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禅》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禅》的影评10篇

2017-12-09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禅》的影评10篇

  《禅》是一部由高桥伴明执导,中村勘九郎 / 内田有纪 / 藤原龙也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影评(一):漫步禅的世界——《禅》的观后感

  我喜欢古诗歌,喜欢以简短词语营造出的深远意境,不管是古诗、古词、古乐府辞。进而又喜欢日本的和歌,其中就有道元禅师的一首《本来面目》,汉译如下:

  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道元用如此朴素的语言去赞颂四季之美,却达到了很高雅的境界,充满了东方文化的传统精神。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一幅禅师漫步庭院之中、观赏四季风景的画面。然而道元禅师其人,我始终未了解过,直到看了这部描写道元生平的日本电影《禅》。

  《禅》讲述的正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一代高僧道元希玄禅师弘法生平故事。道元希玄(1200—1253年),出身于京都名门,7岁时已父母双亡。“人啊,为何逃脱不了这世上的纷争,病痛和死亡?愿你能找到超脱这些苦痛的道路”,母亲的遗言终使道元皈依佛法,开始求索真如境界的人生旅程。

  道元于1223年入宋,在宁波登陆,于是遍访浙东名山,侍奉于天童山阿育王寺高僧如净禅师座下,学习“坐禅不为彻悟,只管打坐”的曹洞宗禅理。三年后悟得“目横鼻直,身心脱落”法门,在如净禅师圆寂前被授以袈裟及印证,确认为曹洞宗法嗣。随后回到日本,在当时纷争不断的佛教界里弘扬曹洞宗佛法,以他不事名利的高洁人格和所领悟的佛法精髓,成为生活在乱世之中民众的心灵归宿,乃至亲赴镰仓为幕府将军北条时赖说法,最终在永平寺开创日本曹洞宗并流传至今。《禅》这部电影,以不紧不慢的日本电影传统叙事风格,贯穿以禅宗深刻的道理,辅以令人心旷神怡的四季风景和出身于歌舞伎世家的男主角中村勘太郎的精湛演技,令人信服地反映了道元禅师的真实人生。

  影片中令我心灵颤动之处比比皆是,比如影片虚构了一名生活在最底层的妓女林子,遭受过人生中几乎所有的厄运,受道元渡化最终皈依佛门。其中有个片段,林子为她生命垂危且无药可治的孩子求救于道元禅师,禅师告诉她,让她走遍村子里的所有人家,看哪家是人口齐全的,就带一颗豆子回来。在当时那样的悲惨世道,林子当然不可能找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她的孩子也最终躺在她的怀中死去。道元一早看出林子的孩子已不久于人世,虽以此来让林子领悟生死无常的道理,而不致于过份悲伤牵挂,但却无法忍住自己在佛前落下的慈悲之泪。

  影片的最后在描写道元病重行将辞世之际,在落下帷幕之前迎来了全片的最高潮。面容枯槁的道元禅师躺在病榻上,自知寂灭之限将至,唤来众僧依次托付后事。然而重任并未落在与道元一同从天童山来到日本的同门师弟寂圆禅师身上,道元自有他自己的深意,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位始终陪伴着自己的同门师弟,与自己同样淡泊名利。道元依稀怀念起初访天童、遇见长相酷似已亡挚友源公晓的寂圆,同窗三年见闻古佛如净禅师的禅风,在临终的恍惚中,他又将寂圆当作了公晓,用在宋时习得的汉语与寂圆一问一答。随后道元从病榻勉强起身,在众僧的搀扶下,回到禅堂之上与众僧一起打坐,默坐了一段时辰后圆寂,留下遗偈云:

  生时,以生为贵;灭时,但愿灭去。

  正如道元禅师的著名和歌,“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道元彻悟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临终的眼看到了遍布山水、花草、人与鸟兽和睦相处的平常世界,亦即禅的世界。

  (记于2010年7月14日)

  《禅》影评(二):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如何才能消灭心魔。

  ——你永远也无法消灭它,你只能转化它,转行意味着接受。

  怨灵的痛苦、悲伤和仇恨都是你内心的痛苦、悲伤和仇恨。你必须接受它们。

  然而,你在舍弃所有私欲之后,才能接受它们,痛苦才会消失。

  死亡,你只能独自面对。

  八大戒方:

  一,少欲。

  二,知足

  三,勒寂静。

  四,勤精进

  五,不妄念

  六,修禅定

  七,修智慧

  八,不戏论

  生之时,当生。

  死之时,当死。

  学习佛法,是为了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忘却自我,就是为了正道。

  正道,就能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禅》影评(三):《禅》不是着个样子的

  日本电影《禅》说的是道元的故事,日本佛教曹洞宗创始人。电影实在拍的很一般,将一个佛教电影拍好,估计要比一个基督教电影拍好难的多,东方人在信仰这块都还是比较功利的,这个电影也是,道元最后与北条将军的释惑,将军打算赏他一个寺庙,结果道元不接受,飘然而去。几乎和唐三藏取经回来,皇帝赏,如来赏一回事,格局也就在接受不接受之间。

  所以电影往往有禅意,却无禅的深思。这或者也是有个观众教育的问题,观众是功利,他需要看到积极的东西,而禅恰恰是不积极的,所以道元的演员,中村勘太郎,以及其他一众演员,帅是足够了但实在不象一个僧人。最后这个电影就变成了一个励志的传记。如果拍基督传,无论怎么拍,都会有一个罪与痛苦的东西在里面,那种信仰的强大感召,非常具备侵略性,我还是少年的时候,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原著,发现根本不是教育书本说的什么压迫之类的问题,你感受到,依然是里面强大的福音精神。

  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更多是个人的自省于冥想,他是出世的,而不是入世。但就象过去影碟机要推广,先大量抛出盗版碟一样,佛教的推广,还是利用了无知信众的功利心,信仰堕落成迷信,无欲被引诱出圆愿。所以,他本来是个很难让知识分子满意的宗教,但却被恐惧苦闷中国人改造一个禅的东西出来,一种极度虚无的思想游戏,又何尝不给精神带来平静与静谧。也许是一种心理安慰或者说是欺骗,当你深入的时候,就越虚无,越缥缈。你不在乎一切的时候,也就豁达了。他的来路可疑,也就不愿立文字,树偶像,假如真要往上找,只怕要拜老庄。

  《禅》影评(四):什么是禅意生活

  我们小时候身无分文,却时时怀揣着梦想;如今我们工作了,钱不再是问题,但是心已迷失;我们曾读书破万卷,脑袋里装满了诗词画意,如今自己却像贫民窟的人一样生活着……自由、真我、随性、自然,生命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我们想要的生活去了哪里?

  如果说二十岁是人生的分界线,那么二十岁前就是上半场,人生需要做加法,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二十岁之后则是下半场,人生需要做减法,减去生活带来的烦恼放弃命中注定得不到的人事物,转身去追求一种禅意的生活,做一个轻松愉快的人。

  那么什么是禅意的生活呢?

  喝一杯苦茶、看一段风景、听一曲音乐、怀念一会过去,让自己在忙碌之余,能够走的慢一点,在忙碌的生活中为心找到一个栖息地,让自己在繁忙而忙碌的生活之中持有一颗质朴而真实的心,这些便都是禅意生活。

  但是,禅意生活说起来很简单,却鲜有人能够真正的做到。

  身处互联网行业,我们身边人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抑郁焦虑孤独……癌症与无常,如影随形的笼罩在大家头上,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方式让人们心力交瘁。我们有能力自食其力,但是却没有心力再去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衣食不缺,但是我们的灵魂却已经贫瘠的一无所有,我们本该凭借自身所积攒的知识以一个更潇洒的姿势生活着,但是我们却日复一日按部就班,机械而重复的过着每一天,是自己最终深陷在生活的泥淖里。

  为什么不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因为怕么?其实禅意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清高而遥不可及,稻米说:想让禅意生活如稻米一样每天出现在我们稻友的身边,哪怕是短短一顿饭的时间,哪怕只是电脑桌旁的一件小摆设,让生活慢下来,让心稍作休息,让稻米成为稻友们禅意生活的一部分就足够了。(稻米是一个手机应用,主要做禅意生活指导与禅意用品推荐。)

  稻米禅意生活

  禅意生活就在你我每个人的身边,在我们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怀揣一颗质朴而真实的心,比如一本书、一壶茶、一餐饭、一件衣、一缕阳光、一丝清风……都可以触摸得到禅意生活的味道。

  《禅》影评(五):禅心

  影片最后,道元在圆寂时,给弟子定了八戒律:

  一、少欲

  二、知足

  三、乐寂静

  四、勤精进

  五、不忘念

  六、修禅定

  七、修智慧

  八、不戏论

  佛家的戒、定、慧,是以戒为先,由戒入定,因定生慧。我也给自己定四条戒律:

  诚实第一;

  自律第二;

  少欲第三;

  精进第四;

  人生之事的简与繁,也就一个“禅”字了!

  《禅》影评(六):不论禅定解脱,但求见性成佛

  不论禅定解脱,但求见性成佛

  这是六祖禅风。

  虽然打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不过也许如净的方法适合日本人。

  关于是顿悟还是渐修,六祖坛经里面神秀和慧能较量的就是这个。我还是喜欢那个火房的老头啊。

  而且日本人还好坏一事不落地学。如静喜欢打人,道元也学,禅堂里哪个坐的不端正,犯瞌睡,就打。发展到后来,变成用大木棍子打人了。。。哎。。。

  于是想起禅宗最兴盛的宗派临济宗的开山祖师的故事:

  临济在禅堂睡觉,黄檗来了,敲了下床头,临济睁眼看了他一眼,继续睡。黄檗再轻敲了一下,意思是:你继续睡吧,就往里走,发现首座在打坐。黄檗说:你看你!前面后生在修禅,你却在妄想。

  原来临济天下,曹洞一角,那一角在日本啊。。。

  俗话说得好:谁自己的觉,让日本人打坐去吧。。。

  《禅》影评(七):ZEN

  非常棒的电影。像是川端的故事的节奏,可是深入得多。

  初始看到这样名字和内容的电影,只觉得日本人说中国传入的禅,这算个什么事儿嘛,所以抱着找茬的情绪看。结果一点都找不出麻烦来。

  只在UTB评论中,陆月说:那时候还没普通话,宋时雅言为江南话,与现世吴语颇为接近。要是导演考虑到这点这电影就完美了。

  此外就只有演出中国人的日本演员的中文的确说的很日本人感觉的差。勉强算是问题。

  故事的节奏非常好,并不显得温吞,也不无聊。拍摄部分也非常好,构图和取景。

  必须一提,主角是梨园名家之后,演出这个主题和身份非常和我意。

  而当中偶尔出现的说不上特技的特技处理,画面虽然惨不忍睹,但都非常传神。

  故事从道元追随母亲遗命找寻太平净土之道开始。到宋朝寻道,归国以后传道。直到教授给身受战乱重责的痛苦的君王,开始发扬。

  君王的苦难的意象之中,死人头像跟随着彩色斑斓的蝴蝶显现,不晓得是怎样的象征。而三人再满月之下打坐的图景蛮动人的。

  至于途中多次道元的眼泪,我才发现,这是能体会别人的苦,才是开始。

  最后要说一下,各地评论非常多讲的很细节,发现真的玩这个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以上只是外行单纯当成电影看的浅见.

  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八大人觉】

  欢喜心,慈悲心,平静心——道元的三心!

  《禅》影评(八):この映画から自分が感じた禅の真髄

  当初、「禅の真髄」この題名を取るのはちょっと偉そうな口調ではないかと心配していて、もっと考えれば、この映画のおかげで自分が禅に対して、深い理解を得ました。だから、今ご覧になった通り、この題名を決めました。

  実は、この映画を見ることにしたのはただ一つの偶然でした。仏様に縁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そう思いました。私はノイローゼにかかって、不眠症に苦しんでいるのはもう八年になりました。人生にはいくつの八年があるのでしょうか。今まで過ごした歳月に幸せということをほとんど感じた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どのように苦しかったのか、悲しかったのか、私と同じ状態に陥ったことがある人だけ、理解してくれると思います。

  昨日の夜、私は深夜まで起きていて、この映画を見ました。自伝ではないですが、主人公である道元様と禅との一生を述べることを通じて、禅の真髄を見せました。禅と言ったら、すぐ座禅を連想する人は少なくないでしょう。実は、禅の真髄は座禅することだけで得たものではなく、日常生活の隅々にあるので、この真髄を体得できるかどうかはあなたの悟り次第です。

  水商売をしてろくでなしの旦那さんを養うオリンさんは自分の子供に死なれてから、人生は儚いものだと分かって、最終に得度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彼女は座禅する時、「日常の生活を完全に離れ、いままでかかわってきたものをすべて捨てる。よいとか、悪いとかの考えを捨て、考えること、あるいは、悟ろうとすること、一切の人や思いを巡らすことをやめるのだ。これを非思量という。悟りを目的に座禅するのではない。只管打坐、そのものが悟りである。」道元様はそう言ったことがあるのを覚えています。

  恐縮ですが、私にしてみれば、実は、禅や仏様は私たち自身の心にあるのです。具体的な言葉で説明すれば、禅というものはすべての雑念を完全に離れ、清浄潔白の心境なのです。このような心境を持ったら、仏法の真理を悟ることができます。皆さん、あるがままの真実の姿で行きましょうか。

  生死について。道元様の言った通り、「悪をなせば、悪の報い。善をなせば、善の報い。死が訪れる時、政治で貴顕力も、親しき人も、莫大財宝も、決して自分を助けてはくれません。ただ、一人で死んでゆかねばなりません。」私もずっとそう思っています。中国語に「殊途同归」という成語があります。「道は異なるが、着く所は同じ」という意味です。この道理がよく分かれれば、不要な執着を離れられます。

  最後に、道元禅師の言葉でこのコメントを終わりに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春は花 夏はほととぎす 秋は月 冬雪さえてすずしかりけり」。

  以上でした。

  《禅》影评(九):春开见花 ——观电影《禅》有感

  《禅》讲的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师道元法师的故事。道元入宋取法,得汉地禅法之精髓后弘法于日本。这部电影对道元法师的生平刻画得不是很多,重点在于对佛理的阐释以及寺院生活的展示。

  在影片一开始,道元法师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母亲说到人死后去极乐净土,小道元说:“只有死后才能登上极乐净土实在是毫无意义。”这也是道元一以贯之的理念——要在人世间寻求解脱。可是这个世界纷争竞起,痛苦不断,在这个世界中,当真能找到所谓的净土吗?在影片后半部分道元法师与内心充满痛苦的将军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将军认为自己被冤魂缠身,问道元法师那些冤魂该如何驱赶,,道元法师说:“那些冤魂是驱赶不了的,而要普度它们。普度就是接受。冤魂的痛苦、悲伤、怨恨,其实就是他自己心中的痛苦、悲伤和怨恨,要将这些苦恼全盘接受。不过,若不舍弃自身的全部,便无法做到接受,也无法消却苦恼。”

  接受。没错,就是“接受”二字。正如庄子“用心若镜”的境界,“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来就来了,走就走了,不迎接也不挽留,让自己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只是如实地应照万物,但不随万物而转,这样也就不会为万物所伤。看起来是很朴素的道理,要能做到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影片中的女子抱着自己的将死的婴儿让大师救命,大师让女子问村里尚未有亲人去世的家庭要一粒豆,如此便可拯救她的婴儿,但走遍村落,没找到一户这样的人家。看似荒诞,但却是大师在让女子接受“人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一个道理。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当道元大师被问到什么是禅的时候,他如是回答。可是这不就是世间的常态吗?春天花开,夏天虫鸣鸟叫,秋夜明月当空,严冬白雪皑皑,如此平凡的道理,谁会不知道呢?还要我们苦苦追寻吗?可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当真知道这些道理吗?我们当真知道什么是事物最真实的姿态吗?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真实,我们又何来各种妄想计度庸人自扰?

  其实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它就是那个样子,并不因谁而改变,妄想均源自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认识世界,于是我们活在自己的观念所建构的这个世界中,我们也便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坐禅的意义便在于此。禅要我们剥落自己的观念,如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如实地去认识生老病死,如实地去认识爱别离、怨憎会与求不得。如实认识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苦难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模样,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改变的,既无法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它,接受它。道元法师对生死的态度:“生时,以生为贵;灭时,但愿灭去”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生死不由我,但我可以在生时如夏花之绚烂,死时静静离去。

  佛法的根本在断除烦恼,禅亦如此。有人或许会说,我活在自己观念的世界中挺开心快乐的啊,认识世界的时候必然是带着自己的观念去认识的,那个真实的世界必然是无法达到的,那我何必去管那个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自己快乐就好,真真假假何必那么在意。其实真的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也行啊,反正目的是没有烦恼,看起来洒脱,可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态度,这种逃避总有露馅的一天,毕竟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观念所构想的世界中,在我们和现实世界交涉的时候,总会有和自己的观念不相符的时候,那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还是得回到禅这条坦途上来,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不断破除我执,没有了自己的执念,世界也便能如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自我的执念又是什么呢?冬天下雪,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为寒冷抱怨天气,甚至气恼,这就是执念;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丧失,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将此视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于是无法接受悲痛不已,这也是执念;痛苦的时候就痛苦好了,痛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自然而然的痛苦变得更痛苦不堪,这也是执念;善恶本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因为善恶皆来自一心,源自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可是我们却喜善恶恶,遇到善就欣喜,遇到恶就愤怒、颓废,甚至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执念。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无善无恶岂不是会造成道德的混乱?世界本身的确是无善无恶的,但我们目前还很难做到超越善恶二元对立去生活,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所谓的恶呢?星云大师的态度我觉得是很睿智的,他说,既然恶注定是消灭不了的,因为善恶是同一个东西,那就不要去管它了,我们负责弘扬善就好了。看到禅学大师如此积极阳光的态度,还会有人说佛教消极吗?

  佛说八苦,但八苦不是我们拒斥世间、拒斥生命的理由,相反,是要让我们在无常中更懂得珍惜,更努力去爱。

  《禅》影评(十):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影片开头的气氛是如此沉重,亲情贯穿的手法开启了道元寻找佛法真义的道路,从此便是一生。

  几十年,献于佛忠于佛化于佛,参禅悟道拯救黎民百姓,看透生死,淡泊名利欲。战乱的年代,如果不能改变,或许心静看破,不失为一条摆脱痛苦的有效之法。

  与其说参禅悟道不如说是叫人为善。从起初的一人到三人到数人再到数万人,道元不仅教化了平民子弟,也包括镰仓将军在内的官僚阶层,用善的性、禅的心开导,使他们皆有皎月皓皓之心,皆懂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之禅理,达到的正是“身心脱落,脱落身心,脱落脱落”的彻悟,最终全然的无欲无求,恰是佛法的最高深之处。这也是这部影片中我所欣赏的角度之一。

  我们为什么感动

  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被感动着。熊熊烈火,燃尽了一位母亲的躯体,而极乐世界的真义就在这一片火红背后展现。生命垂危的母亲无限爱怜的看着道元,“……只要信仰佛,来生就能去到极乐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去到极乐世界?

  道元:我也不知道,但我认为死后去到极乐世界,那是没有意义的。

  道元母亲:我发现真正的极乐世界,就是我在你身边度过的快乐时光,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这真是一句震撼人心的话,有什么是比和挚爱的人呆在一起更重要更幸福的呢?虽然听过很多类似的话,却从来不多余再听一遍。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就如同暖流冲击心田,触动着柔弱的一角而暗暗流泪。

  道元带着母亲的遗言开始了旅程,我们跟着他的踪迹寻觅,在那一座大禅寺中,历经数个春秋,道元终于悟得佛法,得大师境界。这时道元看到的是“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的清明世界,以致莲从脚生,佛光普照。这正是事物本来的面目,即开悟。而坐禅,也就是看海中的水,看清本性。

  人生是一场修行

  当弟子们问到坐禅的含义,道元说,“当年为我指明开悟的人,就是一位老典座,典座的工作通常都是委以一心办道修行的僧人,那是因为,典座的活其实就是一种心无杂念的修行。”

  我是喜欢禅文化的,它似哲学又不似哲学。哲学追求理性的真与高深,总觉得缺了一份情感,而禅理之说深邃细腻,极富人生意境,给人的感觉是温馨唯美的,不似禅礼本身木讷,这对于红尘中的人来说,即是善和德。面对幽灵的纠缠,我们大多数人会和北条时赖想法一致,想到如何消灭,而道远说,“你无法消灭他们,你只能转化他们。”

  “转化就意味着接受,怨灵的痛苦、悲伤和仇恨,都是你内心的痛苦、悲伤和仇恨,你必须接受他们,然而,您在舍弃所有私欲之后,才能接受他们,痛苦才会消失。当你右手掌握权力的时候,左手便抓住了痛苦。”

  右手掌握权利,左手便抓住了痛苦,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一语中的的道破了红尘人的通病,想要就会有欲望,有欲望就会有苦恼,花费心思的同时已经陷入了私欲挣扎,自然而然产生痛苦。而佛家的真义就是让各种私欲脱落,内心清明透彻。痛着他人的痛,喜着他人的喜,以及脱落、放下的思想,正是其最高深大化的境界。

  禅理不同于禅礼

  佛家讲究大彻大悟、无欲无求,而心里装着俗世的人万万不会做到。如果人来这世上的目的只是为了修行,从一开始便拒绝接受世界的五彩缤纷、人类的喜怒哀乐,那他怎么又会懂在大浪中搏击是怎样一种感觉,又怎么会懂轰轰烈烈的人生是怎样一种姿态?他们只在自己臆构的世界中看到一花一世界,除却灰白色的单调之外一无所有。从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说,这是一种逃避与刻意压制。这也就是我一直理解的禅礼与禅文化(禅理)的区别,而真正对我们起到净化心灵的应该是德善的文化却非礼仪本身。人自来到世间的一刻,就应该尝试着接受眼前一切,未曾接受就撇弃,本身不公。人的眼里有好奇,看到的事物才有色彩。只有经历后,才能做到心无旁骛、波澜不惊。幼小的女孩因为心存善良,所以为佛遮雨,而不是因为心存佛法才知为善。但禅礼在形式上对悟道之人的要求,远不及禅理对世人的开导与感化。我们红尘人选择的恰是佛法所阐释的善的层面,这点无论信佛与否,都毋庸置疑。

  我们为什么唏嘘

  以为这是部从头至尾的颂扬片吗?别搞笑了,我说真的。如果没记错,大家第一次有意味的笑是看到道元终于坐禅成功,佛光普照,莲从脚生吧。我知道没有这方面信仰的人估计都疑惑着一个问题,坐竟也能悟道?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你坐穿一个试试。请先保持手指合拢,放置膝上,眼睛45度下垂(切忌两眼放光),然后请心无杂念的脱落,脱落,脱落……这样跟数羊一样默念XX回合,历经XX岁月,然后就可以“恭喜你终于坐成我佛的最高境界”。哈哈、哈哈……

  好了,在再一次回顾了影视内容后,估计能更加明白大家为何笑的这样开心了,无非:一,悟道太容易;二,老禅师您能别笑那么大声吗?好渗人!再往深一点说,是电影的场景冲破了大家一贯的思维,哪个佛家弟子参禅悟道不要诵读经书敲着木鱼念“阿弥陀佛”?靠坐穿金刚坐来达到佛法最高境界的,实乃有所听闻却不曾亲眼所见。所以对于后来道元每召一个弟子便让他“坐”的举止,更是令人不可思议了,至于人数怎么越来越多了,估计也是抓耳挠腮的一脑儿糊涂。

  有句熟语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白了就是吃饱才能干事。挨过饿的人大概很能明白这种感觉,所以,人怎么能不吃饭了是吧!

  义介:我们无米下锅了,连杂粮也吃完了。

  道元:如果大米不够了,那就做粥来吃吧。

  义介:不够做粥。

  道元:那就做米汤吧。

  义介:也不够做米汤。

  道元:那么,我们就着白开水来坐禅吧。

  啊啊啊!小伙伴们简直惊呆了,大师果然是大师,连填饱肚子这等大事也能说得云淡风轻,不急不躁。此刻除了五体投地,还有更好的词来形容我们对大师的景仰吗?更重要的是道元大师身体力行,打破了物质决定意识哲学论,实在佩服。

  佛语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入佛门,第一件事便是放下七情六欲,一心皈佛。一般人贪念太多,不肯入佛门,一旦入了佛门,却做不到无欲无求,即是犯戒。但是七情六欲本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而佛家将这一切断绝,又是否合情合理?《礼记·礼运》记载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又何为六欲?东汉哲人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而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如此一来便不难理解俊了和欧林之间的感情,他们本是真性情流露,却因身份束缚,不能爱不可以爱,反而把这种纯爱当作罪孽赎过,没有信佛的红尘人士能不感到好笑吗。我个人觉得这里也是颇有争议的一点,当俊了在瀑布下挣扎,最终离开,这是不是编剧刻意安排的一处对以道元为代表的佛家思想的讽刺?人不能随心所欲的追求,却把本真的感情扼杀,这是否本身也是罪孽?最后俊了用中文说出的“我爱你”,是冲破束缚褒扬爱情,还是无奈作罢讽刺现实?

  还有面对杀戮与迫害,道元开始是双臂阻拦,后来是逃避,最后是大胆赴死,在这所有过程中,他都没有奋起抵抗,这对于身处俗世激进昂扬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坐以待毙的消极避世方法?如果“坐”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那养兵上千有何用?拼死作战有何意?或许佛家思想在这里,就只能求一份心静与心安,以及家国天下的舍身大义了吧。

  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笑过哭过感动过,一颗心随着沙漠中的人走远,那是没有尽头的行程。

  电影结束,哑言走出教室,感叹我们最终也没被教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禅》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