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原生家庭》的读后感大全
《突围原生家庭》是一本由斯蒂芬妮▪斯蒂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一):以爱的名义
以爱的名义
爱的名义里包裹着红果果的伤害。多少伤害藏在爱的名义里不被人知晓。好不犹豫的吞了下去,是真爱还是伤害,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所谓的“爱”,不是所有的“爱”都是真爱;爱,上下两个夊字组成一个舛,中间是旡和心,会意字:用行动表达由心发出的能量。爱(Love),通常见于人或动物。可说是一种衍生自亲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如母爱;可为衍生自两性之间基于性而高于性的情感,是两性由于对彼此的欣赏而自愿付出的高尚情感;亦可衍生自尊敬与钦佩之情,例如朋友之间彼此重视与欣赏;此外,对于国家、集体的发自内心的感谢也是爱。“爱”字在中文里有着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至为了爱某些东西而愿意牺牲。其可以用来形容爱慕的强烈情感、情绪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其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术中普遍的主题。
糊涂心理:"糊涂"本是指一个人不明事理、对事物认识模糊与混乱的贬义词。然而若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用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来应付,却是有益无害的。当然,这里所讲的糊涂,并非是指对事物认识的真糊涂,而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是明白事理、大智若愚、胸怀宽广、宽以待人的表现,也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之意。这种糊涂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利于缓解紧张气氛,安定情绪,使人省去许多烦恼,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本身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说,糊涂心理看似糊涂、庞杂和混乱,其实只有三样东西:阴影小孩、阳光小孩,以及成人自我。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二):原生家庭的突围之路
…我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脱离,第一次是脱离母体,还有一次是脱离原生家庭。第一次脱离很容易理解,但是第二次脱离是精神上的脱离,它往往难以衡量,也对人影响更大。如果这个过程处理的不太好,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情绪困扰,还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比如说你的伴侣可能会觉得你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之类的。
这本书的特色之处在于它将人分成了“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两个部分。阴影小孩代表的是以恐惧、愤怒、难过、沮丧为基调的人生模式,而阳光小孩则代表开心、高兴、乐观、积极向上。
我想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及架构。
第一方面是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你的:总结出来一句话就是童年时期(往往是不愉快)的经历产生的消极信念当你在成年时遇到类似场景时被激发出来,产生过激的反应。在这本书里作者称之为“认知粘连”。常见的消极信念往往有:“我不够优秀”,“我不受欢迎”,“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必须听爸爸的话”…,举个例子,如果你生活在独裁型父母的家庭,父母可能经常指责你,那么你可能形成的信念是“父母高大优越,我十分渺小,我必须听他们的。”如果你每次考试失败父母都对你大发雷霆,那么你形成的信念可能是“我必须考高分父母才喜欢我”,“我必须赢掉别人”
第二是如何解决原生家庭对你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本途径是内省然后(通过成人自我)改变你的信念。内省也就是发现你的这些消极信念,一种方法是回忆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瞬间(当然对方故意过激的行为引起的不适除外),然后观察此时你形成的信念。下面就是修正你的信念,所谓成人自我也就是一个相对理性的人,比如说当你考试失败了,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时候你意识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他只是你童年时期形成的消极信念。那么这时候学会与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成立的,你的价值怎么能够通过一个分数来决定呢?如果能够通过一个数字来决定,那么你考过的试那么多,得到的数字也那么多,那么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数字中哪一个才是你的价值呢?说服自己是困难的,记得一定要坚持下来,每次当你出现这种念头时都要这样想。一开始可能不太容易,但后面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会因此变得开阔很多。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三):没有完美的小孩,但每个小孩都能被治愈
最近几年,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愈演愈烈,在微博和豆瓣上都能看到原生家庭不理想对子女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的例子,个别例子甚至严重到与父母断绝联系或者反目成仇。我的父母没有重男轻女,各种观念也比周围人开放先进,可以说我是比很多人幸运的。但是,我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接受了来自原生家庭的负面情绪。原以为,我这种情况没有网上的那么严重,治愈的需求也就不是很迫切。而作者说,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以每个人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灵创伤,每个人都需要治愈,幸运的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治愈的路。
本书主张,人们的模糊心理看似繁杂,实际上只有三种东西:阴影小孩、阳光小孩和成人自我。前两者由原生家庭决定,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受伤的感受构成了阴影小孩,相对的,被爱的感受构成了阳光小孩,两者都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控制了80%以上的情绪和行为。可见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是很大,我们常常会说,某些男生活成了他父亲的模样,或者某些女生活成了她母亲的模样,也是原生家庭影响的体现。成人自我就是意识中的自我,可以后天塑造。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而我们性格中有很大部分就是阴影小孩所采取的保护策略。如果放任不管,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以延续终身。比如我父亲脾气不太好,容易暴躁,会对我母亲和我飙脏话,使得我很讨厌被训斥;现在我和男朋友在一起,他说话不够委婉时,我就觉得自己被训斥了,就会觉得委屈和生气。男朋友以为是他自己不好,实际上是我内心的阴影小孩在难受。想要突围原生家庭,就需要从混乱的内心将三者归类,然后再重新整合,摆脱三者混乱粘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糨糊状态。
作者介绍了大量的原生家庭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比如阴影不仅会来自伤害,也会来自溺爱。溺爱,就是过度保护。父母会让孩子觉得世上的一切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挫败,变得非常伤心和愤怒。同时,被溺爱的孩子对悲伤的容忍度会比较低,学不会融入适应社会,总是要压别人一头,不能和别人平等相处,这种心理的弊端可想而知。
本书中有很多练习,这是我非常欣赏的地方。作者在介绍原生家庭理论,阐述原理逻辑时,使用了不少例子,在理论后面,提供了一些练习,使得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对照书本上的理论,来修正改善自己的内心情况。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四):过去的伤痛在这里愈合
《突围原生家庭》,是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斯蒂芬妮.斯蒂尔的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帮助还在苦苦挣扎的原生家庭,找到一条心理突围的路,他总结着这套方法和练习,被誉为“几乎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 原生家庭是最近几年非常火的一个讨论话题,他对于婚姻,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有什么关联,在网上一直讨论不休。 虽然原生家庭有很多的好处,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也有阴暗的一面,那我们如何能在这当中去找到一个平衡,突围原生家庭的弊端,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将找到答案。 在原生家庭里边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分为两大方面,第一就是过于溺爱,什么事都听孩子的。只要他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会尽量去满足。这样的孩子一直在温室里面长大,在他的内心当中就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让着她。长大以后步入社会,他就会处处去碰壁。就像前两天在抖音上面非常火的一个视频,开跑车的摩登女郎在斑马线掉头,就因为开奇瑞的男子没有让她,她下车就对人动手,最后被别人打了。 这就好比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没有人对你说过,你是长不大的”。 第2种就是父母管的太严,总绷着脸,在提心吊胆中让我们无力反抗,只能压抑着自己。 这样的性格在长大以后,就会出现脾气暴躁,内心扭曲。甚至在别人面前不懂得反抗,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我。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 相信很多的家长都会很苦恼,在《突围原生家庭:如何在过去的伤痛中重建自我》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这种情况,在本书里边有三个关键词:认知粘连”、“浆糊心理”、“感知扭曲”。 主要就是将童年的经历和感受,黏连到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分不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在,心中绞成一团。 就好比我的一个同学叫毛妮,在上学的时候他非常的弱小,经常会受到别的同学的欺凌,甚至辱骂。在他成年以后他就会对于社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恐惧,一种抵触心理。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在别人给他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会无条件的去答应,不管这个人是不是比他强大,他都不会反抗。 如何能去掉背负在身上的童年“外壳”,在迷失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突围原生家庭》这本书,给我们做了细致的介绍。 如何使阴影小孩变成阳光小孩,首先就要明白,好的原生家庭首先具备的4种基本需求,第一,关系需求,第二,独立和掌控需求,第三快乐需求,一是自我价值感和渴望被人认可的需求。 只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五):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原生家庭是我们还没有结婚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从孩童时代开始我们就不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与一个人的性格成长密不可分,在每个人的成长阶段每个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很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看到一句话“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都曾受过伤。”这句话有点戳我的心,在如今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接受过伤害。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会有想法。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积极的一面,也会有消极的一面,作者将我们心中正面的感受称为“阳光小孩”,将负面感受称为“阴影小孩”。虽然这两者都是我们的内心印记,但小孩在原生家庭中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缺少关爱的状况下,成年时就容易陷入压力,抗压能力也比较大。 作者在书中提到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四种心理需求,即关系需求、独立和掌控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感和渴望被认可的需求。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可能没有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甚至是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么我们为了逃避童年的伤痛就会采用保护策略掩盖自己的伤口。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保护策略有13种,结合我自己的情况来看,我应该是第10种:逃避、退缩和回避,对于让我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是恐惧的事情发生时,往往我都是回避。但这种策略并没有给我带来轻松,而是加重了我的负面情绪。然而真正让这种负面情绪消失的并不是逃避,当我不得不面对这件让我不安的事,不得不去解决时,我的负面情绪才逐渐消失。即使我知道我自己的这种性格,也明白应该直面,但当下一次这种情况发生时我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想要克服却不知道怎么做,这本书刚好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学会自我重建。书中有一章叫做“你可以让别人失望”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生活中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往往会迎合别人,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他们完全依赖于家人,害怕让人失望。这种心理无疑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一定要自己做决定,并且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要害怕失败。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自己认识更深,对于原生家庭也懂得更多,尤其是最后关于自我重建的部分,正是我们需要的。愿你也能成为一个阳光小孩! 最后要说一下这本书的设计有一个我觉得很特别的点就是这本书封面的背后是一个有原生家庭阴影的小孩,在封底的背面是一个阳光小孩。这个设计让我感受到一个有负面感受通过书中所说的方法获得治愈摆脱阴影,有种逐渐被治愈的感觉。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六):伤痛中重建自我
伤痛中重建自我,培养你的阳光小孩 没有完美的家庭,父母或宽松,溺爱,或严格,管制。某种程度上都对我们有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就像是已经成为一个梗的别人家的孩子,当从我们的父母嘴里说出,心里也会有瞬间的失落,难过。父母管的严格的,孩子必然畏惧,压抑自我,父母忙碌无暇管教的孩子,便有孤独冷漠之感。无论如何,每个人总会有阴影小孩的影响,这样,面对这种影响,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方案,一个指引我们走出的灯塔。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近几年来,关于原生家庭对人生影响的讨论日益激烈,从寒门能否再出贵子,到原配家庭对性格,对婚姻,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讨论范围逐渐扩大,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大家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突围原生家庭,封面是一个空空的鸟窝,简单而又非常精准的扣题。打开封面,封面内测非常有趣,前面封面是一个阴影小孩,简洁清晰的描述了阴影小孩的特点,基本成因,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个性相关的东西。背面的封面是一个卡通阳光小孩,同样的,阳光小孩的特点及基本成因,我想从前到后排图顺序,也是为了说明,读完这本书,驯服你得阴影小孩,去让你的阳光小孩掌控你得人生。 这本书是德国作品,那么,翻译的水平也会影响本书的质量,通本读下来,很是通畅,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分十章具体说明了,如何突围原生家庭,找到治愈的路,首先,发现问题,主要分析原生家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自省,了解自己消极阴影部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再接着,作者说明了好的原生家庭需要满足四个基本需求。那么不好的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首先,会影响情绪,慢慢的会影响性格,接着整个人会被阴影小孩控制,而为了抵御这些负面情绪,抵御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会滋生出自我保护的外壳,而这些,更是阴影小孩的消极影响,并且影响非常深远。作者为我们分析出这些问题,紧接着,她提出了解决方案,从第七章到第十章,有各种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治愈阴影小孩,召唤出阳光小孩,去掉保护外壳,露出真实自我,最后,彻底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做真正的自己。 区别于同类鸡汤文,在指出问题的时候本文给出的改变方案非常的具体化,每一步详细的告诉你怎么做,作为一个恐孩的已婚人士,我觉得所有备孕中的父母,需要有这样一本书,不仅教会读者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不良影响,而且会引导读者积极的建立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尽可能的让阴影小孩远离自己,也同时远离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积极地影响,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家庭。不让下一代承受阴影小孩的困扰。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七):伤痛中重建自我
伤痛中重建自我,培养你的阳光小孩 没有完美的家庭,父母或宽松,溺爱,或严格,管制。某种程度上都对我们有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就像是已经成为一个梗的别人家的孩子,当从我们的父母嘴里说出,心里也会有瞬间的失落,难过。父母管的严格的,孩子必然畏惧,压抑自我,父母忙碌无暇管教的孩子,便有孤独冷漠之感。无论如何,每个人总会有阴影小孩的影响,这样,面对这种影响,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方案,一个指引我们走出的灯塔。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近几年来,关于原生家庭对人生影响的讨论日益激烈,从寒门能否再出贵子,到原配家庭对性格,对婚姻,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讨论范围逐渐扩大,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大家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突围原生家庭,封面是一个空空的鸟窝,简单而又非常精准的扣题。打开封面,封面内测非常有趣,前面封面是一个阴影小孩,简洁清晰的描述了阴影小孩的特点,基本成因,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个性相关的东西。背面的封面是一个卡通阳光小孩,同样的,阳光小孩的特点及基本成因,我想从前到后排图顺序,也是为了说明,读完这本书,驯服你得阴影小孩,去让你的阳光小孩掌控你得人生。 这本书是德国作品,那么,翻译的水平也会影响本书的质量,通本读下来,很是通畅,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分十章具体说明了,如何突围原生家庭,找到治愈的路,首先,发现问题,主要分析原生家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自省,了解自己消极阴影部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再接着,作者说明了好的原生家庭需要满足四个基本需求。那么不好的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首先,会影响情绪,慢慢的会影响性格,接着整个人会被阴影小孩控制,而为了抵御这些负面情绪,抵御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会滋生出自我保护的外壳,而这些,更是阴影小孩的消极影响,并且影响非常深远。作者为我们分析出这些问题,紧接着,她提出了解决方案,从第七章到第十章,有各种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治愈阴影小孩,召唤出阳光小孩,去掉保护外壳,露出真实自我,最后,彻底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做真正的自己。 区别于同类鸡汤文,在指出问题的时候本文给出的改变方案非常的具体化,每一步详细的告诉你怎么做,作为一个恐孩的已婚人士,我觉得所有备孕中的父母,需要有这样一本书,不仅教会读者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不良影响,而且会引导读者积极的建立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尽可能的让阴影小孩远离自己,也同时远离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积极地影响,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家庭。不让下一代承受阴影小孩的困扰。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八):救救孩子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响很深的人,小时候不懂所谓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所谓的父母痛苦的转嫁,只是觉得自己没用,什么也不会,为什么要被生下来,生下来了又不被期待,等到现在,逐渐成人,学会了自我调节,自我原谅才好了一些。但是一旦被负面情绪侵袭又忍不住故态复萌,对于上司同事的要求无法拒绝,承受巨大的压力努力去做得尽善尽美却还要被非议嫌弃。有时候真的觉得做人好难,想上天台一跃了事,但是我不敢,不敢让自己心爱的物品因我而被弃置,不敢让年迈的父母悲伤痛苦,不敢让过去二十多年的努力付诸流水,最主要的是我坚持了,痛苦了那么多年,凭什么要在有能力突围的时候举白旗,放弃生命呢。
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抱着解救自己的期望,我下手了。
可是,我很失望,说真的,有心理创伤的人不会看完这本书,也不会真的按部就班地去做,我说真的,严重的,心理医生都解救不了的,需要留院察看;症状轻的,谁会有这耐心看并且照着去做呢,尤其是囫囵吞枣地看了一圈的我真的觉得很没有意思。
这本书把好的一面叫做阳光小孩,坏的伤痛叫做阴影小孩,然后大部分的文字,连篇累牍都在讲述这个阴影小孩出现的原因、方式、行为,其中夹杂着大量负面词汇,仿佛想要以恶制恶,以痛止痛,让人直接把心理阴影拉出来一下子制服一般,那么问一句,制服不了怎么办?读者一边看一边做,拉扯出了阴影小孩还不懂怎么开解、拯救怎么办?所以啊,想试试方法可不可行的朋友,请你看完了阳光小孩再去照着前面做,重度抑郁患者请直接看最后的阳光小孩,不然我怕前面下手太重加深病情。
或许你想说“那我买了没用了?”“没有看的意义了?”’
那倒不是,书得留着,当你即将有小宝宝的时候就可以看了,对比自己,别让下一代再受同样的痛苦。我们的父母可以不懂这些什么原生家庭的弯弯绕绕,把自己的各种情绪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已经懂了的人不可以,真的不可以。他们不懂,我们受伤算我们倒霉,我们懂还这么做就不对了。谁不是第一次做爸妈,谁又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父母子女之间都该互相负责的,不是我养你成人,你供我余生这么简单就可以了,而是身心都该好好教育沟通了解的。
现在的我,不敢生孩子,因为不敢把孩子交给不懂的父母,也不敢教给还不知道怎么去做的我自己,所以准备要孩子之前真的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拿出这本书问问自己有信心养出来一个阳光小孩吗,并且是一个不是单蠢天真没心眼适应不了社会的阳光小孩。
对不起,我做不到,因为我自己也傻得可怜。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九):我们能选择的,只是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似乎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人为此浑浑噩噩失去自我,也有人披荆斩棘,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突围原生家庭斯蒂芬妮•斯蒂尔的《突围原生家庭》,便是帮助我们成为这样的人。 无论承认与否,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都不得不相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好也有坏。不管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是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小的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给孩子带来影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说法的确荒谬。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目睹过或经历过家暴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容易焦躁和自卑;而从小父母离异的孩子,则会更小心翼翼、敏感多疑。 有人悲观的认为原生家庭的伤害是“原痛”,就像“原罪”一样,基本无解,即便通过漫长艰难的心理治疗也收效甚微,只能终身背负。可事实上并不是,比原生家庭更能束缚住你的,往往是你自己。 内心深处的不自信,阻碍我们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曾经的我很羡慕那些开朗自信的人,因为他们刚做敢当、敢爱敢恨,我却只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迎合别人。不是虚伪,这是本能的自我保护。担心自己的无意之举遭来别人的误会和疏远,害怕自己被抛弃,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渐渐我才发现,并没有那么多我以为的目光注视着我,而是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从小就是这样,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责骂而感到万念俱灰,也会因为父母的争执而感到惶恐不安。我放大了自己的感受,于是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突围原生家庭》这本书,并不是让我们以极端的方式处理或逃避这些问题,而是给予了我们方法去面对,去改变现有的糟糕局面,让我们更能看清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书中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并列出了针对不同人的各种翔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我们要变的更真实、更勇敢、更善良,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待你; 我们要正视前方大大小小的阻碍,笑对人生中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因为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的。经历的风雨,终究会让你有所成长。 只要你不屈服,没有人能强迫你倒下。 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能选择的,只是自己的人生。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十):认识另一个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简评《突围原生家庭》中的自我救赎
爱因斯坦的公式里存在着一个负我,在他的假设里,有一个恐怖的结果,那就是当现实里的真我与那个虚无缥缈的负我相遇时,在他们握手的一瞬间,一切便灰飞烟灭。 然而,这本书告诉你,当阳光的你与阴影的你相遇时,用理智的方法把控一点,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好。 有关专家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家庭背景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了一个共有的现象,那就是诺奖获得者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他们的家庭关系,是很理智很和谐很符合认知规律的。 我有个做自动化调试的同事,另一个想离职的同事与他合作,因为辞职不顺畅,他怠工。不工作,还堂而皇之地看笔记本里的电影,声音还特别的响。我这位同事告诫了他一下,结果被无理反怼。让我惊讶的是,这件事的结果是,我的这位同事用请客吃饭来息事宁人的。后来我了解到,我的这位同事曾无端地遭受过学校霸凌,那种阴影,一直伴随着他。在本书中的解释是“认知粘连”、“浆糊心理”、“感知扭曲”。他把自己曾在学校遭受欺凌的心理,粘连在了这位辞职不畅的同事身上,把该同事当成了自己不敢反抗的强者。 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的,电视的频道里忽然多出了许多情感类的调解节目。两三个在心理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嘉宾,以旁观者的姿态仔细地审视分析台上问题男女的纠纷。他们评点指导的方法,就是帮问题男女自省,帮他们指出他们都很熟悉的行为里隐藏的由认知粘连导致的感知扭曲。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人,是所有矛盾的结合体。所以,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这本书,从人的需求层次出发,带人们从案例里分析各种需求的重要性,寻求相互矛盾的各种需求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使人能够健全地充满阳光地快乐成长。 本书中的需求术语——关系需求(出生的婴儿如果不与母亲接触可能会死亡),快乐需求(阴影儿童会孤独、敏感、抑郁),独立需求与掌控需求(获得能力摆脱依赖),自我价值感与渴望被认可需求(存在感)——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异曲同工,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这本书,或者说这类书,对于眼下汲汲于教育的父母,对于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处于边缘角落的孩子或成人,无异于一场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