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读后感100字
《春秋大义》是一本由熊逸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大义》精选点评:
●舊書新讀:很多問題爭來爭去,歸根結底都是松鼠問題。
●翻了两页,没啥意思。
●惊喜某网买的有签名哇!我一个资深熊迷,从来没见他签过名,应该是处女签啊!!对这部成名代表作也是很重视啦!!
●读了之后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力荐
●觉着什么都没读到,又觉着读到了很多。 感觉就像到了一个盛开各种鲜花的植物园。经常迷路,经常走错路,眼前是一片绚烂,但花是什么品种,到底是什么颜色,气味如何,等等,都是模糊一片。 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和天马行空般的写作手法,真的让我头大。只能抱怨自己思维力差,见识短浅,还爱走神,所以书看得不是很明白。 怪自己修为不够啊~
●挺好的,深入浅出,西哲有些烧,不怎么明白,春秋还是说的深入浅出的,入门可以一看
●博古通今,融贯中西
●略读了一遍,总结下这次看到的中心思想:一,现在流传的先秦诸子百家都是为国家管理者的政治管理献策,各学说相差并不大,并且很多都是后人假托先人的刻意穿凿附会,根本目的还是适用于当前的政治;二,中国的哲学思想根本上是政治政策,先人的经典虽被当做衡量一切行为的宝物,但实际使用全看使用者如何解读,解读是是为了强化君主集权制,管理人民而服务的。作者应该是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研究者,书中提到的西方及国内的一些著作很适合标记书单,都看完的话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学大学生了。总之看完长了不少知识,以后为了多理解,还会再看的。
●这么贫,熊逸莫不是个北京人
●4.0
《春秋大义》读后感(一):吐槽书籍装订
书不错,总觉这版装订太难受,翻看有种立马要散架的感觉,毁在装订上了。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遇上这种无脑的装订,该吐槽谁了?
书不错,总觉这版装订太难受,翻看有种立马要散架的感觉,毁在装订上了。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遇上这种无脑的装订,该吐槽谁了?
书不错,总觉这版装订太难受,翻看有种立马要散架的感觉,毁在装订上了。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遇上这种无脑的装订,该吐槽谁了?
《春秋大义》读后感(二):怎么会有那么牛的人记住那么多历史
从来也没有相信自己能读完这么厚的书,实践也检验了自己对自己了解的多么透彻。看完了前75%,对大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后面的读不下去,绝不是写的不好,只是觉得是时候结束了。大义是我们行走在社会上为人处事态度,社会公知评价是非对错的标准。千百年来,人们对义的理解和向往,不曾改变。能读下去可能也跟书的精美绝伦装订有关,那么厚翻起来非常便捷,更关键是作者通俗不失严谨历史感的阐述,吸引你眼球,深入脑海,对个人而言,义字当头,对国家对身边人,对于皇权,又是如何运用自如来统治百姓。道德作为法律的有效补充,在各个层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义,既是代表重大,又代表深度和广度,春秋就开始了,还象征传统。
《春秋大义》读后感(三):传统的再发现与再理解!
2019的24本书。 第一次知道熊逸(2016年),就是通过本书的电子版,看完之后,叹服作者的广泛的学识、旁征博引的论证、幽默辛辣的笔锋、汪洋恣肆的讽喻与暗示,深刻的反思。从此,便成为这位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隐者的铁粉,老熊的书出一本,买一本。今年终于再版当年大著,果断入手,二刷! 熊逸通过古代经文的精读与反思,利用现代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哲学等多学科的旁征博引、综合论证,以幽默辛辣的文风,于嬉笑怒骂间思考中国传统的本来面目。 我们认为的道家,儒家,法家,在先秦时代的分别不如我们惯常所理解那般对立,反而是相互借鉴与融合,难分难舍。所谓我们的古代中国,传统思想,在春秋战国豹变之际,社会结构由世卿共和的宗法封建制一变为君主独裁的君主集权制时,我们的传统就面目全非了,儒家经典思想、语句的内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理解的传统并非最初的传统,对于孔孟而言,后世的儒学恐怕才是惊世骇俗的乱臣贼子之言了。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把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段,换个角度看我们的历史无非:封建——专制——反专制(现代化进程,至今仍然在路上!)三段,我们自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未必值得骄傲。 作者立足于传统中国,着眼于当下社会,反思我们的思想文化基因,对于如何修成现代公民令人深思,大有启发。 作者的勇气与良苦用心值得敬佩。
《春秋大义》读后感(四):记
作者有才啊!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经史子集,哲思经济随手拈来。我,就着这次疫情,刚刚收拢的一丢丢的“先秦政史知道”装备,前三章还能载奔载欣的跟随,后面,稍稍涉及到社会经济,现代主义,西哲辩理等等等等,我就只能先抄引典书籍为敬了。还好作者的书袋,掉的不呆板,活活泼泼,也有会心一笑的地方,所以呢,粉了粉了,反正kindle买书便宜着嘞。 话分两段,各表一态。 上一段说的是读完书的感受,下面要讲的是读书后的感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我熟,但“一切思想体系都是当权政治体系”我好像、估摸着、似乎才能刚刚明白…我们所认为的儒家(道、法、忠、孝、礼等等传统)思想,在先秦、汉唐、明清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解读,那到底哪一队才是“真实”的囁?等等,我这个年龄,是不是读书带来的思想振荡,要比知获取识更具有价值呢?!……所以,戛纳柏林威尼斯的获奖影片里,文艺范的口碑才会更高?也所以,即便有震妮的颜和技,还有黄金戏骨的加持,《宸汐缘》的豆瓣评分还是不能超越9.0,向《大明王朝1566》靠拢呢? 哦,先解释一下为啥从看书跳脱到观影,因为两剧都有王庆祥啊哈哈哈(开玩笑),因为只有解读、分析、消化文本,演员才能塑造出立得住的角色嘛!好,言归正传。《宸》《明》两剧主线不同,所以在大框架上就有了高低,即便抛开框架,《宸》的主角光环也太过完美的展现了"正能量"的成事因果。而《明》呢?即便各方人物有"正能量"的行使也莫衷一是,那随之而来的,是否也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呢? 唉,看来真的是震妮拯救了《宸汐缘》哇!私下认为,元曈,仲昊,杜羽,翎月,宝青的行事再多加点智商,演员的表情再丰富一点,可能、也许豆评会更高吧… 扯远了,我离题了吗,没有吧,就是偏了 点,哈哈哈,但就这就是读后感呀。
《春秋大义》读后感(五):读《春秋大义》
所谓春秋,是指一种编年史格式,各国皆有官史,孔子所修为并非官史,也可以称它为“野史”,只是因为后来儒家与统治者媾和,成为国教,所以孔子所修春秋才成为经典;
因为春秋过于微言大义,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于不同的人理解起来很容易出现歧义,所以就出现了用以解读春秋的论著,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偏重于记载历史,是对《春秋》里很简单的记载详细补充;《公羊传》以问答的方式解经,专门阐发微言大义,比较激进,汉武征讨的依仗;《谷梁传》以语录的方式注解,相对保守,为文景所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学,非孔子之儒学,是董氏之儒学,是程朱之儒学,这和所处环境有关,孔子所处春秋时期为封建邦国时代,各个邦国之间来去比较自由,大有“此处不留爷,会有留爷处”,所以说只有“君使臣以礼”,才可换得“臣事君以忠”,孔子学说是为处于上层的贵族服务的,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孔子的“礼”是为了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地位,而董仲舒处于君主专制时期,其学说是为帝王一个人服务的,所以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强调是“三纲五常”,是对孔子“礼”的强化升级,君权神授,帝王为神,其余皆为蝼蚁,等级更加森严,不可逾越。董氏之儒学实为法家墨家帝王之术,只是儒学从理念上维护的是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更具传承性,更具教化作用,所以“儒表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