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瓦尔登湖》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10篇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3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生活道理

  这本《瓦尔登湖》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本书首版在1854年,可以说它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并且是亨利的代表作,正是因为本书还是作者的自传。瓦尔登湖是一个真实存在地方,作者在此地独居了两年多,之后把这段时间的所闻所想都写在书中。作者从自己内心出发,去诠释他身边所接触到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心理表露出来。独自一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两年多的时间对于常人来说已经很长了,他却在这短时间内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也收获了许多。

  全书共十八篇散文,每篇都各有特色,虽然都是写那段时间的生活,但是作者每天所想都不同,他只是漫无目的地去思考,却能不断领悟新鲜看法。有些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心理矛盾,他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之后,又要去渴望复杂。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并非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他融入了当地的乡村生活,从农夫那里学到了另一个阶级的生活方式。这就像我们国内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去当兵,为的是让孩子得到一种锻炼,在未来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够有足够承受的勇气。也只有站在不一样角度才能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缺陷

  本书也具有几分哲学色彩,对于生死问题,作者在独居的这段时间也有所领悟,他看到了真正的美,并且认识到了现实才是生活应该追求的。其实很多道理未必需要清静的周围环境才能领悟出来,就像咋喧嚣闹市中一样能够体会孤独,甚至这种孤独会更强烈。我们很多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但是考虑得太多难免会自我矛盾,真正想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点也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总是想太多以至于失眠。但作者对于事物观察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他能够从思维上把遥远东西视若眼前,也正是如此,未必每个人在瓦尔登湖呆上两年多就能领悟这么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道理都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我们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迷惑,很多答案近在眼前无知的人活得很轻松,但当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多么强烈时,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痛苦么?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生活得简单而有智慧

  生活得简单而有智慧——读《瓦尔登湖》有感(1272字)

  文:苇眉儿

  当身心世俗所累,我会一遍遍捧读《瓦尔登湖》这本书。

  诚然,《瓦尔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阅读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译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国作家诗人亨利•戴维•梭罗。我在纸上记录下这个名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向往

  向梭罗致敬,不光因为散文集《瓦尔登湖》记载的是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对生活意义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为他当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日益受到当今越来越多人的接受、悦纳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无比欣赏梭罗对世俗虚荣的远离和摈弃,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理想信念,这样的天赋良知让我顶礼膜拜。

  《瓦尔登湖》一书,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着人们物质生活丰厚但却贫瘠漠然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纸醉金迷中,回归自然,寻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罗教给我们和带给我们的,是他身体力行中的生命哲学和熠熠光照,引领人们凭直觉本能一步一步认识、认清真理,凭借自身心灵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质量还有内涵,最终保证我们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迈进。

  简单,而又有智慧。

  这,也必将成为人们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标

  书中,梭罗对湖水树木变化的传神描述,对鸟儿、小动物的绘色叙说,对地质考古的细腻渗透和入微诠释等,这些自然财富翔实生动地展示,吸引着读者为之入迷为之痴狂。这些观察、发现和体验,洋溢着原始生命力,也带给读者如梦似幻的神话享受

  “我的梦想

  并非装饰诗行;

  我不会比栖居瓦尔登湖

  更接近于上帝天堂

  我是它石砌的岸,

  是掠过湖面的风;

  我的手心

  是它的水和沙,

  它最幽深的境地

  高居于我的思想之上。”

  梭罗的话,道出的正是他内心深处隐秘的思想和絮语。瓦尔登湖的幽深境地,梭罗那简单而又有智慧的生活与思想,高居于我、我们之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像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的那样,我愿,我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唱歌”。

  希望浮躁的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学到梭罗哪怕是他一星半点的坦率和真实,纯净清澈睿智又洞察。他那句“别给我金钱,别给我荣誉,给我真理吧”,带给世俗人们内心的思索和反省,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和考量,更多的是对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的重新定位和践行。与此同时,我也深信,孤绝智慧的梭罗本人及思想和他的《瓦尔登湖》,仍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激励、影响和启迪着越来越多的人。

  毋庸置疑,这些影响、激励和启迪,已然深抵我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我只管静待花开细嗅芬芳

  捧读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以后的岁月中寻觅到心中的瓦尔登湖,我想以后的我必将会更好好地生活和存在。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我,一步一步深抵一个自然万物之美的文学世界、自然世界和灵魂世界,不断汲取力量,能够做到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的丰盈壮硕,于我,唯有悦纳,唯有修行。就是这样子生活,就是这样子存在。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

  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个刹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学习,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这是梭罗的诗句

  送给中年的我。

  也送给正在阅读的你,你们。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与之相遇,活在其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我在读《瓦尔登湖》时,让我联想到东晋陶渊明的这首诗。中外文人墨客都在借助回归自然来表达向世俗社会挑战的呼声。

  爱默生称赞梭罗的生活:自食其力不拘一格单纯质朴、深思冥想。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两月又两天,这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年,用二十八美元盖了房子,建起了围墙,几乎与世隔绝。本书就是这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了自传体的散文。

  梭罗的散文有趣、有活力,充满智慧和生气。从他的年代到我们所在的今天都是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

  梭罗才是极简生活的鼻祖。他在文中这样说:“大多数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舒适的生活方式,不但没有必要,而且确实妨碍了人类的进步。谈到奢侈与舒适,大智者的生活相比贫困者往往更为简单,更为朴素。”当今社会过度消费,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在无限的膨胀。而梭罗在两年的生活中将物质需求降到了最低点,把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通通舍弃,重归生活的本真状态

  很多人在读《瓦尔登湖》时,都向往着那座小木屋,向往着这种自然的生活。如果真是把你放到这样的生活里,你是否能做到只吃着简单的面包,自己下田躬身耕作?是否在没有网络的地方生活下去?我们还是不要奢求小木屋的自然生活,内心浮躁的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先从放下手机亲近自己的家人开始吧,从绿色出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吧,从节约用水用电来保护资源的消耗开始吧,让我们对大自然多一份敬畏开始吧。

  读《瓦尔登湖》这本书让我觉得晦涩难懂,很多时候我都读着读着睡着了。他每天在居住周围的小树林里、田野里散步,他用自己敏感的眼睛记录着一切。梭罗一直在不停的思考、观察和记录。文字中充满了哲思。这绝对不是一本你简单读一遍就能读懂的书。

  这本书需要你在心情平静、把自己安置在田野深山里读,更能体会书中的深意。我强迫自己将这本书读完,是的,是强迫自己。而在我印象中,真正将书读进去的却是蹲在马桶上、家里空无一人的时候、还有就是在小院的丝瓜藤下。如果心里有所挂念也是无法读进此书。只有在心静和周围环境都平静的情况下,你才真正体会书的意境

  “我认为,我们可以完全信赖的东西比我们现在信赖 的要多很多。我们不妨放下些对自己的在乎,诚恳地把它们投入别的地方。大自然适应我们的弱点,正如它适应我们的力量。 有些人一味地紧张焦虑,几乎成了不治之症。”

  如果你有什么想不开,或是有什么焦虑,来读读这本书吧,它会让你心情开阔

  文/古贤乐

  2017.10.08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积极的生存智慧,优美的自然文学

  一个人能够静下来读书写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看来,是多么不易做到的一件事。如我一般的七零后大概更是深有体会。从物质的极度匮乏到物质过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领域自然也随之而变。如今书籍是多么容易获取,可是我们却很难再找到儿时的读书之乐,除了年龄,也与纷扰外界诱惑有关

  近几年我读到的书越多,就越有一个深刻感受。从前的创作者们各种条件都不如今天的我们,可是他们的文学成就却散发着永远光辉,文学一直是一项神圣事业,多少人用有限短暂一生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为什么呢?也许从前的人,有更多的时间面对宁静的内心,不必为外面的世界所打扰。也正是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旧时代,成就了太多的大师哲人、文学家、艺术家

  甚至,有人以智慧的目光看透了数年之后的人类困境,早早地发出清醒的警示。《瓦尔登湖》不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我们默默反思作品吗?

  这部在当时几乎卖不出去的作品,在作者故去后却奇迹般地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只是因为作者超前的自然意识,是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的。

  1845年7月4日,二十八岁的梭罗独自搬到瓦尔登湖畔居住,这里是他的朋友导师,当时已经很出名的作家爱默生买下的一片林地。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光。两年时间不算短,但想想吧,独居,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算长,时间总是会飞快流逝。梭罗把在这里的体验写下来,创作出著名的《瓦尔登湖》。遗憾的是,在他生前,这本书却一度滞销,

  今天,我们的读者会对此书充满深厚兴趣,一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终于意识到自然与心灵间的和谐是如此重要,同时人们的欣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这本书在当时没有足够的阅读群,读者也没有那么高的文化鉴赏力。但不管怎么说,这本超前的著作,为后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我们可以在文学界阅读到大量的自然写作,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自然体验记录下来,不能不说,他们多多少少受到了梭罗的一些影响。

  从思想层面来说,梭罗无疑是智慧的。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发现作者对于思想的推崇。比如他提到人对于衣物要求,他认为更应该丈量的是人的心灵。

  他提出人要活在当下,今天我们读到的一些心灵读物,其实在二百年前就被梭罗提出了。

  他认为人要过极简生活。今天,人们终于意识到了断舍离,梭罗也早早地意识到了。

  而从文学角度,梭罗无疑是一个高超的写作者。他对于自己独居生活的景物描写,既有着一个博物学家的精确,又有着文学家的写作技巧,哪怕只是单为欣赏那文字之美,这本书都堪称上乘。

  但我们又应当明白,梭罗的两年独居并不是真正的避世。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积极的社会主义者,他在小屋居住期间,也并没有与世隔绝。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我们惯常以为的隐世者不太一样。他只是借这段生活体验来提醒我们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提出人应该更注重精神生活,让自己活得更清醒。今天我们阅读此书,也并不是为了让自己遁世,而是以更积极的智慧看待生活看待自己。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孤独也是一种美

  当亨利•梭罗于1845年去瓦尔登湖时,我想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他是否对整个想法曾反复思虑,虽然他开始去的时候是七月,不管天气如何,是户外活动的好月份。这个人,他所做的以及他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一切一直是他的灵感来源,对许多其他人来说……《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人对他在树林里与自然交流的岁月的描述—这是一种蔑视的声明。

  梭罗曾在哈佛大学接受过教育,而后他作为一名教师,对课堂学习的理念感到绝望。他对印第安人非常尊敬,钦佩他们的强硬和技巧。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低人一等。对他来说,他们是聪明的,坚强的。他热爱智慧,并以同情和简单为基础来讲述一个开明的社会。他没有明确地与任何宗教观点结盟……他是个哲人。孤独是他所看重的,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思想家,而且因为他相信它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一个更独立的头脑。这些想法,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存在,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认为我们正在失去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物质损失,而且是依赖于它的精神环境。如果150年前,这是事实,那么现在的问题是:15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你可以看到问题有多大:全球变暖、人口过剩、贫困加剧、企业霸权……你看不到它们的边缘,因为它无处不在。事情就是这样。这是你习惯看到的。这很可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被接受了…这种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因为人们感到无能为力,或者陷入困境,或者他们只是厌倦了尝试。我认为梭罗把它看作是一种强制复杂的文化结果。《瓦尔登湖》真正力量在于它所激励的人的行动,善良的人们努力使这种文化变得不那么复杂,也许他们会成功,也许他们不会,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尝试。

  梭罗可以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然后又一次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上,经常看起来偏离轨道并且无关紧要。因此,章节标题具有误导性,主题重叠又曲折。至少对我来说,即使是那些没有有趣标题的章节,也包含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读《瓦尔登湖》就像拜访一位老朋友。因为这种关系既深刻又持久,你可以预见到冗长的访问,而没有固定的议程,然而,你依旧乐此不疲。

  梭罗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在他的日记里写了大量的文章,然后离开。我想,他本可以留下来,但孤独并不是永远受益的东西。我想他也说了很多,尽管我不确定。他待了很长时间才知道他需要什么,然后他继续前进。这其中也有智慧。把你需要的拿走,剩下的留给自然。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有时是如此。人们生气。他们厌倦了害怕。也许他们不会去森林;也许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了。“森林”现在更像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世界观。无论发生什么,瓦尔登湖都会在那里,一如既往地平静、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瓦尔登湖:梭罗弹奏的“寂静之声”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7-8

  文/栗一白

  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人。 ----梭罗《瓦尔登湖》 一本安静的书,它来到世间,一直寻找它安静的读者。 1 穿越晨曦,穿越夜色,穿越喧嚣的城市,在河之滨,在悠长的旋律里,在上下班的路途中,聆听瓦尔登湖。这是寂静之声,让人会瞬间安静下来,随梭罗走近那片湖边的林子里,在湖畔,你更能轻轻听到自己的呼吸。 “瓦尔登湖,是你吗?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瓢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1845年3月尾,亨利·戴维·梭罗向邻人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山林里,搭起小木屋。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随后,他独自一人在那里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之久,以星空当锦被,与野兽为邻居,历时七年,七易其稿,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1854年正式出版。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这显然不同于科技频道播出的《荒野求生》,若《荒野求生》强调生存的话,《瓦尔登湖》更强调极简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的富有,19世纪90年代起,梭罗提倡的“生活简朴,精神崇高”的自然生活方式,逐渐为世人接受,效仿。 2 初识《瓦尔登湖》是在几年前一个文学论坛里,当时大家讨论哪个译本最好。《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有多种,例如有徐迟、张知遥及戴欢、王家湘、许崇信、林本椿等翻译的版本,听其讨论之热度,便愈加神往。大陆译《瓦尔登湖》,台湾译《湖滨散记》,到目前为止,此书已经出现了多个版本,并被译成多国文字。由王家新、李昕翻译的这一版,淡蓝色如湖一般静谧的封面,内页九幅瓦尔登湖畔非常优美的彩图,看到已是爱不释手,更何况,这一版本,又能在译文语言上有所刷新和创造,更重要的是能让人能听出那活生生的语调。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著名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之父”。他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他有一种时刻警醒的洞察力,纵使可能受性格中的缺点或障碍所遮蔽,他还是有着超凡的想象力。 《瓦尔登湖》与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风格十分接近,只不过梭罗的风格更显得丰富而已,它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不仅被视为自然随笔的经典,而且变成了处于迷惘状态的人们的生活指南。梭罗以他对自然的沉思为主题,在《瓦尔登湖》中融入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那个时代物质主义的批判,使得该书极具生态意义。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与其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相比,此书风格独特,甚至比霍桑、梅尔维尔和爱默生这些天才作家们更富于20世纪散文的气息。 梭罗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这种风格在《瓦尔登湖》中可窥见一斑:他的文笔雄健有力,元气充沛,既朴实自然,又简洁中肯、明净炼达,没有朦胧和抽象的气息。他把敏锐的感受力、精准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与概括力结合为一体,富有思想性和鲜明的个性。他的语言,往往是叙述、观察、哲思、雄辩和诗性隐喻的难以拆解的综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字的优美和思想的深度,其中梭罗用大量的譬喻来描述湖畔的自然风光,运用拟人手法来传递自然思想,运用似是而非的隽语来揭露社会流俗,更有意味深长的双关。与其说《瓦尔登湖》是一曲田园牧歌,不如说它是英雄诗篇,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挑战。他的作品,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深刻影响了托尔斯泰、甘地、叶芝、海明威,普鲁斯特等大师。尤其《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3 瓦尔登湖,这不仅是梭罗那段时间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灵魂的朝圣地,是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豆地,冬日的篝火,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认识自然和自己的各种机遇。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思考,并且梦想,如他所称,他含蕴、养育他的珍珠,知道他完美之时,就将它奉献于社会。他说:“时间是供我垂钓的河,我从中汲水,却同时发现了河里的淤沙,意识到它是如何清浅。它涓细的脉流漫过,但留下了永恒,我愿意啜饮更深的溪水;那就在天空中垂钓吧,天空的河底都是星辰做成的卵石。”

瓦尔登湖 春

  他住在林间,是想过设想中的生活,只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能否学到生活所要教给他的,而不希望到临死之际才意识到他尚未真正生活过;他目睹着自己是如何让时光流逝,打发了冬天,再迎来春天;人也是牢牢的扎根在土壤里,为什么却不能同样的向天空生长呢?一场细雨过后,草地愈加翠绿欲滴,同样,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对未来的希冀才能焕发光彩;信仰和经验使他确信,只要生活得简单而智慧;维持一个人在世间的生命并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种消遣;他看到的是在表面的光鲜和富有下,芸芸众生都过着一份平静而绝望的生活,所谓顺从天命,正是确定无疑的绝望;他经常与最深的雪地上,步行八到十英里,跟山毛榉、黄百桦或是松林中的老友会面谈天,冰雪压弯了它们的枝头,凸出了他们的顶尖,把松树变成冷杉的模样;湖是自然风光中最美丽、最富于表现力的所在。它是大地之眼,观者凝望着湖水,也是在量度自身秉性的深度;他力求证明自己,说服别人,但他并不希望别人按他的方式生活,他只是痛感于人们在生活中的迷失;他做任何工作,都不会牺牲掉当下的芳菲,不论是脑力工作还是体力工作,他喜欢为生活保有大块留白。而我们呢,总是焦灼压身,又有多少人是为自己真真切切闲适的活着。

瓦尔登湖 夏

  在他的意识里,维持生活的必需,还有精神世界的温暖已足够,而非跑到大洋另一端去谋生。人与自然相融,造屋,自给自足,却也不封闭自己,即使在瓦尔登湖畔期间,他也常常与人交往,并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注。用较小的时间劳作,赚取自己生活的必需,然后用充裕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它向梭罗展示物质世界是一种手段和符号。梭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湖人格化了,但他拒绝把瓦尔登湖看成是自己情感的载体,而是将湖视作为一种高贵的富于人格魅力的存在,不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瓦尔登湖的美并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将人们引上澄明之境;瓦尔登湖和欣赏它的人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交融,成为一体。湖的内在的深邃隐秘的审美品性和亲近它的人的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也同居于一个空间,不分彼此。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而作者本身,更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的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 秋

  《瓦尔登湖》在展示自然万物之美的同时,还倡导了一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极简主义不是要你一无所有,而是要你穿越物质的海洋,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但也绝不单调,而如大自然一样丰饶,如同书中的梭罗是一个生活实践者、修行者,也是一个诗人、哲人,预言家,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也是大自然的勘探者,博物学家、鲁滨逊式的拓荒者,生态和环保主义先驱……在他这部作品中,蕴藏着巨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启示性。

瓦尔登湖 冬

  梭罗乐享安静,也乐享帮忙建屋。在经济篇中他描绘了他和邻居把房屋的框架立起来的情况,借此机会增进睦邻气氛,这里有他最补素和他认为最舒适的生活。 他从这里更能深深地体会到合作和信任,他认为真心真意合作的双方,有一种内在的无声胜有声的和谐。要是一个人有信心,他会用同样的信心在任何地方与人合作;要是他没有信心,他便会继续像世界上其他人那样生活,不管他和什么人结伴。所谓合作,无论就其最高层次或最低层次的意义来说,都意味着让双方关联在一起。 在他的身体力行中,携带着他的生命哲学和光照。他相信人能凭直觉和本能认识真理,能凭心灵的力量提升生活,使生活变得崇高。 4 瓦尔登湖,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熔自叙、观察、思考、想像、批评为一体,像一部雄浑的交响乐,看这些清澈的文字,心也仿佛被洗涤。那是在某个时刻情不自禁地沉浸,耳边回荡的,还有李健的《贝加尔湖畔》。你看,不相关也成了相关,一首贝加尔湖畔有一种宁静澄澈的温柔,而《瓦尔登湖》在梭罗笔下,也同样是宁静生活的一方净土。两者都是来自大自然带来的优美乐章,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这种芬芳清新的味道,让人有一种深深的迷醉。犹如恋人之间的眷恋,在一方眼里,另一方身上一定有大自然的纯净,不然,他们为什么在对方身边能感知到温柔的,包容的,平和的,清新的大自然气息。 这里,这里有人与自然的交融; 这里,这里有安然的宁静; 这里,有澄澈的空灵; 这里,阳光照亮并温暖着春日的第一个清晨,也重构着这个世界。 ……

  你会和家人共同阅读一本书吗?你会为爱人写下爱的字句吗?在1849年7月25日的日记里,梭罗写道:“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或许,在湖畔,他想起他的哥哥约翰,还有他们兄弟俩一同爱着却又都被拒绝的女孩艾伦·西华尔。他说,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生活本有无限的可能,每个人都应探索自己的半径。在“湖”这一章节的结尾,梭罗感叹道,湖与我们的生命相比,不知美了多少;跟我们的性格相比,不知透明了多少。 愿你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并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2017年10月7日

  《瓦尔登湖》读后感(七):回味经典,回味梭罗的自然生活方式

  瓦尔登湖,究竟在哪里?我翻遍了网络,也没有找到它的影踪,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是他远离尘世,在瓦尔登湖边历时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所提倡的“生活简朴、精神崇高”如今也成为了书迷们和大众所崇尚的生活方式。自《瓦尔登湖》1854年正式出版以来,光翻译成中文的版本已有数十种之多,很惭愧的是,在这个版本之前,我并没有阅读过其他版本的《瓦尔登湖》,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有幸从王家新和李昕的翻译版本开始,了解不同版本《瓦尔登湖》,去品味不同版本中展现出的梭罗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去体会那份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去感受那份自给自足的甜蜜……

  在中国当下的年轻人生活中,28岁是个必须走向奋斗或是正在奋斗的路上走着的年纪,如果想要在28岁这个朝阳的年纪选择归隐森林,我想,应该绝大数的父母都会“寻死觅活”的阻止,从现在刚上大学就被安排相亲、出了校门就要准备结婚的架势来看,想在28岁远离尘世,对于父母们来说,那跟出家没什么分别,即使是短暂的远离,也会增长他们心里的恐惧感,生怕出什么危险。所以,有时候,还是很羡慕国外父母开放的生活态度,放手让孩子去做任何尝试,驻足远观以保证孩子的安危,既让孩子亲身体验了生活的多样性,也让孩子的安危在自己的掌握中。或许,这就是中国人无论年岁几何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小孩子,而在外国父母眼中,18岁早已成年,可以自己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为人父母的态度吧。

  《瓦尔登湖》一书中,常常能看到梭罗提到“哲学”二字,而这“哲学”二字多半是他在与瓦尔登湖“亲密接触”的时候、与湖中鱼儿“嬉戏”的时候、与人泛舟湖上的时候领悟到的。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欢亲近湖泊、小溪、河流,而非亲近大海,因为相对于大海的善变,湖泊溪流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涓涓细流的状态,不骄不躁,缓缓前进,当然,偶尔也会波涛汹涌一番,好似人的一生一样,年轻时挚爱那一抹激情,莽撞,冲动,伤害了身边的人而不自知,正如那偶尔奔腾的湖泊溪流搅动得内在不安稳,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生活的平淡,越平淡的生活包容的越多,包容夫妻间的争吵与亲密,包容孩子们的远离和亲近,包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满与幸运,像这瓦尔登湖,看似枯燥平淡却包容着水藻、鱼虾的生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亨利·戴维·梭罗的一生虽然灿烂,但转瞬即逝,也将“简朴生活、精神崇高”的生活方式定格在了44岁,他如流星般陨落,给喜爱他的文字的读者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而这众多遗憾的读者中不乏托尔斯泰、甘地、海明威这样的大师。《瓦尔登湖》这样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成为了读者们缅怀亨利·戴维·梭罗最常用的方式。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不被世俗侵扰,只图宁静就好

  《瓦尔登湖》自出版之日起,已经再版了多次,诸多版本看得人是眼花缭乱。不过对于这一版的封面,我确实极爱的,纯澈的蓝色湖水一圈圈的晕染开来,红色的小舟犹如一颗宝石般嵌入其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却又给人以无限的宁静。

  人的一生是难免波折的。

  每当遇到麻烦与不顺时,能够顺畅的解决完问题自然是件好事,可生活中总是会有着一些解不开的小疙瘩。想解却如麻,不解又摆在那。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总是会心生避世逃离之感。

  当下的世界,巨大的精神压力滋生出各种浮躁的情绪。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安静下来,成日里在纷纷扰扰,吵吵闹闹中度过,想要寻求一天的安宁,对于许多人来说怕都是一种奢望。

  烦恼抑郁时,真的是好想要寻一处绿水青山之处,伐木建屋,养鸡种菜,自给自足。闲来静静的看书写字,刺绣插花,或许还可以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泛舟于湖上,捕虾钓鱼,畅游水中。这是何等悠闲啊!这种日子想一想都是快乐无比的。

  只是愿望虽好,又有几人能够抛下俗世的一切,真正的做到所谓的“退隐山林”呢。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那般,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孤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的山林之中自给自足的享受足足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换做是我,虽然每天在心底叫嚷着要去寻找一处清净之地,但若是真的给了这样的机会,我恐怕连梭罗的零头时间都坚持不到。在我看来,梭罗所做的一切,那真的是需要具有极大的隐忍与控制能力,才能够让自己抵挡住世俗的纷扰与繁华的诱惑,寻得一方真正的安静。

  那段时光,梭罗的物质生活过的虽然简单,但是却丰富且有滋味,他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开销不多,却能够让自己得到满足。

  生活简朴并不代表要过得清苦,精神崇高也并不代表要一个人独处。

  在他的精神中,由于和农夫们的交往,使得梭罗看到了他们的生活艰难,意识到有些富人们的奢侈生活以及对奢侈品的追求实在是没有必要的。它们只会让人感到累赘,阻挡住前行的脚步。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用十八篇散文,讲述了他那两年多的安宁时光,在此期间,他摒弃了物质上安逸舒适的累赘,获得了精神上的轻松与愉悦,并通过文字将这种轻松与愉悦传递给每一个阅读《瓦尔登湖》的读者。

  梭罗所提倡的“生活简朴,精神崇高”的自然生活方式,在当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效仿。说起来梭罗是否可以称得上是“极简生活”的鼻祖。虽然有太多的因素让我们无法像梭罗那样真的去瓦尔登湖寻找宁静的生活,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试着在自己的心里为自己寻觅一处瓦尔登湖。不被世俗侵扰,只图宁静就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九):修仙的好地方

  瓦尔登湖,多么美丽的名字呀,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瓦尔登湖的面积并不很大,环湖漫步一圈大约半个小时就可以环湖一圈。其英文书名《Walden Pond》,第一位翻译者未将其译为《瓦尔登塘》,而译为《瓦尔登湖》(台译《湖滨散记》),无疑更能够引发读者对瓦尔登湖的遐想。

  如果能亲自前往看看瓦尔登湖,会发现其湖边满是沙子而非泥土,湖边全是沙滩。好奇为何在国内,所看到的湖泊湖边都是泥土呢?只有在海边才能看到美丽沙滩(或是粗石子或是细沙)。湖水的颜色常常受时间、天空的颜色、天气的变化等因素影响,上午还是绿色的湖水,到了下午却比先前变得越来越蓝,不由得也想起了蓝蓝的青海湖。

  蓝蓝的瓦尔登湖

  作者梭罗,为了体验独立、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在僻静的瓦尔登湖边,独自居住了2年2个月2天。为了生存,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自己种植各种庄稼,并以捕猎为生。在《经济学》一文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建筑房屋的成本,罗列出各种建筑元件的费用(阅读中感觉梭罗的小屋应该很大,然而当看到小屋遗址才发觉并不大,这个小小的木屋,又是如何能容纳下小说中所提到的20多人的访客呢?)。让读者能了解,自己的体验生活是否可行?

  复建的小木屋

  小木屋遗址

  这儿的小屋,很少有客人来拜访,按照作者自己的想法,他更愿意交谈些有用的谈话,废话或者无用之话很少谈及,自然拜访之人长期接触下来也应该知道。这,难怪能让他能成为名人,拥有独立思想之人。想象之中,这块僻静的地方,独居下来无疑应该很难,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儿却焕发出勃勃地生机。幽静的地方,离开城市很远,听着周围各种鸟类或动物发出的声音,还有各种植物树木生长的声音,还有湖里的水声,树木花草的摇动声,真是天堂般的地方。

  看着作者笔下的瓦尔登湖,波平如镜,清澈的湖水,能看到深深的湖底。湖中的鱼群来来往往,围着游来游去,天上的鸟类注视着眼中的食物,随时准备捕杀自己的猎物。而到了冬天,严寒将湖水结为厚厚的冰块,而这也是采冰人的天堂。

  春夏秋冬四季的转变,湖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自有的样式,各种动物鱼类鸟类同样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鹧鸪和野兔则无论环境发生了啥,都会长久地繁衍下去,“一座村庄如果连野兔都容纳不下,那真是座可伶的村庄”。难怪,梭罗被称为自然主义作家,把瓦尔登湖写的如此之美,也想去哪儿生活。

  很好奇,这部图书竟然穿插着中国的文化元素,孔子孟子等等的话语经常出现在书中,忍不住还想去英文的原版。作者似乎对孔子很了解,其写作风格可能受了我们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影响,挺有自豪感的。原来中华文化早在19世纪就传播到美利坚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你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我目前的情况有点糟糕,因为最近常常冒出一个念头,不想交流,不想说话,只想远离人群,不被打扰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会不会书看得越多,越不会社交了。我知道我这种状态是不对的,人是群居动物,而且人也是需要交流的动物。自从喜欢上看书后,就想找个地方单独的看书,没人打扰的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就想把以前没机会读到的书都好好读一遍。最近看完梭罗的《瓦尔登湖》,居然一个人在没有人烟的瓦尔登湖边独居近2年的时间,什么都是自己动手,试问在现在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还能脱离现实、脱离网络,生活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待上2年,每天都是和森林里的植物、动物和湖里的鱼相处。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就这样搬到了空气清新的瓦尔登湖边,而他每天早上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自己一个好消息。他会对自己说:“瞧,我能活在世间,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如果我不能活着,我将感受不到脚踩在雪地上所发出的那种咯吱咯吱的美妙声音,也无法闻到木材燃烧时发出的清香气味,更看不见人们眼中流露出的爱的光芒。”因为这些好消息,梭罗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快乐。即使在远离人群与文明社会的独居岁月里,他也能独自面对着物质的匮乏,永远保持愉快与感恩的心境。 也许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只是等到放假或者休假的时候才想找个空气清新的乡村生活几天,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体会几天的慢生活。但是如果你想让人们远离蜗居着的大城市,回到乡下,那是万万不能的,大都市中总是有吸引我们的形形色色的东西,有着高楼大厦、有着灯火辉煌、有着人声鼎沸、有着同事朋友、有着我们挣钱的饭碗。我们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我们更离不开我们每天相处的网络世界。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告诉我们,大多时候独自生活都是有益的,有的时候与人为伴,哪怕最优秀的人,也很快变得乏味。空耗精力。但是也有人说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思考的火花。我自己也喜欢独自生活,特别是在看书的时候,我看书的时候如果有一点外界的干扰就会思想不集中,特别是有关音乐的外在干扰,也有人说看书的时候再吵闹的环境下也能不受影响,也许我还没有到达看书的最高境界。梭罗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思考、工作时总是喜欢孑然一身,那就任他去吧,孤独并非以一个人和他的同胞之间的空间距离来衡量。 其实怎么学习、怎么看书,还是取决于自身的习惯和爱好,自己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像我就是比较喜欢独处,一个人的情况下可以思考很多东西;也有的人喜欢热闹,一天到晚和人群相处;农名在田里、林间除草、伐木,独自忙了一整天也不觉得孤独,因为他有事可干;而有的人晚上回到家,他却必须待在“看得见同伴”的地方消遣一番,他认为是孤独了一整天的犒劳;所以有的人理解不了我们怎么能独自在房间待了整晚和大半个白天却丝毫不觉得无聊和枯燥。 孤独是什么呢?梭罗住在渺无人烟的瓦尔登湖边上两年,有的人觉得孤独,可是他自己却不觉得孤独而是享受。也许房子开发商为了人类不孤独,所以房子建造的很密集,很多人宁愿蜗居在一个不是很大的房子里,也不愿意回到老家有前院后院的房子里,我这样说并没有批判谁的意思,我们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是愿意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城市。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思想一致的,比如梭罗的有一段话:“有天晚上,在瓦尔登湖的路上,我赶上一位走在我前面的乡邻,据说他已经攒了一笔可观的财产,他正赶着两头牛往市场走,问我怎么会想到放弃那么多生活中的舒适。”看吧,连生活在乡村的人,都挤破脑袋的往城市跑。 很多人对梭罗生活在瓦尔登湖边上的不理解,但是梭罗自己却享乐在其中,从这本《瓦尔登湖》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年来梭罗虽然独自生活着,但是却学到很多东西,如何在孤独中学习、观察瓦尔登湖和瓦尔登湖的鱼、森林中的动物和植物,也许正是这种孤独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素材。也许每个人从这本书中收获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孤独的学习方式,来对比我的学习方法,让我以后在生活中更好的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