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这个女人相爱相杀10年后,我终于拉黑了她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和这个女人相爱相杀10年后,我终于拉黑了她

2021-03-19 22:45:27 作者:世相君 来源:新世相 阅读:载入中…

和这个女人相爱相杀10年后,我终于拉黑了她

  - 这是 新世相 的第 1581 篇文章 -

  最近接连发生的新闻,让我无比心碎和心痛:

  全是父母孩子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3 月 4 日,苏州一个 25 岁的女孩在微博留下遗书自杀。

  原因:父母逼她相亲,砸了她的游戏机。

  3 月 15 日,日本警方公布了一个案件细节:一个 31 岁的女儿杀死了妈妈

  原因:妈妈不同意她考护士,要她去考助产士。

  最让我难受的是这一条:

  山东一个女大学生在宿舍里自杀了。

  她在 QQ 空间留了一封 3000 多字的遗书。如果你仔细读,能读到她的惊恐。

  她提到了 36 次“爸爸”,还有 13 次“害怕”。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和爸爸的争执。

  她想考研究生,她爸坚持让她考选调生。

  她崩溃了,留下来一段话:

  “他也许是爱我的。

  但他的爱太令我窒息,

  他的爱是不经过我同意的。”

  这是个让人震惊的结局,同样让人感到悲伤。

  这些悲剧提醒了一个我们可能忽略的事实:

  有些爱是有毁灭性的,只因它未经同意。

  哪怕它来自父母。

  很多时候,暴力,是藏在爱的名义下的。

  

  我采访了 5 位读者。他们有的拉黑了父母,有的搬离了父母所在的城市,甚少沟通。

  采访里,我一直想弄清楚一个问题:

  何以至此?

  为何出发点是爱,结局却是伤害?

  这是他们的答案:

  1、因为渗透在生活每个细节里的控制。

  读者 @小胖 在 25 岁前,从没对妈妈说过不。

  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

  不能不去国企。

  偷偷替她报了名,没有她的身份证,拿了家里的户口本。

  不能吃外卖。

  妈妈发来的消息,让她几近崩溃:

  “孩子,妈妈跪下来求你了,不要吃外卖了”。

  甚至,来月经的时间都要按时汇报。

  如果延迟一天,妈妈就会怀疑她意外怀孕。

  图源:采访对象@小胖

  这是最让她崩溃的一次:

  妈妈赶到北京,当着她男朋友的面训斥:

  “不要不做措施!”

  “不要再犯这样的错!”

  她几近崩溃。为了自证清白,冲去医院做了妇科检查,让医生在结果单上标注了一句:

  最近没有流产。

  妈妈看到结果单的表情,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你现在不会这样,以后呢?”

  她甚至一度想把自己子宫摘掉。

  “我觉得在我妈心里,我是个很不堪的人。”

  

  2、因为被当作产品。

  朋友 @阿北 爸妈都是大学老师,他的人生就是一本标准教案。

  要考博士。

  要当老师,要有编制。

  要回广州。

  即使在澳洲读了研究生,也要回来。

  要学篮球,不能学吉他。

  爸爸是体育系教授,你不会打篮球,不行。

  学吉他是不搞正事。

  他一生的要求是:出色。

  父母教出的学生都那么优秀了,教自己的孩子要更出色。

  这是他成年后才意识到的事:

  “我是你的孩子,我不是你的学生。”

  3、更令人窒息的,是因为一出生就被绑定的悲情命运。

  父母和孩子,是人生第一段,也是唯一一段无法选择的亲密关系。

  它往往充满着无力,好像看命,又好像靠运气。

  在一次争执里,@小胖 向妈妈恳求:

  “我想活得像我自己。”

  电话那头回答:

  “你先是我的女儿,然后才是自己。”

  最后的结果,会非常让人痛心:

  这是一组让人刺痛的数据,来自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

  40% 的爸妈,孩子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会看。

  但 52% 的孩子,朋友圈完全屏蔽了爸妈。

  有时候,屏蔽和拉黑是孩子们的自救。

  @阿北 的办公室离爸妈家就几百米,他还是决定要搬出去住。

  “我自己住外面开车要半小时,但我还是想要一个自己的空间。“

  @x 去大学心理中心勤工俭学,是为了省点钱,能去接受咨询。

  接受了两年咨询后,她开始拒接妈妈的电话。

  这是她最后一次回应妈妈的话:

  “我救不了你。”

  @小胖 拉黑了妈妈,搬了新家,换了新工作。

  她打算以后结婚,也是结完后再通知。

  “我没有变得更快乐,但我至少没有变暴躁了。

  我也会有很想她的时候,但我觉得我想就够了。

  我们平静过完后半生就好了。”

  你可能听过北大留美学生王猛的故事,他在网上写了一封 15000 字的长信,说了他是如何长大的。

  但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他已经拉黑爸妈 6 年了,10 年里唯一一次回家,是办身份证。

  在老家呆 6 小时,在家中停留不到 10 分钟。

  听上去挺残忍的,但这是他们挣脱渔网的唯一办法:

  我没法选择这份爱了。

  我只能把它拉进黑名单。

  这是一份未经同意的爱,同样也是一份双输的爱。

  在采访最后,我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

  如果再来一次,你还愿不愿意做他们的孩子?

  答案大多是否定:

  “不了不了,真不愿意。”

  “不,绝对的。”

  “我之前跟我妈说,如果让我选,我不会选你。”

  只有一个例外:

  朋友 @阿北 说:会。

  他说好像一生都没逃出父母圈定的区域。

  但他还是希望能突破一点,尝试来重新塑造这段关系。

  在饭桌上爸妈又一次催他考博,他反驳:

  “你还记得我们上一次聊些啥吗?

  上一次还是这个,

  上上次还是。”

  他试探性地问:说咱能聊点别的?

  他爸妈一脸惊讶地:

  

  “啥是别的?”

  他突然意识到:

  父母也许一生都不知道,这份爱,可能错了。

  这就是这份爱伤人的原因。

  但有些父母终究会意识到,有些爱,确实错了。

  伊能静在《幻乐之城》里的一段话,让我记住了很久:

  她说她和儿子哈利第一次吵架,她想让哈利学编剧,但哈利自己更想学剪辑。

  争吵中,哈利一句话让她愣住了。

  “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

  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

  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父母的爱,是需要退出的,也是需要划定边界的。

  每个人都只有一段人生,没有人有资格在过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再来过另一人的人生。

  下面这段话来自诗人海桑,我想分享给每一个父母或即将当父母的人: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给我的孩子》

  这是我们忽略太久的事:

  面对一份未经同意的爱,你爱的那个人可以回答:

  我不同意。

  撰稿:邓丫丫

  责编:袁灿烂

  晚祷时刻:

  “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

  人们或许,

  应该确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

  ——《超脱》

  别再让控制,

  贯之以爱的名义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