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四运动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五四运动史》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9 03:3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四运动史》的读后感10篇

  《五四运动史》是一本由[美]周策纵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一):抽丝剥茧,只为看真实历史一角

  我常常思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读历史类的书籍。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目前的阶段是见自己吧!对比五四青年对生命的热爱,以及为理想真的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态度,自己实在是懦弱至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五四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一代人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自省。在这之前,历史总是在一个模式里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固化。五四运动那一段岁月影响中国至今,每每看到鲁迅、胡适等那一批作家的作品,就可以看到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文人的自觉,以及使命感,这正是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所缺乏的。

  这本书的作者做历史著述中立的态度,值得我辈学习。读五四运动史,可以了解,今天的我们从哪里来;五四运动没有解决我们到哪里去,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二):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五四运动是知识运动,对传统重新评价以创造一种新文化,用理性来说服,用逻辑推理来代替盲目的伦理教条,破坏偶像,解放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以开创合理的未来社会,这种只诉诸真理与事实,而不乞灵于古圣先贤 诗云子曰 或道德教条,这种只求替自己说话,不是代圣人立言,这种尚知的新作风,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转折点,即使在百年之后,它还可能有它无比的感召力。

  五四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史的分界线,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对新事物的向往取代了对旧事物的崇拜,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即使那些极力反对民主的人也只好采用迂回抵抗的方式。

  临文不讳 秉笔直书,不求得宠于当时 却待了解于后世。忠实记录这场运动对任何专制主义来说,都将成为一个威胁。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三):为自和平开路者,不可使其遗忘于和平

  1919年5月1日,第三十个国际劳动节。而这时的中国政府还没承认这个节。但是再过三天,就会爆发五四运动。

  在这场运动来临之前,动乱不安的情绪已经激荡在中国民众的心头。中国国运正危同累卵。

  时间的轮盘往回拨动,跨度为一百年。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意三国支持日本对山东省的主权要求。会议同意了日本对山东的要求。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没有话语权

  这是五四发生的直接原因,当局政府在之前已经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隐瞒群众的条约,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获得日本的资金援助。

  而另一方面,国际上各大强国也互相勾结,不顾中国利益,达成了转让山东的协议。

  中国民众先是丧失了对本国政府的信心,接着又受到国际联盟的打击,不满和愤怒逐渐积压,已经到达临界点。

  4月30日,巴黎和会上的消息传回国内。

  5月4日,3000多名大专学校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巴黎一会的山东问题决议及政府外交政策。卖国贼曹汝霖住所被烧,章宗祥被殴,32名学生被捕。

  学生发起更猛烈的攻势,无休止地对当局政府发起冲击。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罢课

  6月2、3、4日,政府逮捕关押的学生达到1150人以上。

  20世纪初的学生

  全国人民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而这条战线的对面正是当局政府。

  孤立无援的政府在人民掀起来的汪洋大海中显得弱小无助。

  之后,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被撤销。

  总统徐世昌请辞。

  内阁垮台。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五四青年运动取得了胜利!青年学生打响头阵,工商阶级发起冲锋。中国的民族意识终于在存亡之际觉醒。由这次运动所激发的力量,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使中国摆脱了一切的束缚和锁链,真正站立了起来。

  新青年所传播的“德先生”和“德先生”精神在这次运动中发扬流传

  苏俄在这次运动后开始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

  无数的青年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也认识到了这个国家的腐朽。

  火种,已经播下;声音,四处传扬。

  百年前的长衫书生,我们已经听不到他们胸腔里的轰隆,我们已经看不见他们的眼眸里的火光。

  但是,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是他们的血。这血在百年前,滚烫沸腾,动荡了腐朽中国。

  值此百年之际,愿我们不忘五四,不忘我们流淌的是终将沸腾的热血。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四):五四运动史: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读完周策纵先生的《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是在建国70周年之际。道路两旁插满了鲜红的国旗,电视台不停地播放爱国歌曲,所有的人都为祖国高呼万岁。而放眼百年前的这段历史,那时候的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共和遥遥无期,外交上更是受尽欺侮,如何救国,变成了摆在国人面前最沉重的话题。

  在1915年,日本秘密地向袁世凯政府提交了的“二十一条”,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命脉,欲让中国彻底沦为其殖民地。日本的对华政策与袁世凯对共和制度的践踏,给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一个警告:要救中国必须铲除所有的军阀和卖国者。在随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民众和海外留学生都涌现出了改革的热忱和救国的使命感,留学生们纷纷回国,加入了救国的运动当中。《新青年》由此诞生,浩浩汤汤的知识革命开始打响。

  周策纵先生将五四运动定义为『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运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于维护民族的生存和独立,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场爱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它促进了思想的觉醒和变革,进而又促进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让运动从思想革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爱国运动。知识分子、学生、工商业者都举起了反日和反对亲日官僚的旗帜(注意:反日,而不是反帝国主义)。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凡尔赛会议后威尔逊主义没有得到实现,令知识分子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潮产生了怀疑。战争宣告了西方文化的破产,甚至和平主义的东方文明,反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家所倾心的事物。梁启超也提出了西方“科学万能梦”被打碎,西方人的人生观完全为机械的原则与物质的欲望所控制,进而强调中国人应该热爱自身的文化,为重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同时,在华的西方势力也对学生运动采取了一种高压政策,西方人对租界的管理并没有向中国人示范其民主法治。就在这时,苏维埃俄国却突然发布一项宣言,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及其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在华特权和利益。这无异于一声惊雷,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布尔什维克主义,而实际上,这是1920年春季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在五四运动的后期,苏俄才开始对运动产生影响。

  周策纵先生在书中谈到中国知识分子出现左转趋势,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缺乏个人主义的传统,同时对平淡乏味和耗时的政纲失去耐心,而西方在本国实行的民主到了中国却演变成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故而苏俄的影响力在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浪潮中愈发明显。最终,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压倒了个人主义的潮流,群众运动、宣传、组织和革命纪律成为与列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所宣扬的解放贫困阶级和殖民地并实现国际主义友好睦邻的思想,又为采取这些手段提供了道义上的依据。因此,西方观点认为,反个人主义、反自由主义的潮流迅速发展,可能为日后民族主义家长制和共产主义集权制铺平了道路。而随后,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转向保守或消极,最后躲入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彻底背对政党和民众,丧失了在救国问题上的发言权。以至于之后的两个政党,或是采用传统主义和保守主义来看待“五四”所提倡的改革,或是歪曲事实将可利用之处拿来为推行和维护其“主义”的正当性所用。而五四精神更只剩下“爱国”,其所提倡的种种,尤其是“科学”与“民主”两位先生,在随后的历史中始终风雨飘摇。

  五四精神,正是鲁迅所言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唯愿青年人不沦为强权的铁骑,不沦为集权者的喉舌,为“科学”与“民主”而发声、发光。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五):对近代最伟大的爱国运动的一次真实还原

  说起五四运动,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因为它是我国“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爱国运动,距今已经有100年了,但即使100年过去了,“五四”的精神仍然一直影响着我们,也将会影响每一代的青年人。

  我以前了解五四运动,总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或者来自新闻媒体的一些报道,只笼统地知道那就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场爱国运动,是为了捍卫我国的国土、捍卫民族的尊严,是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直到看到一本大部头书籍的封面上赫然排列着五个黑色大字“五四运动史”,而这五个大字下面又有一行略小的粗体字: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一下子激发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原来记忆中一句话就能够概括的五四运动,竟然能写成这样一本厚厚的书?它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其中又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求知欲使我着急地阅读起了这本厚得有点让人生畏的《五四运动史》,书中的史料称得上“事无巨细”,同时也推翻了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历史书的成见,隔着100年的时间往回看,仿佛“五四运动”就在昨天。

  不得不提的是《五四运动史》的作者,他是堪称史学界泰斗级人物的周策纵先生。他不但是专注于史学研究的学者,也是直接受五四运动影响的一代青年人。由于不认同蒋介石政府的政见,他离开台湾赴美,此后一辈子都在美国潜心研究五四运动,成为这一历史研究领域地位最高的历史学家。

  《五四运动史》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详细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应,下编着重分析论述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等众多领域的深远影响。整本书就是一副非常详尽、生动的五四历史画卷。

01 资料极尽翔实

  我阅读《五四运动史》的时候,撇开深层的思考不谈,首先震撼到我的就是书中引用的史实资料,大到各家各派关于五四运动的史学论述,小到当时参加五四运动某个青年学生的一封书信。

  对比一下,从前自己在教科书上了解的五四运动,都是那么一段或一页概括性的话语,也就是五四运动的“面”,而在周策纵先生的笔下,则将五四运动具体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点,再将这些点串联成历史的脉络,最后描画出这样一幅浩浩荡荡的爱国运动画卷。

  比如,原先我只知道五四运动就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一场青年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现在我知道的是,在1919年时间的前几年,当时的国内社会就已经暗流涌动,包括新旧文化之争的影响,以及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对国人造成的屈辱感等。

  也知道了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了解了近代中国的青年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革新了封建文化的禁锢。

  非常佩服周策纵先生对史料的敬重,一本将近500页的书,有一百多页都是史料的引用备注。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一点一滴的收集中,尽一切所能向世人呈现最真实的五四原貌。

  不管你是出于好奇,还是学习的需要,这本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书,都会是对你最有帮助的参考书目。

02 论证理性客观

  这本《五四运动史》除了史料足够翔实之后,它的理性和客观也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似乎历史的记载总是摆脱不了个人主观和政治立场的操纵,但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历史学家追求的是对历史理性、客观的表述。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那在看完这本史学巨著后,一定会认同我说的话。

  这也是我佩服周策纵先生的地方。他曾经多年服务于国民党政府,但后来却毅然弃政从学,我想这也是他力求保持独立书写、保持理性客观的一种选择。我们应该庆幸有这样的学者,有这样的作品留下来。

  对于五四运动的定义,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爱国,本书也同样凸显了这种基调,但无关情绪,而是出于理性的分析。

  正如书中导言所说——

“五四”的真精神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他们活动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他们所关心的也不只限于外交问题。在示威事件发展以后,他们对社会和思想改革,与对爱国运动一般,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最终,1919年至1920年间的运动留给人最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他们在思想界掀起的革命和社会上推动的改革;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偶像破坏。

03 观点具有代表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有过一点担心,担心它的内容会不会冲击我原本对五四运动的认知,担心会不会“三观不正”,结果看完第一章里面对五四运动的定义,就已经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周策纵先生列举了史学界对于五四运动的不同定义,而他认为五四运动不仅仅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那一天的事件,也涵盖了在此之前的历史走向和发展,并认为五四运动的影响十分深远,甚至还在影响着当下的社会。

  而在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书中并没有偏向“新”的一边,而是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列举新旧文化之争的现状。其中的史料也展示出,当年对于西方文化的全盘引进是过于激进的,而当时被认为腐朽不堪的传统文化坚守者的发言,在今天看来却也不无道理。但这一切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又都是必然发生的。

  在我看来,《五四运动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中立的角度,让人们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看得更加清楚,也能更好地理解这场爱国运动的起始、发展和胜利。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史》作为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实属经典,豆瓣评分高达9.1,我觉得每一个青年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当你读进去之后,会明白自己骨子里那激荡的爱国热情从何而来,也会明白内心的那点叛逆思想出口在哪里。因为,不管是民主和自由,还是传承与传统,都能在这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找到答案。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六):回望百年五四,不甚唏嘘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年。中国官方静悄悄。

  5月,一次和一位大学老师在微信上聊天,他主动问起,我所在的媒体会不会针对五四运动出一期纪念特刊,毕竟这是一次百周年。老师想必也非对于当前舆论环境一无所知,但身处象牙塔里久了,对于美好的理念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盼。

  然而,我也忍不住扪心自问,我又对五四了解多少?大概也只是停留在凡尔赛条约、火烧赵家楼、白话文运动这些历史事件和抽象名词。

  所以我决定要对五四运动做一次认真的回望。庆幸遇到了一本了解五四运动最好的入门书——周策纵先生所著《五四运动史》。

  虽然此书完成于上世纪50年代,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但也正是因为此书是在五四运动后早期完成的学术著作,得以保留了更多一手材料和观点。

  周策纵先生自己也是五四余波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出生于湖南祁阳,抗战期间毕业于重庆中央政治大学,1945年开始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编审,据说蒋介石当时的一些重要文稿便出自于他手笔,比如台湾二·二八事变之后的《告台湾同胞书》。后来,因为对国民党的前途失望,他选择赴美留学,潜心学术。

  ##一场知识革命

  此书是用英文写作完成的,大陆到90年代才完成翻译出版。

  英文的原著书名为——The May Fo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中文和日文译作知识革命。

  个人的解放是五四运动早期的一个本质。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造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为什么是北大?这恐怕和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造有直接的关联。

  在这位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自由主义者鼓励庇护下,新式知识分子精英人物云集北大,改革运动也才有大的进展。

  一段有趣的历史回溯:在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时,北京大学以它守旧的传统而闻名。学生们把这所大学作为在政府中飞黄腾达的垫脚石,而不是把它当作求学研究的地方。教授们大多来自官场,品评教授不完全依据他们的教学和学问,而更多依据他们的官阶。教授们被称为中堂或大人,学生们则被称为老爷。在道德方面,教授和学生们多声名狼藉,他们时常流连于赌场或妓院。当时北京大学以“探艳团”“赌窟”和“浮艳剧评花丛趣事之策源地”等恶名雅号而闻名。

  蔡元培一系列改革中,最重要的大概是他实践了兼容并包的思想。他理想的教育制度是“超轶政治之教育”,而不是“隶属于政治之教育”。

  在论及世界观教育时,蔡元培的观点是:循思想自由言论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惟时时悬一无方体无终始之世界观以为鹄。 这种教育的价值观,在今天看来,难道不是同样弥足珍贵?

  ##社会势力的整合

  一场运动的发起,光有思想源头是不够的。五四时期是新式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势力大规模整合的开端。

  借由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共同的外敌,让中国的工商业者也从过去不关心共和或者君主的问题,转向了关注国货和日货的竞争问题。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已经成为中国新兴工商业者一个致命威胁,这种外力无疑助推了中国各个社会势力在五四运动中的整合。

  新式知识分子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的勤工俭学和工读经验,也将他们和西方蒸蒸日上的劳工运动拉得更近。

  在上海,1919年6月5日,在几个小时之内,一个拥有153.85万人口的大城市,被一场临时发起、组织粗略的示威罢市所控制,以支持1.3万名罢课的学生。

  虽然,暴力是社会运动很难以避免的,五四运动也发生了火烧赵家楼,但五四运动总体上相当和平。即使是火烧赵家楼的义愤当头,学生们也是找到了曹汝霖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侍妾,让卫兵把曹的父母妻儿四人都带走了,只把房内一些燕窝银耳摔碎了满地,踩得粉碎,捣毁了许多家具。

  ##新文化的洗礼

  1919年冬天,《新青年杂志社宣言》发表,这份慷慨激昂的宣言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崇高的价值。在这里,选取其中两段:

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 …… 我们因为要实验我们的主张,森严我们的壁垒,宁欢迎有意识有信仰的反对,不欢迎无意识无信仰的随声附和。但在反对的方面没有充分理由说服我们以前,我们理当大胆宣传我们的主张,出于决断的态度;不取乡愿的,紊乱是非的,助长惰性的,阻碍进化的,没有自己立脚地的调和论调;不取虚无的,不着边际的,没有信仰的,没有主张的,超实际的,无结果的绝对怀疑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四运动时,阶级斗争的主张尚未被陈独秀和多数中国知识界领袖所接受。

  ##转向亲苏的重要事件

  1919年7月25日,列奥·P·加拉罕——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在致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及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在华特权和利益。

  苏俄对中国的吸引力,在中国正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和试图摆脱列强的政治、经济控制的独立运动浪潮下,愈发明显。

  再加上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凡尔赛条约博弈过程中,西方为维护自身利益,最终抛弃中国盟友的做法,让中国青年感到极度失望,这样的形势促使运动中的进步分子和左翼分子,还有民族主义者重新调整他们的细想和行为方向。

  ##蒋介石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孙中山在逝世前,基于政治原因曾支持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但出于民族主义立场,他又未完全赞同新文学运动和新思想运动。孙中山的这种矛盾态度,导致了后来国民党内部关于这场运动的争论和分歧。

  有趣的是,蒋介石指责五四运动盲目崇拜外国,而日本政府、外国租界当局和某些西方人士,则称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排外,这种冲突本身反应了五四运动的丰富性。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冲突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强烈支持中国国家经济独立和个人经济平等的要求。因此,他们受民族主义的吸引,并且不久后发生了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突。

  作者在分析为什么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的原因时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转向保守或消极,成为无足轻重的政治砝码。他们无视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选择躲避政治漩涡,没有认识到知识分子对其他社会力量的领导作用和中国军阀主义的本质,也不了解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厌恶,最后他们躲入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这一切导致他们丧失了与多数青年及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四时期,虽然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个人价值和独立判断的意义,但又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所负的责任。这种情况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的诞生,因为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当时中国的问题还是民族国家的独立。因此,中国对个人从传统中,特别是封建大家族制度下解放出来的需求,很快就被要有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与国家从而建立一个强大政府的要求取代了。

  可见在五四运动发酵的过程中,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两种有些冲突的思想价值虽然在一开始互相不干涉,甚至齐头并进,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出现了裂缝,甚至冲突。

  作者认为,从西方观点看,反自由主义和反个人主义的潮流在五四时期结束时发展起来,这种发展可能为民族主义家长制和共产主义集权制铺平了道路。

  不过,作者亦强调,虽然受到服从组织活动的思潮的阻碍,但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持续影响力不可低估。“五四”时期,种在中国知识分子头脑中破除偶像的种子不会轻易被剔除。此后,民主观念深得人心,即使是那些极力反对民主的人也只好采用迂回抵抗的方式。忠实记述这场运动对任何专制主义来说,都将成为一个威胁。

  May the FORTH be with U!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七):《五四运动史》:一场洗涤中国精神面貌的启蒙运动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经历过这场运动的风流人物都已不在人世,但我们至今还受到这种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我觉醒,告别过去两千年的封建陋习,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精神面貌。

  从近代开始,为了解决中国何去何从的历史命题,先人们先从洋务运动的物质、器物开始探索,接着是辛亥革命的终结旧式政治制度,然后是五四运动的文化和思想。

  五四运动塑造了中国新一代拥有家国情怀的青年。一位的报纸主笔曾经说:我是黄金时代的青年,“五四”启发了我的爱国心,“五四”使我接触到了新文化。无论如何,“五四”在我的心中的影响是终生不可磨灭的。

封面

  美国汉学教授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是研究五四运动的权威作品,详尽地讲述了五四运动的酝酿、爆发、后续影响...《五四运动史》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但迄今没有相同主题的书能超越。

  周策纵先生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著名红学家和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主席,更是研究五四运动数一数二的权威。

  我们将从文化领域,深入回顾五四运动给中国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文学革命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要会写得一手好文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了维护“知识”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故意地为文章增加门槛,讲究对仗、音律...开明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认字的“六书”,为扫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放弃既得利益,革自己的命,推行更通俗易学的白话文。

  在19世纪中国文学是有三种特点,第一是继续两千年来的文以载道,即文章应该宣扬圣贤的学术和道德准则;第二是文章必须有语调,韵律和色彩,用词推敲严格,坚决不用粗俗的语过分拘泥于修辞篇文的言。例如模仿魏晋六朝文风的“文选派”;第三,使用一些古怪、晦涩的词语,例如被争先模仿的黄庭坚的江西派。

  这些特征的条框大大限制了文学的多样性,给一般人写作突然增加难度,改革势在必行!

  1916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与历史上的文学改革不同,宣称文言文已经是死亡的语言,要与古汉语彻底告别。白话文,明白如话的意思,适合新时代的需求和全阶层的老百姓使用。

辜鸿铭

  狂热的传统拥护者辜鸿铭,对新文学运动严厉反对。他为了捍卫传统文化,不惜继续留辫子、纳小妾。辜鸿铭说,文言文是优雅的语言,比口语更优美。文学改革者带来的是道德侏儒的文学,这种文学只会是死文学。

  至于中国的文盲问题,辜鸿铭还没心没肺地反对道:中国人口有90%是文盲是公众的幸福,不然每个识字的人都效仿学生和知识分子,给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发电报,那是多大的一笔巨款?

  辜鸿铭大概是误解了老子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以往的农耕社会,知识分子货与帝王家,其他民众是文盲,可以保证皇帝江山的稳定。进入大争之世,受教育程度低的民族,又怎能屹立在世界竞争之林?

  在1918年中国新文学诞生的一年,鲁迅、俞伯平、朱自清、傅斯年相继用白话文写作。文言文和旧文学迅速衰落,白话文逐渐应用到写作和日常的教学中,沿袭到现在。新的文学更加接近大众的生活现实,文学体裁百花齐放,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毋庸置疑,白话文代表了正确的历史潮流方向。

二.打倒孔家店

  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流派有儒家、法家、道家、佛家。两千年漫长的历史里,儒家和法家早已被统治者融合成帝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道家、佛家被浸泡在民间宗教、法术、占卦...的大染缸里面也弄得腐败不堪。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就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只有少数“异端”敢于对儒家发出反对的声音,例如东朝的王充和明末的李贽,都很快被社会主流压制。

  五四运动首当其冲要清算影响力最大的儒家思想。许多知识分子对儒家发起抨击。

  陈独秀认为,儒家宣扬的温顺谦,使国人软弱,不利于在现代世界生存;儒家的基础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本位的,不适用于现代个人主义;儒家讲究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跟人格独立和国家的民族共和不相容...

  鲁迅也都加入了对儒家的批判,他在1917年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书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鲁迅

  吴虞解释了鲁迅这段著名的话:最热衷于讲道德仁义的人,其实是最残酷的食人者。

  顾名思义,那些封建统治者,最喜爱风渲染这一套,其实都是杀人不见血的混账东西。

  有人想打到孔家店,也有人拥护孔子。来自英国的哲学家罗素经历残酷的一战。痛定思痛,他认为虽然跟西方的爱国主义相比较,儒家孝道的危害小得多了。狂热的爱国主义导致了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生灵涂炭。

  事实上没错,是极端民族主义在巴尔干半岛点燃了一战的战火。但当时的世界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接受罗素的建议。

  现在复兴儒家思想的呼声不绝,究竟应该卷土重来,还是把孔子放到博物馆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观点碰撞仍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三.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遭到严重的破坏,迎来“诸神的黄昏”。西方的历史学家、哲学家认为,西方的物质科学文明有着根本的缺点。代表和平主义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这场战争后被西方哲学家所重视。

  梁启超参加了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跟欧洲的哲学家、政商领袖、文学家进行交流,他们的认为战争宣布西方文化的破产,希望从中国文化获得新的智慧,纠正自己文明的缺失。

  因此梁启超就认为,一百年来物质的进步比起三千年加起来的还要多,人类不但没有获得了永恒的幸福,反倒是带来了更多的灾难。讴歌科学万能的人,都误以为“科学万能论”是真理。梁启超不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西方文明的破产,更证明了科学文明的失败。

梁启超(前排中),蒋百里(前排左二)、张君劢(前排左四)、丁文江(后排左二)。

  新儒家代表的梁漱溟指出,东西方文化其实是递进关系。世界的文化演进顺序先是西方的文化,然后是中国的文化,人类最后的归宿是印度文化。诸如梁漱溟之类的新儒家人物,他们都是坚定的传统卫道者。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早熟品,现在只是还没到人类真正需要的时代,换而言之,东方文化要比西方文化优越。

  1922年-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就是东西方文化论战的延续。此番论战是科学派、玄学派的思想论争。主题是科学与人生观的深度探讨,而且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科学的发展究竟能不能圆满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呢?两派都把各自的言论演讲发表成书籍出版,但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没有输和嬴家,问题不了了之。

  201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跟美国打起了贸易战,科技强国是说一不二的真理。但科学是否万能,还有待时间验证。

尾声

  冯友兰的徒弟冯契先生指出:“‘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

  五四运动正是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而生,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有的认为是中国的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思想文化变革。

  大师们的唇枪舌战,时至今日依然发聋振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