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7 00:55: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经典读后感有感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精选点评:

  ●世家大族真土豪

  ●关于佛教的内容过多,军事政治方面内容较少

  ●每本书的开头都会专辟一讲或是几节,有针对性地介绍时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及成果,以总领后续的历史叙述,用心良苦~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传统断代史的写法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作者大胆引入了中古史的概念,将分裂的魏晋南北朝和大一统的隋唐粘合在一起,强调了时代的延续性(北魏探索对隋唐建制、六朝骈文对唐代律诗)和相似性(政局动乱、民族融合、村庄兴起),进而否定了隋唐统一王朝的传统定位,突出了整个中古史分裂的特性,虽然有待商榷,确实很有魄力~

  ●4.4/5

  ●本书观点倒是一般,没有什么新东西,叙述方式对于这种分裂时代还是适用的。只是到了大一统时期看杨老师怎么去写了,目前的格式太散了

  ●本书摒弃了读书时枯燥的历史事件陈列方式,也没有走现在流行的讲故事路线,而是在庞大的历史过程中筛选出里程碑,再以严谨的逻辑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与发展 - 虽缺全面性但无疑是更具启发性的历史读物。 读魏晋南北朝史时,“世族凌驾皇族”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但世族能大胆抗衡朝廷,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庞大的庄园网络,提供了一套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北魏的鲜卑族统治者一直追求汉化,甚至在孝文帝时期推动了一系列极端的变革,其实是在从游牧到农业生产的经济转型中,他们必须借助汉人的农业底蕴。 在文化方面,本书对六朝诗歌和骈文做出深入浅出的介绍。骈文虽然因为其固执的形态追求而被后世文人舍弃,但其文学影响非浅:唐诗里律诗中的严格对仗和音韵要求,就是源自骈文。

  ●比较少讲历史事件,更多是在分析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政治体制和形成过程,宗教和文化发展。

  ●这一本制度建设上就少一些了,文化层面的解说其实也挺有意思,也算是另一种层面的折射。世族与皇权的此消彼长、北方与南方的政权变迁,或许还真不如读几遍陶渊明的诗,来的豁然开朗。

  ●把看起来很混乱的南北朝历史梳理的很好

  ●杨照写起来还真是同脑子里的认知处处有不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一):越写越离谱

  接着翻这套书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作者究竟会胡扯到什么地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观点之错乱简直超出想象,只举最明显的两处(这都是关系到整章的结论,其他错误不胜枚举):

  1. 五言诗在汉末虽有形式限制,但并不代表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被限制死了而不能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感情,曹操父子都是感情细腻敏感的人,所以说他们不会有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并推论出《嵩里行》不代表作者思想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但凡是读过他们文章的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五言诗发展不成熟受形式限制也就罢了,总不能说他们连在散文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都没有吧。不值一哂。

  2. 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结论明明是隋唐帝国的典章制度源自西魏北周的最少,但本书在引述时却把结论完全说反了。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二):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能是少见多怪,我觉得这套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

  大多数中国历史都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有的甚至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如果是儿童知识读本,这么干还行,但是如果是面向成年人的读物,则显得不大合适,三皇五帝不是信史,盘古根本就是神话人物。这本书从第一册起,就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从考古发现入手,虽然史书上的上古历史不见得可信,但是这一百年来的考古成果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内容在别的历史书中很难见到,真是多亏杨照先生考古系背景。

  一般的历史书都是一个接一个的历史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都是听睡前故事长大的。但是真正的历史和故事关系不大,这本书有介绍考古发掘,制度史,思想史,文学史,还介绍过中国的饮食变化,真正讲历史故事的地方不多,但是恰到好处。

  这套书最棒的地方在于,他真的试图告诉你,历史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同时作者的视野也非常开阔,不限于任何流派。读起来文章逻辑非常强,每一个结论都相当有说服力,比如说讨论曹操的“狭天子以令诸侯”,给出了和传统史家完全不一样的结论,但是令人信服。

  目前才到南北朝部分,希望后面的快快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三):习惯,是用来打破的

  历史,向来由后人评说。因此后世的思维习惯,对认识历史时常产生难以察觉的巨大影响。

  在翻开杨照这本《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前,脑海里固有的思维框架是“王朝史观”。从小开始背诵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代现代,为早期认识历史捋出了一条时间线,自然而然在这条时间线上去理解和记忆历史的车辙,同时形成了贤臣治国、奸佞误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是螺旋上升、王朝在不断更替等固有印象,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却发现这些印象对剖析中国几千年文化产生了阻滞。

  杨照在作品第一讲《中国中古史鸟瞰》中提到:

朝代为单位认识中国历史,会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些列出来的朝代彼此是不等值的……第二个问题在于,这样的‘朝代’谱系,突显的是朝代前后相续的关系,也就忽略甚至扭曲了同时并存的其他关系……第三个问题在于,‘朝代史观’倾向于将各个朝代的特征看做一样的,于是朝代更替的系谱背后也就必然存在着‘循环史观’。

  这些问题让后人忽略了夏商周、南北朝的并存而非延续关系,忽略了夹在这些朝代中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也在历史长河中留有遗珠的朝代,当然,更忽略了各个朝代以致由朝代组成的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通过阅读杨照的作品,读者能够打破旧有习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历史,在历史长河里去沙淘金。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将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朝代史观拆碎,用杨照提出的上古、古代、中古、近世、现代的模式去看中国数千年过往,以时期囊括朝代理解那段时间中华大地上独特的社会发展和构架,虽然一开始并不容易,但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记忆历史却会变得相对容易,毕竟不需要在朝代史观的影响下困惑于夏商周、南北朝为什么不是一代传一代。

  当然,杨照要做的不单单是打破“朝代史观”,他提出“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懂得‘文类’”的观念,也将思维从僵化的“文如其人”中解放出来。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曹丕位尊王者,他们为什么能够以百姓的视角看待战争带来的影响?不是因为二者特别悲天悯人,而是当时的文学风向、文章类型限制了他们作品的基调。陶渊明的诗为什么成为历史瑰宝,除了本身的才华外,他打破当时社会盛行的玄理诗、游仙诗的框架,敢于跳脱而出创造田园诗歌的魄力也让其作品极具魅力。

  除此之外,杨照也为“五胡乱华”给后世留下的刻板印象做了澄清,通过他的笔触和视角,认识“五胡”并非想象中的“外族”,这批对中原大举来犯的“胡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大面积汉化,与汉民族高度融合,在史料中能够看到,其领导者已经更像是野心勃勃的汉人,而非刻板印象中的“纯粹的境外游牧民族”。

  凡此种种,都是这部作品带来的新思考、新发现。杨照有着深入浅出的笔力,能够将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献给读者,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思路,沉浸其中。但这部作品仅限于入门,对于对历史感兴趣而没有深入研习过的人而言,阅读《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是一个轻松又涨知识的过程,然而对于对历史有所掌握的人来说,这个系列的第六部略显注水,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存在价值并不大。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四):见微而知著

  喜欢这套书的原因:大到政治经济小到衣食住行、每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和文学著作、朝代与朝代间的求同存异与过渡发展,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夸张地说,确实是一边看一边大呼过瘾。

  本册内容:

  中国中古史鸟瞰

  《人物志》与《世说新语》

  佛教东来与中国思想变迁

  夸张而无节制的时代

  门第贵族与六朝经济

  六朝诗歌的新形式与陶渊明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重新认识“五胡乱华”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统治

  北魏的变革和瓦解

  笔记:

  与上古历史相比,古代历史的主轴是明确地由多元朝向一元变化。原本松散的共主制政治组织,被周人严密的封建宗法制取代。从疆域国家到统一大帝国,秦只是中转站,到汉武帝时到达一个阶段性高峰。在汉武帝手中完成的帝国系统,维持了300年左右。

  汉帝国的没落、衰亡,意味着中国一元、一统的古代历史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在各方面都倾向于分裂的新时期。公元3世纪早期到公元960年五代结束,宋朝建立,延续了700多年,中古历史才正式结束。与古代历史相比,中古历史呈现出强烈的分裂特性,大一统是少数时间里的例外现象。帝国的消失,带来的是长期的战乱。

  军事动员和军事体制是理解中古历史的关键。相较于古代,中古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出现退步(动乱导致的经济倒退、宋朝“不打仗”策略、汉末人口锐减)

  土地制度是中古历史的另一个突出变化。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国有制,再借由国家的力量对百姓进行授田,也就是进行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

  整体来说,古代帝国明确地朝人身关系松散的方向发展。但到了中古却发生了大逆转,成了一个讲究身份、阶级身份森严的“阶级社会”,一个有着牢不可破的身份界限的“贵族社会”。

  魏晋时期欣赏人物,大致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神采风姿”,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二是后天所获“识见”。

  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发展期,正是中古,从汉末到五代这段时间。

  六朝文学远比之前的汉朝文学华丽铺张,在修辞上明显出现了对“语不惊人死不休”效果的追求。行为上的夸张无节制也就会进一步与修辞上的夸张无节制彼此加强,互相缠绕。

  八王之乱最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在于王室兄弟的一阵混战,而在于有人在乱中招来非汉人的外族武力。

  从东晋到南朝,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甚至王朝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世族却一直在那里屹立不倒。

  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关键在于门第贵族,而门第贵族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支撑了门第,让贵族势力得以在这几百年间不轻易受君主、朝廷的权力左右。

  农业生产的变化,甚至影响了北方地区的生活方式。从汉末到魏晋,农业收缩,畜牧业开始发展,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就明显发生改变。

  在崔浩的坚持和影响下,北魏在农业化过程中,并没有发展出一个“保留鲜卑特色的农业社会”,而是整个鲜卑社会向既有的汉文化一边倒,将“农业”下层结构和“汉化”上层结构牢牢地联系起来。

  隋唐制度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世族大姓与鲜卑民族长久互动、反复磨合,最终奠定北魏政权的制度根基,从此决定了将来继承北周的隋唐会成为怎样的朝代。

  隋唐是中国出现的第二个拥有完整帝国体制的帝国。这套帝国体制之所以完整,是因为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的准备和积累。

  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土地关系一直都是最麻烦、最难处理的问题,很少有政权能够经受得住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巨大冲击。

  “六镇之乱”在时间上延续甚久,在空间上范围广阔,我们甚至可以推论,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变化为北齐、北周,源头就在“六镇之乱”。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五):中古社会:大分裂时代

  

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具体说来 北方:十六国(前秦苻坚曾统一北方)→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分裂为西魏,东魏→分别被取代为北周,北齐→北周) 南方:东晋→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 南方:东晋 → 南朝(宋齐梁陈) 东晋时期:王谢风流满晋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这两句诗可看出王家、谢家在东晋是何等的显耀。

当时南方存在两个势力,一个长江下游东晋政权,另一个是长江中上游北府兵。前者由琅琊王氏实际控制,后者起先为谢家控制,后来交付给了职业军人。职业军人中有个小名寄奴的人,取代了东晋,建立南朝宋。他就是刘裕。

(1)长江下游 代表世族利益;军力用于自卫、维持秩序;不求北伐,甚至反对、牵制长江中上游的北伐 东晋南迁,司马睿靠着江北大姓王导,拉拢到江左大姓顾荣,才在南方(长江下游)站稳了脚跟。 因而有王与马共治天下,王即王导、王敦兄弟,排在后面才是司马家。长江下游的实际兵权都在世族大家王家。 后来谢家崛起,即谢安和谢玄。他们控制的北府兵在淝水之战,打败苻坚。 而后北府兵由专业军人控制,即刘牢之、刘毅,后来是刘裕。 (2)长江中上游 代表寒门、二等世族;积极北伐 祖约的“叛乱”被平定后,寒门陶侃的势力兴起,然后是二等世族桓温。 桓温之后,有桓温的弟弟桓冲,桓冲之后则是殷仲堪,殷仲堪之后又有桓玄。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 南朝宋 宋武帝刘裕代晋朝。对世族也无可奈何。传四世。 南朝齐 次等世族萧道成篡位。仅存在23年。 南朝梁 同宗族萧衍篡位,即梁武帝,在位最长的南朝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最有名的大概是热衷佛教。实际上,梁武帝可能是想借佛教抑制世家大族的势力。 侯景饿死梁武帝。 南朝陈(557-589) 陈霸先打败侯景,第一个有南方人建立的南方政权。 骈文 对用典的注重,对音律的注重 两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分界线 大体上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叠。 北方:十六国 → 北魏 → 西魏,东魏 →北周,北齐 → 北周 → 隋

十六国时期

西晋灭亡后,东晋南迁,北方陷入了一阵混乱。前前后后共形成了十六国政权与南方的东晋对峙,史称东晋十六国。

十六国的中期,前秦苻坚曾统一过北方。他挥军南下,与东晋发生了淝水之战。谢家的谢玄、谢安用北府兵将其打败。前秦不久灭亡。

十六国的后期,最终以北魏一统北方告终。

北朝时期 北魏:农业化→汉化(崔浩)→汉鲜矛盾(孝文帝迁都) 借由威逼利诱燕凤和崔宏(崔玄伯)加入,北魏吸纳了两个北方的世家大姓。 北方世族大姓,燕凤代表代郡燕家,崔玄伯代表清河崔家。 北方最有地位的世族大姓——崔玄伯所属的清河崔氏,正式与拓跋氏合作。 当时北方世族内部教育的是汉朝的经史学问和阴阳百家。 崔浩:北魏的汉化 崔浩(崔宏之子)替北魏政权拉拢了北方世族大姓,这的确是让北魏与之前的北方政权有所区别的关键。 由于崔浩的努力,北方大族纷纷进入北魏朝廷,发挥了稳定北方的作用。 “国史之狱”导致崔浩被杀,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几个大姓都受到牵连,这对北魏的世族势力而言,当然是一大挫败。 在崔浩的努力下,北魏逐渐汉化,被拉拢了大量的北方世族加入。但出身世族大家的崔浩试图恢复魏晋以来的门第秩序,使得汉族寒门和鲜卑贵族倍感歧视。他们在太子身旁汇聚成一股新的力量,国史之狱崔浩被杀。 北魏的下层结构已经农业化,上层结构也在崔浩的政策推动下明确地朝着汉化的方向转变,二者彼此配合,很难逆转了。 北魏接下来必须处理的问题是,汉人与鲜卑人如何共存、如何相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北魏朝廷,直到崔浩死后四十几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彻底解决。 魏文帝迁都:汉鲜相处 为减小鲜卑贵族对迁都的反对声浪,孝文帝伪称效仿百年前的苻坚南下。图中凭吊了比干,留下「吊比干文」。从碑文可看出,在崔浩被杀后四十几年,围绕在北魏皇帝身边的,主要还是北方汉人世族。 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北魏分裂,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些变化都源自拓跋氏与北方世族的合作。 推行汉化(改语言、改服装、改姓),解决汉鲜相处的问题。推行均田令,解决经济问题。 推行汉化 孝文帝激进的汉化政策,争取到了大量的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但也导致鲜卑内部的分裂。 均田令 均田令的大前提,有大量无主的荒地可供分配。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这是能够落实的关键。土地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还有两项重要的配套措施,一是立三长,二是新户调制。前者以土地为基础重建社群。后者是接受国家授田可以享受义务减轻,进一步吸引依附大地主的农户接受授田。 北魏分裂:东魏、西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宇文泰寻求关陇豪右的支持,这是西魏有别于东魏的关键。 府兵制和均田制,西魏的兵源和财源保证。 世族 中古社会是贵族社会。世族是社会中的关键力量。 南方的世族:南方的世族,大多是当初随晋元帝南迁的大族。他们也恰好是当时地位最高的世族。 大族与当地吴姓共同扶持司马氏。他们的地位比皇室还高。并且借由白籍享有的逃税优势,不断积敛财富。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族。 北方的世族:留在北方的大族,地位相对低一些。为了在战乱中自保,他们必须学会和外族周旋、合作,甚至妥协。 虽然很难和南方的世族相提并论,但北方的世族扔在社会上也很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北魏的拓跋珪要争取代郡燕凤和清河崔玄伯的加入。北魏能够有别于之前的政权,在北方站稳脚跟,北方世族的支持是关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