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锦集

2021-04-15 00:0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锦集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由[意]皮耶罗•费鲁奇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5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一):短却深刻,绝非一般儿童教育书籍

  书不厚,内容却很厚

  读起来让人觉得神清气爽,虽然是一个父亲的个人感悟,但是这个父亲作为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感悟和平常父母大不相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感,有反思还可以不焦虑,一分钟秒杀市面上的众多好妈妈。

  都说养孩子太累,都说是被现实逼迫的,这样的人自己也很难过好自己的人生,教育的质量和结果,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为人父母对素质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二):不错的父母成长手册

  该书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在有了孩子之后的感受写的一些反思手记,对于孩子,生命的认识都很新颖,值得初为父母的家长学习,相信读过此书的家长一定今后会更加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方法,理念,值得一读。该书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在有了孩子之后的感受写的一些反思手记,对于孩子,生命的认识都很新颖,值得初为父母的家长学习,相信读过此书的家长一定今后会更加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方法,理念,值得一读。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三):重新找回自己

  这本书真让人喜欢。读它的过程中,我仿佛身临其境的回到当初儿子小时候的状态,我有些懊悔自己没有早一些得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儿子已经10岁了,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可是还有当下!一切都不会太迟,把握当下的每分每秒,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欢乐和泪水,那就是一种最美的体验。书中提到很多尴尬懊恼的时刻我都体验过,但是没有处理好,还是缺乏融入孩子世界的一种理解,这很难,可是做到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纯净,我将为此不断去努力。感谢本书!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四):跟着哲学家过日常生活

  作者是个心理学家,所以写出种种哲学的话语并不感到新奇,因为从他的角度无论过哪一种生活或者是和任何人相处都能收获哲学的感悟。

  我喜欢看的是他写孩子出现的生活琐事和面对孩子逼到自己发疯时的心里状态,以为心理学家的孩子会更懂事吗?以为艺术家的孩子更会生活吗?都不是。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就是会使你平静有规律的生活变得一团糟,还会让你的思想,情绪也变得一团糟。

  但是作者的角度让我们重新审视看待孩子出生后的生活,它不是使你的生活毫无头绪,一定是从孩子身上学到更多然后再去更好的生活。这样让我们生活的更从容,和孩子还有着更好的互动,就让我们和孩子都变成更好的自己吧。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五):从哲学家般的孩子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都说育儿先育己,究竟是为什么?除了更好的引导孩子,对我们自身的帮助是什么?

  意大利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在《孩子是个哲学家》里总结的很好:当生活遭遇不可避免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汲取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资源和知识。只有这样,在那些困难时刻,我们才会显得更加有力和自由。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六):从孩子身上发现自己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要向孩子学习,让孩子作为父母的教师。也许是同为意大利人,费鲁奇的这本小书也以孩子为标尺,来衡量成人世界所丧失的东西,甚至于对生活观念、对生命意义理解中可能存在的根本性缺失。

  全书分为14个主题,从不同侧面讲诉了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的“生活艺术”。比如,从孩子天真无邪的创造性中,学会摆脱过去和经验的牢笼;从孩子不厌其烦的重复游戏和探索中,学会平和、耐心与陪伴;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观察其中折射出的父母的潜在焦虑;从童言无忌中,学会面对真实的世界,拒绝谎言。

  尽管自己初为人父,但费鲁奇的很多描述,都感同身受。此刻,儿子正在身边熟睡,感谢你带给爸爸妈妈这份奇妙的探索之旅。

  推荐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阅读,一起体味孩子带给我们的奇妙思考。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七):养育孩子的初衷

  养育孩子的初衷,是以人类最美好的那些品格(书中每个章节有1到2个)为出发点,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们要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效率型思维”相对于孩子们“探索型思维”的不足,放手让让孩子去探索、尝试。给孩子好的养育,而不是训练。以人类的美好品格为出发点,来反思自身和孩子的行为。

  我在面对女儿时,如果发现自己对她的行为背后并没有什么可靠的道理,便会放弃这些行为,或放开这些对她的限制。同时,我也会警惕,是否因为害怕自己在她那里变得不受欢迎而纵容她做一些不讲道理的事情。

  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勇敢探索的勇气,和不断成长的父母。

  读这本书,收获的不仅仅是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感受到养育孩子的本质,是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变得更好。它是我的书架上的非常非常珍贵的一本。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八):焦虑

  纽约上东区的人类学博士告诉我们, 这里也需要学区房,这里的妈妈为了入驻心仪的幼儿园一样削尖了脑袋。田野调查的结论是“全世界的妈妈都焦虑”

  原书名“primates of park avenue” 被翻译成“我是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可见中文区的妈妈更焦虑。

  《孩子是个哲学家》,心理学家旨在“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他用和他两个孩子的相处经历来为个体焦虑提供解决方案“回到现在,活在当下,接受自己的平凡,发现眼前的美”。

  作者与我父亲同龄,想必书中提及的两个孩子和我年龄相当。不知爸爸主导养育,心理学家带大的孩子,心理是否更健康?

  然而《沉疴遍地》中,阐述了即使人人艳羡的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用其特有的人口控制手段来保证每个人现有的福利。

  他说:“真正的恐惧是对无法控制的恐惧,对失去工作的恐惧,对资源分配日益不平等的情况下输给他人的恐惧”。

  今天,你焦虑了没?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九):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看完后感到触动的地方很多,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我自己当过孩子,而且有一个弟弟。所以说感触还是蛮多的,里面最令我欣赏的就是“我们”对孩子强制性的欲望其实是“我们”在试图通过他们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期望。我见过许多家长都是喜欢通过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获得成就感,这样就越是逼着孩子往他们理想的样子去培养。以前听到过一个十分讽刺的比喻:林子里有许多鸟,大家都想飞去更广大的森林,有些立刻动身出发,有的过了几天也出发了,等大家陆陆续续出发后,最后有一批坐下开始孵蛋,它们希望自己的后代代替他们飞向远方……

  这样做其实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父母的用心,也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呢?这个我说不准。我也不想听到:等你长大以后你就明白了。这样的话,这样的解释真是无力反驳。

里面还有关于孩子能够感觉到我们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而且大多时候不会加以抑制。这真是感触太深了,而且每当这时候做父母的都特别尴尬,不对,是交谈双方都尴尬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十):孩子的成长也是成人的成长

  之前读过一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育儿方面的书,但那本书虽然感觉不错,理念方面也很好,但出发点却是教育机构或者说教育顾问的角度。到本书作者是从心里学特别是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待育儿,讨论的问题更加具体,普遍且具有更高层次的升华,相比较前书,这本更加精彩于实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作者对于陪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故事,这些也是我正在经历的,而且有时候的感觉也正如书中所说,一切的事情都是惊人的一致。而作者提出的观点和理念也是作为父母应该反思和时刻提醒自己的。确实,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至少我自己还是存在着以某种名义但却忽略孩子的感受而对待孩子的各种事情,虽然平时也将尊重孩子挂在嘴边,但到了具体情况下却无计可施。其实这只是借口,或者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孩子们的乐趣所在,他们的世界和成人的大不一样,更加纯洁和奇妙的,无拘无束,充满色彩的世界相比较成人世界的市侩和墨守成规是极大的反差。陪伴孩子成长其实就是自我成长和修身的过程,只是我们没有认识或是没有更加努力去尝试或懒得去继续动脑筋。而在那个小脑袋里面确实满怀的希望和不希望的精彩。这本书有很好的提示和引导作用,推荐家有幼儿的朋友看一看。另外,从翻译的角度看,翻译的非常好,很多段落写得十分精彩。再者,即使是心灵鸡汤,也是一碗沁人心脾的鸡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