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咒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咒语》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4: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咒语》读后感10篇

  《咒语》是一本由[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咒语》读后感(一):一个反战老人的喃喃自语

  《咒语》是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本描写极为碎片化的作品。或许与作者当年写作本书时的困窘有关,本书的记叙是断断续续的,也没有遵循什么章法,更像是作者的有感而发,随手所记。因此,我们才会发现,本书的段落是那种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每一段落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你随手翻开一页,读来也不会有生涩感觉。 我想当然的认为库尔特冯内古特或者是一个反战人士吧。他早年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经历,无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他对于战争的痛恨见诸于笔下文字故事主人公尤金德布斯哈特克称呼越战中的自己是冷血莽夫,他评论越战就像是排泄物撞在了空调上。在本书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库尔特对于战争的嘲弄与不屑。他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无比的痛恨吧! 《咒语》虽然起了一个十分具有神秘色彩名字,但是相信我,本书的内容并不会让你因此而有什么惊悚的感觉,这更像是作者或者故事主人公自己的自言自语罢了。他用一种冷静异常的笔调去怀念,去记忆,有关于自己的年少轻狂,有关于自己这充满了难以诉说的一辈子。在尤金德布斯看来,他的这一生永远也逃脱不了越战所带来的心里创伤。虽然他特从未承认这一点,但是我无比确信的是,战争给尤金德布斯带来的伤害可怕的,这甚至于让他有一些神经质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从他的叙述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明显的语无伦次,这是极度愤怒下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下的悲鸣。。。 如果没有战争,尤金德布斯会成为一个人人艳羡的大学生,而不是一个双手沾满了无辜人士鲜血刽子手。他看着自己最亲密战友在自己的面前被罪恶子弹夺去生命,他看着无辜的越南平民因为自己的召唤而葬身火海,他看着那个善良单纯的自己在战争的血与火里慢慢的被磨灭。他渐渐的迷失在这里。他妄图用无休止的欲望交缠来麻醉自己,他希望可以用沉沦来减轻战争带给自己的伤痛。只是,这真的就能如他所愿吗? 库尔特冯内古特笔下的尤金德布斯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物,所有悲剧的起源来源于那场可恶的战争。战争毁掉了无数人曾经幸福无比的生活,战争成为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恶魔,吞噬掉更多人的希望与明天。库尔特冯内古特用尤金德布斯的经历向人们控诉战争的罪恶,渴望唤起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他笔下的灾难荒诞绝望与冰冷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他用喜剧形式表现着悲剧的生活,这种强烈的反差越发的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 这是一部读来多少有沉闷的故事,但是因为这种沉闷却显得越发的真实,库尔特冯内古特用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激起人们无尽的思考,激起人们对于和平,对于希望,对于明天的无限遐想。。。

  《咒语》读后感(二):草稿

  作为军人,在国外拼搏,不惜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国家荣誉时刻准备受伤或是献身。待复员回到美国之后,却再次为着谋生而打拼努力着。

  作为小说里的,来到了偏远乡村,金成为了一员学校教师,为辅导这些学生而努力着。于此想对照的则是,在河的对面,确是一所监狱,关押着许多的囚犯,且人数越来越多。这些囚犯,有的也是来自于海外战场,如果教师一样,都曾经在越战中复疫。不过,当这次残酷的战争结束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却有着不同命运,囚犯和教师,成为了就业对立面

  即便作为军人,在学校里教书,所面对的对象却被作者讽刺为蠢货。当然,自己也被学校里的领导阶层不看好,虽说收到学生的喜欢,然而还是面临被驱赶,面临却跟踪,自己所说的言行被录音,完全失去了自由。自己的行动则被跟踪,男女关系或是偷情关系被跟踪者调查的清清楚楚,最终因此而被驱赶出学校。

  而当到了监狱,被管理者重用,成为了囚犯的老师,并受到犯人喜爱。当囚犯暴动之时,部分囚犯越过冰冻的湖面,占领了学校,作为犯人的老师可以在校园里自由出入。当暴动被镇压之后,被选为市长,直至暴动平息之后,甚至被教育者抓获,因为帮助叛乱者,而面临审判

  看着这些暴动着,黑人囚犯也没有其他地方逃跑,只能待在学校里独自抗拒军队的镇压,想起了《上帝鸟》,布朗为了寻求黑奴的解放,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1859年10月16日独自组织起义,不过被镇压。和小说里的这场暴动有些相似。只有很少的黑奴为了自己而进行起义。

  作为监狱的日本典狱长,很是和好的管理着监狱里的囚犯,当黑奴暴动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不过数年,在原子弹爆炸纪念日之际,破腹自杀。当时的爆炸,虽说侥幸存活,但那悲惨场面还是留下来许多记忆,再加上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让典狱长深陷战争的歉意之后,而无法自拔。

  作者的写作手法,相对比较自由,没有时间顺序性,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完全是金的自由发挥舞台。当读完之后,所有的碎片也全部集中在一起,让读者感触到战争不仅仅给死者,同样也生者也带来同样的悲哀

  那张二战中,主要参战国的几位领袖,如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等等,生辰享年就任时间执政年份数字之和竟然是神奇的3888.英文名首字母的组合竟然是基督(Christ),也显得有趣。不过数字的一半1944,是战争的结束年份,这个是不是弄错了?应该是诺曼底登陆的时间。

  《咒语》读后感(三):冯内古特的思想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冯内古特的书,他以黑色幽默出名,《咒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首先说,我一开始都不知道这书中为什么讲故事感觉非常乱,东一条西一条,跳跃性非常大,以至于我在看书过程频繁放弃,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系里一些工作需要完成。当完成手中的活儿,再去看书时候,我已经差不多忘记书讲的是什么了……后来发现这本书的特色就是碎片化的书写,和导语写的一样,就是作者随意写几笔在一张小纸条上,最后拼成了一本书。这个做法我想到了我高中时候,学校出的卷子绝大多数都是老师去拼凑的,在各种资料辅导书整理的试卷。喜欢尝鲜的可以来看看这本《咒语》,可以把整个碎片联系起来呢。

  大概故事就是男主人公本来可以去上大学学习,但是却被送入西点军校去学习了,他的舍友后来战死在了越战中,同时他还娶了舍友的妹妹结果发现他们一家人携带精神病基因。男主人公退伍之后去了一所学院当老师,结果离着学院不远处建立了一所监狱,后来还发生了大规模的越狱事件……

  这个故事太荒诞离奇了,处处透漏出讽刺和抨击。在作者笔下,一切地球生命的存在意义就是让细菌经受磨炼,好让它们能够在时机来到时前往宇宙行星际旅行,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话,那么历史上最伟大人类,例如莎士比亚、莫扎特、林肯、伏尔泰或者别的什么人,充其量也只是宇宙万物宏伟蓝图中的培养皿而已。作者引经据典也很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卓别林,比如《白鲸》,比如北欧神话雷神等等。

  结合目前的热门新闻,我在书中看见了这样一句话

一个女人的生活全部来源于从黑人矿工身上榨取的利润,而矿工们非但工作超负荷薪水也少得可怜

  大家也许都想到了长生生物的女董事长,不知道做为“疫苗女王”用钱是否可以心安理得,还有被媒体爆料的她的儿媳妇,经常在抖音APP炫富,各种名牌包还有豪车等。这些女人赚得黑心钱,压榨了多少员工,并且坑害了多少家庭,多少家庭因为疫苗而受害。作者在多少年前就对这种资本家进行批判,在这群狡猾投资者眼里,普通人成为他们牟取暴利工具。还有多少黑暗的事件没有被曝光,还有多少暴利行业没有被媒体披露,多少兢兢业业科研工作者,教师工作者不被媒体关注,同时多少明星高片酬被爆料。

  K.V.在小说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阶级反感,对种族歧视不满。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出对当时的社会失望

  《咒语》读后感(四):一个退伍老兵的故事

  “在更加乐观世道,人们在进行发明创造的同时,大多还意识不到这些发明的副产品正在将这个星球逼入绝境。”合上书上,这句话久久浮现在眼前,甚是觉得此话好有道理,我们在发明创造的同时,是在进步,却也是在毁灭我们生存的星球。说这句话的人是哈特克。他是由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咒语》中创造出来的主人公。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后现代作家,一个在美国出生的犹太人。其代表作有《五号屠宰场》《时震》《自动钢琴》《泰坦族的海妖》《猫的摇篮》《没有国家的人》等等。

  《咒语》是一个退伍兵的故事,是属于哈特克自己的故事,回忆一生。本将上大学,完成学业,却被送入西点军校,而这也正是他命运上的转折点。其实谁也不知道这将会何去何从,战争爆发了,他去了越南,呆了三年,看到生生死死,生命的脆弱万劫不复的残酷战争。他见到了伊利亚斯·塔金顿。当这个人想看看发明创造在战场上的亮相,却被击中受到重伤。那个发明是移动战地厨房和用于重型火炮的反冲气动装置

  战争是残酷的,是悲伤的,而在作者笔下,他们都呈现给我们另一面:战争中使用的发明创造,正在推进我们的进步,却也在伤害着我们。而或许这和他主张反战,并且曾经上过战场一样,极具讽刺意义。无奈却荒诞。正是作者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发言权,看似毫无道理,却引人深思

  而哈特克则来到学院工作。学院里多年不变的学生人员与旁边人数日益增涨的监狱,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发明移动的厨房的人,在日后曾发明了许多永动机。有幸在发明者家阁楼上发现了19个,也将它们带到学院,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种无用的发明以及发明者的思想与周围世界的不协调,妄图点一下永动机就可以转到审判日。

  哈特克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淡看世间,看这一个一个如小丑般的人物在这个舞台上台下台,看着自己的命运,将这个时代人性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不可缺少的黑色幽默,将这种世人与哈特克的互不协调放大放大,使它们显得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苦闷。作者恰到好处的折射出战后的萧条、战争的影响、命运的转折,特别是发明创造在这期间的进步,横跨哈特克的一生。 当然在哈特克墓志铭上的数字设下悬念,也非常有着作者的风格

  《咒语》以一个在七零八落纸片创作出来的故事,书中每隔几行就能看到一个横线,这标明故事从一张纸片跳到另一张纸片或是明片上了。这跳跃既是故事情节的,也是人物内心成长的跳跃,更是思想上的一种跳跃。

  《咒语》读后感(五):战争过后,世界一片荒芜

  战争,是一个无解的困局,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剧——人类并没有足够智慧实现和平,却有勇气隔三差五策划导演一场场自相残杀的悲剧。关于战争主题文学作品历年来层出不穷,其中,描写越战退伍老兵心灵创伤的小说《咒语》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代表作。

  《咒语》是美国著名后现代作家冯内古特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越战退伍老兵哈特克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在书中,哈特克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向读者讲述了越战的荒谬及越战老兵的悲惨境遇,同时批判了统治阶级滥用权力种族歧视等社会阴暗面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咒语》一书并不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受到很多的关注,但事实上,《咒语》一书在冯内古特的写作生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位置,同时它也是一本非常畅销的小说。

  小说主人公哈特克在高中毕业后,本来打算去密歇根大学继续学业,然而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西点军校的学生,并随后参加了越战。在残酷的战争中,他出生入死,历尽千辛万苦,切身体会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最后在失败阴影狼狈回国。回国后,他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本以为就此过上平稳安逸的生活,没想到却在即将退休的时候,以一种莫名其妙的“生活作风不检点”的理由被辞退了,而事实上,真正令他失业的原因是他在讲课时流露悲观厌世的言论为了生活,哈特克又来到监狱,给囚犯讲课,谁知命运有一次捉弄了他,在一次监狱武装劫狱后的逃狱大暴动中,他又被牵连进去,被诬陷成策划这场暴动的指挥者,因此锒铛入狱。在经历了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生变故之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狱中,他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把所想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结集成册,成了这一部《咒语》。

  《咒语》是一部构思精巧、多线并行的小说。整个故事由碎片似的回忆拼接而成。作者通过这种模糊性的回忆性叙述手法使得该作品呈现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流动的叙事和不断切换的场景无法呈现完整的故事情节,连叙述者都是不可靠的,无法确保回忆的真实性,这反倒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越南战争是二战后美国直接介入时间最长、损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给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这种创伤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而且心理创伤持续的时间并不因为战争的停止而结束,相反,这种心理创伤往往会持续十几甚至几十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好像形成了一种控制力量,像是一个咒语,作用于现实世界和人的精神理智。

  事实上,勇于反抗、慷慨赴死是一种勇敢,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活下去,何尝不是另一种勇敢?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知道,死去是多么容易,而要活下去却无比艰难。如果我们的记忆仅止于恨,我们的人生如何向前?如果爱输给了恨,爱的神奇如何显现?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其实寻找这种精神的过程就是对苦难进行救赎的过程。小说里战争所带来苦难的呈现,最重要的是有个体观察群体后得出的救赎理想的表达,让人相信总有一天苦难会彻底消解。但这是一条循序渐进的路,需要以感性为主导,转移人们对苦难的关注与恐惧,让人能乐观地面对,从而满怀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咒语》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