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吊堂的读后感大全
《书楼吊堂》是一本由[日]京极夏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楼吊堂》读后感(一):京极叔叔也太了解introvert们的内心世界了吧!
处在辞职待业期间的我看这本书看得简直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一个章节几乎可以全部裱起来挂在墙上了……高远能够遇到这样的书店,这样的书店老板,还有这些本来远在天边的文艺大家们放到现实中可以获得introvert终身成就奖了ヾ(●゜ⅴ゜)ノ
另外,我知道了我喜欢书,不只是喜欢书里的内容,而是也喜欢书本身……
即使未完,也完全无妨……谢谢京极叔叔的开导(⁎⁍̴̛ᴗ⁍̴̛⁎)
《书楼吊堂》读后感(二):渡书
书店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等待书与人的相遇,每本书都是死的,只有与人相遇,才能复活。
背景设在明治维新后,吊堂作为还俗的和尚,开了一个奇特的书店,渡书修行。
背景离我们遥远,思想却前所未有的开阔,战胜心魔,过去的东西不过时,遵从本心,这些让人为之一振的思想,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这本书的“熟人”不断串场,主人公在作陪中也找到了“命运之书”,这也是书店的意义。
《书楼吊堂》读后感(三):人与书一旦相遇,书和人都活了过来
这是一本关于书与人的故事的书
但不仅仅是如我一般的普通人
而是一些在我们看来更极端甚至病态的人
看见女人幽灵从而改变艺术走向的画家
追求观音力但却总遇见鬼神的作家学徒
但我和他们一样一生都在寻找一本书,寻找一本能让我看到不同于现世的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的一本书。
找到了这一本又觉得下一本可能更精彩,于是一直在不断寻找。
幽灵,鬼怪作为实体在这个时代被摒弃,但不代表就不存在,它可能存在于有信仰的灵魂,有良知的灵魂,有思念的灵魂之中。它是虚幻的,但却可能比任何一种科学与道理更有力量。
《书楼吊堂》读后感(四):多年书迷献上的第一篇书评
我与京极夏彦的相遇,原来已经整整10年了。
金田一系列是我推理小说的启蒙,此后陆续看了江户川乱步,岛田庄司,松本清张,横沟正史,绫辻行人,森村诚一,宫部美幸,伊坂幸太郎,东野圭吾的作品。
京极夏彦是唯一一个我看完大部分他的作品的作家。从《姑获鸟之夏》、《魍魉之匣》、《狂骨之梦》、《铁鼠之槛》、《络新妇之理》、《涂佛之宴》、《阴摩罗鬼之瑕》、《巷说百物语》、《续巷说百物语》、《后巷说百物语》到最近的《书楼吊堂》。
从本格派到社会推理派,京极夏彦算是什么派呢?也许是是我喜欢的那一派吧
《书楼吊堂》读后感(五):吊堂书楼,一个时间静止的异次元空间丨这个夏天最独特的风物诗
一个明亮悠长的夏天 光线滑过雨后的绣球 听着蝉鸣、手捧西瓜 围坐一圈讲怪谈故事 听我说,这里是墓地 为了凭吊沉眠于名为书籍的墓碑底下的灵魂,出售它们 这里是——书楼吊堂 …… 别误会,你走进的不是恐怖宠物店,虽然有“幽灵”“怪物”,但不是你以为的那样。“这世上没有不可思议,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发生可能存在之事!”不存在之物,也是存在的。 你将要走进的是一个时空的结界,在这个结界里,时间是静止的,所有的书本都是咒具、是死物,连接着过去,而只有与人相遇,他们才能都活过来…… 六个故事中,都有历史真实人物出场,吊堂主人引客人道出过去,日本近代文化的变迁四面八方朝你而来,景象壮观。 作者本人的炫学风格一如既往,而我对日本近代史也不甚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去享受这一阅读的过程,毕竟吊堂主人也说了,书的价值不是内容,而是读的人心中的显现……对我来说,这本书超越了空调、刨冰带来的清凉之感,是这个夏季最独特的风物诗。
《书楼吊堂》读后感(六):书中人
因看见过不存于此世之物满怀憾恨而在临终前过于执着于合理的人; 被观音力笼罩却看不见,被鬼神力吸引却迷惘,最终通晓表里实为一体从而从心追求鬼神力的人; 追求凡事皆有道理不肯妥协,意欲伸张志向启发民智最终找到权宜之法的人; 丧失姓名与立场,被愧疚折磨,“已死”却最终明白如何活下去的人; 走向左侧却为趋势所惑看向右侧,苦于“自我逃避”认知,始终感到有所缺失,最终用自我的“阙如”填补了文学“阙如”的人; 困惑于虚假与真实,最终明白虚实相生,若不认清不存在便无法用语言来刻画存在的人; 自我意识过剩,过于在意人生之定规与结论,因为恐惧不幸而陷于不幸,因为害怕失去幸福而不敢追求幸福的高远彬,像极了我自己。的确,未完成也无妨。“未完,就是没有结束。也就是永远。”“即使未完,即使在未完的状态中死去,也完全无妨啊。” 视野如此宽阔,沉着睿智得仿佛心理咨询师一样的吊堂主人龙典先生,是经历了什么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呢。或许仅仅是读了很多书的缘故? “所以说,以文字记录的事,全都不是真实。从当中汲取真实的,是读者。”
《书楼吊堂》读后感(七):那个男人最后怎么样了?
京极夏彦继百鬼夜行和巷说百物语之后精心打造的第三个系列作品(话说第三个系列真的不是那个X谈吗?),时间也正好处在明治维新十余年后的1893年,和其它两个系列不同,如果说百鬼系列是阴森的降魔师用“话术”将诡异不堪的猎奇案件拆解成我辈凡人也能理解的内容,百物语系列是似恶实善的小股潜又市和他的小伙伴们利用狡诈的骗术在暗处帮助人们解决难题,吊堂的风格则转变为神秘的吊堂主人通过为相关人士介绍书籍,相应的改变了某人的人生的故事(而且似乎每本都换一个旁观者主角),虽然也包含推理元素,但更应该说是虚构的历史人物轶事(大概吧)。
书中六个短篇里的登场角色不乏日本近代时知名人物(不能泄底),其中第三篇与后巷说百物语搭上了线,第六篇里更是登场了某人的祖先。不过比起神秘的吊堂主人“龙典”,个人却是对以旁观者的角度引出整个故事,既胸无大志也与世无争,意欲随波逐流而不得,唯有在小说最后才道出全名的“高远”先生更加关心一些。看完小说之后,在下还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名字,但就和小说最后一句描述的一样,结果只让人感到淡淡的惆怅。
《书楼吊堂》读后感(八):一进书楼,就被忽悠一把
听闻吊堂主人一番话,似觉我可以去摆个摊……算命了……
书楼笔记-关于咒
25
“意思是文字原本是图案吗?”
现在仍是图案,老板说:
“只是并非具象而已,文字是画在平面上的纹样,因此是图案。不过文字对应音韵,承载着意义,只是如此。而我们将它组合,当成语言达成共识罢了。”
“嗯。”
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但不消老板说明,就是这么回事吧。
“把作为语言形成共识的图案,再加以组合,形成文章这样的咒文,聚集罗列起来……就成了书。”
这里有很多书,老板扫视店内。
多到过剩。
“语言皆是咒文。记有文字的纸,是符咒。所有的书本都是咒具,封印着变迁的过去。”
笔记记下,读的时候觉得有道理,过一会儿我应该就忘了……
《书楼吊堂》读后感(九):“世上没有无用之事,只有虚掷之人”
“世上没有无用之事,只有虚掷之人”
还是熟悉的京极风格,充满了巧妙的诡辩,总觉得耳边有个穿着宽大袍子的人叨叨叨个不停。
原以为这系列会是长篇小说,一开始也以为主人公会是那个我十二分喜欢的驱魔师兼旧书店老板京极堂,相差确实有点多,旧书店是一个叫吊堂的奇怪书店,老板是一个和尚,声称这些没有被读的书都是亡者,书店是供奉这些死物的墓场,并热衷于为书寻找命定之人,为人推荐命定之书,二者的相逢也是否算得上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严格意义上,我觉得这这本书是六个短篇的合集,算是讲了五个日本明治时期历史名人的野史故事,最后一个中禅寺辅的故事则绝对是虚构,为了呼应前面五个都有名人的出场,夏目漱石被强行拉出来匆匆登了一下场。不过比较困扰我的是,中禅寺辅是不是我知道的那个中禅寺的爸爸或者爷爷呢?
还有,杀人魔冈田以藏事实上真得没有死吗?未死的冈田真得有赎罪之心吗?毕竟在司马辽太郎里的冈田被龙马称之为混沌之人的,没有什么想法,完全是被武寺利用的单纯之人。
看完这本书,莫名很想看动漫《文野豪犬》。
ps:老夏的书还是妖怪推理系列长篇读着更有意思,毕竟还有解谜的乐趣,其他的书实在就是唠叨的有点厉害了,头都被念混沌了
《书楼吊堂》读后感(十):你爱书吗?
京极夏彦是我非常喜欢的日系作家之一,源于2010年在图书馆借到的上下册《铁鼠之槛》。
2013年《书楼吊堂》由日本集英社结集出版。翌年我购入此书的首刷签名本。日文我是看不懂的,只是出于对京极的喜爱,以及了解到这是讲跟书或书店有所关系的《书楼》才决定买的。当时并没有对京极先生的签名做过研究,也因此不能确定签名的真伪。现在看来,签名页上毛笔金漆一个大大的“吊”字,犹如神秘莫测的藏书楼招牌,即便字是伪的,但好在书是真的。
2018年世纪文景版《书楼》封面不同于日版、台版,采用了很醒目大红黑底,配上让人炫目的层叠式的古旧书名签,远看上去倒像是让人心生敬畏不可亲近的古代漆器。打开书翻至目录,探书记六篇映入眼帘,每一记标题只有两字,旁边配以假名,看上去讲的应是书人书事。
明治20年,日本早已改用西历,与旧历并行使用,整个国家社会都在朝着近代化工业社会的方向发展。新旧时代更迭,旧传统淘汰,新势力崛起。就在这么一个时节上,京郊荒野之地藏着一间三层高的古旧书楼。名字也是怪异叫“吊堂”。老板失了原有产业转行贩书。是个怪异的书痴,不仅是书痴,也是个贩书痴。书楼往来的顾客也是怪异,无论何种经历来到吊堂,最终都会挚守初心成为各自领域的英雄豪杰。这神隐的书楼是虚与实的联接,是隐没荒野间的结界,是爱书人寻书的圣地。
随手翻阅京极堂借人物之口的言语对谈,不禁会产生一种悠然而舒缓的奇妙之感,适时巧妙的掉书袋也不让人生厌,反而更加能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所在。京极堂的行文一如既往,所讲述的,的确是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