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读后感锦集

2021-02-23 00:30: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读后感锦集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精选点评:

  ●终于看完了!感觉标题与内容不符,有种被骗的感觉……不过文章还是好文章。有空写详细点的书评吧。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评价:“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她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特别喜欢萧红,她的文字于我一种特别的魅力。如凄风冷雨中冰冷石墙下的一朵小野花,瑟瑟发抖的怒放着如血的艳红。她笔下的鲁迅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大文豪身上的人间生气,再也不像伟人石像般生硬疏离。要是她生在太平盛世,会怎样,是否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书名也是醉了!很薄的书,萧红作品的一些节选散文,没什么新意。

  ●生活很苦,但他眼中的鲁迅夫妇那么美好

  ●看过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但关于她的散杂文看的并不多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读后感(一):萧红不愧是被誉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作家

  书名略矫情,我是冲着“萧红”这名字借的书。曾经看过萧红的《生死场》,觉得她的遣词用句很特别,在写文章上确实是天赋过人的,难怪鲁迅先生看好她。

  而这本《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也是写的挺好的。前半部分都在写作者出走半生、颠沛流离、挨饥受冻的生活,看着很心酸。后半部分写她与鲁迅先生相识后的一些生活片段,以及战争时期民众的惨况。文风朴实、真诚,能调动起读者的情绪。

书是好书,然而我借的那本书真的让人很气恼,出现了重大的印刷错误,还不止一页!不知道怎么通过出版的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读后感(二):难过

  看得越来越难过了,

  萧红在心中已经固定是汤唯的样子了,曾经花了一整个下午,看完了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从此萧红在我心中变成了汤味的样子。

  是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偶然间发现的这本,名字确实有些矫情,也是我内心的矫情吧(你还有什么不自由的呢,谁都没给你压力,自己勉强过活),还是不由自主的翻开来看。

  读过《呼兰河传》,知道了祖父的慈爱,父亲的残酷,可以说是残酷,世间的事真是不好说的,从来都没有什么固定的事。樱花吵着要去上学,唯有祖父支持。

  出走后和弟弟的街头相遇,看过电影,脑子里浮现出画面,尚还好。后来和萧军相遇,在一起生活,说是婚后蜜月,两人整个的状态就是饥饿和寒冷,萧红身体的病弱,还有萧军时不时的孩子气的责怪,看得压迫的紧,时不时要放下书来,生怕晚上做梦,自己也如此……萧军真不是个好人,踢的远远的,搂过萧红,心疼……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读后感(三):为了追求生活的力量,我得张开我的翅膀

  萧红,以一部《呼兰河传》被奉为“文学洛神”,被鲁迅、茅盾盛赞是当时“最有潜力的女作家”,更有“民国四大才女”的身份标注,而她的一生经历却不像她的标签那样令人艳羡。这位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在31岁时便因庸医误诊错动喉管手术引发其他诱因而去世,令人嗟叹。从童年便受到父亲、继母的不待见开始,到成年后的几段令人嘘唏的情感寄托,萧红有她的执拗和不顾一切,也有她的残酷和果决;她可能是一些人笔下从小就反叛不听话的孩童,也可能对感情不太理智的女人,或者是一个对自己亲生幼儿不负责任的母亲;但她有一份敢于出逃传统旧式家庭的果决坚韧,一份对情感抱朴守真的天真浪漫,一份对社会不平不公现象的痛斥和哀悼,更有一份在艰难困苦中投身写作的信念。她犹如一个在寒冷中汲汲一丝丝温暖的人,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抗争年代,我们又何如切身体会她的无奈和不屈呢?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

  萧红出生在呼兰河县一个地主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统治思想的专制家庭,亲生母亲在她8岁时即过世,父亲续弦,年幼的她便成了一个言行举止被过分苛责,时时要被教训的人。小时候被勒令中途休学,她只能通过不吃不喝来反抗父亲的专制无理,也只能通过年迈祖父的一声声求情“让她去吧”,最终看着瘦小的小萧红日日吵闹而烦躁才获得父亲同意其再次入学,她和父亲的打斗生活持续十年之久,这样的对抗及矛盾一直持续到她快成年时,所以自小的经历对她来说:只有直接蛮恨的抗争才能获得想要的自由。

  她的反抗不仅是对这个家庭的不满,也是对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不公的抗争。《皮球》一文有段故事,小时候她蹲在洋车上想学拉车夫的样子“乡巴佬蹲东洋驴子”,意图讨祖母发笑,哪知祖父看到后却把拉洋车的打骂一顿,小萧红质问祖父明明是自己愿意而为与车夫何干,祖父眼目斜视说“有钱的孩子是不受什么气的”!一句凌冽的话,本意虽是出自祖父的爱护之心,但自此心生的意见隔阂在小小年纪的她心里顺势生根发芽。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只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很早就见识过当下那个社会对女人的不公,从自己的父亲手里开始,因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自己是小孩,所以这些没有保障的人不尽然都落在了他手里;后来看新娶的母亲也要百般讨父亲的喜欢,父亲高兴时便同她说笑,不高兴就怒骂,萧红到邻居家去看,邻居家的女人也怕男人,到舅舅家,舅母也是怕起舅父来。她看不惯,于是有《夏夜》里的二十七岁乡下姑娘菱姑,虽然大龄又在家里受到压迫,但她仍然畅想自己未来的结婚对象是要是自己钟爱之人,结婚后她要有职业,要到工厂去……不可不说,这也是萧红对于女性理想生活状态的寄托写实,她必然有内心的不屈服!

  于是,尽管知道表哥陆哲舜是个大烟鬼,她也抱持着他对自己的真情实意想一起过日子;后来的未婚夫汪恩甲也曾在她囊中羞涩时持守相帮,但最后也弃她而去;她怀着汪的孩子和萧军走过一段最幸福也最困难的阶段,却在怀着孕期间遭受萧军的再三出轨和家暴;伤透了心时她决定与端木蕻良在一起,很难想象在那样心境下她怎么能笔锋一转,写出《呼兰河传》那样天真浪漫的长篇?诚然,这也是萧红对感情的纯良和软性体现无疑。

《黄金时代》剧照

  萧红的一生,正应了鲁迅的那句“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一生,经历了无数次要被“毁灭”的时刻,但萧红用自己的坚韧和执拗,给自己希望也给自己自由。这正是她的可贵,也是我们所不及。

  摘录萧红在小说《亚丽》中的几句话,予人予己。

  飞鸟的生涯是美丽的,落叶又为什么给风飘着呢?

  我们为什么不是飞鸟呢?

  为了要追求生活的力量,为了精神的美丽与安宁,

  为了所有的

  我的可怜的人们,我得张开我的翅膀。

  《我的野心,是做一个自由的人》读后感(四):萧红:时代不允许她自由,但不能禁止她向往

  中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女作家本来就不多,尤其是建国之前,女性能受教育并走上作家之路,要远比男性艰难得多。

  所以,女作家少,优秀的女作家更少。

  有很多人被一起称为“四大才女”,“十大才女”,但是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可能只是张爱玲和萧红吧。

  张爱玲,在我们上小学时听都没听过,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几乎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而那个时候,对于萧红,其实也没有什么了解。

  张爱玲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应运而红,众多渴求精神食粮的小资产阶级,在看到张爱玲的作品时,仿佛找到了他们阶级的“圣经”。

  华丽的苍凉,雍容的颓废,妩媚的刻薄,张爱玲极富个性的语言风格,俘获了无数小资男女的心。

  而萧红,写了一辈子苦难,背景不是乡土,就是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在想要读书,喜欢读书,有经济能力买书的群体中,这类作品,显然不是受欢迎的。

  小资产阶级是有一定经济能力和文化程度的阶级,他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要高于且早于工农阶层,而工农阶层对小资产阶级也是向往的,当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之后,他们喜欢的,一样是那种有所谓的“情调”的作品。非如此,不能显示自己的“高级”。

  这不是说张爱玲的作品时在故意迎合某类人,也不是说张爱玲的作品太装,而是说,有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的人,偏爱张爱玲的作品。

  萧红,无论是在之前,还是在现在这个物质财富已经较为发达的时代,其知名度和读者接受度,都远远不如张爱玲,好在,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

  两个人的性格,都有点敏感和多疑,两个人的家庭虽然有差距,如张爱玲出身官宦之家,虽然小有没落,但至少也是没落贵族,而萧红的家庭,虽然也比普通平民家庭好很多,但也只是个小地主家庭而已。

  家庭对命运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更为致命。

  没落贵族的家庭,虽然充满了势利和凉薄,但教育和生活的保障,要远远强于小地主家庭。所以,虽然同为受过教育的新女性,张爱玲所受的教育,所生长的环境,要比萧红好太多了。

  萧红有多惨呢?

  她的一篇文章中说——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父亲是个专制地主,不仅对佃户不好,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也不好。萧红过早地离家出走,流浪,也是导致她命途多舛的主要原因吧。

  而张爱玲所在的上海,一直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一直有最豪华的生活环境,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最引领潮流的时尚,所以,即便张爱玲的没落贵族家庭已经不能提供太优渥的生活条件,但是在那样一个都市里,张爱玲所能吸收到的营养要比萧红在颠沛流离中多得多。

  而萧红,营养无从吸收也就罢了,反而还多出了一身病。

  父亲的无情,祖父的去世,伯父的“叛变”,让萧红对于亲情,再也没有什么眷恋,而空白的感情世界,必须要有什么来填满,在那个时代,知识青年们最推崇的“自由恋爱”变成了萧红情感世界的救命稻草。

  亲情友情爱情,如果前两者都欠缺,那就拼命用第三者来弥补吧。

  在与萧军同居之前,萧红已经先后与两个男人有过同居生活,并且怀过孕,这对于当时还处于半封建状态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那两个男人,先后迫于家庭压力抛弃的萧红,而萧红更是被自己的家庭差点决定勒死。幸亏被小姑小婶偷偷放走。

  于是,彻底被家庭抛弃的萧红,也就彻底地与家庭断绝了联系。

  然后,就遇到了萧军。

  萧军拯救了她,萧军也爱过她,萧军也打她,骂她,抛弃了她。

  认识萧军的时候,她怀着别人的孩子,萧军拿刀子逼着一个医生给她接生,孩子生下来送人了。

  被萧军抛弃后,他怀了萧军的孩子,然后,被端木蕻良安排医院接了生。

  她跟萧军,以生别人的孩子开始,以生自己的孩子结束。像一个残忍的,宿命的笑话。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一个生孩子的故事,在一个冬天,没有暖气的医院,没人看护的孕妇,,没钱住院却又赖着不走,最后孩子生下来,自己悄悄走掉了,至于孩子的生死,就那样听天由命了。

  残酷,无情,可悲,可恨。

  很像萧红自己的故事。

  她一生悲苦,在《破落之街》中甚至形容自己是一条狗——我们也是一条狗,和别的狗一样没有心肝。我们从水泥中自己向外爬,忘记别人,忘记别人。

  但是,无论是怎样悲苦的境地,其实她都没有真正地逆来顺受,她骨子里是向往自由的,所以她才不断地反抗,不断地争取,不断地追求……

  追错了,反抗失败了,命运悲剧了,但是,追求自由的精神是不灭的。

  就像她说的——自由从来不容易,不是一个姿态,一个手势,自由是永恒的克服重力,挣扎向上飞行。

  就像电影《黄金时代》海报上那句话——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这是无所畏惧的黄金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

  其实,那肯定不算是黄金时代,毕竟他造成了那么多人的苦难,而萧红只是其中一个苦难的代表。

  只有自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真正的。

  萧红之前不红,以后可能也不会大红,但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看一看她的文字,看一看那个时代的女性,对自由的追求。

  如果说张爱玲的红是不幸中的万幸,那么,萧红的不红和早逝,则是不幸中的万不幸。

  而萧红和鲁迅交往的那段时期,和那段时期的故事,大概是她生命中最温暖最有人情味道的日子吧。

  可惜,鲁迅去世得太早,萧红也去世得太早。

  斯人已逝,若文学作品我们已不爱看,那我们就简单地记住“自由”两个字吧。

  文学可以“过时”,自由,幸好,还是可以永存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