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0 03:4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是一本由[日]内田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一):随看随记

  

1.第80页,二段三行“咨询”应为“资讯”

2.第126页,一段四行“军事”应为“军师”

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一百四十字!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二):很私人的读后感

  日本设计60年里说设计是连接工业与消费者的渠道,也是人们脱离日常恢复精神的时间的形状的塑造者。虽然可能说的是商品设计、室内设计等等,但如今的建筑设计到处都是很类似的方盒子楼,这当然是因为一个城市里大部分都应该是办公/住宅,但那些脱离日常的时间又该如何塑造如何体现在建筑上呢?(如音乐厅、美术馆、电影院)

  虽然也说了脱离日常的时间,是创造在一个接受了普遍认知的场所加入变化,以便人们发现新的时间,这意味着新的场所、新的公共活动、新的公共记忆、新的文化传承。可是这真的意味着可以随意去创造新奇的博人眼球的建筑么。一如那些曲面的建筑(尤其是扎哈),三维曲面的建筑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面积浪费,但是最终的效果可能是只是创作了一个神觉审美的盛宴。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这样可能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是我们的公共空间所需要的么?它对人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可能本身建筑设计也承载不了这些内容,这些可能更多是当代艺术的范畴。所以在这方面建筑设计只能是商业化的一个工具。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三):设计的生活,生活的设计

  我不懂设计,艺术设计更不懂,在生活中就是附庸风雅,看看画儿瞅瞅建筑。为了装得更像一点,我买了这本厚厚的书。我就是好奇,二战之后,一个深受中华文化浸染的日本,怎么能跻身现代设计的前列的?我也不解,儿子案头堆满的各种动漫小人,他们是如何占领儿子的书桌的? 不读不知道,一读心几跳。这已经不单单是设计史了,说其为经济史、社会生活史都不为过。从1950年代到2010年代,这六十年,日本设计的变化,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日本综合国力的变化。从战后为美国驻军设计住房开始,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个体设计、商业设计,泡沫破灭之后的以人为本设计、可持续设计,在东西方文化理念交流冲突之下,拼命向西游的挣扎,骨子里的本我传统的回归。冲突消弥之时,就是自己风格形成之日。 到底是设计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改变了设计,这已经不重要了,最初的设计早已演变为一种文化了。所谓设计就是一种创造时间的行为,连续的时间和被分割的时间,我们就在两者切换。你和我,走走停停。 日本这六十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仅促进设计及其相关技术的天翻地覆,更是促进其经济的飞黄腾达。办奥运会、世博会,所带来文化的交流与繁荣,远远超出了金钱和精力的投入。忽然间,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劳民伤财去申奥办世博了。关起门来,是永远吹不到春风的。 合上书,我还是不懂真正的设计,虽然程序和网页设计我也是设计过的。在艺术面前,我还是要装模作样,但我想我还是要打开新的书,看更多的设计,打开多了,装模作样多了,也许就懂了,也许就艺术了。 窗外,有孩子在叫下雪了。下雪了么?我得走出门,去迎一迎这春天的雪。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四):设计,社会

  有关日本设计的书读过不少,其中大多着力于对“美”本身的探讨,一言以蔽之,是将设计视为一次美学任务,这本则有所不同,每一部分皆以社会背景开场,美军单独占领日本、大阪世博会、平成大萧条…然后再谈回设计发展,仿佛设计变成了一个社会事件,是由无数设计师助推的一场运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有人的主张,设计变成一股特异的力量,由时代孕育,服务于时代却又没有迷失于时代。日本的设计从最初拙劣的模仿到逐渐衍生出独特的美学主义,一路上借鉴了一些,无奈放弃了一些,也坚决放弃了一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坚持。

  我个人不太喜欢以表达艺术家感受为唯一目的的创作,仅就设计而言,广告和海报的抽象程度似乎已经是我能理解的上限。这一点想法和作者在书末尾的观点有些许类似,回到日常关照生活,设计的本质是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代表着一种期待,它不单单是一种完全呼应商业需要的产物,反过来它也可能会塑造某种生活态度,比如极简主义,日式做减法的哲学,都有了其追随者,这是不争的事实。

  谈到“设计力”,我常常会想,一些看似简单的日用品设计中蕴含的美好,当被使用者切实感受到的那一刻——大概类似于肖恩在《增长黑客》里定义的“啊哈时刻”——是否在设计师和用户之间有什么东西在流动,而这种流动就是那力量的一部分,也是美感的一部分。日本的小物设计常让我有这样的瞬间感受,所以我会选择一些送给他人,希望能传递一些什么;也会选择一些东西留给自己,希望能保留一些什么。生活中诸多不满,这些小小的美好姑且算作一种温柔的反抗吧。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目前从事产品开发也常常面临设计上的选择,“能以设计表达温柔的反抗”,这是我对自己的期待,也许设计真的是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五):一个好的开头

  只说阅读体验的话3.5星,多0.5星来赞美出版此书的努力本身。详细介绍日本设计发展历程的书以前不太多,希望以后多出。

  作者内田繁是室内设计大师,一生经历了战后日本发展的全过程。他从业内人的角度来讲历史,事无巨细列出很多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言论。不过笔法有点没条理,动不动列出一大串人名、作品名。叙述中不时夹杂主观议论,甚至不免离题,偶尔在侃侃而谈了几段设计哲学之后,回头补充之前落下的一个历史细节……

  虽然写法上不够学术,但还是能领略作者深切的热情,这种热情映射的是日本设计行业的自觉性。读作者思考设计的责任,批判时代流行的价值观,就仿佛看到一大群人在思考、在批判。

  贯穿全书的是各种各样的展览、会议、组织、奖项,日本人太爱扎堆了。引用作者的一段话:

设计要发展,要获得社会性,进入生活文化,成为一种工业,就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支持在更多的情况下意味着建立“奖项”,举办“展览会”,为发表的作品找一个展示的空间,并在“宣传”方面与杂志合作。(P56)

  作者似乎特别重视设计如何不盲从于时代,如何“与看不见的系统和状况不断斗争”(P405)。例如60年代几幅电影海报,成了这段历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P152~P153)。相比之下,标准化、模式化的设计,从功能、技术角度出发的设计,以及对西方的学习、借鉴,就没有着重讲述。不过本书第1章对“驻日美军家属房”的建筑、室内、家具设计过程有生动的论述,是全书为数不多故事性很强的部分(P8~P18)。

  这本书的译文总体上可读,不过一涉及比较抽象的、思辨性的论述,遣词造句就总令人似懂非懂,不知是不是翻译上的瑕疵。另外,一些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图片比较小,有些设计作品的图注中只用罗马字拼写创作者名字,不懂日语发音的读者难以与汉字对应。希望出版方有机会的话,在这些方面做点改进。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六):诚聘日本留学生活的设计进修者,可兼职,待遇优。

謝"

  我得谢谢缘这个东西让阁下从这么多的招聘帖子里点进来。

  如果你对自己有要求,对自己的作品有要求,热爱设计,体悟设计;

  想用自己的技能与热爱,有份多余的收入,不妨花一点时间看看这份招聘。

職"

  负责公司的各类海报【活动、培训、零售、促销、风格,季节】,电商渠道,视频封面。

  公司涉及:健身运动,健康食品,运动培训。

責"

  与其他公司不同,由于我们并不靠设计这个行业盈利,至少短期来看是的。

  所以,我们希望在获得收入的同时,我们的职员能够主动去学习提升自己,

  而不是终日困死在低劣的兼职任务中。

  不仅能从任务中去学习并解决自己没有接触到的技能,

  也希望其余的时间,

  你是在不停开拓自己的所见作品范围,多看各种视频,多听音乐,提高自己的审美高度。

  【并且每个月固定要有1~3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迸发的灵感在尝试创作融合的作品(读后感,字体,海报,插画或者其他实验作品等都可以)展示给公司。】

酬"

  时间自由。

  月底薪1000+高薪计件、计任务支付。

  例如产品海报,几百~1K左右一张不等。

  看能力和后续的自我进步,进行薪资调整。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0706195/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七):设计之美,心醉神迷

  近来在看内田繁的《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心有所感,略述以纪怀... 作为曾经的专职平面设计工作者,翻阅这本日本60年设计史,心下慨叹良久! 日本传统以“侘寂”、“幽玄”为美,从弥生、飞鸟时代,直至平安、镰仓时代,这种“变化之相”、感叹时间流逝的审美心理就一直沉浸入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正如内田繁所言:“虚幻、侘寂、寂寥、不安... 转化为心理上的美感,并从中寻出它的积极价值。”这才是日本设计的内核与精髓所在。 日本由于所处地处四个板块(北美、太平洋、菲律宾、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天灾迭生,故而日本国人一直以来都在寻求“与大自然共生”之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人更懂得追寻生活中的细微、“弱小”、极简之美,而这种日本传统之美学更体现了日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追求与向往。 内田繁在這本《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终章中写道:当我们思考“设计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应该会考虑这个地球上人类健康地生活下去的方法... (设计 design)应该是对在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持续生存下去的“与大自然共生”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如何带着人类的尊严生存下去,所谓生存究竟为何物的思考... 正基于此,在经历了50年代进驻军影响的西式建筑、家具和日本工业设计之启端,60年代激进浪漫色彩浓郁的设计风潮,至70-80年代的雨后春笋般的室内设计、商业设计、亚文化的流行... 然后到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的多元化、回归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设计潮流。日本设计60年,是令人称羡的时光隧道...

  此书中还有对日本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师原研哉等人的绍介,尝试对日本60年的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橱窗设计的细致梳理,图文并茂,值得一看。 掩卷长叹,时光回溯。日本设计以其极简主义、富于“变化之相”的美感,深受各国民众喜爱。反观国内设计界的“借鉴”、缺乏灵魂的浮躁之风,喟叹良久,难以释怀!相信,随着多元化世界设计格局的深入,以及日本设计师追寻、探索“侘寂”、“幽玄”传统美学,日本的设计工业定会有更大的进境...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八):不仅仅是设计史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这本书虽不是自己买的,但是惭愧的是到手半月有余,就抽空翻了翻,看了点皮毛。感觉这本书还是不同于别的设计类的书籍的,干货很多。

  日本设计六十年指的是1950-2010这六十年,也是作者内田繁7岁到67岁的这六十年,内田繁, 1943 年生于日本横滨市, 1966 年毕业于桑泽设计研究所, 1970 年创办了内田设计研究所。20世纪 90 年代以设计灯具和椅子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近代美术馆、丹佛美术馆珍藏,后来涉足室内设计领域、商业空间设计领域。 2016 年 11 月 21 日去世,享年 73 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包括一系列山本耀司精品店、福冈市皇宫酒店(hotel il palazzo)、神户时尚博物馆(kobe fashion museum)、团队房间“ji-an, so-an, gyo-an”、门司港酒店(mojiko hotel)、富士通公司的AVIAMO 系列等离子电视、广岛东方酒店(oriental hotel hiroshima)等等。

  不同于别的纯设计类的书籍,也有别于设计史书籍,这本书更多的是针对了每十年的日本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串起来每个时代的对后世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或设计作品。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阐述的那样,有三个观点与其他同类书籍多少有些不同:一是不包罗万象。二是囊括更多的领域。很难得的是在一本设计书里能看到各种宏观微观层面各个领域的案例: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这对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内田繁更注重了每个时代设计在各个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三是内容基于自身体验。内田繁是个设计师,参与了战后日本与设计相关的众多事件。我也是设计师,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消耗在了漫长的设计过程和图纸绘制过程中,很少停下手中的鼠标去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日本的设计体系既像一张网又像一条河,各行各业的设计师都不是自创一派的,而是与其他设计息息相关,被众多事件左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内田繁正是讲这个背后这张网是怎么架构的故事的那个人。我认为这样解析设计的格局和视野都开阔起来,正如建筑设计很多大师并不是从建筑专业出来,库哈斯最初是记者。做为记者,他将很多社会议题和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融入设计中,不再只将视野关注在风格、空间、材料、细节上面。

  我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生活与日本的产品似乎已经无法分开,平时的穿着、家用、饮食都买了很多的日货:muji、nitori、sony、三宅一生、优衣库、写乐、百乐、樱花、吴竹、味千拉面、三得利等等,我喜欢日本设计师也有很多: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妹岛和世、藤本壮介、原研哉、石上纯也等等,日本设计在全球的设计体系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看见日本的设计,我们会说非常有日本风格。甚至连很小的物件也能感受到日本风格,书中说到日本风格能脱离榻榻米、和服、纸隔门这些表面的日本事物,能用现代设计元素暗示了日本的文化,可能是禅意、可能是空与虚的意境、我想也可能是原研哉说的留白等等。不仅让我思考如何面对当下的设计。

  而且书的装帧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整本书用日本国旗的红与白作为主要色调,就像日本国旗一样,简约中充满一种隐忍的力量感。书虽然厚度略厚但重量却很适合随身携带。大小也非常适中。期待我看完书会有更多感受吧。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九):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

  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

  收到小盆友寄来的书,一看还很贵,128元,放在书桌上很多天了,总是觉得心里隐隐不安。这么贵的书,加上快递费,不读一遍实在对不住人家。

  刨去目录后记这些边边角角,还有四百五十多页的书,三个半天就读完了。

  船上读一本设计书,有不一样的感觉。

  设计,是一种想法,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活法,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舞蹈,一种表达方式。

  设计,当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一种像粮食像盐一样的必需品。

  设计,只有在很少的时间里,就是为人的生活的快乐做出贡献的道,甚至,它就是一种多余。

  作者当头表达的这个意思,真的让人很感动,也很受用。

  镰仓之前很多年,几百年,上千年,日本房屋建筑同设计没有关系,就像大米最初没有人注意米粒的大小方圆一样。

  这时候属于光脚文化席地而坐,像原始人么?此处毫无贬损之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只为简单,只为方便,只为实用。

  房屋如此,地面如此。

  即使后来从大陆传去了桌椅,桌椅始终未能真正融入日本。

  鞋,很能看出日本在设计方面思维性的变化:

  镰仓之前,光脚。

  镰仓时代开始穿鞋,就是穿鞋入室。

  室町时代开始脱鞋,就是脱鞋入室。

  脱鞋入室,席地而坐,影响到日本从地板到房屋、从衣服到梳妆几乎每一个细节。

  二战后美军入住,出现穿鞋入室,然后影响到几乎所有公场所;但私人家居,依然是脱鞋入室。

  我觉得,在几乎所有关于日本设计史实和理论中,很少说到70年代的日本室内设计。

  对私人来说,就是对居住环境的设计;对公人来说,就是厅堂设计。

  70年代,日本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特别大的突破。

  (***还早,还非常早,尤其居室设计,几乎还是个零。厅堂设计,也主要集中在经营性的如茶室、饭馆等地方。更大的地方,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外观有所讲究,厅堂则更多表现似乎是领导意志。)

  70年代日本经济的翅膀几乎已经长硬,室内设计也便应运而生。本书简单说到了北原进、内田繁、三桥育代、杉本贵志、植木莞尔和森豪男几位。

  事实上,这个说法太简单,甚至有些粗暴。

  而且基本没有提到日本室内设计,宗乎欧洲尤其是法国挪威的根本。

  自然也没有提到,所有日本设计里,特别讲究一点,就是崇尚自然。

  崇尚和接近自然物的性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因为日本自然物产贫乏才敬畏?是因为古早时期人光脚着地接近土地而崇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应该不是因为工业缺乏。

  后泡沫之后一百多页文字,我赶脚是本书对中国读者而言特别有价值的地方。

  设计,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其实都在,无处不在。

  并非只有绚烂豪华需要设计,经济发达需要设计,经济萧条也需要设计,泡沫破了也需要设计。

  日本后泡沫时期,最大的贡献不是让人看到美好自然贵重体面等过去所谓设计想要表现的东西。

  说到底,设计的主人是人,无论穷人还富人,设计都是为人服务。

  日本后泡沫时代,(不要说什么以人为本这类蠢话)日本的设计师似乎一下子明白过来,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日常。

  日常。

  乔舒亚贝克尔有本《极简》,书的影响很大,但我赶脚,它没有将极简的最真的东西说出来。极简不是目的,极简要回到的,是日常。

  设计不是什么才能。

  设计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甚至就是生活本身。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十):试着让人类生活更丰富的日本设计

  作为一部有关日本设计发展的专作,《日本设计六十年》著述跨度达60年,肯定有不一般的见解!而这见解的特殊性在于作品发端于战后的日本!

  现代日本设计的人文关怀与战后日本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仓廪实而知礼节”截然不同的是,战后的日本虽然生活悲惨得很,既没有房子也没有粮食,但由于二战的终结,人们压抑的心情得到了解放。思绪与这种情感基调同行时,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战后日期设计的缘起了!战后时期,当日本本土文明处于疲态时,外来文明的入侵就有更容易得到接纳与融合。

  日本设计与战后生活的变化,是一段重要的发端时期。战后日本设计的特殊性,就在于战争影响了根植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设计业,但设计又超越了战争,反映于战后的日本设计的发展,也映射于日本经济与工业的复苏。比如,企业为了唤醒人们的购买欲望,就需要开展更多的广告活动,从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作者与设计作品

  不得不说,战后美军家属房与家居的设计就是文化融合的一个有力注解!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某种程度讲,此次融合是一个促进,以电器在日本家居中地位的变化而言,当电洗衣机、电冰箱与电吸尘器在百姓家普及成三种神器时,美式生活就自然而然成为日本工业行业设计的新概念与目标。为此,我们看到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冲与融合。同时,呈现出日本设计走向现代的趋势与图景:得益于美式生活的引领,美国未来的生活愿景,直接变成了日本工业制造产品的愿景,也就是说日本的企业直接采用了美国所思考的生活方式,并按照这种思考制造了愿景中的产品。

  从组织层面走向上看日本设计的战后发展,可以感性地体会其趋势与方向。从战前新兴艺术运动之“现代主义派别”与“无产阶级派别”的简单分野,到战后经济复苏时诸如1948年的“广告电能奖”等各种赛事、协会与活动的举办,趋于百花齐放之态,均体现了日本设计发展之速。直至“日本工艺展”及“优秀设计展”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等国外的美术馆举办时,日本设计运动已达到国际水平。由此,读者对日本设计有了初识,即看到战后日本设计成长的土壤与基肥。

  当然,日本设计也历经成长与摸索的一般阶段,作为这段时期的见证人,作者坦然地披露从包装容器、丝织品到钢笔、缝纫机、打火机、瓷器等产品设计的抄袭模仿事例,而有关报道描述的内容更生动详实,足见作者对当时设计业态与业者的反省与警示!但日本设计的可贵之处,知耻而后勇,恰在其自我超越的自净与自强能力:通过选拔优秀制度的建立与施行,终究缓和了国际上厌恶日本的感情,并在工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在50年代末开拓出散见于各种电器的产品设计,达至异彩纷呈的喜人局面。这种批判精神,值得嘉许。

  由批判精神引伸出的多维思考,又是日本设计在60年代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种种思考缘于日本工业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发展本身所带来矛盾的社会状态。作为日本首个国际性的设计会议,“世界设计大会”是各路设计思想的嘉年华,是日本设计从单线发展转向层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此会的作用,就体现在设计理念的提升与反思的深入,百家争鸣,又呈百川入海之势。如,在设计概念上拓展上,有了超越性的认识:“在日本,形状不仅仅是外形。房子、物品、工具、生活、礼仪、逻辑、演戏、宗教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形状的概念”,足见理念之更新;进而,在设计使命的反思上,则引导日本设计走向对人类生活的整体关怀,如沟通未来,考虑“空间到环境展”中人的因素,同时以东京奥运会举办为契机各种设计流派迅猛发展,更迭不已。1965年的“PERSONA小组展”就是对“日宣美”固定化思维的有力回应,展示了设计的社会性和多样性。1968年则是日本设计典型转换的“震撼世界之年”,彼时设计界正值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蔓延着挣脱文明和理性的束缚、标榜自由的思潮!伴之而来的激进运动与激进设计传达了激进主义的动向,反映着“为个人存在的社会”。

  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加强出口扩大经济的时代,也是日本设计回归日常的时代,这个阶段,室内设计的价值走向了高峰。不起眼的生活中的设计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如在服装行业,设计的着眼点就由新潮时装转向日常着装;室内设计与建筑行业也开始变得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现代思维方式则回归到对工业、社会、环境、生活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来。1970年的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的大阪世博会,为当代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打造一个可以交流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无形智慧和文化及人类本身的场所”,在日本设计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人们也可以同时看到,日本设计在企业策略、商业设计、个性化工业的发展方面施展了不同的影响,强力促进了以电子、数码、电器产品为载体与主导的日本文化输出,是日本设计走向国际化的时代。设计理念上,值得一提的是,室内设计师把人们的生活时间被分为“日常的时间”、“脱离日常的时间”、“超越日常的时间”,从精神层面思考了设计价值与目的的分类。

  至80年代,泡沫景气与泡沫时代下的日本设计则在更在维度与深度上探索着设计的多样性。日本经济的变化及以因特网为主导的人类通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讲,生活方式的混乱,深刻影响了日本设计。设计师们一边深化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也开展着不追随他人的独创性活动,进行对脱离框架、脱离欧美、超个人精神的实践。最终,在家具设计、时装设计、日用品设计方面,日本设计引领了世界潮流。

  日本设计进入90年代后,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派生出网站设计、界面设计、CG设计、游戏设计及动画设计的各种新领域,但主流发展则倾向于回归思考“现代人的日常”这一根本性的命题。

作者内田繁

  生活催生设计,设计引领生活!广义上讲,六十年的日本设计的发展,是连续记录人类生活方式的进化与设计理念、思想、方法及最终设计产品的进化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一段历程。设计为美,美是哲学,可以说一部60年跨度的日本设计史,又是日本战后60年的社会思想变迁史,作为日本人的作者内田繁的创作不时贯穿拷问人性,拷问社会性的勇气与哲思,从中,也彰显了日本文化精神的个性与特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