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读后感摘抄
《驯化》是一本由【英】艾丽丝·罗伯茨著作,读者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驯化》读后感(一):车轱辘话太多
看完这本书,内容上已经说了,10个动物,论点是每一个动物的发源地,但最根溯源到头来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遗传学家、历史学家对物种的起源存在巨大争议,所以书中只是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不代表历史的证明。看这部书花不了多长时间,讲的都是人类朋友圈的事儿,物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最后指出人类才是物种种群中最可怕的制造者和受益人。
《驯化》读后感(二):十个物种造就今天的世界
书开篇第一个物种是犬,后面讲了猫和马,还讲了小麦、水稻、玉米、土豆这类重要粮食。以及苹果这个横跨几乎所有大陆块的常见水果。 最后一个物种是人类。
很有趣的一本科普。几乎每章都会讲到相关物种的起源地的探索和驯化过程。 而大部分物种都不是单一起源,而驯化动物过程中人类往往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主动。
关于动物的驯化之前在其它地方读到过,但关于农作物的传播和驯化过程很多还是第一次读到。比较意外的是在安第斯山脉现在还有四十多种野生土豆。
正如题目所讲,这些物质实实在在改变了人类世界,对人口变化和人类的生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书本身非常系统,每章结构也非常相似,是一本很好的科普。
《驯化》读后感(三):阅读启智,学习改变自己……
世界应该是怎样?没有人活着就该注定幸福一生,无病无灾。20世纪到今天地球上16亿到70多亿,靠的是发展农业的红利果腹。农业丰收靠的第一是围绕农业的化工业,像化肥、农药等,改善土壤、驱虫为粮食丰产创造条件,第二是新种子的研发,靠转基因、杂交、辐射育种等技术选择育种,从而增加品种、提高产量。第三机械化提高效率。解放劳动力,闲置劳动力又去做别的工种,提高世界的繁荣。那么原本16亿人口到70多亿,50多亿人口难道不是靠笼统的科技发展才有机会生存吗? 智人之所以有聪慧,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其他人种通婚,基因丰富多样,耐寒耐热,抵抗疾病,同时生存方式融合。另外就是智人没有近亲繁殖,从而认知障碍比例低。随着营养物质摄入对大脑身体发生了异于同时代物种的进化,在经过几万十几万年的进化,智人成了大自然的高级动物。人类有了思想,从驯化的动物植物身上学习、总结、提高。
《驯化》读后感(四):物种的驯化
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今天的世界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书的封面设计和内容排版都是我喜欢的。 但是读起来的时候我就有点打退堂鼓,书的专业性过强,读起来不太容易,阅读过程对于我来说有些痛苦。 书的扉页上写着——致痴爱荒野的菲比和威尔芙,让我看到了为这本书籍,为这份事业,为历史做出贡献的各种学者的努力。 各个物种在人类的影响下进化,存在着变种,人类接触某一变种,将这个变种一代一代的改良,最终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 那么人类在接触物种时,是人类选择了物种还是物种选择了人类? 犬: 现代狗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是欧洲灰狼的后代。在遥远的冰河时代末,就有人类驯化了狼变成家犬的痕迹。 犬的驯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他物种的进化也是。环境的不断变化,条件的不断变化,都会导致物种的进化更替,物种的淘汰,新物种的出现,都代表着进化,或者是世界的进步。 人类在驯化物种的同时,也在被物种所驯化,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 未来的物种依旧会不断被驯化,我们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驯化》读后感(五):该书会带来一些生物上面的思维
这本书我认真读了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后面粗略的翻过,读完带来一些思维或是方法方面上的启迪,比如其中有一段映像深刻,“1959年某个科学家做了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选择性繁殖是如何改变动物的。他和他的团队从每一代银狐中选取最温驯的一部分进行集中繁育后发现,温驯的特性在狐群中传播得很快。经过6代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繁育后,有2%的银狐已经变得非常温驯,10代以后,这一比列上升到了18%,30代以后,有一半的银狐变得温驯,到了2006年,实验中的银狐几乎全部对人类非常友好。”还有一段,“玉米是在地理上分布最广泛的谷物,对环境不挑剔,在哪儿都能生长。”“物种内部发生的渐变,都是由于随机的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的或者人工选择则会按照一定的规则作用于这些突变,促进有利的突变,淘汰不利的突变。自然选择能够使有利的基因很快在种群中传播开来,但它并不能加速基本的突变率。”后面读起来比较乏味了,主要是涉及到一些冷知识,我的消化系统已经不适应它专业化下视角的解读了。
《驯化》读后感(六):活在公众号里的地球之王们求求你睁开眼看看吧
但凡写到人类进化史,反复重申并且被多本书籍重申的一点是“人类与环境是互相磨合,互相驯化的”
农耕文明人类驯化了小麦,但也可以说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从此以后靠着狩猎采集吃饱穿暖,饮食架构丰富,没事还搞点宗教祭祀活动的套马杆的汉子们被拴在了土地上。这乍看起来简直是物种发展的倒退。
在这个逻辑游戏中,达尔文的术语“人工选择”指的并不是人类扮演起了造物主的角色,而是有人工干预的自然进化过程。
之前看到过某公众号在反复推关于貂皮时装业的文章,最后得出一个很清奇的结论“为什么就不能承认人类就是高贵的物种呢?”
想当年还是个较真的小智障,还在后台写了一长串文字,从尤瓦尔的简史三部曲到加扎尼加的《人类的荣耀》引用了一堆讲道理,连莫里斯都从动物学角度写了,不过裸猿而已,真没什么了不起的。
想来如果那时就已经得到了《驯化》的启迪,早已完美回怼了。
“我们可能对于地球上其余的部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是一个生物学现象。”
地球之王,宇宙上帝可能也是一个莫名优越感的道德现象吧
《驯化》读后感(七):物种驯化的故事
硬着头皮把书读完,可能是自己对这个课题不太熟悉而作者行文又有点啰嗦繁复!
全书细致的描述、分析了犬、小麦等十个物种(包括人类)的进化路径、历史及由来,论据丰富且逻辑性较强,是一本好的进化科普读物。但全书列举如此多的物种进化故事和资料却又没有清晰统一的中心思想和观点,且书中不少细碎无关主题描写记述,暂且给3星评价。
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有:
1.很多物种驯化的过程并非完全是由人主导的、目地明确的,而是人与物种相互双向选择相互依靠、互利共存的结果;
2.任何物种的出现都不是推倒重来,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原有物种基础上跟据环境要求一点点进化迭代更新而来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在社会治理及创新方面有重要启示意义!
3.物种内部发生的渐变都是随机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化适应环境的就被保留了下来,不适应的就被淘汰;
4.单一性带来稳定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脆弱性;
5.物种的个体居住的越密集,种群就越容易成功。这一点对于人类和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看看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越来越倾向于去人口集中的城市定居!
6.基因在能够自由表达的环境下能够最长时间的流传:其他事物、品质及特点都一样,只能在包容它们的环境中存在及流传!
可能是自己的原因,感觉本书对驯化的主题重于罗列史实、讲述故事,浅于表达说明主题观点,总体对全书评价一般。
以上是为读后感,如有不同观点想法欢迎探讨交流[抱拳]
《驯化》读后感(八):驯化
新石器革命以来,我们的祖先改变了与其他物种交流的方式,驯化野生物种,从猎人采集者变成牧人和农民。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使人口激增,早期文明开始萌芽。本书发掘历史探寻源头,讲了10种动植物如何被人类驯化,全是日常我们离不开的,狗,牛,鸡,小麦,水稻,大豆等,最后一章讲人类的自我驯化,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章。 在成百上千年间,人类对一些物种的生存和繁殖进行了塑造和改变,使其更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欲望。这也就是达尔文所说的人工选择,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有人类参与的自然选择。在现代动植物的繁育中,人会预先仔细定下目标,但在早期是没有任何计划的,或许一切都为了吃饱穿暖生活更便利。剔除那些人类不想用于繁殖后代的动物,更加精心照顾另一些动物,这些干预行为是自然选择的强大影响因素,使许多动植物成为我们的生活盟友。有时驯化纯属偶然,人类也并非无所不能,甚至专门去驯化某一物种,想使其为我们服务时,不过是激发了它潜在的自然选择能力。 19世纪,达尔文认为不同野生动植物的杂交能解释驯化过程中出现的众多亚种,后来考古学、历史学和植物学提供了很多线索,但也留下许多谜团。随着基因科学的出现,很多未解之谜和互相矛盾的猜测有望得以真相大白。那些与人类最亲近的动植物盟友的起源和历史,在基因科学的加持下已经有了很多令人惊奇的发现。 有一种说法,人类才是这个星球上的瘟疫。如果新石器革命最终导致大量物种灭绝,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那将是彻底的灾难。科学提供了强大的手段,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希望人类和被驯化的物种能有一个更加健康绿色的未来。
《驯化》读后感(九):短评
一本科普读物,静下来心很容易读懂。作为西方人,作者选择的十个物种自然是以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为主,小米、大豆等对东方文明产生极大影响的作物没有被包括在内。整本书通过主要遗传学、考古学、植物学的证据来谈论十个物种的起源、传播及其对于人类与文明的影响,梳理得总体来说条理清晰,对于许多未决的问题,也是点到即止,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个别错误,比如对于中国水田起源时间的论述,忽略了良渚水田的确定性存在,不过还是瑕不掩瑜。人与动植物的互动,历来是复杂的,人来驯化物种,物种也在驯化人。
我们人类曾在无数机缘巧合下,把那些本属于自然的精灵塑造成自己的家畜与作物,从而造就了人类的繁荣发展以及这联系密切的世界。如今,这过程还在继续,我们不知道子孙后代还会经历怎样不可思议的变化。尽管如此,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植物本身的表型与基因,将会把曾经的成就与教训都留给后来人。
当然,除此之外,从全书的各章中均能看到作者在努力探索驯化历程带给未来人类发展的启示。就这一点而言,驯化是好的,杂交是好的,克隆可能是好的,转基因也可能是好的,但保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对未来某一时刻的作用不容忽视,跨越物种界限的后果我们还不甚清楚,人类已走过的历史从不乏悲惨的事例。
《驯化》读后感(十):自然选择的逻辑
《驯化》要有较广的知识面才能读懂,不仅关乎生物,还关乎地理和历史等,在逻辑上十分严谨,注重实证和推理,使读者认识到前因后果,引发读者对疑难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个文科生,笔者在读关于生物学知识时较为吃力,所以也是挑着自己感兴趣的人文历史方面去读,对于“驯化”一词的内涵,驯化是有施受双方的,但两者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整体上,人在与其他动植物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历史的细节处,动植物也在主动联系人。驯化是人与自然互惠互利的结果,是一种结盟关系,这是这本书的作者的理念。 笔者在读到一些关于考古方面的内容时会比较感兴趣,事实证明,在远古时期,人类活动其实很多时候是与其生物性相关的。至于许多历史的真相,实在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尤其是生物学的数据。 地球的历史,是关于万物的历史,人类是生物群中特殊的一类,学会了思考,拥有思维能力,但放眼整个地球发展的过程,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演变同样精彩,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微生物,万物熔于一炉,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地球受内外力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着冲突和交融,这是在是一个相生相克,万物归一的世界。 人类创造了伟大的精神文明,我们生活在物质丰盈的现代社会,人们热衷于社会关系,但自然关系呢?笔者有时会觉得,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核心的,是一切都原初。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员,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生物的事实,我们与其他非人类的关系是平等的,共生的。只有尊重,才能共同创造未来。 至于为什么要尊重,通过阅读作者对驯化过程的考察和判断就能感受得到,其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之所以能处于驯化的主导地位,也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但从后来世界的发展历程来看,自然是否会在未来舍弃人类,选择另外的物种,仍然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