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腊月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腊月歌读后感摘抄

2021-03-14 00:2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腊月歌读后感摘抄

  《腊月歌》是一本由改编自中国北方童谣 / 张云露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腊月歌》读后感(一):一首童谣带孩子过新年

  

小时候总是盼着新年,儿时的新年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甜的水果糖的味道。每到过年,妈妈就赶大集买上二斤水果糖,摆在水果盘子里,除夕夜拿出来边看春晚边吃。

小时候年是新衣服的味道。新年让买新衣成了传统,大年初一的早上从头到脚都要新的,寓意辞旧迎新。

小时候年时“鞭炮的”味道,除夕夜整晚鞭炮不停,烟花满天,呼吸到鼻子里都是火药的味道。

小时候年是惊喜的味道,初一早上拜年的红包总是丰富着新一年的零花钱。

很多说童年是有年味的,现在过年都没有年味了,不是年味变了,是经历变了,没有了那些跟在父母身后准备年货的经历,没有那些贴窗花贴春联的经历了,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年味就越来越淡了。

《腊月歌》以童谣为基调,以孩子的视角诠释新年,让孩子了解新年,感受新年气氛,充满童趣和浓厚的节日气氛在画家笔下焕发新的生命,把传统节日民俗生动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绘者张云露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曾从事美术老师、美术编辑和商业插画师的工作。

用童谣,填满整个腊月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过年的童谣:

腊七腊八,粥儿甜,除尘去旧迎新年二十三,到小年二十四,祖院祀二十五,贴大福二十六,贴春联二十七,备新衣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桌上有糕点素果心意久大年三十侯新春守岁饺子盛满盘新年首日大初一一元初始建佳期!

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把新年安排的满满的。以前人们是不过春节的,过年不是过年三十,而是腊日,就是腊八节,有句话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之后紧接着就是小年,从小年那天开始,人们便忙碌起来,为新年做准备。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这些旧时的新年准备工作是很陌生的,每年都是临近除夕回家,待上几天又重新进入工作,慢慢的淡忘了新年这个全国人民举国欢庆的团圆仪式,对于孩子们,更是不了解这些传统“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腊月歌》,了解新年,和孩子一起为新年做准备,让孩子亲身感受浓浓的年味。

过年是家家户户最大的仪式感

法国童话故事《小王子》里,小王子问狐狸:

“什么是仪式?”“这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而节日,就是人们给生活的仪式感,给那些总是忘记的人一个提醒,提醒着他们生活需要有惊喜,生活需要去忙碌去规划,去建立仪式。

《腊月歌》让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回忆新年,回忆那多味的新年。于父母,是一种回忆,于孩子,是一种新奇与传统的传承。

为什么要过年,我听过一个妈妈对孩子的回答:因为当岁寒渐远,四时渐满,我们要和旧时的自己说再见,感谢他斩荆披棘的一腔孤勇和历经磨难仍不吝深情,然后迎接新生,而这一切要用爆竹铺十里红妆,用烟花拂俊冷脸庞,用佳肴宴一身荣光。因为有了新年,我们可以忘掉上一年的辛苦与艰辛,辞旧迎新,这也是人们对新年最美好的寓意。

过年的年味儿都藏在这些小小的仪式感里面,带孩子共同经历新年,感受满满的仪式感。

写实绘画场景,让孩子代入到新年里

《腊月歌》把新年的场景用写实的手法加以水彩的技巧来介绍新年的准备工作,新年准备不再是想象的,不再是听别人说起的,而是真真切切的在孩子眼前。民以食为天,过年最大一的项节目就是吃美食。封面上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桌子下面偷吃的小朋友们,也像极了孩子们,引导着孩子代入进去。

大场景,小朋友,贴大福、祖院祀,买新衣,孩子们参与其中,一起感受过年的氛围,让孩子看到的是一幅幅温馨的场景。

《腊月歌》从视觉到听觉让父母和孩子一起为新年做准备,让孩子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同时,为生活增添一丝仪式感。

  《腊月歌》读后感(二):一首童谣带孩子过新年

  

小时候总是盼着新年,儿时的新年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甜的水果糖的味道。每到过年,妈妈就赶大集买上二斤水果糖,摆在水果盘子里,除夕夜拿出来边看春晚边吃。

小时候年是新衣服的味道。新年让买新衣成了传统,大年初一的早上从头到脚都要新的,寓意辞旧迎新。

小时候年时“火药的”味道,除夕夜整晚鞭炮不停,烟花满天,呼吸到鼻子里都是火药的味道。

小时候年是惊喜的味道,初一早上拜年的红包总是丰富着新一年的零花钱。

很多说童年是有年味的,现在过年都没有年味了,不是年味变了,是经历变了,没有了那些跟在父母身后准备年货的经历,没有那些贴窗花贴春联的经历了,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年味就越来越淡了。

《腊月歌》以童谣为基调,以孩子的视角诠释新年,让孩子了解新年,感受新年气氛,充满童趣和浓厚的节日气氛在画家笔下焕发新的生命,把传统节日民俗生动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绘者张云露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曾从事美术老师、美术编辑和商业插画师的工作。

用童谣,填满整个腊月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过年的童谣:

腊七腊八,粥儿甜,除尘去旧迎新年二十三,到小年二十四,祖院祀二十五,贴大福二十六,贴春联二十七,备新衣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桌上有糕点素果心意久大年三十侯新春守岁饺子盛满盘新年首日大初一一元初始建佳期!

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把新年安排的满满的。以前人们是不过春节的,过年不是过年三十,而是腊日,就是腊八节,有句话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之后紧接着就是小年,从小年那天开始,人们便忙碌起来,为新年做准备。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这些旧时的新年准备工作是很陌生的,每年都是临近除夕回家,待上几天又重新进入工作,慢慢的淡忘了新年这个全国人民举国欢庆的团圆仪式,对于孩子们,更是不了解这些传统“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腊月歌》,了解新年,和孩子一起为新年做准备,让孩子亲身感受浓浓的年味。

过年是家家户户最大的仪式感

法国童话故事《小王子》里,小王子问狐狸:

“什么是仪式?”“这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而节日,就是人们给生活的仪式感,给那些总是忘记的人一个提醒,提醒着他们生活需要有惊喜,生活需要去忙碌去规划,去建立仪式。

《腊月歌》让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回忆新年,回忆那多味的新年。于父母,是一种回忆,于孩子,是一种新奇与传统的传承。

为什么要过年,我听过一个妈妈对孩子的回答:因为当岁寒渐远,四时渐满,我们要和旧时的自己说再见,感谢他斩荆披棘的一腔孤勇和历经磨难仍不吝深情,然后迎接新生,而这一切要用爆竹铺十里红妆,用烟花拂俊冷脸庞,用佳肴宴一身荣光。因为有了新年,我们可以忘掉上一年的辛苦与艰辛,辞旧迎新,这也是人们对新年最美好的寓意。

过年的年味儿都藏在这些小小的仪式感里面,带孩子共同经历新年,感受满满的仪式感。

写实绘画场景,让孩子代入到新年里

《腊月歌》把新年的场景用写实的手法加以水彩的技巧来介绍新年的准备工作,新年准备不再是想象的,不再是听别人说起的,而是真真切切的在孩子眼前。民以食为天,过年最大一的项节目就是吃美食。封面上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桌子下面偷吃的小朋友们,也像极了孩子们,引导着孩子代入进去。

大场景,小朋友,贴大福、祖院祀,买新衣,孩子们参与其中,一起感受过年的氛围,让孩子看到的是一幅幅温馨的场景。

《腊月歌》从视觉到听觉让父母和孩子一起为新年做准备,让孩子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同时,为生活增添一丝仪式感。

  《腊月歌》读后感(三):这本绘本把年味儿画进了书里,可以跟孩子一起体会春节的仪式感

  

过年啦!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真实地来到了。到处都是红色的福字、对联和红灯笼,彩色的灯带,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尤其是孩子们,带着对年懵懂的认知,孩子们可是盼了好久了呢。从为年做准备开始等了整个腊月,这几天总算可以放肆地撒欢儿了。有这一本绘本,在这个月里可以反复地跟孩子看,那就是《腊月歌》。

这本精致的绘本就像日历一样,记录了从腊八到年初一的过程,其中的每一天都是记载了传统为年做准备的说法,也是一份对于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隆重节日的期待。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到了腊八,就是为过年做准备的开始了。虽然已经是大人了,但是内心那种莫名的激动还是丝毫不减,虽然有忙碌也有紧张,但是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内心的印记都在,也试图用我们的语言和行动来传给下一代。

当我们苦于无法跟孩子讲述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年”时,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叫十二月而说是腊月时,我们可以拿出这本《腊月歌》,告诉孩子们,看,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的。

腊八蒜

打开扉页,大大“醋”字,让我们明白,醋和旁边蒜的结合,就是那小时候记忆里腊八蒜的味道。跟孩子一起剥蒜,洗瓶子,一起把醋和蒜瓣密封进瓶瓶罐罐里。然后一起等待它们结合的有趣反应。白色的蒜瓣在盛满醋的瓶子里若隐若现。直到某一天,不声不响地它们变成了绿色。

等到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把蒜瓣捞出来配菜吃,或者用来炒菜,酸甜可口,尤其是过年时候吃得比较油腻时更是开胃下饭的好帮手。

“腊七腊八,粥儿甜”

翻开第一页,就是那个甜甜糯糯的腊八粥了。看那铺面整张纸面的“宝”吧。跟孩子数一数超过了八种,这腊八粥可是比八宝粥还要丰富呢。忙碌的小朋友,欢脱的小兔子,大大的米袋和冒着热气的砂锅,仿佛闻到了清甜的味道。

跟孩子们讲着书上的字,再配合上这丰富的画面,孩子们有了更加直观的想象,再加上那天真实喝到嘴里的甜粥。不知不觉间孩子也在摸索这年的味道。

“二十三,到小年”

节日的氛围更浓了,人们准备年货的激动之情也被调动起来了,从小年开始就是进入春节的庆祝活动了。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主要活动是打扫和祭灶,有的地方还有吃糖的风俗,也有吃火烧、糖糕、油饼等的。众多吃食的准备,也让家里的孩子们个个欢欣雀跃。

小孩子们最喜欢的,除了好吃的,就是好玩的了。贴大福、贴春联、贴窗花、挂红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收红包等等,春节的活动真的是丰富多彩。这些充满喜庆仪式感的活动,也是孩子们喜欢参与的,这些都被画进了绘本里。

《腊月歌》这本原创绘本把年味儿画进了书里,如果苦于孩子总是玩手机看电视的家长,也可以跟孩子拿起应景的绘本,用难得的假日陪孩子读书。这几天孩子总是拿这本绘本来让我讲。当然不限于书里略少的文字,而是图画和想象,还有那些挖掘不尽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喜气也是最丰富的节日了,拿起绘本再跟孩子一起体验吧,年前跟孩子一起为节日做准备,或者给孩子讲爸爸妈妈小时候过年的习俗,让孩子开心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体会那些满满的文化传统,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幸福的节日回忆。

现在还记得我小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包饺子的场景。分工合作,有人揉面,有人擀皮儿,有人包,我那时负责摆放。那时候还记得为了摆得好看摆出花样而绞尽脑汁。

那时妈妈还会拿糖块分给我们,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干活儿,一边儿说笑。嘴里心里都是甜甜的。

有人说年味儿没有以前浓了,其实年味儿都是靠我们自己来营造的。一家人一起欢欢喜喜地做着充满仪式感的节日准备,一起体会和回味,不管年货多少,节目多少,团圆的美美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大日子,都值得纪念和认真对待。

这本绘本让我体会到深深的回忆和满满的期待。在跟孩子分享的那些关于春节的知识时,也把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一起跟家人分享吧。

祝新春愉快,牛年大吉!

  《腊月歌》读后感(四):年味越来越淡,还记得小时候怎样过年吗?我把这首腊月歌唱给你听

腊月二十六那天,新华社官媒发了一张图片,上面画着过去春节前杀年猪、割年肉的场景,配文则是:“腊月二十六,宜炖肉。”

最近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忙,钱越赚越多,但人情味却越来越淡泊,就连很多传统的春节习俗,都被大大简化了。因此,对于年岁稍大的人来说,这张暖心的图片,简直是一波满满的“回忆杀”。

这几年,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但对春节的期盼度也降低了。在我的记忆中,每年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蒸馒头,各家厨房里都会飘出炖肉的香气;孩子们围在灶台边上,趁妈妈不注意,伸手从锅里抓起一块肉放进嘴里,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这些与过年有关的美好回忆,在城市里已经很难看到了。因此,老人们聚在一起时,总是叹息着说:“如今这年味越来越淡了哇,现在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们那时候是怎么过年的……”

是啊,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吗?

在全国各地,流行着不同版本的《腊月歌》,把小年到除夕这几天的传统节日习俗,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唱的:

腊七腊八粥儿甜,除尘去旧迎新年。

二十三,到小年;二十四,祖院祀。

二十五,贴大福;二十六,贴春联。

二十七,备新衣;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桌上有;糕点素果心意久。

大年三十候新春;守岁饺子盛满盘。

新年首日大初一;一元初始建佳期。

怎么样,是不是回忆起来啦?

从喝一碗又香又甜的腊八粥,到吃一块又酥又粘的麻糖,从杀年猪,到磨豆腐,从洒扫庭院,到祭祀祖先,从穿新衣、吃糖点,到贴对联、放鞭炮……

这不就是我们所向往的、真正的年味儿吗?这不就是我们珍藏在心底的、那些尘封已久的美好回忆吗?

这些年,我们或迫于生计,或追求未来,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努力打拼事业。但兜兜转转,心里始终忘不掉的,还是那些割不断的家乡风俗和文化传统。

俗话说,十年一代沟。我们这一代人,对春节的传统风俗还不陌生,但我们的下一代,从小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他们几乎接触不到那些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什么杀年猪、磨豆腐、宰公鸡之类的风俗,他们更是见所未见。

但这些有趣的春节年俗,就这样丢了,未免太过可惜。于是,隶属于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魔法象童书与画家张云露合作,让动听的童谣《腊月歌》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让那些传统的年俗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有了这本《腊月歌》,孩子们不仅多了一个传唱动听童谣的机会,也多了一个和爸爸妈妈一起,按照传统年俗迎接新年的机会。

“腊七腊八粥儿甜,除尘去旧迎新年。”在腊八那一天,小朋友可以帮妈妈准备绿豆、红豆、核桃仁、桂圆干等食材,然后搬着小板凳,眼巴巴地看着锅里咕嘟嘟煮着的粥,喝上一大碗腊八粥,美滋滋地等着过大年。

“二十五,贴大福;二十六,贴春联。”今年贴春联和福字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小朋友搭把手呀,递个浆糊、点挂鞭炮,这才是春节该有的味道啊。

“大年三十候新春;守岁饺子盛满盘。”虽然春节不是每个地方都会吃饺子,但一顿丰盛美味的守岁大餐是必不可少的,带着孩子回家看看老父母。祖孙三代同聚一堂,聊聊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也聊聊这一年的家长和里短,简直其乐无穷。

其实,家人团聚,阖家安康,岁月静好,这不正是古人寄予春节最美好的愿望吗?就像这本《腊月歌》的编辑小姐姐所期望的那样:

我们多久没有认认真真为一个节日做准备了?不妨就在这一个春节,好好和孩子一起准备吧。从腊月初八熬制腊八粥开始,到正月初一迎来春节,让每一天都变成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腊月歌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