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2022-04-12 03:3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亨利·戴维·梭罗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精选点评:

  ●师大晓风。挑选了3个版本。就这样吧。

  ●文笔委婉而清澈,一种自然的回归

  ●“浪掷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挣钱去享受生命最不宝贵的部分的那点有争议的自由”

  ●一段时间曾经迷恋梭罗那样的生活方式

  ●费脑子

  ●透彻明净,浑然物外。”有些人跟不上他同伴的脚步,或许只是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声“。

  ●读到63页还是放弃了,读不下去,等我老了再说吧,也许那个时候心境也就平和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读来最好不过。

  ●好几年前就想着要看这本书,但直到最近才去图书馆借来看,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觉得翻译的很拗口不流畅),看的囫囵吞枣,就是在字面上掠过根本就没过脑过心!可惜了!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苏福忠 2004版,想看看其他版本的!

  ●翻译的..唉...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亦中

  之前没有想到这是一本纯文学的书,可能也跟自己精神境界不够高有关系还是说我骨子里太庸俗了,有些地方是读不懂的而且翻译得确实不咋地过段时间再找找其他译本看看吧。不过用心讲书里边有些句子很深刻值得重复咀嚼而且越嚼越有味道,不过总体的收获感触就是人生还得再经历些东西才能看得透彻,在我眼中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或者换句话说有物质欲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关键是你得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得控制住自己否则物质欲被把你偏离轨道。万物都有始终,尊重自然那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简化生命

  『简化生命』是指有着一个清楚的意愿和目标,然后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修心方式来落实这个目标。

  ——《无我的智慧》

  重读《瓦尔登湖》,颇感触。

  下回去武夷山时,为必带之书。

  梭罗尽管只活了44岁,然却活得主动,自由。

  他一世可能活了别人两世、三世的生命品质。

  他说:“时间无非就是供我垂钓的河流。”

  这话说得明亮而洒脱。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你会听到何种乐声?

  《瓦尔登湖》这本书,被我安排在假期里阅读。

  白天里到处喧嚣,可以做些想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而适合《瓦尔登湖》的时间,是晚上睡觉前的夜里。当一天渐渐走到最后,才垫高了枕头,倚在床边,看寂寞的梭罗。

  读《瓦尔登湖》的人也许大多会在夜晚读它。梭罗要是有自知之明,应该是能猜到的。因为译本序的第一段就说:“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她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之所云。”我得承认,译者徐迟说了我想说的话。

  我买到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文著普及本,网上折后7元。我喜欢这样廉价的但是不粗糙的书。一方面不是时下出版界的动辄几十元的版本,一方面因为它干净的朴素的封面和内文。梭罗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的出版人,要不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想我不会放心几次握着它,看着看着睡着的——要知道一般的名著真是又重又难翻的。

  翻下去,更确定这真是一本需要静下了心才能读的书。除非你觉得奇妙的自然界确实很奇妙,并有一看究竟的好奇心,要么有时有些章节看起来真会有点烦。关于森林关于湖水关于村庄和独处时的一切自然界,梭罗都有极尽啰嗦的唠叨的描写。可是有时候一些突然迸发的闪亮的话语,又使人恨不得能亲自拍拍作者的肩,以表达共鸣。

  摘如下:

  “……我就在那里过一个小时……的夏天和冬天”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的时候我看到她那沙底,它多么浅啊。”

  “在目前,我们的说不出来的话,也许在别处已经说出来了。那些扰乱了我们,使我们疑难、困惑的问题也曾经发生在所有聪明人心上;一个问题都没有漏掉,而且每一个聪明人都回答过它们,按照各自的能力,用各自的话和各自的生活。”

  “我只静静的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如果我们常常能够参照我们学习到的最新最好的方式来过我们的生活和管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绝对不会为无聊所困。”

  “如果所有的人都生活得跟我一样简单,偷窃和抢劫便不会发生了。发生这样的事,原因是社会上有的人得到的多于足够,而另一些人得到的却又少于足够。”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好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以过,我不必把更多的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惊人的是我们很容易糊里糊涂习惯于一种生活,踏出一条自己的一定轨迹。”

  “想人世的公路如何给践踏得尘埃蔽天,传统和习俗成了何等深的车辙!”

  “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这个的: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像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往的生活,她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

  可以了,摘录到此为止,要不我会变得和梭罗一样啰嗦。

  梭罗在中国,被介绍为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瓦尔登湖》是他在1845的春天,突然跑到老家森林的瓦尔登湖边,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写下的。而我觉得他更像是个成功诚恳的行为主义者。没有噱头,没有闪光灯,没有炒作,带着勇气去试验一种生存的可能。所以在书里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生存的生活的问题,也许对我们浮躁的心有些帮助。最后一段引文我看到时即发给了老友。因她最近的一些困惑。

  我们曾说起过,在改变还没有到来之前,大家都惧怕改变,觉得自己就适合现在这个样子。可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多少是自己选择的,是命运挖了个坑,把我们放在这里而已。除了改变本身,也惧怕改变也许要付出的代价。其实放眼到远处去,那改变的成本在苍茫的时间的长河里其实不名一文。我觉得,宁可后悔不要遗憾的说法虽然不免过火,但是你自己的前方,你想好了,不妨就去建设。看看,究竟能活出多少种可能?前提是,你得确信自己确实能经得起折腾。至少我是这样的,我不喜欢做没有底气的事情。

  关于梭罗,还附上他的一段诗:

  不紧跟队列行进的人,

  大抵是听见了另一种鼓点。

  任他随听见的乐声前进吧,

  哪怕这声音轻微而遥远。

  诗作是《遥远的乐声》。

  若是你也在深夜里看梭罗,不知你会听到何种乐声?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想象梭罗(上)

  想象梭罗(上)

  你的心安静下来了吗?

  ——徐迟

  冬天来了,雪花落了厚厚一地。在瓦尔登湖旁边的一个小木屋里,梭罗披着一件又肥又大的棉衣,围坐在一个用石块堆砌而成的火炉旁,炉子上面悬挂着一把被炉烟熏黑的水壶,壶里正煮着秋天收获的豆子和酸果。屋子里除了一张小床,就是储存粮食的柜子和墙上挂着的锄头、刀铲、鱼叉、砍刀。窗户外边是白茫茫的大雪,此时不知是中午还是下午,梭罗也许刚刚起床,也许已经睡了一个午觉,他现在围坐在炉子旁,看着壶中翻滚的豆子和酸果,想象着大自然的奇妙变化。

  屋子里也许有一本陈旧的古书,也许还有纸和笔,在春天、夏天还有秋天的时候,梭罗常常在吃完午饭之后,坐在瓦尔登湖旁边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下开始漫长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是很痛苦的,也是很寂寞的。他就像一尊正在打坐的活佛,闭着眼睛,整个下午都一动不动。高大的树冠流泻出大把大把金灿灿的阳光,这些流动的光覆盖着他浓密芜杂的长发和安静沉稳的身体,有些还会钻进他被发髻遮掩的耳朵和微微张开的毛孔里;湖周围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其中有一大片是新开垦的,那是梭罗春天种下的豆子、蔬菜和粮食,现在它们有的蹦出了绿芽,有的开始授粉,有的已经收进了仓中。除了新开垦的庄稼地,其余部分还是原先的样子,只是许多野草被除掉了,所以显得很平整;湖岸依然拥挤着一排排粗壮茂盛的树木,如果不是阳光充足的白天,你也许看不清在一排排树木的包裹下这片林子里还会有一团明亮清澈的湖泊,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明晃晃的光,将笼罩在头顶的黑黝黝的树枝和树冠照得暄白暄白。梭罗在湖边的树木下思考了一个下午之后,在黄昏即将到来的时刻,慢慢起身,双手背在身后,然后踱着步子钻进了茂密的丛林,沿着一条窄窄的小路进入了湖泊里层。湖水在黄昏的时候变成了一半湛蓝一半深红,一半像蓝天,一半像火焰;湖面安静如睡,只有一些白色的鸟儿挥着漂亮的翅膀在水面自由自在地滑翔。偶尔,停在某一方水的上空,投下一片淡淡的心影。梭罗沿着湖岸慢慢地往前走,金色的光芒和湛蓝深红的湖水交相辉映,使黄昏增加了无穷的魅力。他的眼睛也在这迷人的自然色彩中渐渐迷离起来,脑海里开始隐隐闪现一些思想的碎片,随着离木屋的距离越来越近,那些在脑中不断闪现的语言和词汇也开始了更加激烈地交融、组合、编织。回到空寂的小木屋,黄昏已经完全被突如其来的黑夜吞噬,在森林居住的人,对黑夜的突然来临已经习以为常,他一边熟悉地在墙上的某一个角落寻找燃火的工具,一边将挂在房檐下的松枝油取下,等火苗在手心一跃一跃地燃烧起来之后,他才将松枝油灌在床头的一个小铁筒里。这时,整个屋子就被一层淡淡的浑黄的光芒笼罩了,而他也开始了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写作。

  整个春天、夏天和秋天就是这样慢慢度过的。有时,天气很好的时候,梭罗还会去郊游,带一壶自酿的山楂酒,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间小路,在茂密幽深的丛林中缓慢穿行,运气好的话,还会发现一大片可以耕种的平整土地和一脉清澈明亮的水流——若是种上可可,四五年后便可以吃上自制的巧克力和自酿的饮料,那么寒冷的冬天,就不会因为缺乏食物而冒着风雪去附近的村庄寻找吃食了,梭罗的脑中常常会冒出某种突如其来的想法,并且为此欣喜不已。穿过丛林之后,来到了一条小溪旁,这时已近中午,太阳射出的刺眼白光已将溪边的树木炙烤得毫无一点精神,但它们依然枝叶肥厚,甚至还会散发出黝黑黝黑的绿光。河水自然清澈见底,来自山涧的溪水还带着一丝清爽和冰凉,沉睡在河底的一些顽皮的鹅卵石和五彩缤纷的贝壳在溪水欢快的冲撞下,晃出了眩眩晕晕的波纹,鱼虾环游,它们安安静静地融为一体,像一幅幅精美灵动的彩色动画;在溪水拐弯的地方有一方积水潭,潭深不过五尺,水波不兴,上温下凉,梭罗在饮足了清凉的溪水之后,总要在阳光斑驳的树下舒舒服服地洗上一澡,让紧绷的皮肤在溪水的浸泡下慢慢张开,让毛孔也得到彻底的清洗。大自然赐予了他明亮的阳光、温暖的溪水、纯净的空气和一片无人打扰的安静,梭罗躺在明光闪闪的水中,身后是三五株高大雄伟的树木,面前是鲜艳夺目的山花和不断舞蹈歌唱的蝴蝶和百灵鸟——这份惬意足以让整日蜗居在城市中的人们羡慕得口水长流。梭罗在彻底享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赠与之后,又习惯性抿上一口清冽的自酿酒,然后,陷入了漫长的思考之中。

  从林子里走出来,天已经黑透了,只有一片清冷的月光和点点繁星点缀在头顶的天幕上,沿着熟悉的小路,无需灯火,一边哼着优美的乡村音乐,一边摇摇晃晃到了家。但今晚梭罗似乎很有兴致,也许是发现了白天那片可以种植可可的平地,也许是在某座山间看到了生长茂盛的茶树、苹果树,也许是苦想了数月不曾解答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总之梭罗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回到简陋的小木屋,而是踏着乡村音乐的鼓点来到了好几个月都没到过的村庄。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整齐的房屋一栋栋排列着,每个房子都带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和一个小小的花园。人们在晚饭之后大多在自己的小院子里聊天谈笑,或者一家人商量如何愉快地度周末。梭罗在他们欢快的气氛中加入了他们的交谈,和他们一起谈论最近几周的天气变化,谈论今年的收成,谈论葡萄酒的价格,甚至还谈论最近市里发生的几件趣事。直到月亮一点点隐入了云层,梭罗才心满意足地回到了瓦尔登湖畔。月光下的瓦尔登湖散发着蔚蓝深邃幽净的光,整个湖面就像一大片透明的舞台;在夜里,借助着朦胧的月光居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湖底那块白色的石头下又长出了一丛翠绿的水草,湖岸的丛林里又多了一种昆虫的悠长尖细的叫声,这种叫声只有在美国西部的农场才能听到的。今晚,它居然不远千里飞到了瓦尔登湖畔,莫非它也失眠了?

  小木屋里湿漉漉的,松油汁也快用完了,微弱的灯火在逐渐平稳的呼吸声中停止了最后的跃动。淡淡的月光从窗外撒了进来,铺满了一床细碎的光,梭罗紧紧地拥抱着那些柔软细腻的光芒,却久久难以入睡。城市已经拒绝他好久了,不!是他拒绝城市好久了。他对城市充满了恐惧,对现代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每当隆隆的火车鸣叫从遥远的城市传来,梭罗都会伤心难过:火车身下的每一截枕木,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火车拉近了城市与城市的距离,却残害了一批批正在成长的村庄和蓬勃年轻的生灵。哈佛大学没有教他如何建设国家,却教会了他如何逃离城市,远离政治;教会他如何产生做一名印第安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城市里行走,梭罗的心无法得到安宁,吵杂、喧嚣、争斗、虚伪……许多东西都与他的内心想象形成极大背离,使他无法在生活中得到纯洁、干净、清幽的空气和真挚、温暖、没有任何杂质的纯真感情。他本想拯救这些正在消失的东西,却终究无法忍受环境的影响而选择逃离城市来到了幽静清澈的瓦尔登湖,在一边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恩惠,涤荡着内心忧伤的同时,他还把这份孤独嚼成了一片片心灵的感悟。

  ——但,梭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我有限的想象中,这个深居简出的年轻人,除了有一双深邃忧郁的眼睛和一头芜杂荒乱的长发,还应该有一脸漂亮的胡须——是卷起来、浓密平铺在面颊上的那一种。同样,他还是一个喜欢散步的人,在幽密安静的丛林里,在夕阳西下的晚霞中,在月光清冷的豆荚地里,他双手插进裤兜,先轻轻地咳嗽一下(这是一个本能的动作),然后,一边低着头,一边抬起脚步,慢慢地向前方走去。这个姿势多少有些孤独,明亮的月光挂在头顶,澄蓝澄蓝的天际紧紧地包裹着那团清冷的月辉,周围是巨大的荒凉和寂静,有没有野兔经过呢?或者一只鸟儿扑棱棱地归巢也好……梭罗一个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着,猛一回头,巨大的孤独和忧伤就刷刷地压向了黑黝黝的大地。

  仿佛夏季突临的降雨,那些孤独的影子和忧伤的声音从天际散落之后,便迅速地漫漶了大地的角角落落。一些湖波和溪水,一些树木和花鸟,一些破碎古怪的思想都沉浸在这份沉郁的孤独和忧伤之中,并且安静地发出了明亮的响声。梭罗透明的身体在静谧的夜晚悄悄地散发着亮光,照明了沉睡在幽暗的生命峡谷中的那些原始、质朴的部落。

  这是一个游离于世俗之外的部落,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这个部落。它轻得如你清晨的第一缕呼吸,但它的力量却足以压得过整个世界的重量。你如此轻率地忽略了它的存在,忽略了它在你心中的重量,所以你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生活和事业的漫长道路上,寻找着沉重、昂贵的幸福家园,然而你仍不满足,仍在痛苦地寻觅着,追求着,因为真正纯净的生活就存在于你的生命峡谷之中,你最快乐的生活就是与自己对话,与你心中的部落融为一体。

  2007年冬于莲花池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苏福忠:梭罗的思考和告诫

  原载《文景》杂志2010年11月号

  一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的E.B.怀特,在纪念梭罗的《瓦尔登湖》发表一百周年之际,写下了一篇见解独到的散文《夜之细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实际上,赞美这本书有时倒让人难堪,因为大多数人都懵懂地认定,作者是那种未开化的人。”这话背后的意思,大概是指读书的一种起哄现象。大家都在说哪本书好,大家就都跟风去读哪本书。至于为什么好、怎么好、好到什么程度,则很少有人再去深究。作为《瓦尔登湖》的译者,我倒是对怀特话中“懵懂”这个词儿更有感触。当初译完《瓦尔登湖》,我确有“懵懂”的感觉。不是《瓦尔登湖》里的什么章节不懂,也不是不明白全书在讲什么,而是对梭罗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有些“懵懂”。美国一些学者评说梭罗,认为他所以名留文坛,一是因为他在森林里修造了一所小木屋,远离尘嚣住了两年多;二是因为他写出了《瓦尔登湖》这本书。用这样的评论界定梭罗,我以为,和我一样,属于对梭罗懵懂的人。因此看来,即便是梭罗身后的同胞,甚至专家学者,对梭罗这个人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大多数人的理解还是很有局限性的。

  “我独处时特别精神。如果我一周有一天有人陪伴,除非是我能叫出名字的一两个人,我发觉这个星期的价值对我来说大打折扣。它把我的日子搞乱了,往往要我再花一个星期才能调整过来。”这是梭罗写在日记里的话,而梭罗的日记是他二十岁以后开始写的,而且有些日记还做过修改,是很成熟很自觉的写作。他写日记一直写到他去世;他去世后经过整理出版,日记多达十四卷七千多页,算得上他一生的记录,主要记录他的思想轨迹。梭罗喜欢独处,这在他的文字里有多处流露。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没有就业,回了家乡,做些零活,在朋友家住过,也帮助家里的铅笔厂干活儿,后来大部分时间里就在和大自然打交道了。从热闹的地方,一步步向僻静的去处隐去,很能说明梭罗喜欢独处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人生轨迹,引发了世人的发问:一个大学毕业生,而且是一个美国顶级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怎么非做一个不务正业的大闲人呢?躲开人类创造的那么多舒服,自己不觉得受罪吗?远离热闹的人世间,不觉得孤寂难耐吗?……不可否认,梭罗儿时随父母游览过瓦尔登湖后,他产生了“瓦尔登湖”情结。但是,他成年后到瓦尔登湖畔修造一所小木屋,住了两年多,则是他决意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人类只有简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用怀特的话说:“《瓦尔登湖》叙说了一个人如何给两股相反的强大动力撕扯——一股是享受世界的愿望(不因一只蚊子翅膀煽动就脱轨),一股是让世界恢复正常的冲动。”梭罗的“正常的冲动”就是他的自耕自足、钓鱼、采摘浆果、与动物和睦相处、与邻居和睦来往、探索森林、聆听声音、读书与思考。是的,思考对他来说很重要,是他一辈子最忙碌最擅长的事情,是他的更高级的人生阶段。然而,“让世界恢复正常的冲动”,凭梭罗的一己之力,无异于蚍蜉撼大树,遭到的是无情的打击。在他居住在林间期间,这种打击说来就来了。他因为六年多拒绝缴纳人头税,在他去鞋匠的小铺修鞋时,被抓进了镇子的监狱,坐了一夜大牢。虽然他的好邻居替他缴纳了人头税,把他保释出来,但是他并不领情,经过认真而深入的思考,写出了不朽的《论公民的不服从》。

  二

  改朝换代的基础是因为旧秩序的腐败、堕落、失控与混乱,因而安定的局面是众心所归;和平时代有利于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国富民强。致富,永远是人类的一个生活目标。因此,“富人,总是主动投靠让他发家致富的制度”,而发财致富的副作用却是“钱财越多,道德越少”。梭罗不是一个仇富的人。他尊重社会财富,赞扬商业活力,讴歌科技力量。但是,一个人富了怎么活?他主张“一个人发财了,为他的文化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是想方设法实现那些他贫穷时怀有的志向”。而实际情况却是“共谋无需良心,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有良心之人的共谋,是一种与良心的共谋。法律永远不能让人产生丝毫良心;而且,借助人们对法律的尊重的手段,即便那些用意很好的人,也只能每天成为非正义的代理人”。

  梭罗对各级政府执政水准的要求很高,对多数人的正义感和自觉性要求也很高。他认为:“我们应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臣民。”政府凭借国家机器,把他关进牢房,但是“我天生不畏暴力,我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呼吸”。“我无声地向国家宣战,按照我的方式……尽量利用它,占它的好处”。因为“除非国家开始承认个人是一种更高级的、独立的力量,就不会有真正自由和开明的国家,国家应从个人的力量获得它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并且相应地对待他”。因此他结论说:“为政少的政府才是好政府。”无疑,这里的“为政少”是指横加干涉的“政”,而不是指顺势引导的“政”。

  正是这些看似文弱的主张和行为,深深影响了不抵抗主义的甘地、不主张暴力的托尔斯泰。

  “从绝对的君主到有限的君主,从有限的君主到民主,这种进步是一种倾向尊重个人的进步。”梭罗如是说。

  三

  让梭罗一生难以释怀的问题,仍然是世人对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不理解。梭罗作为知识分子,与世人接触最多的,应该是他应邀到一些文学团体做讲座。这是他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当他坐在众人面前时,他无疑会感觉到众人眼里的疑问:这样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为什么就不到社会上谋职,施展宏图大略,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更好呢?即便他曾经的良师益友爱默生都对梭罗有这样的看法,认为他胸怀不够远大。但是,梭罗不是一个全然蔑视世俗观念的人,他把自己的思考都写在日记里,经过整理,在几次文学团体做讲座时,把自己的思考进行阐述和解释。在他去世前一年,他把他的讲稿整理成文章,取名《没有原则的生活》,在《大西洋》杂志上发表。显然,虽然是他的思考,是他对世人的疑问的回应,但是他知道他的回答会让朋友、邻居和熟人感到不高兴,因此在他病体缠身时才发表,而且发表后一年他便撒手人寰,想来令人心酸。文章中的许多话,乍听确实刺耳,但是细心琢磨,字字句句都包含了他的真知灼见。以下不妨摘录几条:

  劳动者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谋生,谋得“一份好工作”,而是把某种工作干得完美。

  显然,极少有人受雇是两全其美的,是情投意合的,只消一点钱或者一点名声,往往就能买断他们眼前的追求。

  社会没有能力引诱智者的贿赂。你可以募集足够的钱挖通一座大山,但是没有办法筹集足够的钱雇佣一个一心一意做自己事情的人。

  无能之辈总是把他们的无能提供给出价最高的人,总是期望安置在高位。你往往会看到,无能之辈很少有不得逞的时候。

  一个人在挣面包的过程中,开始时挨饿要比失去纯洁好。

  仅仅为了继承财富来到这个世界,那还不如不出生,还不如胎死腹中的好。

  当我们的生活不再深入内心和个人时,谈话只能退化成街谈巷议。

  “生而自由”却“活而不自由”,这又叫什么自由呢?

  所谓的政治,相对说来是某种极其表面、极其不人道的东西。

  政治好像社会的砂囊,里面全是沙砾和碎石。

  ……

  在各种利益面前,我们很难有梭罗这样冷静、深刻、辩证的思考,因此在更巨大、更短浅、更投机的利益面前,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得更加疯狂。在《没有原则的生活》和日记中,他两次猛烈地抨击了在美国现代历史上轰动一时的“淘金热”:“山谷里的淘金者如同旧金山酒吧里的同胞一样,差不多就是一个赌徒。你抖落尘土还是摇晃骰子,这有什么区别吗?倘若你赢了,那么社会就输了。掘金者是诚实的劳动者的敌人,不管得到什么样的支票和薪水。告诉我你掘金多么辛苦没有用。魔鬼还忙得团团转呢。犯法的人使用的法子,在很多方面都很辛苦。最粗浅的观察者到金矿上看了看,说掘金具有抽彩票的性质;这样获取的金子与诚实的辛苦劳作挣到的工资,不是同一种东西。”显然,梭罗反对的不是淘金活动的本身,而是人类的起哄行为和投机心理,因而得出结论,说“人类将会吊死在一棵大树上”。社会发展到21世纪,梭罗的结论正在一步步得到证实:在商业利润推动下,人类个性逐步丧失,世人正在更加起劲地加入起哄行列,投机心理越来越重,今天,人们终于发现:人类虽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却会在一股大气(地球的空气)里憋死。不可否认,资本主义追求最大利润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了人类的动力,大大推进了人类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它把人类推向了一个无法转身的窄道上。梭罗的不同声音之所以重要,是他始终在给人类提供另一种思考。

  四

  再看《瓦尔登湖》,它的价值愈加明显。他于1845年3月在瓦尔登湖畔自己动手修建小木屋,6月份入住,1847年9月离去,住了两年零三个月。他对两年多的湖畔生活,言简意赅地总结为:“简单,简单,还是简单。”他的小木屋里最奢侈之物是三把椅子:“我在我的房子里备有三把椅子;一把独处时坐,两把朋友来时坐,三把交往时坐。”这是他一生的生活理念,他在小木屋的生活是用行动告诉世人,生活可以简单到如此程度,仍然可以算作幸福的好生活。多数人追求的物质享受,以为物质占有越多,幸福指数越高,实际上是物质奴役了他们自己,自己成了物质的奴隶。梭罗的时代,科技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种种生活便利和舒适,却也带来了繁复和失望。如今的社会,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舒适和便利,却也面临了更多的繁复和失望,甚至绝望。住多大的房子才算大?占用多少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手机、相机才算够?开多大马力的汽车才够刺激?富足社会把人的欲望吊起了多高?商业广告把人的贪欲刺激到了什么程度?……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瓦尔登湖》,你就能找到一个参数。

  世界进入21世纪,文明社会里恐怕再难有人会去森林里的湖畔造一所小木屋,生活两三年,甚至三两个月。梭罗的生活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但是,这不能说,梭罗的生活模式没有参考意义。人类社会发展永远不会平衡,人类的性格永远不会一致。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生活过得更具个性化呢?一味攀比和明争暗斗的生活有什么好的?住大房子真的就幸福大,住小房子真的就幸福少吗?谁都知道事情不是这么回事儿,可谁也不愿意唱一唱反调,更不愿意收敛一点自己的占有欲。梭罗不仅敢唱反调,还敢于树立一个安于宁静生活的榜样,至少能让我们直一直腰,喘一口气,站在他这面镜子面前找一找自己。E.B.怀特是梭罗的忠实拥趸,他在《夜之细声》里的一段话很耐寻味:

  对我来说,它仍然是美国人迄今为止写下的最好的青年读本,它正言警告人可能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对轻松上路,冒险作出新尝试都有很好的说法,它宣扬了积极崇拜的力量,书中有宗教情怀,却没有宗教偶像,它坚决拒绝记载消极的讯息。……我们的大学院校如果有心,本该同羊皮纸文凭一道,发给每个大学生一册此书的廉价袖珍本,或者干脆免了文凭。

  五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圣贤甘寂寞,真正名士自风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