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行读后感1000字
《地狱之行》是一本由[英]伊恩·克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之行》精选点评:
●吹爆克肖!大师!写得太棒了
●虽然没有地图,但内容很充实,可读性也不错
●本书不是列举“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某地做了某事”的传统历史书。它围绕一战和二战展开,但是并没有在历史事件上花费多少笔墨,而是更多地探讨事件的起因和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会发生一战?因为激烈的民族、领土和阶级冲突,德国的扩张需求与英法利益的矛盾。为什么纳粹会上台?因为一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一战的根源,因为战胜国为了各自利益把德国压迫得太沉重,还有雪上加霜的1929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总之,本书理论性较强。读者最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如配合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之前两部《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共同服用,则效果更佳。
●5天读完,第一次对上世纪最大的两场战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结构清晰,作者兼有学者对历史的渊博审慎与人文主义的关怀。第四章对一战后的精英与大众文化的论述是意外之喜,第九章对二战及之后基督教会的应对、知识分子与欧洲危机和大众娱乐产业的回顾也很精彩。党派与政治其实对我来说冰冷又无聊,真正感兴趣的是历史的为什么还有曾经在那个年代真实活过的人的人生是怎样的。 二十世纪初的两场战争以其空前绝后的规模和残忍程度塑造了二十世纪人类的历史,深刻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方方面面,但它不是十九世纪所期望的样子,这是一场真正的地狱之行,在付出了极残酷的代价之后,人们才做到了书名中to hell and back中的back,如果我们真的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学会什么的话,那就是再不要back to hell.
●一个月读完。Kershaw是带着问题来叙述欧洲一战二战这个自我毁灭时代的历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反思。 作者语言驾驭能力极强,可以说是历史学者里的奇葩。
●我最想要了解的几个世界史阶段,首先就是一二战时期,其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是冷战时期;虽然看的历史类书籍很少,但还是可以判断这一本写得非常好,这一套应该也很值得去读读吧,可我就是暂时对其他阶段的历史还提不起兴趣
●问题意识很好,这般言辞充满诱惑力的历史著作,来一本扫一本少一本!
●20世纪上半叶是战争的世纪,上半场一战,下半场二战,中场休息大萧条。处在文明之巅的欧洲人,使用着最先进的武器进行着自我毁灭。虽然种族灭绝的行径令人发指,但其背后暗藏的经济、政治勾连关系,使得战争是一切矛盾的唯一出路。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之外,还对这个时期欧洲的宗教和文化做了专门介绍。科技进步和世俗价值的普及,使得宗教影响力式微。昙花一现的先锋文化夹在左派和右派的政治力量中摇摆。
●读完发现,本书是伊恩·克肖关于20世纪欧洲史的上卷,因为他说了以1949年作为分界,但显然没提到1949年之后的事,看来这套书还应有第9卷。总体上,本卷的写法相当偏重政治史、军事史(当然这也是作者的强项),对这段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动着墨甚少,与第6卷迥然不同。不过,可能因为相关的历史事件我们已经很熟悉,重述一遍要讲出新意实在太难,这样全面的断代史又无法像作者《命运攸关的抉择》那样从特别的视角切入,结果不免显得略平。同样写20世纪欧洲史,感觉无论就史识还是文笔,毕竟还是逊色于Tony Judt——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对Judt比较偏爱。
●超棒的一本书,前因后果交待得非常清楚,历史不好写啊。 终于读完了,耶!
《地狱之行》读后感(一):地狱之行
2019年 第29本 应该是本年度读过的年度好书前三 对一战,二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了解了欧洲这种复杂多变的局势。作者引经据典,很多话读起来都是感慨颇深 读历史,能够让你使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比如德国纳粹,真的是一无是处吗?读历史,有助于培养自己正确的三观,当然了,这可能和现在的政策格格不入的 希望也有类似笔力的作者,能够从公正的角度(当然这很难)描述二战时期的亚洲国家,毕竟我们对于自己国家被侵略的细节知道的不多,对于其他亚洲国家就知道的更少 最后,看历史有助于了解现在的国际局势,对很多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现在的情况也是危机四伏。当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时候,当很多国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鼎盛到已经开始偏离的时候(不买XX不是中国人)我觉得都无比危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地狱之行》读后感(二):内容充实的史学作品
这套书的选题和写作还是比较赞的,入了已经出版的四卷,从装帧到翻译都很满意。
这一卷主要讲述了从一战爆发到冷战渐入的史事,详略得当,读起来很流畅。
不过,这一卷(第8卷 地狱之行)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比现在出的另外三册的篇幅要少不少。英文版有624页( Penguin Books, 2016),中文版有608页,其他几本都是中文版的页数多于英文版的页数(例如《竞逐权力》英文版848页,中文版960页;《追逐荣耀》英文版752页,中文版888页;《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英文版752页,中文版848页)。
为此,我把这一卷的中文版与英文版的前三章(截至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简单对比了一下,尤其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弹和喀琅施塔得事件的表述,译文都完整保留了,感觉基本没有删节。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地狱之行》读后感(三):撕裂、爆发,用战争结束
一如既往的高质量历史著作。作者虽然将这35年的历史定义为欧洲的地狱之行,却并没有将笔墨主要放在一战、二战的叙述中,反而对战前的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形势进行了重点描写,在看似朴素的陈述中让读者明白“地狱”终将到来。 1914年前的百年历史中,欧洲战争史无前例的降低,但在平静的背后,却是暗潮涌动。在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经济蓬勃发展的一段稳定期后,欧洲的各大国们,按捺不住所谓的荣誉与责任,意想不到的开始了超出预料的一战。而残酷的一战,尤其是对德国问题的处理,却又埋下了二战最大的隐患,最终将欧洲引入了灭绝性的二战。主要欧洲国家,除边缘的苏联外,迅速衰落。 我们中国人常讲,物极必反。世间好物也难以长存,蓬勃的发展、持久的和平,也只是表面的平静。美好让人膨胀,更让强人膨胀,最后国家沦为个人权利和欲望的工具,为所谓想象出来的荣誉、生存斗争而战。 一战撕裂了欧洲,二战则将欧洲各国间的爱恨情仇进行了一次巨大的了断,但不能说是彻底。二战,成就了美国与苏联,从此冷战的铁幕开启,持续半个世纪的核战争阴云长期氤氲在欧洲上空。
《地狱之行》读后感(四):书书书书评
这本也看了很久,不过还是看完了,大概在两年之前,我真是万万想不到自己能啃下去这样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的历史书,也是一层一层渐进的吧。很早就下下来了,早到已经不记得是对哪一部分历史感兴趣才下载的这本书。地狱之行主要讲的是欧洲是如何滑向战争的深渊,以及战后重建,这里的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由于是欧洲的视角,所以美国和中国在其中占的篇幅非常少,尤其是中国,基本上在提到日本的时候才一带而过,美国由于是二战后欧洲秩序重建的主要力量,在最后的章节稍有涉及。看这本书感觉更拓宽了一些原本对欧洲的了解,尤其是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波兰还鸡贼地为德国吞并其他国家叫好,趁机分一杯羹,帮助德国驱逐犹太人,结果自己也免不了被吞并的命运。战争结束,报复德国人的也是波兰最狠吧,即使这样,在战争中受到最大伤害的犹太人也并没有在战后受到优待,东欧其他地区对犹太人的歧视有增无减,他们依然被四处驱逐无家可归。东欧在战争中确实满目疮痍,但也是最容易被极端分子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最为激烈的板块。嗯,希望能看更多的书,对这里能有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吧。
《地狱之行》读后感(五):Ian Kershaw真是宝藏历史学家
之前读过企鹅欧洲史系列的《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颇为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大部头长时间线的历史读物都容易陷入内容晦涩冗余没有筛选,中规中矩陈列史实的窠臼。
绝大部分平庸的历史读物都失之于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观点,没有观点就自然不会引起争议,但也失去了智识碰撞的乐趣。
因为买了整个系列,所以没有看作者是谁,直接抱起了《地狱之行:1914—1949》来看,第一章开篇就让人觉着惊艳,于是忙转过头来看作者是谁,哈哈,原来是大名鼎鼎的Ian Kershaw。
难怪是企鹅欧洲史系列评分最高的一本。
Kershaw是一位以对20世纪德国史,特别是希特勒的精深研究蜚声国际史坛的英国史学家。读《地狱之行》之前也在读他的《命运攸关的抉择 : 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同样觉得非常惊艳。
他的那部被一些人誉为“对希特勒现象的最终解释”的《希特勒传》,从企鹅出版社约稿到出版竟然历时18年之久,打算在读完《抉择》以后认真拜读。
整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Kershaw从一战开始花费了大量篇幅铺垫和考据了为什么是德国和意大利最终无可挽回地滑向了法西斯主义,而不是有着类似深刻社会与政治矛盾、受到大萧条重创并且也有法西斯运动崭露头角的其他国家。
Kershaw不仅对大量历史细节信手拈来,敢于立论且论证的逻辑链条缜密,表达功底深厚,他还在书中展现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庞大知识储备和深刻洞见,特别是对一战后在文学、艺术、音乐、科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来的现代主义特点的总结。读的时候还翻出了之前读Will Gompertz《现代艺术150年》的笔记来比照,和两位大师同时跨时空对话,非常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