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考的技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锦集

2021-02-27 00:0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锦集

  《思考的技术》是一本由(日)大前研一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的技术》精选点评:

  ●(103/108)没有讲什么艰深道理,但是经历和态度就已经深具启发——又一个“求思之深无不在”的科学家,上一个读到的还是费曼。如果就记住两点,那该是:1. 不要把假设当事实,更不能当成结论,严苛审视自己的“事实结论库”;2.就算自己感觉把握十足,确定结论前,也一定要挪动双脚。前两点会得出第三点——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不叫结论,因为真正的解决方案必然来自现场。注重实践实验的优秀咨询师,因为他专注,所以往往就某个问题,站在了一个公司“经验+理论”的最高点,不怕任何人挑战——这就是所谓“逻辑打动人心”。并且,大前先生并不卖弄的告诉大家,这是由于他每天反复做这种练习,“为自己储备智慧”。前后呼应的四个趋势,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数字经济、倍数经济(杠杆率),可以在生活中观察验证。

  ●逻辑思维的基础在于累积事实,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尊重事实的。

  ●反复提及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会带来一通百通的实践力量。

  ●首先要说明的是,原书主体成书于2005年,而且前几章举的例子更多是日本国内的事件,导致前1/3不太容易阅读 思考是一门技术,需要结构,需要逻辑,需要假设,也需要预设条件,但最终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实践!

  ●台湾朋友强推我看的,不知道是不是期望太大,觉得这本书干货竟然就是凝结的那几句话,作者举的例子我不太看得进去...

  ●使用非线性思考该思考的事情,同时用严密的时间安排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减少思维消耗。这点也是2019读GTD类书的感受,大前研一又强化了这点。

  ●主要讲的是如何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企业的管理咨询方面。对其中一个观点印象比较深:很多人往往会把现象当做结论,不探究其中真正的原因,而没有找到原因,是一定没办法把问题的本质看透彻的,自然也就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这本书谈到的观点结构上比较分散,可以精炼成笔记tips。

  ●还凑合 例子内容有点老

  ●全篇一直提到思考,逻辑思维,但是文中内容比较大,涉及政治,经济,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读完后会觉得没有内容,和实际的可以落地的内容。

  ●说的是很重要的事,但篇幅可以大大减少。“鱼”远多于“渔”,举这么多例子不如真正透彻地讲好两三个例子。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一):工具书必须要整理笔记——3/9

  从《靠谱》一书过来,《靠谱》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思考的技术》则是具体化+高维度的思维提升书籍。 感谢作者大前研一的这本书籍,在预测手机五年后发展情况一节,因分析的与2020年非常符合,我百度搜索了一下最初出版时间,2005年!再一次为作者大前研一而折服,同时看到了简介:大前研一(KenichiOhmae),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任麦肯锡日本分公司董事长,兼任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顾问。1994年7月离开麦肯锡,现任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和一新塾校长。1996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 再一次为大师致敬 书中有很多我并不了解的知识领域,我也没有经验积累帮助消化陌生知识,但是整本书读下来竟然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不管是新的思维模式,还是具体的实操部分,或者是大发展方向的预测论述,都让我受益良多。 至于四星评价,纯粹是我越读书越慎重,对于这本书或者说这类书,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回过头来感悟其中的精髓。留待回看 附加我的一点小感悟:碎片化知识充斥在每个角落,我也曾在收藏夹里尘封了许多干货文章,通过互联网大量摄入知识也有了许多谈资,可我还是迷茫还是平庸,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生活。如今,我想问问自己,我真的是懂了那些道理吗?更多的还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有的文章提取了某本书的精华部分,自然是正确无误的宝贵经验,可是没有纵向横向的分析论证,只能成为一条条列在头脑中的僵硬守则。无法落地适用,而且徒增重量。 最后,还是要致敬认真严谨的作者。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二):懒于求知的人,将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一直以为大前研一是商业出身,没想到他原本是科研人员,本科是化学系,看到石油化工暗淡的未来,自修核能,考取原子核工学研究生,后来去了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取博士学位。毕业后,去日立工作,力争自主研发核动能,但日立高层主张引进通用电气,失望兼观望之时,阴差阳错被猎头「骗」进麦肯锡咨询公司。

此书名为《思考的技术》,展示的是大前研一运用他的思考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当中引用了不少案例,例如邮政储蓄民营化、嘉娜宝化妆品业务出售问题、银行合并问题、日本自卫队问题,日产汽车公司改革问题……案例篇幅约占70%。如果不是日本人,以上问题就难于产生兴趣,可跳过不看。

自己总结出以下几条有用的笔记:

思考差距产生收入差距思考就是对自己产生疑问懒于求知的人,将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累积有大量事实才能得出结论搞清什么才是「改解决的问题」自我投资,很简单生活简单,才能思考抱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不认为理所当然的人容易成功没有思考就容易被广告骗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三):《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思考的技术》是一本结合大前研一自己的经历,同时归纳出他思考方式的书。读毕,你会发现,这些大家如同普通人又好像不是普通人。

  无休止的“思考”

  此书让我感悟最深的一点便是大前研一无止境无休止的“思考”,而他所理解的“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而这种思考的频次,他几乎高达到,上班时间到两个站里,他都会去思考。也因为他不断的对自己思考,提出疑问,他才找到了思考的本质,比很多人更快速的抓取到事物的本质。而我们常常以为看到事情的本质,不过只是看到了事情的现象或者说是结果,因此我们想了无数种解决方式,都没有解决到问题的根本呢?)。比如,我们常看到的,销售不好,我们找到的原因是员工不努力,产品不好等,其实你仔细一琢磨,这是问题吗,不是,他是目前问题表现出来的现象/结果,我们应该更深入的进行质疑,为什么员工不努力,为什么产品不好,一步一步的,一层一层的找到真正核心的问题。

  无差别的“质疑”

  大前研一,还有一种很好的状态,就是无差别的“质疑”,无论是权威媒体,还是公司boss,专家领域,甚至是身经百战的大佬,他们说出的结论,表达的观点,大前研一都会有一个质疑的过程,这并非不尊重,并非猜疑,而是他启动了思考模式(如上)。这样便于他更完善的搜集资料,掌握更全的信息,得出更为公正的理论。真正做到了对事,不对人。

  看这本书,还打开了我的一个思路,发现了自己的小格局。大前研一说:别让公司成了同类人的集团。简单举了例子,大意就是拥有同类人的公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的思考趋势和解决方式会比较一致。就好比,一个人喜好吃火锅,当以这个喜好为基础,汇聚了 10个人,100个人后,遇到火锅出现问题前,大家其乐融融,聊火锅聊人生,只产生快乐的情绪,不涉及到任何决策上的事。但一旦火锅出现问题时,大家或许就会就着“我们共同喜好”的这个思路去解决问题,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你把这个“共同喜好“放在更大环境下的时候,他就是一种偏见。用的是自己情绪处理事,而非通过基于事实的状态去分析事件。

  很多时候,因为懒于沟通,我渴望同类,同类可以拥有很强大的精神寄居空间,不用说ta就懂。可在我自己思维逐渐从单一到万千的变化过程中,我觉得同类不过是我自己小格局的外在呈现。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四):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用正确的方法去表达

  看完这本书,最佩服的不是大前研一,而是麦肯锡公司。其实大前在这本书里讲到的两个最主要的能力就是:逻辑表达和科学思考,这也是他从麦肯锡公司学到的精髓(当然他之前也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

  身边有一些人,让他们说些什么事,总是会含糊不清,说的没有条理和头绪,最后也听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典型的逻辑表达能力不足。逻辑表达其实是按照人类理解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表达,表达的时候尊崇总-分-总的关系,类似于一个递归的过程,最后达到一个顶部观点的证明。麦肯锡有本著名的《金字塔原理》,就是用来教你如何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表达。

  我深刻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是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论文在堆叠完材料、理通语句之后第一次拿给导师看时,导师马上就指出了你这个论文结构不清晰。比如刚开始你要先交代背景、分析现状、当前存在哪些问题、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解决问题等等;然后再阐述你所要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展示数据和实验结果、分析结果、证明你的假设。整个论文从前到后,其实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表达,同时也是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整个研究生期间,不夸张的说,我从写论文中学到的东西最多 ^_^。讲话、讲PPT等也是如此,好的逻辑表达能力能帮助你更好的传达自己的想法。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如果你有类似的困扰,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我身边还有一种人,比如我的前老大,思维特别敏锐,很多问题一眼就能看到关键处。而且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给出相当多的论据。各种方法论对她来说简直信手拈来,看问题的角度我们想都想不到。据老大描述,她从小就不信学校、老师说的话,她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法。当时我刚毕业没多久,听到这句话还嗤之以鼻,现在是越来越觉得说得对。

  科学思考,首先就是要有怀疑精神。如果你对所有的信息,都是不经思考直接接受,那你永远不可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大前研一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就是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做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科学的方法只存在于数学家、科学家手中,但现在我才发现,对待任何一个观点,都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在这之后我看到媒体发布一些震惊的结论时,都会持谨慎态度。我先要去查找例证、分析确切数据后,才敢认同。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新闻:经国内民政局数据统计,IT男出轨率最高。好多媒体看到这个结论后直接就转发了,而且还从结论推出了原因(因为IT男加班多,经常以不回家为借口搞婚外情...),对于媒体的这种神逻辑我也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其实这个调查数据源自一个国外的婚外情网站,而且原来统计的是最想出轨的人群,而非实际出轨人群。这个伪结论年年被翻出来改造一下,继续发。大家接着很震惊,然后继续无脑转。这里只是想借该例子表达一个观点: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结论,除非经过你自己的科学验证。

  当然怀疑只是科学思考的一方面,如果你想得到一个有力的观点,那么你需要这么几步走:1. 分析当前背景,得出假设 2.寻找各种数据及例子,验证或修正假设 3.反复验证之后,导出结论。其实大前在书里提到的科学思考方法就是这几步,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举例和论证,都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他所言不虚。

  总结: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用正确的方法去表达。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五):科学的思考方法

  本书作者是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后,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公司日本分社社长、公司董事,国际著名企业顾问。

  1995年离开麦肯锡,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长,现任创业者商学院院长。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东方的彼得·德鲁克。

  《思考的技术》是大前研一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他提出在瞬息万变的新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思考方式,不被经验所困,不被固有的立场所左右。要在掌握数据的基础上,大胆地假设,努力求证,导出结论,这也就是他提及的科学的思考方法。

  大前研一老师告诉我们,思考的技术、方式跟收入直接挂钩,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工作了20年之后,收入还是20万,而有的人已经年薪百万了。如果你想提高收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思考的技术是关键。那就是要洞悉事物的本质。

  很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以为自己抓住了本质,其实则是被外界的干预、固有的经验或者别人的劝说所误导了。那么,到底该如何洞悉事物的本质,割除掉固有的观念呢?

  01转换思路

  大前研一认为,我们需要逻辑思维,科学的思考方法,来打破经验的束缚,洞悉事物的本质。那么,什么是科学方法呢?

  1、逻辑思维

  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对于任何人所说的任何话,皆不抱着“就是这样”的想法。

  举个例子:

如果有人对你说:“天空是蓝色的。”你的反应是:“是啊!原来天空是蓝色的啊!”就是人文学的方法,也就是线性思维。 若你的回答是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呢?是不是每一片天际都是蓝色的?”企图探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理由,这就是科学的方法。

  大部分的人都会理所当然地回答:“天空是蓝色的。”其实如果在喜马拉雅山的山顶朝天空望去,天空是黑色的。

  连搭乘飞机时也是如此,乘坐协和超音速客机,所看到的天空就是黑色的。天空是蓝色的,其实只限于对流层内,因为天空原本就不是蓝色的。

  作者认为,要掌握这种思考的方式尤为重要,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就会让你线性思考问题,错把假设当成结论,因为经验就是假设的前提。

  举个例子:

20多年前,有咨询公司出具了一组数据,这组数据说,日本人的和服消费在急剧缩减。这是不是说明和服这个传统行业走向了没落呢?大前研一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最终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他发现,虽然日本人现在不常穿和服,但日本人有看花火的习惯,就是大夏天的晚上,在河边放烟花,看花火的时候,一般要穿和服品类中的浴衣,特别是年轻人也对看花火充满兴趣。 于是,他告诉很多和服店,如果想提高销量,应该多生产适合年轻人的浴衣。 事实上,果不其然,那些坚持做和服,而且还增加了浴衣的和服店业绩稳定增长,比如,京都有家叫凛l的和服店,不仅出售浴衣,而且还出租浴衣,在一年里销售额增长了30%。

  作者告诉我们,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我们需要用的是逻辑思维来分析数据,不要把现象当作结论,更不能把假设当作结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不被经验所误导,有效的决策呢?

  2、科学思考

  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地重复假设、验证、实验的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作者却做到了。那么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前研一原本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是核能,大学毕业之后就负责设计原子炉,后来,进入麦肯锡工作,也是在麦肯锡,他积累了科学思考的方法。

  就是先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业界的数据,做成图表,提出假设,然后再搜集并分析可以让自己的假设成立的证据,等等。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假设无法证明,那就重新再来。

  思考的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就是“为了印证假设而不辞劳作的行动力,也可以说是为了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而努力动脑的深层思考力。

  就是导出问题解决方案的科学方法、逻辑思维,其结果一定可以得出合理而且正确的结论。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人、任何问题,绝不是只有经营管理顾问才用得上。

  那么,这种能力该如何培养呢?

  3、思维训练法

  大前研一年轻的时候,每天做电车上班。每天早上就利用路上的二十八分钟通勤时间,给自己一道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一眼看到垂吊式的车厢广告,就以这个广告为题目,思考:“如果这家广告公司的总裁要我协助他们公司提高业绩,我该怎么做?” 当脑子习惯思考之后,思考速度自然会加快,于是就从每天一道题目,进步到每隔一个车站都可以思考一道新的题目。 看到一个不同的广告,马上就提出假设“如果这么做一定热卖”,然后思索该搜集什么资料、该怎么做分析,等等,也就是说,训练自己的脑子,可以立即将解决问题的所有过程组合起来。

  其实思考的训练并不是真的要导出一个结论,主要是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这样就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这就是组织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题目是无所不在的,如果这样训练自己的脑力,就一定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天努力看不出差距,可是天天努力,很快就有明显的差别了。

  在这里借用书中的练习题,我们来感受一下:

写出你认为你们公司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会做什么?但你的公司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请举出公司不这么做的三个理由,并针对每一个理由写出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如何克服。

  运用他提出的不断重复假设、验证、实验的过程这个方法来分析问题。

  如果你能洞悉公司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你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你的个人业绩和收入肯定也会大幅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工作多年赚钱很少,有人收入却蹭蹭的涨起来,就在于他们思考的技术不同。

  02洞悉本质的过程

  所谓洞悉本质,就是看清楚问题真正的原因,并导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通过洞悉问题本质的过程,要导出正确的结论并不困难。

  作者认为,想要洞悉事物的本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事不对人。这里的“事”是“事实”的意思。

  举个例子:

2004年的时候,日本化妆品品牌嘉娜宝面临经营困境,当时有俩解决方案,一个是卖给花王,一个是接受日本企业再生机构的援助。 先假设卖给花王。花王是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卫生用品制造商,其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渠道多元。大前研一测算了一下,如果嘉娜宝卖给花王,他们的运营、物流等等成本能削减30%。 当时,嘉娜宝的利润是每年300亿日元左右,收购之后由于成本降低,利润能提升到600亿日元,利润翻倍。而当时花王给出的收购价格是4000亿日元,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 再来看一下再生机构的援助。当时日本再生机构能为他们提供3600亿日元左右的援助基金。但再生机构只是资金和金融上的支援,在物流、渠道、制造方面没什么益处。 换句话说,嘉娜宝依然只能维持300亿日元的利润。并且成本也会上升,能否扩大盈利还是个未知数。

  按道理说嘉娜宝应该接受花王的收购才对,但是嘉娜宝却反其道而行接受了再生机构的援助。

  嘉娜宝化妆品业务的营业利润比之前更低,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嘉娜宝的企业价值是大幅滑落的,今后或许还会跌得更厉害。

  那么,为什么嘉娜宝没有接受花王的收购呢?

  那是因为工会的反对。工会原本不是企业的经营机构,但他们以维护员工利益为理由,给管理层施加压力,最终导致了失败。

  因为工会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管理者却没有勇气用事实说话。

  作者分析说,日本企业有“同质化”的性格,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公司、一个分公司通常都人云亦云,看起来是为了自己所在的组织谋利益,实则影响了大局。这就是不尊重事实造成的。

再比如,你公司里的产品卖不出去,大家开会讨论卖不出去的原因。设计人员说,是销售渠道没做好,销售渠道说是广告宣传不到位,广告部说是产品设计不好看等等,反正就是互相推卸责任。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作者给出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思考,积累事实,用事实说话。因此,对事不对人的意思就是,要忠于事实,而不能被人的立场所左右。

比如,如果整体销量不是特别好,但是有一半以上的销售人员业绩不错,那就说明不是产品的问题,就需要销售部门反思自己,是不是销售技巧、销售渠道有问题。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公司的老板是从研发部门晋升上来的,多半就会偏向研发部门,因为研发部门有他管理过的痕迹,总不能否定自己吧。

  所以无论是你个普通职员,还是一位领导者,都要学会抛弃自己的立场和偏见,学会用事实说话。

  03如何预测未来

  说到预知性,很多人有所误解,以为是预言,或是突然闪过的一个念头所产生的。

  但是作者认为预知性是通过理性思维而产生的。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无论是在原始时代,还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都能预测未来。

  举个例子:

日本1990年左右,泡沫经济崩溃,房价一路下跌。1991年到1996年,购买房子的人悔得肠子都青了,因为到了2000年左右,7000万日元左右的房子,已经贬值到了3000万日元了。

  就在1991年,很多人看到房价跌了准备赶紧买入,但大前研一就预测了房价还会继续跌落。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提供了几个依据:

  第一,当时泡沫经济的影响还没有退却,单是东京都内就有大量剩余土地。

  第二,过去因泡沫经济而集聚的外资企业,纷纷关闭在日本的分公司,还有一些日本其他地方在东京开办的公司也从东京撤离。不仅东京的办公室需求量减少,而且原本这些公司员工的住宅用地也多余出来。

  第三,倒闭企业急速增加,因为贷款抵押而被银行扣抵的物品也就越来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东京当时的房价还会下跌。那为啥还有好多人买呢?大前研一说,当时的银行为了推动房地产,推出了好多贷款的优惠政策,老百姓脑袋一热就买了,其实这些所谓的优惠政策根本无法对抗房价下跌的损失。

  大前研一还在书中提了一个移动电话的案例。因为《思考的技术》这本书是2005年前后出版的,他当时预测手机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

  1、分解法

  他是如何预测的呢?他用的是分解法。先分解功能再进行思考。就是说,能够看清楚现在正发挥作用的力量,并知道它在未来是否依然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还要能够辨别出这个倾向是否会越来越强,还是只能维持甚至转弱。能够预先知道目前在起作用的几个要素当中,哪个才是影响未来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样的思维逻辑,才算是具备预知性的条件。

比如,手机会取代钱包、手机会成为一台行走的电脑。现在来看,好像这都是事实,但是在遥远的十多年前,这个预测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当时大前研一就认为,手机支付功能会让你的身份信息、你的银行卡都不在频繁使用了;而手机的电脑功能,可以让相机、MP3都告别历史舞台。

  2、实地考察法

比如,他会长时间站在电车的轧机,看看大家的刷卡习惯。他每次来中国,一定会去做足底按摩,每次他都会问按摩师有没有移动电话、使用的频率、在手机上的花费等等。 总之他就用这种分解法加上实地考察,来预测未来。

  大前研一认为,实地考察能洞悉人性,让你的预测更加准确,技术是手段,人性才是根本。

比如,日本80年代就有智能家电的概念,也就是说,人在外面时就可以遥控家中浴室的洗澡水温度,回家后马上就可以洗澡。 或者在你使用了冰箱里的东西之后,就会自动帮你订购东西,智能家电标榜的就是这一类的功能。中国也一样,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 但到现在也没有普及。为什么呢?因为技术研究者在实验里推出了技术更新,而且商业化的过程中,没有了解人性。

  我们下班之前,就把洗澡水热上了,准备回家舒舒服服地沐浴一番,万一要突然加班怎么办?朋友有事让你出去怎么办?水和电不就浪费了嘛,对吧。

  预测未来在于对技术的认知、对人性的把握和了解,然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最后的话:

  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抛弃过往的经验,做到对事不对人,用事实说话,掌握数据,进行分析,导出假设,然后用大量案例验证假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