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2021-03-02 02:5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精选点评:

  ●翻译的很好、很流畅,插图很美,封面也很美。

  ●“知停而行。”我们一直在奔波和追求的在梭罗看来又一文不值,而他在“春暖花开,面向大湖”的房子里住了两年,回归自然。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等一等人生。”

  ●以前看不进小说,现在看不进散文了,可能就是六便士的月亮吧。

  ●牧场物语入门书??怪自己水平太低看不懂阳春白雪。

  ●一个名叫梭罗的美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在瓦尔登湖附近的小树林里唠唠叨叨的田园时光。里面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鸡汤,也有一些有趣的想法,湖泊、动物、植物、人类的描写也很不错哎~

  ●描绘了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心如湖水

  望着那映照天空的一湖澄清湖水,只有一排青山绿树把这一切一分为二,像镜像,天空与湖水中的景物是如此对称。那澄明又如镜的湖水,正如一个人的心境,平静无波,却又澄明丰盈,滋养着万事万物。这个人便是亨利.戴维.梭罗,他来自一百多年前的美国。 美国建国二百四十多年以来,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传遍全世界,把保守的中国人也变成了离开家乡的房奴,成了各式车子的寄生虫。而一百多年前,在发展处于世界前沿的美国,竟有一个人如老庄一样强调极简生活方式,提倡拥抱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与万物共生共存。 罗梭来到瓦尔登湖旁,不借助先进的工业,他就地取材,完全用手工搭建了他的小木屋,在湖边住了下来。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河中捕鱼,在林中捕猎,在岸边种植,实现自给自足。他不奢望一夜暴富,拿这些东西去换更多毫无价值的金钱。于是,这个世界感恩于他的爱护,为他提供永不枯竭的供应,一切让他随取随用,并保证新鲜无害。 在现在,我们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拼命反人道的努力――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在追求的生活中永远向前,却忘记了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该休息的时候不敢休息,想放松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可耻的懒惰,却不想我们已经把自己活成了机器,还不记得为自己搞搞检修和保养,只担心地望向前方,又有几个与同时起步的人跑在了我的前头。 别人爱奔跑就让别人奔跑,我们何必勉强自己。他就算跑得再远,爬得再高,还不得回到起点。或许因为他跑得太远,正为不能及时回到起点而伤心不己,遗憾终生呢。你羡慕的他终会嫌弃,你遗憾的他终会羡慕,何必为了别人而失去自己的方向呢?一切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就好。 这就是罗梭在瓦尔登湖生活的感悟。身外之物越少越好,无妄之求做到零需求,你活的每一天就是自已的,你才不会去考虑如何安排时间,你就不会拒绝与某只黄峰低语、与某只鸟儿应答。看鱼儿欢快的跳跃,听风声哗哗的吹过,闻泥土馥郁的芬芳,触露珠迟缓的滑落,生活之美就缠绕在你身边,万物之美就绽放在你心中。 我们为了创造更美好的家园,早已失了我们本来的家园。我们本来的家园在自然之中,也在精神里,可我们却蜗居在不见天日的狭小楼宇中。这让我们如何能亲近自然,放飞思绪呢?越来越拥挤的城市,只见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只见你我惊恐防备的面容,叫我们如何不心焦,叫我们如何安然入睡? 学心理学的热门起来,因为心理疾病去世的人多了起来,却仍然有更多的人正在心理门诊就诊,仍有更多的人受心理疾病的折磨。何为心理疾病,无非就是自我折磨。我们看不见天,走不进大自然,觉不出自己的渺小,无限膨胀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天地的主宰,哪知只要上帝稍一用力,就毫不费事地就主宰了我们,叫我们如何不疯巅,如何不得病? 忘了吧,随它去吧,放下名和利,出走一次吧。走到天的尽头,步到海的边缘,去见天地之苍茫,感宇宙之无常,我只是苍海一粟,小如尘埃,轻如鸿毛。 罗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顿悟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我之间的不同,我与生活之间的意义。他的这本《瓦尔登湖》正是表现出了这一点,人文的思想始终贯穿始终。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一个“离经叛道”老男人的极简生活

  文/夏小忧

  你幻想过要离群索居吗?很不好意思的说,学生时代的我曾有过无数次这样的幻想,那时候偏爱安妮宝贝的文字,喜欢她笔下那些孤傲、冷静的女子。也一度因对“世界是一座孤岛”的炽热迷恋,不止一次想象着自己可以独居深山,日出劳作(洗衣、做饭、种种菜、写写字),日落而栖,远离周遭的喧嚣和纷扰,喝泉水、吃野果,在阳光正好的日子里到处采采蘑菇,在停满小鸟的桌子上看书、晒太阳,跟它们一起唱歌跳舞......

  如果说这是我青涩少女时期对世界的迷之幻想,那么,有这样一个年近三十的单身“老男人”,竟然真的把日子过成了我曾经想象的那样,他一个人住进了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自己动手盖了座还算宜居的小房子,房子不大,设施也不算多,但足够生活起居。这个叫梭罗的老男人动手造房的费用一共只有28.125美元这么多,是不是太经济实惠啦?

  对,我说的正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纪实类名著《瓦尔登湖》里的情节,这本被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之一的文学著作,主要是讲述的梭罗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用碎碎念式的笔触讲述了自己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快乐时光,试图以此告诉世人,真正的生活不是要太多金钱和物质的支撑,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那些虚妄的物质、安静而绝望的活着,甚至还不得不以水貂和麝鼠般的勇气来安慰自己。

  他的比喻尤其生动且有趣,他说,当我听到一个衣冠楚楚、外表壮实......的人,居然讲起了他的家具有没有保险这个问题,我不由得对他怜悯起来,“但是我的家具怎么办呢?”,当他这样问的时候,就像可爱的蝴蝶让蜘蛛网给缠住了。谁说不是呢,每一个被各种物质驱使着去拼命赚钱,然后再去盲目消费的商业社会下的可怜虫,真的像极了被蜘蛛网缠住的蝴蝶呢,所有的挣扎不过都是徒劳无功。

  像是看透了众人的苦楚,梭罗这个老男人不顾他人眼光的异样,独自跑去森林里居住,用他的话来说,他只是希望自己生活得谨慎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自己是否能学会生活教他的一切,免得临死之前发现自己没活过。他倡导极简生活,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全都一一扫除,就像斯巴达人那样生活,活得简单且坚强。

  他森林里的房子坐落在一个小山腰上,房子周围长满了山核桃和幼小的山核桃,院子里更是长满了草莓、黑莓、永久花、狗尾草、黄花、矮橡树、沙樱、乌饭树和落花生,森林里的景象,每个月都别具特色,却又都绝不重样,5月底,沙樱盛开,花丛簇拥得好似一把把太阳伞;秋天则轮到樱桃垂挂,美得光芒四射,冬天的森林的雪景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路过的人们总会问梭罗,一个人的生活会不会孤独,他却不以为然,几百年前孔子老人家就曾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德不孤,必有邻。撇开社会的流言蜚语,远离熙熙攘攘的人群,独居不过是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激励。这是梭罗对孤独的理解。

  太多的社交都是廉价甚至无谓的,正如多年前流行的那句话一样:狂欢,不过是一群人的孤单。把自己扔进“人群”去消遣,才是真正的孤独。

  这个叫梭罗的男人,从1845年7月4日便开始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屋子独居的日子(7月4日刚好是美国独立日),前后长达两年零两个月时间,这两年多时间,他依山傍湖而居,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靠着自己一双手养活了自己,他种豆、钓鱼、摘葡萄和越橘,捡柴生火煮饭,日子简单又奢侈。

  瓦尔登湖上的景色总是那么怡人,它时而像明镜时而像水晶,它缄默、简朴,像森林中的隐士一样。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莫测,它始终静静流淌,几千上万年依旧如此,寒来暑往,它始终承载着自己的使命,一年又一年见证着小动物们的欢愉,听猫头鹰的尖叫、看狐狸奔跑、红松鼠的追逐、兔子的出没、红蚂蚁的打斗、木坚鸟和山雀飞来飞去......

  这个叫梭罗的“离经叛道”的老男人,他希望人人都能回归极简生活的状态,但全书却没有一句说教,更没有没有苛责。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好似无心的给世人讲述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经历,在那里,他没什么欲望,生活极尽简单,没有便利的现代设施,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甚至方圆一英里之内连邻居也没有,但他却快乐惬意,出门不需要锁门,更不需要为了欲望苦苦工作,在那里,一切都是为了简单的生活本身。

  《瓦尔登湖》,有点心动,这个老男人的极简生活真的太有意思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找到心灵的栖息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我想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也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于终日穿梭于钢筋混泥土城市里,忙忙碌碌人们来说,潜意识里似乎都在追求一种悠闲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人的本能,只是,迫于现实生活的桎梏,真正活的自由自在的人,又有多少?

  而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一个叫梭罗的男子,为了探寻自己内心的小世界,找到内心的答案,过起离群索居的生活,于是有了这一本带给世人警示语录的著作-----《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建造了一间小屋,并在此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他把在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所思全部收录在这本书里。

  然而这一部被誉为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在当时出版的时候并非十分畅销。这一本世界名著,书里那些蕴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引用了大量来自古代中国、印度、古希腊及欧洲古典文学。诸如《圣经》、中国诸子百家等。可见其思想造诣的深邃,足以让大部分缺乏古典文学知识的读者望而怯步了。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正好处在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经商发财,将追求利润及奢侈享受作为生活的目的。他选择回归自然,搬到瓦尔登湖畔,自己亲手种豆子、去湖里钓鱼、泛舟在湖面上悠闲的晒着太阳、有时候坐在船上和潜水鸟玩起了游戏。在月光温柔的陪伴下读书、写作、思考。

  在梭罗美妙的笔触下,有和偶尔的访客之间细碎交谈的温馨氛围,浓烈的山野气息里,他在自己搭建的小屋里自给自足。作者对于湖光山色细致的描写,让读者透过文字甚至可以听得见虫鸣和蛙叫,看得见湖水荡起的涟漪和林中的雾霭。还有开春时节,瓦尔登湖冰面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的隆隆声响。

  《瓦尔登湖》里有许多作者生活的琐碎细节,在这些细节里掺杂着许多艰涩难懂的哲学道理,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梭罗便是那个传达信仰的传教士。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捧读,才慢慢体会梭罗笔下的睿智及美丽。

  他一再强调自然之美,他说:“人们称赞并视为成功的那种生活,其实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而去贬低别的生活呢?”他意在告诉人们,远离喧嚣与嘈杂,摈弃世俗功利,回归自然,回归自己的内心。他说他到森林中去是希望生活过得谨慎一点,免得临死之前也没发现生活教会他的一切。

  如今的中国也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处处充斥着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气息。但即使是生活富裕,物质满足,人们却愈显浮躁不安。聪明的人类想要通过各种手段征服世界乃至宇宙,但在梭罗看来,人类依然生活的很卑微,就像蚂蚁似的,而人的内心才是最大的宇宙。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清净淡泊,那么生活在贫民院就跟生活在宫殿里一样,心满意足,思想愉快。

  在《瓦尔登湖》一书里,作者描写了上千种动物和植物,这本书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理解,书里有梭罗倡导的哲学观,还有他关于人类对大自然应保有的敬畏及爱护之心。而本书关于梭罗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也让很多人对此各持己见。关于孤独,他引用了孔子的话“德不孤,必有邻。”但更多时候,他认为,独处更有益于身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瓦尔登湖》作者开宗明义在“经济篇”里,对于人类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作出反思。树木被不断砍伐,动物被无情的掠杀。本书译者王光林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里提到: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关注生态,一切的出发点都应该以家园为中心,如果自然都给毁了,家园还何在?

  梭罗说:“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钱,也不要给我名,请给我真理。”所谓的真理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然而,每个人在混乱的世界里,可以对自我保持清醒的认知是难能可贵的,让内心像瓦尔登湖一样澄澈透明,精神富足,我想这应该是梭罗所要传达的其中之一的真理。

  �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

  读自然文学作品,总会给人一种清心寡欲的感觉,体会出一种心灵的平和之喜,又或是像吃多了荤菜后,浑身不舒服,偶尔来上一盘素食,给人以清爽之感。《沙乡年鉴》是这样,《瓦尔登湖》也是这样。

  《瓦尔登湖》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回归到自然中,发现生命的真谛所在。作者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散文家,《瓦尔登湖》是其代表作。斯蒂芬·哈恩在《梭罗》一书中写道:梭罗是十九世纪最广为人知的美国作家之一,也许只有埃德加·爱伦·坡才能与之相比。1985年,《美国遗产》列出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梭罗写《瓦尔登湖》的主要意图,是要唤醒同胞去改变以物雷形的低微生活,过一种有诗意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自赋的使命是严肃和崇高的,他要表述的思想是相当抽象和深奥的,但他没有用抽象的语言,板起面孔进行说教,而是通过诉说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多的生活、见闻和体验,用清新的意向和形象的寓言,带领读者做了一次双重旅行——自然风光之旅和精神净化之旅。

  《瓦尔登湖》是一部全面展示梭罗精神世界的精美绝伦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既有优美细致的景色描写,也有精辟透彻的说理论道。它记录了在各个不同过渡时期人与自然的结合和对社会的抗争。

  实际上,《瓦尔登湖》也是梭罗本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梭罗认为,人生的目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历程:要超越物质生活的束缚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去寻找真理,并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他认为这样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和完善,而这几十年的时间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面对这样一个崇拜时尚和物质享受至上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梭罗发出的“简单,简单,再简单”的大声疾呼,如同火警一样震荡着人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着战争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世界上,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那些静谧安详的夏日午后唤起了人们对往日的回忆。时至今日,这本写于一百多年前的《瓦尔登湖》仍然给人们带来一种远离尘嚣的感悟和冲动。

  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精神意义。梭罗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

  梭罗淡泊名利,生活得悠闲自得,写起书来从容不迫,修改起来也不慌不忙。他的《瓦尔登湖》是他在湖畔生活两年多所记日记的基础上写就的,用的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日常口语。其中句子无论长短,大多属于松散句,显得闲适、从容。更可贵的是,《瓦尔登湖》没有雕琢的痕迹,有的是简洁洗练、活泼有力的特色。他娓娓道来的不少话语听起来都像箴言警句——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通过精心安排的多重结构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丽画面,不仅读起来前后照应,而且透过这些季节更替的不同画面,让人们解读出他在湖边的生活历程中所感悟到的一个真理:通往任何一个目的地的道路都不是唯一的。对于同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我们要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需求。

  在《瓦尔登湖》里,自然界的一切都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还与人类精神息息相通。在梭罗的笔下,它们如同人类一样富有感情和思想。梭罗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梭罗用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将瓦尔登湖中的自然美透过“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瓦尔登湖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这一方小小的湖水,在梭罗的文章里几乎可以象征任何精神上的、哲学上的以及人本身的东西。它位于森林深处,远离尘世,让人可以抛掉所有的凡事纷扰,与青山碧水为伴,它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安静祥和,也代表着自然的一切可知性和不可知性。湖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很清晰,尤其是当梭罗把湖比作是一面镜子的时候。大地代表着物质世界,天空代表着精神世界,而湖就是这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媒介,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熠熠的光芒。

  另外,梭罗在书中还描述了动物和他所遇到的一些人的相似之处。他把在去康科德路上遇到的人比作草原土拨鼠,贪婪而又浅薄无知;极度讽刺地说那些把他关进监狱的官员比森林里的野兽还要残酷。梭罗与瓦尔登湖边的动物如此亲密无间,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孤单的人,他也不是那种不喜欢社交、与世隔绝的人。当他孤身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时,他比旁人更容易接触大自然中这些灵性十足的动物,也比旁人更容易和它们建立这种亲密的联系。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观察,感受,梦想,并把这一切华为清新隽永的文字呈现给读者。构思巧妙地篇章结构,引人入胜的象征手法,极具感召力的思想观念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一切使《瓦尔登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赏。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最高境界应该是人生永恒不息的终极目标。梭罗在文中表达了他的人生经济哲学:仅仅追求物质目的的人,也许会失去人生最有意义的体验。他认为物质财富是人的负担,背负着物质拖累的人生是痛苦和绝望的,人们舍弃财富比获得财富更难,真正的智者是那些外在至穷而内心至富的人;人不是财富的主人而是奴隶,为了获取财富而以健康为代价是愚蠢的;奢侈品和生活上的享受不仅不是必需的,而且是一种障碍,它阻碍了人的品质的提升。

  如此看来,梭罗湖畔的独居已经不再是个人意义上的行为,它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我们是否能生活简朴而使人生更有意义?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是否应该珍惜生命和关注健康?这些思想对于当时已经相当繁荣的美国社会来说,无异于是反文明而难以被人们所接受的,但在今天看来,虽然人们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多彩,大多衣食无忧,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感到不满意,心境日趋浮躁呢?我们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前半生用身体去换财富,而后半生则要用金钱去换健康,过得如此得不偿失呢?

  一百多年前的梭罗无疑是有着先见之明的人:人只有脱离了物质的羁绊,才能获得精神自由并回归自我,才能体味人生的真谛。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与现实社会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它是造成人们痛苦的主要根源。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和追求奢华成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能从梭罗的思想中得到某些启发: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淡化对物质和享乐的需求,关爱自身,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行为。

  阅读梭罗,我们明白了何为心灵的放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生命同宇宙万物融合交汇的感悟,才能聆听自己灵魂中的声音,知晓自己真实的需要。

  《瓦尔登湖》给我们的启示是:完美的人生,即是有精神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活的真谛。梭罗所践行的艺术化的人生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终能使生命绽放一次灿烂,使思想放射一次光芒。这种人生与瓦尔登的湖光水色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已在人类的记忆长河里定格成为永恒。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最后陪伴海子的书:读懂《瓦尔登湖》,才能真正读懂“面朝大海”

  如果有一个“不好读的经典书目”排行榜,那么,《瓦尔登湖》一定会在其列。

  这部距今100多年的超验主义代表经典作,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是又爱又恨啊。很多慕名的读者,满怀着期待在书中与作者梭罗的田园生活跨越百年后相遇,却往往总是无功而返,很多人表示自己读不懂梭罗。

  而这本书又总是受到各大名家们的推崇和喜爱,名声之大让人更加好奇。有的人用语言毫不保留地宣说此书对自己的影响,而有的人却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和喜爱。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人就是海子。去世前的海子,小心谨慎地把四本书装进了口袋里,他想着即便离开,有这四本书陪伴再远的路也不会孤独了。于是,他带着仅有的牵挂,安然地卧在了火车轨道上,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其中的一本书就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部散文集,记述了作者梭罗居住在瓦尔登湖2年2个月内发生的故事和感悟。全书一共18篇文章,按照四时的顺序来阐述,书中不仅有梭罗本人对于人生深刻的思考,广泛的引经据典更是让人称奇。

  那么,《瓦尔登湖》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其讴歌呢?而读不懂的现代人,是真的读不懂吗?

  如果要想读懂《瓦尔登湖》,就要先了解它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身上的三个标签,自然主义、极简主义、超验主义,这不仅是梭罗的标签,也是《瓦尔登湖》全书贯穿的精神。

01.回归田园的自然主义,体验生机与美好

  说到回归田园,是现在很多都市人心中的一个梦。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渐渐远离了脚踩泥土,手握稻禾的乡土生活,对于“自然”两个字,不仅少了人类原本的敬畏之心,连最基本的了解可能都渐渐被遗忘。

  但是,人类骨子里与自然的连接仿佛基因一般存于体内,现实生活中的疲劳与辛苦,让人们把美好的希望寄情于田园和自然之中,返璞归真也许会是现代人最后的写照。

  而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梭罗就开始了对于自然的探索和热爱。梭罗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与现代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梭罗出生在19世纪上半叶,他所处的年代正是美国经济由农业时代转型于工业时代的初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而快速的开发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于自然的遗忘。

  原本就热爱自然的梭罗,在这种环境的充斥下,反而像现代人一样更加向往田园生活。所以在瓦尔登湖生活的2年里,梭罗乐于观察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半夜行动的狐狸和臭鼬,森林中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四季中不同景色的变换都让他沉醉其中。

  除了观察自然外,梭罗还喜欢体验收获自然果实的喜悦,在瓦尔登湖期间,梭罗自己动手耕种,在耕种时感受泥土的力量,在他的眼中这更像是感受自然的方法。

  他在书中这样记述:

“泥土,尤其是新鲜的泥土,里面有一种磁性吸引着盐、力量和美德,赋予泥土以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劳作不息,靠自己的耕耘养活自己;一切粪肥和其他的复合肥料只不过是这一改良的替代品。”

  回归自然后,梭罗体验到了田园的美好,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生机,而这与他主张的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02.断舍离的极简主义,摆脱束缚,释放心灵,感知美好

  梭罗对于生活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简单。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这样看来,梭罗的思想又再次与现代人断舍离的思想不谋而合。把生活中繁琐多余的内容剔除掉,按照最简单的方式生活,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心灵,享受当下的自由。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梭罗也秉承着这个原则身体力行。他吃着最简单的食物——面包和蔬菜,家具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写字台和三把椅子,剩下的就是一些简单的厨房用品。

  因为生活简单,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梭罗在此事上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

  通过实践,梭罗发现,他一年只需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以承担起自己一年的生活费用。而剩下的时间,他会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阅读也好,感受自然也罢,他都可以马上感受这些美好事物带给他的愉悦感。

  而梭罗如此身体力行,只是为了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享受当下的自由和梦想。

  反观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未来,而不懂得享受当下的自由,“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去......”,从古至今,这都是一句被人说烂了的美好希望。

  但其实,完成心愿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以生活为借口的理由,其实是生活的束缚,抛掉束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和空间,才能感知到生活的美好。

03.感受超验主义,用心体悟生活

  不论是梭罗热爱的自然主义,还是身体力行的极简主义,他最终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瓦尔登湖》是一本公认的超验主义代表作,而超验主义就是梭罗书中想要表达的认知。

  那么,什么是超验主义呢?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其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

  直白的讲,就是人类拥有感知宇宙一切的能力,这是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的感知力。

  而梭罗倡导的自然主义和极简主义,就是找回这个能力的方法。回归自然,简单生活,为得是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安宁,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这个道理。

  梭罗在书中这样写道: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是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心若有了栖息的地方,哪里都是天堂。

  其实,一百多年前梭罗的思想与现代人有很多共鸣,回归自然,极简生活,明心见性,就好似一个隐士般,体悟着宇宙的秘密。

  可以说,这样的生活,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而我们与梭罗之间的差别在于体验。大部分人喜欢游戏人生,喜欢研究人生,却忘记了应该从头到尾真诚地体验人生的道理。

  而恰恰是梭罗做到了,这也是《瓦尔登湖》一直经久不衰的原因,这不是一部给读者营造的美好梦境,而是一部真实的人生体验。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海子为什么会把《瓦尔登湖》当作最后的牵挂了,也许在海子的心中,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他未完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这样写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也愿你找到自己的大海,安然等待春天悄然而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