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100字

2021-03-14 02:1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100字

  《如何让孩子成年成人》是一本由[美]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精选点评:

  ●(1星给题材)本书有严重的反智倾向,很可能会误导家长,不建议阅读。本书不仅极度啰嗦,大部分内容言之无物,而且书的基调是非常有问题的,基本上是对现状的不满和狂轰滥炸。书中的一些逻辑错误还反应了作者治学的不严谨。基本上是一本烂书。有意思的是,有一本育儿书里面只花了不到6页纸就把过度养育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对过度教养产出的反思,从另外的层面剖析教育的意义。

  ●我读这本书的本意是我与老婆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有差异,但是我没能力判断谁对谁错,所以需要汲取着营养。 读这书前两章谈的是问题点和呼吁,基本可以行云流水。(反过来干货不多) 第三章就是真正的action,越读心越慌。将我拖入反省的深渊。作为父母,自身的职业规划,人生目标都不够清晰,我又该如何指导孩子,如何以身作则。 我自嘲,落入“平庸的工作”唯一的好处就是我错过了,我可以成为他的反面教材。

  ●焦虑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无尽的爱,过度养育过度指导过度关怀,让孩子在成年的道路上缺乏挫折感的体验,缺乏自主性的培养,缺乏独立性,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孩子无法真正成人,那该如何科学养育呢?书中有答案

  ●本书的两大启发: 一是不要做一个直升机式的父母,总是盘旋在孩子的头上,交给孩子生活的各种方法,让他们去尝试,去成长。二是不要按照清单来养育孩子,那样太功利,太没自我,按照清单培养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器。此书案例较多,很容易读。

  ●有点冗长。主要就是培养孩子自主性及其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成人,而父母也是独立的成人。

  ●书名就很吸引人,这恐怕是所有家长都想实现的的家庭教育目标:在亲子关系中做减法,既让孩子真正成人,又避免过度养育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建议为人父母者读一读!

  ●有点水,有些啰嗦。观点没错,可以翻一翻。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能获得的成就有真实的感知。 自我效能不同于自尊,自尊指一个人相信自己的价值或意义。自尊对自我效能有影响,但自我效能的形成基础是工作,以及看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成功。很大程度上,自我效能的建立取决于童年时期反复试错的机会,这就是“童年”给一个成长中的人带来的人生价值。 权威型:有要求,有回应。这类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并坚持目标的达成。同时他们也温情脉脉,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了实现学习的目的,他们跟孩子讲道理,与他们平等沟通。他们给孩子充足的自由,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失败,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太多场景与目前看到及经历的状态一模一样,家长自己生怕掉下一个阶层,更担心孩子从阶层下滑,于是努力地控制,再控制,以结果为导向,而忘记了过程里有什么。自省。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一):看了就不焦虑的育儿书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 在谈到中国式养育问题的时候,美国父母常常被当作榜样,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式教育强调孩子的独立,美国父母对待孩子没有我们娇惯等等。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同一个世界,同样的“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二):《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朱莉.科思科特-海姆斯

  俗话说:“先成人再成才。”所以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都很强调“成人”一说,因为做人是永恒的,所以教育里关于做人的部分也是永恒的,并且很多情况下会显得更重要。 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存在着大量“过度教育”,也就是“溺爱”的现象,很多小孩虽然成年了但是并没有成人,并且在溺爱教育的影响下如同溺水一般难受。毋庸置疑,“溺爱”教育的危害是巨大的,既不利于小孩独立思考和成人,也不利于家庭关系的正常发展。 “过度教育”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种是“过度保护”,将小孩的安全摆在第一位,并将小孩保护得严严密密的;一种是“过度控制”,为小孩规划了从小到大的所有路线,并随时跟踪监控小孩的行程。相对地,要解决“过度教育”的不良影响,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小孩的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和独立工作的思维和能力,核心就是“独立”两字。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三):强烈推荐

  强烈推荐这本书,尤其是给有孩子的父母来读。也热切的希望老师们能来读一读。

  很有意思,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上首先跳出的评价都很激烈,说这是一本烂书。我猜,可能是冲击到了吧。

  在行业中也有十年了,看到太多太多现在的孩子。记得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画面:我在听课,老师在按照次序发玩具,一个孩子做出了在这个年龄阶段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插队走到老师身边,想要提前拿到玩具。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机会!老师抓住了这个机会,请这个孩子按照次序等待。

  孩子没有闹,家长愤怒的带孩子直接离场。

  时间过去蛮久,这个画面一直在心里。家长不愿让孩子经受挫折,甚至是在孩子没有受挫的情况下,而失去的又是什么?

  最近校区开设乐厨宝课程,孩子自己动手做美食。多么好的教育机会,却被家长们抢走了。我们费了多少心血,确保所选择的这些操作都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可能慢,可能掉落,可能不美,但这是一个获得成就感和信心的绝佳机会。

  读一读吧,如果你是老师,或者,是一个想要有一个真正成年孩子的家长。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四):养育大概在“让孩子独立”和“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是一本很有名的书,近几年作者到处演讲,导致它更有名了。

  事实上,我在看过这本书之前就引用过它“清单童年”的观点了,实在是因为作者的ted演讲影响太广了,从这个角度讲,演讲加上互联网,真的是放大你的影响力的,毕竟不会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看这么一本厚厚的书,但花几十分钟听一个人讲自己很认同的道理,还是容易很多的。

  这本书讨论的话题很值得深思:过度养育,再加上作者本人斯坦福教务长的身份,叠加父母的身份,讨论起来更是感同身受,打通了从父母到学校再到大学和职场各个环节,说起过度养育的坏处来真实可辨。对于正在纠结鸡娃还是不鸡的爸妈来说很有价值,能让人跳出眼前的培养目标,从更长远的人生成长角度来看孩子的成长,还是很能缓解焦虑的。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值得关注,也需要思考,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她的表述也有点过于触目惊心了。很多观点的支撑都是个案和轶事,流行的热门文章和社会观察,不方便实名的匿名采访,道理和担心让人感同身受,但很难说这种表述方式放大了焦虑,也即,放大了“过度养育”带来的坏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心理疾病的确诊率大大高于几十年前,是因为现代生活导致的心理疾病变多了吗?也可能只是因为心理问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我们更关注这件事了。过度养育确实没有多好,但说它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也不一定,很可能是我们更关注这件事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是很好的对于“过度养育”现象的观察,对照作者的观点,反观一个个案例,能促使我反思自己养育孩子的视角,整个阅读过程还是很有启发的。

  最大的一个转变是,还没看完书,我又抓着红豆去做家务了,书中列出的几岁孩子可以独自承担的家务/事务活动真的很不错,准备参考着来实践一下,毕竟,让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正是我的养育目标。

  但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处在纠结之中。前言中的一句话看得我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我们几乎立刻就能意识到,他们是他们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希望他们从我们止步的地方前行,以我们的肩头为梯,利用我们已有的全部只是及能够为他们提供的所有条件。”大概在“让孩子独立”和“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之间找到平衡点,正是养育是一件私人的事的真相,我们都在尽力做自己觉得最好的选择。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后感(五):书摘

  1.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2.我们应当提供适合孩子的机会,支持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成为的那种人,并接受尝试和犯错的好处。

  3.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能获得的成就有真实的感知,既不夸大也不低估。

  4.自我效能的建立取决于童年时期反复试错的机会,这就是童年给一个成长中的人带来的人生价值。

  5.权威性养育风格最好,兼具严厉和温暖,这样的家长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6.培养孩子家务能力的策略:我们为你做这件事,我们和你一起做,我们看着你做,你独立完成。

  7.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加上坚韧不拔和投入的心态,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职业道德,这是权威型养育的极好证明。

  8.最成功的那些人三四岁就开始做家务了,十几岁才开始做家务的人则相对不那么成功。

  9.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在孩子生活中存在:表达你的爱;表达对他们的兴趣;展示你的关心

  站在一边:让他们做出选择并决定如何做事情;让他们冒险犯错误

  帮助他们从经验中成长:在孩子经历之后做出决定之后,与他们进行一次提问式对话,了解他从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持续提高标准;抵抗完美主义

  塑造他们的性格:他们表现良好时,请予以注意;帮助他们形成另一种视角

  给予具体真实的反馈:针对具体的任务、行为和努力进行表扬和批评

  示范:对人生的挣扎和奋斗做正常化看待。让他们了解我们正在遇到的挫折,听到我的反思,看见我们微笑着继续前行。

  10.人类会犯错误。我们一直在犯错误,未来还会继续犯错误,孩子也不例外。

  11.童年是个训练场,孩子们在此犯错误,学习经验教训,形成应对技能和抗挫力、复原力之类的能力。让孩子拥有那些基本经历,让他们苦恼、失败、倒霉,这不只是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好方法,而且是最好的方法。错误是人生最伟大的老师。

  自己的总结:确保安全和均衡饮食,其它的事情放手、放手、放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