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死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3 04:1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屋》经典读后感有感

  《死屋》是一本由[英]丹尼尔·比尔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屋》读后感(一):逻辑鬼怪

  “以戴着镣铐的手为自己的难友画像,竟然将西伯利亚一座牢狱的风尚习俗,创作成米开朗琪罗式的壁画”

  可是尽管我再仔细琢磨、字斟句酌,我也难以理解那样环境下作者对善恶人性的探讨、对潜意识不自觉的泄漏、对一次次回响的苦难救赎。

  这是一本很晦涩的书。晦涩在于罹难后,作者不同寻常意识下写出的低关联性文字;晦涩在于失去自由后,作者超乎常人的对各样隐晦面的反思。

  《死屋》读后感(二):现实版《动物农场》大结局

  1937年6月11日,特奥多罗维奇像他的许多同志一样被捕。这个饱经忧患的西伯利亚刑罚定居点的资深囚犯又一次身陷牢房中,他被指控密谋推翻政府。但是这一次,没有逃跑,也没有获释。一百三十名协会成员在“大清洗”中遭到处决,另有九十人被送到革命政权的劳改营,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奋力让这个政权掌权。然而,特奥多罗维奇从未到达劳改营。1937年9月20日,他被行刑队枪决。

  the end.

  《死屋》读后感(三):俄罗斯小史

  得到听书:

  俄罗斯被乌拉尔山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乌拉尔山的西边就是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莫斯科便坐落在这里。东边就是西伯利亚。这块土地的面积为155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大陆的1.5倍,但是在历史上,西伯利亚却从来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政体存在,它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有约束力的民族身份。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停止对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进贡,这是俄罗斯民族崛起的一个标志。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将莫斯科公国变成俄罗斯帝国。帝国的东边是刚刚脱离了金帐汗国的西伯利亚汗国。1598年,伊凡四世灭西伯利亚汗国。沙皇俄国随后继续东进,在1636年占领整个西伯利亚。

  在16世纪后期,西伯利亚的土地上总共只有大约23万原住民,他们使用的语言不少于120种。

  《死屋》读后感(四):了解西伯利亚流放时期的无法绕过的佳作

  

当我购买这本书时,我认为一本单纯描述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书会非常无聊。但实际上,死屋构建了一整个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框架,从它的起源、发展到最后消亡,条例清楚、事例鲜活、配图合理,全方位地展现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并揭示了流放制度对俄罗斯的名人所造成的影响。

西伯利亚,事实上的沙皇俄国的殖民地。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沙皇俄国,拥有着欧洲最强的陆军实力,却无法像其它欧洲列强那样拓展海外殖民地。俄罗斯的出海口被其它欧洲列强牢牢把持。在战胜了拿破仑之后,如日中天的沙皇俄国加强了对西伯利亚的殖民活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西伯利亚之于俄国,和澳大利亚之于英国、非洲之于德国、法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跨越乌拉尔山,将会是两个世界。

  《死屋》读后感(五):简述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罗曼诺夫王朝时期西伯利亚的流放制度。 开篇先是谈到西伯利亚因“软黄金”(动物皮毛)被狩猎殆尽,经济意义逐渐减弱后沦为刑罚殖民地。 再谈流放制度中刑罚与殖民这一对立矛盾。 随后介绍了西伯利亚地界标志:界碑(一走过界碑,意味着你已与过往的生活告别,你已经社会性死亡);同时介绍了沙皇对流放犯的“宽恕”——折断的剑(当众将中部锉薄的剑砸在下跪罪犯的头上,以示其失去了公民权)。 其后谈到了1825年十二月党人在流放时的遭遇(比如在涅尔琴斯克和赤塔);1832的波兰大流放;1850年陀氏一批人的流放;1860年波兰二次流放以及再其后的萨哈林岛。(这一部分充满了触动人心的素材。) 随后介绍了鞭刑和链刑,以及罪犯和管理者的对抗,直至1917年3月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书的最后简单提及了苏联时期的流放(古拉格群岛)。

  《死屋》读后感(六):以惩戒之名

  惩戒和刑罚是将人打入无以复加的深渊,还是将人拯救出绵绵无尽的苦海。死屋给出了答案。 400年间,沙皇太急切想把流放作为其拓荒的工具,而忽略了人性的存在。以惩戒之名,将无数流放者拖入深渊。惩戒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工具手段。如果无法让人成为更好的人,那惩戒也是软弱无力的;肉体可以被鞭打,甚至被消灭,但灵魂永在!

  之于异见者,引用教父里一句台词“Keep your friends close,keep your enemy closer”。任何组织个人,远离异见者并不是处理矛盾分歧的最好方式。被流放的犯人,形成了紧密团结的整体,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苦难经历上的深刻认同。这种认同,孕育了帝国体系之外,新的不确定因素。世界总是这么有意思,你所有成功的因,都是你自我毁灭的果。包容异见者,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博弈,这可能是民主政体的一大优点吧。

  《死屋》读后感(七):西伯利亚之死屋

  南京,是我不愿意涉足的城市,仅仅因为那一次的屠杀。

  西伯利亚,将是我不再愿意回忆的城市,因为这历时四个世纪的尸横遍野。

  无法用言语来描述那个时代的悲哀和惨剧,更无法形容活在那个年代被流放人们的状态和生活。

  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半自传体小说《死屋手记》中写道:“后来我才懂得,除了自由被剥夺,除了强制劳动,在苦役生活中还有一种痛苦,比其余的一切更为强烈的痛苦。这就是:强制的同居。”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品《复活》中写道:“就好像布置过一种任务,要用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尽可能多腐蚀一些人。”讲述了沙皇对西伯利亚这个可怕的“人间地狱”的管理,和西伯利亚对后期布尔什维克组织的重要影响,为我们呈现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囚犯的悲剧命运。他们都在流放期间遭遇了非人的待遇,回归后酝酿出如此作品,也算是给自己的经历一种完美的诠释了。

  《死屋》读后感(八):意外的读出了些东西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没报什么期望,因为历史书很少有写得好的。我多次表达过历史不是单纯的叙述过去,而是要阐明原因。即便原因千奇百怪,但至少要自圆其说。 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没抱什么希望。加上它又是写俄罗斯的,市面上但凡能见到的跟俄罗斯有关的书,或多或少都有股子抨击社会主义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拥护者,尽管我不是党员) 但是这书看完了,还真不错,虽然我觉得9分有点高,但确实读出了一些东西。最开始西伯利亚的流放制度和沙皇“远东大开发”战略是重叠的,其实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地方过去就是欧洲犯罪分子去的地方。所以西伯利亚就是当年沙皇俄国的“近殖民地”。但是沙皇没想到的是,这种政策给当地治安和行政体系带来了困扰,到最后这批罪犯也好,政治犯也罢,他们打不得杀不得,反倒成了累赘。并且他们莫名其妙的成了国内反沙皇专职的代表,成了民族英雄。进而酝酿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对地球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最终让西伯利亚融为俄罗斯一体的是铁路,论高铁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啊。

  《死屋》读后感(九):死屋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可以打⭐ ⭐⭐⭐ ⭐ 的历史书籍。作者花了四百多页篇幅详细还原了俄国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起源,过程到覆灭,重点突出了19世纪百年间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演进。 最初是为了经济收益(17-18世纪搞些皮毛,挖些稀有矿产),但人不够怎么办呢?鼓励商人农民迁移。干活儿的人还不够,逐步演变成沙皇、社区、农民组织都有权利去把'不好的人'流放过去,去发展经济,顺便反省自我。当然效果一般,因为翻山越岭过去需要一年多或者四五年,在路上冻不死也被虐的差不多了。再加上经常挨点鞭刑,过过樺树条阵啥的,哪有主观能动性去劳动。 随着十二月革命的爆发,沙皇也不好把这些人都杀了,给个恩惠都去西伯利亚蹲着去吧。革命的种子在西伯利亚慢慢萌芽了。之后又有波兰革命失败,同志们也被扔过去,有文化的政治犯越来越多,西伯利亚的革命气息越来越浓,逐步成了反抗沙俄的重要聚集地。 绝食抗议,写报纸抗议,武力对抗等等,百年过去了,人民意识在觉醒,革命后浪推前浪,到1917年这个制度才算是崩溃了。哪个国家的自由和平等不是几代人的心血啊。 作者花了六年时间查资料写了这本书,书的最后花了七十多页写注释。文采确实出众,翻译的也顺畅,挺好。

  《死屋》读后感(十):读书笔记1410: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读书笔记1410: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书名来自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死屋手记,老陀曾经被判处死刑,在临死前被沙皇赦免,改为流放西伯利亚,他服刑了四年,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洞察了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托尔斯泰对于死屋手记推崇备至,晚年创作了复活,同样是描写流放的。

随着俄帝国疆域的扩大,远东地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上升,沙皇也乐得把那些罪犯。反对者们像病菌一样从他的帝国排出。流放制度实行数百年,从始至终对于远东地区的建设贡献都微乎其微,优质劳动力在旅途中就被拦截,饥饿,严寒和长途跋涉又消灭了一批人,到达目的地的往往都是孩子,老人和体弱者。到19世纪,随着反抗沙皇的浪潮泛起,早期刑事犯罪分子,妓女的流放者中又加入了知识分子,这使得远东的流放开始被大量记录创作。

沙皇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最终被苏共终结,但是斯大林很快用大清洗替代了了他,西伯利亚被古拉格所取代,悲惨死去的人怕是远远多于沙皇时代。可笑的是,在二三十年代,苏维埃出版了大量揭露西伯利亚流放的回忆录,到了1935年,这些都开始被废止,大清洗开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