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读后感1000字
《物种起源》是一本由达尔文著作,新世界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种起源》精选点评:
●这是主义
●喜马拉雅听书:值得读原书。生态位概念和种群生殖概念很有意思,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非常赞,从线索归纳出基本原理假设,尝试推演,尝试解释明显矛盾,合理推导下的空白留待论证。最牛逼的是,在当时的年代条件下,用极有限实例和几乎纯逻辑推理构建出生命科学的理论核心。
●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 自然分类法,将动物依次分为各种等级: 1. 「种」或叫「物种」(species),是最小的类群,也是动物分类(classification)的基本单元. 2. 将近似的「种」集合成「属」(genus). 3. 再将近似的「属」集合成「科」(family). 4. 由「科」集合成「目」或「部」(order). 5. 由「目」再集合成「纲」(class). 6. 由「纲」最后集合成「门」(phylum).
●简单来说,人是猴他妈生的
●经典中的经典
●话说似懂非懂那会儿还挺好玩的。现在一知半解的反而无趣了。
●我说我欲仙欲死啊欲仙欲死啊,你怎么就一定要写那么多我看不懂的名词呢?
●每一智力和智能都是由级进而必然获得的。
●经典,但毕竟是一百多年的书,其中的内容现在看来不免有很多错误,但作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这本书肯定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的。总的来说第四章是重点,可以细读,其他的,就大体一看。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可惜他不认识在家种豌豆的孟德尔
《物种起源》读后感(一):人类——地球公敌
查尔斯•达尔文先生能不能穿越到现代来研究一个特别的物种,为什么对人类而言“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的法则就失效了呢?
当渺小卑劣的人类物种用“唯我独尊”和“最恶者独赢”的姿态凌驾于其他物种乃至整个地球生态圈的时候,那个主导平衡和循环的自然神明又在干什么呢?
Answer me, please!
《物种起源》读后感(二):个人对人类起源的怀疑观点
个人对人类起源的怀疑观点 首先说进化论,这个课堂上讲过,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脱掉了尾巴,但是同样没用的胡子为何没有脱去,害得我每星期还得刮胡子,按进化论理论,脱毛比脱肉要来个容易多吧。另一方面,进化论也缺乏化石证据,盖了这么多高楼大厦,挖地基的时候也没发现半兽人的遗骸,如果是基因突变的话,怎么会还存在胡子。 再来说说基督教神造人这个,上帝造个亚当,再用亚当肋骨造个夏娃,怎么神就造了一个人,神能造一个世界,怎么才造一个人,然后让这个人单独繁衍后代,这不鼓励**嘛。同时,神造亚当为什么给留了胡子,既然能拿肋骨造出夏娃,不能把这没用的胡子去掉吗? 所以,一个刮胡子问题就把这两种人类起源说法给否定了,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还需要各位学习帝继续钻研吧,我接着听曾哥的绵羊音去鸟。
《物种起源》读后感(三):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本书
在未读完这本书之前,一直未能明白这本书为何会被刘未鹏先生推荐为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本书。但在我看到本书最后一段话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以下摘自书中原文:“可以预见的是,生物进化学说如果能确立,生物分类学中的分类原则会更容易确立;地质记录的发现也能够更有预见性;甚至心理学也将在“智力和职能必由梯级途径获得”的信念上稳定发展下去。人类的历史和起源也将由此得到很多启示。”
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论点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但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有个更加全面、系统和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准备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该书绝对是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第一本书,我阅读的《自私的基因》一本书中,其第一章几乎就是通篇在讲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甚至后面2-5章也主要是在讲与生物进化论有关的,直至到副本书结尾,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该书也是我至今唯一一本通篇读完的世界名著(说明我之前读的书太少,哈哈)。在我为数不多的已阅读书的中,该书各章节的前后衔接也是最为流畅的(没有之一)。各大章与大章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流畅到如果不看章节标题,都意识不到作者已经讲到不同的章节了。我也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行云流水”如丝一般的顺滑的感觉。做为约200年前的巨作。作者能如此客观、理性和如此高造诣的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学说,小弟我只能无限的膜拜啊!!!
《物种起源》读后感(四):对比阅读《为人类寻根_物种起源再思》
虽然我是一个电子工程师,但我不会热情地推荐一本有关电路设计的书给你,因为是否知道有关电子电路如何工作的科学知识不会对我们的世界观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类型的科学知识与我们的世界观关系不大。但另外有一些科学知识却和我们的世界观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比如有关宇宙与生命起源的科学知识。对后一类型的科学知识是否有正确的了解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生命和信仰等重大问题的一些最基本观点和信念,它如同戴在人眼睛上的一付隐形眼镜,我们平时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然而我们所观察和思考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是透过它完成的。世界观和我们日常的生活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人的世界观告诉他什么是“真”;在所有他看为真的事情上,他的伦理观告诉他什么是“善”;在所有他认为善的事情上,他的价值观告诉他什么是“美”;他所认为美的事,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向和日常活动的优先次序。因此,一个人日常生活的表现,是他内在世界观最好的表达。
如果我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幻想、错谬甚至谎言的基础上,那我们就会产生错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很可能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做出错误的选择,最终将会导致我们走在错误人生道路上。因此检视我们的世界观是否与客观事实(比如科学事实)相吻合可以在一定程度看出我们所相信的关于世界及自身的一些基本信念是足够合理呢,还是仅仅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的迷信。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不同科学领域(宇宙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脑科学)的几位专家学者的访谈,把最近这半个世纪来的新的科学发现和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科学事实与我们的世界观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这本书,了解一下这些最新的科学事实。阅读时,还请暂时放下先入为主的成见,尽量客观地审视一下这些科学上的事实,同时也思考一下这些科学事实背后所启示的意义,从而重新检视和反省一下我们目前所相信的唯物论与进化论的世界观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重新调整或者选择新的世界观,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另外还有3个与本书相关的视频,比较生动地描述了书中大部分的内容
《物种起源》读后感(五):关于“我是谁?”的答案
我先是学习,尔后是环球旅行,然后又是学习,这就是我的自传。
—— 达尔文
思考了近三十年的作品,确实是思辨和推论大于事实的罗列。不是事实列举的不够详实,而是要推翻特创论的禁锢仅凭大量的证据还是不足以驳倒对方,自然界创造的诸多奇异的生物体征以及无法完备的地质证据,无不增加了理论立足的难点。加上翻译的问题,相信已经不能百分之百传达原著的思想,一些段落的阅读无法以常速进行,必须要静心逐字逐句的读才能了解一些隐晦的表达。
从较易理解的家养状态展开,引出自然状态的情形,为了表述自然选择的作用了作了大量的论证,并说明地质证据的不连续性。最后将空间物种分布和变异的规律同时间上的物种进化统一。
其中第八章关于本能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动物的本能,同它们的特殊器官一样,也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筛选,保留并最终形成的。这里说的本能和我们日常所说的习惯有本质上不同,习惯是因人而异,可以通过意识改变,通常只针对个体来说。本能是一个物种经过长期的优胜劣汰积累下来有利于该物种生存繁衍的一种力量。如杜鹃在寄生性,某些蚁类会抢劫另外一些蚁类的卵并抚养成奴隶使用,再如蜜蜂建造蜂房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利用最少材料建成最大容器的极致,它们的远亲土蜂和墨西哥蜂的本能就要逊色很多,可以说是动物本能演进的佐证。
四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平原,生存的首要是获取食物。除了植物,还必须获取肉食,肉是发达大脑的必要保证,因为现代人的大脑消耗了我们20%的体内能量。那些有能力获取富含能量的猿人得以不断保留繁衍,无法获取足够食物的则在进化的道路上不断被淘汰。进化的人类热爱富含高热量的食物,最近的一二百年时间,我们逐渐有能力获取充沛的食物,乃至过量的食物。那么多的人偏爱浸满油的薯条,简单来说,完全出于本能的驱使。不用太有负罪感,只不过我们的身体还没来得及适应如此富足的生活。
好奇,自尊,竞争心态,追逐成功,惧怕失败,这些共性无不和进化有关,大自然偏爱具备这些本能的人类,给予他们更多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人类在竞争之前,会先试图感知对方的实力。如果对方强大到实力悬殊,我们会选择回避;实力接近的竞争,通常会斗志昂扬;假如对方释放出不安自卑的信号,我们会本能的加大赌注。BBC的《人类本能》用两组人类赌博试验很好的说明这一情况。人体是一个奇妙的系统,当我们接近成功时,我们会兴奋,体能释放的化学物质激励我们去获取最终胜利,某些物质甚至让人忘记疼痛;而失败来临体内会释放另一种化学物质,让人精神低落,无法提振力量,大脑中的海马体会深深印记下失败的经历,再将事件和悲哀痛苦的感受相联系。这样的功用,是尽量避免人类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成功带来的喜悦是短暂的,而失败的痛苦有放大和延长作用。由此人类在进化的途中可以不断追求新的成功,努力避免类似的失败。设想一下,在股市中赚1万元和损失1万元给人的感受是否是对等的?当你有两个好消息要告诉别人,不妨分两次告诉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喜悦感;当你有两个坏消息时,一次告诉他会相对好一些,当然也需考虑对方一次性的承受力。现在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在球场上当一方取得优势的时候,原本势均力敌的比赛会变成一边倒,取得优势的一方球员会变得更兴奋,更主动,更具备攻击性,而落后一方的球员的反应速度亦会减缓,仿佛从始自终都不是一场均衡的比赛。我记得大学时代参加的一次篮球比赛决赛,输球的印象至今还十分深刻,在球场上疲于奔跑的感受,压倒所有之前比赛赢球的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