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四运动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锦集

2022-04-13 03:3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锦集

  《五四运动史》是一本由[美]周策纵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一):抽丝剥茧,只为看真实历史一角

  这本书的作者做历史著述中立的态度,值得我辈学习。读五四运动史,可以了解,今天的我们从哪里来;五四运动没有解决我们到哪里去,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二):五四运动史

  初读之时略感失望,后半段渐入佳境。失望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带来的某种程度上的“新奇感”以及与所谓典型五四叙述方式存在相当程度上的相似之处。但每一场像五四这种具有“符号”性质的事件,背后都至少要有一本这样的书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的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上编非常详尽的叙述论五四的经过、社会力量分析、事件发展以及社会政治后果等,下编主要针对五四的各种思潮的相互辩难进行了梳理,最后梳理了不同立场对五四的诠释与评价。总体来看是对五四运动相当详细的总结和梳理,但对于受教科书式叙影响较大的人来说,看上编尤其是前半部分会让人非常想跳过,我并不清楚该书的叙述方式与中国目前的主流叙述有着怎样的关系,但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众多共识性的观念,区别在于周策纵先生并不会从某一种立场出发去进行评判。下编的梳理也非常详细,五四运动尤其在思想方面有着相当庞大的世界性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下不同学说与主义的传播、译介甚至是攻讦都是相当有趣的问题。而放在当下语境当中,五四异常丰富的内涵是否为如今的单一化诠释提供了来源。“忠实记录这场运动对任何专制主义来说,都是一种威胁。”(365页)“那个时期兴起的潮流依旧是主流;而那时提出的问题依旧有待思考和解决。”(368页)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三):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五四运动是知识运动,对传统重新评价以创造一种新文化,用理性来说服,用逻辑推理来代替盲目的伦理教条,破坏偶像,解放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以开创合理的未来社会,这种只诉诸真理与事实,而不乞灵于古圣先贤 诗云子曰 或道德教条,这种只求替自己说话,不是代圣人立言,这种尚知的新作风,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转折点,即使在百年之后,它还可能有它无比的感召力。

  五四运动推动了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的抬头、国民党的改组、共产党的诞生,反军阀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新白话文学从此建立、群众的普及教育因此推广,中国的出版业和公众舆论的力量都大有发展,加速了旧式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的兴起,儒教的无上权威和传统的伦理观念遭到根本的致命打击 输入的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大受推崇,五四运动是古老的中国调整脚步适应现代文明旅程中要事频繁、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

  五四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史的分界线,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对新事物的向往取代了对旧事物的崇拜,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即使那些极力反对民主的人也只好采用迂回抵抗的方式。

  临文不讳 秉笔直书,不求得宠于当时 却待了解于后世。忠实记录这场运动对任何专制主义来说,都将成为一个威胁。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四):学习到了很棒的历史观

  

开始对这样的题材感兴趣,是因为看了一篇微信文章《大写的五四,大写的我》,想知道人的记忆是怎么没有客观反映现实?是什么影响了他们?当时的青年团体怀有怎样的爱国热情,思想解放如何空前高涨,个人在那样的时代洪流中是怎样的激情蓬勃。又联想到大学时候同学参加的一些所谓“反日爱国运动”,想探索那种为了更宏大的事情而燃烧自己的热情,人是怎么在旧有认知观点和新兴观点之间生存的。这本书有答案嘛?有也没有,它的叙述更为宏大,也就相对不会清晰看到一个个个体,不过也正因如此,一些大体的社会形态和思想意识就更清晰。

这样一本书无疑是“难读”的,有较高的门槛,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大了解政治流派和哲学观点的人来说,与其说是一本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篇宏大的学术论文。作者考究了大量的期刊、论文、书信、报道,从社会准备、运动萌芽,到运动的发展、观念的变化、世界多方的态度,到文学葛萌、新思想与传统的评估和各方论战,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叙述框架,很有学术借鉴意义。就以科普为目的的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科普了这样一个时间的酝酿、发展、影响,不如说是学习到了一种较为客观平静的历史观,所有教材里讲的五四运动的意义,都是基于目前执政环境的话语体系来的,当时觉得填鸭一样,也是没有“时间、机会和能力”像作者以及很多研究者一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所以在谈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时,作者从几个主要的阵营去考虑,分析他们观点不完善的地方。最后综合地评价这起运动的成就、缺点和不足,称它为“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变革”。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五):标题好难想

  2020.03.07--2020.03.31

  24天看完本书。准确说是“啃”完本书。

  对讲史类书籍接触较少。印象中只看过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和未看完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每天看一点,断断续续也啃完了。

  陈是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全面梳理,而周策纵先生则是切入“五四运动”这个事件,对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分析。带来很多独特而有意义的思考。

  浅谈一二。

  最触动的是人们的爱国热情。学生,知识分子,工人,商人等各个阶层,在五四运动的背景下都显示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尽其所能为拯救中国奉献力量。

  也许在现在的上帝视角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评判谁做得对,谁做的错。或者简单的将一部分划为“好”,一部分划为“不好”。但人们的爱国热情所能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动和敬佩。

  再次就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的不可估量而深远的影响。白话文对文言文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巨大而显著的指导作用;科学与民主的观念深入民心;各种新兴学科进入中国并且不断发展;女性权利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不合理的旧制度的反抗......

  我想,用“翻天覆地”来描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毫不为过。正如本书最后一段话所说:五四运动已经过去40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的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那个时期兴起的潮流依然是主流;而那时提出问题依然有待思考和解决。 相信直到现在很多潮流以及思考的问题也残留“五四”的影子。

  提一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大概看到4/5。之前看的时候觉得也就是一本讲历史的书,还有点意思。现在看了《五四运动史》才知道把历史讲的生动有趣对读者是多么的友好。

  但认真对比两本书,会意识到两本书各有优劣,无分好坏。《明》保持趣味,同时也加入了更多作者主观的色彩,相当于读者跟着作者走路。而《五》保持了客观和严谨,同时也就丧失其中的趣味性。虽读之略有无味,但最大程度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

  若我评判,我大抵会偏爱这本《五四运动史》。周策纵先生用大量资料详实剖析五四运动,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出很多富有启发的经验。《明》也会带来很多思考和想法,但是毕竟是跟着作者的路,少了些自己的主动参与。相对可能不够过瘾。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就现在的我来说不好“啃”,但是收获颇多的一本书。我们沿着周策纵先生的笔触,一起探寻那段充满矛盾又蕴含希望的历史。从中窥探中国的历史是如何一步步的蜕变和发展,也获得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触动。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六):思想革命与知识革命中的风暴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七):五四运动史——一次中华民族价值观重塑的历程

  本书围绕“五四运动”为核心,重点在于分析新文化运动和各种思潮运动的起源与后续发展,对五四运动的集中描写,从社会层面切入,如果想从国际政治和北洋政府角度了解五四运动的起源与后续影响,可读邓野先生的《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五四运动的爆发,根源上,还是中国自清末开始的多年积弱,一直被列强欺压,1919年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民众对西方列强美梦的破碎和对北洋政府的极度失望,终于让多年积压的民族情绪突破临界点,达到大爆发的程度。

  1919年前后,中国依旧是国力十分孱弱的局势——对外,无强大的军队可抗衡西方列强与日本;对内,北洋政府和南方军政府打了多年内战,全国仍未真正统一。

  尤其是北洋政府内部都形成团结一致的态势,安福系圈地自嗨,得罪了之前的研究系,徐世昌虽然出任总统,也在借助着社会各界和南方军政府的力量制衡安福系国会,当时的中国政治界,可以说是一盘散沙。

  一战胜利后,中国因为给英美提供了大量的劳工,虽未在正面战场出力,在后勤保障方面,则确确实实给当时极度缺乏劳工的英美提供了不小的保障。巴黎和会之前,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和平原则,又给了中国人民更高的期盼,以为可以凭借战胜国的身份扬眉吐气一把。

  然而自巴黎和会召开后,形式急转直下,北洋政府与日本之前的种种肮脏媾和行为被公之于众,当时仍旧有90%文盲的中国社会,终于由知识分子引领了一场举国范围的民族情绪大爆发。

  1919年的5月份,由青年学生发起,随后扩散至整个学界,到6月份,全国工商界和劳工界相继加入。北洋政府与日本联合压制无果,多次博弈后,中华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参与的爱国运动迎来了一次短暂的胜利。

  “五四运动”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重大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与新思潮的广泛传播,让社会各界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抬头,让国际社会与国内政治人士意识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时候的巨大力量。

  2、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等等各类主义突然间通过多种渠道涌入中国,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落后习俗进行集体批判,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彻底重塑。

  4、女性解放运动,由儒家传统对女性的严格限制,因女性独立意识觉醒,逐渐废除了种种传统陋习。

  5、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推广行动,为中国从精英式教育向全民教育过渡奠定了基础。

  6、反外意识的高峰,让自19世纪末开始,由于列强在中国的倾销行为被压迫得抬不起头的中国工业,因为全民爱国主义运动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思想根源上,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八):忠实记录这场运动对任何专制主义来说,都将成为一个威胁

  自然经济无法内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地主和士大夫集团的衰落、军阀势力的抬头,吸收西方文明并秉持安邦救世理想的现代知识分子出现,面对持有政治理想主义的威尔逊总统促成上海和巴黎和谈的失败、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国际上革命浪潮的高涨,加上段祺瑞政府内部暂时的权力平衡系五四运动发展的背景和五四运动发展高潮的原因。

  五四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从广义上来说,五四运动的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变革,并且它的领导者是知识分子。这又进而促进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五四运动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

  五四运动推动了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的抬头,国民党的改组,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政治社会集团的诞生;反军阀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新的白话文学从此建立,而群众的普及教育也因此大为推广;中国的出版业和公众舆论的力量都大有发展;这场运动还加速了旧式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但是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成就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成就,其次才是当时社会方面发生的实际变革。五四运动试图将所有个人都从旧式被动思考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自给自足的家族制度,势必会增强民族的实力。所以通过破除偶像和开展批判以打破旧传统和旧习惯,成为五四运动最多彩的现象。

  不同党派对于五四运动有不同的阐述。自由主义者认为这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国民党保守派一直有意或者无意地强调五四运动的民族情绪,而否定其反传统精神,中国共产党则认为五四运动是由列宁影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这亦是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观点。同西方公众一样,中国人常常将布尔什维克与无政府主义者及社会主义者相混淆注,实际上三者有很大区别。作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对1919年的五四运动及其以前的影响,是很难与自由和民主的观念相比的,同时其引用邓颖超的观点,“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本身是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但当时,在我们的思想上还没有弄明确。”

  五四运动亦见证了青年与新知识分子的力量。除了留学思潮的影响外,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对该其造成影响。中国旧有的寡头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够维持,是因为三股社会势力的联合:一方是皇室和军事集团,另一方是地主集团,在这二者之间还有士大夫集团。可是到了20世纪初,这一传统社会的均势联盟已经严重失衡。科举制度已在1905年废除,而新的有效的人事铨叙制度尚未确立。具备能力的有志青年,大都不能通过正规途径获得公职。由于地主和士大夫的逐渐式微,一群掌握了一定现代西方学识的新式知识分子出现。

  100年过去了,科学与民主作为一种观念还是停留在“深入人心”而没有现实实现,更遗憾的是,五四运动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历史叙事中被正统阉割,成为专职工具的一部分以驯化民众。忠实记录这场运动对任何专制主义来说,都将成为一个威胁。” 大概是对五四运动最高的评价。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九):为自和平开路者,不可使其遗忘于和平

  1919年5月1日,第三十个国际劳动节。而这时的中国政府还没承认这个节。但是再过三天,就会爆发五四运动。

  在这场运动来临之前,动乱不安的情绪已经激荡在中国民众的心头。中国国运正危同累卵。

  时间的轮盘往回拨动,跨度为一百年。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意三国支持日本对山东省的主权要求。会议同意了日本对山东的要求。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没有话语权

  这是五四发生的直接原因,当局政府在之前已经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隐瞒群众的条约,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获得日本的资金援助。

  而另一方面,国际上各大强国也互相勾结,不顾中国利益,达成了转让山东的协议。

  中国民众先是丧失了对本国政府的信心,接着又受到国际联盟的打击,不满和愤怒逐渐积压,已经到达临界点。

  4月30日,巴黎和会上的消息传回国内。

  5月4日,3000多名大专学校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巴黎一会的山东问题决议及政府外交政策。卖国贼曹汝霖住所被烧,章宗祥被殴,32名学生被捕。

  学生发起更猛烈的攻势,无休止地对当局政府发起冲击。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罢课

  6月2、3、4日,政府逮捕关押的学生达到1150人以上。

  20世纪初的学生

  全国人民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而这条战线的对面正是当局政府。

  孤立无援的政府在人民掀起来的汪洋大海中显得弱小无助。

  之后,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被撤销。

  总统徐世昌请辞。

  内阁垮台。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五四青年运动取得了胜利!青年学生打响头阵,工商阶级发起冲锋。中国的民族意识终于在存亡之际觉醒。由这次运动所激发的力量,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使中国摆脱了一切的束缚和锁链,真正站立了起来。

  新青年所传播的“德先生”和“德先生”精神在这次运动中发扬流传

  毛泽东在这次运动中创办了新民学会

  苏俄在这次运动后开始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

  无数的青年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也认识到了这个国家的腐朽。

  火种,已经播下;声音,四处传扬。

  百年前的长衫书生,我们已经听不到他们胸腔里的轰隆,我们已经看不见他们的眼眸里的火光。

  但是,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是他们的血。这血在百年前,滚烫沸腾,动荡了腐朽中国。

  值此百年之际,愿我们不忘五四,不忘我们流淌的是终将沸腾的热血。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十):历史照进未来

  在中国历史中,近代史可说得上最波澜壮阔的一页,在近代史的宏大画卷之中,五四运动又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这段历史又是众说纷纭的。这次运动的时间段界定,运动的领导者是谁,运动的真正本质,运动的巨大影响,被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人不同的解读形成了一种纷繁复杂的印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周策纵先生认为,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国家因素——殖民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二十一条”与山东决议案所激起的爱国热情,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期望创造新的中华文明,都被杂糅在一起。而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又各有其发展过程,由各个阶层的人士共同参与,最终对之后百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有其形成的原因及环境,又由其复杂的特性,影响了之后运动的走向。

  周策纵先生做为一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对这次运动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研究的兴趣,他认识到五四运动的复杂性质,所以在这本《五四运动史》中细心梳理了这次运动发生前的背景、社会力量的对比、“五四”事件、以及后续的发展,运动直接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世界主要国家对于四五运动的态度,还原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又如何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走向不同的道路。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讲述的不仅仅是单独的事件,而是整个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对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人文状况的白描,既将这次运动放入历史大背景之中,又将五四运动从历史中抽离出来。这本书可称得上五四运动历史研究的权威著作。作者不仅有如椽史笔,也有生花妙笔,百年之后,读来犹如亲历,复有心潮澎湃之感。

  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是周策纵先生的治学态度,书中引用了大量资料,仅引用的书目、中外专名和词汇解释,以及“五四”期间出版的各种书刊的目录和简介,另外编成了《五四运动研究资料》,可见作者参阅内容之多,资料之详实,书后的附录,注释以及大事年表也非常详尽,给想研究五四运动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作者也对史料进行了细心的甄别,就像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所引用的历史观:“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作者坚持亲自所见与他人听闻区分开来,亲历者不同时期的说法也要加以区分,尤其是五四运动这样历史不断堆叠在一起的事件。这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历史观,研究历史是要努力寻找事件的真相与实质,并加以甄别。

  五四运动已经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可是在今日看来,依然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估计,并且试图创造一种新文化。现在回看这一时期,会发现那是风云激荡的年代,在传统文化无以为继的年代,在旧的政治制度崩塌的时代,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如井喷一般涌入中国人的头脑之中,那是一个寻找方向与道路的时代,是迷惘的时代,也是充满希望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五四运动的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五四的精神在今时今日依然激励着人们,去寻求真理,去为自己的权利而抗争,因为五四运动代表了中国人民内心里最真实的渴求与向往,所以在今时今日,这种精神依然存在,并且指引着人们前进。

  修昔底德说过:如果有人想要对过去有准确的认识,以便解释将来可能发生的类似事件,而认为我这书有用处,我就很满意了。我写这书不是为了讨好目前的大众,是要有永久的价值。周策纵先生也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来写作这一本书的。过去的历史从未真正过去,而未来正走在历史的道路上,轰鸣前进。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