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按这个按钮读后感1000字
《不要按这个按钮》是一本由[美] 比尔·科特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卡片书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按这个按钮》精选点评:
●在图书馆挑出这本书正要看,旁边一个小男孩跟他妈妈说他也要看,他妈妈说阿姨看呢,我听见了给他看了。他妈妈给他讲了一遍还给我的时候说,他家小孩每次来图书馆都要让她读一遍这本书,说是好玩,我听了赶紧借回家去,但是远远不感兴趣,我说不要按这个按钮,他也不理我,还太小了吧
●孩子喜欢,还给了我五个喜欢的理由
●真是一本可爱的绘本书!特别适合0-3岁幼儿亲子阅读。 语言设计特别遵循幼儿的心理逻辑,是一本极佳的亲子互动阅读绘本。 伴随着图片和文字的引导,幼儿对书中反复强调的“不要”会产生出极其强烈的反作用心理,会快乐的“要”,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书中设计好的各种突发情况。 让孩子觉得有趣的一本互动绘本书,爱上阅读,从有趣的绘本开始!推荐给你!
●好玩
●互动性极强
《不要按这个按钮》读后感(一):有趣的早教互动绘本,帮助你构建孩子的认知模式在不知不觉间
在0-2岁的幼儿早教内容中,构建认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题目,幼儿往往需要不断的重复某一动作来逐渐熟悉和最终建立这一动作背后的认知模式。
比如幼儿在一岁左右出现反复的扔东西,其实是在反复的扔东西过程中逐渐的建构东西扔掉不见了,捡起来又看见了这样的空间感。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有一集里面锡坤喜欢把鞋子、皮鞋扔进后院的垃圾桶里让大家一顿乱找其实也是在反复的试探中逐渐建立空间感和秩序感。
而现实生活中,在幼儿期,的确有一段时间孩子喜欢把家里自己能够拿到的小物件 “藏”起来,放在自己觉得“隐蔽”的地方。比如把钥匙藏在沙发后面,把遥控器藏在鞋柜下面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不断的建立自己的空间感。
《DON'T》,是《今日美国》畅销书(A USA Today Bestseller),是美国精选亲子互动游戏绘本。一共两本,分别是《不要按这个按钮》和《不要碰这本书》。
这套书由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是0-2岁幼儿早教绘本中非常受孩子欢迎的纸板书。作者比尔•科特,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绘本画家,译者是花婆婆方素珍。强强合作,这本书的绘图和文字配合得非常贴切,每一段文字导入都特别贴合幼儿期儿童心理,特别适合这一时期幼儿的阅读。
翻开《不要按这个按钮》和《不要碰这本书》,里面反复强调的“不要”,“不要按红色按钮”!“不要碰这本书”!实际上会诱导幼儿的好奇心,去反复的“按”和“碰”。
而神奇的变化就在幼儿的“按”和“碰”中发生,绘本故事得以继续发展下去,最后幼儿可以通过和这套书的互动阅读,认识“按”和“碰”产生的不同结果——
“按”了小瑞会导致紫色的小瑞变成黄色,还会让小瑞身上出现波点,还会出现好多个小瑞,需要用力甩才能把那么多小瑞甩出去……
“碰”了这本书,会出现蓝色的条文,会出现彩虹,还会出现彩虹一样的星空,还会出现恐龙,像恐龙一样吼叫很可怕……
宫崎骏、松居直、铃木敏夫赞叹的日本国民童书作家,日本国宝级绘本阅读推广人中川李枝子在她的《当孩子遇见书》一书中写到好绘本的标准是幼儿喜欢反复阅读。
《不要按这个按钮》和《不要碰这本书》这两本绘本,通过“按”、“碰”、“摇”、“吼叫”、“拍手”等互动设计让孩子参与其中,有趣又简单,看过的孩子都喜欢要求成人反复带领他们阅读,这就是好绘本! 圣诞节快来了,比尔•科特又推出了《不要按这个按钮之圣诞大冒险》。在这本书里,按了红色按钮后小瑞被变成了圣诞树的颜色,再后来变成了拐杖糖的颜色,还变出了精灵,摇晃这本书,居然下雪了!圣诞老人来了,拍拍手,小瑞终于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最后,按按钮成了帮圣诞老人发动雪橇的方法……
一套书,通过反复的按和碰,让孩子可以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和书本互动,同时观察书中的图片,反复练习同一动作,造成不同的后果,不知不觉间构建了孩子的思维认知模式“行为——结果”。
推荐《DON'T》这套早教书给0-2岁的幼儿亲子绘本阅读,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让孩子在重复的动作中建构认知模式!
既有趣,同时也可以作为圣诞节的故事书给幼儿铺垫圣诞节这个节日,多好!
《不要按这个按钮》读后感(二):什么样的绘本能替代动画片?
这套书我给了5星,理由是太适合0-2岁的小朋友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书好小,没翻几页就结束了,内容也是平淡无奇。给我女儿看了以后却意外地发现,我女儿非常喜欢,比之前买的很多书都更深得她心。天天喊着要我讲,再加上看了魔云兽老师的一篇公众号推送以后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绘本才是适合2岁以下小宝宝的呀。
我女儿在语言高速发展的阶段,每天都会冒出很多新词儿来。我也尽我所能地陪伴她,给她买了好多好多绘本:《就是找不到系列》、《猜猜我是谁系列》、《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1年前我就开始给她讲这些书,她经常看了一半就要跑路。一直到现在,她能听完复杂的《不睡觉世界冠军》、《101个不洗澡的理由》。
作为妈妈,我非常需要有一点个人的时间,所以在她粘着我不放的时候,不得已也会让她看动画片换得片刻喘息。但是常常在容易导致近视和容易沉迷的内疚中挣扎。
这时《不要按这个按钮》给了我一个惊喜,她让我发现,原来绘本除了单纯地听我讲,还可以实现互动,这效果比动画片还棒!大多数绘本只能依靠父母的讲解,大多数动画片孩子可以一个人静静地看,不需要父母陪伴,也就无互动一说。互动式的绘本让孩子加入到阅读的游戏里,她们也会很有参与感、有乐趣。
《不要按这个按钮》是一套纸板书,也是这个年龄的早教班最喜欢配置的书。我们作为成人,可能已经对这样的点麻木了,但是刚来这个世界的小盆友看到这样的书就会非常喜欢!早教专家们是会读心术的人呀,他们能读到孩子心里去,知道这个年龄的小盆友最爱什么。
《不要按这个按钮》里,你看这一页,主人公小瑞的眉毛都拧起来了,我们就可以跟宝贝说,你看小瑞都皱眉头了,这表示他不高兴了。这本书里的每一页都会有不同的表情,小朋友对表情是非常敏感的,之前带她看《脸,脸,各种各样的脸》的时候,她会跟着里面做各种各样的表情,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表情背后的含义,甚至她会懂得越来越细微的表情变化。
在小瑞同意宝宝偷偷按一下按钮以后,他突然变成了黄色。这是我女儿最爱的一页,一直叫这本书为“变黄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地因果关系,她才刚刚开始理解。按了一下按钮就变黄色了,这就是一种连续两页上设置关联的画面来帮助她理解因果关系。是她的动作,让这件事情发生了,小瑞变成了黄色。小朋友觉得很新奇,就希望不断地重复,加深理解。就像小朋友不到一岁的时候,会反复地把东西往地上扔一样。
再看这页,是拿起书来摇一摇,把小瑞们都摇晕了摇出去了。这时候我会请我女儿动手摇一摇,让她自己感受摇一摇的结果——小瑞被她摇得只剩下一部分还在页面里,甚至还有小瑞被摇得晕头转向。你仔细观察一下,后面那只蓝色的小瑞颜色变得浅而模糊,正是摇晃以后的动画效果。被摇出画面的小瑞们,有的留了一只手臂,有的留了头上的一只角……我们还可以翻回前一页,让宝宝看看是哪只小瑞被摇走了,再次让她认识因果关系。这种设置可以说绘本的作者非常有心了。
其实很多被经典传诵的绘本是不如这样的低幼认知绘本来得更有趣的,至少在我女儿身上印证了这一点。不要看这本绘本只有薄薄几页,画面也很简单,但是更符合2岁以下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发展程度,他们更能发现有趣之处。经典绘本可以每天给孩子讲一本,但是这样让孩子有融入感的绘本会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阅读和参与。我女儿每天都要让我讲几遍《不要按这个按钮》,每一次听到“偷偷按一下这个按钮”的时候都会兴高采烈地去按,即使她已经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对小朋友来说,不断重复的刺激让她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迅速发展,哪怕这不是动画片,在她脑海里也早已播放了一遍又一遍。
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绘本于我而言只是故事。但是当我陪孩子看了30本以上的绘本以后,慢慢能发现绘本作者设置的各种各样的小心机,和孩子一起发现它们,重新长大一回,是多美妙的事情啊。
《不要按这个按钮》读后感(三):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不要按这个按钮》,一本多人互动游戏书
1.可怕的两岁
如果你觉得你家孩子是天使宝宝,那可能是因为,你还没过经历过“可怕的两岁”。Terrible 2,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叛逆期,通常会出现在孩子1岁半到3岁的这么一个阶段。无论原来多么温顺的宝宝,都会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更明显的自我意识。个性会得到强化;无论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动手尝试;易怒且逆反,最喜欢的口头禅是“不!”
为此很多家长都很头疼,但我却格外欢喜。这个阶段,其实意味着孩子的快速成长。他在各种探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的萌发,可以说,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都是超强的。
我家孩子,现在就正好处在这个阶段。以前,我想让他亲亲我的时候,他都会温顺地过来抱着我亲,但现在,他懂得了拒绝。看着他小脖子一抬,那傲娇的样子,真是觉得有趣。
不管是他最喜欢的喝奶粉时间,还是他喜欢的户外活动时间,对于我们提出的建议,他统统say “NO!”
我们常常正话反说,他常常在拒绝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那么难对付。重要的是,家长要用心,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比如说,跟他一起读《不要按这个按钮》的绘本,一起做亲子游戏。玩着玩着,小魔王早就已经忘记了反抗。
2.《不要按这个按钮》
《不要按这个按钮》是一本游戏书。它贴近孩子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实现图书、家长、孩子之间的互动。自出版以来,便连年畅销。更是登上了《今日美国》幼儿图书的畅销榜。
一般来说,有小孩子的家里面,我去串门,都会送他们一本游戏书,最近,我尤其喜欢《不要按这个按钮》。因为和其他的游戏书相比,这本游戏书的玩法更丰富,不仅适合亲子阅读,多人游戏也完全没问题。孩子往往围着大人,跟着书中的小瑞做动作,嘻嘻哈哈的,时间过得非常快,哪还顾得上去逆反了呢?
不仅家长和孩子们喜欢,幼儿教育相关的工作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曾经有人说过,像《不要按这个按钮》这样的书,应该每个幼儿园都有才好。
这是很高的评价,能让孩子、家长、幼儿教育者都喜欢的书,是难得的好书。
3.它到底是个怎样的绘本?
那么,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从外观上看,《不要按这个按钮》这部绘本,书页是硬纸板,很厚,不易翻坏,易于保存,且是圆角,不会让孩子刮伤,整本书籍不重,小孩子拿在手中很轻便。
从故事情节上看,《不要按这个按钮》这部绘本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主线,那就是:不要按这个按钮。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紫色的小瑞,他头上长着两个犄角,样子萌萌的。听从他的指令,我们是不能按这个按钮的。但是你也知道,对于这些小孩儿们来说,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便越是有诱惑。所以,按动了按钮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小瑞经历了变色、变成点点颜色、变多、变少,最后又变回来,这么几个过程。虽然情节简单,但需要我们一起跟着点一点、摇一摇、甩一甩、按一按、挠一挠,孩子们读故事书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从知识内容上看,这本游戏书,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且把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深受孩子的喜欢。孩子们从绘本中,可以了解到很多的颜色,了解到动词的使用,了解到人物表情的丰富。对于0-3岁的孩子,这本书很符合孩子的心理,能促进他们的情感认知,同时,通过游戏中的互动,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属性。
从游戏效果上看,这本书的玩法很多,在用它做游戏的时候,不要读得太中规中矩,那样子,没有吸引力。应该尽可能大声地、夸张地给孩子读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孩子会比大人想象中更配合,更愿意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的互动中。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和孩子做游戏,但却苦于没有生动的素材。那么《不要按这个按钮》这本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起到了亲子沟通的作用,又适合多人玩耍,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孩子各方面认知的发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贯穿这本书的规则很简单,只有一个,那便是:不要按那个按钮。可这个规则,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更大的诱惑。
规则简单,但是充满诱惑力。我跟孩子在玩儿这本书的时候,他就总是不遵守这个规则,总是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去按那个不让按的按钮。
一边按一边还偷偷地乐,这种乐趣,让他觉得很有收获。
收获是什么呢?他的样子分明在告诉我: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想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遵守规则固然可敬,但也确实无趣。在有些时候,打破常规,才能有更多的创新,社会也因此,才有大发展。
好的绘本适合反复读。好的游戏适合反复做。孩子的童年非常的宝贵,一去不复还,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正是我们应该着重保护的宝贵品质。
用这么一本书的形式,来激发他们探索的品格,这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投资了。
《不要按这个按钮》,你只有按了按钮,才会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不要按这个按钮》读后感(四):从小对书有个好印象,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从小对书有个好印象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好印象,可能因此就会对书充满好奇和兴趣。如果不巧,正好印象不好,可能影响之后阅读习惯的养成。
小时候,我看到姐姐的课本全是字,就是有图片也是黑白的,就觉得“哇,书真没意思啊”。但是,我喜欢姐姐的《美术》课本,上面全是五颜六色的图片,至今记得上面画的猪八戒和孙悟空。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对书有一个误区――带字的书都是讲的枯燥乏味的内容,一是因为我没有在合适的年龄看合适的书,造成对书有单一刻板的印象。还有一个原因,没有人引导我了解那些枯燥的文字背后的有趣内容 。
所以,给孩子选书要选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还要和她一起了解书中的内容,讲得越有意思越好。只要启动了孩子的好奇心,不怕她养不成阅读习惯。
我家有个小宝,从她不到一岁我就留意给她选一些适合的玩书。先后给她购置了触摸拉拉书,推拉玩具书,亲子互动类强的书
虽然不多,但是强烈感受到,想让孩子从小习惯有书的生活,不同的年龄就是要有不同的书来陪伴。所以,遇到好书,我还是会孩子置办。最近新入手的这本《不要按这个按钮》,很适合推荐给那些想引导孩子看书的朋友 。
这本书最大的主角是书上的红色按钮。它是最醒目的红色。它所在的位置也很特别,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书勾画成立体状,像真的一样。旁边的小娃娃说:不能按这个按钮!还用红色把“不要”两个字加以突出。
看到大红色按钮孩子一定会下意识地去按,可是,“不可以!”。对孩子来说,你越不想让她做的事她就越好奇,越想做。
此刻,我想到了生活中很多紧张妈妈对好奇宝宝的诸多阻拦:
“宝宝,这个不可以动,危险”
“这个不可以往嘴里放”
“不能坐地上”
……
孩子听话了没?没有,而且可能用哭来对抗不友好的命令。胜利之后,就会继续做她想做的事。
作者也是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用这样的命令语句引起孩子的好奇,从而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这些内容都藏在“书”里。暗语就是:书里有好东西哦。
书的另一个主角是名叫“小瑞”的小娃娃。这个娃娃很可爱,牙齿还没有长全,表情丰富,身形略胖,是个孩子的同龄人。
从小瑞的形象可以看出,作者力争用最简单的线条勾画最符合孩子视角的形象,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三角形的嘴,圆圆的眼睛,圆润的线条。
这些看似无意的知识介入,也是孩子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初步了解的一个机会,是润物细无声的传递。
接下来的内容设计的也很有意思。小瑞悄悄跟孩子说“现在没人,你就按一下吧”。这像不像两个小孩过家家,一会对着干,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了。
并且,小瑞是悄悄说的。就像两个朋友之间有了小秘密。
孩子成长到一定的年龄会对说“悄悄话”特别感兴趣。这也是孩子的一个小小的成长阶段。我记得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就特别喜欢跟我说悄悄话。其实,她说的都不是什么悄悄话,但是她喜欢在我耳边悄悄说话的这个行为。那一刻,我是她最最好的朋友 ,是她最信任的人。
此刻,孩子就是小瑞最好的朋友,也是最信任的人。孩子一定能受得到,自己对书中的这个小朋友来说是特别的。
只要按下那个红色按钮,孩子和小瑞的游戏就开始了。在孩子的不断地按键中,小瑞一会变成黄色,一会变成花色,一会儿变出了很多小瑞,一会小瑞被变回去了。
这些不断地变化,让孩子一时相信自己真的有魔法。而且 ,她一定是喜欢这些不断产生的变化的,会刺激他们不断地想象。有利于想象力的锻炼和培养。
想象力,对人有重要的意义不用多讲。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是从最初的想象开始的。可以说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最后,小瑞说,可以挠挠她的肚皮,她就变回原来的样子。
对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语言更让她感到亲切,因为她对语言的使用还没有肢体语言熟练。毕竟孩子越大越有与人交流的渴望,而在她学会语言交流之前她就是用肢体表达的。比如,用手直接拉小伙伴的手,来表达“我们一起玩吧”的意思。用手拍一下小伙伴的身体,是在说“你好 ,我们 一起玩吧”。这些是孩子的交流密码。
当然,这整个过程需要爸爸或者妈妈全程陪同,小瑞才能活灵活现。爸爸妈妈的全心陪伴很重要呢。
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看下来(玩下来),处处考虑到了孩子年龄段的特点。适合孩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伙伴。当孩子感受到“书”这种玩具带给她快乐和满足后,对书最好的印象就留在了脑海里。这为以后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做好了铺垫。
《不要按这个按钮》读后感(五):0-3岁必备绘本: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真实有效互动中实现高质量陪伴
父母的教育,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线。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
若从5岁开始教育,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如今很多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教班、胎教、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有人担心早期教育可能会累坏孩子。 实则不然,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各项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
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
孩子的早期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家长并不需要完全将期望寄托在早教机构上,早期教育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完成,比如:亲子互动。 前段时间入手纸板书《不要按这个按钮》《不要按这个按钮之圣诞大冒险》《不要碰这本书》非常适合亲子陪伴时的互动。
三本书对于重点词汇都进行了红色字体设置,比如:《不要按这个按钮》中:我是认真的,你想都不要想! 《不要按这个按钮之圣诞大冒险》中圣诞老人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你不希望被列入黑名单而拿不到礼物吧。 《不要碰这本书》中:啊!太可怕了!不好玩!不好玩! 在互动的过程中丰富宝宝词汇,锻炼宝宝精细动作与大动作。书籍采用不伤手的圆角设计、书面也进行了防水处理便于家长打理,色彩丰富画面感强,宝宝在与家人进行游戏互动时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应对能力。
游戏互动高质量亲子陪伴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并不能以身作则,斥责孩子少玩手机,自己却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停的刷着手机;要求孩子多读课外书,自己却不爱读书...
很多父母想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努力工作,努力赚钱,陪伴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即便这样,家长也该利用有限的时间走心陪伴,一到两岁是孩子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绘本阅读进行日常交流。
《不要按这个按钮》《不要按这个按钮之圣诞大冒险》《不要碰这本书》在绘本阅读中穿插互动游戏,丰富语言词汇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亲子互动。
画面关联 提升认知
《不要碰这本书》画面关联,家长示范之后,可以让小朋友通过文字引导,动作指引进行游戏互动。 “告诉你吧,你可以这样玩。但是你只能用一根手指头,像这样,用力摩擦它。” “哇!你摩擦出了蓝色的条纹!来,用你所有的手指一起摩擦吧。”
“好酷呀!你摩擦出了一道彩虹!现在,把手放在书上,左右摆动你的手!”
“好棒!现在,旋转你的手指头!再旋转!再旋转!再旋转!”
“太好了!现在请你像机器人一样走路、说话!哔波噗,哔波噗!嘻嘻!”
形状与色彩的不断变化对于小宝宝而言是非常有趣的,他们不懂得因果关系,所有新鲜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都是有趣的、充满吸引力的。
锻炼精细动作 发展大动作
在过去十几年美国有大量研究发现:幼儿精细运动能力和入学后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阅读和数学)有紧密联系,那些精细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大脑神经发育更充分,这些脑神经同时也关系着孩子的认知发展。 精细运动能力强的孩子更聪明。 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孩子精细动作与大动作的锻炼。
《不要按这个按钮》《不要按这个按钮之圣诞大冒险》《不要碰这本书》通过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到是要通过动作(按、摇一摇、挠挠肚皮、拍拍手)完成亲子互动,主人公小瑞也随着文字内容的变化发生表情的丰富变化。
《不要碰这本书》中宝宝从宝宝精细动作的锻炼到大动作设置的非常好,从点到面,从一根手指摩擦、所有手指摩擦、左右摆动手、旋转手指头、像机器人一样走路说话(整体)、像恐龙一样吼叫...
有效互动,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