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原生家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原生家庭》读后感摘抄

2021-03-06 04: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原生家庭》读后感摘抄

  《原生家庭》是一本由沈家宏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生家庭》精选点评:

  ●很多都是其他书籍内容的引用,大部分观点还是以前精神分析学的那一套,部分观点不认同

  ●我觉得很多问题的存在是因为,你不懂它为什么是个问题,我觉得我很容易变化更新,会越来越好的。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

  ●好无聊的一本书。没有案例分析,只有理论堆砌,大部分还是引用,不知道为什么卖那么贵。

  ●导师写的书,课程学的内容。

  ●过于冗长 有扩宽知识面的地方 但也有传统的 带有偏见的地方 文中大男子主义 重男轻女主义 字里行间

  ●此书最大的用处就是:目录。没了!

  ●2019450 就是教材嘛,评论好严格,嫌观点旧,咋,还指望75块钱就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了?但几乎同时间一本英译的同名著作,评价就特别高了。。。hmm

  ●在《都很好》(还是都挺好?)火之前我就把书看了,去年看的,那会儿图书馆进了一大批关于原生家庭的书,不过低于预期,可以换本书看。

  ●陈旧的他人观点拼凑,使用别人的研究结果也不加引用;思维不严密,观念陈腐

  《原生家庭》读后感(一):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翻后感

  这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本摘抄,读(翻)完想认真写书评都无从下手。全书没有干活,除了汇总前辈的观点外便是陈述自己的看法,且论点没有数据支撑。书中部分观点或者结论极其不严谨和落后,只剩下吐槽。如P67"母亲给予孩子的哺乳质量,会决定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决定其自我价值感"。是个人都能出书了么,还我五十几元买书的钱==

  《原生家庭》读后感(二):算读后感吧

  用10小时粗略地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原生家庭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书中谈到了“家庭”的结构、存在的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关系、同胞关系等)、核心(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同胞的排行对于性格等的影响;人结婚的原因;各种原因下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里的相互关系及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专制型:孩子失去做自己的权利,溺爱型:孩子丧失爱他人的能力,忽略性:孩子无法找到归属感,权威性:孩子最具幸福感);各种依恋关系对人及交往的影响;等等。 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在于人的人生问题都要追溯到各种级别的原生家庭上,孩子会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等的影响,父母、爷爷奶奶又会受到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的影响;种种的家庭观念的形成受中国传统文化、人伦观念的影响,当然也可以说是形成了、组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形成之后相辅相成;而文化的形成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又基于农业文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宗法文化;所以,个人依附于家庭,家庭依附于家族,家族依附于宗族,宗族依附于国家。当然,在现代社会,这种相互依附关系在逐渐淡化。 本书有一部分“概念型”的内容我基本跳过,可能我更喜欢读观点型的书籍吧。本书对原生家庭的相关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有概念型内容,也有观点型内容。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父母的原生家庭、家乡(农村)普遍存在的观念,也粗略地想了以后会怎么教育孩子,也大致判断了自己的父母是什么类型的养育方式,以及在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我的性格特征。 成长环境的影响下我有点追求完美,虽然往往大部分情况下很随意。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看待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有感谢,也难免心有遗憾、不甘,甚至长时间里无法释怀,但是时间是万能的,终将想、也会无奈淡去……最后想感叹一句,有些人真善良,有些人真幸运,呵! 世世代代,无穷无尽,每一个人都是被影响者,每一个人也都是影响他人者,每一个人是一个结束,也必然是一个开始。过去的无法左右,只希望自己能用尽所学、竭尽所能,按照自己所想所求做好新的“开始”。

  《原生家庭》读后感(三):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一本书

  先说观点:值得一看,但别指望除了词语的认识与了解外,有太多实际收获。可以说,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自己一名单亲离异长大的90后,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有一些也确实与书中所描述的契合,但不得不说的是此书带给我的触动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更多时候感觉像是在旁观,这就让人很遗憾了。

  先说优点:全面且系统,全书近300页,尽是小字,如书封上所言,列举了这些内容:

个体的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及抚养人;个体的性别、排行、原生家庭成员状况;自我概念、依恋模式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原生家庭成员的非正常死亡、父母关系与婚姻状态;家庭秘密、家庭文化与信念等。

  就个人的成长而言可,通读全书,多少会从中找到些自己的影子,毕竟这是一本可以算是工具手册式集子,方方面面,林林种种,总有一款适合自己。

  上面我用了“列举”这个词,确实,书中提到了许多“现象”和“原因”,但遗憾的是,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案例,一本好的心理学书,不应只是概念的堆砌。

  缺点方面:贪多求全,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而非面向大众的读物,对于受众可以说不是很友好,可读性方面让人抱憾,同时,也并非如其所言的,可以读过之后就收获解放与成长。通俗的说,鸡汤有了,但没有勺子。比如说,书中所谓对“三岁看大”“七岁年老”等观点的论证,有其逻辑,但还是为了论证而论证,不能让人十分的信服,且我们之所以想认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其实更多的是想藉此来认识、改变自己,但让人遗憾的是,就功能而言,此书在这部分还有缺失。

  怎么读:对于一般受众而言,可以把此书当作工具书,就自己的经历对照目录,找到相关部分,看看原因与影响,提升认识与了解(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观点认识了解就好,不一定要让其对自身产生影响)。

  另推荐两本书:

  第一本是《少有人走的路》,之前读过,可以说写的很好,不如此书这样条理清晰,但阅读感和收获感却更胜一筹,作为一个经历过一些困苦的娃,可以说对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至今还记得初读时带给自己的那份触动。

  第二本是之前想读但还未读的书,《原生家庭》,记不清在哪里看到的一篇讲此书的推介,真的很吸引人,评分简介什么的也OK,恰好在去书店的时候看到了沈家宏先生的这本,也是有趣了哈哈。

  《原生家庭》读后感(四):从原生家庭谈婆媳关系~

  这本书是机构主任推荐的,本以为也就那样,没想到看着看着就看了一半多了。先来写一下书评~因为本人也是刚结婚不久,所以就从这本书展开来谈一下婆媳关系吧~

  我自己总结的婆媳关系不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角色的错位。中华民族有着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认为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认为父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不去孝顺父母,哪怕是娶了媳妇,这个媳妇也必须跟着自己一起去孝顺父母,当然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是对的。但是书本提到一点关于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从小被抚养长大的家庭,而再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和异性经过合法途径结合成夫妻而组建的家庭。原文用了一句话,再生家庭优于原生家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家要比大家重要”,“大家”指的就是原来的家庭啦,“小家”就是自己的小家庭了。或许很多婆婆一听到这句话就不乐意了,哎呀,你一个外人还敢比我这个当妈妈的还重要,我儿子是我含辛茹苦长大的,我在他心目中是很重要的存在,比你这个老婆可重要多了。说到底,不管住没住在一起,依然认为自己应当是这个家庭当之无愧的“女主人”!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应该由她来决定,或者说她必须担当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任何人都不能来违反她的意思,她不容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因为儿媳妇的到来有任何的动摇。所以经常会出现故意唱反调的表现,或者故意在儿子面前刷存在感,抢夺关心和关注,她要的就是自己“女主人”的这个家庭角色定位!

  第二个是婆婆和公公夫妻关系并不和谐。与自己配偶不和谐的父母,就下昂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这样就可以补偿和配偶不好的关系。往不好说,婆婆在家庭里面的情感都投射在了儿子身上,典型的把儿子当成老公在养了。正常人的一生当中,丈夫应该是很重要的人,可是长期的夫妻生活让婆婆对自己的丈夫失望了,刚好又生了儿子,所以她就把整副心机都放在儿子身上,儿子一旦长大,她希望儿子不仅仅是孝顺她,更是疼爱她,婆婆内心是希望被当成一个女人去对待的。所以,当她看到儿子竟然这么去对待另一个陌生女子时,她就会奔溃,做出抢夺儿子的行为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我曾经做过一个个案,我加了那个妈妈的微信,她有三个小孩,一个女儿和两个小孩。大女儿和二儿子都比较独立,离开家庭在外面工作、读书,我猜是后来夫妻关系才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到了小儿子这里,她意识到了老公的不靠谱,所以她总想控制住自己的小儿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会对小儿子做出明显的撒娇行为,索求关注。在她眼里,老公是没有存在感的,话里话外挂在嘴边的那个人就是小儿子,绝不主动提及老公的存在。

  第三个是没有界限感。还有一种婆婆呢,估计是常年在家庭照顾着一家大小,没有经济收入,也没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能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不多,可能从小抚养长大的儿子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毕竟嘛,在中国,很少有人去认可家庭主妇的付出,丈夫认为自己在外面赚钱养家很辛苦,无形之中,两人之间开始缺乏了共同的话题,一起生活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婆婆也没有办法,毕竟在中国还要求女人要有奉献的精神,她的这种压抑只能传达给自己的儿子,儿子是她的天,是她的地。刚刚也提到,婆婆一辈子脱离社会,没有工作,也没有社交圈子,只能是倚仗着儿子,她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但是她必须时时和儿子在一起,即便儿子已经有了老婆去照顾她,婆婆也没别的事情去做,依然要去照顾儿子,这和第一点的争夺“女主人”角色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更强势,更霸道;但后者的表现是弱势的,是渴望关注的,是希望能够被儿子一直关心和疼爱的。正常一个男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心思去应付家庭的这些事情,老婆埋怨,婆婆不满意,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发生了。

  一点感悟,就浅浅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五):父母不够好,但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以前,我常问自己:“为什么在社交过程中我总是束手束脚?为什么我总爱争强好胜?为什么我总是不敢向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什么我明明讨厌从众的人,但有时候也会选择从众?为什么……”

  曾经,我以为的答案是自己不够好,或者是某些方面的努力还不够,所以在群体生活中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也曾经尝试着努力去改变,然而,事倍功半,效果并不明显。我一直想找到原因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闲逛时看到了一本书:《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看完,我找到了自己命运发展的规律,以及为何我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读完此书,我明白了哪些是不可改变的,哪些还是可以急救的,我慢慢踏上了一个“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所以,我希望把这本书分享给同样有困惑的朋友,同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们能重新审视现在的自己,放下一些执念,让自己过的轻松一些。

  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

  《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作者沈家宏,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专家。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

  我们每个人一生通常会有2个家庭,我们从出生到长大的家庭成为原生家庭,我们成年后与妻子儿女组建的家庭被称为再生家庭。依据作者的观点,我们的原生家庭会决定我们的再生家庭。

  讨论了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时,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个体的出生方式、抚养方式、个体性别、兄弟姐妹情况、个体在手足间的排行情况、父母的关系与婚姻状态、家庭文化与信念。

  个体的成长,受到原生家庭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有2点,个人表示十分赞同。

  1、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分析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我从小努力学习,努力做事,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从小到大却从来没被认可过。

  这是为什么呢?是我做的不够好么?可我已经成为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了,为什么就是得不到认可呢?

  因为我的父母是忽略型的父母。忽略型的父母容易自动屏蔽孩子的存在和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孩子也很少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回应。

  忽略型的父母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情感的、经济的、疾病的等。我相信我的父母不是天然地想忽略我,只是因为经济压力的原因被迫忽略了我。

  因为,小时候父母每天早晨给睡梦中的我们昨晚早餐就出工了,晚上哥哥做好晚饭后,我们一起给他们送过去。他们每天忙的昏天黑地,身子精疲力尽,所以就无暇顾及太多了。

  曾经,我怪过父母: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还得不到认可。现在我懂了,了解父母,放下对父母的执念,同时也与自己和解。

  2、关于父母子女角色关系错位的分析

  原生家庭中,正确的角色分配是:父母承担父母的角色,孩子承担孩子的角色。然而,很多时候,这个角色是错位的。

  有的被称为“小大人”的孩子,其实是承担了父母的角色,而他们的父母则退化成了孩子的角色。角色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情感索取。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当时播出时,关于宋倩和乔英子母女关系的问题受到很多人的热议。

  然而,大家普遍看到是宋倩对英子管的太严,英子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最后英子患上了抑郁症离家出走。

  很多人说,从宋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当时自己的妈妈对自己管的也是一样的严格。

  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宋倩对英子的爱这么让人窒息呢?

  这主要跟英子的原生家庭有关,英子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身边的亲人就剩下英子一个人。作为一个妻子和妈妈,宋倩不仅需要女儿的爱,也需要丈夫的爱,不仅需要女儿爱的回应,也需要丈夫爱的回应。

  然而,因为离婚的原因,宋倩没法从丈夫乔卫东那里获得情感满足,所以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英子,同时也希望英子用所有的爱来回应她。需求的本质是希望英子承担起自己女儿和丈夫的双重角色。

  但是英子不同,她有妈妈宋倩的爱,也有爸爸乔卫东的爱,她作为女儿对两人爱的回应也是正常合适的。然而,她没有给予宋倩想要的丈夫的爱,所以宋倩对英子的爱才会不顾一起。因为她认为只要她倾尽所有爱英子,英子就会回报相同的爱。

  这就是典型的角色错位,这样的结果最终造成了英子的抑郁症与离家出走。

  虽然父母不够好,但是你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在原生家庭的成长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不少朋友因为担心自己无法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原生家庭,或者不知道如何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原生家庭,宁愿选择不要孩子。

  然而,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并没有十全十美的经验。很多时候,他们的做法也承自他们的原生家庭,或许我们不认可他们的做法,但也许他们曾经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原生家庭“受害者”。

  尽管父母不够好,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我们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命运规律后,我们就知道哪些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哪些可能是无法更改的。

  可以改变的我们就去努力完善,不可更改的我们就要学着努力与原生家庭和解,努力与自己和解。

  至少,当了解原生家庭的真相后,我们可以做到: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健康的原生家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