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舍自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舍自传》读后感锦集

2021-03-16 03:5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舍自传》读后感锦集

  《老舍自传》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舍自传》精选点评:

  ●读完这样的一部书,力求将评价作品本身与评价作者区分开是不易的尝试。 尽管是自传,但对于回忆的真实性,或者某些事情背后的故事,仍然很难获知。 还是更多地去关注老舍的众多作品吧。于那些作品中,才能更好的看到老舍思想中的闪光点,才能评价的更加单纯!

  ●就为全篇的最爱《济南的秋冬》那篇

  ●最近读了一些自传性质的文章。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当年选择留在大陆的人,和选择赴港台外国的人,其思维差异极大。并不是对具体问题的观点,而是根本上的注意点,可说是非常不同。

  ●根本无所谓自传,就是挑选了一些能够瞥见作者生平的文字集结成书。散乱,缺乏前后联系,没有承上启下,一篇篇文章孤立地铺排开来,对先生最基本的生平交代也没有。 解放前的先生用一颗最热烈的心去写文章,去写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文字,从来不管别人的意见;解放后的先生又红又专,忙着热烈地歌颂新中国,写的文章多个领导过目修正,却再没写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离婚》了。

  ●重新用老舍文章串连一生的想法很可取,但是东拼西凑,把原本完整的文章东摘一句西录一句再攒成新的,既失了原文风采更可以说是想当然。难为编者能把四处摘抄来的豆腐块重新编成文。

  ●都是老舍先生的文字,经过整理编辑,还是能从中了解一些收获一些的。

  ●晚年逢盛世不该放进来,分分钟掉星

  ●老舍先生才是段子手,相声演员的祖宗。

  ●全书以时间顺序为脉络,展现了老舍的一生。他自认为他是平凡的,却也阴差阳错,过完了激荡的人生。很真实。老舍的文字很自我,他追求清醒地看待自我,洞悉周遭。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北京,济南,青岛这几个城市。家庭构成简单,背景简单。他的一生没有苛求,倒也不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完了一生。对于生活,他随遇而安。对于事业他是有追求的。他默默地灌注他的爱,对他的母亲,他的妻小。他的身上有那个年代文人们共有的节操。对社会对自我有要求和有原则的。

  ●老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心路历程,值得细读。五四运动反对礼教、洋奴,这成为了老舍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改变了老舍的思想观念,走上职业写作道路(p.23)。文言与白话的形式选择上,从《二马》开始,意识到修辞立其诚,当以人物之口平实道来(p.42)。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似乎卷入时代洪流,过于强调为政治服务的理念,而否定个人的所思多想了。

  《老舍自传》读后感(一):编辑推荐

  l 老舍先生被巴金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被曹禺称为“中国当代的人杰”;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他是唯一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茶馆》震动欧洲,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他是一个被世界文坛长时间关注并不断被神话的作家。他用他独有的,充满生活气息,却又无比幽默的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l 数十张珍贵的照片再次面世,加之老舍先生本身这些历久弥新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让我们能够更近的去触摸一个真实的老舍。

  l 老树画画倾情绘图,水墨再现民国书生情致,图文并茂描摹老舍生活情怀。

  l 经典阅读,美图收藏,装帧新颖。在图书封面的设计上,将老树画画的美图做成明信片的形式插入到图书封面中,好看又能收藏。

  《老舍自传》读后感(二):不完整的自传,片段间的描摹

  

曾以为所谓自传就是忆某人生平,区别就在于是作者自忆,还是他人追忆。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狭隘想法,它更像是老舍散文随笔与平生游记的混合体,间或掺杂着老舍与他人的信件往来与评语,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视角窥见老舍的生平。与其参详那些被加工过的故事,或许耐心读一读老舍自己的文字,才能让你更了解老舍其人吧。 摘录一些从书中摘抄的句子,待日后回味。 人是最没办法的动物,而他偏偏爱看不起别的动物,替它们担忧。 凡是他所不会的,别人若会,便是罪过。他不下一番工夫去考查考查他所攻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只因为他自己不会,便以为那东西该死。 民富而后猫狗肥。 人是奇怪的东西,太忙了不好,太闲了也不好。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我们的独立不倚不过是独善其身,但求无过而已。我们的四面不靠,来自黑白不完全分明。我们总想远远躲开黑暗势力,而躲不开,可又不敢亲近革命,直到革命成功,我们才明白救了我们的是革命,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独立不倚!

  《老舍自传》读后感(三):读老舍自传的一点感悟吧。

  花了一个礼拜时间看完《老舍自传》。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1岁半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寡母拉扯长大,小时候生活艰难困苦。

  这些老舍先生的自传里都有提及,父亲在他的脑海里已然没有什么印象,家贫又身弱的他,九岁才上学,原因是因为一个刘善人。

  刘善人,姓刘,名寿绵,就是后来的宗月大师,在刘善人的资助下,他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业,而那时候的刘善人已一贫如洗,后来刘善人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也有文章说老舍先生和刘家小姐相互倾心,未能在一起,也知道是否属实。但是老舍先生在自传里写了一篇《没有故事》里面有一句“我的青春在她眼里,永远使我的血温暖。”不知道是否是对这段故事的补充。

  “五四”运动的兴起,让青年老舍,辞去校长的职务,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开始写作。二十五岁的他去英国呆了五年,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小说,后来去了新加坡,写完《小坡的生日》后31岁的老舍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的老舍,去了济南生活,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结婚、有了第一个小孩。四年时间虽短,但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在老舍先生心中深深印划,时短情长。这几年期间,老舍先生完成了《离婚》《猫城记》,并开始写起了短篇。

  又过了一年,36岁的老舍,离开济南,来到青岛,在山大教书。为了一门心思写《骆驼祥子》,他辞去了山大的教职。

  战事爆发后,老舍不愿意成为俘虏,1937年的十一月,老舍离开妻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他去了武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文协,认识了赵清阁—一个和他纠缠近30年的女子。去了重庆,云南青海等地,拿着他的笔写起了抗战文学和话剧。在北碚的时候,他的朋友告知了他妻子赵清阁的事,妻子带着子女赶了过来,当然这个自传里是没说的。

  老舍后来在美国呆了大概有5.6年的时间,期间翻译了不少他自己的著作,其中包括《四世同堂》《离婚》等,在自传里他来往的书信,大部分都是沟通翻译的内容,遇到的问题和报酬的给付,毕竟文人也是要生活啊。

  老舍先生在51岁的时候回国了(也有文章说是周总理让赵清阁写信希望老舍回来,不知真假)面对一个新的社会,他似乎很快的适应了,不同于他之前的文章描写状态,他很致力于文艺服从政治,他改造思想,向人民学习,找准自己位置,去朝鲜、内蒙、广州等各地学习、作报告。写出了话剧《龙须沟》。不过讽刺的是,他还是未能逃脱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至此,全篇完结。

  有的文章说,老舍先生在被批斗的时候,他的妻子带着儿女也站了出来控诉了他。第二天,老舍跳湖,结束了他67岁的一生。

  《老舍自传》读后感(四):对老舍的四点认识

  类型:自传 作者:老舍 字数:19万字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尤喜欢老舍。他的文字幽默细腻且接地气,饱含深情的故事中让人看到了现世的毒恶、命运的无奈与小人物的疾苦。老舍用他的眼、他的脑、他的心来观察、思考和体味时代的动荡与混乱。多亏他手中勤奋的笔,后人才得以看到一幅幅有关那个时代底层民众的“求生”画面,才能够切身感知小人物们艰辛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读一本涉及作者自身生平的书籍,企图把对内容的评价与对作者本人的评价区分开是不容易的。于是,索性将错就错,更多的谈一谈对老舍的直观感受吧。

  一、老舍辗转的一生。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作为一个满洲正红旗后裔,老舍的生活本应该较一般民众要多一些优越。然而,幼时丧父使得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在贫苦中长大的老舍自然而然地对底层生活有了区别于别个作家的观察和理解,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最重要的素材来源。师范毕业以后,老舍先后在英国、新加坡、济南、青岛、武汉、重庆、美国、北京等多地工作生活,用其自己的话说:“从这一天起,我开始过流亡的生活。”对于老舍定义的“流亡”,一方面是出于时代动荡的原因,另一方面其实是源于其骨子里“敢闯敢试”的特质。具体有两个例证:其一,老舍留英结束,船票只够到达新加坡。彼时他无钱、无友、无门路,竟凭借一股闯劲顺利找到当地的教职工作,得以安顿,更得以在陌生的环境下继续自己的创作。其二,老舍的一生中尝试过小说(短、中、长)、散文、话剧、诗歌、剧本、鼓词的众多类型的作品,对于每一种新的文体,老舍都是在一种近乎摸索的状态下开启的尝试。他这种从不拘泥于既往的特质,使其在众多风格不一的领域中为中国的现当代文化留下了重要的财富与印记。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细腻且幽默是老舍文字的一大特点。他没有刻意的嬉笑怒骂,却能把底层小人物独有的处世状态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这种本领,与其说是后天养成,倒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习惯或者天赋。其实,老舍的起点很低,九岁才得益于贵人相助上学念书;初级师范毕业后便即刻去挣钱养家;直到五四运动,方才在思想上有了顿悟,知道了什么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老舍能够在此后创作出如此众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的确令人敬佩。用老舍自己的话讲,他创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几乎都是基于两种认识:一是反封建,二是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有了这两点最基本的立脚点,老舍通过他细致认真的观察与对事务本质的思考,构思出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和故事,留给那个时代乃至后世诸多的讽刺与警醒,在几乎不包含任何政治立场的情况下,发出了一个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家关于时代的呼喊! 三、老舍的为人特点。老舍一生朋友众多,无论是青年时代的留洋生涯,还是之后在国内流离颠沛的岁月,老舍身边总是能够拥有诸多挚友,这种状态令人深感羡慕和钦佩。之所以能够这样,想必与老舍幽默的性格及细腻的心思有很大关系。因为幽默,所以朋友喜与其交往,交谈中倍感轻松自在;因为细腻,故其能够照顾别人的感受,使人暖心且信赖。1938年,在刚刚成立的全国文艺抗敌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上,老舍被一致推举为总务组组长。尽管老舍自认为“资望不够且没有办事的能力”,力辞总务组组长职务,但无奈众人不答应,“甚至有人声明,假若辞去总务,他们也就不干了。”同辈人对老舍的信赖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个职位上,老舍整整做了七年。 对于自己的母亲,老舍更是饱含深情。《月牙》的故事中,可以从中读到浓浓的母女情。那种浓郁的情感表现不禁使人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她的操劳,她的牺牲,她的付出……对于老舍而言,其一大心痛之事就是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他说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这是老舍的哀痛,也是老舍作为一个由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作家,始终坚守的纯粹与本真! 四、对老舍的不解。令我对老舍的评价打了些许折扣的,是老舍的独自出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面对着敌人即将进犯济南,老舍做了“流亡”的打算。老舍为独自躲避战乱给予的理由是:“幼女不满三月,大的孩子不过四岁,实在不便去冒险。”的确,不在当时的环境,且不了解彼时的状况,外人真的很难体会老舍做出这种决定的苦衷。但单单从逻辑上看,留下妻女面对敌人的进犯,将家人置于坐以待毙的状态,自己独自逃离济南,实在是令人费解甚至是令人倍感鄙夷的举措,说其抛妻弃子可能也不为过。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何地,有妻便有家,与家人同生共死而不是独自苟活于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原则。正是源于这一点,我对老舍的印象发生了些许改观,无形中也对老舍的作品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情绪。尽管我知道评价作品的内容与评价作者的为人是两方面的事情,但确实这种不解会影响个人对于作品的印象。希望将来如有机会,能够接触更多的渠道,了解这一出走背后完整的情况,也许那时,我能从不解的问号中走出,还原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老舍,并体味到悲欢离合带给人们的不同意义和多样的思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