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听爵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何听爵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1 03:5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听爵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听爵士》是一本由[美] 特德·焦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未读·艺术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一):艺术并不青睐人生,爱河用来堕落

  因为要和研究院同事做一个关于爵士乐与城市的分享,再读《如何听爵士》这本其实已经写过书评的书。

  新的阅读进程,是在聆听对应的音乐中进行的。书中提到的音乐,都能在iTunes上找到高品质的版本。边听边做读书笔记,然后进行阅读的扩展,还顺便看了错过的电影《生为蓝调 Born to Be Blue》。

  电影讲述了年少成名的爵士音乐家切特•贝克吸毒堕落之后试图崛起的真实故事:被毒品缠绕,牙齿被打掉(对用嘴来吹小号的人,犹如吉他手被剁掉了手指),被父亲奚落(他送父亲自己的唱片,说发行了多少,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冷漠苛刻的父亲回他一句:但我没有让家庭蒙羞)。

  人生落魄到谷底,重拾吹奏小号,卑微地求生,卑微地寻求演出机会。所幸有爱情滋润和音乐天赋垂青。可是等到重回殿堂的机会,却紧张得一塌糊涂,终于没能克制用毒品支撑自己走上舞台。

  最后一曲,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我从来没有恋爱过)。恋人在台下,听出了切特•贝克音乐中有毒品这个魔鬼的声音,以及告别的意味,毅然转身离去。整个音乐哀婉动人,切特•贝克唱出了人生的无助与绝望,令人潸然泪下。切特•贝克最终在欧洲巡演时,跳楼自杀于阿姆斯特丹。

  看完我在豆瓣写了一句话评论:艺术并不青睐人生,爱河用来堕落。

  的确,回顾这些爵士音乐家的人生,他们大多不够长寿。也许,爵士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太耗散人的灵魂与元气。

  还是蒙田会生活: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当然,这个太好,绝大多数人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也许更多人宁愿付出昂贵的代价,让生命浓缩,一尝巅峰滋味,如切特·贝克。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二):爵士的魅力

  爵士乐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并不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年轻人大都喜欢流行音乐,而老年人则喜欢一些朗朗上口的容易一些的音乐。对于我而言,吸引我的并不仅仅是爵士乐的多变灵活,还有就是我的家庭对我的熏陶。我小的时候经常去二姑家玩,二姑是个音乐老师,她的家里有着无数张唱片和海报,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认识爵士的。小的时候只是喜欢听,也很少问二姑相关的知识,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听众。这本《如何听爵士》是一本让我第一次融入到爵士乐的世界中去的契机,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有专业的知识,也有很多欣赏爵士乐的技巧。

  在我的心中,好像爵士乐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这种旋律适用于所有人。虽然都能听出好听来,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来为什么好听,这就和人们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的反应一样。如果说没有一个正确的途径,想要自己去琢磨透爵士乐是很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这本书直接把所有问题都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已经喜欢上爵士乐的人更加了解它,也能让还没怎么接触过它的人开始喜欢上它。

  爵士乐在西方的存在完全不同于我们多家,这就像是咖啡喝茶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爵士乐都是来自于外国。所以说当一首爵士乐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爵士乐,所以听不出来什么异样。如果不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爵士乐的话,问题就来了,如何去坚定它是不是爵士乐。在书中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解答,比如说一般的爵士乐会运用布鲁斯音阶,还有其独有的和弦等等。因为在此之前我也研究过钢琴和吉他,所以说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很有兴趣,结合自己本来就知道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不仅仅是听,我有的时候也会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旋律。去深入了解它只是为了更加融入创作者的心境,去品味每一个细节的动人之处。也只有了解了其中的知识之后,才能够跟人去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遇到一个跟自己一样也喜欢爵士,并且都能够聊得来的人的时候,我相信这更会促成一对交心的好朋友。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三):爵士的魅力

  爵士乐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并不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年轻人大都喜欢流行音乐,而老年人则喜欢一些朗朗上口的容易一些的音乐。对于我而言,吸引我的并不仅仅是爵士乐的多变灵活,还有就是我的家庭对我的熏陶。我小的时候经常去二姑家玩,二姑是个音乐老师,她的家里有着无数张唱片和海报,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认识爵士的。小的时候只是喜欢听,也很少问二姑相关的知识,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听众。这本《如何听爵士》是一本让我第一次融入到爵士乐的世界中去的契机,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有专业的知识,也有很多欣赏爵士乐的技巧。

  在我的心中,好像爵士乐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这种旋律适用于所有人。虽然都能听出好听来,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来为什么好听,这就和人们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的反应一样。如果说没有一个正确的途径,想要自己去琢磨透爵士乐是很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这本书直接把所有问题都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已经喜欢上爵士乐的人更加了解它,也能让还没怎么接触过它的人开始喜欢上它。

  爵士乐在西方的存在完全不同于我们多家,这就像是咖啡喝茶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爵士乐都是来自于外国。所以说当一首爵士乐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爵士乐,所以听不出来什么异样。如果不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爵士乐的话,问题就来了,如何去坚定它是不是爵士乐。在书中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解答,比如说一般的爵士乐会运用布鲁斯音阶,还有其独有的和弦等等。因为在此之前我也研究过钢琴和吉他,所以说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很有兴趣,结合自己本来就知道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不仅仅是听,我有的时候也会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旋律。去深入了解它只是为了更加融入创作者的心境,去品味每一个细节的动人之处。也只有了解了其中的知识之后,才能够跟人去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遇到一个跟自己一样也喜欢爵士,并且都能够聊得来的人的时候,我相信这更会促成一对交心的好朋友。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四):我这是中奖了吗

  读到一半还以为书被人撕过,看看书脊没错啊,所以我这是继抓错别字病句逻辑语法错误之外又开辟新业务了吗……

  虽然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惜读了一半,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听爵士乐,也就上网易顺着名单听了几首。这个,有些真的听不懂啊,而且爵士这个旋律太难捕捉了,我压根记不住,能记谱的都是大神!

  可能爵士和古典在我身上不兼容吧orz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五):我怎么看爵士乐

  爵士乐这项事物,在国内普罗大众中的受认知程度一定很受其名称的影响。比如我,虽已记不清是在何时首次接触,但当时肯定没有将他与『有爵位头衔的人士』(Sir)这个概念区分开,万万没想到这是一种音乐门类(Jazz)的音译。

  A里有一支犹他爵士队(Utah Jazz),我看球接近二十年了,也是后来才意识到翻译成『犹他爵士乐队』其实更准确。鬼晓得盐湖城的球队为什么要跟爵士乐沾边,查了资料才知道是1979年从新奥尔良搬来的。这样方才说得通些。

  当然,『犹他爵士乐队』也很麻烦,都以为是支乐队了,谁还知道你们是打球的呢?

  另外,『爵士』一词令人仿佛嗅到一丝贵族气息,好像这种音乐应该是从城堡、宫廷或者至少是富人俱乐部里传出来的。然而爵士乐发源于非裔美国人社区的事实确与上面所说的联想大相径庭,实在乌龙。

  所以说这个译名实在容易造成极大的误解,要我说很是糟糕。

  真正到慢慢接受到爵士乐这项事物,应该是在大量看了好莱坞影视作品之后。不说别的,小时候看《猫和老鼠》,乌泱乌泱一大串乐器响起的旋律就有着鲜明的特色。所以说在美利坚的流行文化历史上,爵士乐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二战前后的那段时期。

  要说对这种音乐类型的大致印象:旋律特别摇曳,节奏明快的居多,管乐器的运用得很多……对于一个音乐认识粗浅的门外汉而言,能够用来描述的语言就止步于此了。

  前两年在一档电台节目上听关于音乐的科普节目,讲起来以乐理的角度看,爵士乐是最先锋、前卫的音乐种类。这着实令我记忆深刻。因为这打破了我对爵士乐那种发端草根,流行于上个世纪的老旧刻板印象。

  于是尝试读了特亚·焦亚的《如何听爵士》来进行入门,对于提升对爵士乐的理解,多少还是有一些帮助的。专业的东西咱知道得少,按图索骥听点推荐总还会的。

  有网友在豆瓣的书目下给出了网易云音乐的相关乐单,是按书内细分类下的推荐整理的。虽说不全吧,对于初学者足够了,在听觉的基础上结合书本文字阅读,应该形容为十分受用才对。

  之于我个人所青睐,节奏稍舒缓些的芝加哥爵士(Chicago Jazz)以及更具有这方面特点的冷静爵士(Cool Jazz)带来的舒适感与自由感都很明显。如果我以后会开个店(也许是纯属瞎想)或者什么的,会把这个类型的爵士乐在那里播起来的吧。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六):如何听爵士——主观感受的客观分析

  被问及课余爱好时,许多人都会说“listen to the music.”但听的音乐却不尽相同。有喜爱摇滚的,有偏爱古典的,当然,还有本书所介绍的爵士。

  我对于爵士乐可以说是毫无概念,对于爵士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酒吧音乐”,阅读本书是本着“了解一下”的态度,了解一下它的起源,发展云云。

  序言就讲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当代的“乐评”,“影评”。作者说,这些影评人,乐评人给电影,音乐打分后,并未贴出“打分标准”。而作者在其他的乐评中也没有给出类似标准的东西,所以,在本书中要向读者阐述他的“给分标准”。

  这就有趣而又令人费解,欣赏音乐也好,电影也罢,甚至是文学作品,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说不清道不明的。欣赏这些本来就是主观活动,又为何非要给出固定的一套标准,固定的一套客观“打分系统”呢?

  那就来看看吧,看看作者是如何用客观标准来欣赏爵士乐的。

  第一章就讲了爵士乐的节奏。对于我这个完全外行来说,“摇摆”的概念我就费了一阵功夫来理解,而那一大套人名,乐队名更使我一头雾水。姑且跳过,接着阅读。

  从本书也能发现不同的人对待音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或许与个人职业,经历有关。如作者是个历史学家,同时还是爵士乐演奏家。他听音乐固然也是为了娱乐,但会不由自主的分析音乐,辨别出为什么喜欢这首音乐。这也许就是之前提到的,作者对“标准”的执念吧。而我这样音乐的完全门外汉,也就听个热闹。

  第二章提到了世界上许多学者尝试解开审美口味的谜团,我看来,也是颇有趣而又无甚意义的研究项目。萝卜白菜嘛,为什么要统统研究出来?

  本书对于爵士乐的鉴赏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从节奏,炼句(似乎与古诗鉴赏有异曲同工之妙),音调与音色,以及力度,最后又有所谓个性,总分结构,若是有兴趣,一一读来,大抵会对爵士乐的理解深一个层次。通过阅读“走进音乐”这一部分,我也从对爵士一点也不了解,到了解了一点点。毕竟真正的乐评人,是整天都在听与分析的呀。

  在“爵士乐的结构”中,作者把看似凌乱,无章法,甚至现场创作的爵士乐比作贴身肉搏与辩论赛,可谓是绝妙。贴身肉搏比赛不可能在赛前就规定好一套动作,辩论赛也不可能提前背稿子。而这两者又非毫无章法可循。爵士乐亦是如此。如此比喻,就令我这等一头雾水的门外汉顿时理解透彻了。

  由于爵士乐无拘无束的形式,它也被视为自由与民权的象征。若是说有词的音乐能成为号召大家的口号,那么纯音乐呢?有时,纯音乐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马赛曲》。激励人心,唤醒斗志,纯音并不比有词歌曲差。

  本书也介绍了爵士的起源,以及讲述了如何在当代背景下欣赏爵士乐。文字并不如一般的音乐鉴赏书般沉闷无趣,而是诙谐而易懂。不失为一本启蒙教材,或供学习者丰富自身知识。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七):不妨风雅一次

  刚刚收到未读的这本《如何听爵士》时,内心中不禁生出了一阵莫名的迷惘。书当然是一本好书,也许于爵士爱好者而言就更是具有一种非凡的意义——毕竟,在一本书里就能欣赏到5个爵士关键元素、12种爵士乐风格,以及与150位当代爵士名家“面对面”的难得机会,这还真是非同凡响的待遇;更不用说,这本书的作者特德·焦亚,他是爵士乐资深评论家、音乐史专家,曾著有《爵士的历史》《爵士乐标准曲》等相关音乐书籍,其权威性由此可见。对于之前不懂的东西,有机会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了解一些、知道一些,这总归是件好事情。

  既然振作精神想要开始阅读《如何听爵士》这本书,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何以谓之“爵士乐”呢?不知道书中到底有没有这个确切的定义,但至少一时竟然没有找见。查阅其他资料得到的回答是——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爵士乐的主要风格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

  原来,此“爵士”非彼“爵士”。《如何听爵士》中所指的“爵士”,是一种源自美国、后风靡世界的音乐类型。而一般人所知道的“爵士”,是指欧洲君主国的一种爵位,比如原来曼彻斯特联队的主教授亚历克斯·弗格森,在1999年就被英国皇室授予下级勋位爵士。至于说何以谓之爵士乐的精髓,既然连爵士乐偶像,绰号“胖子”的沃勒都说过诸如“如果你真想认真追究,我劝你还是别白费心机了”之类的话,那还是算了吧,还是直接进入“正文”吧!

  看了一些章节,才大概有了那么一些感觉,似乎是和“如果觉得快乐你就拍拍手”有那么一点儿类似——这当然不确切。但其实实在不必费这么多劲,因为特德·焦亚已经特别声明了,“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用心聆听,定能深入爵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揭示出其魅力所在”。听专家的话没错——至少对于一个爵士乐的“小白”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自己真的因为这本书而对爵士乐产生了难以舍弃的强烈好奇的话,那就不妨去尝试着学一学,也许还真的可以找见一方颇不一样的新天地。

  爵士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应该就是它的那一种节奏——那一定是可以深入到听者的心魄深处的!但又必须不仅仅限于这一种,而是应该还有更多更让人难舍难分的内容。为什么听、如何听、听什么、听谁的,绝对都是有讲究的。倘若有幸得以深入其中,一定会感到格外幸运。毕竟,“爵士乐是为了那些希望在奇迹之地生活的人而准备的”——这句话还真是让人眼前不禁感觉猛然一亮!

  就在此刻,音乐既然已经响起,那就来开启一段不期而遇的神秘之旅吧!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八):登上爵士欣赏的门槛,也许你需要的就只是一本《如何听爵士》

  作为一个曾经的爵士乐手,更是一个爵士乐爱好者。爵士乐,一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珍宝之一,我很庆幸自己可以接触并学习到它,到现在它已经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十几个年头。我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因为某个大师的精彩演奏,或是兴奋至极,或是感动落泪。然而这份对爵士乐的欣赏与感动,却并不是总能和身边的朋友或者其他人达成共鸣的。究其原因,可能有我们音乐教育体系的关系,也有文化背景和信息交流的关系。

  而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我看到有很多朋友开始对爵士乐产生兴趣并且主动接触,但由于爵士乐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多种多样的风格,大多数人其实一直有点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在欣赏爵士,朋友间也有时经常会拿一句话调侃:“爵士爵士,觉得是就是。”但这只能当作是个玩笑话,欣赏爵士其实还是有很多门道的。所以几年前我曾经在豆瓣写过一篇小文章叫《如何欣赏爵士》,后来也发到了知乎,目的就是拿出一些干货来给各种有兴趣了解爵士的朋友一些帮助,也能收获更多和我有共鸣的朋友。

  而在不久前,我读到了未读·艺术家出品的新书《如何听爵士》,这本书获评为《经济学人》2016年度好书。简单概括我的第一感受,可以说书中的字字句句都说到了我心里。这可能恰恰因为作者德特.焦亚不单是一个爵士乐评人,更是一个爵士乐手。所以这本书没有那种像是缺乏音乐基础的乐评人写出来的主观抽象概念和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由作者多年的乐手背景和乐评人的文笔所构筑的坚实的台阶,帮助人们一步一步了解爵士乐。作者专业背景深厚且行文流畅,所以读完这本书,对爵士乐这门我再熟悉不过的音乐类型也有了些全新的认识

  给别人推荐爵士乐或者告诉别人该如何欣赏,我觉得最难的一点,就是把握感性和理性的平衡,首先不能让别人觉得这种音乐是完全自由的“觉得是就是”。同时,也不能让人觉得如果想听明白爵士,就必须有大量音乐知识储备,好像必须听懂每个音符每个节拍才行。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做的非常好。虽说作者是爵士乐手背景,但是他非常完美的在保持低阅读门槛的同时,尽量多的给读者提供清晰理性的欣赏思路。所以阅读这本书不必担心会遇到什么看不懂的音乐理论知识,他的大多数文字都直白易懂。这里也要赞一下翻译,在很多词汇和人名上非常好的保留了原文词汇,方便大家对照和溯源。

  书中作者很好的先从爵士的“骨骼”节奏入手,循序渐进,在这一章中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方法,作者没有使用一大堆理论知识来形容什么是好节奏,而是让大家自己寻找一些类似中学乐队的演奏和一些大师作品,通过二者对比来产生最直观的感性认知,这也是一个给爱好者建立标准的好办法,而这个方法却不是很多人都会去做的。这也是我觉得作者非常高明的一点,既能用很多方法给读者建立一个欣赏标准,又不需要使用太多晦涩的理论知识。

  而之后,作者把爵士的“血肉”,音乐部分拆分成炼句、音调与音色、力度、个性、自发性这几个不同的欣赏点来逐一作介绍。他这里提及的每一个点,其实都是构成卓越爵士乐手的关键部分,而在我之前写的小文章里,却没有这么细致的解析这些要点,让我不得不再次佩服作者对爵士的理解和文字的规划。这部分,作者大量的举例了很多大师的作品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要点。而我,也按照书中举例的作品,一边阅读,一边欣赏书中的推荐曲目,体味那些可能我以前都不曾注意到的一些细节,使得读这本书的过程算得上近来最享受的时光。

  有了“骨骼”和“血肉”,就要宏观的展示整体,也就是爵士乐的结构,这章节作者细致的分析了很多曲目的结构,来帮助读者简单明了的理解爵士乐的段落关系。

  其实书读到这里,基本上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构建出对爵士乐的一个欣赏标准了。但仅仅有以上单纯对音乐的欣赏标准是完全不够的,爱好一个事物,就要试图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之后的内容里,作者作为音乐史学家的知识储备发挥了作用。也就是介绍爵士乐的起源历史,发展方向和风格演变,还重点介绍了一些对爵士乐的发展起到重要贡献的音乐家。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纬度更为立体地了解爵士乐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能更加感受到每个音乐家的演奏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了这些之后,在欣赏爵士乐时,也会增加很多乐趣。

  最后的部分,作者给了读者一些很好的建议,介绍了爵士乐的现状。纠正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让我经常哭笑不得的错误观点,包括且不限于“爵士已死”等一系列说法。而在最后,作者还不忘提供一个目前活跃的爵士乐大师名单,毕竟不管说多少,还是要自己去听才来的实在。

  至少对我个人来讲,想要懂得如何欣赏爵士乐,有这一本书的指导,足矣。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九):如何爱上爵士

  对于我这个入门爱好者来说,对爵士乐感兴趣,大抵是因为听了李宗盛近几年出的歌里的爵士乐风格吧,像是热门流行《给自己的歌》,或者《十二楼》、《因为单身的缘故》等作品。但渐渐迷上这类型的音乐之后,我便也不能满足于借用风格的流行音乐之中,于是总想在虾米、网易云里面听些爵士乐。而这些app的“智能算法”也很“贴心地”,时常推送几首到我的“今日二十首”歌单里面,而我点开这些不知作者何许人的音乐,也还是自以为是地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老表哥在我生日的时候送了我一本书,叫《这就是爵士》,是美国爵士乐小号手Wynton Marsalis写的所谓音乐自述,这些我也是上网搜的,读的时候鬼晓得他是谁,搜索之后我才知道他和Eric Clapton合作过一次林肯中心的现场演出,而我虾米收藏了那张录音!Layla!后者我至少知道一点!我小时候可在CCTV里面看过他,对我的音乐偏好可谓是影响深远(对啊,那个时候还没有凤凰传奇这么厉害的组合)。

  于是我读着Marsalis的书,看着他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爵士乐的行话,还有那些爵士乐史上的英雄人物们,我坐在班车上有点不知所措。除了Louis Armstrong还有Miles Davis还常听电台里面的DJ说过,其他都是什么厉害角色啊,于是只能作罢于自己的无知。

  然后过了段时日,我就在书店看到这本《如何听爵士》了,一看还是张有待作序,那行吧反正我们都是看牌子买衣服的。买来我便一边慢慢读一边听他每章后面推荐的相关作品。现在读完了,也听了很多,我得说这是很好的普及书,从爵士乐的关键元素、风格流派到关键名家介绍,作者为入门者着想,将“爵士乐”——这看起来似乎让人望而生畏(或者不屑一顾)的音乐门类——仔细拆解,让我们能着其门道,但同时又不失作者陈恳的观点。我记下这样一些话,觉得是值得反复琢磨的(或者用现在时髦话是让人不明觉厉):

理解爵士乐(或其他艺术)不可能被贬低为个人的主观见解,也不能被降格为对能指(signifiers)的花哨的结构性操控。你需要虚心地去体会,是这些作品将它们的现实加诸我们。艺术作品永远需要我们去适应它,而这一态度,就将它们与逃避主义或肤浅的娱乐区别开来,逃避或是娱乐的目的都是要取悦大众,投其所好。我们可以通过一件艺术品对观众主观性的抗拒程度,来判断其真伪。

  在介绍John·Coltrane的章节里也有类似的话: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场探险,你在欣赏音乐时千万不能带着被娱乐至上的社会所培养出来的无所谓的心态。

  这当然也不只适用于Coltrane的音乐,这也许是我很有必要学会的聆听心态。这种态度很重要,为什么,我想是这样:如果真有什么原因让爵士乐显得高深莫测的话,那也是因为它的多变性和自由。因此,这样一种审慎的但又开放包容的态度,是我们在去探索爵士乐里面一个又一个惊奇的路上,所必备的行囊。正如作者所言,他如果是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摇滚乐或者流行乐音乐会,他差不多能预测将要听到的音乐,而对于爵士乐演出却无法预测,因为那会是“无穷的可能性”。正如此,我想自由这一要素,正是爵士乐吸引我之所在。

  然而光有自由可能只会存在混乱,因此更少不了无损个人独立的合作。而从这个角度,回过头去看Marsalis的书,我也能渐渐理解他那些将爵士乐与民主社会作类比的段落:

我们目前对于摇摆乐缺乏尊重,与我们目前的民主状态相似。需用平衡来维持一些像民主一样微妙的东西,巧妙地理解你的权力如何能通过联合与共享的方式得以扩大。如果不再理解这点,民主就会变成一场看谁最强大、谁声音最响、谁能吸引最多注意力的战争............从最简单、最重要的角度,创造力和创新性强调灵魂的重要性。它们,各自独立又互相结合,是感情的拓展和我们人性的超凡表达。我们必须从艺术角度理解和重新结合创造力和创新,不只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也作为民主发展和实现公民身份的工具。我们也必须从文化角度找到共同的基础,哪怕是与最激烈的竞争对手在一起,而且要融洽地合奏。

  这里并不是为了把音乐生硬地扯到政治(也说不定谁能离开谁),而只是在爵士乐中听到自由,而自由意味着很多方面,而我喜欢这一点。

  不管怎样,至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更多知识,我能系统地享受不同音乐家有意思的专辑,而不再只是听音乐软件里“智能推送”的歌单了,现在的情绪不再是“读书学习”,也不是“清晨阳光”,我可以真正地有点in the mood了!

  《如何听爵士》读后感(十):“以后不能这么干了!”

意大利爵士吉他演奏家Alessio Menconi / 在DDC

  世界杯看得困顿,但《如何听爵士》这本书让人看得很来精神。

  陆续买过好些关于爵士乐的书,但没有一本像这样一口气读完的,其间跌宕起伏,心灵感应,如同聆听一流的爵士乐演奏。它准确的解疑了我对爵士乐的喜好与迷恋,事关个人性格与生活倾向,以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间的博弈与妥协。

  阅读前我会以为,这又是一本关于爵士乐知识和如何欣赏爵士乐的书,但一开始看,就立即明白了书名“如何听爵士”为什么是“听”,而不是“欣赏”,以及与以前的爵士乐书籍的差异。

波黑爵士钢琴家Sinan Alimanovic / 在DDC

  “非洲传统音乐中,鲜有演奏者和听众之分,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人,享受音乐创造带来的愉悦和兴奋,并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和技能。”在哪个节拍参与音乐,只需要先跟着听,然后就开始;跟随直觉,和乐理无关。有点“反基础主义”。

  这也是这本书的要义,“听”是生理的,“欣赏”是带有理性的判断分析的。而一流的爵士家们能生产出顶尖的演奏,也是生理性的。最能反映这种生理性的,便是爵士乐最迷人的即兴性了。

  即兴演奏是一次性格研究,它让乐手脱去伪装,让音乐家的本质变得透明,无处躲藏,而越厉害的乐手,越是暴露本性。如果你在艺术家的音乐中,体会不到任何个人性格特点,那注定是一个平庸的艺术,和机器的运转没有区别,而爵士乐的即兴性,具有凸显放大这种个人特质的机制。

  但同时,“爵士乐是一种高度个人主义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成员被当成英雄一样谈论,但其关键要素,却超越了个体,存在于集体之中。”爵士乐的演奏中,嵌合着一种“神秘的互让”气质,鼓手、贝斯、吉他、键盘、小号、萨克斯……此起彼伏,在他们各自站出来表演不断重复并变化的乐句中,在集体与个体之间,乐手与乐手之间的协同与比对,更强化了鲜明的个性。这种现象在音乐会近距离的现场,更能体察入微。

Hot Club爵士乐队 / 在DDC

  音乐既然是生理的,无关知识,那音乐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建议说,“只有认真的去听那些二流的音乐,你才能领会世界级艺术家所以取得的成就。”

  其实就是要去比较实践。这个建议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曾经我有朋友在北京开饭馆,对自家的味道赞不绝口,我调侃他说,你之所以觉得好吃,是因为没吃过更好吃的东西,你去四川逛一下,就知道你现在赞美的都是垃圾了。

  传统音乐家在需要创造声音和演奏音符中,选择了后者。而爵士乐的迷人之处不是准确,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味道,爵士乐的脉动与精确性没有任何关系,有追求的乐手,每一场演出,都是一场冒险。

  最能反映即兴乐手冒险精神的,是这样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

  “每当乐队成员成功演奏出一段激情洋溢的即兴独奏,明古斯都会冲着那名成员大叫:‘以后不能这么干了!’……聪明的音乐家会意识到明古斯的警告用意何在——当你演奏了一段备受欢迎的即兴独奏之后,就会冲动在下一场演出中再次演奏相同的乐句,然后就一直重复下去,如果即兴演奏者踏上了这条充满诱惑的不归路,爵士乐就会开始变得如尸体般僵硬。”

  “‘以后不能这么干了!’也许是爵士乐中最强大的咒语,对追求最高艺术境界的音乐家来说,这是一盏指路明灯。”

  最后,作者说:“爵士乐是为了那些希望在奇迹之境生活的人而准备的。”

  读到这句话,觉得为自己打了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