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读后感锦集
《日俄战争》是一本由[日]横手慎二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俄战争》精选点评:
●非常简略的日俄战争简史,主要对日俄两国走向战争的背景和这一过程中的外交折冲进行了叙述。甲午战争开启了近代日本的国运赌博之路,日俄战争则进一步把这种冒险主义精神推上高潮,直到在太平洋战争一败涂地。战争的讨论很简略。无论如何,针对这样重要的一个题目,11万字的篇幅实在是太局促了。
●日本数次以小博大的胜利,导致了二战贸然进攻美国…
●言簡意賅,行雲流水。只有真正吃透了戰史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一星送给出版方,老子查过原版,地图确实都被删了,删你麻痹,nmsl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20世纪大国之间进行的第一场战争,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甚至被有的学者称作“第零次世界大战”。
●上个月大谷正的书有社会史的味道,这一本书如译者所说有军事史的味道,对比起来这本的文献与注释不如上本有质量。整个战争过程的梳理粗却顺,其中第二章很有趣。笔者自述写作动机有西人的影响,其参考引用中也有大量西文著作,这个就少见了。。
●该书是冷冰冰的历史叙述和议论,读者可不能冷冰冰。
●2020第1本。大家写小书,对于大致了解日俄战争或者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入门书还是很不错的。对战争来龙去脉交待得很清楚,尤其是对日俄战争在国际战争史上的地位、日俄战争对交战国及国际形势走向的影响,分析还是很独到而有见地的。“安全困境”理论很有意思,可以用来解释很多冲突的发生,但似乎又有些无视具体的差异。
●挺精彩的,可惜太短了!总的来说,日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打败俄国。三十年后当苏联缓过劲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一“人品守恒定律”就不可避免地验证了!如作者横手教授所说,二战时苏联对日本如此残酷,是有报日俄战争一箭之仇这一因素的。
●入门读物
《日俄战争》读后感(一):勘误
【1】P5倒数第二行,“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Joseph Chamberlain)表示...”
通常说的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是指John Wodehouse, 第一代金伯利伯爵1st Earl of Kimberley,而不是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这两位先后担任过英国殖民大臣,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应该是约瑟夫.张伯伦。所以应该翻译成“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表示...”
《日俄战争》读后感(二):日俄战争中的中国
这本书刚刚出版就入手了,然后一口气读完,对于日俄战争的全貌有了基本的了解。的确,就丰富度而言,不及和田春树的《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稍有不过瘾的感觉。不过引发我思考的却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清政府颁布“局外中立”上谕,推行中立政策后,就一直遭到批评,就我阅读档案的体会而言,中立掩盖了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喻大华的《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中立”问题研究》,川岛真的《日露戦争と中国の中立問題》、《“日露戦争と中国”をめぐる議論の変容》、《日露戰争における中国外交——满洲における中立》,Raymond A. Esthus的Theodore Roosevelt and Japan就此进行过分析,学界研究有待继续进行。
最后,安利吉辰师兄翻译的这本书。
《日俄战争》读后感(三):20世纪第一场大国战争
日本学者写的《日俄战争》,偏学术,读起来有点费劲。不过有的时候读书并不是需要完全理解书中内容,而是对一段历史的一个切入点,又或是一个角度。更多更深的了解还需要其他资料的补充。
中国人很少提这场战争,这是在我国东北发生的两个邻邦国家之间的战争,我们是土地拥有者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国力之弱发人深省。所以在中国近代史这场战争只是一笔带过,虽然每一个地名都是我们的城市名:锦州、奉天、旅顺、辽阳。。。这场战争是十年前(1894年)从甲午战争中获利巨大,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日本,和老牌军事强国俄国之间的战争,最后日本赢得胜利,并继续快速发展、扩张直至二战和全世界为敌。俄国则由于内部权力斗争及民情激昂,输掉了这场本来势均力敌的战争,十二年后苏维埃革命又将世界格局重新改写。也许这场战争并没有改变两个国家和地缘政治,两个国家的发展还是因为自己的内在因素而延续下去,不过这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战争让日本更加强大,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统治,日本从这场赌国运的战争中尝到了甜头,以至于三十年后还想复制同样的赌博,正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俄国虽然战败,但并不影响其国力,在战败商谈停战协议的时候,日本还想延用对待孱弱清廷狮子大开口的做法,但俄国人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说“要钱没有,不服再打”,日本人也只能接受。当然作为战败国,在靠近东亚的一些岛屿做了割让,遗留至今的北方四岛日俄争端。战斗民族的战斗能力可见一斑。
《日俄战争》读后感(四):第零次世界大战
迥异于一战前全球一连串零星的殖民地战争,日俄战争(日露)可算普法战争的一次远东翻版,日军不宣而战、进击突袭、围困逼降等步骤手法,无疑山寨了第二帝国军队的迅捷风格。总而观之,要塞工事,机枪密网,军事动员,不计代价,大规模阵亡(屠杀),本战初具总体战格局,诸新要素更像一战之预演,无怪乎有学者称之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二者之间一般存吊诡关系:全球化唤醒民族主义,滋养其大,待卵熟瓜落,转而形同水火,民族主义抗拒全球化,最多只接受本民族主导的局部全球化(block)。然此脆弱平衡,终非稳态,任一小罅,或至崩毁。民粹总是比理性简单直接,起效更快,以至于大众无视它的副作用及后遗症,政客尤善于此。对比日俄,明显俄国在布局欧亚方面国际视野更宽广,西伯利亚大铁路所谋深远,而外交、军事等面向则差强人意;日本神经紧绷,决以“满韩交换”分割利益范围,用心一也,战后除多赚南半库页岛外,确以此分食,胜而未割地领款,可见眼界之狭也。英帝错估短视,缔《英日同盟》,将在39年后自食其果。
作为文库本之中公新书一种,作者捡遗珠,辟新域,打捞起大清洗中丧命的Svechin(1937)遗作,条分缕析,舍弃掉书袋,思维突进,展现出一种知识在社会层面的扩张。日本单点突破,稳扎稳打,而僵硬呆板,架势尚存,可检讨处甚多,侥幸惨胜,或因俄国做得更差之故。俄国动员合兵能力稍逊,犹疑不决,滞阵丧机,未尽全力,主将接连不幸战死,士气颓丧,西伯利亚铁路未竟全功,一言以蔽之,现代化程度弱也。主因实败于内忧,非战之罪也。战后《普利茅茨合约》草草收场,双方妥协罢战,国内民意不满杯葛,未料到将士亡魂和战争精血,却催生出不可逆转的大众时代。
ug 3 处:P22,第三段第二行,“横贯”应为“纵贯”。此外,毕竟战场在***(除库页岛外),宣布中立的满清政府暗援日本,本书未多涉及。地图了无,理解甚不便也。
《日俄战争》读后感(五):了解日俄战争的入门书
比较简单的梳理了日俄战争战前、战时、战后的全过程,读完可以对日俄战争有一个整体印象。
一个如巨人一般的欧洲大国被一个小小的亚洲岛国击败,让全世界都大跌眼镜。放眼当时世界,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事前会认为俄国会败于日本。俄国自己当然也自信满满,日本当然也小心谨慎。所以这场战争的开打前,是一场非常长的谈判拉锯战,毕竟陷入一场大国间的战争,对双方都是损失巨大的。所以这本书总共8章却花了4章在描绘开战前双方的状态和谈判过程。但是对于整个日俄战争过程的描绘,却稍显匆忙急促,草草了事,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这场大战的激烈,是本书败笔之一。
另一败笔是这本书的语言实在枯燥,节奏非常平,读者很难完全读进去,感受这场战争的种种。
作者对于日俄战争的观点就是,俄国的败有几个原因:1,全国对于战争的认同性和统一性,俄国不如日本。日本几乎全国上下都支持这场战争,非常狂热。俄国国内对这场战争漠不关心,社会驱动力不足。2,日本军队的协调性,统一调度,陆军与海军的配合度都比俄国军队好太多,虽然在投入兵力上日本稍逊于俄国,但是在战斗力上日本强于俄国。 3,俄国一开始太过轻敌,于是在开战被日本屡屡击败之后,信心受到极大打击,军队士气越来越弱,而日本的士气越来越强。4,日本海军战斗力的确好过俄国,联合舰队一次次把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击败,控制了制海权,保证了战局有利于日方的走向。5,俄国不靠谱的军队领导者实在太多了,毫无战略能力!
这场日俄战争后,日本成为东亚霸主,俄国不得不重视和日本的国际关系,也不得不重视和日本的盟国英国的关系,于是割裂和原来的友好国德国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德国和奥匈帝国联盟,俄国和英国联盟的一战格局。
但是俄国始终没有忘记这次日俄战争的耻辱,四十年后的1945年,面对即将战败的日本,苏联军队痛打落水狗一般对日本关东军围追堵截,也算是报了这日俄战争的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