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摘抄

2020-07-29 23: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摘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本由[英]诺曼·斯通(Norman Stone)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一):一场终结历史战争

  本书真的是一战入门普及读本全书224页,就像一架在时欧洲战场上空盘旋的广角摄像机,按照编年体的实数格式记述欧洲“一战”全貌以叙事为主,从两条主线讲述“一战”,一条是英、法对德的西线,另一条则是德、奥对俄的东线,让整个欧洲战场青瓷的呈现出来。

  拿到本书时,被它的名字繁荣幻灭吸引住了。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的繁荣景象可以想象。就拿我国鸦片战争中的损失——割地、赔款、被抢夺的数不清的金银财宝来说,参与其中的欧洲几个帝国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远在欧洲的帝国能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东方侵略中国?就是因为进入20世纪科技的大发展让上至政治家知识分子,下到市井民众都相:世界在进步,科学拯救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欧洲的帝国迅速膨胀,有着更大的帝国愿景,“一战”就是从这样的繁荣和进步中脱胎出来,战争带来的种种事实证明表面欣欣向荣,不过是人们幻觉而已。

  人们对于战争的另一个幻觉是:战争将是短暂的。书中有相关记载,有的将士连换洗的衣服都不带。普通民众的思想没有跟上科技的进步,人们意识中的传统战争速战速决,却没想到这是一场划分传统与现代的战争。书中记叙的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彻底戳破了幻想泡沫,人们开始领教到真正的现代战争的威力。一战造成了上千万人死亡,四个帝国被摧毁,甚至战胜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就连结束还得感谢那场流感,要不然旷日持久的战争会让整个欧洲幻灭。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战争中没有哪一方胜利的,也没有哪一方是无辜的。一战虽然起因萨拉热窝事件,但是作者在书中分析,即使没有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列强帝国们尤其是德国也会找到别的借口发动战争。欧洲新兴起的列强对自己既得利益不满,又没有好的办法进行分配,只能以战争的方式决定如何再分配。这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战争的本质

  当然,读此书也有障碍。我总觉得需要欧洲地图,好方便战争所在地和战争的战略目的。这可能是受历史课本影响更喜欢直观的分析。 一战——一个简短的历史,需要读者细细的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二):追逐“帝国”所引发的世界大战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意味着离战争也就不远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的幻灭》是由英国历史学、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所著的研究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部。在这本书里,诺曼·斯通用写实的方法,深入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利益角逐和矛盾酝酿的过程、战争发生中的主要战役及其决策部署、战争尾声及其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等。阅读这部历史书,我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认识一战的起源、主要国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在战争中决策的影响等等。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历史世界史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一战为什么会发生呢?这是读者们最为关的问题,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核心所在。诺曼·斯通在徐艳丽说道:“参展的各国政府都假惺惺地宣称它们的行为是在保家卫国,其实,它们正在做‘帝国梦’”。从这一段华中,我们就能理解一站发生的原因——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一战主要发起方的德国,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随着德国工业的突飞猛进,使得德国人的自信心也日益爆棚,成功令他们骄傲自大,头脑发昏。作为1889年登基的新德皇威廉二世,他与清醒审慎的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不同,后者是一个激进派。他效仿的榜样是英国。笔试的英国极为负数,拥有庞大的海外帝国。那么作为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的德国,怎么就不能获得一个能与英国匹敌的海外帝国呢?这样,在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的霸权追求核对霸权追求的轻率表达,就成为了引爆一战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导火索。

  此外,由于奥匈帝国与俄国、德国与法国、英国与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矛盾的计划和野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这场大战的爆发,深远的影响了世界的走向,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作者诺曼·斯通虽然是英国作家,但是在这部历史中,他并没有站在英国的举哀读取写这段历史,而是尽可能地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描写这段历史,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任,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三):“请不要削弱我的右翼!”——读诺曼·斯通《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副标题是“繁荣的幻灭”。事实上在中国读者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确实和本国有关(向牺牲的华工致敬),但多少总保持着足够的间距感。这种距离感的突出表现,就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狗咬狗”的鄙夷态度,以及对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功劳分配的极度敏感。的确,相比起二战当中坦克装甲洪流的正面对撞、大纵深广地域的包围歼灭战、黑色制服的冷硬与“乌拉”的热烈,一战里无休无止的堑壕对射和盲目无畏的敢死冲锋,实在是太过无趣。但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回望,就会在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里找到某些熟悉的因素——

“请不要削弱我的右翼!”

诺曼·斯通在写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按照历史的进程来写作的,从标题上就是按照年份来进行的。所以,篇幅和内容的双重限制,使得书籍写到在德法正面战场爆发冲突的1914年的时候,快速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马恩河战役的中后半段。作者的视角集中于当时法国政府及军队指挥官的判断与抉择,而对德军的安排没有太多笔墨。我个人觉得前因值得交代一番——没有前因,则后续一系列惨烈的堑壕战可能都不会发生。

战争爆发时,德军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是小毛奇。但德国陆军所使用的作战计划,则是由前任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所指定的“施里芬计划”的修改版。

整个德军的作战计划,都建立在俄国落后的战备能力上:为了避免双线作战的窘境,德国必须各个击破,即利用法俄时间差,在俄国军队完成集结之前,首先彻底击溃法国。更进一步的,必须利用德法时间差,在法国军队完成战备之前,快速击溃其主力。这就要求德军必须寻找到最快切入法国腹地的途径——经过长期的沙盘推演,施里芬伯爵完成了其整体的作战计划:正面以10个师的兵力固守或“佯攻”法军,而集中精锐主力79个师,连同部分快速预备队,绕开正面战场,从比利时直接切入法国腹地。接下来,德军主力部队将从三个方向绕到法军主力背后,直接攻占巴黎。

用更为形象的方式进行比喻,就是一条开头在比利时,中心在巴黎的绕起来的大大卷,德军的目的就是从头一路吃到中心。

德军的比例配备是两个“1:8”,即正面牵制与侧翼主力兵力配备为1:8,侧翼主力中执行“吃”的内圈(左翼)和外圈(右翼)兵力配备为1:8。但是施里芬伯爵的继任者老毛奇,则过分担忧各支掩护部队的兵力不足以支撑到主力完成作战任务,因此对“施里芬计划”进行了多番修改。先是将侧面主力部队的总兵力削弱为53个师,后来又将外圈的部队的下辖番号进行了削减(即原来的军级3个师抽走1个)。因此,在计划实际实行过程中,德军主力已经无力完成最终的,也是唯一重要的战略目标:占领巴黎。最终,德军先是放弃了横扫巴黎西部的幻想,继而在距离巴黎24公里的地方彻底失去了进攻能力,被迫撤退。

诺曼·斯通写到:“不过,英法有效地控制住了事态…………9月5日到9日的‘马恩河奇迹’。”

今天我们回首来看,很难说这一失败的计划有没有为“曼施坦因”闪击阿登山地的战略打下伏笔,但可以肯定的是,小毛奇并没有将施里芬伯爵在病榻上的忠言听进耳朵,因此后续的惨烈伤亡与无尽折磨也不可避免。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整个一战的上空,都有一个声音的幽灵在徘徊——“请不要削弱我的右翼!”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四):是为了繁荣,还是为了毁灭?是伟大的“帝国梦”,还是永恒的“利益心”?

  一直以来,研究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的书籍举不胜举,不过是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有的以理性思辨见长,有的以情景再现引人,但无论以哪种方式再现那场世界浩劫,都改变不了战争的灾难性质,以及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痛。

  既有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近代史教授的光环,又有撒切尔政府顾问、首相演讲稿撰写人名号的诺曼·斯通,以自己独到的历史眼光、精辟的理论分析、清晰的叙事逻辑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1914—1918年那段至今让人都难以忘怀的战争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已经陷入动荡不安之中。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对欧洲政治格局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他彻底阻断了法国称霸欧洲的陆上通道,这成为德法势不两立的重要原因。随后,德国发展迅速,德国人的信心日渐爆棚。“成功令他们骄傲自大,头脑发昏”。清醒的俾斯麦尚能谨慎看待形势,而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则急不可耐地想要在欧洲开辟一个新的“德国时代”。

  在不同利益诉求的链接下,各种矛盾冲突日渐尖锐。围绕德国与法国这两个国家,相关利益攸关方纷纷站队,最终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意大利后转变风向,加入协约国战队)和以法、俄为代表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战争一触即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机会来了。德国要战争,斐迪南大公遇刺刚好是一个完美的机会,是“战神马尔斯赠送的礼物”。一场声势浩大的旷世浩劫,一场惨绝人寰的生命剥夺,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争夺,在20世纪的初期上演了。

  诺曼·斯通教授不愧是历史专家、政府顾问,既有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底,又有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让这本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充满了阅读的吸引力。这本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的幻灭》以时间为轴,逐步展开这场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最为浩大的人类战争的枝干与细节。

  这本书,有国家之家的勾心斗角,即便是盟友也是各有所图。比如“在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上,法金汉和康拉德都以战争可能获胜为前提,在彼此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筹划着对法国和意大利发起总攻。”这种合作态度,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一意孤行、在同一个地方屡次跌倒的军事指挥官,他们看似踌躇满志,实则不学无术。比如1916年1月,英国政府的地中海远征军“在指挥官非常专业的领导下实现了撤退”,讽刺挖苦跃然纸上。

  有普通人的夹缝生存,通货膨胀自不必说,生命也得不到保证,年龄稍大的小学生和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德国新军的主力;俄国人口几乎两倍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总和,但却征不来兵员。不管是被迫还是故意逃避,战争对普通人都是一场无辜的屠杀,德国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志愿兵战死比例高达60%。

  有武器装备、物资保障的真实描述。虽然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但武器装备依旧落后,通讯极不发达,倒是这场战争,催生了飞机大炮潜艇重机枪的快速研发与列装。

  第一次世界战争,就是这样一幅血与火的画面,它将欧洲繁荣发展的局面毁于一旦。不管是在前线经受枪林弹雨考验的普通战士,还是靠手腕、口舌为国家、个人争取利益的狡猾政客,都在战争的浪潮中随波沉浮。永远不沉的,则是对利益的永恒追逐。因为,在战后的签约过程中,“协约国内部的讨价还价要远多于它们与战败国之间的争论。”

  “这不是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扉页上的这句话,深刻揭示出战争产生的缘由,发动战争的局限,以及战争的未来。战争不会自动消亡,除非人们不再为利争夺。而更加危险的是,德国人从来不认为他们已经被打败,一种民族复仇的情绪在肆意蔓延。“不要和犹太人谈条件,只能有一个现实和毫不妥协的选择—或此或彼。”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处于酝酿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五):为你盘点一战中不为人知的奇葩事

  

中学时代,我特别不喜欢历史课,尤其是关于战争的内容。因为,那些该死的年代和已经消逝在久远时空中的事件、地点和人名,总是长长一串,怎么都记不清楚。(当然,不应该怪人家不好记,多怪我自己懒)

这几年,慢慢放下了内心的芥蒂,试着去以平和的态度看历史,也找了一些有意思的历史书,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方式和内容提高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和接受度。

其中,这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的幻灭》成功地让我用很愉快的心情重温了有关一战的历史。一战时期曾经是历史书上着墨比较多的一段历史,课堂上老师也是煞费口舌,考卷上也时常出现,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通过课堂、考试的轮番轰炸,真不能说对一战陌生,但是想要了解更多还是得仔细看看历史学者们的专业分析。

作者诺曼·斯通将政治、经济、军事结合起来分析,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历史进程。书中除了我们曾经在历史课上学到的关键事件,还提及了很多不为大众知晓历史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虚假的繁荣——德国海军

一战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德国军队面临着战场上的劣势。由于面临着毫无意义的牺牲,德国水兵发生哗变,导致了德意志帝国自身的灭亡。

从这个角度来看,德意志帝国的瓦解,始于军队内部的分崩离析。

2.奇葩的军规——罗马尼亚军

罗马尼亚军队中,有一条奇葩的军规:中下级军官不准用眼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条军规相当特殊,我以前在任何历史课上都没有听说过,无论是中学历史课上,还是研修班的课堂,都不曾听说一战时期,还有这种奇葩的军规。

到底是什么样民族,什么样的审美观,才会让军人天天涂抹眼影,以致于军队为了作战效率颁布这项奇葩的军规?

3.支票兑现自行往钞票上印数字——俄国

战争时期,俄国规定不准喝烈酒,而俄国国家税收的1/3来自对伏特加的垄断。不准喝烈酒,导致税收减少,政府财力匮乏,为了应付战争需要,只得大量印刷纸币,发行量大到印刷机都坏掉了。于是出现了非常“神奇”的现象:拿支票去银行兑现金,银行会给你一大沓指南,让你自己往钱上印数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和生产者的钱大幅度贬值,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俄国革命

4.将军枪毙自己人——意大利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士兵带着农民的思想参战,无论是兵法谋略还是武器弹药,他们都不占上风。而意大利军高层对于战争的估计太过乐观,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士兵的素质,因此,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取得小小的胜利,付出的却是巨大的代价。

而控制意军战略部署的卡多尔纳将军认为,他的士兵只有在恐吓之下才会作战。因此,如果士兵不能冲出战壕进行攻击,他就让大炮攻击这些不主动出击的士兵。

结果,战后建无名战士纪念碑,在他所率的部队战斗过的地方,凡是无法确认身份的战士遗骸都被排除在外,因为这些无法核实身份的战士,都有可能是被他们的将军打死的。被他打死的士兵死得可真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有很多课本上不曾提到的事情,我们现在知道的不应该做的奇葩事,居然都在历史上真切地发生了。看这本书,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