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命运》读后感锦集
《罗马的命运》是一本由[美]凯尔·哈珀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一):罗马的命运
探讨了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00年间罗马的衰亡史,不仅从政体内部寻找原因,还结合了气候和瘟疫等外部因素。作者说到,“历史的主宰者似乎是结构与机缘——自然法则与纯粹运气的组合体”,其实他在论述过程中不止一次提到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这种观点也有很多人认同,毕竟历史上的像气候突变、瘟疫等“黑天鹅事件”也不在少数,有时候确实能将本身已经摇摇欲坠的王朝倾覆,比如罗马后期的鼠疫,再比如明朝末期的小冰期。
相似的观念在《枪炮、细菌和钢铁》(有人说这本书是枪炮的细化版)以及《气候创造历史》里面也有过。但是罗马气候最优期创造居然能创造出那么辉煌的城市还是让人震惊,另外我一直以为2000多年前的传染病应该是很受地域限制,但竟能从非洲传到欧洲中心,古罗马的贸易网络也是蛮牛的。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二):随感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一个崭新但是证据翔实极具说服力的视角:着重瘟疫和气候变迁对罗马帝国的衰亡的非凡描述。 理性,客观,冷静,严谨,闪耀在全部的七个章节。 这种深刻的分析太让人着迷了, 共和国和帝国最强大的时期也正好是气候最优期,三世纪危机和西普里安瘟疫几乎完全重叠,而西罗马的崩溃也正是干旱与低温气候的一系列后果之一。查士丁尼时期的繁荣与紧接而来的东罗马的崩溃与晚古小冰期以及查士丁尼大瘟疫或者说第一次黑死病的结合,使灼灼如明日的罗马文明最终崩溃,只留下一个拜占庭残余国家。伊斯兰哈里发国家获得了过去是,以后仍然会是文化,精神和科学领域最具活力的中心地带,新月沃地再次拿回了文明的核心和十字路口的称号。 战争,瘟疫和气候变化共谋,逆转了一千年来的物质进步。 自然不会被轻易征服。 面对无情的逆境,帝国稳住了阵脚,在无可言表的悲痛中,她的人民挺了过来,直到帝国的框架最终再也无法承受,骄傲的新文明在灰烬留下的肥沃土壤中诞生。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三):命运,不只是对于罗马
新冠疫情正肆虐全球(中国除外)之际读这本书,实在是太应景了。
以前一谈到帝国的衰落,大家先想到的都是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外族入侵等等因素。而这本书从自然气候和疾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原因,算是独辟蹊径吧。大家都知道黑死病带来了文艺复兴,大概没太多人知道罗马时期的各种大疫,毕竟离得太远也缺少话题性。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灭亡都是多种因素的叠加,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不一定哪个因素是决定性的。
类似的文章国内也有一些,比如论述明末小冰河和鼠疫对明帝国的打击。但是缺少像这本书这样系统的整理和分析,还停留在提出观点的阶段。希望国内也有人深入研究一下,比如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和瘟疫的联系,这个瘟疫和欧洲的瘟疫有没有传播联动之类的。
前面说到新冠,再看这本书实在是很难不让人联想。欧美诸国在疫情面前让人瞠目结舌的表现,真是剥掉了光鲜亮丽的外衣,漏出了爬满虱子的旧衣服。一千多年前曾经的霸主在流行疾病面前不堪一击,逐步衰落。今天的山巅之城呢?多年以后,会不会有另一部书来讲述今天的故事?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四):思考历史的新角度
非常好的一本历史科普,从环境和疾病的角度去解读了大自然对人类历史的塑造。过去我一直把自然环境当作人类历史的惰性背景,最多只会看到某场剧烈的大灾难,显然这是不正确的,人类历史和众多因素纠缠在一起,人类改变了自然,自然也改变了人类。
首先自然的力量在罗马的衰败中不仅体现在激烈的洪水或干旱,更多其实是几百年间的潜移默化,地球气候的大背景造成了罗马农牧业的兴盛和衰败,对罗马经济的发展在以百年为周期的衡量中影响巨大,不仅左右着帝国的经济,也影响了人口,罗马的兴盛缘于地球的气候最优期恩惠,衰败也缘于气候环境的恶化。
同时,微生物的进化始终活跃着,每个微小的基因突变都有可能对人类造成毁灭性打击,缺乏微生物知识和公共卫生健康意识的古人只能坐以待毙,并萌发出一次次宗教冲动,在末日论的氛围下推动宗教发展;
还有,人类的活动痕迹也加速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密集人口和便利交通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开发荒野增加了进化的致命微生物影响人类的几率;
和之前读过的丝绸之路一样,人类历史的进程被众多因素纠缠在一起,远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发展或战争这么简单,现在流行的新冠疫情何尝不是自然对人类的又一次袭击,所幸我们不必再去求助于愤怒的神明。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五):新冠肺炎的反思
正值新冠肺炎全球肆虐之际,有幸读得此书,感慨万千。
由于中国及时有效的防空,新冠肺炎在国内基本得到控制,全国复工复产有序进行。与此相对,国外诸多国家却逐渐陷入新冠肺炎的恐慌之中,美国最甚。无疑此次新冠肺炎对美国及西欧国家的打击将会是惨痛的,已有专家预测肺炎过后将会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洗牌。基于政治体制优势和强大、稳定综合国力的中国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无疑是最值得称赞的,身为中国人我们应为此骄傲。
我们都相信,新冠肺炎终将被打败,也许只是暂时封印,但我们相信,在医学、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终将会找出预防,并治疗的方法。但是也应反思、警惕,即使人类医学、科技发达于斯,甚至毫无疑问将会更发达,人类也能够预测并利用自然规律减少灾难,但是谁又能保证在毁灭性的自然灾难降临那一刻,我们的科技仍然能对抗大自然的制裁?
6500万年前,统治了地球一亿年的恐龙因不明自然原因灭绝。7.5万年前爆发的某个火山,引发了持续一千年的寒冬,几乎灭绝了我们的祖先,只留下1万幸存者。辉煌庞大的罗马帝国,因为瘟疫的肆虐和气候的气候的变化,在几百年间逐渐崩溃,文明几乎倒退至原始。在这些事件中,自然因素——行星运动、气候变迁、火山、微生物、细菌,才是决定剧本的匿名作者,而人类以及各种将相英雄只是棋子。未来,这些自然隐患仍然存在,人类的命运何去何从也未可知。
也许我们应该学习原始拜物宗教,对自然界永远保持着敬畏的心态,才能在自然灾难降临那一刻从容安详。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六):资料来源 468页到548页
感觉这本书后面有些内容明显缩水,所谓的(英文)资料来源,竟然有80页之多。这些内容可以说的上是毫无必要,首先,我们并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即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相关的出处(专业人士除外)。所以这一部分在中文版收录的时候完全可以删去,感觉有凑字数之嫌。而且用处几乎为零,一本548页的图书;所谓的英文资料就占了14%之多,有喧宾夺主之嫌。这是我之前阅读历史书籍,从未见过的现象。除非极专业研究书籍,很少会出现如此大量的外文注解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七):“命运”是恰如其分的注脚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曹丕《终制》读这本书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应景了。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爆发,蜗居在家,百无聊赖,便开始把积压的未读书目一一翻出。翻着翻着便翻到了这本《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
在本书之前,已经有部分历史研究(如《枪炮、病菌与钢铁》)把目光放在了疾病等自然现象身上,试图探究其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尝试,试图较为全面地展现自然现象如何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又如何反作用于自然现象,进而探索气候、水土、疾病等自然要素如何将一个古典国家推向辉煌,又如何令它分崩离析。
一、罗马的崛起与衰亡
罗马,一个对于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从罗慕路斯的王政时代,到元老院的古典共和国,再到奥古斯都的罗马帝国。 从执政官,到第一公民,到多帝共治,再到东西分治。 从希腊多神教,到基督教一神论,再到东西教会的分裂。 从立于七丘之上的小小城邦,到据有内海的大帝国,再到分裂和西罗马的灭亡,甚至于君士坦丁堡喜迎新朝雅政(打死)。
古往今来,无数的历史研究者致力于研究罗马帝国的兴衰轨迹,其中它走向衰亡的原因更是令人瞩目。一个如此庞大、辉煌、历史悠久的帝国如何最终走向覆灭?这是萦绕在所有人心头的一大疑问。 而今,在前人的不懈研究下,诸如: 疆域扩张的限制、公民权的变迁、基督教势力的兴起、混乱的禁卫军继承法、匈人西进、蛮族入侵、教会分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劫掠、伊斯兰世界的崛起这类的原因,想必各位读者都已经耳熟能详。 而本书,则试图发掘隐含在背后的自然与人力的相互作用。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帝国疆域二、气候与疾病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罗马帝国早期(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间)受益于地中海地区火山活动平静、降水充足、太阳活动稳定且活动程度高,再加上版图扩张的势头,短时间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的限制,塑造了一个极度繁荣的大帝国。
随着气候条件动荡化,罗马帝国开始遭受一系列来自自然的打击。不过,庞大的帝国自有其韧性,它在一次次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但是其气力已不比当年。
公元四世纪的北大西洋涛动为罗马短暂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六世纪,查士丁尼集合了当时罗马帝国的所有力量,试图恢复罗马的荣光。
查士丁尼统治下的东罗马帝国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公元六世纪,地中海地区开始进入晚古小冰期。在粮食减产的同时,黑死病开始大面积传播,甚至皇帝本人也未能幸免。虽然皇帝最终从疾病中痊愈,但这一次,东征西讨,用尽气力维持庞大疆域的罗马帝国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三、帝国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反作用
古典时期,人类无法控制大规模的自然活动,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无法对局部地区的自然现象造成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将反作用于人类自身。
在帝国的边缘,随着村镇的扩张,人口的增多,城镇对于周边石材、木材的大量采掘,引发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林地不断减少,地下水枯竭、降雨减少作物减产,使得边缘村庄和城市难以自给自足,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在帝国境内,随着地中海贸易的繁荣发展,一张病菌的运输网络也逐渐成型。帝国一边的病菌跟着海上的商人、水手、甚至仓库里的老鼠、跳蚤,乘风破浪前往帝国的另一边,造成了几次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和频繁不断的局部感染。
在帝国的主要城市之内,糟糕的卫生条件,遍布的阴暗水道,密集的住房为老鼠这样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居所。鼠疫杆菌寄宿在鼠身上,通过帝国的交通网路传递到帝国各个城市的下水道中,感染了数以万计的市民。而各式各样的集会,又为病菌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那个没有现代医学的年代,仅查士丁尼大瘟疫就造成了帝国境内1/3的人口死亡,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反复爆发,使帝国的人口无法恢复,最终帝国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逐渐在一次次外来打击下走向覆灭。
尾声
在熊熊燃烧的迦太基城前,小西庇阿久久伫立,喃喃自语:
这一天必将到来——那时,神圣的伊利昂将被扫灭,连同普里阿摩斯和他的手握粗长的(木岑)木杆枪矛的兵壮。——《伊利亚特》他潸然泪下,转头向身边的好友,问道: “我的朋友,罗马也会有这么一天吗?”
如他所想,永恒之城终究未能永恒。 自诩埃涅阿斯后人的罗马人,也未能逃脱特洛伊的命运。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八):千里之堤溃于“病菌”—罗马帝国鲜为人知的衰落史
当提到古罗马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是想到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圆形竞技场,还是想到纷繁各异的天主教堂;是想到医学奇才盖伦,还是想到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想到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还是想到罗马与波斯之间的战争。
从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时期,再到帝国时期,古罗马经历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统治。聊到罗马,我们会想到皇帝和蛮族、元老和将军、士兵和奴隶;聊到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时,我们通常会把目光放在帝国体系内在不可持续的机制上,以及帝国要面临的外部压力上,很少会去思考罗马帝国的消亡是否会与其他因素有关联。
美国作者凯尔.哈珀所撰写的《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下文简称为《罗马的命运》)这本书,就将目光聚焦在古时气候变化层面。从气候和病菌两个方面为读者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人类生活的地球,是波澜不定的。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也被大自然摁住了生存的命脉。稍有不适,即被反噬!
作者凯尔.哈珀提到,大部分讲述罗马衰落的历史都是撇开了环境这一因素,将环境作为一个稳定且不变的背景前提,再来分析罗马衰落历史。但在《罗马的命运》这本书中,作者凯尔却将环境视为重点,通过现有的基因技术、气候学科内容以及疾病的历史发展,来分析因气候变化而产生了环境改变,以此来分析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在正式进入《罗马的命运》一书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美国作者,凯尔.哈珀。凯尔.哈珀现任俄克拉何马大学古典文学和文学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早期的社会和经济史上。毕业于俄克拉何马大学的凯尔.哈珀,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凯尔.哈珀在2011年出版了《晚期罗马世界的奴隶制,公元275—425年》,此书还被美国历史协会授予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奖。
接下来,我以地球气候变化的角度作为切入口,将《罗马的命运》一书分为三部分,讲述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面前,罗马帝国的应对。
1、罗马气候最优期(公元前200-公元150)
这一时期,罗马完成了由共和制到帝国制的过渡。作者凯尔.哈珀在《罗马的命运》一书中提到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对罗马帝国衰亡的结论为,“罗马的衰落是其无节制的扩张带来的自然而无可避免的结果。”
但在一开始,尤其在这段气候最优期的时间里,罗马人享受着最幸福的时光。国家完整、人口适中、社会繁荣、领土包罗万象。在罗马帝国的带领下,全球渐渐产生联系,边境贸易开始兴起,各类异国产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造网络在自然面前肆意蔓延,渐渐形成了强大帝国的雏形。
只是,人类在环境面前依旧过于渺小,越是想要征服自然,越是会被自然利用。曾经引以自豪的扩张区域,后期却被自然利用,成为了病菌畅通无阻的通道。
2、罗马过渡时期(150-450)
作者凯尔.哈珀讲到,罗马的兴衰提醒着我们,人类文明的故事完全是一部环境上演的戏剧。气候最优期时,带给罗马帝国的是温暖、潮湿和稳定的气候;带给人类的是农作物的丰收和物质生活的繁荣。
但这一切美好,在太阳黑子的周期和地球的日照时间发生变动之后,出现了变化。我们所熟知的是,太阳作为一颗恒星,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太阳本质上是一颗不太稳定的恒星,太阳黑子和耀斑的变化,都会给地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将96年至180年的古罗马称之为“最幸福的时代”。在此之后,罗马帝国的运气便没那么好了。帝国开始进入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气候混乱期,也就是罗马过渡期,伴随而来的环境的变化和病菌的滋生。
《罗马的命运》一书中提到,人类社会在创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可供致命微生物生存、传播和繁衍的生态环境。罗马帝国虽然拥有着超前的城市化,厕所、下水道、自来水系统虽然减轻了废物处理的影响;但在这些设施的背后却是老鼠和苍蝇,细看并不卫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帝国在长达三世纪的过渡期内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瘟疫:安东尼瘟疫和西普里安瘟疫。
就在西普里安瘟疫爆发后的不久,地球似乎感受到了人类的期盼,气候重新稳定下来,火山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停止爆发,太阳热量不断输出,全球温度明显变暖,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罗马人重新恢复城市生活,虽然面临着征兵、贫穷、财政赤字,罗马帝国在逐渐回到正轨。
只是帝国无法再回到最繁荣的时期,瘟疫的产生让帝国人口减少了一半、环境的变化让农作物生产力急速下滑、帝国自身也无法扩张版图,本有领土也在慢慢消失。
3、晚古小冰期(450-700)
《罗马的命运》一书中提到,5世纪的罗马帝国被猛烈颠覆,维系帝国的力量在西部行省被切断,到处都是政治混乱。罗马全盛期已不复存在,476年后西方已经不再存在罗马皇帝。以君士但丁堡为中心的帝国虽然在6世纪引人注目,成为了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各种货物的中心,但越是全球枢纽,越是病菌相随。
就在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时期,瘟疫再次降临在古罗马头上,这一次,摧毁了罗马帝国的地基,纵使想要重建,也被后来零零散散、相继而来的瘟疫所制衡,无力回天!
作者凯尔.哈珀在《罗马的命运》一书里提到,鼠疫杆菌是三次历史性黑死病的病因。第一次爆发就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彻底打垮了罗马帝国的翻身仗;第二次便是1346年中世纪的黑死病,持续时间长达5个世纪;第三次便是1894年发生在中国云南,并随后全球蔓延的瘟疫。
作者凯尔.哈珀认为,鼠疫杆菌在人类上流传只是啮齿动物流行病的意外结果。但在古罗马时代,对瘟疫的解读提升了宗教的地位,从精神层面缓解无法解决的事故。
《罗马的命运》一书讲到,罗马帝国在脆弱和韧性之间摇摆不定,最终,瓦解的力量占了上风。这中间,气候和疾病起到了主导作用。面对无情的逆境,罗马人最后靠着宗教等手段挺了过来,虽然已无法再度沿用帝国框架,但至少新的文明在这片土壤上诞生了。
我们常常会说“人定胜天”,但也明白人类的“渺小”;我们常常用现今的技术改变着环境,但也会承受环境带来的一系列恶果。《罗马的命运》书中引用了《人口论》的一句话:“人类社会依赖于生态基础”,就像现在的我们重视空气质量、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垃圾分类一样。
《罗马的命运》一书带给我们新的视角,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抑或分析现状时,能够撇开人类属性的内容,细细观察气候和环境对其的影响。敦促我们在配合自然规律发展的同时,也提早解决已存在的环境危害。别等到自食其果,再来追悔莫及。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九):气候和疾病,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
罗马帝国曾是一个覆盖地中海、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它的辉煌至今让人追忆,它的衰落更引发了许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广泛讨论。对于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多数分析集中在政体制度、军事组织、战争等方面,即聚焦在人为因素上。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凯尔·哈珀却把重点放在了人类以外的因素上,包括气候变迁、疾病影响等自然生态因素。
在凯尔·哈珀看来,被多数人忽视的自然的力量,在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发挥了比想象中更强大的作用。在《罗马的命运》这本书中,他通过考古资料、基因科学、气候和疾病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展现了气候和疾病在罗马帝国几个世纪兴衰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气候和疾病因素,是影响罗马历史命运的隐藏玩家。
气候变迁对罗马帝国兴衰趋势的影响
即使在能预测天气、能通过人工降雨等手段小幅度干预天气的今天,气候仍然是影响生产和生活的大事。在古代,天气更是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休戚相关。古代社会,农业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靠天吃饭。旱灾、洪灾、蝗灾等对农民来说都是致命的不可抗力,不但粮食歉收,还会引发地方性的疾病,损失很多人口。只有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农业收成才有保障,有足够的粮食养育充足的劳动力,进而生产各类产品、扩展贸易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凯尔·哈珀认为,罗马帝国早期的繁荣,就受益于一段罗马气候最优期,或叫作罗马温暖期,作者推断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间。这段时期内,太阳活动程度高而且稳定,火山活动平静,总体特点就是温暖、湿润,降水充足,气候稳定,适宜农业发展。考古资料显示,那段时期的小麦收成就非常好。作者也把这段的罗马称为“最幸福的时代”。
“最幸福的时代”结束后,气候条件开始动荡,降水减少、温度降低,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又冷又干,这很符合古罗马人对老年人的印象,因此,也把3世纪这段时期叫作“世界的晚年”。4世纪的北大西洋涛动曾带来一段雨水充足的时期,但并不稳定也不持久。到了查士丁尼时代,进入“晚古小冰期”阶段,气候变得更不友好,甚至536年成为北半球过去两千年来最冷的一年,也被称作“无夏之年”。
从“罗马气候最优期”到“晚古小冰期”,中间的气候变化并非直线改变而是反复动荡的,但总体趋势的确是越来越不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下,庞大的罗马帝国人口、农业和经济状况也确实越来越差,在社会秩序上也产生了更多连锁破坏效果。
如果说“最幸福的时代”的罗马帝国是一个体格健壮的青年,那么在“世界的晚年”它已经进入亚健康状态,到了“晚古小冰期”则成了一个病弱濒死的老人。
作者引入一个“韧性”的概念,来表达帝国在运行过程中对气候、疾病、战争、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破坏力量的抵抗能力或者说承受能力。这就类似于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体上,罗马气候最优期之后的气候都不利于罗马帝国的发展,并且越来越恶劣。罗马帝国从壮硕青年到亚健康状态再到病弱老人的过程,就是它凭借自身的韧性持续抵御恶劣气候以及其他方面破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罗马帝国的力气逐渐被恶劣气候消耗掉,变得越来越弱。
三次瘟疫对罗马帝国的人口破坏
在气候影响之外,作者重点阐述了罗马帝国经历的三次大规模瘟疫对帝国的破坏作用。这三次瘟疫分别是:166年爆发的安东尼瘟疫,据推测主要病因是天花;249年爆发的西普里安瘟疫,据猜测很可能是一种线状病毒,我们熟知的埃博拉病毒就是线状病毒的一种; 541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被证实为鼠疫。
古代医疗知识匮乏,技术落后,在大规模瘟疫面前,古人们几乎是“坐以待毙”,能否存活只能依靠身体自身的抵抗结果,所以我国古代人会把瘟疫看作上天的惩罚,古罗马人也把瘟疫看作上帝的惩罚和愤怒。
瘟疫在古代是极其可怕的,能够迅速吞噬大量人口,比战争吞噬的人口还要多。罗马帝国发生的这三次瘟疫,也毫不留情地带走了许多罗马平民和贵族的生命。
古代人口的存活率远没有现代高,饥饿、疾病等问题就能夺走许多生命,导致人口增长缓慢。在“最幸福的时代”的时代,罗马是以充足的粮食供应为基础,凭借技术和贸易两种机制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逐渐积累了大量的人口,在安东尼瘟疫爆发之前达到了当时的一个最大极限。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成就。
安东尼瘟疫首先打断了罗马帝国持续的人口增长趋势,多数估算的总体死亡人数在10%~20%之间,按照病原体是天花构造的流行病学模型推算,则整个帝国的死亡率达到22%~24%。不过,此时的帝国处于强势的青年状态,韧性还很强,并没有因为安东尼瘟疫就动摇了根本,却也无法恢复如初。
西普里安瘟疫的杀伤力更强大。根据亚历山大里亚一位主教的报告推算,亚历山大里亚的人口减少了约62%。同理推断,其他地区的人口也遭到了极大破坏。这对于处于“世界的晚年”的亚健康状态的罗马帝国,无疑是沉重一击。此时的罗马帝国结构已经岌岌可危。
查士丁尼瘟疫的死亡率同样可观。提起鼠疫,人们头脑里首先想到的是中世纪爆发的可怕的黑死病,相信同为鼠疫的查士丁尼瘟疫并不会比黑死病仁慈多少,据推测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人口总数的一半。而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处于病弱的末期,经此打击更是一蹶不振了。
在气候因素影响罗马帝国从盛到衰的基础上,这三次瘟疫也都以惊人的死亡率,连番打击了罗马帝国。在气候和瘟疫的双重作用之下,罗马帝国的衰亡已经是必然的结果。
自然的胜利?影响历史命运的隐形力量
不可否认,罗马帝国的衰亡有着多重的原因,人为因素和非人因素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罗马的命运》中,作者凯尔·哈珀之所以单独把气候和疾病因素提出来,作为本书的主角进行详细阐述,是因为自然和生态因素的力量和影响往往是隐形的,也容易被忽视,但这力量和影响又是强大和持续的,其结果往往超出预料。
要捕捉自然这样的隐形力量的影响,需要跳出人类衡量自身的固有尺度和角度,站到一个更高的时间尺度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就像仅仅用几代人的时间考察不出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不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则对农业收成变化的评估就不够周全一样。
那么,罗马帝国的衰亡,可以算作自然的胜利么?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粗略地说是一半一半,缺一不可。
每次大瘟疫会让罗马帝国辛苦养育多年的人口数量急剧降低,的确展示了隐形的自然力量的强大,给人一种只能“听天由命”的感觉。但我们不要忘了,瘟疫之所以能够在罗马帝国如此广阔的范围内持久流行,也是借助了罗马帝国相对发达的交通网络、贸易带动下频繁的人口流动的传播,城市人口集中、卫生条件落后、民众身体素质较差等因素,也是普通疾病以及大规模瘟疫能夺走这么多生命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正视自然力量的同时,也不必忽略人类自身的作用。历史的走向都是人类与自然的合力促成,单独拿出哪一个都不够充分。凯尔·哈珀之所以在《罗马的命运》中把自然的力量当成主角,也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再忽视自然的力量产生的影响。不仅在审视历史时不能忘记自然因素,在涉及当今世界的问题时,更要时刻把生态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
2019.10.04雾凇
《罗马的命运》读后感(十):中文版序:“ 非人因素”其实对罗马的命运更有决定性
文 | 赖建诚
我长期从事经济史研究,对罗马经济史一无所知,常感愧疚。著名计量经济学家雨宫健(1935—),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任教,2007 年出版《古希腊的经济与经济学》(Economy and Economics of Ancient Greece)。虽然希腊史专家对此书颇有意见,但也够让我印象深刻,中文经济史界也该往此方向迈出一小步了。
2018 年 4 月,我在美国经济史学会的网络书评(Eh.net Book Review),看到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史学者彼得·特曼(Peter Temin)写了 3 页书评推介凯尔·哈珀的《罗马的命运》(2017)。我长期关注特曼的著作,很少见他这么正面的评价。特曼在《经济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刊了一篇《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The Economy of the Early Roman Empire [2006, 20:33-51]),2012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一本《罗马的市场经济》(The Roman Market Economy),显示他是此领域的专家。能让他高度评价的著作,自然引起我高度的兴趣。
罗马的命运正想找哈珀的书来看,没想到北京的后浪出版公司已译得差不多了。2018 年 9 月至 10 月,我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研究院驻访,
9 月中就收到中译初稿,印出粗读一遍,参阅特曼的评论与相近的文献(列在文末),当作对此书的初步理解。罗马经济史的著作, 英文的研究成果已很丰硕,本书末的文献多到让人惊奇,够我们学习很久了。中文读书界对此题材所知较少,我这篇推介是综述性的,不是研究性的层次,以下综述特曼对此书的评价。
整体而言,本书有两大优点:1)对罗马帝国的衰亡提出崭新视角:着重瘟疫和气候变迁这两项过去较少关注的角度;2)文字简明,条理清晰,证据充分,佐证十足。作者是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的古典与文学教授,兼任副校长。他长期耕耘此领域,从书末的参考文献可看出,他已有丰富的著作经验,才能写出这本可读性很高的新见解。
过去认为影响罗马命运的主角是:皇帝、蛮族、将军、军士、奴隶。现在换个角度,认知到“ 非人因素”其实更有决定性: 细菌、病毒、火山、太阳黑子周期。换言之,气候变迁与疾病瘟疫,才是决定剧本的匿名作者,将相英雄只是棋子。棋盘的变化决定了棋子的命运,过去的“棋子史观”恐怕要重新思考了。细菌、病毒、气候的威力,远比过去认知的更深刻,也就是说:大自然与生物学的角度,能对历史的理解产生新视野。
古罗马的遗迹开篇先谈罗马经济的兴起,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加、实质所得上升。为何能突破马尔萨斯陷阱(粮食或实质所得的增加率,超过人口的增加率)?主因是帝国扩大了与地中海域的贸易,扩展了航线,也减少海上往来的风险。贸易的好处,甚至在埃及都可明显见到:实质工资(购买力)增得比小麦价格(粮价)快。帝国在地中海域的贸易,创造出多边皆赢的成果。
然而福祸相倚、利弊互生,地中海的经济整合,也为细菌和瘟疫的整合提供了绝佳机会。第一场大瘟疫称为安东尼瘟疫,约是公元 160 年之后的第 2 世纪。依现代知识判断,应该是天花大暴发,这给帝国敲了警钟。紧接着瘟疫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显现的场景就是:帝王将相更替频繁,人物的起伏变化更快。
第二场称为西普里安瘟疫,约在第 3 世纪,可能就是近年来在非洲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天花是细菌性的(另有一说是天花病毒),埃博拉是病毒性的,两者都会引发瘟疫。第二场瘟疫使通膨问题更恶化,也激化了政治与社会问题。
第三波大动荡源于气候变迁,与瘟疫无涉。帝国早期几世纪间气候稳定温和,约从第 4 世纪末起转劣,干旱与低温逼迫帝国东北方的邻国,开始向南迁徙成为日后的西罗马。过去认为的“ 南侵”,本质上更属于“ 迁徙”,因为那是族群性的移动,携家带眷妇孺同行。匈人凌驾罗马士兵,哥特人侵入意大利,公元 410 年洗劫了罗马。这些戏剧性的事件,标志了帝国的衰落。
第三场瘟疫史称查士丁尼瘟疫,也是本书所称的第四场大劫难,从第 6 世纪持续了约两个世纪。这是病菌性的感染(鼠疫杆菌),表现为腺鼠疫(黑死病),杀伤力不言而喻。较特别的是, 历史学界要很久之后,才确定这场瘟疫的主因。
古罗马瘟疫惨状在查士丁尼统治期间,气候变冷是史诗级的,范围是全球性的,公元 6 世纪中期,有好些年完全没有夏季。本书作者怀疑, 冷天气让细菌附上了鼠类,以及鼠类身上的蚤类,在人群中快速散布。这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以线性的方式理解。这段寒冷期也开启了晚古小冰期,对罗马帝国造成了混乱,也强化了瘟疫的破坏力。
瘟疫摧残的同时,伊斯兰也开始向欧洲推进。罗马帝国逐渐崩解,无法抵挡伊斯兰的扩张势力。换言之,这几场瘟疫与气候变迁,不只引发帝国的衰败,也让伊斯兰在欧洲有了扩张的空间, 此事持续了好几个世纪。
本书的新意是把帝国的兴衰,和生物性因素(细菌与病毒造成的灾难性瘟疫)、气候变迁连结起来。书内的地图与表格众多, 证据十足。更有佐证力的是书末附录,详载公元 558—749 年间的鼠疫扩散事件,说服力十足。书末的各章注释相当可观,参考文献也多到叹为观止。以下的参考书目,是进一步探索罗马经济史的简要门道。
参考书目
Amemiya, Takashi (2007): Economy and Economics of Ancient Greece, London: Routledge.
Harper, Kyle (2017):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罗马的命运 : 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Manning, J.G. (2014):“‘Getting things done in the world:’new
erspectives on history and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4(1):282-6.( 此文评介近年出版的四本古代经济史著作,讨论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
Temin, Peter (2006):“The economy of the Early Roman Empir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33-51.
Temin, Peter (2012): The Roman Market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emin, Peter (2018): Reviewed of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Eh.net Book Review, April 2018(Eh. net Book Review 授权使用此文内容,2018 年 10 月 9 日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