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摘抄
《洛丽塔》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丽塔》精选点评: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必须为极度的美感缴纳的税款“
●人生之书
●译本不是太好,很多都是直译。整体有点枯燥无聊
●有些傻逼就是不明白,这种自白本身就应该是朴实的
●沉醉于纳博科夫的文笔,年度阅读最佳。
●很怀疑是不是百度翻的,别说生动流畅体现作者笔力了,连基础的句子都写不利索。这么糟糕的翻译拿来再版,出版社的良心不会痛吗?
●一本至美至真到虚幻的书,它空无傍依却不偏不倚,全由自身灵气凝为一体,就像地球悬浮于太空,几乎没有主题,或说主题隐匿不见。
●“我就在阳光下融化了,手里的那本书成了无花果树叶子。” 我头一次见识到,能把“勃起”写得这么隐晦,这么美的。 给大神跪。
●如果5年前读这本书我应该会反感,现在读觉得艺术文学无边界.
●洛丽塔不是洛丽塔的主角。 带着「情色」和「恋童癖」的刻板印象自以为是的阅读一个自以为熟悉其实陌生的文本而又没有足够的耐心应付挑战所以就可以怪翻译了。
《洛丽塔》读后感(一):生命之光 欲望之火
根据纳博科夫在后序中的意思来看,《洛丽塔》是他在受限(用英语创作)的情况下用自己的风格超越传统的一次漫长写作,是为了借用虚构作品来表现美学幸福的作品。
总的感觉就是小说的架构很复杂,几乎每章都会频繁出现的引经据典,加上叙事上时间的跳跃,就是真得好难读。
故事穿插在记忆和现实中,叙事也是交替于“我”和“亨伯特”的两种视角里。纳博科夫借用亨伯特一生的精神/爱情流放和寻找的过程,写出了过去同现在,欲望和世界,意识和现实的交织。如果这么一说,那就自然说到了后现代。另外,虽然叙述都是只有亨伯特一个人的角度,但是我一直很好奇纳博科夫通过洛丽塔这个小女孩身上,想要表达什么呢。其实真实世界里的洛丽塔,不外乎是一个“平庸得让人讨厌的小丫头”,然而就是因为13岁那场戛然而止的爱情,让亨伯特完全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爱情里,自顾不暇。
接近尾声的部分,又开始了关于亨伯特的意识流写法,是我读来最有感触的部分。小说的结束地和开始地一样精彩,“我正想着欧洲野牛与天使,永恒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诗,以及艺术的慰藉。这是你我能共享的惟一的不朽,我的洛丽塔”。所以这样看来,开头是躁动和欲望,结尾则是唯美和永恒。
《洛丽塔》读后感(二):《洛丽塔》书评
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在亨伯特•亨伯特谋划强奸洛丽塔的那个夜晚,所有疯狂的感情被推到了极致。在此之前,是亨•亨的臆想,是一个性变态者狂野而光怪陆离的感情。病态和疯狂注入爱里,使有些成分看起来很稀有:亨•亨看得见洛脸上细小的绒毛,微微上卷的头发,衣服上不同的花纹,在阳光下白得透明的轮廓的边缘……那么细致的带着玩味观察,像一只粗糙的、青筋暴起的手快速伸向洛的脖颈,在快贴上时又突然放慢。在那个夜晚之后,我的阅读感受就像是翻到山顶,前面的山体轰然倒塌——竟然是洛主动勾引。此后她的放荡与逃离,亨•亨的控制与不安,在更像逃亡的旅行和道德的压迫下,一切像在烂泥里搅不清扯不断的毛线,让人失去看下去的欲望。 在我看来,亨•亨占有了洛之后只是满足了他的欲望,实际上痛苦万分。他想象中的洛才是和安娜贝尔一样。虽然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彼此爱抚,但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是诗歌与哲学。洛,真实的洛,是一个十足的小淫娃,只爱看娱乐杂志和低俗笑话。 从现实角度来说,我的阅读初衷是想看看有恋童癖的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对于这点我有心理准备。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亨•亨为了占有洛和洛的母亲结婚以及洛居然是一个放荡下流的孩子。洛的母亲只关注自己的感情,对洛很是嫌弃,让洛与她心中的优秀孩子玩耍。殊不知,正是那些孩子教会了洛与同性做爱,与异性风流。亨•亨虽然可恨,但他至少知晓是非,知道自己的行为违背道德。但洛从小就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没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粗野、狂躁,同时痛苦不堪,人生被毁得稀烂。 恋童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多方的努力和防范。
《洛丽塔》读后感(三):14年前的心愿,遗憾完成
《洛丽塔》是我在豆瓣标注的第一本“想读”,标记日期是2007-05-27,标签是“非常想,英文版”。不料时隔14年,到2021-01-15才读完这本简体中文版。
《洛丽塔》与我的想象也大相径庭。2007年的我大概以为它是《蝴蝶梦》一样的存在——高雅、绚丽、鬼魅,洛丽塔的形象是一个穿着紫色天鹅绒连衣裙、头戴大蝴蝶结的温柔女孩。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文风类似一个精神病人的絮语,全书充斥着谐音梗、冷笑话和文学炫技,掉书袋的叙述者无法把自己从书袋里拎出来,经常好几页都跑偏到不知所云,重要人物奎尔蒂被深埋成了真正的草灰蛇线,读书马虎一点(如我)便很容易一头雾水。
情节相当诡异,以至于我对洛丽塔形象的visualize也往往陷入混乱:先是对洛丽塔的放荡描写像极了从前在p站看的一段少女片,后来的故事线又总让我不由得代入鲍毓明视角。实在忍不住,去网上找了几个电影段落,但电影里的洛丽塔太造作、男主人公又太纯爱,好像还是鲍毓明好用一点。
最令我出戏的是洛丽塔12岁年龄设定,大概见过和听过太多早恋和早婚案例,已麻木到不觉得12岁是个很耸动的年纪,所以面对叙述者的大片内心独白和挣扎,也相当无法为之所动。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纳博科夫作品,上一本是去年读的《黑暗里的笑声》,如同剧情片般流畅和抓马。与之相比,《洛丽塔》的碎碎念实在不讨喜。
但这个不太愉快的阅读经历,也印证了2007年想读英文版的正确性,因为简体中文版会伤害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部分互信:除了忍受被网友广泛吐槽的翻译质量(我读的是201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但看起来其他几版也没好到哪里去),还总怀疑情色描写被删减了,全程充斥着自我质问:“这说的什么意思?之前是不是有删减?为什么看不懂?”
总而言之,推荐有心体验的读者直接奔向英文版,出于自己的操作失误,《洛丽塔》在我心里已经遗憾祛魅了。
《洛丽塔》读后感(四):《洛丽塔》的美会腐蚀你的灵魂
文|蕾拉 在第一次读《洛丽塔》这么多年后,第二次拜读竟然是不同的体验,可以再一次证明,经典文学值得重读,而并不是所有经典文学都适合低龄或不成熟的灵魂去体验的。 倒过来看纳博科夫本人的后记会找到几点一贯如一的态度。首先是《洛丽塔》让读者失望了。就如同如今的大众阅读者对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扣人心弦,或者引发触发极大共鸣和反思的作品的期待那样,纳博科夫说他的《洛丽塔》让那些期望看到简单刺激,有套路有规则的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组合而成的情节(不可分散读者注意力的风格,结构和形象)的se#情小说的读者失望了。 他拿有吸引读者的那些有固定套路和规则的侦探小说说事儿,如果不是那样,通篇没有对话的侦探小说,如何让读者喜欢和接受?纳博科夫的美学,《洛丽塔》的美学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因为它具有艺术独创性,仅此而已。 还有一点就是,意义的缺失。纳博科夫引入了教条的问句:“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这人是想说什么呢?”来发问。他一开始就否认了意义的存在,目的的存在,《洛丽塔》是一部没有目的,只想着写完脱稿的写小说。 后来他又说,有一些文雅之士,认为《洛丽塔》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教人任何东西。 于是纳博科夫马上就表态,说自己既不读教诲小说,也不写教诲小说。 和他在《文学讲稿》里所言一致,他认为“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截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 简而言之,就是“小说就是虚构,虚构就是主要烘托美学,艺术,不要妄图其他。我也看不上其他。” 于是他后来果然赤裸裸地表达着:“通过阅读虚构小说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社会阶级或者了解一个作家,这种观点是幼稚可笑的。” 这句话,无疑打倒了一大批跟现实有关的小说(当然无所谓是现实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甚至是如今的魔幻现实主义,纳博科夫这位无法归类的作家真是敢说啊!)。 这句话,对中国的作家包括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也是当头一棒! 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作文和阅读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比如反映社会现状,反映阶层思想,反映作者本人的个人的情感和家庭社会关系,更大的就是,反映一个国jia(nation)的p.olitics经济状态,历史或者时代等等。不能做到的,就是肤浅的,没有思想的,哗众取宠的卖弄文字的小说。 好吧,以上固执地观点就像直男癌一样,无法与之争论。比如一个直男坚持认为女人只有相夫教子,做的一手好菜,才能拴住男人。比如一个直男认为自己身为男人对家庭社会nation的职责大过天。这种磊磊确凿的正义之风,让《洛丽塔》里那个猥琐的文人亨伯特亨伯特,简直像个痴呆的小丑。 “因为这部小说里完全没有好人啊!” 那又如何? 你见过一个不算太坏的变.态,精通修辞,精通各种语言,精通古希腊古罗马各类思想,精通欧洲大陆特别是英伦的古典诗歌,戏剧以及各类名词,名字,代称的隐藏意义,并且还能改头换面加以修饰,或干脆自己借机编撰出来吗?比如,最为极端的例子,这个人连杀人前,都要被害人拿着他写的诗歌读出来忏悔吗? 也许纳博科夫本身的性格和生平和法国人亨亨别无关系,但他在文艺上的深厚不见底的积淀(怪异到了喜欢的彩蛋到完全自娱自乐程度)完全暴露了他的身份。 而关键是,他还不满意,觉得如果不是俄语创作,自己的英语文学,是二流的。他为了美国化而加了如此多的元素,比如美国的地貌(毕竟我们知道洛丽塔的故事里有相当一部分的经历是美国自驾游),比如住进的是motel而不是瑞士饭店,种种。 另外我不知道自己这么说会不会很没见识,毕竟对于心理学,我并不太了解。但纳博科夫创造出来的这个前无古人的新名词“洛丽塔”,这个演变成全球公认文化名词的,并且被日本动漫烘托和塑造到极致的“萝莉”“萝莉控”是不是最原始的出发点就在于那个讨人厌的作家想要嘲讽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提出了恋父恋母情结,提出了著名的原欲理论。这些在欧洲如日中天的理论刺激着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攻击和讽刺。所以他要颠倒着写恋女情节(女童,少女),所以在《微暗的火》里他又表达了不同的G的动机。最后导致像我这样的读者不由得会纳闷,究竟这种扭曲,别扭,怪怪的,甚至有些矫情的“致敬弗洛伊德”的手法和方式,是不是掩盖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爱恨交融的感情,起码弗洛伊德的学说确实“影响”了他。 然后正如我们所知,纳博科夫同样不会忘记嘲讽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在《洛丽塔》这样的作品里,他也不会忘记用一种狰狞的笑来给它命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 简单说了他嘲讽的对象后,大家也不难看出,纳博科夫对爱伦坡的真爱。不仅在他那最最广泛为人所知的开篇“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的那一章节,他同样华丽地引入了“六翼天使”。而这个六翼天使,则妥妥地来自于爱伦坡的名诗《安娜贝尔.李》(相信很多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在必修的英美文学课上被要求背诵过这个),而他在全书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爱伦坡的次数,居然多达二十多次! 爱伦坡娶了自己十二岁的表妹,却一生痛苦悲惨,这也同样在亨伯特身上再现,成为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的“合理化起源”和“苦难的终结”。 说了这么多,我不得不再次赞叹纳博科夫甩开太多其他作家的文学美感,这是在《洛丽塔》一书中无法扼杀的独一无二,也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一部“规范化”“套路化”“情节化”的平庸的小yellow书。 它是有多么不合格啊,劝所有三观正的青年务必远离此书,因为它的美,《洛丽塔》的美,会腐蚀你的灵魂。
《洛丽塔》读后感(五):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必须为极度的美感缴纳的税款
读的是一份病历,有五百页之多。这是初出拿起书刚读完第一部时的直观读感。同时,这部邪恶回忆录的本人让我想起太宰治,敢于剖白内心之恶的人都很勇敢。
随着阅读的继续,直至读完。就如文本之前的序言里的一段话:“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
它不是一部通俗小说,虽看似写的是一个以性为形象结构的故事。却没有好人物的人设立场,极其少的人物对话,不带道德说教。用文本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仅生活在思想的世界中,而且也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没有经验的空话毫无意义。”
场景历程的追溯拉得很长,文字堆砌的形容特别拐弯又转弯才抵达那个点,以至于当你终于读到所描述的那个片段时,早已被前面累赘又叨唠的形容性文体弄得提不起精神。
又读得一点都不顺畅,套用书里写的:“这些僵硬、刻板、过分渲染的韵脚跟精神病患者在他们精明的训练人设计的测试中所画出来的某些没有透视法的糟不可言的景物和形象及经过放大的景物和形象非常一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这种文笔让我把他和写《瓦尔登湖》的梭罗相关联,他比梭罗还能叨叙。感觉就是什么词性都能被他用来当作形容词性般组合在情节里,所以有五百多页之厚。
也不知是不是由于作者丢弃了他“与生俱来的语言习惯,丢弃不受任何约束的、富有表现力的、可以得心应手驾驭的俄语,代之以二流的英语,却又全然没有任何这些道具。”才故造地写成这种风格。也让我悟道,原来写作文笔也可以这样自成体系,“以自己的风格超越传统”。
而作者的闪烁其词、大量欧洲文学隐喻的潜移默化、有的放矢讽刺,好像又不仅止是写洛丽塔。如同在尾文后的只言片语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写到:“一个编辑翻阅《洛丽塔》后把本书说成是‘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而另一个草草翻了一下这部书的人说是‘年轻的美国诱奸了古老的欧洲’。”读到这段话时,我想起余华在《活着》里写的一段文字:【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但你在初初读时,以亨伯特·亨伯特为第一人称的自白里,很难不让人读到的是色情,是恋童癖的变态沦丧心理。却还用优美的诗歌为载体加以美饰其欲念,就像是为了给自我开罪畸形化拟高雅。而在转回书中写回忆录当时的现实向陪审团交待的时刻,供诉是洛丽塔诱惑了他。
从一个法国男孩在性启蒙期得不到健全认知来排解欲望造成的恋童癖,转移到一个美国女孩的性早熟;从继父和养女的假以父女名义身份,到情欲之火让两人的关系沦为嫖客与妓女的位置:2.5美元、糖果、漂亮的衣饰交易;从洛丽塔的叛逆性格、女同性恋者、她年幼却先说出口的乱伦,到最后奎尔蒂的剧作家、形象大使身份下是酗酒吸毒恋童癖同性恋的肮脏体。放在现代的各类性侵案、近期鲍某人社会新闻里,都有着非伦理的丑恶。
确实,在整部作品中没有粗俗下流的词语,没有醒目很挑逗人的文字,没有商业化字眼刺激所取代的情绪亢奋,以一个引起欲念之火的洛丽塔取撰书名但不编排传统的场景高潮路线。
无论作者如何开辟他美感与肉欲之间的确切界限的文学独创风格,就以性侵这一视角来说,书里洛丽塔和亨伯特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伤了我的心,而你却毁了我一生”。因为就感情而言,洛丽塔亲口承认她是痴迷而爱着奎尔蒂的,亨伯特于她什么都不是。在社会伦理关系里,洛丽塔作为一个被监护人,亨伯特身为继父没有起到正确引导未成年的教育责任。在少女第一次的好奇之后的每一次发生关系都有被迫成分的文字描述:抽泣、茫然、不说话、哄孩子睡觉般、她知道自己没有地方可去...无不充斥着未成年社会能力的空洞。
亨伯特杀了奎尔蒂,是杀他欲望的替身,是他终于第一次自主做了选择,因为他没勇气杀自己。他从和第一任妻子结婚、妻子移情后主动先告知并和他离婚、出院后选择去哪里修养、选择修养住处、和夏洛特·黑兹结婚,他都是被动的。他从不主动选择,被身边的人和形势推着接收。最后做了杀奎尔蒂的决定和行动后,既不清理现场还当众说出杀了人并开车逆行,自主决定命运让他尝到了隔膜消融的令人愉快感觉,“闯一次红灯就像我小时候偷偷呷一口大人不准我喝的葡萄酒。”而得到了精神渴望上的满足。所以最后他也不反抗地主动接受审判自己的罪。
看到百科里介绍亨伯特对失去最心爱的恋人安娜贝尔后,投射到对性感少女的痴狂迷恋,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流亡德国,后到美国,成了无根之人,对故乡根的眷恋是相似化的比拟象征。
不过书中确认有很多细节的对比反讽。我能读出的比如有写到学生的宿营教育、旅程中的汽车旅馆、少女的穿着、洛丽塔涂的口红、亨伯特的衣着考究、狄克的不修边幅。
“通过阅读虚构小说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社会阶级或了解一个作家,这种观点是幼稚可笑的。”或许这是一句作者的辩解,谁知道呢。
就像余华写的《活着》第五篇序言里讲的:【作家的生活可能就是如此,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来来去去,有时候现实会被虚构,有时候虚构突然成为了现实】。
好的作品都是具有争议性的。但每一部极具争议性的著作,不止是要去读文字本身,文字本身没说出的东西是什么,那件事情有时候,反而是看待事情的关键。这或许也就是读书的意义吧!总之,争议性的著作比泛鸡汤化书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