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锦集

2021-03-08 00:2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锦集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是一本由[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50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精选点评:

  ●宗教改革和西方近代思想史方面写的比较详细,想要了解启蒙运动和新教思想的朋友有必要看看。这是"构建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的因素,也许这是它被着重阐述的原因。而且是当代德国思想的一个典型

  ●这不是历史学,这是历史哲学。说白了就是拿着“西方”这个冷战时期才形成的历史概念当框,给现代西方具有的一些所谓特征四处寻找历史渊源。这渊源吧还不是直接从时人那里找,论及大宪章的时候复读19世纪史学的陈词滥调也就罢了,讨论早期基督教翻来覆去引黑格尔真是…这位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先生在这部书里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位历史学家应有的职业素养,不过也不难理解:历史学是不需要辉格主义的,只有政治和政治神学才要。

  ●这一册看起来体量大,但涵盖的问题更大。因此这是也只能是一册综合性而非分析性著作。书中有大量各个领域著作的引文、论断。统整以强烈的德国风味乃至观念论倾向。我打五星不是说我完全支持作者的论断,而是我认为这套书很值得想了解西方的中国人看,哪怕当做夫子自道,当做一种观念的人种志来看呢?

  ●跟企鹅欧洲史英美史学取向比,欧陆德国史学取向更加形而上,企鹅史有了,贝克史有了,作为西方史学另一重镇的法国有类似的修史书籍吗?

  ●长假宜读大部头。读完《西方通史》第一卷上,从此册来看,作品并非常规通史叙事,侧重政治思想史梳理与阐释,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洲独立,作者都在强调世俗与宗教的关系,两者的分离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说的根基,其上所展开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家的论述,构成作品主干。这个历史观有汤因比的影子,即肯定宗教是历史的主线,文化的生长与文明的兴衰伴随着它们在宗教史上的作用程度。这部大作的初册已经隐约显露全球时代史学写作的野心,即历史学家认为社会环境纵然不是完全决定了,至少也是塑造了政治共同体与自我身份认同。立个flag,近期继续阅读其他几册。

  ●罗伯斯庇尔不是巴黎公社领导人 纸臭

  ●煌煌巨著,不同于从前读的通史,是一部关于西方世界的通史,整本书都在探究“西方”是什么,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解读西方,把很多细枝末节讲得明明白白。作者可能预设这本书的读者已经大致了解了西方历史,它的叙事性不太强,多的是分析各个历史事件间内在联系。作者“厚今薄古”,上古与中世纪历史仅占一章,自第二章起皆为近代,读过之后就会理解这样布局的意义。

  ●充其量我只能称其为《西方政治通史》,略似于大学本科政治史西方部分的教材,毕竟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观点和别致的视角。只是为西方政治史书写提供了一种插叙式国别体方式,但可能这也并非是理想的模式。

  ●煌煌巨著,不同于从前读的通史,是一部关于西方世界的通史,整本书都在探究“西方”是什么,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解读西方,把很多细枝末节讲得明明白白。作者可能预设这本书的读者已经大致了解了西方历史,它的叙事性不太强,多的是分析各个历史事件间内在联系。作者“厚今薄古”,上古与中世纪历史仅占一章,自第二章起皆为近代,读过之后就会理解这样布局的意义。

  ●每个人都可以读一读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一):很深的一本学术述评,勘误中

  多引用学术著作进行述评,不是很好读。

  翻译方面,由于不会德语,只能挑些小问题。

  1、P025,第4-5行。

这样,该撒的物当归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而且下一段下一句就是“上帝和凯撒”云云,前后不统一。当然这样翻译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下下一段开头又是“上帝和皇帝云云”,依然前后不统一。

  2、P64第二段第五行,德意志的海因里希六世被翻译成了亨利。同样,第118页第二段第三行,法国的亨利四世被翻译成了海因里希四世。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二):真是气死了!

  

我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内容,才来吐槽的。

第一,单手不能握。如果单手握,另一半会卷下去!就不能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采用32开本?

第二,我理解为了把原著的页码和翻译的页码区分开的良苦用心,但间隔这么大,不觉得浪费纸张吗?最终导致,本书采用的是一个奇葩的尺寸!

第三,纸张差,索恩老毛病了……懒得说了,累了。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三):鸿篇巨制,将成绝响。

  温克勒(HeinrichAugustWinkler)的《西方通史》洋洋大观,共四卷,眼下出版了第一卷,分上、中、下三册,中译本1200多页,后面三卷的中译本也很快会出版。以一人之力写出这样的鸿篇巨制,将成绝响。岂但这样的作者难寻,把这样的大书读下来的读者恐怕也不很多了。然而,还是要推荐这部书,因为确是好书,而且很有特色。且列举比较突出的几点。

  1.史书充栋,但此前一直没有一部“总括性的西方史”,把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的一个独特单元,书写这个单元的古往今来。 2.一部相当纯粹的政治史,跟现在多半偏重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写法不同。 3.在具体历史背景下讨论政治理论问题,史论往往多于讲历史故事,这在一般史书那里绝无仅有。写至法国大革命前夕,作者用三十几页介绍、讨论洛克、博林布鲁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政治哲学。美国革命部分,战争进程一共没几句话,介绍和讨论《联邦党人文集》用了十页。我一向认为把政治理论问题与产生这些理论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讨论格外有助于我们恰当地理解这些理论。 3.不大忌讳直书西方人干的坏事。例如第256页,提到北美几乎灭绝印第安人。 4.虽然所涉事件纷繁,但叙事简明、果断,线索清晰。 5.全四卷由我北大德文专业的同学译出。这样的大书,很难保证译文完全无误,但这些译者高水平,勤勉认真,总体上,译文既严格又流畅。

  虽说是一部通史,但重点显然在20世纪。第一卷已经写到一次大战前夕,此后不到一个世纪,占了后面三卷的篇幅。那该是怎么个写法?翘首以待。

  刊载于《南方周末》,2019年12月25日。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四):陈嘉映老师评《西方通史》(第一卷)

  此评论节选自《陈嘉映的2019书单》,刊载于《南方周末》,2019年12月25日。

  温克勒,《西方通史》,第一卷,丁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8。

  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的《西方通史》洋洋大观,共四卷,眼下出版了第一卷,分上、中、下三册,中译本1200多页,后面三卷的中译本也很快会出版。以一人之力写出这样的鸿篇巨制,将成绝响。岂但这样的作者难寻,把这样的大书读下来的读者恐怕也不很多了。然而,还是要推荐这部书,因为确是好书,而且很有特色。且列举比较突出的几点特色。

  1,史书充栋,但此前一直没有一部“总括性的西方史”,把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的一个独特单元,书写这个单元的古往今来。

  2,一部相当纯粹的政治史,跟现在多半偏重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写法不同。

  3,在具体历史背景下讨论政治理论问题,史论往往多于讲历史故事,这在一般史书那里绝无仅有。时至法国大革命前夕,作者用三十几页介绍、讨论洛克、博林布鲁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政治哲学。美国革命部分,战争进程一共没几句话,介绍和讨论联邦党人文集用了十页。我一向认为把政治理论问题与产生这些理论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讨论格外有助于我们恰当地理解这些理论。

  3,不大忌讳直书西方人干的坏事。

  4,虽然所涉事件纷繁,但叙事简明、果断,线索清晰。

  5,全四卷由我北大德文专业的同学译出。这样的大书,很难保证译文完全无误,但这些译者高水平,勤勉认真,总体上,译文既严格又流畅。

  虽说是一部通史,重点显然在20世纪。第一卷已经写到一次大战前夕,此后不到一个世纪,占了后面三卷的篇幅。那该是怎么个写法?翘首以待。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读后感(五):案头必备

  

看了下相关版本资料,第一卷在德国出版是2009年,但是只有第二卷《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出了英文译本,英文出版社在担心第一卷过于宽泛而受英语阅读市场冷落吗?不得而知。

  有点只看封面和标题的读者会忽略《西方通史》里“西方”的大写加粗。整本书其实起源于作者对“西方”(the West, des Westen)概念的问题意识。正如萨义德提出“东方”,温克勒对“西方”也是耿耿于怀多年,他从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等多维度来梳理“西方”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西方”的价值观配置及其分裂性,西方影响下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作者所持的一个观点,是德国(以及很多欧洲)其实是不“西方”的,对德国历史的剖析是这部“西方”史的前传。书分四章:早期西方形成-到中世纪;第二章从路德宗到美国独立战争‘第三章革命与扩张,1785-1850;第四章民族国家和帝国 1850-1914,但是绝不是编年史,而是以历史为背景探讨思想和政治概念,对神权、君权、法权、世俗化、个人等概念和各种理路的政治哲学以及影响政治的神学讨论都浓墨重彩,浑厚的史家功底来破思想史和政治哲学的壁,如挟降龙十八掌的功力来使一阳指,最能破蛤蟆功。

  施密特认为所有现代国家学说都是世俗化了的神学概念,温克勒把这个政治神学概念的历史年代再往前推,开卷就说,奠定西方概念基础的一神教源于东方,源于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把太阳神阿顿推向唯一至尊宝座,结束了众神时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革命。之后基督化的罗马帝国,进入“一上帝一皇帝”各自为政阶段。正如黑格尔说,“上帝希望世人得救”,世人-人世的世是世俗的世。敌基督(Antichrist) 和救主的概念也成为后代多少文学作品和影视题材的元叙事。加洛林时代的学者和学院老师们的联盟或“共谋”是学校自由的基石,所以每一种学院运动背后都有平等和革命的特质。学术自由本质上是学院自治,是打出来而不是谁赋予的。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奠定了世人因其罪孽而平等的概念;三十年战争确立了超越国家法的国际法。。。好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这本书把常被传统欧洲通史忽略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中欧、巴尔干、西班牙、北欧)也编写进来,才见到这些国家对于“西方”叙事构成和政治进程其实至关重要。

  这本可以作为案头书,常读常新。我看的电子版,没有看到原文长达80页的参考书目,不知道实体书有没有。但是脚注都保留了。作者并不是要写一本完全的通史,而是一种站得住脚的历史结构和政治态势表述。这是部史诗级作品,读的过程中我经常惊叹于作者惊人的耐力,托马斯曼小说里那样孜孜矻矻的超人巨匠竟然真有其人。接下来的二三四卷也必然要拜读的。翻译非常流畅,译者丁娜的作品我都很信得过,读到(还未有英文译本)此卷,总算作为中文读者也有幸运的时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