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拜占庭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拜占庭读后感100字

2021-11-07 00:4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2329

拜占庭读后感100字

  《拜占庭》是一本由(英) 朱迪斯·赫林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页数:5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读后感(一):了解拜占庭又不枯燥的一本好书

  其实关于拜占庭的书也算读过几本了,最初买这本主要是看上了它的颜值,没想到内容才是意外的惊喜。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拜占庭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对于它的了解多半来源于高中历史的查士丁尼法典和各种游戏。而对于很多西方人而言,拜占庭意味着浮华与腐朽。拜占庭夹在拉丁基督与伊斯兰教之间,作为毫无瓜葛的“东方人”,我们似乎更容易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它。而且同样作为古老的大国,经历过西方文明的冲击,我们好像也更能对于拜占庭的命运感同身受。本书作者显然也试图从客观出发,以一种新视角看待拜占庭,并肯定了其存在的积极意义。 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对于历史小白是极其友好的。由于拜占庭历史悠久,很多著作也厚的惊人,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严重怀疑它是一本很浅的科普书。但阅读后才发现它虽然好读,重点内容却很全面。作者的视角很宏观,没有局限于时间线,一边读一边能感受到东西局势的变化,对于拜占庭的陷落会唏嘘,也会理解结局的必然性。 在作者笔下,拜占庭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了东西两边的差异,尤其是在宗教方面,可以感受到千年以来冲突的根源,对于理解当今世界,也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是这本书,一点也不枯燥。拜占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书页间得以展现,合上书,闭上眼睛,好像置身于辉煌灿烂的拜占庭文明,僧侣,学者,宦官,商人,还有那些生于紫室的继承人们,一一皆浮现在眼前。

  《拜占庭》读后感(二):拜占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一部西方史的开端到底在哪里?或许说法多种多样,但不可否认,古希腊、古罗马即使不是最早的源头,也能够在这一进程中占据一个显赫的甚至是非常主要的位置。持续约650年的古希腊文明虽然在公元前146年在古希腊灭亡后遭到了重创,但“接力棒”却被古罗马人接了过来。接下来,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虽然在四、五世纪时处于风雨飘摇时期,但东罗马帝国又一次站了出来,顽强地坚持了千年之久,也对古希腊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东罗马帝国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却远不是全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如何称呼东罗马帝国,非常有必要予以明晰。毕竟,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00多年的时间里,所谓的“拜占廷帝”其实从来不是东罗马帝国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名称,他们自己从来未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廷人”,或者将他们的首都称为“拜占廷”。“拜占廷”这个名称的由来,是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希腊文献,从而引入了“拜占廷帝国”这个叫法。不过到今天,很显然,“拜占廷帝国”远比东罗马帝国的叫法更为响亮。

  相比较帝国的诞生,其首都的诞生要更早一些。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君士坦丁占胜李锡尼之后,认为罗马帝国需要重新建立一个位于东部的都城,这个都城的选址要与当时罗马帝国最大的敌人波斯离得更近一些——这个想法,在中国历史里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于是,君士坦丁城或者说君士坦丁堡由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于330年5月11日举行了建城庆典。而从建城之日起,君士坦丁堡就一直拥有了“新罗马”的别称。

  由于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时任皇帝狄奥多西乌斯一世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于395年将这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里乌斯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476年西罗马帝国覆亡后,东罗马帝国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实际上,他们也是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而自居的。

  从395年到1453年,由于自身所处位置——位于亚非欧交界处——的重要性,拜占廷帝国这个千年帝国经历了很多。甚至不妨说,除了东方的中国,西方也就只有拜占廷帝国因其庞大体量、军事,特别是经济、文化、宗教,占据了前所未有的位置。虽然很长时间里拜占廷文化并不为西方所认可,比如启蒙运动就令西方人对拜占廷文化不屑一顾,但金子毕竟是金子,如何对拜占廷帝国及其影响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写过《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爱德华·吉本也不免强化扩大了拜占庭文化的负面特征,认为拜占廷文化本身毫无价值。

  一个千年大帝国,一个曾经拥有90位皇帝的帝国,在历史上到底曾经经历了什么、产生了如何重要的影响,要想给予一个完整的认识,势必会千头万绪。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中世纪学者和教士对人们造成了误导,使人们对拜占廷产生了非常刻板的印象。而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朱迪斯·赫林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如果没有远在东方的拜占廷充当屏障和带来启示,由欧洲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社会就无从谈起。他认为,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有古典时代晚期文明的特点,又带有一些中世纪文明的特征。这一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即使其间它的影响力偶有波动,也始终没有完全消失,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一点,应该就是他在《拜占庭:一个中世纪帝国的传奇历史》这本著作中竭力想要表达和说明的重点内容。

  《拜占庭》读后感(三):重新发现历史:一个真实的拜占庭

  什么是拜占庭?这是一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拜占庭人从未自称其国家为“拜占庭”,尽管这个国家是在古希腊城市拜占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衣钵,自认为是罗马人的后裔,称呼他们的国家为“罗马帝国”,视首都君士坦丁堡为新罗马。事实上,“拜占庭”这个称谓是在这个帝国灭亡很久以后才出现的。17世纪时,西欧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一称呼。从此,人们只称其为拜占庭,而忘记了它的正式称呼。

  提起拜占庭,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篡权、谋杀、阉割竞争对手、刺瞎失位帝王双眼这样的画面。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这个国家的僧侣权力过大,对神学争议过于关注,未能将基督教和世俗问题分开看待。法国另一位思想家伏尔泰则直接批判拜占庭是“人类文化的耻辱”。《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则认为拜占庭文化毫无价值,只是古典时期和近代西欧各蛮族人国家进行的“改变世界的最辉煌、最重要的革命”之间的过渡。这些偏见涂污了拜占庭的光辉。这不是真实的拜占庭, 人们施加给它的是不公正的看法。

  拜占庭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抛开它的消极面,重新发现它带给世人的积极面,正是英国作家朱迪斯·赫林创作《拜占庭》一书的初衷。作为研究拜占庭史的教授,朱迪斯·赫林深感纠正偏见的方法就是把拜占庭的积极面呈现给人们,让事实说话。

  《拜占庭》一书没有采用从政治、军事和宗教三方面来介绍拜占庭,作者抛开通常的叙事史的创作方法,而是选取了特定的拜占庭历史事件、遗址和人物特点,在探究拜占庭史基本分歧的框架内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全书分为四部分28章,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拜占庭,是一部基于学术研究的通俗拜占庭史。作者自谦这部书只是一道开胃小菜,以期引导读者对拜占庭史这道大餐的兴趣。

  事实上,这道开胃菜一点不逊色那些一本正经讲述拜占庭史的动辙上百万字大部头,书中讲述了大量拜占庭独具特色的文化,比如第六章“拉韦纳马赛克镶嵌画”,不仅把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的肖像何以出现在他们从未去过的拉韦纳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一清二楚,还透过马赛克镶嵌画这种极具魅力的拜占庭艺术,从中了解了一段拜占庭和东哥特此兴彼亡的兴衰史,以及中世纪阿里乌斯派和正统派的斗争史。

  透过文化看历史,对历史的理解才会加深。而要了解拜占庭史上极为有名的破坏圣像运动,就必须对当时的军事有所了解。拜占庭人一直相信上帝会在战争中帮助他们,8世纪早期,在与阿拉伯人的军事对抗中,拜占庭落了下风,失去了上帝的支持。拜占庭人把圣像崇拜等同于偶像崇拜,开始破坏圣像运动,其初衷只是想要重新获得上帝的支持。

  一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看待历史的眼光也会有所不同。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雷纳有一句名言:“没有穆罕默德,就没有查理曼”,意为伊斯兰世界与欧洲的崛起密切相关。朱迪斯·赫林对此不予认同,他指出这一观点忽略了拜占庭对阻止穆斯林侵略扩张所起的作用,没有拜占庭,穆斯林很可能从小亚细亚半岛进入 达达尼尔海峡,进而攻入欧洲。 朱迪斯·赫林的结论是 “没有拜占庭,就没有如今的欧洲”。相比较而言,朱迪斯·赫林的观点无疑更有说服力。

  拜占庭为今日欧洲形成做出了哪些贡献?由官僚体系构成并具备外交职能的宫廷、加冕典礼和女性掌权都起源于拜占庭文明。拜占庭建立了由高素质官员组成的文官政治体系和征税制度,还建立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和包含大量古希腊异教学术内容的独特世俗教育体系。拜占庭对东正教理论、艺术和灵修传统都做出了极大贡献。而拜占特作为货币的可靠性在君士坦丁堡陷落数世纪后仍然为人所熟知。拜占庭的丝绸和象牙制品堪称典范。拜占庭人在实用艺术方面的造诣,只有中国人才能超越。

  如果没有拜占庭,文艺复兴将无从谈起。拜占庭人崇尚文化,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量古希腊著作才得以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比如将写在莎草纸上的欧几里得和托勒密著作复制到羊皮卷上,促进了数理学科教学发展。 作为通俗史,《拜占庭》没有乏味的说教,书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人们熟知拜占庭历史上有多达11位皇帝的名字都叫君士坦丁,其名字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祖父,在拜占庭,长子以祖父的名字命名是常见的事,另外一个来源则有标新立异之嫌,大有表明自己与君士坦丁一世旗鼓相当的意思。作者统计了拜占庭史上还有8位米海尔,8位约翰,6位利奥。

  细读此书,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拜占庭人忽视商业贸易的价值,拜占庭上层阶级很少投资商业活动,而是更喜欢通过购买土地和官职获得额外利益。这与我国古代轻视商业地位如出一辙。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下。

  拜占庭的宦官也与中国有所不同。拜占庭宦官身份复杂,他们是艺术的赞助者、外交官、军事将领、行政官员,还可成为教师、作家、神学家或教会人士。更为特殊的是,除了宫廷存在大量宦官之外,贵族家里也有宦官,他们负责服伺女主人、教育孩子并做一些杂事。

  拜占庭人对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让人不禁想起唐帝国的包容开放。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胸襟,拜占庭才能存在千年,并形成强大持久的文明。

  拜占庭的光辉被埋没了数个世纪,被世人误解了数个世纪。重新发现历史,拂去拜占庭这个中世纪伟大国家身上的灰尘,还原一个真实的拜占庭,这是《拜占庭》一书给我们的最大发现。

  《拜占庭》读后感(四):《拜占庭》用最通俗的方式讲述中世纪最传奇的帝国

  说起拜占庭这个名字,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实也并非是真正的熟悉。拜占庭帝国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千百年来,它的荣耀连同它的不堪总是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提起。

  对于拜占庭帝国的印象,我们很难说不抱有一些偏见,它将罗马帝国的文明又延续了千年,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和大起大落;它拥有难以想象的物质财富忽和精神文明,为现代世界的带来曙光,成全了欧洲国家向现代社会的成功转型,但与此同时阴谋暗杀、勾心斗角也不断地上演;它经历过君士坦丁、狄奥多西、巴西尔二世等辉煌的时代,但也曾几次三番陷入军阀割据和外族入侵的黑暗之中……

  拜占庭太复杂了,也太神秘了,它的神秘与复杂让所背负的偏见很难被平复。

  实际上,脱去它身上那层神秘的外衣,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拜占庭,一个除却黑暗背叛、辉煌文明、惊人财富等固有印象之外的拜占庭,可以看到它的活力、勇气与包容。

  作为中世纪历史中的热点,拜占庭吸引了太多目光,多少年来介绍拜占庭帝国史的书籍文献也是不计其数,但其中很多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友好,虽然专业,但也却十分晦涩难懂,或者非常片面地将笔墨着重于帝国“传奇”的成分。

  将一段复杂历史讲得通俗有趣,这是英国古典晚期历史学家朱迪斯·赫林写就这本《拜占庭:一个中世纪帝国的传奇历史》的初衷,也是她最后所呈现出的成果,可能谁也想不到,是两位建筑工人对拜占庭的好奇成为了她写作一本通俗拜占庭史的契机。

  正如她所说: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名字总是非常高概率的“循环再利用”,譬如光是赫赫有名的“君士坦丁”其实就有11个之多,除此之外还有8位米海尔,8位约翰,6位利奥……

  如果单纯按照君主的更迭的编年体形式来讲述这千年的历史的话,恐怕不仅会读起来枯燥,还很有可能被绕得晕头转向。于是朱迪斯另辟蹊径,采用不同的主题串联起全书,每一个章节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讲述,从一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到因宗教冲突所引发的破坏圣像运动,从阉人宦官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到十字军东征背后的故事……

  拜占庭帝国就这样被朱迪斯“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分块,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彼此关联,共同彰显出拜占庭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和朱迪斯一起穿越千年,重回到中世纪的拜占庭古城之中,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仿佛一边在听故事,一边在拜占庭帝国徜徉,从索菲亚大教堂前走过,手指抚过那些金灿灿的金币,品尝着美味的鱼子酱,也感受着破坏圣像运动中的宗教冲突……

  拜占庭其实就是东罗马,16世纪的人类学家在探寻旧罗马灭亡后的遗迹时,才将东罗马命名为拜占庭的,所以东罗马人自称为“罗马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争议,他们真正继承着罗马的血统,也延续着罗马的传统与文明。

  譬如在征税、礼仪等方面,拜占庭依然在遵循着罗马的旧制,但与此同时,拜占庭也在与时俱进地加入了一些更加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元素,比如在传统登基仪式,加入了由牧首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的带有基督教元素的环节,这种方式被后来的欧洲各国宫廷所效仿,也象征着罗马登基仪式到基督教登基仪式的转变。

  再比如在文化方面,拜占庭有着古典特色的教育系统,主要学习七个古典人文学科——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地理、音乐理论、天文。

  也许你会对拜占庭这样一个中世纪国家就有着这样的教育系统和科目感到惊奇,其实更让人惊奇的是它极高的文化教育发展程度,在拜占庭,人们对于学习文化知识非常的推崇,在政府、军队、教会等领域之中,也会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担当重要的工作职务,接受教育可以真真正正改善人们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以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再说一个很多人都会好奇的话题:宦官。

  和中国以及古埃及的宦官制度类似,在拜占庭也有由宦官担任宫廷侍卫或侍奉皇帝的传统,他们同样是一群可以接近皇室成员的人。但不同的是,拜占庭的宦官活动领域更为广泛,他们不仅活跃在宫廷之中,更是会在教会和军队中担任要职,甚至再努努力也不是没有可能成为世族大家。

  有些宦官的音乐才能让人叹为观止,还组成了“阉人合唱团”,1147年路易七世到访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曼努埃尔一世就派出了一群阉伶唱诗班。

  关于拜占庭的传奇故事要吃透读懂恐怕还要颇费上一些功夫,但朱迪斯的这本《拜占庭:一个中世纪帝国的传奇历史》无疑为读者开启了一扇大门,门内精彩万千,让人忍不住驻足。

  从公元330年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到公元1453年在鄂图曼土耳其人的侵略下走向瓦解,拜占庭经历过辉煌也走进过黑暗,它对宗教的包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明的发展,无疑都是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打破对于拜占庭的固有印象和偏见,跟朱迪斯一起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揭开拜占庭文明的神秘面纱,去发现它不一样的精彩内涵。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拜占庭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