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2 02:4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的读后感大全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是一本由安心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一念之转》的转念技巧 奇迹课程,NLP教练技术,灵性疗愈等身心灵课程 融会贯通在父母效能系统中 良性循环的沟通引导 就像是回到未来 看到完美自我的出口与你的差距 你可以不断尝试 直到不同的路径 最后汇成一道清晰可鉴的光 不是你抓取的 而是自动浮现的线索 通往没有终点的答案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二):非直接的去把对方的问题解决,抢走他人的问题

  书中要点:

  1.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

  2. 去倾听和陪伴,非直接的去把对方的问题解决,抢走他人的问题,剥夺他人的经历的权利。(不要越界)

  3. 实际上,对方有什么做法,什么样的价值观,那都是他的人生,他的世界。(不要越界)

  主要内容是: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沟通,如何不越界(问题)、不评判(孩子的对与错)、负责任(和孩子交谈,倾听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信任他,那么更能学会为自己负责,与会更自律)、无伤害(孩子的感受和影响,零惩罚、领奖赏)、一致性、自我调整。

  生活中,中国式教育一直使我们不断地越界,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需求,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不侵犯、不被侵犯,保有自己的界限,哪怕是面对一名婴儿。

  所以的越界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无形的在越界。在对方有难题时,想着帮对方解决,却不知到着竟是一种剥夺,一种越界。

  所以不要在打着为对方着想,而做出跨越式的举动,哪怕对方此刻很需要我们的帮忙,但对方需要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经历,不应该剥夺了它。应该尊重对方

  越界情景(催婚、换工作劝说、爱幼、尊老等)

  去倾听和陪伴,非直接的去把对方的问题解决,抢走他人的问题,剥夺他人的经历的权利。被允许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是许多人所渴望的。

  本书涉及到《P.E.T父母效能训练》、《一念之转》的书籍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三):读懂孩子 做出改变 与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是教家长如何改变和调整自己的书。 这本书,是介绍一种工具的书。这种工具是将心理学的知识用一种模式化方式转化为不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家长可以使用来教育培养引导孩子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会有一个思考,我们作为家长,是否真的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孩子有他的意识、心理活动和情绪表达,他的情绪背后是什么?我们是否关注到了?我想起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可以为孩子开脱一些习惯和行为,可以为家长开脱一些关注和责任,也会给家长带来一个忽略,忽略孩子在成长中的思维养成和习惯养成。 这本书,我觉得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尊重孩子、同理心、换位思考。家长是否放低身姿把自己和孩子放到同一个心理高度?认真而冷静的听孩子的倾诉?是否有在孩子角度想过问题?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是引导家长进行自我剖析,从自己意识对孩子映射的角度,分析家长行为的合理与否,调整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改变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保持孩子的愉快成长。其中很多内容,是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关于成年人心理行为归因幼年的理论,强化家长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归因,来做出引导孩子行为的调整。 不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将自己的各种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当家长,养孩子,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没有人能把分寸掌握的丝毫不差,但家长应当变的更好,孩子才会变的更好。 道理易懂,实践困难。难处在于是否想通了道理,是否能够随时随地的清醒的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合理与否,能否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合理的调整。 书中的内容不完全正确,但确有一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四):慢慢学着当妈妈,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今天,楼梯上,下班回家的妈妈偶遇放学回家的儿子。妈妈:“儿子。儿子。儿子。真的是儿子。”儿子:“干嘛?”妈妈:“我好高兴哟,找到了惩罚你的办法。我和爸爸商量了,以后你犯了错就罚你跑步、跑楼梯。体罚。”儿子:“我KAO。体罚是不对的。跑步很累的。像我这么胖,会更累。”妈妈:“刚好减肥了。你今天又不交作业的?我不喜欢。”儿子:“今天考了语文。明天考数学。下周二考政治。下周四考英语。”妈妈:“哦。”

  明天是儿子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而我还在慢慢学着当妈妈。记忆中,从他出生起,我们每天都是很开心的,直到他五岁开始学钢琴。上了小学后,我们不开心的时候一天天多起来,多到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多到他三年级之前经常和我说想回去上幼儿园。就这样,我俩儿磕磕绊绊,碰碰撞撞,一路走来,相互纠缠,斗智斗勇,共同成长。

  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我们总喜欢用已知的今天去推测未知的明天。当我站在远远的背后,通过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设,与孩子进行基于尊重的沟通,不评判对错,只有事实的陈述和真实感受的交流时,当我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不越界,不评判,各负其责,不伤害人,不被人伤害,通过自我调整与自我保持一致时,我想也许我就真得学会当妈妈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是强者的作法,是“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的表现,是根植于自尊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强大。

  “真正的给予就像创造,是扩展和加强。因为我有,所以我可以给,借着每一次的给,我都是在创造、扩展和加强我的有。所以当我满心喜悦地接受,我也是在扩展和加强对方的有,对方的给只会让他有所获得而非失去。就像爱,当我放开去给,我越来越喜悦;当我敞开去接受,我越来越欢喜。给予和接受其实是同一回事,当我能毫无恐惧地给,我当然也就能敞开接受。”他虽然是我的儿子,但他首先是个独立的人。我和他有相同也有不同,我们彼此相爱相依。我站在远远的背后,看见真正的他,允许他成为自己,跟随着他,在他的引领下,慢慢学着当妈妈。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五):成长背后的距离

  2个月前就知道《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也一直想抽出一点时间来仔细阅读下,毕竟初为人母,之前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几乎都用在专业知识方面,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随着孩子一点点的长大,面对这个小生命,有时候竟然有点不知所错,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教育他,看着他一天天的长大,有时候还莫名的有点担心他未来的生活会碌碌无为,担心他会虚度人生,有时候甚至对他的未来有点恐慌。

  当我读完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后,顿时感觉很轻松,突然意识到教育孩子其实也很简单,孩子跟父母之间都是分别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的联系纽带其实只有爱,剩下的关系无非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如何相处的关系,它没有对错的评判标准、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好与不好,只有相同或者不同,只有事实的陈述和真实感受的流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负起责任。在本书中,通过安心温婉简约的文字,我们也将“效能沟通“的本质和全貌理解的很透彻。

  本书作者安心,PET(即Parent Effectivenes Training父母效能训练)中国区督导,自己创办了安心工作室,今10年来,其讲座听众近20万人次,她和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将已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和方式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改变了家庭养育的潮向。PET主要讲述的是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其理论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设。

  美好的关系是彼此看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彼此间不过分依赖,独立而又有联结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孩子不需要惩戒,需要的是尊重、同理、被信任、被理解,被尊重、同理、被信任、被理解的孩子,更能学会对自己负责,也会更自律,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知道对错,也能更友善地对待这个世界。

  通过安心的讲述,我们不需要再当一位烦躁的妈妈,而是通过倾听与沟通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状态,让生活变得轻松自由、游刃有余。

  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学会倾听,学会给予与接收,退至孩子身后,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尊重和允许孩子成为自己,这就是最好的带领。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六):为你好,你确定你用对方法了吗?

  

总有人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越界干涉别人的人生,要求别人不断牺牲自己来满足对他们的期望。这是我看了安心老师写的《在远远地背后带领》这本书后印象最深的地方。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感受,但是我却突然一惊醒,因为我也有时候也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像我的孩子经常往高处爬,爬凳子、爬桌子、爬飘窗,我一般都是制止,因为我十分担心她的安全问题呀,但是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如果我阻止她,她反而越来越想去爬,而且我是打着为她好的名义,让她做我期望她做的事,也就是期望她不要往高处爬。

天啊,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多,只因为认为安全更重要,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一种越界的行为。

越界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原来越界后,孩子就会被自己操控,这种操控并不是很好的行为,因为操控的多了,孩子就没了自主,让她长成了我所期望的样子,而非她自己的样子。而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

我朋友的孩子就属于被我朋友越界了,我朋友对她儿子的期望很高,我有次去她家的时候,那时候她孩子才上一年级,她正在辅导孩子弹钢琴,本来弹钢琴很正常的事,突然就听到孩子的哭声,因为我没进去,也不好插手别人家的事,于是在客厅等到她出来,才向她了解情况。原来是孩子弹错了几个音符,而且每次练习的时候重复的犯相同的错,最后我朋友她脾气就上来了,说了孩子几句。

你看,我朋友对孩子的期待很高,所以期待孩子不要犯错,但是孩子在期待中就被越界了,于是孩子当时可能状态根本就不在弹琴上,最终没有弹好。

那你可能会问了,那她也不能不管她的孩子啊。但是最好的方式是爱,尊重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他。父母与其担心还不如成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与其教育,不如去爱。当她尊重孩子去犯错,去尝试,而不是死盯着他,那么孩子会得到尊重感,认同感,从而自发的去学好它。

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我们或许经历过生存,但是今天的孩子他们值得好好的生活。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七):P.E.T.绝佳的父母进修课

  拿到这本书其实也是相当地偶然,只是因为自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只是因为想能与孩子们更加顺畅科学的沟通、交流,这才选择了这本有关亲子教育的书。

  书名《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挺有意思,从字面上来看,根本就是矛盾的,我们从背后又如何带领呢?但是仔细想想,尤其是在读完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还真的是这个道理,我们做父母的还真的应该走在孩子们的后面,但是这并不代表不管不顾,我们还要帮他们领路。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一个对的时候是到了一本对的书。诚然,读书并不是找对象,但是你什么时候需要读什么样的书,这是由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决定的。现阶段的我,在育儿上遇到了困难,便有读这一类亲子育儿的书的需求,而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却绝对是这一类书的佼佼者。

  我并不是在做广告,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P.E.T.是什么,对父母效能训练也是一窍不通,但是这本书读到一半,我就可以肯定,自己找到了一本最对的书,找到了一本在现阶段最有价值最需要自己去读的书。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父母效能训练的魅力,让我们看到了P.E.T.的神奇之处。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并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并没有考取做父母的合格证书,那么,我们难道不需要去学习如何去做父母吗?我们难道不需要在这个自己最需要充电的专业上学习吗?

  以前自己读过不少亲子教育类的书籍,这些阅读经验告诉我,这一类别的书优秀不优秀,关键要看其中的案例。这样想的确有道理,毕竟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就是为了教育好自己的 子女,而这些书中的案例正是为我们提供教育经验的绝佳素材。在以往看过的那些教育类书籍的案例中,我们的确能够到经验,但是没有哪本书能像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样,给我们带来深深地震撼。对,就是震撼。这本书里的案例直抵内心,有太多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也是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而书中专家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精准地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我们也需要这样做,而且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好的。也正是因此,整本书读下来颇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作为家庭教育领域内的标杆性人物之一,安心为我们带来的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一个正确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也正是孩子未来与世界的沟通方式。安心告诉我们,只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你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八):如何与孩子沟通

  如何与孩子沟通 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听雪7801 作者安心是P.E.T(父母效能训练的英文缩写) 中国讲师之一。有八年沟通课程经验。“沟通”课已经帮助无数的父母得以跟孩子和其他家人,朋友,通过良性的互动,真正建立起关系。 P.E.T主要包含四部分的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和关系建立。当孩子被某事所困扰,或有高涨的情绪时(也就是处在问题区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伴随同理、接纳和真诚的内在态度,通过倾听和陪伴,梳理孩子被卡住的情绪或感受,协助孩子的情绪流动,让孩子重新回到情绪与思考的平衡状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思考如何解决如何解决他所遭遇的问题的空间,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拿过来、替他解决。 表达,在表达方面,通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有一个误区:当我对他有不好的感受时,最好不说出来,说了可能伤害他。那可能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恰当。当我们遇到自己被卡住、处于问题区(被他人的行为困扰)的情况时,应该表达我信息,而不是指责他人。通过我信息的表达,不但不会伤害对方,反而会让对方有机会学会和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感世界,使彼此的关系更深入,甚至可以帮助对方成长。 应对冲突,我们无法避免,必然会发生的两种冲突:需求冲突和价值观冲突。面对冲突,通常很多人都不太愿意深入。我们以往所经验到的,都是冲突破坏性的一面,我们觉得一有冲突,关系就会被破坏,彼此就会受伤。实际上,冲突也具备建设性的一面,如果冲突的双方有约定俗成的应对冲突的方式,就会更加深入彼此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对方。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地分享彼此生命中的愤怒、悲伤、贪婪等所谓负方向感受,那样我们连喜悦也无法分享。这就是说,如果不深入冲突的话,很多时候关系是停留在表面的。 关系建设,生活中,如何在大家相安无事或无人遭受情绪困扰时,通过关系技巧的使用,时间管理以及环境调整,来促进彼此的关系。 父母与其担心孩子,不如成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用爱充实他们心灵,而长出与风雨共舞的翅膀是他们的本有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与其教育,不如去爱。因为孩子不需要教育,一个内在感觉安全、被接纳的孩子,会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来。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九):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

  这本书的装帧很喜欢,像之前的那本林清玄的书。里面有彩色的绘图,带着中国文化气息和家庭教育特色。虽然我还是一个大学生,但对于教育问题,我觉得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人生代代无穷已,如何教会孩子,他们就会如何去生活、去教他们的下一代,而这样,就是一个社会。

  其实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观点并不是只针对于父母和孩子。与他人相处也是如此。不越界,不去把期待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书中提到了很多例子,他们真实而且频繁发生。比如关于脱衣服的事情、关于性教育的问题。而该书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该如何面对。忽然觉得自己母爱泛滥了哈哈。

  我一直都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中。我的家庭教育就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中国家庭式教育。虽然平时生活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让我失去了独立能力。很多事情夸张到在大学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坐过公交车。妈妈秉持着女孩子要富养的观点,确实什么都给我最好的,以至于从小学开始,认识我的同学都觉得我的家境特别富裕。他们最放手的一次是我初中的时候,让我去澳大利亚游学。那是他们第一次把我放出去,而且一放就是那么远。还深刻记得当时自己如何打着跨洋电话,哭着说要回家。父母一直接送我上学放学。直到高中,不得已必须住宿。从此以后,每天晚上打电话回家哭。后来高三就回家住了,爸爸妈妈每天早上送我上学,中午给我送饭,晚上又来接我。但我那时候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每天早上无法正常吃下早饭,恶心干呕。这一切,都是因为压力。我知道他们对我的期待,更不想让他们失望。一直都是乖乖女的形象。大学我毅然决然选了远方。来了帝都,也承蒙老乡学长照顾。一直都没有独立。直到现在,我开始自己决定一些事情。狮子座的本性更大的爆发。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家庭。虽然我和他们有很大的观点上的不同,但我一直感激感动。只是在未来,我的下一代,我想我会给予他更宽松自由的环境。之前和一个朋友谈起关于孩子教育问题。他说自己没有实现的让孩子去实现,非清北不上。我哑然失笑,这就是期待啊!现在当然只是口头说说,不知道到了未来,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的母亲,而我的朋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不得而知。只希望未来的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疆域。而他们能够更加健康,但也有原则地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但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关怀。善于倾听和沟通。温柔而坚定地成长。

  这本书的排版以及里面的插画都非常精致,还有关于问题解决的方法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十):有多少的父母还只是孩子?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不仅仅是适合家长,我觉得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该了解一番,作者文中的观点是基于PET理论,即父母效能训练法则,它又是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倾听、表达、应对冲突、关系建设。

  在现代中国父母的教育中总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上学时,一个班的同学,外向自信的可能就只有少数的那么几个,大部分的孩子都处于一个内向和自卑的性情当中,我觉得这跟很多的孩子在父母那里极少得到认同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说起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感同身受,包括自己,从我上学到如今我毕业后,没有一刻没有被父母和其他亲人们拿来跟其他比我有成就和厉害的人比,工作要比,外貌要比,成就要比……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即使很想家,可你不敢回,你很害怕没有任何出息的你,回到家,会受到那些语言的伤害,你害怕看到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你甚至在外头委屈痛哭时不敢找任何一个人去倾诉,因为你真的害怕,你会被别人看到你的软弱和无用。·

  我们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是一个父母溺爱而导致的,父母无时无刻地都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其实无论溺爱与否,我们都总是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所谓望女成凤,望子成龙便是如此,在我身边我从来没有碰到一个父母是真心打心底里能够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的,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当老师,希望孩子不要玩物丧志,要学习,然而自己却在看电视,在安心的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很多孩子的影子,她能给我们很多的建议和面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例如我们很多的家长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跟孩子哭诉自己的工作有多么辛苦,多么劳累,从而让孩子听从自己的话,其实这是家长在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来给孩子传递和投射内在的愧疚,通过罪恶感来操控孩子,但是,我们在做着这一些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父母知道,孩子是她愿意拿一切来换的心肝宝贝,哪怕是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我们会把孩子视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而最为重要的是,很多的父母更多的只是能够关心到孩子的外在冷暖,极少照顾到其内心的感受。希望每一个即将成为父母的,或是未成为父母的都能够看看这本书,认清自己,也能够更好的对待他人,最悲惨的不是你的经历太过惨痛难忘,而是你把这种不幸继续延续在下一代之中。

  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学教育中,会有一门如何当好父母的课程?在《小王子》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我们忘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