不会变心,也很难保证男人不会离你而去。说不准,在生活中经历的风雨,男人也未必能抵挡得住。

  身为女性,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才情,将各种危难一一化解,最终换得一生平安。

  都说“等闲却变故人心,却到故人心易变”。班婕妤曾是汉元帝的宠妃,直到赵飞燕的出现。赵飞燕阴险狠毒,总是施计想把班婕妤置于死地。她诬告班婕妤诅咒她于死地。然而,失宠的班婕妤却睿智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智慧,乃立命之本。很多时候,唯有你才能救得了自己。

  也许,你羡慕上述两位女子,感觉自己没有如此才情而自卑。实际上,才情在你的心里,只要你有心去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尝试、摸索、学习,终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情。它就像一种奋斗,一种气质,需要不断打磨与努力而获得。

02.言传身教——家族兴旺的秘诀

  有一种美叫才情,而另一种则叫“德”。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子女方面。

  女子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职责。《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许多女子,她们具有高尚的品性。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她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智慧也值得人们借鉴。

  《世说新语》一书中,有一个人名叫陶侃,他出生在一户贫寒人家,父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却手把手将他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教育不在于学会多少技能,最重要的是:首先学会如何做人。都说基于,总是留给时刻准备着的人们,真正的机遇,在于拥有更多人脉。

  陶母日夜织布,努力赚钱让孩子结交比他优秀的人。陶侃在她的影响下,不卑不亢,始终愿意努力和优秀的人交往,也开阔了眼界。

  都说宁可说有也不说家贫。陶母告诫儿子不要吝啬。她没有用言语对儿子说,而是直接从行动展示了出来。

  比如,儿子下雪天带朋友来家里借宿。虽然,家徒四壁,陶母为了招待客人,却不惜将自己的席子剪碎做马料,卖掉自己的头发换粮食招待客人……

  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陶侃,他待人如陶母,这种处事方式,也为他日后积攒了许多人脉。

  陶侃家庭如此贫困。然而,在陶侃当了小官之后,利用职务之便,捞了几条小鱼送给陶母,陶母却严厉的呵斥了她的儿子。她以身作则,不畏贫困,告诫儿子务必清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陶母都从行动上影响着陶侃,使他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

  教育,是一种智慧。与技能学习相比,言传身教地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为可贵。都说先成人后成才,待人接物,也是一门学问,它的投入少,却会给你丰富的回报。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紧盯在让孩子学习更多技能。然而,这种投资永远都是投入多少资金,收获多少。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十足的家底,永远都无法拼得过比你更加有钱的人。

  而,一些简单的投入,却能使你收获更多回报,就像《世说新语》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则告诫了教育的深刻道理。退一步讲:即使孩子不成材又如何呢?他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当他走上社会,能灵活自如地梳理各种人际关系,使自己拥有更加快乐的人生,家庭也会感到幸福美满,岂不也是一件乐事?

03.妩媚风情——虏获男人的法宝

  封建时代,大多数人在两性关系上显得十分拘谨。王戎大清早来到女儿家,见女儿女婿还在睡觉。没想到躺在床上的两个人见老爷子过来,就在王戎眼面前衣冠整洁的瞬间下床。

  然而,即使在封建社会,依然有女子主动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撩得万种风情。在婚姻面前,女子自然需要矜持。但是,遇到真心喜爱的男子,或者对自己的丈夫,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大胆向另一半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也许,婚姻则会更加幸福、美满。

  王戎的妻子,就是一位追求浪漫,不拘泥于礼数的女子。她时常会在王戎面前撒娇。经常称呼王戎为“卿”,整天腻着王戎。卿卿我我的成语,也由此得来。

  戴建业教授在讲述《世说新语》的时候,也曾提到:“妻不如妾,妾不如娼”。毕竟,古代夫妻之间以“君”相称,留下更多的是敬畏。而男人多少有猎奇心理,骨子里还是喜欢妩媚风韵的女子。

  而王戎的妻子大胆而不拘泥于礼数,主动称呼王戎为“卿”。拥有如此甜甜腻腻的妻子,王戎也事事都和妻子商议,夫妻二人精打细算,相当幸福。从此“卿卿我我”也成了夫妻温暖的典故,令世人无比羡慕。

  如今,哪个男子希望娶一位不解风情的女子为妻呢?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婚姻幸福,希望心爱男子倾倒于石榴裙下,不妨试着主动一些。

  幸福婚姻需要经营,简单的亲昵动作也能加深夫妻间的感情。古代女子皆是如此,由此可见,从古到今的男子都希望女子能尽显风情。

  戴建业教授的讲述中,通过《世说新语》我们能看到魏晋时期女子的多重特性。而从这些女子身上的品性,则恰恰是现代女性所需要的。

  想要婚姻美满、子女优秀、生活幸福,就应该大胆、努力、积极地去争取。

  你需要时刻记住:

  你的人生永远都是你所决定。也许,人生中会遇到各种风雨、挫折。但是,你身为一个女性,无须依附于任何人,通过自己的力量,多思考、多磨砺,你会像野外的花朵一样,在风雨中盛开得更加艳丽。

  你的家庭未必显赫,但是你依然能将孩子教育成人。他们在你的言传身教下,学会许多为人处世的本领。这样,有助于他们拥有更广的人脉,拥有更多的机遇。处事是一门本领,也是人际关系融洽,生活幸福的根本。简单的道理,不费任何成本,却能使人感到无比温暖幸福。

  夫妻之间,无须摆架子。亲昵的举动,有助于加深夫妻感情。婚姻需要经营,适当做一个小女人,更能虏获丈夫的心。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九):这本书,将魏晋风流人物一网打尽

  历史上有个时期,独特醒目,风流人物数不胜数。

  李白被称为“诗仙”,够倜傥,够狂放吧,但若放在那个时期,估计会像被扔进海里的鱼,找都找不到,因为比他风流,比他张狂的大有人在。

  刚接触欧美大尺度解放自我的人体艺术时,你是不是有种瞠目结舌、啧啧称奇的被冲击感?其实啊,这都是那个时期的人玩剩下的!

  这个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以特立独行为主流的时期,一个解放天性、突破自我的时期。

  而这个时期的名士们,不同于现代“网红脸”等让人审美疲劳的标签化形象,他们每一个都不同:有才华,善言谈,蔑礼法,重自我,品性各异,各自风流!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早就按捺不住,恨不得坐时光机返回那个令人怀念的时期,好看看那些“大神”都是如何生活的呢?

  别着急,不用那么麻烦,因为早有人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记录在册,流传千年,这本书就是《世说新语》。

  现在,又有人细研古籍,选出其中120多篇,慢读细品,用睿智幽默的语言,带我们进入那个世界,这个人就是戴建业教授,这本书就是《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封面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咱们先从原作者和精读者说起。

  一、 原作者是“根正苗红”

  史书称,《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刘义庆。刘义庆是何许人?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自小聪明有才华,曾任尚书仆射、平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务,是个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

  由刘义庆来编写这本书,根本不必担心失实失真,因为他就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由于地位高,与不少文人雅士相识相交,刘义庆本人的文学造诣也不低,这些都为他编写《世说新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世说新语》封面

  二、 精读者是“教授专家”

  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就是这么一个与网络毫不沾边的学者,去年却凭借网上流传的讲课视频大火特火!

  无数看过视频的网友在评论区哭诉:“如果我上学的时候,能碰到讲课这么有意思的老师,我早就上北大清华了!”虽然哭诉略显夸张,但讲课有趣确是真的。

  随便摘录两段戴建业教授讲课的内容,大家感受一下: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跟着李白一起,从河南洛阳出发,夏天里,到河北、山东,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适,三个人从夏天里搞到了秋天,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

  哈哈哈,读了这段话是不是觉得,三个名望颇高的文人的伟岸形象瞬间崩塌了?

  “陶渊明是个特别有幽默感的诗人,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你以为他肯定懒对吗?他不,他马上来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说天还不亮他就起来了,月亮出来了才回去还是种那个鬼草盛豆苗稀。”

  是不是觉得种田技术不怎么样,还坚持早出晚归认真种田的陶渊明有种别样的可爱呢?

  这么一个幽默又有料的教授来解读《世说新语》,你难道不期待吗?

戴建业个人照片

  接着咱们说说书的内容,魏晋人才多,趣事也多,《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小品文,通过一个个故事,丰富饱满的魏晋名士形象跃然纸上,再加上戴建业教授的解读,相得益彰:

  三、 何为“真贵族”?

  孔坦和庾冰都是东晋举足轻重的大臣。孔坦病危的时候,被认为是孔坦接班人的庾冰去探病,庾冰看到病重的孔坦痛哭流涕。

  谁知孔坦不但不对庾冰的关心感到高兴,反而失落地感慨:“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

  孔坦的意思是,我这个一国之士马上就不行了,庾冰你作为接班人,不应该多问问我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民乐业吗?不问这些也就算了,还像个妇人那样对着我哭哭啼啼!

  在“贵族”一词已经沦为贬义词的现代,孔坦的气度和言谈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贵族到底是什么样的。

  就像戴建业教授在点评中说的那样,“是否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以民族国家为己任,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大丈夫、真贵族的标准”。

  四、 何为“真率真”?

  在一个明星争相卖“吃货人设”的社会,魏晋时期有个“真吃货”让所有明星相形见绌,汗颜惭愧。

  罗友从小就爱吃,对美食情有独钟。但由于家里太穷,没多余的钱买好吃的,他就想出了一个解馋的方法——蹭饭。直到成年做官后,罗友也没改掉蹭饭的习惯。

  一天,罗友的领导要请朋友吃饭,为他送行,宴席上并没有邀请罗友。但罗友不请自来,以向领导请示公事为借口,在宴席上待了很长时间,然后什么也没说就准备走了。

  领导就纳闷地问:“你刚才不是说有公事要问我吗?怎么不问就走了?”你们猜罗友怎么说的?

  他说:“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今已饱,不复须驻。”

  原来,这个罗友听说白羊肉很好吃,他从来没尝过,有人说他领导的宴席上有这道菜,所以他就来了。请示公事是假,蹭吃才是真。现在肉也尝过了,也没什么再待下去的理由了,所以他就准备走了。

  面对领导实话实说的罗友简直诠释了吃货的最高境界,这还不算完,罗友对着领导说完那一番话后,脸上一点儿不好意思都没有,非!常!坦!然!

  你可能会觉得这么没品位的人怎么还能出现在《世说新语》这本书里呢?戴建业教授点评道,蹭饭这个行为是不太雅观,但当时的人却认为罗友贵在“真”,真的嘴馋,真的去蹭吃的,吃完真的就走,不虚伪,不隐藏,坦荡自然,这与当时文人名士追求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不谋而合。

  五、 何为“真幽默”?

  古人有个习俗,七月七日家家户户晒衣物、晒书籍,防止物品生虫腐烂。

  在那个时期,书籍是奢侈品,就跟现代的豪车、豪宅、名牌包一样。只有达官显贵人家才有资格晒书,普通百姓不识字不读书,当然也买不起书。所以书的多少也成了有钱人家的比拼内容之一。

  这天,又到了七月七日,在家家户户晒书的时候,有个叫郝隆的人也躺到太阳底下。大家都很奇怪,又让人就问:“你这是干嘛啊?”郝隆懒洋洋地说:“我晒书。”

  噗!看到这儿,我已经可以想象问话人脸色由片刻愣怔转为爆红的画面,太搞笑了!“我晒书”寥寥几个字就让那些比拼晒书的有钱人家沦为了笑柄。

  是啊,就像戴建业教授所说,家藏万卷不代表就是腹藏万卷,书架上有很多书也不代表就读过很多书,更不代表记到脑子里很多书,学识的高低从来不是以藏书多少来衡量的!

  上面提到的内容只是《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的冰山一角,书中还提到了魏晋名士的血气方刚,荒诞不经,清谈玄妙,魏晋闺秀的才智姿容,灵动秀气,妩媚风情。

  那份对“真”的探索和追求,使魏晋的男男女女,展现出不同于其他任何时期人们的本色!

  而戴建业教授的点评,以详实的史料作支撑,以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观点直击人心,让我们在学史的同时,得以明智。

  如果你想一睹魏晋名士闺秀的风采,如果你想了解“网红”教授的实力,如果你想收获历史知识,《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读后感(十):一位红透全网的文学教授30年的读书感悟,一本人生的百科全书

  

01

有一位教授,他的讲课视频在全网播放了数亿次,点赞超过了千万,就连《人民日报》也曾刊发专门的文章盛赞:红得有理!

  这位“网红教授”就是戴建业老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戴建业教授讲课风趣幽默,被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评为首届“最受欢迎导师”第一名,更是被广大网友誉为“国民教授”。

  戴建业教授自己却说,“我写的比我讲的更有趣!” 此言不虚。

  读过戴教授的《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你就会体会到他优美的文笔,机智的文风,渊博的学识,还有求实求真的治学风格和人生态度。

  《世说新语》是一本编著于南朝宋的“志人小说”,作者是刘义庆。这个“小说”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小说”,而只是古代区别于“正史”的一种文体。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东汉后期至东晋末年的知识分子的言行逸闻,一共1200多条,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杂采群书”——稗官野史、传闻趣谈、人物杂记等等,而不是被官方“盖戳”的史料。

  “事实上,它是一部优美的历史笔记,与其说它是一种小说文体,还不如说它是一本小品随笔”。

  《世说新语》一经面世,就成了名著经典,备受古今中外名家的推崇,是很多文人手不释卷的“枕边书”。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曾要求儿子精读《世说新语》,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也称《世说新语》伴随了自己一生。

  《世说新语》甚至是很多日本文人的“最爱之书”。

  比如,近代日本大作家大沼枕山就说,“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这个“六朝人物”,就是《世说新语》里描绘的魏晋时代的士人。

  《世说新语》的精彩,名家们有目共睹,对普通人来说,阅读门槛有点高,也是不言而喻的。只文言文晦涩难懂这一条,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幸好有了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戴教授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120余篇,采用了随笔小品的写作方法,针对这每一篇文章,既有对原文的释义解析,又有结合现代生活的评论和思考,真正做到了易读、有识、有趣、有用。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这本书最大的3个特点是——

  第一,简单易懂,普通读者特别容易读下去;

  第二,选材丰富,有助于读者从多个侧面理解“魏晋风度”;

  第三,评论独到深刻,对读者的心智有积极而深远的启发意义。

02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非常“好读”,体现在3个方面,有文字释义,有背景解读,还有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点拨。

  比如,第二章的第一篇“宁做我”,原文选自《世说新语·品藻》——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虽然这几句话比较浅显易懂,但是,戴老师还是为读者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文——

  桓温与殷浩年轻时齐名,他们一直就互相不买账,一直暗中互相较量。

  有一次桓温问殷浩说:“你觉得自己比我怎么样?”殷浩巧妙地回答说:“我与我相处得很久了,我还是宁肯做我自己。”

  戴老师也对这个小故事的背景解读包括了人物详情、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

  桓公即桓温,东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战功赫赫。

  殷侯即殷浩,精通玄理,擅长辩论,朝廷上下都认为他的才能足以做丞相。

  桓温能量大,野心更大,他曾多次称,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就是,纵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恒温晚年独揽朝政,又手握兵权。东晋的君臣就拼命地抬举殷浩,来制衡桓温。这也让他们二人的敌对越来越深。

  这则“宁做我”的小文章,记载的就是桓温和殷浩年轻时候的一次对话。

  最妙的是,戴老师对“宁做我”这个回答的评论,他说,这既是一份内敛的自信,更是一种成熟的人性。

  这份自信的内敛体现在,既充分肯定了自我,又没有贬损对手,谦和礼貌中又透着豪情和底气。

  “宁做我”是一种成熟的人性,是因为这既不是无原则的自恋,也不是吵架时的情绪宣泄,而是一份“知人”并且“自知”的睿智。

  最后,戴老师也鼓励我们,在“扮演”好自己每一个“社会角色”的同时,也要努力保留一份真诚,一份自信,去做一个“真我”。

  一则不足百字的文言文,经过戴老师的这番解释和分析后,我们读起来就更顺畅了,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收获。

03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共有22章,为读者呈现了“魏晋风度”的多个层面:名士们令人叹服的才华和机敏,他们放诞不羁背后的率真,他们的幽默,他们的深情……

  说到魏晋士人的才华,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三父子的书法。

  还有著名的才女谢道韫,曾在大雪纷飞时,咏吟出千古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

  《戴建业世说新语》第七章的第一篇“名士风流”,则让我们见识了更多的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

  这一则描绘的是名士们在洛水边集会游乐清谈的情景——

  裴頠辨名析理深入毫芒,滔滔不绝而又缜密透辟;张华论《史记》《汉书》的异同优劣,也是口若悬河娓娓动听;王衍与王戎聊季子、张良,发言吐词同样玄远超妙。

  参加这次集会的乐广、裴頠、张华、王衍、王戎,都是西晋时期的社会名流和政坛显要。这篇小品文的记录了他们闲谈话题的广泛和深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学识渊博。

  再比如,第八章的第六篇“南人与北人”。这一篇讲的是几个文人在一起讨论,南方人和北方人治学风格的不同,实质上也是心理性格的差异。

  大家都七嘴八舌说了一通后,高僧支道林一开口便语惊四座,“北人看书,如显处视察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支道林用一个比喻,就把复杂的问题讲得明明白白,把抽象的问题说得趣味盎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才华横溢,魏晋名士们也以放诞不羁而闻名于世。比如,阮籍丧母期间喝酒吃肉,刘伶以“醉酒”为一生的事业。《戴建业世说新语》里,也收录了不少这样的故事。

  通过戴老师的解读,我们就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在那个社会动荡,新旧观念冲突的年代,这些知识分子看似“违背常理”的行为背后,是他们对自由和真诚的向往

  第一章第二篇的“客主不交一言”,讲述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和“笛圣”桓子野交往的一则趣闻。

  王徽之奉命去京都,将船停在青溪渚码头。他先前就听说桓子的吹笛技艺天下无双,可惜他俩并不认识,自然无缘听到这美妙的笛声。

  这天碰巧桓子野驾车从江边经过,客人中又刚好有认识子野的,就告诉王徽之,说这人正是桓子野。

  王徽之马上派人到岸上向子野传话:“久闻您善于吹笛,今天可否为我吹奏一曲?”

  桓子野听说是王徽之邀请,立马取笛下车,坐在江边为徽之一连吹奏了3支曲子。演奏完毕便驾车离去。

  至始至终,吹笛者和听笛者,两人不曾说一句话。

  从世俗的礼仪上讲,这两人都做得有些无礼,甚至有冒犯对方之嫌,但是,从更高的精神层面来看,他们俩才是真正的知音。

  徽之醉心欣赏,子野擅长吹奏,演奏完毕,徽之来不及赞美和呈谢,子野也根本不需要。他们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难道不是最真最纯最动人的情谊吗?

  总之,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挣脱了礼教的束缚,活得恣意而生动——

  他们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伤心了就放声痛哭,想朋友了,夜行百里也要去探访,遇见爱人了,就算是身份悬殊的侍女又如何,照样两人同骑一头驴,大摇大摆地穿过街市回家去……

04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最精彩的部分,是戴老师针对每则小品文的点评。

  这些文字字字珠玑,或者是对人性的解读,或者是人生智慧的分享,或者是写作手法的总结,都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章的第六篇“郗公三反”,讲的是东晋时代的书法家、朝廷重臣卞望之对郗鉴的评价。郗鉴和卞望之同为名臣,同为书法家,他们是互相欣赏也互相批评的“诤友”。

  卞望之说郗鉴身上存在着三种矛盾对立的品性——

  一方面为人刚正不阿,不喜欢对上司拍马屁,一方面又很喜欢下属对自己表扬恭维;

  一方面要求自己廉洁正派,一方面又在利益得失上斤斤计较;

  一方面自己爱好读书学习,一方面又忌恨别人有学问。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前后矛盾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常常把这些人简单地归类为“虚伪卑鄙的小人”。

  戴老师却说,郗鉴的“三反”还谈不上虚伪,更够不上卑劣,这只是最真实的人性。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纠结的、矛盾的。

  郗鉴的“一反”,体现的是人性的软弱。但凡有点骨气的人,谁愿意去低三下四地阿谀奉承?可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听别人赞美表扬自己。

  郗鉴的“二反”,是理智和情感的冲突。道德上“应该”厌恶的东西,情感上却很喜欢。譬如,很多人都知道玩游戏不好,但就是忍不住熬夜“吃鸡”,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郗鉴的“三反”,反应的是容人之量。心胸不够宽广的人,能够包容比自己差的人,却很难接纳比自己强的人。这其实是人的天性,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羡慕嫉妒恨”的时刻?

  在这个故事里,最令人佩服的,是这个指出朋友有“三反”的卞望之。

  首先,他看出了朋友身上的“三反”,这是“知人者智”。

  其次,他敢于公开对朋友指出“三反”,这是为人的正直和勇气。

  能够看出朋友身上的不足,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都是情感动物,“爱屋及乌”,也“恨屋及乌”。对自己喜欢的人,感觉没有一处是不好的,对自己讨厌的人,就认为他处处都糟糕。

  能够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是更难做到的事情。

  《世说新语》里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郗超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力挺自己不喜欢的谢玄出任要职,这不仅需要“识人”的智慧,更需要“容人”的气量。

  卞望之不仅看出了朋友的不足,还勇敢地说了出来,是人生难得的“诤友”。

  戴老师却说,能够有这样的朋友,不知道是人生的“福气”还是“晦气”。谁敢保证自己身上没有几个“三反”的品性呢?

  戴教授幽默机智的文风,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掩上书本后,却发人深思——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啊。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提及次数最多的写作技巧是“背面敷粉”。

  背面敷粉法,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作正面刻画,而是着力去写与其特征相反或相对的其他事物,互相映衬对照,从而使这一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

  “背面敷粉”的写作技巧用在人物刻画上,往往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比如,第四章第六篇“东床坦腹”,讲述的是郗太傅郗鉴到王丞相王导家里求女婿的故事。

  王丞相家里的门生很多,郗太傅派的办事人员来了,王丞相就叫他去门生们住的东厢房随便看随便挑。

  听说太傅来挑女婿,这下可把这些后生们忙坏了,一个个盛装打扮,还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表现出“豪门风范”。

  没想到这位办郗家的办事员也是眼明心细之人,这些年轻人的一举一动都被他看在眼里。回去之后,他就一五一十地对郗太傅做了汇报。

  他说,唯独有一个人很奇怪,袒露着肚子仰卧在床上,就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郗太傅一听,拍手大笑着说,这个正好!

  郗太傅的确眼光老道,这个露着肚子仰卧的人,就是冠绝古今的“书圣”王羲之。

  全文没有一个字在写王羲之,却处处在表现王羲之的率性和洒脱,这也是王羲之书法的意韵精髓。

  王羲之没有露面,他的形象却活灵活现的从文字里凸显出来,这就是“背面敷粉”的高明所在。

  戴老师鞭辟入里的评论贯穿全书始终,诙谐幽默中透着温情和深意。

  关于做人,关于治学、关于交友,关于挑选伴侣、关于教育子女,关于沟通技巧,关于写作方法,关于艺术鉴赏……我们几乎都能在这本书里得到启示。

05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是戴教授30年来阅读《世说新语》十多遍的心得和感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么,读一读戴教授这部大作,大概抵得上数个“十年书”了。

  戴教授说,多亏刘义庆留下了这本《世说新语》,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超然脱俗,什么叫高洁优雅,什么叫潇洒飘逸……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也幸亏有了戴建业教授,才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读得懂也用得上的好书。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也绝对当得起“经典”二字,值得一读再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