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精选

2021-02-19 04:0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精选

  《浪漫主义根源》是一本由[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漫主义的根源》精选点评:

  ●伯林汪洋恣肆又思维缜密的文风,读来实在佩服。从浪漫主义的定义问题开始,叙述其滥觞(对启蒙运动的攻击)、生长(浪漫主义的真正父辈赫尔德),再到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者及其持久影响,尤其是最后的对浪漫主义发展的总结非常精要。从观念史的角度,伯林将之引向了存在主义-自由主义的结论——对于个人意志的强调和对固定结构的否定,没有在伯林那里走向极端,而被继承下一种多元主义和彻底怀疑的精神,从而获得了开放性。在这个意义上,伯林在观念史的意义上赋予了浪漫主义在当代世界蓬勃的生命力。

  ●“多重价值并存且互不兼容的观念;多元性、无穷性、人的一切答案和决定的非完满性的观点;在艺术或生活中,任何声称完美和真实的单一回答在原则上都不是完美和真实的——这一切都是浪漫主义给我们的馈赠。”“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

  ●对浪漫主义的定义、发生、在十九世纪后的壮大作了谨慎的探讨,如何承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如何对艺术和政治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后果、又如何启发了存在主义。末尾点睛,继续发扬作者本人的核心观点:“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些和浪漫派的初衷相去甚远。”可以说是一部才思敏捷、汪洋恣肆、一气呵成的演讲集了,阅读体验极佳。

  ●浪漫主义的根源在于启蒙运动和德国的酸葡萄心理。启蒙运动认为一切都有答案,有规律,浪漫主义反对它,重视人的自由,并越来越激进。其影响是人们开始重视音乐本身而不是只有歌词,绘画不再是像而是要表达情感,并催生了存在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

  ●这本书的观念史写法没有让人感受到观念的力量,而是强调思想如何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清晰流畅地梳理了浪漫主义起源发展和影响,不枯燥不晦涩。把一些概念诸如自由意志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等给串起来了从浪漫主义的源头作出合理解释真的有助加深理解。

  ●又读了一遍。本想准备考试的今天,结果一读停不下来━┳━ ━┳━

  ●硬货还很漂亮。翻译也好。思想史类阅读令本人真正放松。意犹未尽。

  ●1. 浪漫主义运动不仅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运动,而且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支配生活,艺术君临一切的运动。2. 民族主义、存在主义、仰慕伟人、推崇非人体制、民主、极权主义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3. 赫尔德的观点:表白主义,归属的观点,真正的理想之间互不相容。4. 康德的道德哲学:人类自由,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情感倾向、欲望、激情与责任、正当行为之义务的区别。6. 费希特的意志理论和谢林的无意识理论的结合产生出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思想的核心)。7. 浪漫主义主张:不屈的意志;世上并不存在事物的结构,不存在一个必须适应的模式。8. 新的美德:存在主义所说的本真和浪漫主义所说的真诚。9. 法西斯对浪漫主义有所借鉴,持有同样的一个概念: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不可预测的意志以无法组织、无法预知、无法理性化的方式前进。

  ●二读以后觉得还是有一些问题,不能被才华横溢的文字左右了自己的思考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一):一点点自己的理解

  受一位很喜欢以赛亚伯林的读书up主影响,我也开始读伯林。读的第一本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原因很简单,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语言/国别对作家写作风格的影响,而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赫尔德一直强调“归属的观念”与我浅陋的想法不谋而合。第二,我更偏向于现实主义“被击溃的受难者”的风格,对浪漫主义有些不以为然。 伯林的这本演讲集才思敏捷、汪洋恣意、一气呵成;对浪漫主义的定义、发展、如何承启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如何影响后世的文化艺术甚至政治都有很深刻的见解。 浪漫主义的定义,比起理论化的解释,我更喜欢抽象一点的解释,毕竟理论化的解释很不浪漫主义。“用有限表示无限,用有形表示无形,用死亡表示生命,用空间表示时间,用言说表示那些无以言表的东西。”更切合价值创造和无止境的自我创新。 伯林将浪漫主义的结局归于自由主义,归于宽容,归于对行为得体和对不完美的生活的谅解,归于对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把我心中的关于浪漫主义的理解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二):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

  

从休谟到哈曼,到赫尔德、康德、席勒,从启蒙运动到存在主义,从小说戏剧到音乐,从起源到影响,伯林洋洋洒洒,不吝啬也不晦涩,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

在本书最后的部分,伯林重新从知识即美德谈起,知识指导行为,形成框架,导致服从,浪漫主义认为世界是自己的选择与创造,事物的存在仅仅是人的塑造活动的结果,不存在事物的结构,不存在一个人必须适应的模式。伯林强调浪漫主义运动起源于德国并越过了德意志国境,传向任何一个存在某种社会不满的国家。

浪漫主义影响持久深远,引发了诸多运动,如存在主义、法西斯主义;浪漫主义主张不同理想不相兼容,使我们能包容的事情前所未有的广泛;浪漫主义给予我们艺术自由的观念、多重价值并存且互不兼容的观念、多元性无穷性人的一切答案和决定非完满性的观点。

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不完美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一定程度的增强。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三):【107】

  

席勒认为戏剧或许具有某种免疫接种的功能。如果我们自身处于拉奥孔的境地,或俄狄浦斯的境地,或不管什么人的处境,要与命运抗争,我们可能投降。同时,我们对身处这种境地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感的强烈程度可能会使我们麻木不仁,或让我们失魂落魄。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当看到这一切是在舞台上发生,我们就能保持相对的冷静和超脱。所以,观剧的经验就起到了教育和劝导的作用。我们观察哪种行为能使人之所以是人,而艺术的目的,至少与人息息相关的戏剧艺术的目的——在于展示最具人性特征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席勒的理论,与康德一脉相承。自然本身对人是冷漠的,自然本身是非道德的,自然会以最残忍、最阴险的方式毁灭我们,这个事实使我们特别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席勒拒绝了康德的解决方案,主要因为在他看来,虽然康德所说的意志可以把我们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但把我们送上了一条狭窄的道德之路,送进了一个太刻板、太逼仄的加尔文世界,在那里,人们要么沦为自然的玩物,要么谨守路德教那套严格的职责(康德一度认为那套职责会戕害和毁灭、扭伤和扭曲人的天性)。如果人想要获得自由,他不应该只有履行职责的自由,他还必须拥有选择遵循自然或自由地履行职责的自由。他必须居于主动位置,或选择职责,或选择自然。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四):浪漫主义的根源、伯林传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1/19/%e6%b5%aa%e6%bc%ab%e4%b8%bb%e4%b9%89%e7%9a%84%e6%a0%b9%e6%ba%90%e3%80%81%e4%bc%af%e6%9e%97%e4%bc%a0/

  浪漫主义的根源 [英]以赛亚·伯林 著 / [英]亨利·哈代 编 / 吕梁、张箭飞 / 译林出版社 / 2019-10 伯林传 [加拿大] 叶礼庭 / 罗妍莉 / 译林出版社 / 2019-10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11月19日

  《浪漫主义的根源》读后感(五):浪漫主义的根源

  不知道是不是以赛亚·伯林的文字好翻译,读他的书很顺畅,觉着自己理解力能跟上,这本《浪漫主义的根源》读的毫无障碍。经常读哲学书会遗憾自己不懂德文,怎么也理解不了。就把这个不理解归于翻译的不行。

  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反叛,随着基督教的没落,自然科学占了高地,觉着人类认识了自然,可以把握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牛顿定律给自然找到了统一的规则,不仅生物学而且伦理学哲学也进入了寻求统一规则的大军。

  德国哲学就兴起于这个时候,十八世纪的德国人由300王公和1200个领主统治着,与法国的迎面相撞,使德国知识分子感到伤痛与屈辱。而这也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根源,德国的思想家大多出生卑微,这与法国思想家形成一个对照。

  伯林认为给予启蒙运动打击的是哈曼,哈曼是康德的邻居,一个澡堂门房的儿子。哈曼写了很多文章抨击法国人总用科学来处理问题,在哈曼看来,现实生活是跳动的,就像一道水流,若试图截断它,必定会毁了它。

  哈曼的观点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歌德,克尔凯郭尔....

  浪漫主义最终还是回到了法国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不管现实生活如何复杂,人类的精神是自由的,可以通过艺术建构理想生活。存在主义的关键教义是浪漫主义,就是说,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包括人自己,经常会身不由己,因为情绪征服了你。

  有些浪漫主义就走远了,比如法西斯主义。

  伯林最后说:浪漫主义的结局就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生活的体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