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屠场》读后感摘抄
《五号屠场》是一本由[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号屠场》精选点评:
●事情就是这样
●(论好好看前言的重要性。。开始时被不停切换画面的时空旅行吸引 然后看到快结尾的时候才看明白是发生在德累斯顿的事件。。。走了个大神。 “上帝赐予我无法改变之事物的平静,改变可改变之事物的勇气,以及区分这两者之不同的永恒智慧”
●冯内古特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个故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因为书中的大多数人病弱无助,成为被难以抗拒的势力抛上抛下的玩物。事情就是这样。
●作为科幻故事似乎不够宏大,作为“反战”文学似乎不很沉痛。或许,科幻于斯,更多是一种叙事策略,时间因而无比自由。战争在这里缺乏戏剧性,流于一种无意义的反复。
●事情就是这样。
●非常好看,但也就那么回事。
●词穷叻。用科幻/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OR极度悲伤的严肃文学来形容都过于微不足道(倾向于后者)|《尼布尔祷词》|“尸体意味着新陈代谢的进步”|《你一生的故事》里的七肢筒看来是继承了特拉玛法多人的非线性时间观 | “玫瑰与芥子气的混合气味”—送给本书主人公一款香水 | 一共大概有一百多个“事情就是这样”吧……有一次消毒时死掉的小动物也被说了一遍(。)|没有1984出名大概是因为批判对象不那么正确,科科。
●冯内古特比一架飞机还重,却可以势不可挡地飞向远方。一边飞还会出其不意跳几段芭蕾逗逗自己和别人。
●一切都是此刻,过去和未来都只存在于现在。只有完全失控,才能获得平静。还是那个冯古内特,但又是最好的冯古内特。每一页都是震撼。So it goes.
●不评分了,我觉得我并没有读懂
《五号屠场》读后感(一):五号屠场:反战文学的境况
在书的开头,冯内古特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抗战文学有什么意义?我们都知道战争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是永远不会停歇的。参加了二战的冯内古特自己也再清楚不过了:二战刚刚结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世界各地的混乱与杀戮一次次提醒着世人:war is here to stay. 那反战文学,或许也只能是一首首挽歌而已吧。它们反对战争但展望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它们反对,反思的已经过去的战争,死亡,和痛苦。 那冯内古特是怎么回应的?他说“So it goes” 在四维的空间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无理的,它们只是跟着时间,一个个“发生”并永远存在着。我们可能无法解释战争,战争在时间的冰川也许也注定会一直存在,但反战文学的写作,或许也不需要理由。一切都是注定的,战争,和这本书,都是这样。
《五号屠场》读后感(二):如果人生已经被安排好,还要挣扎吗?
这是一本披着科幻皮的反战小说,比利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时间穿梭,一遍遍经历自己生命中的每个片段。冯内古特和书中的比利一样经历了德累斯顿轰炸,这本半自传体的作品用一种黑色幽默去描写比利的一生,但字里行间透出为沦陷在炮火中的人类命运而悲哀。不管是比利参加二战在德累斯顿受尽磨难、娶了丑陋的富家女过上了所谓不算差的生活还是他被外星人绑架与女电影明星一道关在“动物园”中被观赏顺便还生了个孩子,这每一项都透着“事情就是这样”的无力感。比利在人生的各个时间段不段穿梭,但是每一个决定都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就像参与了一场电影拍摄,剧本早就写好,他能做的只是按照剧本完成这一生。在每个时间段都交叉描写了比利在德累斯顿所经历的故事,不管时间如何跳跃,他的一生都在战争的阴影中无法走出,尸体、屠杀、炮火、战争以一种及其平淡的情绪呈上纸面时,带给读者的就是无法平静了。
《五号屠场》读后感(三):"凝视美好的事物,让这种时光成为永恒"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凝视美好的事物,让这种时光成为永恒"。作者确实做到了,但却是把美好换成了苦难。战争,人性,贫困,残暴,色情都是小说中所讲到并且批判和讽刺的。当我阅读时会被其中幽默的文字逗笑,但是片刻之后就会体会到这背后蕴含着的深深的悲哀与创伤。或许是现实真的残酷到难以接受,我们才只能用这种看似诙谐幽默的方式去告诉自己无所谓,麻痹自己。黑色幽默,如字面意思一样,它的底色凄凉。作者作为二战的亲历者,战争带给他的创伤始终难以消去,甚至如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成为永恒",所以其笔下的文字才如此真实和冷漠,当人难以接受时往往会以超脱者的身份去看待本身经历的一切,所以幽默只是对内心伤痕的伪装。 这种伤痕难以消去,它持续地刺痛着人都精神,使其陷入混乱。小说的行文结构突出了这一点,连续不断的时空跳转,正显示了这种精神混乱,仿佛身处无间地狱,难以挣脱。
《五号屠场》读后感(四):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奥斯卡”
“关于一场大屠杀没有什么顺乎理智的话可说”
胜利者赞颂伟大的胜利 ,战败者粉饰失败的耻辱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不过人类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自杀未遂”
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像看《守望者》时感受——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压抑。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用现代派的手法,通过意识的交错强烈的表现出一场战争对它的经历者一生的影响。
你将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没有电影《太阳帝国》《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珍珠港》《虎口脱险》《美丽人生》……中对人性的歌颂,也没有《兵临城下》《巴顿将军》……里那样对英雄的赞美
耳畔无法响起《辛德勒的名单》中的Chloe hanslip曲调。有的只是《无主之地》《黑皮书》《敦刻尔克》《光荣岁月》《黑鹰坠落》……里的缄默
这就是冯内古特笔下的战争
“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奖”
我认为世界还欠他一个奥斯卡奖
《五号屠场》读后感(五):这也不过是天地不仁
比起之前在读的图灵传要好读的多,毕竟是小说。不过一开始也没怎么太吸引我。到后来才看明白,这是个二战ptsd患者的精神分裂故事?用比尔的精神分裂来串联整个故事情节也是很别出心裁。一开始还觉得战争已经离我们太遥远了,感受不到书里写的这种苦难,再加上他本身是用一种风轻云淡的语气在写。到后来有点总结的时候才感受到战争的沉痛。本来看名字五号屠场还以为是写某个大屠杀的悲惨故事,被标注为5号的埋尸坑之类的,结果是美国俘虏的暂居地,从德累斯顿大轰炸中救了他们的地方。也许经历了这场轰炸的人们即便活了下来心理时间也一直停留在了那里。最让人感慨的是说比尔的室友给科幻作家写信,说一个大男人——战争时期是上尉。信写得像个十四岁的孩子。这本书里没有一个健全人,“真正的士兵都死了”。这是战争的罪恶。但是战争又不可避免。他是想表达战争、死亡给人们造成的伤痛,但是又对此表示无奈,甚至不是无奈,只是对此的一种较为具有历史观的看法,这是必定会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也无需避免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多么高的地位上,决断着别人的生死,多数人只能接受着命运的安排,不问为什么,问也没有用,只是接受着莫名其妙的命运过的幸与不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