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液循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血液循环》读后感摘抄

2022-03-30 03:3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液循环》读后感摘抄

  《血液循环》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布斯塔尼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液循环》精选点评:

  ●散乱

  ●很棒的人文科普作品,认识世界史的新视角

  ●感觉全书的优点只有译文流畅和装帧美丽了。推测本书的原作者不是医药工作者,只是试图理一下历史和人物生平,没有我希望看到的科学发现背后的科学逻辑。而且很多史料在堆砌,比如“孤儿药”的地位作者只提到一句,前后都没有逻辑支撑,哎

  ●喜欢。有关血液循环被发现的一段历史,更加验证了历史从来都不是某个王朝某个家族的。

  ●从疫苗的史诗过来的,相比而言角度比较特别。

  ●书里讲“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非理性失败的历史”,医学是理解“身体”最直接的方式了吧,其更替与神学、哲学纠纠缠缠,与文化、权力的关系也值得玩味。医学的革命在人的世界里总是石破天惊的,因为大家会突然发现“皮囊”的真相,Amazing!

  ●泡澡时读完,写法老套。在国内念过医科,学过医学史的人几乎看不下去,远落后于今天医疗社会史的想法。

  ●不那么出彩,史料多而感情少,不过或可和超赞的《心外传奇》对照、补充着阅读。这本给四颗星不到一点吧。

  ●血液循环的发现史其实就是反智主义兴起与衰落的历史,其间掺杂着宗教的桎梏、权威的迷信、文明中心的转移、知与行的对抗、体制性因素,它们时而成为推动血液循环发现的动力,时而制约着规律的呈现,但正如书中想要表达的那样,概念性的基础研究的确为实践性科学的发现指明了方向,对实践科学的强调不能抹杀基础学科创造性的作用。

  ●以为和之前读的疫苗的史诗一样讲血液研发历史,结果是探讨医学研究和东西方文明衰败的相关性,很独特的视角

  《血液循环》读后感(一):《血液循环:东西方之间的一段发现史》——你血管里的每次搏动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走的并非是一条平缓顺直的坦途,而是曲曲折折向前的,有时候甚至还会倒推几步。

这里面有不同利益团体的纷争造成的迫害,也有时代发展尚未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前者的突出表现有为天文学发展献身的布鲁诺和阐述血液小循环的塞尔维特,后者的重要证明有将科学推论进行验证的显微镜和大型天文望远镜。

如《血液循环:东西方之间的一段发现史》的作者弗朗索瓦·布斯塔尼所说,“科学发现的确立是一个渐进式的长期构建,在取得重大进步和决定性进展之前,既充满了摸索和倒推,也不乏质疑和困惑的时刻。”

从公元前三千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身体上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之路竟然占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乎全部时间。如今这张小小的血液循环运行图,竟然是集人类社会全体医学研究者的智慧大成之作,其中的艰辛可见一斑。

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念,现在我们所享受的各种智慧和便利,都是前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每一点的进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的,人类不是每个个体的伟大,而是作为世代繁衍、连绵不绝的群体才得以掌控这个蓝色的星球。

经过对心脏病学和东西方之间交流历史的研究,作者在《血液循环:东西方之间的一段发现史》这本书中将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血液系统知识的传承路径归纳为三条知识传递链条,由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古希腊-罗马世界知识链、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知识链、西方基督教世界知识链,很遗憾早早就以望闻问切行医的东方世界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没有一席之地。

科学发展在于实证,以实验的方式将科学的理论进行验证是西方科学不断向前推进的根基,每一步都走的实实在在,这和我们以经验和感受作为行事出发点的传统有很大出入。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小循环和血液大循环)的每一点完善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静脉和动脉的如何区分,静脉动脉传输的是什么物质,血管在人体是如何分布的,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在哪里,血液循环是不是一个封闭的流动系统,血液小循环是什么样的,血液大循环是如何运作的,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哪里,血液循环中的血流量和血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让血液循环系统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才有了现在医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和心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成功率的提高,以及预后改善效果的攀升。

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还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环境做了对比分析,因为科学发展高度依赖工作器械和环境,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政策可以吸引人才,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探索创新,默守陈规的思想舆论会扼制探索和创新,三个知识链条的发展和衰落都遵循同样的路径,这是现代科学发展值得深思的问题。

  《血液循环》读后感(二):序言

  本来是要应编辑之要求,写一个译后记的,目的在于代作者立言,简介书中所写。但医学史并非我的专业,再者对作者了解不深,一个外行说多了总归是冒犯。作为译者,自己只能算是老实而又尽力地完成了一项语言转换工作,所能谈的只有译中甘苦。所幸作者已自己写了序言,就摘录过来,以稍飨有识而想读者。

  “心脏病学的历史众所周知,许多优秀之作已论述详备。那么为何又来一本?首先,讲述同一段历史的方式可以各式多样;其次,以马格里特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说,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心脏病学史的书。它的目的在于展现事物被隐藏的一面,探究其内幕——对所有发现都应如此——也就是呈现科学、医学思想发展的的历史背景。因此,这项工作的意图是对导致科学发展或倒退的原因进行反思。接下来,我们便以这个例子——导致心脏病学诞生的血液循环的发现——作为开始。

  这段历史为我们分析影响科学的因素提供了一个契机。关于心血管系统的疑惑与科学的蹒跚起步始于同时,到了今天,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心脏病学取得的这些成就史这条始自古代的探索之路的最好证明。正如康德所言,“对于它是否在科学的可靠道路上前行,我们可以马上从它的成果中做出判断”

  这条“科学的可靠道路”并不限于心脏病学,也适用于其他许多学科。譬如,天文学便经历了一段平行而又相似的历史。这两门科学皆肇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且都遭遇了相同的阻碍:托勒密错误的地心说统治了好几个世纪;盖伦也充当了同样的反面角色,提出了荒谬的血液循环理论和心室中隔渗透理论。

  中世纪的波斯,马拉盖学派的纳绥尔丁·图西提出了不同于托勒密的天文系统论,其中的部分理论后来被哥白尼所吸纳。在图西看来,同时代的伊本·纳菲斯正确地描述了血液小循环。

  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著作《天体运行论》。在书中,他质疑托勒密的学说,并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同年,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一书,对血液小循环进行了描述,纠正了盖伦的许多错误,并动摇了当时盛行的解剖学研究。

  17 世纪,英国人哈维描述了血液大循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发现 16—17 世纪西方科学思想突然挣脱束缚,为接下来几个世纪里的许多重大发现开辟了道路。

  我们的时代已能将这些抽象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具体表现为:心脏学方面,死亡和疾病的减少;天文学方面,对宇宙空间的征服。这些成果对过去的圣贤学者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它们是两千五百年来医学、科学思想发展演进的结果。

  天文学和心脏病学总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取得进展,这一如此一致的年代、地理上的同步关系,绝非一种巧合。它是众多相同文化和社会政治因素合力的结果。

  只有在政治、宗教等条件支持的时代,天才方会自我呈现。最近,我们采访了一位在美国高校工作的埃及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问他倘若身处埃及是否也能有此发现。他回答说他或许会游览金字塔,在开罗的大道上闲逛,但如此一来,便绝不能在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因为如今的埃及并不适合进行科学研究。

  一条知识链向另一条知识链的过渡需要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因而必须要求译者的介入:位于古希腊世界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叙利亚人,南部的意大利人以及位于阿拉伯世界和拉丁世界之间的西班牙人。

  从古希腊世界到8至14世纪的阿拉伯世界,再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世界,尽管这些世界迥然各异,但都吸引着血源、宗教、文化各异的才智之士,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同等自由而又包容的环境。15世纪的威尼斯画派画家乔尔乔纳以其画作《三个哲学家》阐明了地中海历史和人类历史上薪火相传的三个时刻。

  科学发现的确立是一种渐进式的长期构建,在取得重大进步和决定性进展之前,既充满了摸索与倒退,也不乏质疑和困惑的时刻。科学无视“先知”的形象,尽管他们被认为大致揭示了科学的真理。教会欲奉盖伦为医学领域的先知,却使他反受其害。虽然他的贡献颇有价值,但在血液循环的历史中,他逐渐阻碍了医学的认识。

  其次,包含着两个我所感兴趣的主题——心脏病学和东西方间的交流史,这一段历史促使我开始了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知识传承机制和地中海两岸思想传播模态的研究。

  顺着心脏病史的道路前行,我感到有一条线索为我逐个揭开已逝时代的面纱,每个时代都为各自的知识难题所困惑。这一漫长之旅充满了历史的更迭与科学的闪光;那些散落在时间长河的灵地,也曾集结过耀眼的医师、学者、哲人和政客,最终却光芒殆尽,化为废墟,只留下过去荣光的余韵。

  为何荣光,为何衰落?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文明,正如西罗马帝国,是如何被剥夺去科学的果实?为何阿拉伯人在8世纪选择了开启阿拉伯文明黄金时代的希腊科学及理性教育?为何这一辉煌文明到了14世纪却光彩不再?西方的科学思想如何产生?又是为何直到17世纪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才被理解?

  三大一神论宗教对于科学的影响是什么?以科学来看,它们的地位又如何?我们先以一个现实性问题切入:伊斯兰教从本质上来说是否与现代性兼容?本书无意给出答案,只为提供些许思路。

  研究这些问题所获得的愉悦,弥补了我在医学史方面抱有的遗憾。这些知识至为重要,有助于人们理解进步的动因,尤其有助于培养对已有思想观念的批判精神。”

  《血液循环》读后感(三):以血液循环为代表的人类医学发展史

  《血液循环》读后感(四):以血液循环为代表的人类医学发展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