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精选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一本由[瑞士]荣格(C.G.Jung)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一):关于该版的一些小问题
最近在开始读这本书,结果发现这本书与英文版的内容编排很不一样。荣格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这本书之前也有好几个版本的中文译本。但是基本都是按照英文版译出的。相信现在这个版本应该也是根据1933年的英文版译出的。可是文章的编排顺序却完全乱了,而且改版的第3章“个体心理的觉醒”和第4章“我们对梦的成见和新知”与英文版对照却没找到。第1章和第2章是英文版里第十章“现代人的精神问题”分拆开而形成的。
想请熟悉荣格文章的牛人指点下,第3章“个体心理的觉醒”和第4章“我们对梦的成见和新知”到底是翻译的荣格的哪两篇文章?
百度百科上对《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的介绍链接附于此处,以供对比: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二):人的冲击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所著,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 )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跟所有的人谈话都坦率自然,跟人友好,不管对方是名人还是学生,一点也不拿架子和自认为了不起……凡是与荣格有过私人接触的人,事后都提到他具有开朗的心情和无与伦比的幽默感, 他十分锐志,不时发出开心的、富于感染力的笑声, 他自己风趣健谈,又能专心听别人谈话,从来不显得匆忙,从来不显得心不在焉. 在谈话过程中,他对问题的把握灵活变通,表达简练准确,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作品,书中通过13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无意义的灵魂”这一命题,从解析人的梦境对心理的影响,从探寻心理的对撞和治疗的应对,他运用文字给我们展现有关灵魂心理的深处。这些文章并不像学术文章那样的晦涩,文章中含有的理论性和理论依据,但荣格使用了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案例论述他的发现和观点,适合不同的人去阅读,而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者,是对心理有感到兴趣之人,也能够看得懂这些文章。
这提到梦的解析,梦的定义是人在做梦时生理表现为眼球快速运动以及伴有梦话等。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是梦发生在人睡眠状态的浅睡眠状态。
对梦解析之有 我国古代的《周公解梦》,也有此书作者之师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 亦有记述,不过荣格与弗洛伊德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后来因观点分歧而与之决裂。弗洛伊德认为人之心理为天生,而荣格认为人之心理为三层各有讨论,所这也是人的意识碰撞。
此书虽是几十年前的产物,但对现世亦有借鉴之意。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三):为了明天能有曙光
为了明天能有曙光 城市越大了,归属感却不见了。 家庭越小了,需要抱团取暖了。 我彷徨,我在正当龄的年纪里感到了来自各界的负担和压迫。这本《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本分析现代人的心理书。在我看来,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现代人,没有什么比找到自己灵魂、获得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更重要的了。 我冷静下来分析,和我年龄相仿的人,正处于走出大学校园,走进社会迎接新生活的阶段。这段过程每个人都要经历,但却很难去走好这段路。因为这正是我们另一段旅途的起点,面对很多条崎岖不平的路,我们不知道要怎么走才能走向宽阔和平坦,我们在起点阶段要规划好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关系,先成家后立业亦或是先立业后成家这无疑是困扰这个阶段的人的难题。 在成家与立业间难以取舍的同时,工作的选择与工作地点的选择也插足进来让我们困扰。大城市打拼还是小城市自给自足这两座对立的大山着实让我们喘不过来气,我们该怎么办呢?一边是小城市的闲适与静谧,一边是大城市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与从头再来。我们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做着艰难的选择。 如今,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发展日益迅速,但每年国家颁布的人均生产总值数字都在警示我们,那仿佛是在说,你拉了后腿。我们的薪水总是赶不上需要支出的部分,能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经让我们知足,并不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商家各式各样的购物浪潮让我们的腰杆子始终直不起来。 越是对生活绝望,就越是要相信明天会更好,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触摸点击屏幕越来越多,提笔写字越来越少,趋炎附势的姿态越多,坚持自我的个性越少,日益哈日哈韩的越多,传承中华传统的越少,我们在与时代脚步接轨的同时,总会遗失一些东西,遗失了方向不要紧,但不能遗失了本心。 越是在纷扰混杂的社会上,我们越是需要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我们需要看透周围的环境,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都秉持自己最初的本心,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对生活中家庭和工作等事情寻求平衡的状态,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保持向上的态度。 找回自己,方得始终。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不是孤独胜似孤独
作为精神医生兼心理学家,荣格一直将治疗病人作为重中之重。其实,很多的疾病往往都是先从心理开始恶化的,所以,荣格的这本书很有必要一睹为快。
在荣格看来,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信仰、希望、爱和洞见这四种品质。一个人的信仰很重要,只有你信什么,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相信的。就像我最近在看的一部综艺《演员的诞生》。虽说章子怡以前有很多黑料,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的是她对演戏是有信念的,不是那些所谓的黑脸或者是看不起人或者是为了节目的看点什么的。郑爽虽然有很多粉丝,平时电视剧里的演技我就不过多评论了,但是在演员的诞生这个节目里,让她和任嘉伦演一个即兴的表演,他所表现出来的感觉和演技让人感觉一下子很跳戏。虽然说是没有固定的台词,但是她一直在笑场。这就是一种对演戏没有信念的表现。他还认为,人的心理危机大部分源于生活的无意义感和空虚感,为此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宽广、慈悲和超越的心灵体验这个世界,并借此找到灵魂的居所。的确如此,现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简直就呈现指数型发展,只能说发展的太迅速了。越来越现代回想起零几年的时候,我在读小学,那时候更现在相比简直就可以说是大同社会了,任何人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大家之间的交流也是很平凡,很淳朴。而现在,年夜饭聚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低着头玩着手机的现象不是很少见。我们一辈的人还好,但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眼中,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内心肯定是很不是滋味。难得一聚,你们还这样。
现在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看似你有很多朋友,你每天逗乐呵呵的,但是你对于生活而言有信念感以及你有一颗有意义的灵魂啊?还是你只是所谓不是孤独胜似孤独?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 是一种状态 ,是一种圆融的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与此处。孤独者, 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他都能自得其乐。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五):充实自我
喜欢心理学或者多少了解心理学的人,对荣格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更让人们所熟知的便是这位心理学大师在梦的解析方面的独到见解,他将梦境这一神秘的现象予以了合理的解释,在临床中大量应用,收获了硕果累累,也对精神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推动作用。
在《寻找灵魂的现代人》真本书中,主要的目标在于引导人们如何安顿内心空虚的自己,全书十三个章节,分别从说明现象,分析病因,到如何突破,通过解析梦境去探索病因,通过分析各阶段的心理差异,去探求解决办法,并在第11章明确比较了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念以及心理学在文学上的一些应用。
说到心理学与梦境,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电影《盗梦空间》,可这本书读起来却没有看电影那样轻松,虽然并没有大量专业的术语和枯燥的论述,如果不是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都无法相信自己是如何把将近300页的书啃完的,但这其中的收获不是一般的书籍所能比拟的。
本书所针对的群体式现代人,现代人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焦虑,空虚,迷茫,每个人都在盲目的忙碌,却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一味的渴望填充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却始终在焦虑的徘徊,舍弃放纵时间的流逝。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数据交换,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然后在我们的身边却有更多的人表现出了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抑郁症、自闭症……这些心理上的疾病不再只是罕见现象,而是屡见不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荣格大师用灵魂、用梦境去引导我们正确的认识生活,感知世界,逐步的去获取精神上的充实和自愈。
分析现象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虽然读一遍并不能完全理解大师所讲述的道理,但是这些理论和思想值得我们一点去对比生活实践。在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中,如果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充实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去探索的问题。首先要迈出的一步应该是放下手机,拒绝快餐式阅读,心平气和的去学习去感知,放下浮躁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不断的充实。
听从自己的内心,逐步调整状态,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把自己从烦躁和空虚中解救出来。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六):寻找自己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一位名叫荣格的心理大师所著,总共分为十三章,三百页左右。
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每个章节会讲什么概念,分条列点的去介绍,甚至可以一眼就看出来重点是什么。这本书用叙述的方式,在作者想要重点强调的地方加着重符号,或者加黑字体。
其实这本书我是看不太懂的,感觉是在讲一件很有道理的事情,但遗憾的是我不明白。
讲人越现代越孤独,其实我个人没什么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谁又能说一个孤独的人不是个内心满足的人呢?介绍了一些现在人对心理问题的痴迷,有一些通神论的介绍。
还是有一些理论是能看明白了,“原始部落中最让人害怕的,就是一样东西违反了常态,大家马上就会猜测它带来的威胁,要与众人为敌。”俗话说,“随大流,不挨揍。”小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的,看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等到长大了,都不用人说,依旧是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那么自己个人呢?想要做什么?还记得吗?
关于梦境,实在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可能你会记得,也可能不会记得,甚至白天提到谁,晚上梦境中就可能有关于这个人的信息。梦可能代表了潜意识中我们不愿意承认,但却是真是存在的。
但我也有点迷信吧,如果早晨醒来会记得梦境,我会去网络搜索解梦,看到好的解析就会很开心,看到不好的解析,就会告诉自己是假的。
其实我更加好奇的是神经症的患者,到底经历过什么,我相信没有无原因的结果。
人的一生,说长要漫漫百年,说短也不过白驹过隙,过去喜欢的东西现在不一定珍惜,就好像20岁的时候不会再去渴望10岁的时候期待的那个洋娃娃,每个阶段追求的东西都不同。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一定要多读两遍,遵循的就是老祖宗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虽然我只看了一遍,还看得不太明白,但是内心还是有一些波动的,感觉忽视了一些东西,又好像想起来一些东西,明白了一些东西。
人本来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遇到的很多人很多事情,可能都会成为自己去做出改变的一个因。然后去做到自己内心的那个果。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七):永远的课题
容我惭愧的再说一遍,读懂真的很难。尽管已经读了十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包括《梦的解析》,心理咨询师教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种种类型的,教材是基于想拥有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能够在生活中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解决一点心理问题,读学术性较强的内容是想提升个人知识水平,而一些畅销书便是增加趣味性,生活性,使更接地气一些。
抱着增加学术性和生活性的双重目的来看这本书,果不其然它是具有这两方面效果的。当“荣格”和“现代”同时出现时,是让我产生了一点怀疑的,甚至有些错位感,现代,顾名思义是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而大师所处的时代是要久远很多了,他们能够如何融合呢?但我们要相信作者的实力,相信心理学是存在哲学意味的,他是很不容易过时的,就像这本书所写的内容,第一章便俘获了我!对现代人的理解,“现代”所具有的特征,很明显我们所处的现代也有同样的感觉,另外对于现代的隐忧,不复历史的决断,出现了多少假的现代人。这些思考已经是哲学层次,让我们从心理直面根源的问题。
现代,存在着作者看到的问题,现代人原本相信的政治和变革的世界,不知怎么没有了信心,现代人在现代的环境里竟没有了现代感。即使当下,这个问题也是切实存在的,原来大师早已看透,原来历史是高度的重复?!接下来针对我们的“病症”,作者开始分析并治疗了。作者没有离开“梦”,当然与弗洛伊德是不同的,如果脱离不了他的老师,便不免落入窠臼了。荣格自有他的思想,有他的分析,有他的方法。并且在书中还特指了某几个方面,比如文学,虽然语言有些专业深奥,读来也是会有一些恍然,哲学即生活。
这是一本叙述理论的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高深学问,作为一门科学,道理是很艰深的,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和思考让我这种小白读来终觉不解,但还是要坚持,持续的学习心理科学,总会有进步的。这样的心理学,针对性还是蛮强的,对于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有责任感的人,应当肩负起肩上的使命,这使命不是凭空的,是社会赋予的,科学赋予的,是自身的价值赋予的。读书的目的,赏心怡情,还是要有长进的,是要习得知识,认清道理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八):《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这本书让我对许多事情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关于梦的认识,比如关于潜意识的认识,比如关于幻觉的认识,比如关于“既视感”的新认识。
心理学经常会解梦,认为梦中包含有许多隐喻,而且认为隐喻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但其实解梦的过程经常会陷入含糊不清的窘境。比如说梦到了墙,既可以解读为生活中遭受了压力,又可以解读为即将到达终点,这样的解读很有可能是被访者无形中接受了解梦者的心理暗示,是具有诱导性和主观性的。
梦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梦是现实生活的碎片,有人说梦是前世的记忆,有人说梦是人类基因库永恒记忆的回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论证,但是我觉着在讨论梦之前必须先对记忆这个概念进行讨论,基因密码储存的是个体的生物特征还是个体的生命故事?当然我们可以说个体的生存环境会对个体的生物特征产生影响,但我们知道这种影响需要的时间积淀是极其巨大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几乎可以说,基因密码和个人的生命故事之间是有一个鸿沟的,基因几乎不可能存储前代人的生命故事。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第二个话题了,潜意识该如何理解?如果举例说明我觉着会很好理解,比如一潭湖水,浮在表层的是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可以感知和意识到的,沉淀在底层的就是潜意识,这些事物被我们用身体感觉过,而后身体作用于意识,意识又作用于记忆对这些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很多感觉材料因为不再被大脑检索、唤起就沉淀了下来。当我们在睡梦中时意识层面的秩序会被打乱,这就好比这摊水中起了一阵风,那些被沉淀的事物就会和意识搅在一起,形成似幻似真的梦境。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会问这一阵风是什么?我觉着这阵风可能是某种相对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或许在白天并不明显,这样的刺激——即感觉材料却激发了潜意识和意识的混合,如果这种刺激更加强烈,这种混合也就更加强烈,甚至于出现幻觉,甚至于出现“既视感”。
生命个体是一架复杂的生物计算机,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交互获得感觉材料,并形成意识,意识在运作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独立性,但不能割离身体的感觉体验,所以灵魂、心理等等概念都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单独而又孤立的研究心理学和讨论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一样是无意义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九):遵从自己的内心深处~
非常欣赏荣格的作品,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这本书用十三篇文章的篇幅,解析关于现代人的人格类型,探索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差异。
当我们走进社会的那一刻,所面对的各种的人和事,都曾经或者现进行时怀有幻想,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感觉抱有过高的期望,对现实的困难想发太乐观或者太困难的态度,导致了许多的错误幻想,确实是的,我也有过,包括现在。
我也是那种同大多数人一样,利用自己从前的经验,寻求将来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的,结果解决难题了么?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藏有未挖掘的潜能,为了安逸现状我们又不得允许自己去做去研究发现,就这样扼杀了自己潜在能量的释放。 有多少人这一生奋斗的轨迹一直是心中的路线,未曾昧心? 又有多少人在安逸中仍是不忘鞭策自己? 有多少清醒在人生中? 看完荣格的这本书,觉得对活着意义和目的的疑惑,到现代人的求知欲的增强,我们对生存的焦虑和困惑,最后,对充满爱的信仰的需求,想起一位作家说的,这一段人生可以首先是打下江山,然后恢复元气,再后遇到的新问题,最后民富国强。凡事有循序渐进之说,越是出现问题越是要心静,浮躁只会带来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随处可见的轻浮,对个人的存在的感知浅薄,孤独感极为强烈,受到某种语气的挑衅会变得气馁,甚至失去无意义和无聊的空虚感。把无聊当做寂寞的现代人,比比皆是,与最亲近的人相处也会戴着面具,甚至自己的家人和爱人。 现在是个物质经济大提升的年代,不要忘记自己的精神领域也需要跟上物质的步伐,一旦失去平衡会焠出很多问题,而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望眼世界历史,心理疾病种类多、且复杂的往往偏向发达国家和落后严重的国家,就像能在历史舞台表演得到往往大都是最高层和最底层。
荣格先生的这本书是译本,没有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在充满情绪化的今天,这个世界离灵魂越来越远了,还有无法安顿的自我何去何从,作者会结合你的现在的状态,结合心理学找出问题的关键四要素,关于信仰、希望、爱和洞见的四种品质,与你产生共鸣!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十):我们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文/赵客
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一百多年里,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从最初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到现代的四大流派,蕴含着无数前人的研究与智慧。卡尔·荣格可算是最早期的心理学家,师从弗洛伊德,虽然两人后来因为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但是荣格自成一派,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处于精神分析的初级阶段,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很多理论都已经过时甚至并不科学,因为无法被证伪。然而这却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荣格的书来探寻他的思想,在那个实验心理学尚未萌芽的年代,单凭思考就能得出诸多心理学重要理论,也是值得敬佩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这部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诺斯替教派、东方哲学、灵性、以及精神层面的问题。本书发表于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避免含有对战争及战后欧洲人的思考。书中的文章都是荣格的讲课内容,其中几篇曾经发表过德语版,后来才集结成册,作为《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出版。
本书论述了梦的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现代心理治疗的问题和目的,以及他自己的心理类型理论;中间部分论述荣格对生命阶段和古代人的信仰,他还把自己的理论和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在书的其他部分,荣格讨论了心理学与文学,并致力于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什么样的人是现代人?这是在第一次世纪大战后荣格对战后人类精神状态的思考。荣格认为现代人不包括所有人,只包括能感知现代情况的人。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现代的人才是现代人。这种人的觉悟应该是最高的,真正的现代人要能对个人的存在感有深入的感知。
荣格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相对于佛洛依德的“个人无意识”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他认为人类在远古时期的集体经验,会对个人产生影响,民族传统也是源于此。当某一类似远古的情景再现时,人类会不自觉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或者行为反应。荣格把人类心灵的层次分为三层:最表层能为人所见的是意识;水面之下的浅层是个人无意识;最深层则是“集体无意识”。荣格的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格分析方面至关重要。
与其说《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哲学著作,是荣格在不断探索自身和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忙碌而焦虑的21世纪现代人来说,或可借助荣格的理论和对人类思想的探究,来追寻自身的灵魂和人生的意义。