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经典观后感1000字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是一部由Abdullah Oguz执导,Özgü Namal / Talat Bulut / Murat Ha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一):电影把好小说改俗了
国人常有一种误会:我们是特殊的。其实,土耳其与中国很像,都是一个在努力挣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国度,连碰到的问题都那么相似。小说里教授关于土耳其这个东西方之间千年古国何去何从的思考,从土耳其东部到西部渐次改变的风俗,那是原著的精华!可惜,宽广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怀被俗化成了一个争取爱情的故事,遗憾!为了戴头巾而进行的斗争与不戴头巾的斗争都几乎消失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我身份符号的认同与拒绝,好值得思考啊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二):都是逼格惹的祸
发现国人对伊朗土耳其等电影情有独钟,时不时有人推荐伊朗电影,哪怕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好看,就觉得很深刻,很有意境。但国人对伊斯兰教的态度是极度排斥的,这就是造成一个很搞笑的局面,仿佛来自伊斯兰教的都是邪恶的,来自艺术的都是高尚的,这其实是一个笑话。神权国家电影的深刻很大程度上来自伊斯兰宗教的影响,为什么会崇拜伊朗等国的电影,因为无知加文艺逼格的天性使然。就像这部电影,其实就是烂俗到不能的落后文明陋习,鄙视失贞的妇女。伊斯兰是极端点用石头打死不贞洁的女人,中国十几年前还不是把谁谁失贞当做猎奇新闻来看。然后这部电影把女孩纯洁的一面拍出来,表现出对这种陋习的反省,不过如此。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三):旅途愉快 伊凡先生
伊凡先生
是你说过风儿是年轻的
是你说过风儿就是生命
我明白 伊凡先生
生命是奇妙的
别问我打算做什么
别问我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
但人生是我的 伊凡先生
西默仍然对你心存芥蒂
所以他什么都没说
但你会明白的
船员不会对船长说任何事
你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再见
一起畅谈
一起开怀大笑
旅途愉快
伊凡先生
-------------------------------------
三人寻求生命真谛及自由的过程美好感人。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四):划开历史与宗教的尘埃,驶向全新的航线
剧情其实简单的很,少女被强奸后在封建村落冠以枪决,行刑人则是家族中的某个男子,为冠冕堂皇的遮掩丑事则将其流放到繁华城市伊斯坦布尔执行,尔后偶遇失意中产老教授,不同环境思想的碰撞最后改变了结局,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心对爱的始然是最大的动力。这似乎像是一个被捏变形的《纯真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但这个故事更真实残忍一点,虽然结局是好的。
土耳其是个历史厚重的国家,一个最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开放如伊斯坦布尔,安塔利亚的风格完全偏向于欧洲;封闭如卡帕多西亚,孔雅等保守传统,这都体现在女子的态度上:裹着头巾只随丈夫家人甚至不出门者;浓妆艳抹高跟鞋比基尼的抽烟女子,这样的风景是这个国度的另一种魅力所在。而土国男人对他国女子则是大献殷勤而对自己身边的女人则要么专一负责要么直接搞基节奏,可见过度男权的国家造成了对男性更大的压力。
片中的女孩则是2者的结合,内心自省趋向开化,无力抗拒环境的残酷;好在电影的美好塑造了2个她内心不同化身的2个男人:表兄和教授。成长环境和军营生活造就表兄一种对爱渴望又害怕失去所爱而用家族男人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女孩当做私人物品般呵护,他的筹码是被赋予的任务:处决被强奸的女孩,但实际他想要的是和女孩相爱相守,但严酷的成长经历造就其性格中没有学会如何平等的对待爱这一守则,他的教条只有强者弱者,绝对服从或生与死,但经历过生死的人才知道爱的珍贵,男人对美丽的东西总是热衷于呵护多过摧残。男女主人公如何正确学会对待爱情和改编一部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呢,就需要一个看破人世的智者现身说法,教授有钱有闲,但中产永远的追求就是对生活蛋疼的抗衡,于是趁老婆熟睡开着私家游船探索新的人生,当遇到男女主角后他善意的收留了他们,或者是为自己解解闷或为找个能派用场的人解决生活问题,但问题的魅力在于你在解决过程中从相互的了解中学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一面所需的,教授用一种仁慈悲悯的态度感化了男主角自私粗暴对待爱情的态度,女孩用自己第一次对广阔世界的感受感化了教授更坚定走自己探索人生的路线,最后还得感谢那支枪,没有让结局变为悲剧,可见最后还是用暴力的鉴证炸开了内心的真相,每个人都回归到属于自己的完整之路上。人都是互相影响的,放开内心的压抑学会接受和了解不同于自己的另一面就会得到人生的新世界。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五):风从桥那头来
土耳其就是那种典型的“知道它在哪里,不知道它怎么一回事”的国家。书上说“土耳其地理上是亚洲国家”,因为它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欧洲。细细一条博斯普鲁斯大桥,连接了欧洲和亚洲。
但是文化上,说土耳其是亚洲国家恐怕不合适。可是欧洲也不是很待见它。土耳其加入欧盟的申请迟迟不被通过。在德国和奥地利,对移民的歧视,往往是针对土耳其移民。
对于那种历史上发生过民族迁徙、冲突、融合的文化,我总是无限向往。比如西班牙,比如土耳其。文化如水,它不会因为统治者的高压而生存或毁灭,在多文化面前,人们是如何潜移默化的选择了一种文化而忽视了另一种,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
在留学之前,我对土耳其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帕慕克这个名字。在我读书的班级,除了意大利人,土耳其人要算是第二大少数民族。这些土耳其同学,个个有着鲜明的相貌。有高挑白皙,金发碧眼的美女,完全就是高加索白人;也有高大魁梧,络腮胡子,长着一双执着深情黑眼睛,宛如匈奴人的帅哥;更有小巧可爱,黑色头发黑色眼睛,眼窝深陷的亚美尼亚族女孩。他们都讲土耳其语。
一直想去土耳其旅行。我听说,很多标明西班牙或者意大利的橄榄油,其实都是产自土耳其。海的蓝,索菲亚的蓝,棉花的白,橄榄的绿,土耳其在心中,是浓墨重彩的。正如街头的Kebab,口味轻的人是吃不了的。
这一部《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中文翻译有些”泄题“。我哭了两次。一次是在西默把枪对准了玛丽亚的时候。她问道:爸爸知道你这么做吗?告诉他我没有做错什么。我去和妈妈团聚了,叫他不要担心。第二次是西默和教授打起来,一向沉默的玛丽亚夺过枪对着天空放了一枪:为什么没有人听我说话?难道我死了吗?
土耳其早就是一个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女性出入已经不需要遮脸。但是这又是一个文化多样的国家。发达摩登的欧洲部分,和边缘闭塞的乡村,奇迹般的都属于这个国家。
土耳其不需要被定义,其实任何文化都不需要被定义。曾经希腊和罗马的文明,通过细细的海峡传过来,生根,壮大,又在适当的时机,回到欧洲本土,推动了文艺复兴。如今,几乎样样事都领先的欧洲,用“欧盟”这个尴尬的组织,试图去恢复往日的荣光。土耳其也处处在以欧洲为榜样。意大利的银行,在土耳其也有分行。
其实,我倒是觉得,有这么座桥就可以了。和另一个世界保持着联系,同时也保持着合适的距离。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六):“我们每一个人都比她肮脏”
你叫Meryem,你被人发现晕倒在河滩之上,你被人强奸了。村里的人要把你处死,你的爸爸矛盾地接受这结果,因为他也被教予,你是有罪的,女人受人奸污后就是肮脏的,就有受到处死。
你被Cemal带离了从没离开过的家乡,坐上火车,这是你第一次坐火车。你应该感谢Cernal,因为他要把你带去伊斯坦布尔,要在这个地方把你处死,因此你才有机会看到小山之外的世界,一个真正广袤的世界,你所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当Cernal带你来到大桥之下的时候,你就有所预感这将是自己的生命终点。Cernal抓起枪指着你的头让你诵读经文忏悔,准备往下一跳。那座大桥很高,很高,你不敢往下。当你用头巾蒙着眼睛爬过围栏要往下一跳的时候,你感到一双巨大的手臂紧紧地抱着你,是Cernal把你救了下来。这个男人是怎么了?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你不用死了,暂时。因此,Cernal也不能回到家乡,因为他没有把你杀掉。
Cernal为了逃离父亲的追寻,他带你私处躲避,来到一个鱼排,那里只有你俩。你慢慢对这个男人产生好奇,直到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他发疯似的冲进房间追问你强奸犯是谁。但你依旧沉默,因为你确实不能再想起那可怕的事情。从此,你俩又再回到过去冷漠的关系。
Irfan的出现让你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事情,学到更多的事情。你跟Cernal在他的船上做帮手,他就像父亲一样,给你买衣服,买项链,教你看航海图,教你绑绳结。但可怕的Cernal不可理喻地误会了你跟Irfan的关系。Cernal是一个笨蛋,他自己完全没有感觉到其实自己也一样,就像Irfan的儿女一样,受着Irfan的教导与指令,都是对Irfan充满崇敬。他竟然还因为你跟Irfan出去看海底而心生妒忌,想要把Irfan给杀死。
你还记得藏在Cernal床下的那把枪,你还记得家乡的男人是怎么开枪的,你跌跌撞撞找到了枪,跑回到甲板,Cernal失控地想要用绳索把Irfan勒死。
“BANG!”
Irfan终于松手,Irfan得救了……“为什么就没有人理我的感受,没有听我说?”你跪倒哭喊。你对天开了一枪,拯救了三个人,你自己,Irfan,还有Cernal。Cernal终于明白,没有男人该做的事情,没有女人该做的事情,哪怕是拿起一把枪。
你被吓坏了,你不知道,Cernal终于向Irfan承认自己爱上你了,因为他明白,肮脏的不是你,你并没有罪。
Cernal父亲的手下还是找到了你,你没命地奔跑躲藏,大脑里重新浮现了那一天可怕的情景,记起那个压在你身上的男人,你苦苦哀求,但他还是冷酷地把你沾污了。你并不肮脏,你并没有罪。有罪的是那个男人,肮脏的是那个丑陋的男人,乡下那些落后自大的男人。
在一个男权至上的地方,女人完全不算人,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人的尊重。女人与女人之间也不过是耻笑对象而已。这是何其可怕的事情!对与错的判断不过是男人权利所控制的标准,那里只有愚昧的服从,女人对男人,儿子对父亲。当Meryem拿起枪的时候,她就成了男人,她有了“枪”。这不单是一时的拯救,更是一次进步,摆脱男权思想控制的仪式。当Cernal承认自己爱上Meryem的时候,他也完成了这个仪式。
Irfan确实如Meryem所说的,指引着他们的路该如何走。但当时的Irfan,不过是想要逃离现状的老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是如何。其实,这是相互间的指引,Meryem让Irfan找到那个遗失的自己,因为那不受污染的纯真眼神,让他忘却过去的那些虚情假意。
很美的土耳其,很美的伊斯坦布尔,那清澈的海水,就如Meryem眼神般的干净,单纯。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七):《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土耳其乡村,被“荣誉”谋杀的幸福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作者,李凡纳利,土耳其当代著名作家、作曲家,积极投身于土耳其政治运动,是土耳其反暴力运动发起人,2002年他出任土耳其议会议会,在他的任期里,出版了这本小说。一经出版,即成为土耳其的畅销小说,先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2009年,作者本人因此获得了土耳其文学最高声誉的OrhanKemal文学奖。这本书是我们了解土耳其社会,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为数不多的佳作,自此,土耳其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景的画面。
一、故事起源于一场“荣誉谋杀”,通过少女的经历、退役军人的反省和教授的人生洞察三条线索展开叙述。
生活在土耳其东部乡村里的少女玛丽,被自己的伯父强暴,却被认为是她勾引伯父所引起,伯父的教长之位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反而是受害人玛丽被当作了家族蒙羞的始作俑者。放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或者自杀,或者被杀。
自土耳其政府军队伍退役后的堂哥西玛尔接受了杀死堂妹,这一被传统土耳其家族认为是一场“荣誉谋杀”的任务,带她去往伊斯坦布尔,预备在路上选择一个合适时机结束她的生命。
这两个乡下人坐着火车,从蒙昧的村庄走近了伊斯坦布尔。他们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从目睹城市的建筑、人们的衣着服装,到倾听人们的言谈举止,倾听别人对社会、对自己家乡的评判,两个人的思想在新与旧、传统与潮流之间过渡。
中年教授伊凡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却时时忍受着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与孤独。当他遇到这对奇怪的兄妹之时,他惊异的发现虽然自己的生活是有一些问题,可眼前这个女孩的遭遇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震惊,他对传统的一些看法,影响着西玛尔、玛丽两个人。
西玛尔从一个只知道听从命令杀戮却不知道为何要杀戮的旧战士,到对自己一直所信奉精神支柱父亲坍塌后变得无所适从,历经几个阶段,终于明白堂妹玛丽的无辜,未泯的良心让他恐惧,彻夜失眠,他最后选择了放弃谋杀。
而少女玛丽,更是在伊凡的热情帮助引导之下,从一个完全蒙昧的乡村少女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拥有追逐自由向往独立思想的开放型现在女性,虽然骨子里依然希望“真主是爱我的”,但她已经懂得了抗争,懂得了自己应该去积极摆脱宗教的束缚。
二、“荣誉谋杀”是什么? 少女玛丽犯下什么样子的错误,从而成为“荣誉谋杀”的对象?
所谓“荣誉谋杀”,就是指传统土耳其家族里,男性成员以捍卫家庭荣誉为理由,杀害他们认为,与男子发生不不正当关系的女性家庭成员。在这本书里,十五岁的少女玛丽去给自己的伯父送饭时,被伯父强暴,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丽的伯父丝毫不认为在这个事情当中,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堂而皇之的指责侄女玛丽,不应该在他思想有所意动的时候出现,他认为是玛丽的勾引导致自己的行为。当他提出要将玛丽处于“荣誉谋杀”的时候,家族里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玛丽的母亲已经去世,玛丽的父亲、继母和姨母虽然对她略有心痛,但也认为这是玛丽的错误。因为在玛丽之前,家族已经这样处理过几个女孩子了。就这样,玛丽的罪名成立了,受害者成为了罪犯,而犯罪者依然堂而皇之的“为人所尊敬”。
这种有悖常理的认知,在土耳其社会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每年在土耳其大概有200例荣誉谋杀案的发生,是土耳其政府痛心疾首却有无可奈何的一个真实存在。在土耳其东部的一些乡村传统社会里,依然一夫多妻制存在,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没有话语权,没有经济权。同时,宗族家庭里,妇女的地位悲惨,动辄为宗教礼法处置惩罚。
就像书中所说一样,他们集群而居,以宗族荣誉为最高荣耀。族长认为那些人影响了家族荣誉,就可以肆意进行处置。而那些被杀害的人,实际上都是他们的亲人,但对此,所有人都麻木不仁,伪善的伯父要侄女自杀,其他心知肚明的成员还为她上路“祝福”。
这和中国旧社会封建礼教之下,“吃人”的家族礼法如出一辙。然而,这竟然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不由得读到此的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三、宗族家长制构建了土耳其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却给其中的人民以悲惨的生活。
通过退役军人西玛尔之口,我们可以看到土耳其乡村依然是一个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的男性青年听从宗族家长的教育、安排,以家长为方向、精神依靠、生活指南。无论从政治立场上、宗教矛盾上、种族冲突上,他们都紧紧追随一个小集团的利益得失,动辄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库尔德工人党游击队跟政府军大打出手,而激战的双方,他们甚至都是儿时的伙伴。分别效命于对立的双方,曾经的伙伴儿在山沟里厮杀,直到一人死去;对居民实现三光政策或野蛮拆迁,年轻的士兵们习以为常了;特务对绝食大学生,对争取社会进步的青年们蔑视,怒吼着“他们不懂什么是‘家庭’……他们都是库尔德反叛者!这块土地属于土耳其人。谁把自己叫做库尔德人、阿拉维派教徒或者左派,就趁早见鬼去!”“
对立无处不在,谋杀无处不在。乡村的女人们毫无地位可言,而男人们大多沉默,让伪善者大行其道,都市的官员只想着怎么编故事、立项目瓜分国库,农民工只能匍匐在都市的边缘,像猪狗一样生活……其实从这里,作者揭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事实,无论古老文明还是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幸福”,都是建立在某种“荣誉谋杀”基础上的。与其说荣誉给予了幸福感,不如说荣誉谋杀了幸福。
小说的最后,借用了教授伊凡的与这个社会断交、回归自然的结局,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与无奈,借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这样的社会“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然而所有人还是无能为力,只有顺势而为,向着为数不多的一点点亮光,一点一点地前行。
读完这本书,心情沉重。我们并不了解土耳其,一本书也不足以让我们深刻真实的了解土耳其。从这里,我们只是看到了土耳其社会一些人眼中所理解的社会本来的样子。如何评判,如何改变,是土耳其人自己的事情……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观后感(八):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因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而交织的三段命运
原创: 王慧连
(书的封面是电影里的玛利亚)首先,我们稍微聊一下“荣誉谋杀”。荣誉谋杀,盛行于中东地区和南亚地区,是指家庭男性成员以家庭荣誉为由,谋杀他们认为与男子有不正当关系的女性家庭成员,被杀害的原因主要是“失贞”和“不检点”,常见的情况有被强奸,被怀疑通奸,拒绝被指定的婚姻,举止轻浮,打扮时髦,想要离婚等,有时候甚至只是男性成员为了自己做的错事而拿女性当挡箭牌,在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的情况。
(反对荣誉谋杀 图自:百度)这个故事,有三位主人公——玛利亚(Meryem)、西玛尔(Cemal)和伊凡(Irfan),三个人的命运由于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交织在一起。
玛利亚是一个15岁的女孩,善良纯真,冰雪聪明,生活在土耳其东部凡省的一个小村镇。妈妈因生她难产而死,所以一直被家里人和村民们认为是灾星。在15岁这年,遭人强暴,被关进家里的马厩,还被家人指示自杀了结自己。后被堂哥西玛尔带去伊斯坦布尔,命运让她、西玛尔还有伊凡教授走到了一起。
(玛利亚)玛利亚的爸爸和伯父住在一起,爸爸为人温和老实,在玛利亚妈妈难产而死后又取了两任老婆,第二任没生孩子,第三任和玛利亚差不多大,生了两个孩子。伯父是一家之长,不仅如此,还是村镇里的教长,即伊斯兰教宗教首领,所以很受人尊重。在家玛利亚的爸爸忙东忙西,照顾农庄里大大小小的事务,伯父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宗教事务以及上门拜访他的追随者上。这两个人是有关玛利亚命运的关键人物,在这小编就不剧透了。
西玛尔是玛利亚的堂哥,她伯父的儿子,服役期间在东部山区与库尔德工人游击队作战,度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行军生活。退役后回到村镇,刚好碰上玛利亚的事情。因为村镇里面警卫森严,不方便动手,西玛尔接受爸爸的指令将玛利亚带去伊斯坦布尔,伺机杀掉她。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西玛尔感受到了玛利亚的纯真善良,也和玛利亚共同见证了土耳其的新旧差异,心里矛盾万分,最终在准备杀死玛利亚的时候,改变主意,并带上玛利亚逃离父亲的追踪。
(西玛尔)伊凡和玛利亚、西玛尔之前是两个不同阶级的人,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是伊斯坦布尔一所大学的教授,拥有自己的电视节目,颇有名气,妻子是一位富豪船主的女儿,漂亮优雅;伊凡教授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都非常让人羡慕,可他常常失眠,觉得生活乏味。后来,他下定决心,抛下一切,到爱情海租了一条帆船,独自出海,寻找年轻时的梦想。在寻找梦的路上,偶然碰上了逃亡的玛利亚和西玛尔。冰雪聪明的玛利亚让伊凡教授非常喜欢,于是他帮助引导玛利亚学习很多知识,变得现代而独立
(伊凡)(帆船)本书作者是李凡纳利(O .Z .Livaneli),是土耳其著名作家、作曲家、政治家,其音乐作品曾被伦敦交响乐团收录。他长期活跃在国际、国内文化、政治领域,1995年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2002- 2007年出任土耳其国会议员。
(李凡纳利 资料、图片来自百度)本书故事交织土耳其政治斗争、宗教矛盾、种族冲突、文化发展等主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也有中文译本,十分推荐给想要了解土耳其的读者们呐~
另外,这本书也翻拍成了同名电影,从电影中可略见土耳其乡村风貌,挺具土耳其特色的;还原度比较高,对故事的结局有所改编,读者们偏爱哪个,可以自己都去看看哦~
(电影海报)文字|王慧连
图片|视频截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