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女儿读后感1000字
《失踪的女儿》是一本由[英] 卡拉·亨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一):敢于同黑暗的斗争
过了很久,再次回忆这本书,里面那些恐怖的,让我不能呼吸的恐怖画面已经慢慢消失。我不敢相信世界里会有这样的披着羊衣的狼,也没想着到那些姑娘活着逃出来,又如何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触动我的是里面主人公最后的一句表白,原来我是自私的。 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他们克服了来自内心的困难,也解开了事情的真相。你越是恐怖的,越是逃避的,越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你以为你一生内疚,并为之付出一切的朋友,原来是出卖你的人。 我的自私,狭隘,让我们彼此不相信,我因为生存而背弃了朋友间的信条。我以为想到种种就可以避免伤害,可下一秒你连自己都无法预测,又怎么能预防一切伤害? 每一本书,每一个人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仔细回味,希望它带给我哪怕一句启示。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二):育儿之道
第一次看英国作家卡拉•亨特的书就是这本《失踪的女儿》,讲真第一眼就被本书的封面所吸引,反光的封面给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让人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好奇。貌似厚如砖头的一本书,从一开始就让你欲罢不能地看下去,直到看完此书。你一定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这本书讲的是小女孩的失踪案,虽然关于失踪小孩的侦探故事中外都有不少,简直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互联网发达的当代社会。如今社会上发生任何奇葩和光怪陆离的事件,不仅仅有媒体的跟踪报道,还有普通网民也会引发热议,通过各大网络平台指点江山挥斥方逎,更有甚者会采取过激的行动,来促使事件的发展轨迹。而这些无孔不入的信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办案人员的心理。
黛西的父母举行了一场家庭宴会,宴会结束后,他们发现他们的女儿黛西失踪了,在所有人都怀疑黛西被陌生人绑架的时候,一个新的线索告诉我们黛西有可能根本没有参加聚会,而她的父母竟全然不知。网上舆论的压力让黛西的父母成为受害者,然而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呢,卡拉亨特在本书中逐一为我们揭开谜底。
随着调查的深入进行,人们对凶手的猜测在变化,对嫌疑人的看法也在变化,他们公开的讨论,公开的站队,网络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对女孩父母来说是伤害,对警方来说是困扰,其实这引出了很多问题:过多的公众关注对于法律案件是否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界定合理关注和过度关注?如何管理和控制过度关注?言论自由在案件面前,是否还是可以随心所欲?
回到故事中来,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书中也有很多体现。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家长心灵上的关注。文中黛西的父母都是各忙各的,一点不把女儿和儿子放在心上,导致了黛西的关爱的缺失。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抹不去的痕迹,这在孩子成年后的环境里是无法改善的。父母们也应该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无论是溺爱和控制,都应该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和独立的成长环境。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给那些做父母的敲响了警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三):意外的结局
小女孩黛西的失踪,让家中的父母焦虑万分,让周围人为之担心,这位小女孩到底去往何处,被拐卖了么?还是有意在躲猫猫呢?作者开局的悬念吸引着读者的视线,想急切地了解最终的答案。
为了让小说更有新意,作者加入了社交平台“推特”里的网友评论。小女孩的走失导致警察的深夜现场调查,早已吸引住周围人的注意,因为找不到孩子的时间刚好发生在家庭聚会之后。也正由于网络的普及,此消息第一时间就在网络上传出,也让警察的破案添加了不少的压力。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读者的关注点也随着情节的进展,慢慢聚焦到黛西的家庭。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掩藏其内的竟然是家庭的不和。
黛西的母亲莎伦,10多岁之际,她的父母亲带着全家集体外出游玩,在宾馆的聚会之时,不过2岁的弟弟竟然无故死亡。有人猜测,莎伦不愿让新生的孩子抢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将弟弟杀害。而当莎伦有了自己的亲生女儿黛西之后,这种担忧再次爆发,怀疑其丈夫会抢走了对自己的关爱,而把注意力放入在黛西身上。
黛西的父亲梅森,则不堪家庭的困惑,而在外面四周寻找女人,并且有恋童的迹象。黛西曾有绘画和言语,谈及到自己的父亲是“猪”,并将“猪”的形象画作自己的笔下,而这就代表着她的父亲。黛西的房间布置非常的怪异,各种物品摆放的整整齐齐,且而摆满了雏菊的图像,让警察非常惊讶,这到底是怎样的女孩?
而黛西的弟弟利奥,非常可伶,是个养子,虽然是父母亲的秘密,不过还是被黛西偷偷听到大人间的谈话,因而嘲讽利奥。这也让周围人都知道了利奥的故事,也导致黛西和弟弟关系不和,两人经常吵架。黛西还告知弟弟,自己有个同母异父的哥哥!
对于案件的看法,作为读者始终将目光停留在黛西未死的情节之中,总感觉她是不是藏躲在某个偏避的角落,随时都会出现在警察的身前。即便是警察找寻到沾有血迹的衣服,还是有如此的想法。有时也会把注意力放在利奥身上,虽然他的年龄不大,不过和姐姐的仇恨会不会也成为案件的帮手,最终忍无可忍而下手。
不过,作者给小说安排了精彩的答案,让读者非常惊讶,也因此重新回头又把相关内容看了看,以寻找到这种结局的相关铺垫。真的太出人意料了!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四):失踪的人性
一直以来,我都不愿意去读有关于儿童失踪的故事,因为在我想来,所有儿童失踪的故事大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对于失踪儿童来讲,迎接他们的要么是死亡要么是沦为人贩子赚钱的工具,对于家庭来讲,这无异于天塌地陷。我始终说服不了自己去接受这个世上还有这么阴暗的事情。只是随着年岁渐长,我想有些事情,终归是要正视的,不能因为不想便不存在。因此这才有了这次读《失踪的女儿》的机会。 《失踪的女儿》是英国作家卡拉亨特的作品,对于其人,我不甚了了,自然也无法说更多。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的本身。一个8岁女童失踪的案子,在短时间内变成了一个热点事件,不论是警方还是舆论媒体,不论是受害者家庭还是众多吃瓜群众,迅速的被卷入了进来。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着自己认为的真相,所有的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判断与习惯做着自己想当然的审判,只是这些人们孜孜不倦所寻求的真相就真的是真相吗,还是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真相?! 在读《失踪的女儿》的时候,每当你感觉你触摸到真相的时候,作者便会给你来一个神转折,这个故事就是在层层递进中,让你感受到高潮迭起,欲罢不能。你会对小女孩黛西的命运充满担忧,即便已经猜到黛西可能早在失踪的那一刻便离开了我们,我们依然满怀着希望,希望这个可爱的女孩只是走丢了而已,玩累了就会回来。。。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除了感官上的冲击以外,带给我们关于理智与理性的思考则要更多一些。在面对某一热会热点事件的时候,无论与我们有关与否,我们似乎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与我们有关的,我们习惯于在键盘上敲出一段段我们自以为是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这种观点的表达是不被允许怀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在批判某些方面的不作为乱作为,我们从来不会承认官方的真相是真相,我们只会认为那是黑幕而已。就像在这个故事里面,在警方还没有得出具体的调查结论之前,网民们已经开始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开始在攻击与自己的结论不相符合的人至于黛西的死活,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当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想起了某些国内发生的事件,虽然地处大洋两岸,虽然远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在面对类似的事件的时候,网民们的反应是如此的如出一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了。 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情都是极为沉重的,这是一个难以让人接受的结果。但是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便借着警官的口告诉了所有人答案,他们知道是谁干的,他们可能没意识到或者尚未意识到,但其实他们知道。。。 黛西最终还是离开了,无论怎样,这只是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而已,愿天堂里没有丑恶,没有仇恨,愿天堂中繁花似锦,无忧无虑。。。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五):善恶的考量
我对卡拉•亨特作者的《失踪的女儿》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实际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走进房门前早已展开判断。”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 就为偏见埋下了伏笔 。
也许对于善恶的考量,我们总会以自己的直觉为前提,可以通过窗口往下俯瞰的那一秒钟准确判断出陌生人的秉性喜好职业习惯,但事实往往与想象背道而驰,可我们依旧更愿意相信直觉,哪怕直觉是个最干扰答案的因素也在所不惜,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
这句话,也直截了当地解释了警长偏见的来源,而警长的偏见通过他的职务权力以及诱导性的查案过程,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每一个关注黛西失踪案的人。
其实我们的确有充足理由相信黛西的父母是凶手。毕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他们的自私和无耻,如果父母真的会杀害自己的儿女,或许他们的表现也会像梅森夫妇一样。
对待收养的儿子利奥,母亲莎伦漠不关心,她无视儿子的内心与肉体上的双重痛苦。对待女儿黛西,莎伦在爱意中隐藏着嫉妒,所以爱也像包裹着玻璃碎片的蜂蜜,给人甜蜜的同时也潜藏着痛苦。
父亲梅森同样忽视着利奥的一切,他还以妻子为借口,以此推卸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待女儿,梅森同样失职,他的宠爱无法掩盖他的不忠对家庭的破坏,也无法推卸他在寻找女儿一事上的消极与退却。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为人父母的,但不幸的是,为人父母却没有持证上岗的考核。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除了感官上的冲击以外,带给我们关于理智与理性的思考则要更多一些。
在面对某一热会热点事件的时候,无论与我们有关与否,我们似乎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与我们有关的,我们习惯于在键盘上敲出一段段我们自以为是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这种观点的表达是不被允许怀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在批判某些方面的不作为乱作为,我们从来不会承认官方的真相是真相,我们只会认为那是黑幕而已。
就像在这个故事里面,在警方还没有得出具体的调查结论之前,网民们已经开始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开始在攻击与自己的结论不相符合的人至于黛西的死活,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当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想起了某些国内发生的事件,虽然地处大洋两岸,虽然远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在面对类似的事件的时候,网民们的反应是如此的如出一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了。
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情都是极为沉重的,这是一个难以让人接受的结果。但是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便借着警官的口告诉了所有人答案,他们知道是谁干的,他们可能没意识到或者尚未意识到,但其实他们知道。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六):令人心痛的儿童失踪
从古到今儿童和妇女都是弱势群体,特别是儿童,他们还没有完整的意识,他们单纯如一张白纸,他们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常常被骗的是儿童,常常被拐卖的也是儿童。你们想想。几岁大的孩子被人贩子拐走,卖到以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的内心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如果小棉袄丢了,妈妈是不是会痛的死去活来,有多少家庭因为孩子丢了而散了,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丢了相互指责而离婚呢? 作者围绕着一起女孩失踪的案件,展开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可能作者有一些观点有的人不是很认同,可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时候,孩子的丢失,收到伤害最大,都是母亲。因为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不过要说爸爸不心疼吗?那是假的,爸爸一样心疼不过没有母亲那种撕心裂肺,因为孩子从小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的,男人终归心会粗一些,孩子回到家第一句话一定是喊妈妈,什么妈我饿了。妈我渴了,妈我的衣服呢,而看到爸爸的第一句话会是爸我妈呢? 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也为了我们父母自己,去公共场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孩子,不然追悔莫及,世间没有后悔药,时间也不会倒退,一切一切都不可能重来。 喜欢作者的这本书,从这里能够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也能够看到人性险恶的一面。特别是自己身边的人,一定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也是给我们一个惊醒,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让我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更要严加看管孩子,让他们平安快乐的长大,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看完这本书,我就在反思,现在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古时候是过不起生活才会含泪卖孩子,而现在有的人却是以卖孩子来挣钱,自己辛辛苦苦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难道就一点都不心疼?以几万块的价钱卖给别人,她就不想想,等孩子长大会不会怨恨自己?咱暂且不说如果是卖给了那些把孩子手脚打断,扔到街上乞讨的那些孩子,就说在人家长大的,这些个幸运的孩子,他们知道了自己身世,会不会来责问你呢?咱们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不会憎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把自己生下来又要卖给别人家,让自己从小就没有亲生父母的疼爱? 我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为那个失踪的小女孩而担心,也为这个社会而伤心,那些可恶的人贩子。你们只知道赚昧良心的钱。你们有没有想过没了孩子的家庭还能过下去吗?看着孩子那一张张纯洁的脸,和渴望回家的眼神,你们晚上能睡着吗?午夜梦回的时候,你们不怕报应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吗? 所以说作为父母早照看好孩子同时,也要了解自己和孩子身边都有些什么样的人,以免发生不测,打好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我很认同书中作者的观点,用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来告诫我们,这个社会人最为丑陋的一面。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七):“失踪”的女儿
“失踪”的女儿
看到封面就被吸引的推理小说往往都不会让人失望。日本推理倾向于复杂的作案设计,讲求清晰细腻的逻辑排列;而欧美推理则更关注故事的剧情,将主人公个人的经历和感情融入其中。不能说哪一种更高明,因为对于推理迷来讲,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这本书讲的是小女孩的失踪案,虽然已经有太多关于失踪小孩的侦探故事,但作者的新点子便是将故事和这个互联网时代联合起来。如今社会上发生任何案件,不仅仅是一般媒体会关注,大众也会参与其中,通过社交网站发表看法和意见,更有甚者会有进一步的举动,而这些无孔不入的信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办案人员的心理。随着调查的进行,人们对凶手的猜测在变化,对嫌疑人的看法也在变化,他们公开的讨论,公开的站队,对女孩父母来说是伤害,对警方来说是困扰,其实这引出了很多问题:过多的公众关注对于法律案件是否有糟糕的影响?如何界定合理关注和过度关注?如何管理和控制过度关注?言论自由在案件面前,是否还是可以随心所欲?
再回到故事本身。失踪的小女孩黛西,家里可爱的小公主,学校里的优等生,她聪明,善于观察,可她毕竟是个孩子,过度聪明使她知道了太多一个八岁孩子无法消化和理解的事情,而她的父母,无论是溺爱她却在家庭之外心猿意马的爸爸,还是对她冷漠又事事控制的妈妈,都没有注意到黛西的敏感和变化,也就一点点彻底失去了这个孩子。其实我认为黛西最后的下场和她父母自身的思想道德和对她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这对夫妻造成了事女孩幼小心灵无法挽回的伤害,最终他们也各自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她的哥哥利奥,也有自己的问题和心事,他是爱这个妹妹的,可他同样也是孩子,有无法面对的事实和痛苦的病症缠绕他,虽然黛西的失踪他有一定责任,但没人会怪罪他。他实在也是可怜的孩子。
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书中也有很多体现。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注。尤其是家中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父母难免会不自觉偏心某个孩子,有些家长会注意到这一点,可大多人都不自知,而这种情况会给感到被忽略的孩子带去很深的心理伤害给孩子的未来埋下可怕的炸弹。而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是抱有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心理的,可父母们也应该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无论是溺爱和控制,都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和独立的成长环境。痛失孩子,会使父母身心承受十足的打击,甚至改变心智摧毁精神。
最后想说,故事最后设计的反转还是蛮惊喜的,虽然一开始就隐隐感觉到一定不是父母残害孩子那样的案件,但是还是没有猜到结局的安排,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发掘吧。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八):黛西去哪了?
家里孩子不见了,按照电视剧的套路,一是家长打电话报警,一是孩子自导自演,一是遭到绑架。但是不管怎么,电视里都会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绑匪被抓,孩子找到。可是,现实生活中呢?父母一遍遍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场景,无数次抓耳挠腮想要提醒当时的自己,可是无济于事,孩子丢了是他们一生的疼痛。《失踪的女儿》虽然挂着悬疑小说的牌子,实际上也是探讨孩子失踪问题的,可是奇怪的是,孩子的家长透露着各种古怪,说伤心也不是伤心,说难过也看不出,失踪的女儿和他们有关吗? 《失踪的女儿》是作者卡拉·亨特的处女作,首先出版获得了惊人的成果,引起了轰动。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她将绑架、儿童失踪、虐童、性虐待、谋杀、校园霸凌、热搜、网民等等热闹题材集结于一体,串联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读完之后大呼一声作者脑洞大开,剧情竟然是这样发展的,太可怕了。 由于这本书的场景以英国为背景,顺道也给我们普及了一些知识,比如观看有关儿童的色情图片以及下载视频都会被判刑,这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而书中失踪的女儿黛西的父亲手机里有网站记录和下载后删去的视频。凶手是父亲? 邻居眼里的黛西妈妈,虽然住在富人区但其实是中产或者低产阶级,兜里没多少钱却喜欢穿着各种高仿制品,爱向人炫耀她的富裕生活,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严密规划甚至操控着黛西的未来。在她的眼里,不管去哪里着装打扮一定要一丝不苟,即使她的爱女黛西丢了,也要打扮得美美的。可是,黛西的房间像个样板间,没有一丝生活痕迹,黛西有什么朋友她一个不知,这个妈妈有问题。 敏感的哥哥利奥,在学校里遭到同学的欺负,被起绰号,被打,被嘲笑,受伤也不敢告诉老师,爸爸眼里只有妹妹根本不关心他喜欢足球还是口红,妈妈眼里只有自己。妹妹虽然瞧不起他,可是她衷心地希望哥哥身边能有个保护神,能够打倒所有欺负哥哥的孩子。有着自闭症的孩子,他见过不一样的妹妹,八岁的妹妹在妈妈的梳妆台前描眉画眼,穿着儿童高跟鞋搔首弄姿,黛西究竟是什么人? 同学眼里的黛西,聪明、成熟、稳重,在女孩子们还憧憬着圣诞节来临,期待着圣诞老人的礼物时,她无情地戳穿了事实;当女孩子们忙着打扮成小公主时,她鄙视那些幼稚的行为;她给爸爸做了生日贺卡,贺卡的背面是裸露的乳房;她认识了一个神秘朋友,这个朋友的朋友家人主导参与过多起绑架性虐白人未成年少女;她无数次的声称她不是妈妈的孩子,她要找个新妈妈。这个女孩不正常? 一件件事情,在警方的抽丝剥茧下,在网友们的积极参与下慢慢揭开帷幕。原来,有的孩子失踪是母亲为了骗取热心人士的大额众筹费,有的孩子失踪是一次负气旅行,有的孩子失踪是被认识的人绑架杀害,可是。黛西是因为什么失踪的呢?她的爸爸,那个儿童色情犯?她的妈妈,那个杀害亲生妹妹的嫌疑犯?她的朋友?这个女孩是死了还是跑了?相信在读完《失踪的女儿》这本书后,就会有答案。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九):缺失的爱
世间的各种爱都被大家歌颂,尤其是母爱,“世上只有妈妈好”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歌唱,而是充满了爱的歌唱。当我刚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时,我就想把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送给孩子,不想让他受到任何伤害,但是我知道这又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全力的送给孩子那些美好的东西,教育他如何去勇敢的面对这个千奇百态的世界,教会他遇到困难时如何保护好自己并把危险降到最低。
孩子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控制他,只能指引他,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然而英国作家卡拉亨特所著的《失踪的女儿》本书中的母亲却恰恰不是这样,她独断、自私、爱出风头,同时也在不断的控制自己的孩子,爱自己胜过爱家庭爱孩子,这种被扭曲了的母爱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造成黛西母亲的这种性格与黛西的父亲也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之外生养的儿子,对妻子的漠不关心等等,整个家庭陷入了一条无法挽回的困境。
黛西的父母举行了一场家庭宴会,宴会结束后,他们发现他们的女儿黛西失踪了,在所有人都怀疑黛西被陌生人绑架的时候,一个新的线索告诉我们黛西有可能根本没有参加聚会,而她的父母竟全然不知。网上舆论的压力让黛西的父母成为受害者,然而它们真的是受害者么,卡拉亨特在本书中逐一为我们揭开谜底。
这个看似完整充满爱的家庭却有那么多的漏洞和隐藏的危机,幼小的孩子和自私的父母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父母的自私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这种缺陷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失踪的黛西本是家中的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老师同学心中的好孩子,她敏感善于观察,这些本应该成年人有的能力,却在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她毕竟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知道的太多对她来说毕竟也是一种伤害。爸爸的溺爱,妈妈的冷漠和自私,所有的人都忽略了黛西内心的敏感和各种微妙的变化,那位被领养的哥哥可以说是爱黛西的,但是自己又那么的渺小,在学校还总是被人欺负,毕竟他也是一个孩子,有很多事情他也无法去面对和解决,所以他也不可能成为黛西的保护者,反而黛西的失踪也跟他多多少少有一些关系,但是他也毕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个家庭的缺陷,他们的黛西慢慢的离他们的生活原来越远。他们对黛西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也造成了最后惨痛的悲剧,还好最后的结局是个大反转,当黛西的母亲绑架她想要伤害她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黛西获救了。
其实从一开始的各种微妙的细节就可以发现凶手其实就是黛西的父母二人,但是各种误导和个人的直觉导致大家有些偏离,卡拉亨特设计的故事情节和高潮也很完美虽然在整本书中大家都充满了怀疑和愤怒,但故事结局的大反转却是完美的。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和子女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供养关系,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供养,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十):失踪的女儿
失踪的女儿
啊,我喜欢这本书,从我看到它的那一眼开始,我便知道了,我好喜欢这本书!
好吧,我承认我首先是被它的封面深深吸引的,那是一种黑色带有光泽的封面,给人感觉低调深沉,又不失奢华,还隐藏着一丝神秘感。哦,这是我所有现有书籍中,我最喜欢的封面。捧起它的那一刻,我真的怦然心动。
翻开书,如题,是一起小女孩失踪案件。
案件发生在现代背景下,小女孩失踪事件,通过网络发酵、人肉、扩散,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被连皮带肉掀开,他的丑陋、愚蠢、神经、病态,统统暴露无遗。而社会舆论越加喧嚣,在网络之后,人们张开幻想的翅膀,通过猜测,编造离奇的故事,一点点将当事人推上风口浪尖。
所以,最后一位警探说,也许给这对父母定罪的已经不是证据,而是因为网络上大家都讨厌他们。
这就是网络舆论之下的“正义”伸张,粗暴,武断,感情用事,喜怒无常!
我想起《黑镜》中的一集,也许我一讲大家就能想起来,关于使用机械蜂攻击那些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的人。他是想告诉我们,在网络上发表人身攻击的人,也是要为此负责的,甚至在网络上诅咒他人去死的,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当然还有《黑镜》第一集,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之下,总统要直播丑闻,结局尽管并不是一起真正的绑架,只是一个行为艺术狂想,但在网络舆论重压之下,无人可以逃出生天!
《失踪的女儿》这本书看下来,我觉得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司法是一个方面,现代司法,拥有太多侦察手段,但仍然无法真正还原案情。所以,那些可以完全还原案情真相的电视剧,只是电视剧而已,不管是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名侦探柯南。古语说,没有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事实上,也没有人可以将案情还原。如今探查案件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司法仍然几乎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客观证据只向世人展示一点点蛛丝马迹,或许还是别有用心之幕后黑手作掩人耳目之用,而结论仍然是人们想象的故事。在网络舆论之下,人们愈加放飞想象力,故事越来越离谱,但越是离奇才越使人们容易接受。人啊,真是简单的狂热幻想者,人啊,并不知道,真相往往超出你的想象。
另一方面,我想要探讨的是关于家庭关系,或者说亲情。或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我不能接受故事的结局。不知道本书是否在打造一个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大团圆结局,但我始终不太能同意。可能因为我个人观念比较传统吧,我认为父母之于子女是有养育之恩的,姑且不去探讨多大的仇恨可以促使孩子将父母送入监狱,至少书中的父母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他们只是愚蠢、陋习、偏执……或者像天底下许许多多夫妻一样不幸福、不和谐,作为子女应当帮助父母重建感情、修复家庭,而不是将他们粉碎,甚至使他们背负莫须有的谋杀女儿的罪名。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的是,来自社会他人的热烈的爱,和来自父母的病态情感,而在我看来,他人之爱终有时,如何能胜过父母血缘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