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经典读后感有感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是一本由[英]克里斯·威克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一):《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
拜读本书之前对中世纪欧洲的认识几乎为零,能够想起来的几个关键词还是黑暗、愚昧、野蛮之类的成见。罗马帝国解体后的确留下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但在这种分裂中其实也孕育着新的秩序,古典时期的政治文化遗产也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这个时期在欧洲各地出现了众多此消彼长的大小强弱各异的政治体,非常佩服Chris Wickham在史料极其有限的前提下,能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地兼顾到这些不同政体的发展线索。给我的阅读体验就像走进一条古早的时光隧道,从这条主道上又往纵深延伸出很多岔道,有些地方灿如明灯,有些地方又幽暗不明。而且跟今天的欧洲相比,这个还未出现民族主义意识的时代,似乎也并没那么糟糕。当然,作者强调带着怀旧情结去看这个时代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当今社会的各种恶行之中只有一样是在中世纪早期找不到的,那就是本质主义的种族主义,不过中世纪早期那种认为异族人低等且愚蠢的泛沙文主义思想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在本书中尽力想做到的就是——还原一个不受现代性和民族主义思维模式影响的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中世纪。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二):20200220
一本涵盖了太多内容的历史书,从罗马帝国晚期到中世纪的方方面面,显而易见的是,罗马所遗留下来的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诸多痕迹渗透于欧洲各个区域(虽然不列颠未受到直接的影响,但还是间接地从法兰西那里受到了影响),有的形式虽略作改头换面,却还是以“罗马式”继续发展,直到公元1000年,从罗马式的“公共”到领主式的“私有”。
还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总结下本书吧:
“我在全书中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比,而不是归纳,其目的是尊重这些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异的意义”,而在400年到1000年之间,也有几个作者认为的重大转折:
“1.西罗马帝国的解体;2.西方发展出了明确的道德化政治行为;3.加洛林世界的终结;4.636-651年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动;5.哈里发国在10世纪早期的崩溃;6.欧洲北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阶层分化稳步扩展。”
最后,本书不太好读,一个原因是无数人名和古地名的频繁出现甚至是跨章节出现,同一个时代也有好多重复的人名出现,容易导致一些混淆;第二是由于那个时代的史料缺乏,作者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摘出考证来充实观点,作者也承认部分考据不代表全部的真实情况,但这样的例子也有点太多了。但即使如此,本书依然不乏作为一本科普的书来看,通过真正地阅读史料,让以往对于中世纪的浪漫幻想走入真实的世界。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三):「企鹅欧洲史2·罗马帝国的遗产」
本书的时间线为公元后400~1000年,传统史学认为这段时期是一片野蛮的黑暗之海,湮没了古典时期光芒,作者重新审视了被误解的中世纪早期历史。
在西方,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轰然倒塌,这只是物质文明的退化,比如城市和公共建筑的废弃,但其精神内核仍然被建立在罗马废墟上的蛮族国家所继承,比如他们仍然奉行着罗马指定的法律,他们仍然信奉着罗马国教基督教,甚至官方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还在用拉丁语。由查理曼大帝(封面)建立的加洛林王朝,实行紧密的王权与教权的结合政策。罗马教皇授予法兰克人统治的合法性,而法兰克国王允许教堂征收什一税,此举对欧洲历史进程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在东方,东罗马帝国在蛮族的打击下也逐渐势颓,其在近东及北非的权利真空很快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所占据,虽然宗教形态迥异,但穆斯林们延续了罗马的行省制度和包税制。本书描写穆斯林政权的篇幅还比较多,算是意外收获,通过此书弄清楚了穆罕穆德-四位正统哈里发-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的继承关系,也顺带明晰了伊斯兰教中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来源。
在北方,北欧的原住民或是行商,或是海盗,活动范围遍布整个欧洲,他们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融合为英格兰民族,与东欧斯拉夫人融合为俄罗斯民族,在西欧建立了诺曼底公国,为之后的“诺曼征服”和“英法百年战争”奠定基础。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四):罗马帝国的遗产
欧洲和地中海地区从公元400年到1000年的政治发展就可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大体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割开来。在第一阶段,罗马帝国统治着欧洲西部、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区,而在北方则完全没有对手。当然,这一阶段于5世纪在西方终结了,尽管查士丁尼在地中海西部地区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逆转。在东方,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7世纪早期。第二个阶段是多极化的时代。在公元700年时,西方有3个主要政权:墨洛温的法兰克、西哥特的西班牙,以及伦巴第的意大利。三者实力相当,而且都比各自的其他邻居强大得多,与扩张中的倭马亚哈里发国和命悬一线的拜占庭帝国形成了制衡。第三个阶段则是法兰克、拜占庭和阿拔斯三足鼎立的阶段,到公元950年时又发展成法兰克和拜占庭两强对立,其中法兰克正在衰落,而拜占庭的实力则在增强。这两强在8世纪末时就是欧洲的霸主,在公元1000年或晚些时候以前促进了其北方各个政权的发展。这第三个阶段中三大强国都表现出的惊人自信。它们都知道自己比前一代政权更加强大,也比中国以西的任何政权都要强大。而且它们认为,这种强大恰恰证明了自己的道德优越性,也证明继续扩张是正当的。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不仅加洛林人有优越感,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也有,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此外,这三者都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抹杀第二个阶段中诞生的小规模创新,例如墨洛温王朝把巴黎-莱茵河地区建设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个创新的成果一直延续到今天),西班牙7世纪时的宗教政治,以及拜占庭的反圣像运动,等等,最重要的则是倭马亚王朝的政治和解。任何人在研究了上述史实之一(就更不用说全部史实了)之后,都不可能得出“中世纪早期在‘真正’的历史叙事之外”的结论。而且,现在也不会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了。支撑上述政治体系和政治变迁的,是本书涉及的所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结构体系。这些体系不是中世纪早期所特有的,实际上,有观点认为它们存在于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绝大多数时期。但是,要想理解这个时期,就必须认识到它们的存在。这个体系可分为三点:财富的聚集、政治的制度化,以及公共文化。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五):罗马的遗产
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看完罗马人的故事,本来盐野写的就比较煽情,一套看下来以后自己也对罗马产生了感情,所以对造成罗马覆灭的“蛮族”入侵,基督教崛起以及后来的时代并无好感,看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一开始就非常冷静客观的说,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情绪化,另一方面在后罗马时代的欧洲,罗马的政治文化体系仍然是被继承下来了的,还有对那个时代我们也要避免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有事后诸葛亮的想法。作者在这本书里试图还原的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状况,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农民的情况等,个人认为这才是重建历史的正确方式。而为了做到这点,作者的资料来源相当丰富,史书,教会档案,法律档案,传记,书信,考古记录等等,不得不说历史研究专家都是大儒。 这本书讲述的是400--1000年间的历史,这是后罗马时代与中世纪早期的历史。罗马帝国的解体对欧洲西方影响巨大,西罗马解体后产生了墨洛温的法兰克,西哥特的西班牙,以及伦巴第的意大利,这时候拜占庭扔控制着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北非诸地区。西罗马解体后产生的政权仍然继承了罗马的政治文化,罗马的体系也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但是这些新政权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公共大会制度,这是具有“蛮族”部落特色的政治制度,同时罗马的税收体系也由于新政权政治结构的简单化而消失了。
对欧洲东部影响巨大的事件是阿拉伯哈里发国的诞生,哈里发的诞生直接导致了拜占庭衰落了两个世纪,同时拜占庭控制下的地中海贸易体系被割裂,这导致了欧洲贸易文化中心北移,也为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加洛林政权的建立与解体对欧洲也影响巨大,查理曼倡导的道德修正将国王的行为置于教会的监督之下,对欧洲统治者影响深远,而加洛林的解体使欧洲基本形成了近代的民族国家,西法兰克(法兰西),东法兰克(德国)以及意大利。
在东方,哈里发国也经历了自身的分裂与衰落,阿巴斯王朝,安达卢斯,以及北非的呼罗珊政权,而哈里发的衰落使拜占庭强大,重新称霸。
对于这个时期欧洲的边缘地区来说,如英格兰,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波兰,捷克等,400-1000年的时间是他们从落后的部落制,逐渐向他们强大的邻居法兰克拜占庭学习并靠拢的时间,他们接受了基督教,模仿法兰克拜占庭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模式也逐渐跟他们接近,贵族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民越来越丧失自由,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
到了1000年的时候,罗马的痕迹已经很少了,欧洲各个政权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理,并开始向中世纪中期迈进。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六):400-1000的欧洲
400-1000的欧洲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罗马帝国统治着欧洲西部,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区,而在北方则完全没有对手。 第二阶段是多极化的时代,在公元700年时,西方有三个主要政权,墨洛温的法兰克、西哥特的西班牙,以及伦巴第的意大利,与扩张中的倭马亚哈里发国和命悬一线的拜占庭帝国形成了制衡。 第三个阶段则是法兰克、拜占庭和阿拔斯三足鼎立的阶段,到公元950年时又发展成了法兰克和拜占庭两强对立,其中法兰克正在衰弱,而拜占庭的实力则在增强。 在这三大阶段的6个世纪里,又发生了6个比较重要的转折,其中三个转折发生在西方,两个在东方,一个在北方。他们分别是: 第1个转折也是最重要的转折,西罗马的解体。 西方的第2个重大转折发生在文化领域,在780-880年间西方发展出了明确的道德化政治行为。 西方的第3个转折则是加洛林世界的终结。
与西方在五世纪发生的转折,相对应的是东方最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636~651年间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动。
东方的第2个转折与西方相似,那就是哈里发国在十世纪早期的崩溃。
北方的最重要的转折发生在十世纪:在南部的法兰克和拜占庭两大帝国之间的广阔区域内以及极北部森林中的狩猎-采集人人群中,稳定的政治和社会阶层分化稳步扩展。
作者在叙述这三大阶段6大转折的过程中,主要分3点来阐述,第一是财富的聚集,第二政治的制度化,第三是公众文化。
其实在本书中阐述的最主要的观点呢,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利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如果能够从土地中获取的东西越多,从农民那里收取的地租或税收越多他就越富有,能操纵的资源也就越多,还能支持更多的武装人员拥有更多的权利,剥削农民和土地价值的最可靠的手段就是征税。财富和权力的联系意味着国家必须依靠剥削农民才能强大,富人的财富和权利确实是对穷人的剥削以及对农民生活的种种限制。而征税则需要国家有一个复杂的官僚阶层体系,这个体系与国家的军队阶层体系一起形成一整套稳定的机构体制,为那些有政治野心的人创造出了一条路。
作者的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就是说我们在现在社会中所有的恶都能在400~1000之间找到,除了种族主义,其实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这样的,你感觉时代一直在变化,可事实上这些本质根本就没有变化,剥削、资本的积累,权力的游戏等等等等一直都没有变,我们的世界一直就是这样运行的。正好应了易经里的一句话吧,叫做进必有所伤,社会要进步肯定会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很可惜了,那就是我们的劳苦大众。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七):扫雷
1(页2行11)“英国人确实有一个单一制的国家”应为“英格兰人确实有一个单一制的国家”。
2(页3行3)这里漏译modern France, Belgium and western Germany。
3(页10行22)“5世纪或加洛林世纪”应为“5世纪和加洛林世纪”。
4(页12行18“)把某个政治体当作其继承者未能成功效法的典型”应为“把罗马帝国当作其继承者未能成功效法的典型”。
5(页17行19)这句话
6(页18行13)“丙所依附的人”应为“丙所属的一类人”。
7(页19行10)“作家和少数精英的观点”应为“文人和少数精英的观点”。
8(页19行23“)外墙涂料”应为“壁画”。
9(页20行12 ) “土地文书和聚落考古”应为“文书和城市考古”
10(页21行4 ) “和庇护者打交道”应为“和被庇护者打交道”。
11(页26行1)“一名禁欲的主教”应为“一名苦修的主教”
12(页26行13 ) “角斗士表演被废止”应为“角斗士表演绝迹”。
13(页31行9 )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执政官”
14(页33行17 ) “近卫军长官辖区”是什么鬼?
15(页44行2 ) 据上文页29,“首都的食物供给”应为“首都免费发放的食品”。
16(页47行14 ) 据上文,“佃农和农奴的真正区别”应为“佃户和农奴的真正区别”。
17(页47行11 ) 据上文页46,“征税官”应为“中间人”。
18(页58行20 ) “高于帝国早期”有歧义。
19(页63行1 ) “里昂和欧坦两城”应为“里昂主教和欧坦主教”。
20(页83行22 ) “多么尊重”应为“多么值得尊重”。
21(页89行21 ) “是一个加分项”应为“是有可能的”。
22(页90行24)“他认为丈夫打妻子也是很正常的事”应为“奥古斯丁认为丈夫打妻子也是很正常的事”。
24(页94行6)“中世纪早期的西罗马”应为“中世纪早期的西方”。
25(页112行2)“自己的外甥贡多巴德”应为“自己的女婿贡多巴德”。
26(页112行19)据上文页111,“里西美尔”应为“里西梅尔”。
27(页125行5)这里意思反了。
28(页154行10 ) “法兰克人史”应为“法兰克人史纪”。
29(页157行7 ) “希尔德里克二世重夺王权”应为“希尔德里克二世重振王权”。
30(页160行19 ) 这里漏译first visible around 640。
31(页170行4)“印有他头像的钱币”应为“他的钱币”。
32.页181行23 ) “阿吉蒙德在590年被剁掉双手”应为“阿吉蒙德在590年被剁掉右手”。
33(页190行1)“伦巴第官位”应为“伦巴第爵位”。
34(页243行9)“小孩得了黑死病”应为“小孩得了腺鼠疫”。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八):写给自己的总结。写太多字评价竟然装不下了!!!记第一次写书评。
权利的更迭
多依靠土地统治,统治者对组成王朝政治系统的权贵们,慷慨赠与,分封土地,笼络人心。
疆域大导致治理困难,或者为财产分配等原因,中世纪欧洲统治者有时会选择划地盘分开统治,兄弟同坐王位,共同治理。导致会有这样一种权利的交替,有人统一王国,划分给继承人们;分久又合:有人再统一王国,之后,又划分给继承人们。
宗教政治
统治者及其支持者,为了建立符合利益的宗教制度,采取了强行改宗,排除异己,可谓是极尽妖魔化之能事,残忍的制造血腥。在中世纪的欧洲,信仰可以是统治的工具,也可以是上位者和贵族权势达成一致的合作途径。贵族可以掌控教堂,利用信仰圈地,各方势力达成利益的合作和制衡,教堂一度有了独立的征税权利。强硬的宗教统治致使政治权利扩大,巩固了强大稳定的政治体系的同时,也埋下了宗教势力的隐患。
竞争模式
各分散小国在生存竞争模式下百舸争流。邻居强大,自己必然就得学着强大,不然就会被征服。为了变强,更为发达,富强之后,产生了多余可支配财富,贸易就会得到相应的繁荣,开启发展的正向循环。
贵族的强权
中世纪欧洲贵族看起来大概的表现多为:拥有土地,穿金戴银,可以随时使用暴力。贵族和统治者共同谋利,掌控土地,税收剥削农民,但双方同时也在互相提防,权利和财富的天平一旦倾斜,有一方就要倒霉。土地是获得政治权利的媒介,强权们圈够了土地还想着得合法化,那就是想方设法让自己被封个贵族。
国王名字重复率之高
对几个名字十分钟爱,蜜汁执着,比如奥托,亨利,各种查理:胖子查理,糊涂查理,秃头查理… 以及各种路易:瞎子路易,孩童路易,结舌者路易,虔诚者路易,日耳曼人路易等等!!!已晕倒。
海盗来了
日渐衰弱的法兰克王国变成了斯堪的那维亚军队眼中的肥羊,诺曼人,战争机器维京人来宰了一圈又一圈。加洛林王朝已气数将尽,查理大帝的子孙们无法庇佑子民。在被海盗支配的恐惧下,绝望中的人们只能向上帝祈祷。
总结
中世纪欧洲的几个关键词:宗教,财富,贸易,税收剥削,政治权利。
强权与背叛,铁腕整治与结党营私,文化侵略的划界再划界。
有人阴谋阳谋的维持统治,
有人屈辱的被赶下历史的舞台。
中间夹杂着的,是一场场血腥味十足的殉道,和被上位者肆意左右的劳苦大众。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九):信息量过大,但值得一读
虽然企鹅欧洲史晦涩难懂,而且信息量过大,但是这本和「从特洛伊到奥古斯都」一样,都有作者很独到的见解,读起来还是颇有趣味 有些地方的描述甚至引发了我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例如提到说罗马帝国在公元400年时,帝国各个城市的公共建筑和布局构造基本一致,我就在想,估计那时候也像现在一样,很多人吐槽城市构造一致而显得无聊?然后几百年后,我们现在看着的四四方方的建筑,会不会也成为后世人眼中的历史底蕴?也许还给各种风格命名? 历史果然还是非常有趣的东西 事实上作者的观点很清晰(也很毒舌),之所以大家迫不及待把自己融入罗马帝国(例如一直主打啤酒文化的埃及也开始喝红酒,虽然酿造红酒的质量比较差),是因为维护庇护体系的需要,大部分人对这样的庇护体系习以为常,"这种想法不仅存在于城市精英的头脑里,也存在于乡野村夫的意识之中" 最影响常人的就是帝国的税务体系,人们上缴粮食,然后得到帝国体系的庇护 实际上,更为严重的庇护体系在精英层面,例如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而罗马文化又特别注重庇护体系,"一些极端的道德家或受害者会将庇护关系蔑称为腐败,但绝大部分人对此习以为常" 即使放在今天,这样的庇护随处可见,其实只是被美化了,就好像国内会把"关系户"当作一种灰色的东西,但它也只不过是一种networking,西方文化中的HR,对networking很看重,如果录用的人员在公司里有关系,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背书和保证 这跟"诚信"文化没什么关系,在国内即使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领导,如果介绍亲人在公司任职,成为"关系户",同样是个不太容易被接受的事情 庇护可以被美化成很多东西,即使在今日也是如此 书中也提到对于罗马帝国的归属感,不只是庇护体系,还有文化,就好比老的高卢文化根本不是现在的法国文化,而老的埃及文化也只存在于金字塔里了,这不能只怪阿拉伯人,在他们之前,这样的事儿就已经发生了 不过我也在想,现在很多不同文化那些笨拙的强调本国文化,会是一种规避文化同化的好方式吗?倒是至少是还在让大家关注自己的文化……或者说,就让它自行发展?可文化本身就是人为的东西,哪儿那么随性 在这个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大部分人反而都认为强调国别文化是一个敏感话题……还是胜者为王,甚至胜者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假如胜者后来败了,还有人帮着归因于外部,就比如,也许好多人至今都相信蒙古帝国衰亡是因为自行汉化,失去了游牧民族的争强好胜,别闹,汉文化的老祖宗汉朝可是很好斗的,再说了,好胜与否也不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区别 而且有些文化和社群甚至有着有趣的源头(也许现在已经编出了很多故事来让这种过于随便的源头有着合理性和必然性),例如"日耳曼" "在狭长的莱茵河和多瑙河边疆地区,罗马帝国面对的是一批大多说日耳曼语族语言的部落。从1世纪的历史学家塔西陀(Tacitus)开始,人们将这些部落统称为“日耳曼人”(Germani),不过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人认为彼此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纽带"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发散到一个更扯的点上,研究历史文献的话,会发现有好多流传下来的不是民间文献,而是精英们的书写,他们也许文采飞扬,也许有能力把文献保存下来(例如埃及的莎草纸就保留了古老的很多记录,可同一时期其他地方的记录到了今天早就找不到了) 就连作者也有相似的吐槽,他说,"罗马人的民族志向来不可靠,说教的成分很重,“蛮族”在他们笔下是天生的劣等民族,但其作为野蛮人又有“高贵”之处,像镜子一样照出罗马人自身的缺陷" (罗马人也太狡猾了,提到照出自身的缺陷,是为了掩盖自己带着偏见的说辞) 虽然作者说,考古发现多少弥补了文献研究的缺陷,但是别忘了企鹅欧洲史第一本书作者的那个观点:我们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度解读考古证据 "影响力"真是个值得研究的东西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历史发展确实充满偶然性,或者说意外性,倒也挺有趣 书中还有一段讲了基督教有关的历史,但不是通史,而是分析和反思,也非常值得一看,在基督教仿佛要成为全球"唯一""正统"宗教的趋势下(除非宗教意识开始淡漠,但伊斯兰极端教义者的出现仿佛让这一点的可能性大为降低,btw,这些极端教义者跟罗马帝国时代的那些"纯粹"基督徒也很类似),怎么看,异教徒(或者多神论者)的想象力都要有趣多了 "对于异教徒来说,空气中到处都是力量强大的灵,即希腊语中的“daimones”。这些灵界存在有时对人类有益,有时无益,有时可以用巫术加以控制,但总的来说对人类的影响不好不坏"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十):欧洲:从400年到1000年
公元400年,中国东晋隆安四年。孙恩入余姚,破上虞,进军至邢浦,被谢琰参军刘宣之击退后不久再度进军邢浦,并逼近会稽,守城的谢琰出战但战死。朝廷派桓不才、孙无终和高雅之领兵镇压,孙恩虽败高雅之,随后被刘牢之击败,孙恩再度逃入海岛。(维基链接)
公元1000年,中国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宋辽瀛洲之战。瀛州之战,是宋辽河北之战当中的一场遭遇战,也是关键一战。战役发生在北宋境内的瀛州,由于宋军主帅傅潜的懦弱无能,以及前线将领的沟通不畅,导致这场战役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此次战役也对日后的檀渊之盟产生重大影响。(维基链接1,维基链接2)
第一时间(或者说第0时间)拿到了这本由中信出版集团即将发行的“企鹅欧洲史”系列第二本《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以平均一天2章的速度看完,写下一些感想。
这是一本不容易读的书。
首先,这段时期的历史解读存在很多“积重难返”的点。比如我正在翻译的《帝国与蛮族》(作者Peter Heather的另外一本作品是《罗马帝国的陨落》)中提到的“移民论”。
其次,这段时期的考古发现还不系统,史料还不够翔实。从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既不能纯然由果(1000年之后的欧洲)推因(400-1000年间的欧洲),也不能无视欧洲在第二千年的发展而将第一千年完全割裂出去。
第三,在这段时间,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古希腊、古罗马已经当然无存。罗马帝国在286年被戴克里先一分为二,吉本将476年9月4日定为西罗马帝国灭亡之日。而当今的众多欧洲国家还无法追本溯源到在第一千年终结之时存在的那些所谓祖先国(ancestor country)。所以,如果我们可以说古希腊、古罗马史等同于那个时代的欧洲史,现代欧洲国家的历史(最多上溯至第一千年末期)构成现代欧洲史,但本书所覆盖的历史时期却没有一个帝国足够强大、足够延续、足够统一,能够成为这段时期的核心。
也因此,本书作者很是了不起,将这段时期欧洲的历史为我们进行了一次综述。
=============
也因此,我的建议是,阅读本书,最好是从最后一章“总结:欧洲历史的规律:400-1000”开始。作者在这一章对前22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六种变化(转折):西罗马帝国的解体;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动;西方明确的道德化政治行为(这点我在后面会继续讨论);加洛林世界的终结;哈里发国在10世纪早期的崩溃;以及北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阶层分化的稳步扩展。以及在欧洲整体上的财富聚集、政治的制度化和公共文化。
=============
我为什么认为“道德化的政治行为”才是这六大转折中最重要的?
统治的根本基础在于权力的合法性。现代宪政国家无需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统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度。但权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不依靠宪政的君权神授。而这似乎才是第一千年中欧洲各国的立国之本。请注意,这里提到的是“道德化”——所以“国王们和他们的行为应该在道德层面上接受教会人士的监督”(p760)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还不是“宪政化”。在一个尚未普及全民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教会作为唯一能解释基督教精神的组织,担当起这个重任是责无旁贷、别无他选的。
不过这和同期阿拉伯国家又有不同。接受监督并不是按照宗教体系进行统治、更不是政教合一。这样的监督只是一种“更高的计划”(higher plan),通过基督在人世的代理人加以执行和监督。于是,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向这个更高的计划发起吁请,最高审判官从未缺席。
这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也是不同的。作为天的代表和作为天之道的执行者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要展开的话需要一个很长的专题。
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体系中,众神除了能力卓越之外,和世人一样有着明显的弱点,也同样受到更高的命运——也是一种higher plan——的支配。隐隐地,在众神之上,更有一个隐形的最高审判官。
我这里提到这些,是想说明:欧洲的文化传承有着一个根本的主心骨(backbone),也就是对最高审判官(最高道德、最终极真理)的敬畏。由此,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最高道德、最终极真理的遵从。
第一千年结束后要再过500年,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剥去了教会对善恶的最终判定。最高审判官的地位更加超卓。
对统治者的挑战,并不是对统治者本身,而是对统治本身。这就会产生一些微妙(subtle)的区别。
==========
再次感谢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大人,让我能看到这本即将付印的书。有些书还未面世,就注定会成为经典。《企鹅欧洲史》一套九本,应该就是这么一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